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复发性皮癣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治疗癣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二)、技术背景
皮癣病为常见多发性传染性皮肤病之一。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或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滥用,产生耐药现象。皮癣病是指一些真菌侵犯表皮、毛发和指(趾)甲等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皮癣病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和脚癣、指(趾)甲癣等。临床上以体表局部反复出现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泡,皮肤表面产生鳞屑或痂;指(趾)间皮肤浸软,呈乳白色,剥去皮肤则呈现湿润或鲜红的糜烂面;指(趾)甲失去光泽,变混浊,增厚,表面粗糙不平,易碎。发作时常因剧烈的奇痒而影响睡眠。西医治疗以局部用药或内服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菌霉素等多烯类、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等吡咯类及5-氟胞嘧啶药物。目前治疗皮癣病的中药多为外用剂,如传统《圣惠方》中的砒霜散、砒霜膏、以及市售的足光粉、脚癣一次净等,这些药物只是对脚癣进行局部缓解或治疗,无法解决脚癣的复发和治愈问题。
(三)、发明内容
因此,人们对疗效更好的治疗复发性皮癣病的中药制剂仍存在需求。至今为止,还未发现任何有关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报道。本发明人经过若干次筛选,反复研究,并通过药效试验和临床试验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到了有更好疗效的治疗皮癣病中药外用药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速效、高效、长效治疗的治疗复发性皮癣病的药物。
本发明地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药物的水剂、散剂、膏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治疗复发性皮癣病的药物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是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砒霜(AS2O3)1%~3%、冰片0.5%~1.5%,并配以辅助剂氢氧化钠(NaOH)3%~8%、盐酸(HCl)3%~8%、其余为蒸馏水制成的水剂;或者,配以辅助剂滑石粉95.5%~98.5%制成散剂;或者,配以辅助剂白凡士林6%~10%、硬脂酸10%~14%、单硬脂酸甘油脂3%~7%、甘油8%~12%、十二烷基硫酸钠1%、三乙醇胺1%、月桂氮卓酮1%~3%、其余为蒸馏水制成的膏剂。
本发明是以砒霜、冰片为主要原料,配以上述的辅助剂,可以制成水剂,也可以制成散剂,还可以制成膏剂。选择砒霜、冰片这两味药物组合使其各自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够有效治疗皮癣病复发。其中选用辛酸、热、有毒的砒霜(AS2O3),具有祛痰、截疟、杀虫、蚀恶肉的作用;用于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梅毒、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祖国医学理论将砒霜抗癣病作用机理概括为“以毒攻毒”。因此,应用砒霜的药物之毒去攻癣病之毒,时有出奇制胜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砒霜具有一定的细胞毒(原浆毒)作用,可抑制和杀灭真菌,且这种细胞毒作用在癣菌皮肤和正常皮肤之间具有选择性。选用辛、苦,凉的冰片,它为龙脑香科植物、或樟脑、松节油化学合成制品,是近乎纯粹的右旋龙脑,属于挥发类药物。冰片具有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的作用。砒霜、冰片相伍,虽一辛热,一辛凉,而辛热大于辛凉,不失辛热之剂,故能有效治疗复发性皮癣病。
