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91454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828798.3

申请日:

2002.11.26

公开号:

CN1625526A

公开日:

2005.06.0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6D 1/50申请日:20021126授权公告日:20080514终止日期:201111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6D1/50; F21V21/36; F16C33/74; F16C35/02

主分类号:

B66D1/50; F21V21/36; F16C33/74; F16C35/02

申请人: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清水稔之; 中岛史朗

地址:

日本大阪府门真市

优先权:

2002.04.23 JP 120712/2002; 2002.04.23 JP 120713/2002; 2002.06.21 JP 182036/200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有关一种可固定于建筑物构造体之升降装置,且备有卷上多条吊体之卷扬装置,以来自前述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所拉出的前述多条吊体,可升降自在地悬挂升降部。由于前述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前述卷扬装置之间会产生作用,而能提供一种有安装大略可一同集中各吊体张力之张力调整装置。籍此,升降部可能以稳定的姿势升降,还有,可针对因吊体切断而造成之落下情况,提高其安全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升降装置是一种可固定于建筑物构造体之升降装置,且备有卷上多条吊体 之卷杨装置,以来自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所拉出的前述多条吊体,可升降自 在地悬挂升降部,而且此升降装置,是因为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 之间会产生作用,而安装大略可一集中各吊体张力在一起之张力调整装置。
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张力调整装置设在升降装置 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于每一条吊体上安装一种可移动自由地变换吊 体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同时,于各方向变换器材上,分别安装有加入对应其移动 之恢复力之大略相等的发条定数之发条体。
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吊体有2条,且其前述张力调整 装置系设在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于每一条吊体上安装一种 可变换吊体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同时,其各吊体之方向变换器材者以同一个轴而 被一体化,且把该轴之方向变换器材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一可摇动自由之 支撑该轴的支撑器材。
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吊体有2条,且设在前述升 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具备有可变换吊体方向之第一方向变换 器材,且其张力调整装置,可变换该安装于前述第一方向变换器材与前述卷扬装置 之间的吊体的方向,并互相以同一个轴,将被一体化之第二方向变换器材与前述轴 的第二方向变换器材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一可摇动自由之支撑该轴的支撑 器材。
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第二方向变换器材,是以移动自 在地安装于支撑器材之支撑侧与反方向上,同时,于第二方向变换器材与轴上,安 装有向支撑器材之支撑侧与反方向储能之发条体,当吊体之张力变小且第二方向变 换器材被储能于前述发条体而移动时,安装一接触于前述轴而产生动作之开关,并 停止其依开关而自卷扬装置出来之吊体的送出。
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第一方向变换器材,是以吊 体张力而向被加压的一侧与反方向储能的发条体,可移动自在地保持着其轴,当在 吊体中加上超过固定张力的力量,而前述的轴系向前述发条体压下移动时,安装一 根据接触于轴而产生动作之开关,并停止其依开关而自卷扬装置出来之吊体的送 出。
7: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方向变换器材,具有轴穿过 而旋转之旋转体,该旋转体之轴穿通部,其位于略中央部的直径尺寸最小,而向两 边其直径尺寸渐渐变大。
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方向变换器材,具有轴穿过 而旋转之旋转体,该旋转体之轴穿通部,其位于略中央部的直径尺寸最小,而向两 边其直径尺寸渐渐变大。
9: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吊体为2条带状,且安装目 的在于当升降部向卷动此2条吊体的方向转动时,可防止各吊体向升降部之外侧 弹出的防止器材。
10: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防止弹出器材,为沿着有安 装升降部的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侧面所设置之壁面。
11: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防止弹出器材,为有安装升 降部的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上略呈水平方向所设置之棒状器材。
1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前述防止弹出器材,为有安装升 降部的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上略呈铅直方向所设置之棒状器材。
1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有关使用于前述卷扬装置之旋转 轴上的轴承台上方,形成一个开口的轴承嵌入凹部,将由旋转轴所穿过之接受部所 形成之滑动轴承部嵌入轴承嵌入凹部,同时,装备着一种可将被嵌入于轴承嵌入凹 部之滑动轴承部固定于盖体上方之滑动轴承,且于轴方向上将轴承嵌入凹部及滑动 轴承部形成多角形状。
1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在前述滑动轴承部的上端用盖 部于平面视觉可避开旋转体的位置处安装着被压接于下方之突起部。
1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安装着数条线状略呈平行的前 述突起部。
1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于前述滑动轴承部之接受部的 轴方向两侧端部上形成汲于全周边所开口之凹部,并于前述凹部安装与旋转轴紧密 接触之防尘用薄膜。
17: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有关使用于前述卷扬装置之旋转 轴上的轴承台上方,形成一个开口的轴承嵌入凹部,将由旋转轴所穿过之接受部所 形成之滑动轴承部嵌入轴承嵌入凹部,同时,装备着一种可将被嵌入于轴承嵌入凹 部之滑动轴承部固定于盖体上方之滑动轴承,且于轴方向上将轴承嵌入凹部及滑动 轴承部形成多角形状。
1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在前述滑动轴承部的上端用盖 部于平面视觉可避开旋转体的位置安装着被压接于下方之突起部。
19: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安装着数条线状略呈平行的前 述突起部。
20: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中于前述滑动轴承部之接受部的 轴方向两侧端部上形成汲于全周边所开口之凹部,并于前述凹部安装与旋转轴紧密 接触之防尘用薄膜。

