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它的遗传转化研究 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主要瓶颈问题是转化效率低。
现有的大豆遗传转化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 粉管通道法等,比较成熟的是基因枪介导的体细胞胚转化法和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 法。
1988年Christou等首次将基因枪法应用于大豆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但未获得再生 植株,同年McCabe等利用基因枪法转化大豆芽分生组织,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但大都为 嵌合体。此后,基因枪轰击法主要应用于大豆未成熟胚或体胚悬浮细胞系,能稳定获得 转基因植株,但转化效率都较低,而且存在再生植株周期长和转基因植株败育等缺点。
1998年Hinchee等首次报告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faciens)介导法成功 转化大豆的事例,后来不少学者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大豆子叶节转化研究,都获得了转基 因植株,但转化效率都比较低,而且嵌合体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豆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豆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基因枪轰击法将含有目的DNA的质粒导入大豆外植体;
(2)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所述含有目的DNA的质粒导入完成步骤(1)的大豆外植 体。
所述大豆外植体可为胚尖外植体,具体可为大豆成熟种子胚尖外植体(大豆萌动种 子胚尖外植体)。
所述大豆成熟种子胚尖外植体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1)将灭菌后的成熟 大豆种子在无菌水中室温浸泡24小时;(2)在无菌条件下去掉种皮,取下胚轴连同刚萌 动的胚尖;(3)将下胚轴连同刚萌动的胚尖摆放在预培养培养基上,胚尖垂直向上,25 ℃-28℃培养24小时,然后去除原叶(叶原基,发育后形成真叶),得到外植体(即大豆 成熟种子胚尖外植体);所述预培养的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 8小时黑暗。
所述预培养培养基具体为含3.5mg/L 6-苄氨基嘌呤和30g/L蔗糖的MS-B5固体培养 基。
所述大豆具体可为K06-82大豆或科丰28号大豆。
所述基因枪轰击法中,基因枪轰击的参数具体可为:金粉直径大小为1.0μm,真空 度26~28英寸汞柱,氦气压力为1100psi,轰击距离为6cm,每皿轰击2次(第一次轰击 后平皿旋转90°再轰击第二次),每次轰击1μg所述含有目的DNA的质粒。具体可采用 Bio-Rad PDS1000/He基因枪。
所述农杆菌介导法具体可为:将完成步骤(1)的大豆外植体在重组农杆菌菌悬液 中28℃黑暗条件下振荡培养20小时;所述重组农杆菌是将所述含有目的DNA的质粒导入 农杆菌得到的重组农杆菌。所述农杆菌具体可为农杆菌GV3101。所述重组农杆菌菌悬液 具体可为OD600nm=0.45-0.5的菌悬液。所述重组农杆菌菌悬液具体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 将所述重组农杆菌重悬于培养基丁,得到重组农杆菌菌悬液。所述培养基丁为含6mg/L 6-苄氨基嘌呤、200μM乙酰丁香酮、30g/L蔗糖和10g/L葡萄糖的1/2MS-B5液体培养基。 乙酰丁香酮可以增加转染效率。
以上任一所述方法均可用于制备转基因大豆。
所述大豆具体可为K06-82大豆或科丰28号大豆。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制备转基因大豆的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I)将出发大豆进行以上任一所述的遗传转化;
(II)依次进行共培养、恢复培养、筛选培养和生根培养,得到转基因大豆。
所述大豆具体可为K06-82大豆或科丰28号大豆。
所述共培养具体可为在共培养培养基上,22℃暗培养4天。所述共培养培养基具体 可为含6mg/L 6-苄氨基嘌呤、0.154g/L二硫苏糖醇、0.2g/L Na2S3O3、1mg/L AgNO3、1g/L L-半胱氨酸、200μM乙酰丁香酮、30g/L蔗糖和10g/L葡萄糖的1/2MS-B5固体培养基。 乙酰丁香酮可以增加转染效率。所述共培养培养基可以防止褐化和提高转化效率。
所述恢复培养具体可为在恢复培养基上,25℃-28℃培养6-7天(光照条件:16小时 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所述恢复培养基具体可为含300mg/L头孢 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培养基。
所述筛选培养可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①筛选培养基甲上,25℃-28℃培养14天(光照条件: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 μmol m-2s-1,8小时黑暗);所述筛选培养基甲具体可为含0.7mg/L草甘膦、300mg/L头孢 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培养基;
②继代后转移到筛选培养基乙上,25℃-28℃培养14天(光照条件:16小时光照、 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所述筛选培养基乙具体可为含0.8mg/L草甘膦、 300mg/L头孢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培养基;
