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21938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7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05878.6

申请日:

2014.06.30

公开号:

CN104882730A

公开日:

2015.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R 13/629申请公布日:20150902|||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629申请日:20140630|||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629; H01R13/639

主分类号:

H01R13/629

申请人:

莫列斯公司

发明人:

芭芭拉·拜次克维奇; 布鲁斯·里德

地址:

美国伊利诺州

优先权:

14/191,956 2014.02.27 US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72003

代理人:

聂慧荃; 黄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低高度线缆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所述连接器具有一连接器本体,一扣持元件支撑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所述扣持元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从而所述扣持元件可以经由一致动装置而可选择性地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致动装置采用一拉片形式且沿进入所述连接器的本体部的线缆而轴向延伸。所述致动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线缆的一侧的一第一拉环以及设置于所述线缆的另一侧的拉圈形式的一第二拉环,从而所述致动装置可以从所述线缆的任一侧被操作。所述拉圈部分地由从所述致动装置远离所述第一拉环延伸的一对臂部形成,以由此限定供所述线缆延伸通过其内的一中间间隔。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
一插头连接器壳体,所述插头连接器壳体具有一前部及一后部,所述前部的尺寸被设置为能够插入于一相向的对接插座连接器内,所述后部的尺寸被设置为能够在其内部收容至少一条多导线线缆的一端,所述前部包括一第一表面,而所述后部包括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在一高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处;
一扣持元件,所述扣持元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第一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前方的一自由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一部分上延伸;以及
一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具有突出于所述后部的一第一端及朝向所述前部延伸的一第二端,所述致动装置的一部分介于所述扣持元件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致动装置的尺寸、结构及位置被设置成使得所述致动装置背离以及朝向所述前部的移动使所述扣持元件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升高和降低,所述致动装置的第一端包括一第一抓持部和一第二抓持部,所述第一抓持部在一第一平面内延伸;所述第二抓持部在不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抓持部间隔开,从而限定了位于所述第一抓持部和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一中间间隔,所述中间间隔用于收容所述连接器线缆于其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抓持部包括一拉环,而所述第二抓持部包括一拉圈。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抓持部及所述第二抓持部的其中之一具有一非平面结构。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装置是塑料的。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装置包括:一平面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并且从所述后部向所述第一抓持部延伸;以及一对臂部,从所述平面本体部向所述第二抓持部延伸。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臂部在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以一角度延伸。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角度为一锐角。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一尾端件,所述尾端件连接于所述一对臂部以共同限定所述拉圈,当所述致动装置在所述连接器上安装就位时,所述拉圈围绕各线缆。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与各线缆相对的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一圆弧形部分,所述圆弧形部分在被向后拉时用于接触所述连接器的线缆。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圆弧形部分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底面上的一升高部,且所述升高部至少在所述一对臂部之间延伸。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抓持部及所述第二抓持部分别沿各线缆的顶表面和底表面设置。

12.
  一种连接器,具有一可选择性地操作的扣持元件及两个抓持部的致动装置,所述连接器包括:
一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相对的前端及后端,所述前端在尺寸上小于所述后端,所述后端在其内收容一线缆,使得所述线缆能够向后延伸出所述后端;
一扣持元件,所述扣持元件具有相对的前端及后端,所述扣持元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从而使所述扣持元件的前端以一悬臂方式设置,并使得所述扣持元件的前端能够竖向地移动;以及
一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至少部分地介于扣持元件和所述连接器壳体之间,所述致动装置包括一前端及与所述前端相对的一后端,所述致动装置的前端设置为与所述扣持元件相邻,从而所述致动装置的直线移动使所述扣持元件的前端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升高和降低,所述致动装置的后端包括沿所述线缆的两相对侧延伸且彼此隔开的第一抓持部及第二抓持部,由此使一操作者能够抓握至少一个所述抓持部来升高和降低所述扣持元件。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抓持部在一第一平面内延伸,而所述第二抓持部在一第二平面内延伸,所述第二抓持部包括在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成角度地延伸的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由一尾端件相互连接从而共同限定围绕导线线缆的一个圈。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抓持部包括一拉环,而所述第二抓持部包括一拉圈。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拉环和所述拉圈在所述线缆的两相对侧上彼此对齐。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其上的一圆弧形部分,所述圆弧形部分与所述线缆相对且靠近于所述一对臂部连接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

