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毒氟磷和杀虫剂的杀虫防病毒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组合物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含有毒氟磷和杀虫剂的农药组合 物,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的病毒病, 以及该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制备和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病毒病是植物病害中非常难控制的一类病害, 近年来各种作物病毒病的发生呈现 严重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较为普遍发生的烟草花叶病、 黄瓜花叶病以及番茄病毒病之外, 一些病害发病呈指数增长, 如水稻条纹叶枯、 水稻黑条矮缩、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流 行危害的起因主要源于传媒昆虫如蚜虫、 飞虱、 粉虱等害虫传播, 全世界已知植物病毒 621 种, 以昆虫为媒介体的为 272 种, 蚜虫、 飞虱被认为是传播植物病毒病的首要媒介昆虫。
水稻病毒病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的重要病害, 目前我国发生的水稻病毒病主 要包括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条纹叶枯病、 普通矮缩病、 黄矮病、 橙叶病、 簇矮 病、 齿叶矮缩病、 瘤矮病、 草状矮化病等, 自 80 年代中末期后, 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害 激剧上升, 以及近年大量爆发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在有些稻区造成毁灭性危害。 水稻感 病稻株明显矮缩, 大多不能抽穗, 通常发病率接近于产量损失率, 严重发病的田块可酿成绝 收。水稻苗期至分蘖期比较感病, 拔节后抗性日增。稻田前作种植感病寄主作物, 田间杂草 丛生, 单、 双季混栽, 早、 中、 晚熟品种插植, 早播早稻, 单本稀植, 都会给传毒昆虫和毒源的 积累造成有利的稻田生态条件, 从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冬春温暖, 水稻生长前期高温干燥, 有利于越冬代和稻苗生长期间传毒介体的生 存和活动, 促进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目前全世界报道的水稻病毒病, 绝大多数是通过飞虱或 叶蝉介体以持久性方式传毒, 由于传毒害虫具有迁飞性, 因此, 水稻病毒病的分布具有一定 的地区性, 发生危害具有 “间歇性” 特点, 增加了病害的防治难度。可以看出, 影响水稻病毒 病的发病条件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媒介昆虫。
烟草上发生的病毒病包括烟草普通花叶病 (TMV) 和黄瓜花叶病 (CMV)。TMV 能在 多种植物上越冬, 土壤板结, 气候干旱, 田间线虫为害较重的地块发病重。病健叶轻微摩擦 造成微伤口, 病毒即可侵入, 侵入后在薄壁细胞内繁殖, 后进入维管束组织传染整株。烟草 普通花叶病主要发生在苗床期至大田现蕾期。连作或与茄科作物套种使毒源增多, 发病率 和发病程度明显增加。在病、 健株间往来触摸,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 培带有病毒的土壤都可 加重病毒传染。烟草花叶病在世界各烟区普遍发生。我国南北烟区均有发生, 尤其南方 烟区受害较重, 自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病田间株发病率一般 5 % -20 %, 个别田块可高达 90% -100%; 早期发病的损失可达 50-70%, 甚至绝收。此外, 病叶在烤晒后颜色不均, 烟味 差, 品质大为降低。 黄瓜花叶病可通过蚜虫和摩擦传播, 烟田以烟蚜、 棉蚜为主。 CMV 不能在 病残体上越冬, 主要在越冬蔬菜、 多年生树木及农田杂草上越冬, 翌春通过有翅蚜迁飞传到 烟株上。烟株在现蕾前旺长阶段较感病, 现蕾后抗病力增强。与黄瓜、 番茄、 甜椒等蔬菜相 邻的烟田, 蚜虫较多时发病重。大田蚜虫进入迁飞高峰后 10 天左右, 开始出现发病高峰。
毒氟磷是一种病毒病抑制剂, 通过激活烟草水杨酸信号传导通路, 提高信号分子
水杨酸的含量, 从而促进下游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 ; 通过诱导烟草 PAL、 POD、 SOD 防御酶活 性而获得抗病毒能力 ; 通过聚集 TMV 粒子减少病毒对寄主的入侵。离体条件下对病毒病颗 粒也有一定的钝化作用。经我们试验证实, 毒氟磷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延缓水稻黑条矮缩病 毒病、 烟草花叶病、 番茄病毒病等的发生与扩展。
目前针对病毒传媒害虫的杀虫剂有新烟碱类杀虫剂、 有机磷类杀虫剂、 氨基甲酸 酯类杀虫剂和其他类杀虫剂 ; 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有吡虫啉、 烯啶虫胺、 啶虫脒、 呋虫 胺、 噻虫啉、 噻虫胺、 氯噻啉, 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有乐果、 毒死蜱 ; 沙蚕毒类杀虫剂优选自 杀虫单、 杀虫双 ;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有仲丁威、 丁硫克百威, 其他杀虫剂主要有吡蚜 酮、 噻嗪酮。
吡虫啉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 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 递失灵。 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广泛用于棉花、 蔬菜、 果树、 水稻、 小麦等作物, 能有效防 治蚜虫、 飞虱、 叶蝉、 象甲等害虫。
烯啶虫胺对害虫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 用于水稻、 蔬菜等作物, 对各种蚜 虫、 粉虱、 水稻叶蝉和蓟马显示了卓越活性, 具有高效、 低毒、 内吸和无交互抗性四大优点, 而且杀虫谱较广, 残留期较长。 啶虫脒主要对黄瓜、 苹果、 柑桔、 烟草上的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有较强的触 杀和渗透作用, 残效期长, 对黄瓜、 苹果树、 柑桔树的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呋虫胺是烟碱类杀虫剂唯一不含氯原子和芳环的, 被称之为第三代烟碱类杀虫 剂, 具有超高效、 广谱、 用量少、 毒性低 ( 制剂微毒级 )、 药效持久、 对作物无药害、 使用安全 等优点。
噻虫啉具有较强的内吸、 触杀和胃毒作用, 是防治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虫的高 效药剂。
噻虫嗪不具有触杀、 胃毒、 内吸活性, 作用速度快、 持效期长等特点, 对鞘翅目、 双 翅目、 鳞翅目, 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 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 叶蝉、 飞虱类、 粉虱、 金龟 子幼虫、 马铃薯甲虫、 线虫、 地面甲虫、 潜叶蛾等害虫。