③继代后转移到筛选培养基丙上,25℃-28℃培养(光照条件:16小时光照、光照 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至芽长约3cm(14天左右);所述筛选培养基丙具体可 为含0.9mg/L草甘膦、300mg/L头孢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培养基。
所述生根培养具体可为在生根培养基上25℃-28℃培养14-20天(光照条件:16小时 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然后敞开瓶口练苗3-5天;所述生根培养 基具体可为含300mg/L头孢霉素、0.1mg/L草甘膦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培养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因枪与农杆菌共同介导的大豆胚尖复合转化方法。本发明的方 法中,先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通过基因枪对胚尖外植体的顶端分生组织进行轰击,该 步骤不仅能导入一些质粒,而且微弹轰击对大豆胚尖能造成众多微创伤,利于农杆菌侵 染。微创伤能分泌一种可溶性酚类化合物,此化合物可作为农杆菌感染的诱导信号,激 活农杆菌增加侵染机会。然后,再用含有质粒的农杆菌侵染,又可将更多质粒导入受体 组织中,这样的复合转化能够大幅度提高转化效率。再经过共培养、恢复培养、筛选培 养及生根培养等环节,可以高效得到转基因植株。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 决长期困扰大豆遗传转化中过分依赖受体基因型和转化效率低的难题,不仅为其他不易 转化的作物进行遗传转化提供了借鉴,也为大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育种等研究提供 了有力工具。本发明还具有取材方便、周期短、简便易行等优点,必将为推动大豆基因 工程育种的发展奠定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复合遗传转化整个流程中各步骤的照片。
图2为实施例1中PCR鉴定bar基因的结果。
图3为实施例1中PCR鉴定gus基因的结果。
图4为实施例1中GUS染色的结果。
图5为实施例1中用bar基因检测试纸条鉴定PAT蛋白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 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实验试剂,如无特殊说明,均 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的。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 结果取平均值。转化率:转基因植株数量占基因枪轰击和/或农杆菌侵染胚尖外植体总 数的百分率。K06-82(即科豆2号)大豆:安徽同丰种业有限公司。科丰28号大豆:安 徽同丰种业有限公司。双元载体pCAMBIA3301(又称pCAMBIA3301质粒):TRANSGEN公司; 双元载体pCAMBIA3301含有bar基因(编码PAT蛋白)和gus基因(编码GUS蛋白)。农杆 菌GV3101:购自TRANSGEN公司。
1/2MS-B5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取1/2MS大量元素、MS微量元素、MS铁盐和B5有机 元素,溶于水并定容至1L。
1/2MS-B5固体培养基:在1/2MS-B5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每升添加2g植物凝胶(购 自Sigma,货号P8169)。
MS-B5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取MS大量元素、MS微量元素、MS铁盐以及B5有机 元素,溶于水并定容至1L。
MS大量元素:硝酸钾1900mg/L、硝酸铵1650mg/L、磷酸二氢钾170mg/L、七水硫 酸镁370mg/L和二水氯化钙440mg/L。
1/2MS大量元素:MS大量元素各组分的浓度均减半。
MS微量元素:碘化钾0.83mg/L、硼酸6.2mg/L、硫酸镁22.3mg/L、硫酸锌8.6mg/L、 钼酸钠0.25mg/L、五水硫酸铜0.025mg/L和六水氯化钴0.025mg/L。
MS铁盐: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7.3mg/L和七水硫酸亚铁27.8mg/L。
B5有机元素:盐酸硫胺素(维生素B1)10mg/L、盐酸吡哆醇(维生素B6)1mg/L、 烟酸1mg/L和肌醇100mg/L。
实施例1、K06-82大豆的复合遗传转化
一、外植体的获得
1、灭菌
取表面光滑无病斑的K06-82大豆饱满成熟种子,在密闭容器(含氯气)中放置16 小时。
2、浸泡
取完成步骤1的大豆,在无菌水中室温浸泡24小时。
3、取完成步骤2的大豆,在超净工作台上去掉种皮,将下胚轴连同刚萌动的胚尖与 两片子叶剥离,取下胚轴连同刚萌动的胚尖。
4、将步骤3获得的下胚轴连同刚萌动的胚尖摆放在预培养培养基上,胚尖垂直向上, 见图1A,25℃培养24小时(光照条件: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 暗),然后去除原叶,得到外植体。
预培养培养基:含3.5mg/L 6-苄氨基嘌呤(6-BA)和30g/L蔗糖的MS-B5固体培养基。
二、基因枪轰击
1、将完成步骤一的外植体摆放在新的预培养培养基上,密集摆放成直径约2.5cm 圆形,见图1B。
2、基因枪轰击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完成步骤1的培养皿进行基因枪轰击,按照Bio-Rad PDS1000/He 基因枪使用说明书进行。基因枪轰击的参数:金粉直径大小为1.0μm,真空度26~28英 寸汞柱,氦气压力为1100psi,轰击距离为6cm,每皿轰击2次(第一次轰击后平皿旋转 90°再轰击第二次),每次轰击1μg pCAMBIA3301质粒。