作为水剂,优选为:本发明的药物是由砒霜(AS2O3)2%、冰片1%、氢氧化钠(NaOH)5%、盐酸(HCl)5%、其余为蒸馏水制成无色透明清亮的水剂。
作为散剂,优选为:它可以是由砒霜2%、冰片1%、滑石粉97%制成的散剂。也可以是由砒霜1%、冰片0.5%、滑石粉98.5%制成的散剂。还可以是它是由砒霜3%、冰片1.5%、滑石粉95.5%制成的散剂。
作为膏剂,优选为:它是由砒霜2%、冰片1%、白凡士林8%、硬脂酸12%、单硬脂酸甘油脂5%、甘油10%、十二烷基硫酸钠1%、三乙醇胺1%、月桂氮卓酮2%、其余为蒸馏水制成的膏剂。
将本发明的药物制成水剂的制备方法的步骤是:
(1)按上述的重量百分比准确称取或量取砒霜、冰片、氢氧化钠、盐酸,备用;
(2)将氢氧化钠置于玻璃容器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备用;
(3)将上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已盛有砒霜的玻璃容器中不断振荡,使砒霜溶解,形成亚砷酸钠溶液,备用;
(4)将盐酸加入盛有蒸馏水的玻璃容器中振荡,备用;
(5)将上述步骤(4)的盐酸溶液加入盛有冰片的玻璃容器中振荡,待溶解后,加入到上述步骤(3)中制备好的亚砷酸钠溶液中,振荡,并使其PH值为7~8,备用;
(6)将蒸馏水加入至步骤(5)制得的溶液中,直至所需相配比的容积为止,即定溶,然后过滤,灌封,即成所需无色透明清亮的水剂。
为了使砒霜、冰片溶解达到更佳状态,本发明药物必须用相配比的氢氧化钠及盐酸溶液分别对砒霜、冰片进行助溶。因为强碱性药物对皮肤有腐蚀灼伤作用。
为了减轻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和腐蚀,并获得最佳效果。本发明药物的水剂,调PH值为7~8,使药物呈弱碱性。它既可以佐制氢氧化钠的腐蚀灼伤皮肤之弊,又可以使药液呈弱碱性(正常皮肤呈现酸性反应PH值为4.2~5.6)更容易透达真皮。所制得的水剂,使其中的砒霜、冰片攻毒杀虫、抗菌消炎、蚀恶肉、止痒作用更强,治疗复发性的疗效最佳。
将本发明的药物制成散剂的制备方法的步骤是:
(1)按上述重量百分比准确称取砒霜、冰片,各研为极细粉,备用;
(2)将上述的砒霜和冰片的极细粉加入到相配比的滑石粉中,混合均匀,装封,即成为所需药物的散剂。
将本发明的药物制成膏剂的制备方法的步骤是:
(1)按上述重量百分比准确称取砒霜、冰片,各研为极细粉,备用;
(2)油相:将相配比的硬脂酸、白凡士林、单硬脂酸甘油脂、甘油、月桂氮卓酮加热熔化至80℃,制成油相,并保持这一温度,待用;
(3)水相:将相配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蒸馏水以及上述研为极细粉的砒霜、冰片一起混合后,加热熔解至80℃,制成水相,并保持这一温度,待用;
(4)乳化:将上述步骤(2)的油相缓缓加入上述步骤(3)的水相中,同时按同一方向搅拌至凝状,可以加入0.01%的香精,以制得所需的白色、细腻、调度适宜的乳膏。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药物具有攻毒杀虫、抗菌消炎、蚀恶肉、止痒的作用,治疗复发性皮癣病见效快、治愈率高。本药物的制备方法具有生产工艺流程简便,制造成本低,且具有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和副作用小等优点。
(四)、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试验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述药物的有益效果,这些试验包括了本发明药物的药效学试验和临床疗效观察试验。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对皮肤致病真菌在体外敏感性对比试验
1.试验材料
(1)受试菌种:野毒石膏样毛癣菌、野毒石膏样小孢子菌来源于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外种猪群患病猪,经分离、培养,鉴定即得。人源菌种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由四川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供给。