17.
  一种致动装置,其用于一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壳体,用于收容至少一条线缆的一连接端;一悬臂式的扣持元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使所述扣持元件的一自由扣持端可以随着所述致动装置的横向移动而升高和降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
一细长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两端,其一端包括一个加大的自由端,而另一端包括一个第一抓持部,所述本体部还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延伸出的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由一尾端件连接在一起以共同限定一第二抓持部,所述第一抓持部及所述第二抓持部由一中间间隔彼此隔开,所述中间间隔的尺寸被设置为能够在其内收容各线缆。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致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抓持部包括一拉环,而所述第二抓持部包括一拉圈。

19.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致动装置,还包括:一圆弧形部分,与各个线缆相对地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底面上。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致动装置,其中,所述圆弧形部分在所述一对臂部之间延伸。

说明书

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概括而言涉及低高度(low profile)连接器,而更具体而言涉及使用冗余拉片结构来致动的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的改进的手段。
背景技术
在电子装置中使用小型及低高度连接器,诸如用于小型可插拔(SFP)应用的那些连接器,在这些电子装置内空间是非常宝贵的。这种连接器广泛用于连接路由器和服务器。这种连接器的尺寸小,但是许多这种类型的电连接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容易将它们与其所连接的部件分离或断开。因此,通是将这些连接器扣持在一起。使用一扣持件的一插头连接器的一个例子是1999年6月29日授权的题为“扣持电连接器”(其内容通过援引其整体并入本文)的美国专利US5915987,其公开了一种插头插座连接器组件,所述插头插座连接器组件具有结合于插头连接器壳体的一扣持机构。插头连接器上的这些扣持机构需要一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允许操作者升高及降低扣持元件,以使一插头连接器与其对应的插座连接器扣持及脱扣。所述致动装置的尺寸及位置有时会增加系统中所需的尺寸。
随着连接器变得越来越小以及电子装置中的插座连接器的密集度增加,使插头连接器的扣持机构脱开的这样的简单动作变得越来越困难。用于低高度扣持连接器的一些扣持机构使用沿连接器的线缆轴向向后延伸的一单个的拉片,以限定操作者的一抓握点。这种拉片披露于2008年4月8日授权的、且被转让给本申请的受让人的美国专利US7354292(其内容通过援引其整体并入本文)。然而,这种类型的拉片仅沿它们关联的连接器的一单一的方位(即在线缆的顶部或底部)延伸。电子装置的紧凑的布线室(wiring closet)使得接触并且抓握拉片来移除连接器变得困难。因此,对于具有一拉片致动装置类型的结构的一低高度连接器而言,存在着不管连接器处于何种方位均能够接触拉片致动装置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由此针对一种具有一冗余或双拉片致动装置的低高度连接器,尤其适用于密集的线缆设置,其中,无论连接器处于何种方位,都可以操作所述致动装置。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低高度扣持连接器,其适合密集配线应用,具有可以从连接器线缆的两相对侧接触且可以经由一简单的拉式动作进行操作的一致动装置。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所述连接器的制动装置。
根据下面本申请说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高度扣持连接器,其包括一中空的大体呈矩形的本体部,一类似矩形的对接部自所述本体部突出。一扣持元件沿所述连接器纵向延伸且在该扣持元件的一后端附近固定于所述连接器的本体部、并且该扣持元件以一悬臂方式向前延伸从而使其前端位于所述对接部上。提供了一种致动装置,其具有装配在所述扣持元件和所述连接器的本体部之间的一细长的本体,所述细长的本体具有使所述扣持元件的前端响应所述致动装置的纵向移动而升高和降低的一结构。