说明书


升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一向以来,升降装置具备有:滚轮(drum)。滚轮是以高处所安装之器材与有独立该器材之升降部的两条以上之吊体悬挂之并且有卷上各吊体,因而伴随着滚轮(drum)的转动使该器材升降。例如,于实用新型开平6-28913号公报上,记载有一种升降装置,而此升降装置系分别含有配置驱动机构之一对长尺状滚轮(drum),以及配置差动机构之照明器材,且于差动机构的一方之滑轮(pulley)上,将滚轮(drum)之钢索(wire-rope)卷成U字型,还有,于另一方之滑轮(pulley)上,将滚轮(drum)之钢索(wire-rope)卷成X字型,控制各滚轮(drum)之转动方向,藉此使照明器材之升降与转动。于此类之升降装置中,以超过独立两条以上之吊体悬吊器材之升降部之构造者,主要系为了可将升降部略带水平般保持而升降,其有必要将各吊体之长度保持几乎一致。

    但是,由于升降部,滚轮等之各零件的尺寸不一致,要使各吊体之长度保持几乎一致颇为困难,而且该升降部会造成倾斜。因此,要使升降部以稳定的姿势安全升降会有困难。还有,为了避开此类问题,而有采用一条悬吊构造者,但是其与超过两条以上之悬吊构造者做比较,该采用一条之吊体者,将会产生张力大且安全性低下等问题。

    还有,于上述之升降装置中,其升降部会以下降状态翻转。因此,于升降部中預先贴着被吊在长长的绳子上之牌子,即使升降部有翻转就可查知,且于翻转时,可恢复原状。

    但是,这时候,即使有以两条带状之吊体而被悬吊之升降部以下降状态转动之,却难以知道该带状之吊体的弯曲状态等问题。还有,当升降部以翻转状态上升,且一装有器材后其带状吊体形成弯曲,唯恐会因此而受伤。所以,如何使其升降部之下降状态不翻转是大家所期待的。

    还有,支撑该升降装置上之左右一对卷扬装置的轴,是使用滑动轴承而自由转动地被支撑。为了形成滑动轴承,而于轴承台中形成轴承嵌入凹部,且于此轴承嵌入凹部中形成一个轴可插入之接受部的滑动轴承部,而嵌入该滑动轴承部之滑动轴承被使用。亦即,如图18所示,于有支撑滑动轴承部32之轴承台31中,是形成轴承嵌入凹部41,且于轴承嵌入凹部41中嵌入该中央之接受部51所被形成之滑动轴承部32。

    但是,由于形成轴承台31之轴承嵌入凹部41以及滑动轴承部32,是在轴方向成为圆形且以机械加工形成之,所以轴承台31与滑动轴承部32之嵌合部分呈弯曲状,因而产生尺寸测量困难,还有,由於其微细之尺寸精度是必需的,因而产生尺寸管理上的困难。

    还有,滑动轴承比转动轴承要廉价,但是因为轴与接受部中有空隙且灰尘等异物会混入而容易使转动效率变差,所以滑动轴承在空气中灰尘弥漫之恶劣环境中无法使用。

    因此,本发明之第一个目的,是为提供一种升降装置,此升降装置者安装了一个即使独立之各吊体长度不同,也可能吸收长度的不同之构造,而且保持略水平并以稳定的姿势升降该升降部。

    本发明之第二个目的,是为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可防止于下降状态时其升降部翻转,且防止其带状吊体弯曲。

    本发明之第三个目的,是为提供一种升降装置,于卷扬装置之转动轴中所使用之滑动轴承部中,其轴承台与滑动轴承部之嵌合部分能形成平面,因而提高尺寸测量及尺寸管理精度。还有,即使在空气中灰尘弥漫之恶劣环境中也能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問题,本发明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一种可固定于建筑物构造体之升降装置,且备有卷上多条吊体之卷扬装置,以来自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所拉出的前述多条吊体,可升降自如地悬挂升降部,其特征在于具备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会产生作用,而安装大略可一同集中各吊体张力之张力调整装置。

    像这样,因为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会产生作用,因而安装大略可一同集中各吊体张力之张力调整装置,所以当各吊体的长度不同的时候,虽然最短的吊体上会消耗最大的张力,但是张力调整装置会产生缓和此张力等机能。因此,在独立之多条吊体其升降部可不倾斜而保持略带水平。其结果,升降部可能以稳定的姿势升降,还有,可针对因吊体切断而造成之落下一事,提高其安全性。

    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张力调整装置是设於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于每一条吊体上安装一种可自由地移动变换吊体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同时,于各该方向变换器材上,分别安装有加入对应其移动之恢复力之大略相等地发条定数之发条体。

    像这样,因为其张力调整装置是设在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于每一条吊体上安装一种可自由地移动变换吊体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同时,于各该方向变换器材上,分别安装有加入对应其移动之恢复力的大略相等的发条定数之发条体,所以保持短吊体之方向变换器材的发条体是呈弯曲,外观上的吊体的长度无差异,且能略带水平地被保持着升降部的悬吊姿势。

    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吊体有二条,且其张力调整装置是设在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于每一条吊体上安装一种可变换吊体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同时,各吊体之方向变换器材是以同一个轴而被一体化,且把该轴之方向变换器材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可摇动自由之支撑该轴的支撑器材。

