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8320336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8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489053.X

申请日:

20140827

公开号:

CN204050131U

公开日:

2014123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G7/07,A47G9/10

主分类号:

A61G7/07,A47G9/10

申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发明人:

陈佳,张雅丽,张琳艳

地址:

200021 上海市黄浦区普安路185号

优先权:

CN201420489053U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成丽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用品领域,公开了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包含充气式的头枕,头枕充气后呈长方体状,在头枕长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各设有海绵块,在头枕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头部固定带和平衡把持部,且两条头部固定带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母黏贴面。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可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头部起到有效的固定和减震作用,并有助于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者头部平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包含充气式的头枕(1),所述头枕(1)充气后呈长方体状,在所述头枕(1)长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各设有海绵块(2),在所述头枕(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头部固定带(3)和平衡把持部(4),且所述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母黏贴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1)充气后的高度为8~1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把持部(4)为充气式手柄,充气后呈环状,所述环状充气式手柄与头枕(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供手伸入和握持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延长连接带(5),所述延长连接带(5)的两端分别设有子、母黏贴面,可拆卸地与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自由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固定带(3)和所述延长连接带(5)分别为双层棉质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1)的外部设有头枕套(6),所述海绵块(2)的外部设有布套(7),所述头枕套(6)与所述布套(7)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母黏贴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套(6)的下表面设有防滑塑胶垫(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塑胶垫(8)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患者转运过程中使用 到的枕头。

背景技术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患者的院内或院外转运,其中在对脑外 伤患者以及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进行转运时,要特别注意对患者头部的保护 措施,如转运不当则会引起严重后果。

脑外伤指由于外物造成的、头脑部肉眼可见的伤,一般可引起严重的后 果。脑外伤患者常出现急性颅内血肿、伤及脑干甚至出现脑病,且常常呈现 昏迷状态。在对脑外伤患者的收治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脑外伤患者的院内 或院外转运,由于脑外伤患者具有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管道多等特点,在 对其进行的转运过程中易发生各种意外。为避免脑外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 二次受伤,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和护理。同 样,在对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转运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患者头部进行特别的 护理和减震。

目前临床上在对脑外伤患者或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转运时,使用的是一 般的化纤棉枕头,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患者头部难以固定,枕头高度难以控 制的问题:枕头高度如太低,则起不到减震的作用;而枕头高度如太高,则 不能应用于合并颈椎外伤的患者,容易对患者造成再次伤害。此外,在患者 的转运过程中,还会发生枕头滑动导致对患者头部固定作用不稳定、以及在 搬运病患时无法始终保持病患者头部平衡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专门用于患者转运 过程中的头部减震枕,利用该减震枕可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头部起到有效 的固定和减震作用,并有助于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者头部平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包含充 气式的头枕,该头枕充气后呈长方体状,在头枕长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各设 有海绵块,在头枕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头部固定带和平衡把持部,头枕 两端的两条头部固定带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母黏贴面。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中,将头枕设为充气式的,负责患者 转运的医护人员,可在转运现场根据实际需要对头枕进行充、放气,以保证 在转运过程中头枕的高度、形状在符合临床安全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尽量保 证患者的舒适度。此外,在不使用时,可将头枕中的气体放出,得到较小体 积且可折叠的头枕,便于整理和携带。其次,本实用新型在充气式头枕的长 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各设一块海绵块,两块海绵块起对患者头部起到限位 夹持作用,将患者头部固定于充气枕的中间位置不移动。再次,除了两块海 绵块之外,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头部固定带也进一步巩固了海绵块的限位夹 持作用。且在两条头部固定带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母黏贴面,能根 据患者头部大小调节固定带的长度,从而进一步保证将患者头部安全稳固地 固定于头枕中间位置。此外,在患者转运过程中,经常会有将患者从急救车 上移至医院内的行动病床、或从行动病床移至手术台等的移动过程,此类移 动过程通常是由两名以上医护人员以手力搬运患者完成。在搬运中,医护人 员如果手部着力点位置不佳、或是用力不当,都会导致患者头部失去平衡, 对于头部创伤较严重的患者则很不利,很可能会加重病情。为此,本实用新 型在头枕长度方向的两端还各设有一个平衡把持部,该平衡把持部可以为任 何平面的或立体的供手握持平衡的部件,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 者进行搬运移动时,两手握持这两个平衡把持部,则可始终保证患者头部的 平衡,减少由于搬运不当加重病情的情况发生。

