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具框.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5375828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24384.9

申请日:

2010.10.29

公开号:

CN102450219A

公开日:

2012.05.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K 1/03申请公布日:201205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1/03申请日:20101029|||公开

IPC分类号:

A01K1/03; A01K31/06

主分类号:

A01K1/03

申请人:

邱富全

发明人:

邱富全

地址:

中国台湾云林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代理人:

孙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笼具框,具有面对面设置的两栅栏、以及平行设置的两栅架:各该栅栏于两端各设有一端杆;且其中一栅栏具有若干钩部分设两端,另一栅栏于一端设若干钩部、另端则设若干压持段。各该栅架具有一主体、设于该主体两端的两枢杆、与由该主体两端延伸的若干凸出段;其中,两该栅架同一端的两枢杆分别置入其中一栅栏两端的该等钩部内;其中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另一栅栏一端的该等钩部内、另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被该另一栅栏另端的该等压持段抵住;藉此,其中三枢杆置入于该等勾托空间,另一枢杆被该压持段抵住,达成该等栅栏与栅架之间相互卡止固定,使组合成为笼具框。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笼具框, 其包含有 : 一第一栅栏与一第二栅栏, 面对面设置 ; 其中, 该第一栅栏具有一第一本体、 两第一端杆与若干第一钩部 ; 该两第一端杆横切地固设 至该第一本体两端 ; 该等第一钩部分别由该第一本体两端朝内弯勾 ; 其中, 该等第一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一 U 型空间 ; 各该第一端杆横贯该等第一 U 型空 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一 U 型空间留置有一第一勾托空间 ; 该第二栅栏具有一第二本体、 两第二端杆、 若干第二钩部与若干压持段 ; 各该第二端杆 横切地固设至该第二本体的两端 ; 该等第二钩部由该第二本体一端朝内弯勾 ; 该等压持段 由该第二本体另端朝内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体概呈垂直 ; 其中, 该等第二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二 U 型空间 ; 其中一第二端杆横贯该等第二 U 型空 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二 U 型空间留置有一第二勾托空间 ; 另一第二端杆横贯于该等压持段 之下、 并分别于各该压持段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 以及 一第一栅架与一第二栅架, 平行设置、 并分别连接该第一与第二栅栏两端 ; 各该栅架具 有一主体、 两枢杆与若干凸出段 ; 各该枢杆横切地固设至该主体两端 ; 该等凸出段分别由 该主体两端朝外延伸、 并与该主体概呈平行 ; 其中, 该第一与第二栅架一端的各该枢杆分别置入该第一栅栏两端的该等第一勾托空 间内 ; 该第一与第二栅架该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一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一端杆 ; 其中, 该第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第二勾托空间 ; 该第二栅 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压持空间并抵住该等压持段 ; 该第一与第二栅 架另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二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二端杆 ; 藉此, 该等栅架的其中三枢杆分别置入于该等勾托空间, 另一枢杆被该压持段抵住, 达 成该等栅栏与栅架之间相互卡止固定, 组合成为笼具框 ; 该笼具框至少具有一顶、 底面、 两 侧面、 以及前后两端。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压持段与该第二本体间的该夹角为 80-90 度。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勾托空间具有一等于该枢杆直径的 宽度。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等栅栏的本体与该等栅架的主体各具 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5: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等凸出段为短杆, 分 别自各该栅架的该等直杆两端朝外平行延伸。
6: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更具有若干弹性扣, 设 置于该第一栅架与该第二栅栏之间 ; 各该弹性扣位于其中两相邻压持段之间, 以压扣该第 一栅架的该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弹性扣具有可弹性摆动的一弹性段 与一扣合段 ; 该扣合段由该弹性段朝内延伸并与该弹性段垂直。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弹性段由该第一栅架的该主体朝外延 伸; 该扣合段压扣该第一栅架的该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9: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更具有若干卡接件、 2 以及藉该等卡接件卡合至笼具框至少一端的一栅门 ; 各该卡接件与笼具框间具有一枢设空 间, 该栅门的一顶轴置入该等枢设空间, 藉此结合至笼具框。
10: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卡接件具有 : 由笼具框朝该栅门以 一倾角弯折的一嵌合部、 以及位于该栅门内侧且曲滑连接至该嵌合部的一顺导部 ; 一枢设 空间形成于各该嵌合部与笼具框之间 ; 藉此, 该栅门的该顶轴藉该顺导部导引至该嵌合部, 并置入该等枢设空间以结合至笼具框。