    像这样,因为吊体有二条,且其张力调整装置是设在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于每一条吊体上安装一种可变换吊体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同时,各吊体之方向变换器材是以同一个轴而被一体化,且把该轴之方向变换器材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可摇动自由之支撑该轴的支撑器材,所以当二条吊体的长度有不同的时,吊体张力会有所不同,因而轴会像压板一样倾斜,且各自平均地保持张力。藉此,外观上的吊体的长度无差异,且能略带水平地被保持着升降部的悬吊姿势。

    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其中吊体有二条,且设在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具备有可变换吊体方向之第一之方向变换器材,而其张力调整装置可变换该安装于前述第一方向变换器材与前述卷扬装置之间的吊体的方向,并互相以同一个轴,将被一体化之第二方向变换器材与前述轴的第二方向变换器材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可自由地摇動之支撑该轴的支撑器材。

    像这样,因为吊体有二条,且设在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具备有可变换吊体方向之第一方向变换器材。其张力调整装置可变换该安装于前述第一方向变换器材与前述卷扬装置间的吊体方向,并互相以同一个轴,将被一体化之第二方向变换器材与轴的第二之方向变换器材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可摇动自由之支撑该轴的支撑器材,所以当二条吊体的长度有不同时,吊体张力会有所不同,因而将第二方向变换器材一体化之轴会像压板一样地倾斜着,且各自平均地保持张力。藉此,外观上的吊体的长度无差异,且能略带水平地被保持着升降部的悬吊姿势。还有,为了将摇动自在的轴安装于卷扬装置与第一方向变换器材之间,加诸于轴上的负荷量就会将吊体张力分散,力量变小及无须大的轴强度,且可能使用低成本的零件。

    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二方向变换器材是以移动自在地安装于支撑器材之支撑侧与反方向上,同时,于第二方向变换器材与轴上,安装支撑器材之支撑侧与反方向储能之发条体,当吊体之张力变小且第二方向变换器材被储能于前述发条体移动时,便會安装一接触于前述轴而产生动作之开关,并停止其依开关而自卷扬装置出来之吊体的送出。

    像这样,因为第二方向变换器材是移动自在地安装于支撑器材之支撑侧与反方向上,同时,于第二方向变换器材与轴上,安装有向支撑器材之支撑侧与反方向储能之发条体,当吊体之张力变小且第二方向变换器材被储能于前述发条体移动时,便會安装接触于前述轴而产生动作之开关,并停止其依开关而自卷扬装置出来之吊体的送出,所以当升降部呈轻负荷量,而要把吊体卷进卷扬装置时,可给予适度的吊体张力,因此并不会轻飘飘地卷进,而会稳定地卷动吊体。

    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升降装置,系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一方向变换器材是以吊体张力而向被加压的一侧与反方向储能的发条体作用,可移动自在地被保持着其轴,当在吊体中加上超过固定张力的力量,而使前述的轴是向前述发条体压下移动时,安装接触于轴而产生动作之开关,并停止其依开关而自卷扬装置出来之吊体的送出。

    像这样,因为第一方向变换器材是以吊体张力而向被加压的一侧与反方向储能的发条体作用,可移动自在地被保持着其轴,当在吊体中加上超过固定张力的力量,而使前述的轴向前述发条体压下移动时,便會安装接触于该轴而产生动作之开关,并停止其依开关而自卷扬装置出来之吊体的送出,因此可以防止会停止升降动作之过负荷量状态之吊体的卷动。还有,将此过负荷量停止装置作为升降部向升降装置本体安装时停止的检查机构而使用,能够加强安装时之卷扬装置的吊体卷动压力,且不会松动,以保持升降部的运作。

    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方向变换器材是由有轴穿过旋转之旋转体所构成,该旋转体之轴穿通部,其大概中央部的直径最小,而向两边其直径渐渐变大。

    像这样,因为方向变换器材由有轴穿过旋转之旋转体所构成,该旋转体之轴穿通部,其略中央部的直径最小,而向两边其直径渐渐变大,所以对应轴的倾斜其旋转体向反方向倾斜。因此,本发明能够以稳定的姿势将吊体穿过旋转体。

    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方向变换器材者,系具有轴被穿过旋转之旋转体,该旋转体之轴穿通部,其大概中央部的直径尺寸最小,而向两边其直径尺寸渐渐变大,所以对应轴的倾斜其旋转体向反方向倾斜。因此,本发明能够以稳定的姿势将吊体穿过旋转体。

    像这样,因为第二方向变换器材由具有轴穿过旋转之旋转体,该旋转体之轴穿通部,其略中央部的直径最小,而向两边其直径渐渐变大,所以对应轴的倾斜其旋转体向反方向倾斜。因此,本发明能够以稳定的姿势将吊体穿过旋转体。

    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该吊体呈二条带状,且安装于当升降部向卷动此二条吊体的方向转动时,可防止各吊体向升降部之外侧弹出的防止器材。

    像这样,安装前述之张力调整装置的同时,因为安装于当升降部向卷动此二条带状吊体的方向转动时,设置可防止各带状吊体向升降部之外侧弹出的防止器材,所以升降部转动时,带状之吊体不会以弯曲的状态上升,而被安装于升降装置本体上。因此,升降部是能以稳定之姿势升降,并可针对因吊体切断而造成之落下情况,提高其安全性,同时不会损害带状吊体,可保持其吊体强度,并能安全地悬吊升降部。

    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该防止弹出器材,是为沿着有安装升降部的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侧面所设置之壁面。

    像这样,因为其防止弹出器材,是为沿着安装升降部的带状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侧面之壁面,所以当升降部翻转时,藉由壁面可抑制带状之吊体跑到旁边而弹出,並可防止带状吊体的弯曲。