噻虫胺具有触杀、 胃毒和内吸活性, 主要用于水稻、 蔬菜、 果树及其他作物上防治 蚜虫、 叶蝉、 蓟马、 飞虱等半翅目、 鞘翅目、 双翅目和某些鳞翅目类害虫的杀虫剂。
氯噻啉是可用于防治吮吸式口器害虫, 如蚜虫、 叶蝉、 飞虱、 蓟马、 粉虱及其抗性品 系, 同时对鞘翅目、 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也有效, 可以广泛用于水稻、 小麦、 蔬菜、 烟草、 棉 花、 果树、 茶树等作物。
乐果为内吸性杀虫、 杀螨剂, 具有触杀和一定的胃毒作用。 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 的刺吸式口器害虫, 对蚜虫、 螨类及潜叶性害虫高效, 用于水稻、 棉花、 蔬菜、 果树等作物。 此 外还可用于防治蔬菜、 大豆、 油菜、 紫云英作物上的蚜虫, 柑橘实蝇、 介壳虫、 潜叶蝇, 菜地小 地老虎, 梨花蝽、 梨蚜, 苹果红蜘蛛, 蝼蛄等害虫。
毒死蜱为非内吸性的广谱杀虫剂, 具有接触、 胃毒和熏蒸作用。 用于玉米、 棉花、 大 豆、 花生、 甜菜、 果树、 蔬菜、 防治多种土壤和叶面害虫。也用于防治蚊蝇、 蝉螂、 白蚁等家庭 害虫、 粮仓害虫和家畜体外寄生虫。
杀虫单为沙蚕毒素类农药, 属仿生性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有效, 具有较强的触 杀、 胃毒、 内吸作用, 兼有杀卵作用。 通过对害虫神经传导阻断, 使虫体逐渐软化、 瘫痪致死。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 三化螟、 稻纵卷叶蝉、 稻蓟马、 稻苞虫、 负泥虫等, 也可用于防治 柑橘潜叶蛾、 各种蚜虫、 红蜘蛛、 玉米螟、 菜青虫等。
仲丁威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 兼有胃毒、 熏蒸、 杀卵作用。 主要防治稻飞虱、 稻叶蝉、 稻蓟马, 对蚜虫也有良好防效。
噻嗪酮为噻二嗪类昆虫生长调节剂, 属昆虫蜕皮抑制剂。通过抑制壳多糖合成和 干扰新陈代谢, 使害虫不能正常蜕皮和变态而逐渐死亡。具有高活性、 高选择性、 长残效期 的特点。对飞虱、 叶蝉、 粉虱有特效, 对矢尖蚧、 长白蚧等一些介壳虫也有较好效果, 主要用 于防治水稻叶蝉和飞虱, 马铃薯叶蝉, 柑橘、 棉花和蔬菜粉虱, 柑橘盾蚧和粉蚧。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 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 也能在韧皮部输导 ; 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 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 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上述活性成分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虫剂, 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得。
在防治病毒方面, 毒氟磷具有较好的效果。毒氟磷通过激活烟草水杨酸信号传 导通路, 提高信号分子水杨酸的含量, 从而促进下游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 ; 通过诱导烟草 PAL、 POD、 SOD 防御酶活性而获得抗病毒能力 ; 通过聚集 TMV 粒子减少病毒对寄主的入侵。 离体条件下, 毒氟磷对病毒病颗粒也有一定的钝化作用。
陈卓等报道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8) : 250-254) 以 25 %吡蚜· 噻虫嗪 SC 25mL+30%毒氟磷 WP 66g 的三元组合物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防效达到 66.67%。 为了 找到具有更简单的配比且活性更高的组合, 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二元组合物的设计与筛选, 以毒氟磷和至少一种刺吸性或吮吸式口器害虫杀虫剂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的杀虫防病毒 组合物, 通过复配, 有效的切断传染病毒的毒源, 提高抗病毒病活性, 扩大防治谱, 并减少毒 氟磷的用量, 降低成本。毒氟磷与杀虫剂混用, 不仅可以防治传毒的飞虱、 蚜虫、 叶蝉等毒 源, 还可以对病毒病起到钝化的作用, 从而可以起到治虫防病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毒氟磷和杀虫剂的杀虫防病毒病组合物, 所要解决 的技术问题是防虫治病, 扩大毒氟磷和杀虫剂的应用范围和处理功效。
所述农药组合物, 包括毒氟磷和杀虫剂, 其中毒氟磷和杀虫剂的重量比为 50 ∶ 1 至 1 ∶ 5, 毒氟磷与杀虫剂化合物占杀虫防病毒组合物总重量的 1% -85%。
其中毒氟磷和杀虫剂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毒氟磷与杀虫剂化合物占杀虫 防病毒组合物总重量的 20% -85%。
所述农药组合物包括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 溶剂和载体。
所述的杀虫剂为新烟碱类杀虫剂、 有机磷类杀虫剂、 沙蚕毒类杀虫剂、 氨基甲酸酯 类杀虫剂。
所述新烟碱类杀虫剂选自吡虫啉、 烯啶虫胺、 啶虫脒、 呋虫胺、 噻虫啉、 噻虫胺或氯 噻啉中的一种或几种 ; 所述有机磷类杀虫剂选自乐果或毒死蜱 ; 所述沙蚕毒类杀虫剂选自 杀虫单或杀虫双 ; 所述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选自仲丁威或丁硫克百威 ; 所述其它类杀虫剂 为吡蚜酮或噻嗪酮。
所述组合物选自包括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烯啶虫胺 ; 包括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吡虫啉 ; 包括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啶虫脒 ; 包括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呋虫胺 ; 包括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 磷与噻虫胺 ; 包括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乐果、 杀虫单、 毒死蜱 ; 包括重量比 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仲丁威、 丁硫克百威 ; 包括重量比为 50 ∶ 1 至 4 ∶ 1 的毒氟 磷与吡蚜酮、 噻嗪酮。
所述助剂为 NNO( 即亚甲基二萘磺酸钠 )、 十二烷基硫酸钠、 扩散剂 MF、 木质素磺 酸钠、 聚乙烯醇、 农乳 60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 酯、 萘磺酸甲醛缩聚物、 硫酸铵、 农乳 603# 和乳化剂 500# 中的一种或几种 ; 所述溶剂为异丙 醇、 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苯和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 所述载体为白炭黑、 高岭土、 轻质碳 酸钙、 陶土和水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组合物为可制备成可溶性液剂、 微乳剂、 水乳剂、 悬浮剂、 种衣剂、 拌种剂、 可 湿性粉剂、 缓释颗粒剂、 控释颗粒剂、 水分散粒剂、 干悬浮剂或颗粒剂。