三、农杆菌侵染
1、将pCAMBIA3301质粒导入农杆菌GV3101,得到重组农杆菌。
2、将步骤1的重组农杆菌重悬于培养基丁,使OD600nm=0.45-0.5,即为重组农杆菌菌 悬液。
培养基丁:含6mg/L 6-苄氨基嘌呤、200μM乙酰丁香酮、30g/L蔗糖和10g/L葡萄 糖的1/2MS-B5液体培养基。
3、将完成步骤二的外植体置于步骤2的重组农杆菌菌悬液中(见图1C),28℃黑暗 条件下振荡培养20小时。
四、共培养
取完成步骤三的外植体,用无菌滤纸吸干菌液,然后转移到共培养培养基,22℃暗 培养4天,见图1D。
共培养培养基:含6mg/L 6-苄氨基嘌呤、0.154g/L二硫苏糖醇、0.2g/L Na2S3O3、 1mg/L AgNO3、1g/L L-半胱氨酸、200μM乙酰丁香酮、30g/L蔗糖和10g/L葡萄糖的 1/2MS-B5固体培养基。
共培养后的外植体的GUS染色图见图4A,胚尖显示为蓝色,即表达了GUS蛋白。
五、恢复培养
取完成步骤四的外植体,用无菌水洗净,然后转移到恢复培养基中,25℃-28℃培 养6-7天(光照条件: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见图1E。
恢复培养基:含300mg/L头孢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培养基。
六、筛选培养
1、取完成步骤五的外植体,转移到筛选培养基甲,25℃-28℃培养14天(光照条件: 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见图1F。
筛选培养基甲:含0.7mg/L草甘膦、300mg/L头孢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 培养基。
2、将完成步骤1的外植体继代,转移到筛选培养基乙,25℃-28℃培养14天(光照 条件: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
筛选培养基乙:含0.8mg/L草甘膦、300mg/L头孢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 培养基。
3、将完成步骤2的外植体继代,转移到筛选培养基丙,25℃-28℃培养(光照条件: 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至芽长约3cm(14天左右)。
筛选培养基丙:含0.9mg/L草甘膦、300mg/L头孢霉素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 培养基。
芽的GUS染色结果见图4B。可以观察到表达了GUS蛋白。
七、生根培养
切下步骤六的芽,转移到生根培养基(见图1G),25℃-28℃培养14-20天(光照条 件: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μmol m-2s-1,8小时黑暗),见图1H(根长到足够健壮), 然后时敞开瓶口练苗3-5天(见图1I)。
生根培养基:含300mg/L头孢霉素、0.1mg/L草甘膦和30g/L蔗糖的1/2MS-B5固体培 养基。
八、获得转基因植株
将完成步骤七的苗转移至营养土,温室中正常培养(温度25℃-28℃,自然光照), 温室培养14天的照片见图1J。
九、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取温室培养14天的植株叶片,分别进行如下鉴定:
1、提取基因组DNA,用F1和R1组成的引物对PCR鉴定bar基因。
F1(序列表的序列1):5’-GCACCATCGTCAACCACTAC-3’;
R1(序列表的序列2):5’-TGAAGTCCAGCTGCCAGAAAC-3’。
F1和R1的靶序列为约440bp的bar基因片段。
鉴定结果见图2。图2中,M为Marker,1为正对照(双元载体pCAMBIA3301),2 为负对照(未进行遗传转化的K06-82大豆),3为空白对照(水),4至17为进行遗传 转化后得到的植株);箭头标注目的片段。
2、提取基因组DNA,用F2和R2组成的引物对PCR鉴定CaMV35S启动子和gus基因。
F2:5’-AAGGAAGGTGGCTCCTACAA-3’;
R2:5’-AATATCTGCATCGGCGAACT-3’。
F2和R2的靶序列为约669bp的CaMV35S启动子和GUS基因片段。
鉴定结果见图3。图3中,M为Marker,1为正对照(双元载体pCAMBIA3301),2为负 对照(未进行遗传转化的K06-82大豆),3为空白对照(水),4至17为进行遗传转化后得 到的植株);箭头标注目的片段。
3、GUS染色。
结果见图4C,显示蓝色斑点,即表达了GUS蛋白。
4、提取总蛋白,用bar基因检测试纸条(购自EnviroLogix,货号AS013LS)鉴定PAT 蛋白,结果见图5。图5中,1为正对照(PAT蛋白),2为负对照(水),3为未进行遗传转 化的K06-82大豆,4为进行遗传转化后得到的植株)。
如果待测植株步骤1和步骤2均鉴定为阳性,则待测植株为遗传转化成功的转基因植 株。步骤3和步骤4仅为抽样验证,且阳性判断结果均与步骤1和步骤2一致。
进行三次重复试验,转化率分别高达21.68%、24.15%和20.88%,平均值为 22.24%±1.70%。
对比例1、基因枪轰击法转化对比例
除了中间跳过步骤三,其它均同实施例1。
三次试验的平均转化率为8.78%±1.22%。
对比例2、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对比例
除了中间跳过步骤二,其它均同实施例1。
三次试验的平均转化率为7.94%±1.27%。
实施例2、科丰28号大豆的遗传转化
用科丰28号大豆代替K06-82大豆,其它同实施例1。
三次试验的平均转化率为18.48%±1.50%。
对比例3、基因枪轰击法转化对比例
除了中间跳过步骤三,其它均同实施例2。
三次试验的平均转化率为13.86%±1.31%。
对比例4、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对比例
除了中间跳过步骤二,其它均同实施例2。
三次试验的平均转化率为9.7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