    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该防止弹出器材,是为有安装升降部的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上略带水平方向所设置之棒状器材。

    像这样,因为防止弹出器材,是为于有安装升降部的带状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上略具水平方向所设置之棒状器材,所以当升降部翻转时,藉由壁面可抑制带状吊体跑到旁边而弹出,並可防止带状吊体的弯曲。

    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该防止弹出器材,是为安装升降部的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上略具铅直方向所设置之棒状器材。

    像这样,因为防止弹出器材,是为安装升降部的吊体之吊体安装部的外侧上略具铅直方向所设置之棒状器材,所以当升降部翻转时,壁面可抑制带状吊体跑到旁边而弹出,並可防止带状吊体的弯曲。

    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為一种升降装置,是有关使用于卷扬装置之旋转轴上的轴承台上方,形成一个开口的轴承嵌入凹部,将由旋转轴所穿过之接受部所形成之滑动轴承部嵌入轴承嵌入凹部,同时,装备着一种可将被嵌入于轴承嵌入凹部之滑动轴承部固定于盖体上方之滑动轴承,其特征是:于轴方向上将轴承嵌入凹部及滑动轴承部形成多角形状。

    像这样,安装前述张力调整装置的同时,藉由如上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升降部是能以稳定之姿势升降,并可针对因吊体切断而造成之落下情况,提高其安全性,而且能够使轴承部与滑动轴承部之嵌合部(亦即滑动轴承部的外面与轴承台之轴承嵌入凹部的内侧)不會产生曲面而维持平面,以及提高尺寸检查与尺寸管理精度。

    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在滑动轴承部的上端用盖部于平面视觉可避开旋转体的位置,安装着被压接于下方之突起部。

    像这样,藉由如前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轴承台与盖体及滑动轴承部方能确实且强力稳固地挟持固定着。

    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安装着数条线状略平行的突起部。

    像这样,藉由如前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方能减低接受部的变形,防止旋转体之低旋转效率,并且因为得到左右两边挟持固定力而可能将其稳定固定。

    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于滑动轴承部之接受部的轴方向两侧端部上形成汲于全周边所开口之凹部,并于凹部安装与旋转轴紧密接触之防尘用薄膜(Film)。

    像这样,藉由如前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异物是不会混入滑动轴承部的接受部,而且可长期稳定保持旋转轴。

    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为一种升降装置,是有关使用于卷扬装置之旋转轴上的轴承台上方,形成一个开口的轴承嵌入凹部,将由旋转轴所穿过之接受部所形成之滑动轴承部嵌入轴承嵌入凹部,同时装备着一种可将被嵌入于轴承嵌入凹部之滑动轴承部固定于盖体上方之滑动轴承,其特征是:于轴方向上将轴承嵌入凹部及滑动轴承部形成多角形状。

    像这样,安装前述张力调整装置及防止弹出器材的同时,藉由如上前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升降部是能以稳定之姿势升降,并可针对因吊体切断而造成之落下情況,提高其安全性,同时不会损害带状的吊体,可保持吊体强度,还有,能够使轴承部与滑动轴承部之嵌合部(亦即滑动轴承部的外面与轴承台之轴承嵌入凹部的内侧)不會产生曲面而维持平面,以及提高尺寸检查与尺寸管理精度。

    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在滑动轴承部的上端用盖部于平面视觉,可避开旋转体的位置系安装着被压接于下方之突起部。

    像这样,藉由如前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轴承台与盖体及滑动轴承部方能确实且强力稳固地挟持固定着。

    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安装着数条线状略平行的突起部。

    像这样,藉由如前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方能减低接受部的变形,防止旋转体之低旋转效率,并且因为得到左右两边挟持固定力而可能稳定固定。

    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之升降装置,是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升降装置,其特征是:于滑动轴承部之接受部的轴方向两侧端部上形成汲于全周边所开口之凹部,并于凹部安装与旋转轴紧密接触之防尘用胶卷(Film)。

    像这样,藉由如前述般构成其滑动轴承部,异物是不会混入滑动轴承部的接受部,而且可长期稳定保持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有关本发明之升降装置中,主要有关张力调整装置之实施型态,兹参考图标以作说明。图1是第1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概念图,图2是该升降装置之全体侧面图,图3系为第1实施型态之作用说明图。

    如图1-3所示,固定于建筑物构造体之升降装置1,具备有卷上多条吊体2之卷扬装置3,以来自前述升降装置本体1之吊体出口部4所拉出的前述多条吊体2,可升降自在地悬挂升降部5。这时候,多条吊体2是为带状之薄钢板。卷扬装置3是由可卷进与卷出吊体2之滚轮(drum)所构成,且对应吊体2的数量而安装。有关该构成,因为升降装置本体1之吊体出口部4与卷扬装置3之间会产生作用,因而安装大略可一同集中各吊体2张力之张力调整装置6。

    张力调整装置6设在升降装置本体1之吊体出口部4与卷扬装置3之间,于每一条吊体2上安装一种至少可向升降部5之升降方向移动自由地变换吊体2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7,同时,于各方向变换器材7上,分别安装有加入对应其移动恢复力之大略相等的发条定数之发条体。