所述的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的病毒病和控制传毒害虫, 所述病毒病是烟草 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烟草花叶病、 番茄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 黄瓜花叶病, 以及 由病毒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普通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黄矮病 ; 所述传毒 害虫是刺吸式及吮吸式口器害虫。 所述刺吸式及吮吸式口器害虫为蚜虫类害虫、 螨类害虫、 蝉类害虫、 飞虱类害虫、 木虱类害虫、 蚧类害虫、 粉虱类害虫、 网蝽类害虫、 蓟马类害虫。
所述害虫为桃蚜、 马铃薯长管蚜、 麦二叉蚜、 烟粉虱、 大青叶蝉、 甜菜叶蝉、 黑尾叶 蝉、 白翅叶蝉、 紫菀点叶蝉、 小绿叶蝉、 菱纹叶蝉、 马铃薯小绿叶蝉、 黑尾叶蝉、 电光叶蝉、 二 点黑尾叶蝉、 叶螨、 褐飞虱、 灰飞虱、 白背飞虱、 木虱子、 柑橘蚧虫、 银叶粉虱、 烟粉虱、 棉粉 虱、 西花蓟马、 泽葱蓟马、 唐菖蒲蓟马、 小麦蓟马和温室蓟马。
具体来讲,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虫防病毒组合物, 包括作为活性成分的毒氟磷和 至少一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杀虫剂化合物, 其中毒氟磷和杀虫剂的重量比为 85 ∶ 1-1 ∶ 85, 优选重量比为 40 ∶ 1-1 ∶ 40, 更进一步优选具有协同活性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 所述的杀虫剂为新烟碱类杀虫剂、 有机磷类杀虫剂、 沙蚕毒类杀虫剂、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和其他类杀虫剂 ; 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优选自吡虫啉、 烯啶虫胺、 啶虫脒、 呋虫胺、 噻虫啉、 噻虫胺、 氯噻啉, 有机磷类杀虫剂优选自乐果、 毒死蜱, 沙蚕毒类杀虫剂优选自杀虫单、 杀虫 双;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优选自仲丁威、 丁硫克百威, 其他杀虫剂为吡蚜酮、 噻嗪酮。
所述的毒氟磷和杀虫剂的杀虫防病毒组合物, 更具体的是包含具有协同活性的重 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烯啶虫胺 ; 或包含具有协同活性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吡虫啉 ; 或包含具有协同活性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啶 虫脒 ; 或包含具有协同活性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呋虫胺 ; 或包含具有协 同活性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噻虫胺 ; 或包含具有协同活性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乐果、 杀虫单、 毒死蜱、 仲丁威 ; 或包含具有协同活性的重量比 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仲丁威 ; 或包含具有协同活性的重量比为 25 ∶ 1 至 1 ∶ 5 的毒氟磷与吡蚜酮、 噻嗪酮。
毒氟磷和杀虫剂的杀虫防病毒组合物可加工为为微乳剂、 水乳剂、 悬浮剂、 种衣 剂、 拌种剂、 可湿性粉剂、 缓释颗粒剂、 控释颗粒剂、 水分散粒剂、 干悬浮剂、 颗粒剂等剂型。
这些制剂中, 除活性成分外, 均含有表面活性剂, 而且根据不同剂型还可以含有有 机溶剂或助溶剂、 载体 ( 填料 ) 或水等稀释剂。 必要时加入抗冻剂、 增稠剂、 稳定剂、 消泡剂、 崩解剂等其他功能性助剂。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通过普通方法施用, 如加水喷雾茎叶处理, 也可以根施, 还可以 拌种或者种子包衣使用。主要用于水稻、 烟草、 黄瓜、 番茄等作物, 切断传毒的毒源如灰飞 虱、 白背飞虱、 褐飞虱、 叶蝉、 蚜虫等, 预防和延缓病毒病, 确保产量。
病毒病是指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烟草花叶病、 番茄病毒病、 辣椒 病毒病、 黄瓜花叶病等, 以及由病毒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普通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 缩病、 水稻黄矮病等 ; 传毒害虫是指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类害虫、 螨类害虫、 蚧类害虫、 粉虱 类害虫、 蝉类害虫、 木虱类害虫、 网蝽类害虫、 蓟马类害虫等, 具体的如蚜虫、 粉虱、 叶蝉、 螨 虫、 黑尾叶蝉、 电光叶蝉、 二点黑尾叶蝉、 灰飞虱、 白背飞虱。
本发明是由毒氟磷和杀虫剂进行复配混合制剂及其应用, 其优点和效果是 :
1、 切断传毒毒源, 如切断传毒的毒源如灰飞虱、 白背飞虱、 褐飞虱、 叶蝉、 蚜虫等, 减少害虫为害, 达到治虫防病的作用。
2、 通过叶面喷雾等方式, 毒氟磷能更好的与寄主互作, 从而最大限度的诱导作物 的抗逆性。达到预防与控制病毒病扩展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 1 为制备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固体粉剂的基本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的是,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制备 方法仅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 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发明制 备方法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在制剂实施例中, 我们介绍组合物的详细比例, 在生物活性实施例中, 我们详细介 绍组合物突出的生物活性。首先介绍杀虫防病毒组合物的制备。
本品由有效成分、 助剂、 填料三部分组成, 将原药、 润湿剂、 分散剂剂、 抗凝剂、 填料 等组分在混合釜中混合, 然后将混合物抽入气流粉碎机中进行粉碎, 待有效成分被粉碎至 粒径为 45μm 左右后, 再次抽入混合器进行混合。本专利中加入的润湿剂、 分散剂, 消泡剂、 抗凝剂等能保持制剂在高温、 低温下的稳定, 有助于储藏、 运输, 保证药效。
本发明所加入的各种润湿剂、 助剂、 载体等均为市场销售产品, 农药生产常用辅 剂。
制剂制备实施例 :
实施例 1 : 毒氟磷·烯啶虫胺剂型