优选地,上述设于头枕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平衡把持部为充气式手柄, 充气后呈环状,该环状充气式手柄与头枕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供手伸入和握持 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中的平衡把持部可以为任何形状的把持部件,其中一种 优选的结构为环装的充气式手柄。充气后的手柄由于具有立体形状,会比平 面式的把持部更容易握持,此外,充气后的手柄表面还具有一定的收缩弹力, 在进行平衡把持时,更易于调整头枕两端的受力平衡,由此确保患者头部的 平衡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还包含延长连接带,该 延长连接带的两端分别设有子、母黏贴面,可拆卸地与两条头部固定带的自 由端相连接。为保证能适合于不同的患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 减震枕还包含延长连接带,当两个头部固定带的长度不足以固定患者头部时, 则可使用该延长连接带,以设于该延长连接带两端的子、母黏贴面与两条头 部固定带自由端的子、母黏贴面分别黏贴连接,用以固定患者头部。

优选地,上述头部固定带和延长连接带分别为双层棉质带。双层棉质带 质地柔软、透气且牢固,不易对外部伤口造成二次伤害,以双层棉质带作为 头部固定带和延长连接带可提高患者头部被固定时的舒适性。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中,在头枕的外部设有 头枕套,在两个海绵块的外部设有布套,头枕套与布套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 地设有子、母黏贴面。本实用新型中的充气式头枕通常会采用塑胶材质,但 塑胶材质与人体头部接触时,由于其材质的不透气、不柔软特性,可能会导 致患者有不适感觉,甚至导致过敏。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头枕的外部设头枕 套,在海绵块的外部设布套,该头枕套和布套均可为棉质,保证了患者头部 接触时的舒适感。此外,头枕套与布套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母黏 贴面,则可根据患者头部大小适应性地调整两块海绵垫之间的距离,使两块 海绵垫更好地达到对患者头部的限位固定作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头枕充气后的高度为8~10 厘米。根据人体头部的常规形状和尺寸,当头枕充气后的高度为8~10厘米 时,可保证患者头部被抬高的角度为15°,根据医学理论已证实,该抬高角 度能使患者感觉最舒适,且对患者头颈部的作用角度最佳,可减轻脑水肿, 并有效保护颈椎。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头枕套的下表面设有 防滑塑胶垫。优选地,该防滑塑胶垫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在头枕套的 下表面增设防滑塑胶垫,可在行动病床或急救车的移动过程中,减少头枕套 以及头枕套内部的头枕发生滑动,保证其对患者头部的固定作用。此外,可 将防滑塑胶垫设计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组成,既能节省用料,也能达到 较好的防滑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的主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平衡把持部为环状手柄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外设头枕套的头枕的主视图;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外设布套的海绵块的主视图;

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增设延长连接带的减震枕的主视图;

图6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增设防滑塑胶垫的头枕套底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 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 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 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包含充气 式的头枕1,该头枕1充气后呈长方体状,具体来说,该充气式头枕1充气 后的长度为40cm、宽度为28cm,高度为8cm。在头枕1长度方向两端的上 表面各设有一个海绵块2,两块海绵块2的形状尺寸相同,海绵块2的高度 为10cm,海绵块2在头枕1的长度方向上为10cm、在头枕1的宽度方向上 为28cm,两块海绵块之间的距离可调。在头枕1长度方向的两端各缝制有一 个头部固定带3,头部固定带3为双层棉质材质,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宽度 各为10cm,长度各为28cm,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在头枕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平衡把持部4,该平衡把持部4 为平面的供手握持平衡的部件。