(2)培养基:沙保弱氏液体培养基,沙保弱氏琼脂培养基。
(3)受试中药材
本发明的药剂;冰片:批号970903,由湖南省株州林化厂提供;樟脑:批号840725,北京化学工厂,化学纯,分子量97.84;斑蝥、狼毒:均来源于重庆市荣昌县昌元镇石家药行,经鉴定属于药典规范药材。
(4)试剂及药品:
葡萄糖:批号980725,化学纯,分子式C6H1206.HZO,分子量198.17,重庆市北碚化学试剂厂;蛋白胨:批号980701,广东汕头市生物化学制药厂;琼脂:批号980105,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台兴食品厂;氯霉素:批号980225,郑州市新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放线菌酮:批号358037/1.896。
2.方法
(1)真菌的培养:分别将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及野毒石膏样毛癣菌、野毒石膏样小孢子菌接种于沙保弱氏琼脂培养皿中,置37℃(贴近人体温度),培养7~14天后,备用。
(2)药物配制:冰片、樟脑各取1.0g,分别加入50℃的乙醇至100.0ml,溶解,制成1%(g/ml)的药液。斑蝥、狼毒分别取1.0g、2.0g,加入50℃的乙醇至100.0ml,浸泡制成1%(g/ml)和2%(g/ml)的药液。
(3)培养基的制备: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葡萄糖40.0g,蛋白胨10.0g,然后量取1000ml蒸馏水,倒入容量瓶中,加热溶解,最后加100.0mg放线菌酮和200.0mg氯霉素,备用。
(4)操作方法:先将试管编号、分组,每10支为1组,每组贴上1至10号的标签,每个受试中药材对应一组进行试验,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2.50ml沙氏液体,在2、4-10号试管中加入5.0ml沙氏液体,在3号试管中加入10.0ml沙氏液体,经高压15磅,20分钟灭菌。冷却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2.5ml药液,药液作阴性对照用,2号试管不加药液,作阳性对照用,在3号试管中加入5.0ml药液,混匀,用吸管吸取5.0ml加入4号试管中,混匀,依此类推,直到10号试管。最后从3号管及10号试管中各取5.0ml弃之不用。从3号管起每支试管接种受试真菌,并塞上棉塞,置37℃(贴近人体温度)恒温箱中培养2周,观察并记录。准确记录每支试管中真菌的生长情况,找出最低抑菌浓度,对可疑及最低抑菌试管再用沙保弱氏琼脂平皿培养(37℃,隔水式恒温箱培养7~14天)以判定是抑制或杀灭。
(5)抑制或杀灭判断标准:经沙保弱氏琼脂平皿培养7~14天后,平皿中长出真菌孢子或菌丝判为抑制,平皿中无任何变化判为杀灭。
3.结果
(1)加药不加菌的1号阴性对照试管无任何变化,加菌不加药的2号阳性对照管中长满菌落。
(2)六种真菌在不同浓度的五种中药中生长情况,详见表1。
(3)五种中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μg/ml),详见表2。
表2五种中药酊剂对六种真菌的MIC(μg/ml) 菌种 药物 冰片 斑蝥 樟脑 狼毒 本发明 石膏样毛癣菌104.1-208.3416.6-833.3208.3-416.6833.3-1666.6416.6-833.3 红色毛癣菌104.1-416.6208.3-833.3104.1-416.6833.3-1666.6208.3-833.3 石膏样小孢子菌208.3-416.6208.3-833.3208.3-416.6833.3-1666.6208.3-416.6 絮状表皮癣菌208.3-416.6416.6-833.3208.3-416.6833.3-1666.6104.1-208.3 野毒石膏样毛癣菌208.3-416.6833.3-1666.6833.3-1666.61666.6-3333.3104.1-208.3 野毒石膏样小孢子菌208.3-416.6833.3-1666.6833.3-1666.61666.6-3333.3208.3-416.6