30%毒氟磷·烯啶虫胺悬浮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30%毒氟磷·烯啶虫胺悬浮剂加工方法 : 以上原料等按配比称量后加入到剪切罐 中, 剪切 30 分钟使物料混合均匀, 打开循环水, 将物料球磨以一定量的流量, 温度控制 40 度 以下, 细度过 325 目筛, 研磨 1.5h 后, 即得均匀乳状液体。 60%毒氟磷·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52%毒氟磷·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以上 60%毒氟磷·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 52%毒氟磷·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产品 加工方法 : 将各原材料加入双螺旋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 筛后再次经过双螺旋混合机混合即得产品。
实施例 2 : 毒氟磷·吡虫啉剂型
30%毒氟磷·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原材料加入双螺旋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 筛后再次经过双螺旋混合机混合即得产品。
20%毒氟磷·吡虫啉种衣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实施例 3 : 毒氟磷·噻嗪酮制剂 本品由有效成分、 助剂、 填料三部分组成。有效成分如下。 40%毒氟磷·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加工方法 : 将各原材料加入双螺旋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 过 325 目筛后再次经过双螺旋混合机混合即得产品。
2.1%毒氟磷·噻嗪酮缓释颗粒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2%毒氟磷·噻嗪酮控释颗粒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2.1%毒氟磷·噻嗪酮缓释颗粒剂和 2%毒氟磷·噻嗪酮控释颗粒剂加工方法 : 将 各原材料加入双螺旋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筛后再次经 过双螺旋混合机混合, 后加入捏合剂造粒, 所得的混合物造粒、 干燥即得产品。
实施例 4 : 40%毒氟磷·啶虫脒水分散粒剂 : 40%毒氟磷·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将上述混合物均匀混合, 气流粉碎, 加入适量水并捏合, 所得的混合物造粒、 干燥 即得产品。 萘磺酸甲醛缩聚物、 十二烷基硫酸钠、 硫酸铵、 陶土等助剂的加入, 既为剂型制作 提供保障, 又可使产品保持良好的分散性, 对靶标表面的附着性比较好。
实施例 5 : 30%毒氟磷·呋虫胺干悬浮剂 :
30%毒氟磷·呋虫胺干悬浮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原药、 助剂、 填料、 水加入到配料槽中, 搅拌均匀, 然后用高速剪切机进行粗粉 碎, 再进入两级砂磨机细磨, 磨细后加入成粒助剂后进入压力喷雾干燥塔干燥或造粒, 制成 粉状或微粒状固体, 使用时入水后与悬浮剂效果相同, 但贮存稳定性又优于悬浮剂。
本发明所加入的各种赋形剂、 助剂、 载体等均为市场销售产品, 农药生产常用辅 剂。
实施例 6 : 30%毒氟磷·噻虫啉水乳剂 :
30%毒氟磷·噻虫啉水乳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 在剪切釜中剪切至有效成分粒径小于 3μm, 形成均匀乳 状液体, 即得产品。 乳化剂的作用是当它分散在分散质的表面时, 形成薄膜或双电层可使分 散相带有电荷, 就能阻止分散相的小液滴互相凝结。 异丙醇、 二甲苯则能有效得融合水乳剂 与水, 保持其稳定性。
实施例 7 : 35%毒氟磷·噻虫胺微乳剂 :
35%毒氟磷·噻虫胺微乳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毒氟磷和噻虫胺溶解完全后, 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形成油相, 最后加入水, 搅拌 形成均一透明均相液体。
实施例 8 : 30%毒氟磷·噻虫啉微乳剂 :
30%毒氟磷·噻虫啉微乳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毒氟磷和噻虫啉用环己酮和乙酸乙酯溶解完全后, 加入乳化剂苯基酚聚氧乙基 醚、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磷酸酯 502 搅拌均匀形成油相, 边搅拌边入加入水, 搅拌形成均一 透明均相液体。
实施例 9 : 30%毒氟磷·氯噻啉水乳剂
30%毒氟磷·氯噻啉水乳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 在剪切釜中剪切至有效成分粒径小于 3μm 即得产品。乳 化剂的作用是当它分散在分散质的表面时, 形成薄膜或双电层可使分散相带有电荷, 就能 阻止分散相的小液滴互相凝结。异丙醇、 二甲苯则能有效得融合水乳剂与水, 保持其稳定 性。
实施例 10 : 30%毒氟磷·乐果可湿性粉剂
30%毒氟磷·乐果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原材料加入无重力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 筛后再次混合即得产品。
实施例 11 : 30%毒氟磷·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30%毒氟磷·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原材料加入无重力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 筛后再次混合即得产品。
实施例 12 : 30%毒氟磷·毒死蜱微乳剂
30%毒氟磷·毒死蜱微乳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将毒氟磷和毒死蜱溶解完全后, 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形成油相, 然后加入水, 搅拌 形成均一透明均相液体。
实施例 13 : 毒氟磷·吡蚜酮制剂
55%毒氟磷·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原材料加入无重力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 筛后再次混合即得产品。
25%毒氟磷·吡蚜酮拌种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 在砂磨机中研磨至有效成分粒径小于 3μm, 即得产品。 聚 乙烯醇是一类广为应用农药黏结剂, 具有很强的粘着性, 能保持有效成分的长期发挥。
实施例 14 : 41%毒氟磷·噻虫嗪可湿性粉剂 41%毒氟磷·噻虫嗪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将各原材料加入无重力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 筛后再次混合即得产品。
实施例 15 : 12.5%毒氟磷·丁硫克百威颗粒剂