如救护车送入院一车祸头外伤患者,疑似合并颈椎外伤,则使用本实施 方式中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使患者平躺于院内的行动病床上后,首先使 患者头部9仰卧于充气头枕1中间部位,充气式头枕1的高度为8cm,可使 患者头部9被抬高约为15°;然后将两块海绵块2固定于患者头部9两侧, 并根据患者头部9的实际大小调节两个海绵块2之间的间距,以保证既能稳 固地对患者头部9进行限位和固定,又不会对患者头部9产生太大的加持力; 再将两个头部固定带3绕过海绵块2和患者头部9,使用子、母黏贴面将两 个头部固定带3的自由端连接于患者额头位置,这样使两个海绵块2对患者 头部9的固定作用更加稳固,实现在转运过程中多对者头部9的减震、固定 作用。当使用行动病床将患者转运至急诊观察室、需要将患者转移到急诊室 的病床上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时,医护人员通过握持两个平衡把持部4,在保 持患者头部9始终平衡的前提下,平稳地将患者移至病床上。

在上述转运和移动患者过程中,由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减震枕,患者 的头部始终都得到有效的固定和保护。首先,利用充气式头枕1的表面弹性, 使患者头部9在移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缓冲,以确保不会发生在转运和移动过 程中对患者头部发生剧烈震动而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形。其次,充气式头枕1 对患者头部9的抬高角度为15°,根据医学理论已证实该抬高角度能使患者 感觉最舒适,且对患者头部9的作用角度最佳,能减轻脑水肿和有效保护颈 椎。再次,两个海绵块2和头部固定带3对患者头部9进行了可靠的限位和 固定作用,在转运和移动过程中,即使速度较快或发生轻微碰撞,也能确保 不会对患者头部9产生震动或撞击。最后,在需要医护人员通过搬运来移动 患者时,利用两个平衡把持部4,确保医护人员在移动过程中,便于保持头 枕1和患者头部9的平衡,进一步提高了转运病患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结构与第 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改进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将缝制 于头枕1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平衡把持部4设为充气式手柄,该手柄充气后 呈环状,且环状充气式手柄与头枕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供手伸入和平衡握持 的空间。

本实施方式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充气后的手柄由于具有立体形状, 会比平面式的把持部更容易握持,负责对患者进行转运或移动的医护人员, 即便在相当紧急的状况下,都能很快速地找到位于头枕1两侧的这两个充气 式手柄,进而可以很快捷地将手伸入握持空间,调整力度保持平衡后,将患 者抬起进行移动或转运。此外,在转运或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充气后的手柄 表面会具有一定的收缩弹力,在进行平衡把持时,更易于调整头枕两端的受 力平衡,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将更有利于医护人员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保持 患者头部的稳定和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其结构 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改进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头 枕1的外部增设头枕套6,在海绵块2的外部增设布套7,头枕套6与布套7 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母黏贴面。本实用新型中的充气式头枕1通 常可采用塑胶材质,但塑胶材质与人体头部接触时,由于其材质的不透气、 不柔软等特性,可能会导致患者有不适感觉。本实施方式在头枕1的外部设 头枕套6,在海绵块2的外部设布套7,该头枕套6和布套7均为棉质,保证 了患者头部接触时的舒适感。此外,还在头枕套6与布套7的接触面上分别 对应地设有子、母黏贴面,医护人员在使用该减震枕时,待患者头部仰卧于 头枕1中间后,则可根据患者头部大小适应性地调整两块海绵块之间的距离, 使两块海绵块对患者头部的限位固定作用更加合适。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在三实施方 式的基础上,增设了延长连接带5。该延长连接带5在不使用时,与头枕1 彼此独立。当某些患者的头部尺寸偏大或者患者头部已进行包扎,导致仅仅 使用两个头部固定带4时长度不够,则可使用延长连接带5,作为两个头部 固定带3的长度补充。在延长连接带5的两端分别设有子、母粘帖面,可拆 卸地与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自由端相连接,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 部减震枕可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患者的实际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在第四 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头枕套6的下表面设有防滑塑胶垫8,该防滑塑胶垫8 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组成。本实施方式在头枕套6的下表面增设防滑塑 胶垫8,可在行动病床或急救车的移动过程中,减少头枕套6以及头枕套6 内部的头枕1发生剧烈滑动而导致患者头部的不稳定性,保证其固定作用。 而且当将防滑塑胶垫8设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组成时,既能节省用料, 也能达到较好的防滑作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 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 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5013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2.31 CN 204050131 U (21)申请号 201420489053.X (22)申请日 2014.08.27 A61G 7/07(2006.01) A47G 9/10(2006.01) (73)专利权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地址 200021 上海市黄浦区普安路 185 号 (72)发明人 陈佳 张雅丽 张琳艳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31260 代理人 成丽杰 (54) 实用新型名称 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用。