(4)经过琼脂平皿培养观察,五种中药酊剂中对真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FC(μg/ml),详见表3。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在五种中药中对六种真菌的杀灭作用最强,均被抑制杀灭。
表3五种中药酊剂对六种真菌的MFC(μg/ml) 菌种 药物 冰片 斑蝥 樟脑 狼毒 本发明 石膏样毛癣菌----------- 416.6-833.3 ---------- ----------- 416.6-833.3 红色毛癣菌208.3-416.6 416.6-833.3 208.3-416.6 833.3-1666.6 416.6-833.3 石膏样小孢子菌208.3-416.6 416.6-833.3 208.3-416.6 ----------- 208.3-416.6 絮状表皮癣菌208.3-416.6 ----------- ----------- ----------- 104.1-208.3 野毒石膏样毛癣菌----------- 833.3-1666.6 ----------- ----------- 104.1-208.3 野毒石膏样小孢子菌----------- 833.3-1666.6 ----------- 1666.6-3333.3 208.3-416.6
表1五种中药不同浓度对六种真菌生长影响 试管号及浓度 菌株 药物 冰片(1%)斑蝥(1%) 樟脑(1%)狼毒(2%) 本发明(2%) 1号试管 (阴性对照1∶1)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2号试管 (阳性对照)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 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3号试管 (1∶3)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4号试管 (1∶6)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5号试管 (1∶12)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6号试管 (1∶24)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7号试管 (1∶48)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8号试管 (1∶96)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9号试管 (1∶192)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10号试管 (1∶384) 石毛 √ √ √ √ √ 红毛 √ √ √ √ √ 石小 √ √ √ √ √ 絮表 √ √ √ √ √ 野毒石毛 √ √ √ √ √ 野毒石小 √ √ √ √ √
注:“√”表示生长良好;“×”表示无任何变化;“△”表示可疑;药物的浓度单位为:0.01g/ml。
[试验例2]本发明药物对皮肤致病真菌在体外敏感性对比试验
1.材料
(1)药物:
本发明的药物;脚癣一次净:批号970523-4,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达克宁霜:批号970516-3,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皮康王:批号970259-03,昆明滇虹天然药物厂;足光粉:批号970131-32,成都中药厂。
(2)菌种: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均由四川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提供;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从患者所采集的病料,经分离培养,镜检系真菌疱子、菌丝,并通过真菌学鉴定即得。
2.方法
(1)菌种制备:在无菌操作下,钩取(或刮取)已分离培养的真菌孢子菌丝接种于沙保弱氏液体培养基中,置25℃的隔水式电热司温箱中培养2~3周,菌落生长良好者备用。