12.5%毒氟磷·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将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 经过气流粉碎, 加入适量水并捏合, 所得的混合物造粒、 干燥即得产品。
实施例 16 : 43%毒氟磷·仲丁威可湿性粉剂
43%毒氟磷·仲丁威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重量配比 :
将各原材料加入无重力混合机中混合搅拌, 再经过气流粉碎机粉碎, 通过 325 目 筛后再次混合即得产品。
生物活性实施例 :
为了明确毒氟磷和杀虫剂单用和混用时对烟草、 番茄和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2010 年申请人在国内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药效调查分级标准按照 《农药田间 药效实验标准》 执行。
实施例 1 : 30%毒氟磷·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0%毒氟磷·吡虫啉 WP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25%吡虫啉 EC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处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 (% )
由表 1 可知, 30%毒氟磷·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 64.5%、 65.0%和 69.4%, 均高于对应的单剂 7%~ 12%。效果好于 30%毒氟磷 WP 和 25%吡虫啉 EC, 即毒氟磷与吡虫啉复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效果明显高于这两个成 分的单独使用。
实施例 2 : 55%毒氟磷·吡蚜酮 WP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55%毒氟磷·吡蚜酮 WP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25%吡蚜酮 WP
处理 4 : 25%吡蚜·噻虫嗪 SC 1+30%毒氟磷 WP
处理 5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2。
表 2 不同处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 (% )
由表 2 可知, 55%毒氟磷· 吡蚜酮 WP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65.9%、 62.6%和 65.4%, 均高于对应的单剂约 10%。具有较好的防治 效果, 复配应用具有增效作用。 另外, 从表中结果表明毒氟磷∶吡蚜酮= 5 ∶ 1 时, 在 140 克 / 亩的剂量下, 三次药后 7 天、 14 天、 21 天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分别为 : 65.9%、 62.6% 和 65.4%, 分别高于毒氟磷∶吡蚜·噻虫嗪= 3 ∶ 1。
实施例 3 : 40%毒氟磷·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烟草花叶病田间药效
处理 1 : 40%毒氟磷·噻嗪酮 WP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25%噻嗪酮 WP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15-2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三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结果见表 3。
表 3 不同处理防治烟草花叶病的效果 (% )
由表 3 可知, 40%毒氟磷· 噻嗪酮 WP 对烟草花叶病具有较好的药效, 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58.3%、 62.8%和 72.3%, 效果优于相应的 30%毒氟磷 WP 和 25%噻嗪酮 WP, 即毒氟磷与噻嗪酮复配防治烟草病毒病效果明显好于这两个成分单独 使用。
实施例 4 : 40%毒氟磷·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药效
处理 1 : 40%毒氟磷·啶虫脒 WDG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20%啶虫脒 WP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10-15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两次, 每个处 理 90 平方米。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两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采用 5 点取样, 每小区调查 200 丛,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结果见表 4。
表 4 不同处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
由表 4 可知, 40%毒氟磷· 啶虫脒 WDG 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好的防效, 在 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61.7%、 70.5%和 64.6%, 优于 30%毒氟磷 WP 和 20%啶虫脒 WP, 具有增效作用。
实施例 5 : 30%毒氟磷·呋虫胺干悬浮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0%毒氟磷·呋虫胺 DF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15%呋虫胺 EC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5。
表 5 不同处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 (% )
由表 5 可知, 30%毒氟磷·呋虫胺 DF 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 为 61.9%、 74.6%和 73.6%, 高于对应的单剂 10% -17%。毒氟磷与呋虫胺复配防治水稻 条纹叶枯病效果明显高于这两个成分的单独使用。
实施例 6 : 30%毒氟磷·噻虫啉水乳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0%毒氟磷·噻虫啉 EW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15%噻虫啉 EC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6。
表 6 不同处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 (% )