所述致动装置优选包括具有一拉片的一第一抓持部,所述第一抓持部在其后端具有呈手指孔形式的一环,一操作者可以使用该环来向后拉所述致动装置或向前推所述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和插头连接器包括限制所述致动装置移动的配合结构。为了使所述致动装置具有一冗余的装置,设置有具有呈拉圈形式的一拉片的一第二抓持部,且所述第二抓持部也沿所述连接器的线缆向后延伸。所述拉圈大体位于与拉环相对的位置且包括位于其后端的一手指孔,一操作者可以使用该手指孔来向后拉所述致动装置或向前推所述致动装置。重要的是,所述拉环和所述拉圈由一中间间隔彼此隔开,所述连接器的线缆延伸通过该中间间隔。在这方面,所述拉环和所述拉圈优选并列设置,从而单独地被抓握或作为一对被抓握。
所述致动装置包括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向所述连接器的线缆的一相对侧向外且向下延伸,并在该相对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抓持部以共同限定围绕所述线缆的所述拉圈。所述臂部优选自所述致动装置的本体以一锐角向下延伸,以更好地将所述第二抓持部的拉力传递给所述致动装置的本体。所述致动装置的本体还优选形成有一圆弧形部分(radius),所述圆弧形部分使所述 致动装置本体具有接触所述连接器的线缆的一圆边,以利于整个所述致动装置沿所述连接器的线缆滑动。
通过研读下面的详细说明,将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具体说明,可以最佳地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和运作的组成和方式以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且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具有使用一致动装置的一扣持机构的一线缆连接器;
图2为图1的连接器的一侧视图,其中,致动装置在连接器壳体的后部向外延伸的部分是以剖视方式示出;
图3为图1的连接器的一后视图,其中,两条线缆存在于连接器中;
图4A为图1的连接器的致动装置的从上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
图4B为类似于图4A但是从下方观察到的视图;
图4C为图4A的致动装置的后部的一放大的视图;
图4D为示出本申请的双拉片致动装置的一替代结构的一视图;
图5为图4A的致动装置的后端以剖视图给出的一放大的侧视图;以及
图6为图1的连接器的一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在本文中将详细说明的是多个具体实施例,同时应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申请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本文的描述。
由此,所提到的一个特征或方面将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个特征或方面,而不是暗示本申请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该特征或方面。此外,应注意的是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若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进行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改变,则这些指示也要相应地改变。
图1至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构造的一线缆连接器40,其使用一冗余或双拉片致动装置46。线缆连接器40具有一个由两部分构成的连接器壳体40a,所述连接器壳体40a包括一相对较大的本体部41及一较小的鼻部或对接部42,对接部42部分地包覆一电路板44,该电路板44与安装于一电子装置的一较大的电路板上的一对应的相向连接器(未示出)的接触部对接。连接器40用于将一条单线缆或多条线缆70中的多条导线与一电子装置的电路连接。所述壳体的本体部41包括沿所述壳体的本体部41纵向延伸的一纵向通道45。该通道45收容一致动装置46于其内,且还收容覆盖在致动装置46的一部分上方的一细长的扣持元件47。扣持元件47示出为在其后端附近经由穿过扣持元件47的翼部52上的孔50的两个紧固件48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本体部41。这种安装使扣持元件47以一悬臂方式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壳体40a,从而扣持元件47的自由端53可以响应致动装置46的水平或横向移动而竖向移动。扣持元件自由端5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合于对应的相对侧连接器上的开口的接合钩部57。