    方向变换器材7者,是由在轴7b的周围可旋转自而被支撑的滑车7a所构成。这时候,两条吊体2分别由卷扬装置3卷出,藉由会变换吊体2的方向至下方之滑车7a连系着升降部5的两端。还有,保持滑车7a之各轴7b,是以含有一定力量之发条体8被保持。发条体8,是为可支撑轴7b两端之被配置的压缩线圈(coil),且另一端,被固定于轴7b之他端,被固定于升降装置本体1之部位。升降装置本体1具有其中吊体出口部4所面对的位置上可收起升降部5之凹部9。这时候,如图2所示,备有升降装置本体1之卷扬装置3以及张力调整装置6之外框部1a者系以臂部(arm)1b被保持着,且将该臂部(arm)1b固定于被内设在建筑物构造体之顶棚10的螺栓11(bolt)中。

    其次,根据备有前述所构成之张力调整装置6之升降装置的作用而以作说明。如图3所示,当各吊体2的长度有不同的时候,虽然于最短的吊体2上会消耗最大的张力,但是张力调整装置6会产生缓和此张力等机能。即,吊体2因为保持短的滑车7a之轴7b之发条体8者会弯曲,所以外观上的吊体2之长度系无差异,且略带水平地被保持着升降部5的悬吊姿势。

    像前述般,如果根据第1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以独立之多条吊体2其升降部5可不倾斜而保持略带水平。其结果是其升降部5可能以稳定的姿势升降,能可针对因吊体2切断而造成之落下情况,提高其安全性。还有,吊体2者是以2条以上为最佳之构成。

    基于图4及图5说明其根据第2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图4是为第2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概念图,图5系为第2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方向变换部材13之断面图。如图4所示,有关升降装置之吊体2者有2条。还有,其张力调整装置12,是设在升降装置本体1之吊体出口部4与卷扬装置3之间,于每一条吊体2上安装一种可变换吊体2方向之方向变换器材13,同时,其各吊体2之方向变换器材13是以同一个轴14而被一体化,且把该轴14之方向变换器材13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可摇动自由之支撑该轴14的支撑器材15。

    方向变换器材13,如图5所示,是由其轴14被穿过旋转的滑车(旋转体)所构成。该旋转体13之轴穿通部13a是以略中央部的直径最小,且向两侧方向其直径渐渐变大而形成锥形状。这时候,两条吊体2分别由卷扬装置3卷出,藉由会变换吊体2的方向至下方之旋转体13连系着升降部5的两端。旋转体13是根据以同一轴14如压版般可能倾斜着的支撑器材15而被保持着。支撑器材15是被固定于升降装置本体1。

    其次,说明有关第2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的作用。如图4所示,由于当两条吊体2的长度有不同的时候,吊体2的张力会有所不同,因而旋转体13之轴14会像压板一样倾斜,且各自平均地保持张力。藉此,外观上的兩條吊体2的长度並无差异,且升降部5的悬吊姿势略带水平地被保持着。以此实施型态,因为对应轴14的倾斜旋转体13向反方向倾斜,所以能够以稳定吊体2的姿势(略水平状)使之穿过旋转体13。其它之构成效果,是与第1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的情形一样。

    基于图6说明其根据第3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图6是第3实施型态之枢轴部斜视图。

    如图6所示,于升降装置中,其吊体2有两条。还有,具备有在升降装置本体1之吊体出口部4与卷扬装置3之间,可将吊体2方向变换至下方之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6。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6,是由旋转自在之被支撑于轴16b周围的滑车16a所构成。这时候,此两个滑车16a是以一条轴16b而被一体化,但是此轴16b也可安装于每一个滑车16a上。

    张力调整装置17,是由变换其安装于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6与卷扬装置3之间的吊体2,而且互相地以同一个轴19而被一体化之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8,并把该轴之方向变换器材18间的中央部作为支点,并安装可摇动自由之支撑该轴19的支撑器材20所构成。这时候分别由卷扬装置3卷出,藉由会变换吊体2的方向至下方之滑车16a连系着升降部5的两端。卷扬装置3与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6的滑车16a之间,其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是因以同一轴19如平板之倾斜般的支撑器材20而可能被保持之张力调整装置17被安装。还有,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是为与图5所示之方向变换器材13同样的构成之滑车,且吊体2之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6,是接触于所接触侧及反侧。支撑器材20是被固定于升降装置本体1上,而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不會离开吊体2而决定轴19之位置。

    其次,说明有关第3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的作用。由于当两条吊体2的长度不同时,吊体2的张力会有所不同,因而张力调整装置17会像压板一样倾斜,且各自平均地保持张力。例如,因为短吊体2会产生较大的张力,所以接触于该吊体2之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會向下方移动,接触于此之反向之吊体2系被拉,因而会收起卷扬装置3与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之间之吊体2的长度。藉此,外观上之两条吊体2的长度不会有所不同,且可以略具水平般保持着升降部5的悬吊姿势。以此实施型态,因为对应轴19的倾斜滑车18向反方向倾斜,所以能够以稳定吊体2的姿势(略水平状)使之穿过滑车18。

    还有,为了将摇动自在的轴19安装于卷扬装置3与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6之间,加诸于轴19上的负荷量就会将吊体2之张力分散,力量变小及无须大的轴强度,且使零件的成本有下降的可能。其它之构成效果与第1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的情形一样。

    其次,藉由检查有收起吊体2长度之机构部上之吊体2张力的大小,卷起吊体2,且附加有停止卷出之机能,于第4,5实施型态中说明以升降动作的安全为主之构成。

    基于可以略具水平般保持着说明本发明之第4实施型态。图7为本发明之第4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枢轴部。