实验结果 : 由表 6 可知, 30%毒氟磷· 噻虫啉水乳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较 好的药效, 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63%、 71.8%和 69%, 效果好于 30% 毒氟磷 WP 和 15%噻虫啉 EC, 即毒氟磷与噻虫啉复配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效果明显高 于这两个成分的单独使用。
实施例 7 : 35%毒氟磷·噻虫胺微乳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5%毒氟磷·噻虫胺 ME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50%噻虫胺 WDG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7。
表 7 不同处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 (% )
由表 7 可知, 35%毒氟磷·噻虫胺微乳剂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 67.1%、 69.6%和 68.7%, 效果好于 30%毒氟磷 WP 和 50%噻虫胺 WDG, 高于这两个成 分的单独使用。
实施例 8 : 30%毒氟磷·毒死蜱微乳剂对南方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0%毒氟磷·毒死蜱 ME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40%毒死蜱 EC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8。
表 8 不同处理防治南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 (% )
由表 8 可知, 30%毒氟磷· 毒死蜱 ME 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67.8%、 69.1%和 64.4%, 效果好于 30%毒氟磷 WP 和 50%毒死蜱 WDG, 即毒氟磷与毒死蜱 复配防治南方水稻条纹叶枯病效果明显高于这两个成分的单独使用。
实施例 9 : 30%毒氟磷·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0%毒氟磷·杀虫单 WP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90%杀虫单 SP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9。
表 9 不同处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 (% )
由表 9 可知, 30%毒氟磷· 杀虫单 ME 效果好于 30%毒氟磷 WP 和 50%杀虫单 WDG, 即毒氟磷与杀虫单复配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效果明显高于这两个成分的单独使用。
实施例 10 : 30%毒氟磷·乐果可湿性粉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0%毒氟磷·乐果 WP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50%乐果 EC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
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10。
表 10 不同处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 (% )
由表 10 可知, 30%毒氟磷·乐果 WP 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69%、 72.741%和 73%, 高于对应的单剂 11%~ 13%, 毒氟磷与乐果复配防治南方水稻黑 条矮缩病效果明显高于这两个成分的单独使用。
实施例 11 : 30%毒氟磷·氯噻啉水乳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试验
处理 1 : 30%毒氟磷·氯噻啉 EW 处理 2 : 30%毒氟磷 WP 处理 3 : 40%氯噻啉 WP 处理 4 : 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 水稻移栽 21-30d 后第一次施药, 间隔 7d 再次施药, 共施药 3 次。调查方法 : 分别于三次药后 7d、 14d、 21d 调查, 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 统计 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见表 11。
表 11 不同处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 (% )
由表 11 可知, 30 %毒氟磷· 氯噻啉水乳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较好的药效, 在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63.7 %、 65.2 %和 70.2 %, 高于对应的单剂 11% -14%, 即毒氟磷与氯噻啉复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效果明显高于这两个成分的单独 使用。
其他所有涉及毒氟磷与杀虫剂复配以及毒氟磷单用相比较的试验统计结果 ( 其 中权重的数字越大, 效果越好 ) :
试验地点 : 广西, 江西、 安徽、 四川
试验时间 : 2010-03 至 2010-11
试验作物以及病害 : 烟草花叶病、 水稻黑条矮缩、 水稻条纹叶枯、 番茄病毒病等
试验处理 : 分别将毒氟磷加入不同的杀虫剂, 同时设计毒氟磷单剂以及杀虫剂单 剂处理, 均是施药 1-3 次。
调查方法 : 施药后 7-14d 调查, 根据不同的作物病害采用不同的病情指数分级方 法进行分级调查。
试验结果 : 从大量的田间可以看出来, 毒氟磷与杀虫剂复配使用, 可以有效切断传 毒的毒源, 更好的抑制病毒病的扩展, 两者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结果分别见表 12、 表 13。
表 12 毒氟磷与杀虫剂复配与杀虫剂单用效果比较
表 13 毒氟磷与杀虫剂复配与毒氟磷单用效果比较
室内毒力测定 :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14。
表 14 毒氟磷·烯啶虫胺混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
由表 14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烯啶虫胺各配比复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的 共毒系数均高于 100( 除 50 ∶ 1、 1 ∶ 1 外 ), 说明两药剂复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具有增效 作用。其中以 5 ∶ 1 比例复配最好, 共毒系数达到 116.5。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2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15。
表 15 毒氯磷·吡虫啉混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