2、品领域, 公开了 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包含充气式的头枕, 头 枕充气后呈长方体状, 在头枕长度方向两端的上 表面各设有海绵块, 在头枕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 接有头部固定带和平衡把持部, 且两条头部固定 带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可在转运过 程中对患者的头部起到有效的固定和减震作用, 并有助于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者头部平 衡。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5。

3、0131 U CN 204050131 U 1/1 页 2 1. 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包含充气式的头枕 (1), 所述头枕 (1) 充气 后呈长方体状, 在所述头枕 (1) 长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各设有海绵块 (2), 在所述头枕 (1) 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头部固定带(3)和平衡把持部(4), 且所述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 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1)充气后的高 度为 8 1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把持部(4)为充 气式手柄, 充气后呈。

4、环状, 所述环状充气式手柄与头枕 (1) 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供手伸入和 握持的空间。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延长连接带 (5), 所述延长连接带(5)的两端分别设有子、 母黏贴面, 可拆卸地与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自由 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固定带(3)和所 述延长连接带 (5) 分别为双层棉质带。 6.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5 中任一项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 (1)的外部设有头枕套(6), 所述海绵块(2)的外部设有布套(7), 所述头枕套(6)与所述布 套。

5、 (7) 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套(6)的下表面 设有防滑塑胶垫 (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滑塑胶垫(8)为若 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050131 U 2 1/4 页 3 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用品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患者转运过程中使用到的枕 头。 背景技术 0002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患者的院内或院外转运, 其中在对脑外伤患者以 及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进行转运时, 要特别注意对。

6、患者头部的保护措施, 如转运不当则会 引起严重后果。 0003 脑外伤指由于外物造成的、 头脑部肉眼可见的伤, 一般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脑外伤 患者常出现急性颅内血肿、 伤及脑干甚至出现脑病, 且常常呈现昏迷状态。 在对脑外伤患者 的收治过程中, 经常需要进行脑外伤患者的院内或院外转运, 由于脑外伤患者具有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 管道多等特点, 在对其进行的转运过程中易发生各种意外。 为避免脑外伤患者 在转运过程中的二次受伤, 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和护理。 同样, 在对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转运的过程中, 也需要对患者头部进行特别的护理和减震。 0004 目前临床上在对脑。

7、外伤患者或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转运时, 使用的是一般的化纤 棉枕头, 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患者头部难以固定, 枕头高度难以控制的问题 : 枕头高度如太 低, 则起不到减震的作用 ; 而枕头高度如太高, 则不能应用于合并颈椎外伤的患者, 容易对 患者造成再次伤害。 此外, 在患者的转运过程中, 还会发生枕头滑动导致对患者头部固定作 用不稳定、 以及在搬运病患时无法始终保持病患者头部平衡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 提供一种专门用于患者转运过程中的 头部减震枕, 利用该减震枕可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头部起到有效的固定和减震作用, 并 有助于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