    如图7所示,于第3实施型态中,其中张力调整装置17之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是以移动自在地安装于支撑器材20之支撑侧与反方向上,同时,于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与轴19上,安装有向支撑器材20之支撑侧与反方向储能之发条体21。亦即,轴19以发条体21被拉至吊体2张力所排斥的方向。还有,当吊体2的张力变小且第二方向变换器材18被储能于前述发条体21而移动时,便會安装一接触于前述轴19而产生动作之开关22,并停止其依开关22而自卷扬装置3出来之吊体的送出。

    有关上述构成之升降装置,当两条吊体2的长度不同时所产生之作用系与第3实施型态相同。还有,藉由升降部5到达地面而使吊体2的张力变小时,根据发条体21,以2点锁线所示般轴19會产生移动,拍打可停止吊体2的卷出之开关22,并停止升降动作且防止吊体2的过度卷出。

    于此之第4实施型态,当升降部5呈轻负荷量,而要把吊体2卷进卷扬装置3时,可给予适度的吊体2张力,且并不会轻飘飘地卷进,而会稳定地卷动吊体2。其它之构成效果者与第3实施型态相同。

    基于图8说明本发明之第5实施型态。图8为本发明之第5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枢轴部。

    如图8所示,于第3实施型态中安装着过负荷量停止装置。亦即,第一之方向变换器材16,是以根据吊体2之张力而向被加压的一侧与反方向储能的发条体23,可移动自在地被保持着其轴16b。这时候,第一方向变换器材16之两个滑车16a是以一条轴16b而被一体化。此轴16b之两端者,系以发条体23被支撑着。还有,当在吊体2中加上超过固定张力的力量,而使轴16b向发条体23压下移动时,安装一接触于轴16b而产生动作之开关24,并停止其根据开关24而自卷扬装置3出来之吊体2的送出。

    有关上述构成之升降装置,当两条吊体2的长度不同时所产生之作用是与第3实施型态相同。还有,吊体2的张力变大时,是藉由以2点锁线所示般轴16b压下发条体23而产生移动,拍打可停止吊体2的卷出之开关24,并停止升降动作且防止吊体2的过度卷出。

    于此第5实施型态,将前述过负荷量停止装置5作为升降部5向升降装置本体1安装时停止的检查机构而使用之,能够加强安装时之卷扬装置3的吊体卷动压力,且不会松动,而能保持升降部5。其它之构成效果者系与第1,3实施型态相同。

    另外,持有结合第4实施型态与第5实施型态之构造实亦佳。还有,其吊体2者除了带状以外,以钢丝(wire)亦佳。

    有关本发明之升降装置,是加入前述张力调整装置,更之,其吊体是为两条带状物,并以安装着当升降部向卷动此两条吊体之方向卷动时,防止其各吊体向升降部的外面弹出之防止弹出器材,实为理想。以下,参考有关主要安装防止弹出器材之升降装置之实施型态以作說明。首先,作为基于图2,6,9,10说明第6实施型态。图2是为升降装置之全体侧面图,图6是为含有升降部之升降装置的斜视图。

    如图2以及图6所示,被固定于建筑物构造体上之升降装置本体1,备有两条带状之吊体2(以下称為带状吊体2)之卷扬装置3,以来自升降装置本体1所拉出之两条带状之吊体2升降自在地悬挂升降部5。这时候,其两条带状之吊体2是薄板钢,且集中其宽方向的面并自升降装置本体1之吊体出口部4拉出。有关于此构成,安装着当升降部5向卷动此两条吊体2之方向卷动时,防止各吊体向升降部的外面弹出之防止弹出器材25。

    此防止弹出器材25,是为沿着有安装升降部5的带状吊体2之吊体安装部26的外侧侧面所设置之壁面。这时候,于升降部5的两侧形成其带状吊体2之幅度与大略相同尺寸突出之突部5a,而其吊体安装部26會被配置于此突部5a的上部。还有,于突部5a的另一端面形成保护状之壁面体25。壁面体25之内侧与在突部5a的周围所形成之升降部5的侧面对向,造空间是使其带状吊体2可进入的空间(space)。

    升降装置本体1具有其中吊体出口部4所面对的位置上可收起升降部5之凹部(无图示)。这时候,如图2所示,备有升降装置本体1之卷扬装置3以及张力调整装置6之外框部1a者以臂部(arm)1b被保持着,且将该臂部(arm)1b固定于被内设在建筑物构造体之顶棚10的螺栓11(bolt)中。卷扬装置3者由可卷进吊体2以及卷出吊体2之滚轮(drum)所构成,并对应两条带状之吊体2安装两条。还有,带状之吊体2,藉由升降装置本体1之吊体出口部4与卷扬装置3之间的滑车28变换其方向。

    图9以及图10是为第6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作用之说明图。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当升降部5转动时,藉由壁面25可抑制带状之吊体2跑到旁边而弹出,且可防止带状吊体2的弯曲。还有,即使升降部5转动带状之吊体2缠绕突部5a,其升降部5方能借着自己的重量恢复至原来的状态。因此,升降部5转动时,带状之吊体2不会以弯曲的状态上升,而被安装于升降装置本体1上。因此,不会损伤带状吊体,其吊体强度可被保持,并能安全地悬吊升降部。

    基于图11说明本发明之第7实施型态。图11是为标示本发明之第7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升降部之斜视图。