由表 15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吡虫啉各配比复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的共 毒系数均高于 100( 除 9 ∶ 1 外 ), 说明两药剂复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具有增效作用。其 中以 5 ∶ 1 比例复配最好, 共毒系数达到 122.3。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3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16。
表 16 毒氟磷·噻嗪酮混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
由表 16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噻嗪酮各配比复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的共 毒系数均高于 100( 除 28 ∶ 1 外 ), 说明两药剂复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具有增效作用。其 中以 21 ∶ 1 比例复配最好, 共毒系数达到 121.7。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4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17。
表 17 毒氟磷·啶虫脒混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
由表 17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啶虫脒各配比复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力的共 毒系数均高于 100, 说明两药剂复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具有增效作用。 其中以 7 ∶ 1 比例 复配最好, 共毒系数达到 121.6。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5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18。
表 18 毒氟磷·呋虫胺混配防治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力
由表 18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呋虫胺各配比复配防治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力 的共毒系数均高于 100, 说明两药剂复配对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 5 ∶ 1 比例复配最好, 共毒系数达到 121.7。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6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19。
表 19 毒氟磷·噻虫啉混配防治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力
由表 19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噻虫啉各配比复配防治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力 的共毒系数均高于 100, 说明两药剂复配对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 5 ∶ 1 比例复配最好, 共毒系数达到 117.7。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7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20。
表 20 毒氟磷·噻虫胺混配防治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力
由表 20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噻虫胺分别以 12 ∶ 1、 6 ∶ 1、 3 ∶ 1、 1 ∶ 1 比例复 配防治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力的共毒系数均高于 100, 说明两药剂复配对水稻南方黑条 矮缩病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 6 ∶ 1 比例复配最好, 共毒系数达到 115.3。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8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21。
表 21 供试药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1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氯噻啉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毒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 出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25 ∶ 5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大于 120, 说明该比例复配对水稻条纹 叶枯病均具有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9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白背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白背飞虱 ( 带 毒率约 6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
于供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 毒系数, 测定结果见表 22。
表 22 供试药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2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乐果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毒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出 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20 ∶ 10、 15 ∶ 15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大于 120, 说明该比例复配对水 稻黑条矮缩病均具有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0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23。