8、保持患者头部平衡。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包含充气式的头 枕, 该头枕充气后呈长方体状, 在头枕长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各设有海绵块, 在头枕长度方 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头部固定带和平衡把持部, 头枕两端的两条头部固定带的自由端分别对 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0007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中, 将头枕设为充气式的, 负责患者转运的医 护人员, 可在转运现场根据实际需要对头枕进行充、 放气, 以保证在转运过程中头枕的高 度、 形状在符合临床安全需求的前提下, 也能尽量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此外, 在不使用时, 可 将头枕中的气体放出, 得到较小体。

9、积且可折叠的头枕, 便于整理和携带。其次, 本实用新型 在充气式头枕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 各设一块海绵块, 两块海绵块起对患者头部起到 限位夹持作用, 将患者头部固定于充气枕的中间位置不移动。再次, 除了两块海绵块之外,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头部固定带也进一步巩固了海绵块的限位夹持作用。 且在两条头部固 定带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能根据患者头部大小调节固定带的长度, 从而 说 明 书 CN 204050131 U 3 2/4 页 4 进一步保证将患者头部安全稳固地固定于头枕中间位置。 此外, 在患者转运过程中, 经常会 有将患者从急救车上移至医院内的行动病床、 或从行动病床。

10、移至手术台等的移动过程, 此 类移动过程通常是由两名以上医护人员以手力搬运患者完成。在搬运中, 医护人员如果手 部着力点位置不佳、 或是用力不当, 都会导致患者头部失去平衡, 对于头部创伤较严重的患 者则很不利, 很可能会加重病情。 为此, 本实用新型在头枕长度方向的两端还各设有一个平 衡把持部, 该平衡把持部可以为任何平面的或立体的供手握持平衡的部件, 在患者转运过 程中,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搬运移动时, 两手握持这两个平衡把持部, 则可始终保证患者头 部的平衡, 减少由于搬运不当加重病情的情况发生。 0008 优选地, 上述设于头枕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平衡把持部为充气式手柄, 充气后呈 环状。

11、, 该环状充气式手柄与头枕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供手伸入和握持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中 的平衡把持部可以为任何形状的把持部件, 其中一种优选的结构为环装的充气式手柄。充 气后的手柄由于具有立体形状, 会比平面式的把持部更容易握持, 此外, 充气后的手柄表面 还具有一定的收缩弹力, 在进行平衡把持时, 更易于调整头枕两端的受力平衡, 由此确保患 者头部的平衡性。 0009 进一步地,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还包含延长连接带, 该延长连接带 的两端分别设有子、 母黏贴面, 可拆卸地与两条头部固定带的自由端相连接。 为保证能适合 于不同的患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还包含延长连接带,。

12、 当两个头部固 定带的长度不足以固定患者头部时, 则可使用该延长连接带, 以设于该延长连接带两端的 子、 母黏贴面与两条头部固定带自由端的子、 母黏贴面分别黏贴连接, 用以固定患者头部。 0010 优选地, 上述头部固定带和延长连接带分别为双层棉质带。 双层棉质带质地柔软、 透气且牢固, 不易对外部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以双层棉质带作为头部固定带和延长连接带 可提高患者头部被固定时的舒适性。 0011 更进一步地,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中, 在头枕的外部设有头枕套, 在 两个海绵块的外部设有布套, 头枕套与布套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本实 用新型中的充气式头枕通常会采。

13、用塑胶材质, 但塑胶材质与人体头部接触时, 由于其材质 的不透气、 不柔软特性, 可能会导致患者有不适感觉, 甚至导致过敏。 因此, 本实用新型在头 枕的外部设头枕套, 在海绵块的外部设布套, 该头枕套和布套均可为棉质, 保证了患者头部 接触时的舒适感。此外, 头枕套与布套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则可根据 患者头部大小适应性地调整两块海绵垫之间的距离, 使两块海绵垫更好地达到对患者头部 的限位固定作用。 0012 优选地,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头枕充气后的高度为810厘米。 根 据人体头部的常规形状和尺寸, 当头枕充气后的高度为 8 10 厘米时, 可保证患者头。