    如图11所示,有关第1实施型态,防止弹出之器材,是于安装升降部5之带状吊体2的吊体安装部26之外侧上以略为水平方向所设置的棒状(线状)器材29。这时候,棒状器材29对着带状吊体2之宽边方向以略为直交方向被配置,并于吊体安装部26之旁边将棒状器材29之中央部固着于突部5a的侧边。还有,其棒状器材29的一端与另一端,系对向着被形成于突部5a的周围之升降部5的侧面而配置。

    有关第7实施型态,当升降部5转动时,藉由棒状器材29可抑制带状吊体2跑到升降部5的旁边而弹出,且可防止带状吊体2的弯曲。此时,以棒状器材29的一端与另一端之两方方能规范导正带状吊体2的弹出。其它之构成效果者与第1实施型态相同。还有,即使棒状器材29的两端向升降部5的旋转方向弯曲也可以。

    基于图12说明本发明之第8实施型态。图12是为标示本发明之第8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升降部之斜视图。

    如图12所示,有关第6实施型态,防止弹出之器材,是于安装升降部5之带状吊体2的吊体安装部26之外侧上以略为垂直方向所设置的棒状(线状)器材30。这时候,棒状器材30系沿着带状吊体2之长边方向被配置之,并于吊体安装部26之旁边将棒状器材30之底端部固着于突部5a的侧边。还有,其棒状器材30的顶端,是对向着往上之带状吊体2的侧面而配置。

    有关第8实施型态,当升降部5转动时,藉由棒状器材30可抑制带状吊体2跑到升降部5的旁边而弹出,且可防止带状吊体2的弯曲。此时,因为棒状器材30经常被配置于带状吊体2的顶端附近,所以方能有规范导正带状吊体2的弹出的效果。其它之构成效果者系与第1实施型态相同。还有,即使棒状器材30的顶端向升降部5的旋转方向弯曲也可以。

    此外,本发明之升降装置,是加上前述之张力调整装置,并且,是于被使用于卷扬装置之旋转轴上的轴承台上方,形成一个开口的轴承嵌入凹部,将由旋转轴所穿过之接受部所形成之滑动轴承部嵌入轴承嵌入凹部,同时,装备着一种可将被嵌入于轴承嵌入凹部之滑动轴承部固定于盖体上方之滑动轴承。

    较佳的,于轴方向上将轴承嵌入凹部及滑动轴承部形成多角形状。以下,有关本发明之升降装置之滑动轴承之升降装置,请参考图标说明,主要有关滑动轴承之实施型态。首先,基于图6,13,14,17说明第9实施型态。

    如图6及图17所示般,左右各一对之卷扬装置3,被支撑于旋转轴S上。其旋转轴S,支承于构成升降装置本体1器材之支撑板部71上所固定的一对轴承台31。于各轴承台31上,为了可使旋转自在并内嵌支撑于该旋转轴S上,會进一步地装备滑动轴承A。

    该滑动轴承A,如图13所示般,轴承台31上,形成一个向上方开口的轴承嵌入凹部41,将由旋转轴S所穿过之接受部51所形成之滑动轴承部32嵌入轴承嵌入凹部41的上方,且将滑动轴承部32向下方压接并以盖部33固定于轴承台31上而构成。

    轴承台31,如图13所示般,为在轴方向上具有固定厚度之壁面所形成之铝压铸件(aluminum die-casting)。轴承台31的上方端面31a,以略具水平面所形成,同时,于轴承台31上贯穿轴方向,并且,形成了向上方开口之轴承嵌入凹部41。轴承嵌入凹部41,于轴方向外观上借着往上方左右的宽度形成一个有宽度之平台形状。还有,于该轴承嵌入凹部41中,其往轴方向一端边缘形成一内凸缘状之位置定位部42,被嵌入轴承嵌入凹部41之滑动轴承部32而被固定。

    因为滑动轴承部32以PPS为主要成分之合成树脂制成,所以外壳形状与前述轴承嵌入凹部41大致相同。现作进一步说明:有关滑动轴承部32之轴方向外观之形状,是与轴承嵌入凹部41之轴方向外观之形状大体上相同,其上下高度相同或比轴承嵌入凹部41之上下高度略低些,被嵌入轴承嵌入凹部41之际,滑动轴承部32的上方端面32a与轴承台31的上方端面31a形成同一个面或略低的位置。还有,滑动轴承部32之轴方向厚度,以未形成前述轴承台31之位置定位部42侧的侧边端面31b与位置定位部42之内侧端面42a间大体上以相同的距离形成,而且将滑动轴承部32嵌入轴承嵌入凹部41而接触位置定位部42,被固定位置之滑动轴承部32的外侧端面32b,与轴承台31之前述侧边端面31b大体上呈一个面。

    于滑动轴承部32中,其内部的形成由旋转轴S穿过而支撑该旋转轴S之接受部51而为。还有,本实施型态之滑动轴承,是利用合成树脂制之滑动轴承部32为自行润滑性之无油轴承(oil-less bearing)。

    该滑动轴承部32,是向上方端面32a之上方以盖体33将突起部34压接于下方之状态而固定之,说明如下:

    于滑动轴承部32之上方端面32a所突起设置的突起部34,当滑动轴承部32嵌入轴承嵌入凹部41时,其突起部34之上方端面34a之位置比轴承台31之上方端面31a略高。在本实施型态中,该突起部34比轴承台31之上方端面31a略突出约0.3mm。