(2)培养基制备:准确称取葡萄糖40.0g,蛋白胨10.0g,量取1000ml蒸馏水,盛于锥形瓶中加热溶解,再加125mg氯霉素、150mg放线菌酮,待溶解混匀后,用移液管吸取分装试管(5.0ml/支),纱布棉塞塞紧包裹,然后高压灭菌15磅15min,待冷却后备用。
3.敏感性试验
(1)实验药物的制备:
对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抑菌药物的配制:足光粉1.0g,加入20.0ml蒸馏水溶解;达克宁霜1.0g,加蒸馏水20.0ml溶解;皮康王1.0g,加入20.0ml蒸馏水溶解。取13×100mm灭菌。有棉塞的沙氏液试管各11支,编号排列在试管架上,然后各吸取5ml受试药物,分别加入每组第1号试管,混匀后取5ml放入第2号试管中,依次类推,直到第9号管取出5ml弃去,使成1∶1、1∶2、1∶4、1∶8……等各种浓度。第10号试管不加药物,不种菌作空白对照,以便观察沙氏培养液是否被污染。第11号试号不加药物,只种菌作对照,以便观察沙氏液是否适合于真菌生长。脚癣一次净取5ml,加蒸馏水5ml混匀后,加入第1号试管中,操作方法同上法。取本发明的药物2.5ml,加入7.5ml蒸馏水混匀后加入第1号试管中,操作同上法。
对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抑菌药物的配制:足光粉2.0g,加入20.0ml蒸馏水溶解;达克宁霜2.0g,加蒸馏水20.0ml溶解;皮康王2.0g,加入20.0ml蒸馏水溶解;脚癣一次净取2.5ml,加蒸馏水7.5ml混匀;本发明的药物2.5ml,加入7.5ml蒸馏水混匀;其余操作方法与上法相同。
(2)抑菌试验:将培养的五种癣菌在无菌操作下各钩取米粒大小的菌落,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受试药物的沙氏液培养基试管中,然后置25℃的隔水式电热恒温箱中培养3~4周,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并作好记录。
(3)MIC值判定方法:用肉眼观察接种菌菌落的大小(米粒大)判定:凡菌落大于米粒或覆盖于试管液面,视为菌落生长,则为无抑菌作用即阳性;接种的菌落大小无变化或沉于试管底部,视为菌落未生长,则为抑菌作用即为阴性。MIC的端值应是第11号试管菌落未生长的药物浓度值和第1号试管菌落生长的药物浓度值。
(4)常规法测MFC值:各取有抑菌作用的试管中接种菌,分别接于沙氏固体培养基平皿上,置25℃的隔水式电热恒温箱中培养3~4周观察,有菌落生长为阳性,无菌落生长为杀菌。
计算MIC、MFC值:试验的五种药物系复方制剂(成药)均不知其复方成分(含量)。足光粉、达克宁霜、皮康王所配制的药液为混浊液或乳浊液,故无法定量测定其成份及产生药效的成份的量。因此,将这五种药视为百分百的含量,如在某一试管中含达克宁霜多少毫克,脚癣一次净擦剂药,视为一毫升量相当于一克,以作为对比分析单位。
4.结果:
(1)五种抗真菌药物不同浓度对石膏样毛菌MIC、MFC的作用,详见表4。
表4五种抗菌药物对石膏样毛癣菌MIC、MFC试验 药名及剂型 试管号及药液浓度 1 1∶1 2 1∶2 3 1∶4 4 1∶8 5 1∶16 6 1∶32 7 1∶64 8 1∶128 9 1∶256 10 11 足光粉(中药粉剂) - - - - - - + + + - + 达克宁霜(西药膏剂) - - + + + + + + + - + 皮康王(西药膏剂) - - - - - + + + + - + 脚癣一次净(中药擦剂) - - - - - + + + + - + 本发明(中药擦剂) 1∶3 1∶6 1∶12 1∶24 1∶48 1∶96 1∶192 1∶384 1∶768 - - - - - - - + + - +
表中:“+”表示菌落生长;“-”表示菌落未生长。
(2)五种抗真菌药物不同浓度对堇色毛癣菌MIC、MFC的作用,详见表5。
表5五种抗菌药物对堇色毛癣菌MIC、MFC试验 药名及剂型 试管号及药液浓度 1 1∶1 2 1∶2 3 1∶4 4 1∶8 5 1∶16 6 1∶32 7 1∶64 8 1∶128 9 1∶256 10 11 足光粉(中药粉剂) - - - - - - + + + - + 达克宁霜(西药膏剂) - - + + + + + + + - + 皮康王(西药膏剂) - - - - + + + + + - + 脚癣一次净(中药擦剂) 1∶3 1∶6 1∶12 1∶21 1∶48 1∶96 1∶192 1∶384 1∶768 - + - - - - + + + + + - + 本发明(中药擦剂) 1∶3 1∶6 1∶12 1∶21 1∶48 1∶96 1∶192 1∶384 1∶768 - - - - - - - + + - +