如图4A至图4C最佳所示,致动装置46包括一细长的本体部54,该本体部54的宽度稍小于所述连接器壳体40a的通道45的宽度,这将使本体部54可以在所述连接器壳体40a的通道45内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自由滑动而不受干涉。为了限制致动装置46的移动范围且防止致动装置46从连接器40中被完全拉出,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可以包括接合于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通道45内的一挡止元件(未示出)的一移动限制槽55。致动装置46的前端56优选包括一加大的端部58,诸如一叶部或者一滚销(roll pin)59,固定在扣持元件47与所述壳体的通道45之间或者与所述连接器壳体40a或所述壳体的通道45内的一凹部之间。此加大的端部58充当一凸轮,且抵靠于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40a上或设置在扣持元件47上的一凸轮表面,从而该加大的端部58的水平移动赋予扣持元件自由端53的竖向移动。
重要的是,致动装置46具有一拉片式结构。也就是说,致动装置的本体 部54在其后端终止于一第一抓持部61,第一抓持部61示出为具有一圆形或类椭圆形态的一指环62。如图所示,第一抓持部61在一水平面H1内延伸,包括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的一部分也在一水平面H1内延伸。这样,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和其对应的第一抓持部61沿连接器的线缆70的一第一侧延伸,而该侧在图中示出为上侧或位于线缆70上方的一平面。
为了赋予本申请的连接器从不同的方向被抓持的能力,所述致动装置46还设置有一冗余装置,诸如一第二抓持部72,其采取与第一抓持部61间隔开的一拉圈73的形式。第二抓持部72是由从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向外向下延伸至与第一平面H1以一中间间隔75隔开的一第二平面H2的一对臂部74共同限定。两个臂部74经由一弧形的尾端件(end piece)76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围绕连接器线缆70的一手指拉圈73。臂部74示出为从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以一锐角向下延伸;这个角度取向使由操作者施加的拉力传递给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从而致动装置46可以沿线缆70的所述第一侧以一直线方式被向后拉。
具体如图4D中所示,在特别适合于模铸构造的一替代实施例中,第二抓持部的圈臂部74a也可以从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a横向地以一竖直方式向下延伸,同时它们的尾端件76a连接于臂部74a,使致动装置结构当从侧面观察时具有一L形的结构。如图4A所示,第二抓持部72可以稍大于第一抓持部61。在拉圈73的臂部74连接该致动装置的本体部54的区域中,其底面66具有形成于其上(或作为一单独的部件被连接)的一放大的珠状部(bead)或圆弧形部分67,在图5中以剖视图最佳地示出。当第二抓持部72被向后拉时,圆弧形部分67提供在与线缆70接触时抵靠线缆70且沿线缆70的顶表面外部容易骑跨的一光滑表面。优选圆弧形部分67至少在两个臂部74之间的区域延伸,但是它也可以沿臂部74的内部向外且向下延伸,从而进一步有利于致动装置46的移动。
两个抓持部61、72的存在使,得无论所述连接器壳体40a的方位如何,操作者都更容易地致动扣持元件47。如果所述连接器壳体40a以一传统的方式安装,操作者可以使用第一(上)抓持部61,而如果所述连接器壳体40a以一倒置的方式安装,操作者可以使用第二(下)抓持部72。当然,两个抓持部61、72在间隙不成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抓握。类似地,本申请的连接器 可以侧向安装,其中,第一及第二抓持部在竖直隔开的两个平面内延伸。所述致动装置46可以由一塑料或树脂通过模制或由一金属通过模铸形成。使用两个利用本文公开的结构的抓持部还不会增加接线室中所需的空间,因为所述两个抓持部61、72是靠近线缆70的外部延伸的。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的是,在不脱离前述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修改。

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低高度线缆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器的致动装置。所述连接器具有一连接器本体,一扣持元件支撑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所述扣持元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从而所述扣持元件可以经由一致动装置而可选择性地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致动装置采用一拉片形式且沿进入所述连接器的本体部的线缆而轴向延伸。所述致动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线缆的一侧的一第一拉环以及设置于所述线缆的另一侧的拉圈形式的一第二拉环,从而所述致动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