14、部被 抬高的角度为 15, 根据医学理论已证实, 该抬高角度能使患者感觉最舒适, 且对患者头颈 部的作用角度最佳, 可减轻脑水肿, 并有效保护颈椎。 0013 更进一步地, 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头枕套的下表面设有防滑塑胶 垫。优选地, 该防滑塑胶垫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在头枕套的下表面增设防滑塑胶垫, 可在行动病床或急救车的移动过程中, 减少头枕套以及头枕套内部的头枕发生滑动, 保证 其对患者头部的固定作用。 此外, 可将防滑塑胶垫设计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组成, 既能 节省用料, 也能达到较好的防滑作用。 说 明 书 CN 204050131 U 4 3/4 页 5 附图说明。

15、 0014 图 1 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的主视图 ; 0015 图 2 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平衡把持部为环状手柄的示意图 ; 0016 图 3 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外设头枕套的头枕的主视图 ; 0017 图 4 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外设布套的海绵块的主视图 ; 0018 图 5 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增设延长连接带的减震枕的主视图 ; 0019 图 6 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增设防滑塑胶垫的头枕套底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然而,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

16、各 实施方式中,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 但是, 即使没有这些技 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 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 护的技术方案。 0021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包含充气式的头枕 1, 该头枕 1 充气后呈长方体状, 具体来说, 该充气式头枕 1 充气后的长度为 40cm、 宽度为 28cm, 高度为 8cm。在头枕 1 长度方向两端的上表面各设有一个海绵块 2, 两块海绵块 2 的 形状尺寸相同, 海绵块 2 的高度为 10cm, 海绵块 2 在头枕 1 的长度方向上为 10cm、 在头枕 1 的宽。

17、度方向上为 28cm, 两块海绵块之间的距离可调。在头枕 1 长度方向的两端各缝制有一 个头部固定带 3, 头部固定带 3 为双层棉质材质, 两条头部固定带 3 的宽度各为 10cm, 长度 各为28cm, 两条头部固定带3的自由端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在头枕1长度方向的 两端均连接有平衡把持部 4, 该平衡把持部 4 为平面的供手握持平衡的部件。 0022 如救护车送入院一车祸头外伤患者, 疑似合并颈椎外伤, 则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 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使患者平躺于院内的行动病床上后, 首先使患者头部 9 仰卧于充气 头枕 1 中间部位, 充气式头枕 1 的高度为 8cm, 可使患者。

18、头部 9 被抬高约为 15 ; 然后将两 块海绵块 2 固定于患者头部 9 两侧, 并根据患者头部 9 的实际大小调节两个海绵块 2 之间 的间距, 以保证既能稳固地对患者头部9进行限位和固定, 又不会对患者头部9产生太大的 加持力 ; 再将两个头部固定带 3 绕过海绵块 2 和患者头部 9, 使用子、 母黏贴面将两个头部 固定带 3 的自由端连接于患者额头位置, 这样使两个海绵块 2 对患者头部 9 的固定作用更 加稳固, 实现在转运过程中多对者头部 9 的减震、 固定作用。当使用行动病床将患者转运至 急诊观察室、 需要将患者转移到急诊室的病床上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时, 医护人员通过握持 两个平。

19、衡把持部 4, 在保持患者头部 9 始终平衡的前提下, 平稳地将患者移至病床上。 0023 在上述转运和移动患者过程中, 由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减震枕, 患者的头部始 终都得到有效的固定和保护。首先, 利用充气式头枕 1 的表面弹性, 使患者头部 9 在移动过 程中得到有效缓冲, 以确保不会发生在转运和移动过程中对患者头部发生剧烈震动而造成 二次伤害的情形。 其次, 充气式头枕1对患者头部9的抬高角度为15, 根据医学理论已证 实该抬高角度能使患者感觉最舒适, 且对患者头部 9 的作用角度最佳, 能减轻脑水肿和有 效保护颈椎。再次, 两个海绵块 2 和头部固定带 3 对患者头部 9 进行了可靠。