表中:“+”表示菌落生长;“-”表示菌落未生长。
(3)五种抗真菌药物不同浓度对红色毛癣菌MIC、MFC的作用,详见表6。
表6五种抗菌药物对红色毛癣菌MIC、MFC试验 药名及剂型 试管号及药液浓度 1 1∶1 2 1∶2 3 1∶4 4 1∶8 5 1∶16 6 1∶32 7 1∶64 8 1∶128 9 1∶256 10 11 足光粉(中药粉剂) - - - - - - + + + - + 达克宁霜(西药膏剂) - - + + + + + + + - + 皮康王(西药膏剂) - - - - - + + + + - + 脚癣一次净(中药擦剂) - - - - + + + + + - + 本发明(中药擦剂) 1∶3 1∶6 1∶12 1∶21 1∶48 1∶96 1∶192 1∶384 1∶768 - - - - - - - + + - +
表中:“+”表示菌落生长;“-”表示菌落未生长。
(4)五种抗真菌药物不同浓度对羊毛状小孢子菌的MIC、MFC的作用,详见表7。
表7五种抗菌药物对羊毛状小孢子菌MIC、MFC试验 药名及剂型 试管号及药液浓度 1 1∶1 2 1∶2 3 1∶4 4 1∶8 5 1∶16 6 1∶32 7 1∶64 8 1∶128 9 1∶256 10 11 足光粉(中药粉剂) - - - - - - + + + - + 达克宁霜(西药膏剂) - - + + + + + + + - + 皮康王(西药膏剂) - - - - - + + + + - + 脚癣一次净(中药擦剂) - - - - + + + + + - + 本发明(中药擦剂) 1∶3 1∶6 1∶12 1.21 1∶48 1∶96 1.192 1∶384 1∶768 - - - - - - - + + - +
表中:“+”表示菌落生长;“-”表示菌落未生长。
(5)五种抗真菌药物不同浓度对絮状表皮癣菌的MIC、MFC的作用,详见表8。
表8五种抗菌药物对絮状表皮癣菌MIC、MFC试验 药名及剂型 试管号及药液浓度 1 1∶1 2 1∶2 3 1∶4 4 1∶8 5 1∶16 6 1∶32 7 1∶64 8 1∶128 9 1∶256 10 11 足光粉(中药粉剂) - - - - - - + + + - + 达克宁霜(西药膏剂) - - + + + + + + + - + 皮康王(西药膏剂) - - - - + + + + + - + 脚癣一次净(中药擦剂) 1∶3 1∶6 1∶12 1∶24 1∶48 1∶96 1∶192 1∶384 1∶768 - + - - - - + + + + + - + 本发明(中药擦剂) 1∶3 1∶6 1∶12 1∶24 1∶48 1∶96 1∶192 1∶384 1∶768 - - - - - - - + + - +
表中:“+”表示菌落生长;“-”表示菌落未生长。
(6)五种抗真菌药物对五种癣菌MIC、MFC范围值计算结果详见表9。
表9五味抗真菌药物MIC、MFC值范围(mg.μl/ml) 菌种 药物 足光粉 达克宁霜 皮康王 脚癣一次净 本发明 红色毛癣菌 0.78-1.56 3.2-6.4 4-8 7.8-15.6 0.0781 石膏样毛癣菌 0.78-1.56 3.2-6.4 4-8 7.8-15.6 0.0781 羊毛状小孢子菌 0.78-1.56 3.2-6.4 4-8 7.8-15.6 0.0781 堇色毛癣菌 1.56-3.12 1.6-3.2 6-8 31.2-62.4 0.0781 絮状表皮癣菌 1.56-3.12 1.6-3.2 6-8 31.2-62.4 0.0781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在五种抗真菌的药物中对五种真菌的MIC、MFC值最小0.078mg/ml,且相同,在治疗复发性皮癣病效果佳。
[试验例3]本发明药物治疗复发性皮癣病的临床观察
1.一般资料:在试治的1285例中,男性807例,女性478例,年龄15~56岁,病程1~25年。多在夏季炎热潮湿季节发病,患者多次到医院就诊,曾用癣药水、脚气灵、脚癣一次净、益康唑、皮康王、达克宁霜、足光粉、皮炎平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少数患者曾用土方治疗无效,详见表10。
表10 1285例皮癣病分类统计表 性别 癣病分类 合 计 面癣 体癣 股癣 足癣 手癣 脓癣 男 93 126 156 194 192 36 807 女 137 98 39 116 73 25 478 合计 230 224 195 310 265 61 1285