表 23 供试药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3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杀虫单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毒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 出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20 ∶ 10、 15 ∶ 15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大于 120, 说明该比例复配对 水稻条纹叶枯病均具有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1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白背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白背飞虱 ( 带 毒率约 6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 于供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
毒系数, 测定结果见表 24。
表 24 供试药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4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毒死蜱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毒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 出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10 ∶ 20、 15 ∶ 15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大于 120, 说明该比例复配对 水稻黑条矮缩病均具有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2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25。
表 25 供试药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5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吡蚜酮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毒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 出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37 ∶ 3、 35 ∶ 5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 120, 说明该比例复配对 水稻条纹叶枯病均具有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3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白背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白背飞虱 ( 带 毒率约 6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 于供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 毒系数, 测定结果见表 26。
表 26 供试药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6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噻虫嗪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毒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 出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40.0 ∶ 1.0、 39.6 ∶ 1.4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 120, 说明该比 例复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均具有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4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灰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灰飞虱 ( 带毒率 约 4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于供 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毒系 数, 测定结果见表 27。
表 27 供试药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7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丁硫克百威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每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出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10 ∶ 2.5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大于 120, 说明该比例复配对水 稻条纹叶枯病均具有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5 :
室内盆栽水稻感病品种, 当秧苗长至 1 叶 1 心~ 2 叶 1 心时, 进行接种鉴定。每钵 罩以透明罩, 顶端纱布封口, 按每苗 5 头白背飞虱计算需虫量, 接入 2 ~ 3 龄白背飞虱 ( 带 毒率约 60% )。每天驱虫 2 次, 使被测稻苗均匀受毒。将配制好不同浓度的药剂均匀喷施 于供试苗上, 每处理 50 株, 4 次重复, 药后 14 天分级调查病情, 计算防效, 用 EC50 值计算共 毒系数, 测定结果见表 28。
表 28 供试药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及共毒系数
由表 28 中数据可见, 毒氟磷与仲丁威按以上比例复配, 共毒系数均大于 80, 即未 出现拮抗作用。并且以 41 ∶ 2、 40 ∶ 3、 39 ∶ 4 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 120, 说明该比 例复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均具有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