    另一方面,由于盖体33为平板状,故盖体33是以较轴承嵌入凹部41左右方向(与轴方向直交,并形成水平方向)长,于左右方向的两侧端部附近有螺丝插通孔61穿设。还有,对应螺丝插通孔61之轴承台31之上方端面31a上有螺丝孔43螺设。

    向滑动轴承部32之轴承台31之固定是,首先,将滑动轴承部32嵌入轴承嵌入凹部41之上方,接触位置定位部42而固定。然后,将平板状之盖体33配置于上方,于盖体33之螺丝插通孔61上方插过螺丝35拴紧设置于轴承台31之上方端面31a之螺丝孔43,但此时,由于设置于滑动轴承部32之上方端面32a之突起部34,较轴承台31之上方端面31a的位置为高,所以平板状之盖体33會被安装于轴承台31之上方端面31a,而且突起部34之弹性不會变形,塑性也不变形。藉此,轴承台31与盖体33与滑动轴承部32能强力稳固被挟持着。

    还有,根据第9实施型态之滑动轴承A,设置了两条与轴方向平行之突起部34。此两条突起部34是于平面外观上其滑动轴承部32之接受部51上所形成部分的两端分别设置。因此,能减低接受部51的变形与防止旋转轴S之低旋转效率,同时,因可得到左右两侧之挟持固定力,故可使其稳定及固定。

    根据以上之构成,藉由使用形成台形状之轴承嵌入凹部41之铝压铸件(aluminum die-casting)制的轴承台31以及与此轴承嵌入凹部41相同形状之滑动轴承部32而构成滑动轴承A,轴承台31与滑动轴承部32之嵌合部(亦即滑动轴承部32的外面与轴承台31之轴承嵌入凹部41的内侧)不产生曲面而维持平面,以及提高尺寸检查与尺寸管理的精度。

    其次,根图15及图16说明有关第10实施型态。依此第10实施型态之滑动轴承A,配置可于灰尘弥漫之环境中使用的密封垫(seal)(或过滤器filter)。

    如图15所示,有关滑动轴承部32之轴方向的两端部,设置在接受部51的外侧部及于内侧全面之开口凹部53,而且安装可将旋转轴S密着于此凹部53之聚酯(polyester)制薄膜(film)之防尘用过滤器(filter)54。其凹部53,如第10实施型态之图16所示,于轴方向外观成正方形,但无特别限制。

    藉此,异物系不会混入滑动轴承的接受部51,而且也可长期稳定保持旋转轴S的运转。

    还有,有关本发明之升降装置,全部具有前述之张力调整装置,防止弹出之器材,以及滑动轴承为佳。还有具有前述之防止弹出之器材,以及滑动轴承之构成也为佳。

    本发明之升降装置是根据特愿2002-120712号(2002年4月23日提出),特愿2002-120713号(2002年4月23日提出),及特愿2002-182036号(2002年6月21日提出)等之发明而提出申请。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升降装置,其原因为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卷扬装置之间会产生作用,因而安装大略可一同集中各吊体张力之张力调整装置,以独立之多条吊体可使升降部不倾斜而保持略带水平。结果是其升降部可能以稳定的姿势升降,还有,可针对因吊体切断而造成之落下情况,提高其安全性。此外亦能提供一种具备以下功能的升降装置:能防止升降部以下降状态卷动时带状吊体之弯曲,能提高卷扬装置之旋转轴的尺寸检查与尺寸管理的精度,以及能长时间稳定地保持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概念图。

    图2为图1之升降装置的全貌侧面图。

    图3为第1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作用之说明图。

    图4为本发明第2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概念图。

    图5为图4之方向变换部材之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第3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枢轴部斜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4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枢轴部说明图。

    图8为本发明第5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枢轴部说明图。

    图9为本发明第6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作用之说明图。

    图10为本发明第6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作用之说明图。

    图11为本发明第7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升降部斜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第8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升降部斜视图。

    图13为第9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滑动轴承之分解斜视图。

    图14为图13之升降装置之滑动轴承之截面图。

    图15为本发明第10实施型态之升降装置之滑动轴承之分解斜视图。

    图16为图15之升降装置之滑动轴承之断面图。

    图17为本发明升降装置的卷扬装置之轴支构造概略断面图。

    图18为习知之升降装置之滑动轴承之截面斜视图。

    符号说明

    1   升降装置本体

    2   吊体

    3   卷扬装置

    4   吊体出口部

    5   升降部

    6   张力调整装置

    7   方向变换器材

    8   发条体

    10  顶棚(建筑物构造体)

    12  张力调整装置

    13  方向变换器材(旋转体)

    14  轴

    15  支撑器材

    16  第一方向变换器材

    17  张力调整装置

    18  第二方向变换器材(滑车)

    19  轴

    20  支撑器材

    21  发条体

    22  开关

    23  发条体

    24  开关

    25  壁面体(防止弹出之器材)

    26  吊体缠绕部

    29,30棒状器材

    31  轴承台

    32  滑动轴承部

    33  盖部

    41  轴承嵌入凹部

    51  接受部

    A   滑动轴承

    S   旋转轴

升降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升降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升降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升降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降装置.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有关一种可固定于建筑物构造体之升降装置,且备有卷上多条吊体之卷扬装置,以来自前述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所拉出的前述多条吊体,可升降自在地悬挂升降部。由于前述升降装置本体之吊体出口部与前述卷扬装置之间会产生作用,而能提供一种有安装大略可一同集中各吊体张力之张力调整装置。籍此,升降部可能以稳定的姿势升降,还有,可针对因吊体切断而造成之落下情况,提高其安全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