一种罐底球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罐底球阀。
背景技术
传统罐底球阀由于密封圈没有完全包裹球体,一般存有死角,死角很易残留介质,影响介质的卫生和安全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残留介质死角的罐底球阀。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罐底球阀,包括阀体,阀体内设置有球体,球体与阀体内腔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密封圈形状与球体外表面匹配,密封圈的内表面包裹球体外表面,设置于阀门出口端和进口端的密封圈共同包裹球体的所有外表面。
由于本发明提供的罐底球阀地密封圈形状与球体外表面匹配,密封圈内表面包裹球体外表面,这种全包球密封圈结构封死了残留介质的空间,杜绝了残留介质的可能,可以彻底排空介质,易于阀门和管道的清洗和消毒。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罐底球阀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密封圈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罐底球阀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罐底球阀,包括阀体1,阀体1内设置有球体2,球体2与阀体内腔之间通过密封圈3密封,密封圈3形状与球体2外表面匹配,密封圈3的内表面包裹球体2外表面,设置于阀门出口端和进口端的密封圈3共同包裹球体2的所有外表面。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密封圈3内表面由不同半径的两种曲面平滑过渡形成,这种双曲面结构设计既可保证球体2与密封圈3的密封,又可降低密封圈3和球体2的摩擦力,减少阀门开关的扭矩。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球体2封闭状态下朝向出口端的一侧开设有沟通球体2内腔和出口端的通孔4,采用球体通孔结构后,球阀的出口端在球阀关闭时也呈流通状态,这样就可把残留的球体流道的介质排出,达到无滞留介质的效果。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阀体1为包括焊接圈接头5、阀体主体6和快装接头7的三片式结构,其中快装接头7、焊接圈接头5可以同阀体主体6焊接或者螺栓连接,一般采用的是螺栓连接。这种结构易于安装、拆卸和维修,与罐连接端采用焊接圈接头设计,减少了罐底的焊接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减少该处的泄漏可能,提高了密封性能,出口端可按客户需要设计成快装、焊接或螺纹接口等。
如图3所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球体驱动机构的改变,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罐底球阀可以进行手动和自动控制的切换,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罐底球阀中阀体1下端设置有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的驱动轴15穿过阀体1卡入球体2下端的第二卡接槽9内,球体2上端设置有第一卡接槽10,阀体1上端设置的手柄驱动轴11的下端卡入第一卡接槽10内,手柄驱动轴11上端配置驱动手柄12,手柄驱动轴11侧部带有卡位凸台13,手柄驱动轴11所处的通道侧壁上围绕手柄驱动轴11设置有弹性卡位钢珠14,当需要进行手动控制时可以将驱动手柄12下压,促使手柄驱动轴11的下端卡入第一卡接槽10内,而需要进行自动控制时,可以向上拉动驱动手柄12,促使卡位凸台13挤压弹性卡位钢珠14,并且弹性卡位钢珠14卡在卡位凸台13的下表面,支撑住驱动手柄12使其手柄驱动轴11不会卡入第一卡接槽10内。阀体2下端设置的驱动电机8由外置的按钮控制,其中的驱动轴15在驱动电机8未启动时随球体2空转,而启动驱动电机8时驱动电机8的内部零件与驱动轴15搭接,由驱动电机8转动驱动轴15实现各种控制目的,本实施例中可以实现驱动轴的空转以及驱动轴与驱动电机搭扣这种切换的电机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罐底球阀配置了可切换的手动和自动球体控制机构,当手动转动比较困难时可以切换到气动转动进行操作,从而使大部分人都可以控制这种阀门(不需要很大的力气),而且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8与驱动手柄12一同设置于阀体1上,不需要同传统球阀一样需要在控制平台上更换控制机构,因此使阀门的控制更加方便,另外驱动电机8与驱动手柄12分处于阀体1的上下端的结构降低了制造难度,如果在阀体1底部设置安装平台,还可以使驱动电机8可以更加快捷的安装和拆卸,有利于更换和维修驱动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