2.诊断:患部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或脓疮、搔痒、搔后流水、糜烂、结痂、皮肤角化、脱屑等特点可确诊为皮癣病,可疑者取病损处鳞屑、疱壁、痂皮,经10%KOH处理后直接镜检;同时用0.05%放线菌酮和含0.01%的氯霉素沙氏葡萄糖琼脂作真菌培养,每份样本接种两管,置25℃的隔水式电热恒温箱中培养4周判断结果,最后以培养阳性的可用药治疗。
3.治疗方法:将患处洗净揩干,用棉签蘸药少许涂于患部,待棉签上的药涂尽后弃去,一周一次,甲癣日涂一次。
4.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愈:皮损完全消退或消退95%以上;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50%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皮损消退50%以下。
5.结果:本发明的药物对各种癣病的疗效结果详见表11。
表11本发明的药物治疗各种皮癣病疗效统计表 疗效 面癣 体 癣 股 癣 足癣 手癣 脓癣 总病例 数 总疗 效率 (%) 230 224 195 310 265 31 1285 痊愈数 230 224 195 304 260 29 1272 98.91 有效数 6 5 2 13 1.09 痊愈率(%) 100 100 100 98.06 98.11 96.72
6.体会: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滥用,产生耐药现象。如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多烯类、咪康唑,甚至酮康唑等一系列吡咯类(AZOle)药物,5-氟胞嘧啶最常发生耐药。故1285例患者久治不愈,改用本发明的药物进行治疗,轻者一个月而愈,病重者半年而愈。痊愈率占98.91%,有效率1.09%。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本发明的药物对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均有杀灭作用。该药具有攻毒杀虫、抗菌消炎、蚀恶肉、止痒之功,能使皮肤营养改善,红细胞增加,用治各种癣病有较好的疗效。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的水剂制备
(1)按上述的重量百分比准确称取或量取砒霜2%、冰片1%、氢氧化钠5%、盐酸5%,备用;
(2)将氢氧化钠置于玻璃容器中,加入蒸馏水30%,溶解,备用;
(3)将上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已盛有砒霜的玻璃容器中不断振荡,使砒霜溶解,形成亚砷酸钠溶液,备用;
(4)将盐酸加入盛有蒸馏水30%的玻璃容器中振荡,备用;
(5)将上述步骤(4)的盐酸溶液加入盛有冰片的玻璃容器中振荡,待溶解后,加入到上述步骤(3)中制备好的亚砷酸钠溶液中,振荡,并使其PH值为7~8,备用;
(6)将37%蒸馏水加入至步骤(5)制得的溶液中,直至所需相配比的容积为止,即定溶,然后过滤,灌封,即成所需无色透明清亮的水剂。
[实施例2]本发明药物的散剂制备
(1)按上述重量百分比准确称取砒霜2%、冰片1%,各研为极细粉,备用;
(2)将上述的砒霜和冰片的极细粉加入到相配比的97%的滑石粉中,混合均匀,装封,即成为所需药物的散剂。
[实施例3]本发明药物的膏剂制备
(1)按上述重量百分比准确称取砒霜2%、冰片1%,各研为极细粉,备用;
(2)油相:将相配比的硬脂酸12%、白凡士林8%、单硬脂酸甘油脂5%、甘油10%、月桂氮卓酮2%加热熔化至80℃,制成油相,并保持这一温度,待用;
(3)水相:将相配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1%、三乙醇胺1%、蒸馏水58%以及上述研为极细粉的砒霜、冰片一起混合后,加热熔解至80℃,制成水相,并保持这一温度,待用;
(4)乳化:将上述步骤(2)的油相缓缓加入上述步骤(3)的水相中,同时按同一方向搅拌至凝状,可以加入0.01%的香精,以制得所需的白色、细腻、调度适宜的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