20、的限位和固定 说 明 书 CN 204050131 U 5 4/4 页 6 作用, 在转运和移动过程中, 即使速度较快或发生轻微碰撞, 也能确保不会对患者头部 9 产 生震动或撞击。 最后, 在需要医护人员通过搬运来移动患者时, 利用两个平衡把持部4, 确保 医护人员在移动过程中, 便于保持头枕1和患者头部9的平衡, 进一步提高了转运病患的便 捷性和安全性。 0024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结构与第一实施方 式基本相同, 其改进之处在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 将缝制于头枕 1 长度方向两端的 两个平衡把持部4设为充气式手柄, 该手柄充气后呈环状, 且环状。

21、充气式手柄与头枕1的外 表面之间形成供手伸入和平衡握持的空间。 0025 本实施方式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充气后的手柄由于具有立体形状, 会比平面 式的把持部更容易握持, 负责对患者进行转运或移动的医护人员, 即便在相当紧急的状况 下, 都能很快速地找到位于头枕 1 两侧的这两个充气式手柄, 进而可以很快捷地将手伸入 握持空间, 调整力度保持平衡后, 将患者抬起进行移动或转运。此外, 在转运或移动的过程 中, 由于充气后的手柄表面会具有一定的收缩弹力, 在进行平衡把持时, 更易于调整头枕两 端的受力平衡, 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 将更有利于医护人员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者头 部的稳定和平衡。 。

22、0026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其结构与第一实 施方式基本相同, 其改进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 在头枕 1 的外部增设头枕套 6, 在海绵块 2 的外部增设布套 7, 头枕套 6 与布套 7 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 面。本实用新型中的充气式头枕 1 通常可采用塑胶材质, 但塑胶材质与人体头部接触时, 由 于其材质的不透气、 不柔软等特性, 可能会导致患者有不适感觉。本实施方式在头枕 1 的外 部设头枕套 6, 在海绵块 2 的外部设布套 7, 该头枕套 6 和布套 7 均为棉质, 保证了患者头部 接触时的舒适感。此外, 还在头枕套 6。

23、 与布套 7 的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地设有子、 母黏贴面, 医护人员在使用该减震枕时, 待患者头部仰卧于头枕 1 中间后, 则可根据患者头部大小适 应性地调整两块海绵块之间的距离, 使两块海绵块对患者头部的限位固定作用更加合适。 0027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在三实施方式的基础 上, 增设了延长连接带 5。该延长连接带 5 在不使用时, 与头枕 1 彼此独立。当某些患者的 头部尺寸偏大或者患者头部已进行包扎, 导致仅仅使用两个头部固定带 4 时长度不够, 则 可使用延长连接带5, 作为两个头部固定带3的长度补充。 在延长连接带5的两端分别设有 子、 母粘帖面, 可。

24、拆卸地与两条头部固定带 3 的自由端相连接, 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患者转 运头部减震枕可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患者的实际需求。 0028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种患者转运头部减震枕, 在第四实施方式 的基础上, 头枕套 6 的下表面设有防滑塑胶垫 8, 该防滑塑胶垫 8 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 组成。 本实施方式在头枕套6的下表面增设防滑塑胶垫8, 可在行动病床或急救车的移动过 程中, 减少头枕套 6 以及头枕套 6 内部的头枕 1 发生剧烈滑动而导致患者头部的不稳定性, 保证其固定作用。而且当将防滑塑胶垫 8 设为若干个条状防滑塑胶带组成时, 既能节省用 料, 也能达到较好的防滑作用。 0029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例, 而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 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和范围。 说 明 书 CN 204050131 U 6 1/3 页 7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50131 U 7 2/3 页 8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50131 U 8 3/3 页 9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50131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