11: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卡接件更具有一由该顺导部朝该 栅门外侧延伸的一引入部。
12: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栅门更具有分别由一底轴两端朝外延 伸的两侧导部, 该两侧导部与笼具框两侧面之间各具一夹角, 使两该侧导部分别抵接至笼 具框两侧面。
13: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端 形成一开口, 该开口底缘具有一卡接部 ; 该笼具框的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杆 ; 该栅 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栅门于外侧面接设有一架体, 该架体具 有一沿该栅门顶底方向贯通的滑道 ; 该闩杆穿设于该滑道中, 可沿着该滑道移动 ; 该闩杆 往该滑道顶端滑出时, 其闩杆底端无法脱出该滑道 ; 藉此, 掀开该栅门时, 可将该闩杆由该 滑道顶端移出, 并将该闩杆压制于该笼具框顶面 ; 当该栅门关闭该笼具框时, 该滑道底端对 齐该笼具框的卡接部, 该闩杆沿着该滑道重力下滑, 其底端穿出该滑道底端并伸入该笼具 框的卡接部。
14: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 端形成一开口 ; 该笼具框的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杆, 该栅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 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闩杆设于该栅门的外侧面, 该闩杆带动该栅门受该作动结构掣曳 ; 该作动结构包括有 : 一踏板, 以一轴枢设于该笼具框内, 并以该轴为转动中心而跷动 ; 一转动构件, 置于该笼具框一侧且连接该踏板的该轴, 其具有与该踏板距有一位差的 一承触段, 该踏板跷动时带动该转动构件角位移 ; 一作动杆, 装设于该笼具框与该转动构件同侧, 该作动杆位于该转动构件上方, 且可上 下位移, 其包括 : 位于该作动杆顶端的一顶推面、 与坐于该转动构件的该承触段的一底端 ; 一卡掣杆, 一端枢设于该笼具框顶面另侧而可摆动 ; 一压制件, 邻近该作动杆设置 ; 其中, 该卡掣杆的自由端可移向该压制件且抵住之, 并 抵接至该作动杆的顶推面 ; 以及 一弹性件, 其一端连接该作动杆, 以其弹性能令该作动杆保持朝下移动 ; 当该栅门开启时, 该闩杆抵住该卡掣杆, 该卡掣杆受该压制件压扣且抵接至于该作动 杆的该顶推面 ; 令该踏板保持悬空, 并使该转动构件的承触段支撑该作动杆底端 ; 当该踏板受触翘动时, 该承触段离开原支撑点, 该作动杆受该弹性件作用向下移动, 该 作动杆的该顶推面推动该卡掣杆脱离该压制件, 释放该闩杆而关闭该栅门。 3 CN 102450219 A 说 明 笼具框 书 1/11 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笼具结构, 详而言之, 指一种笼具框结构, 可直接利用两平行栅 架及两面对面栅栏相互卡止定位而完成组装, 增加使用的方便性。 背景技术 [0002] 按, 组装习用的笼具时, 通常需要使用螺固元件或夹具、 铁丝等零件锁固于笼具的 各连接处, 才能够将笼具稳固地组合起来 ; 故, 习用的笼具于组装或拆解时, 需要花费较多 的时间来将螺固元件等零件螺紧或松脱, 相当不便, 且多数笼具一旦完成组装即无法还原。 [0003] 再者, 螺固元件的体积小, 不易收藏保存, 若不小心遗失, 则无法将笼具重新组装, 于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 又, 若使用铁丝将笼具固定, 较不稳固且杂乱不整齐。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笼具框, 其结构简单, 组装方便, 可快速进行拆 装, 且便于收纳, 方便运输。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笼具框, 其包含有 : [0006] 一第一栅栏与一第二栅栏, 面对面设置 ; 其中, [0007] 该第一栅栏具有一第一本体、 两第一端杆与若干第一钩部 ; 该两该第一端杆横切 地固设至该第一本体两端 ; 该等第一钩部分别由该第一本体两端朝内弯勾 ; [0008] 其中, 该等第一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一 U 型空间 ; 各该第一端杆横贯该等第一 U 型 空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一 U 型空间留置有一第一勾托空间 ; [0009] 该第二栅栏具有一第二本体、 两第二端杆、 若干第二钩部与若干压持段 ; 各该第二 端杆横切地固设至该第二本体的两端 ; 该等第二钩部由该第二本体一端朝内弯勾 ; 该等压 持段由该第二本体另端朝内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体概呈垂直 ; [0010] 其中, 该等第二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二 U 型空间 ; 其中一第二端杆横贯该等第二 U 型空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二 U 型空间留置有一第二勾托空间 ; 另一第二端杆横贯于该等压 持段之下、 并分别于各该压持段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 以及 [0011] 一第一栅架与一第二栅架, 平行设置、 并分别连接该第一与第二栅栏两端 ; 各该栅 架具有一主体、 两枢杆与若干凸出段 ; 各该枢杆横切地固设至该主体两端 ; 该等凸出段分 别由该主体两端朝外延伸、 并与该主体概呈平行 ; [0012] 其中, 该第一与第二栅架一端的各该枢杆分别置入该第一栅栏两端的该等第一勾 托空间内 ; 该第一与第二栅架该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一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一端 杆; [0013] 其中, 该第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第二勾托空间 ; 该第 二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压持空间并抵住该等压持段 ; 该第一与第 二栅架另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二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二端杆 ; [0014] 藉此, 该等栅架的其中三枢杆分别置入于该等勾托空间, 另一枢杆被该压持段抵

说明书


住, 达成该等栅栏与栅架之间相互卡止固定, 组合成为笼具框 ; 该笼具框至少具有一顶、 底 面、 两侧面、 以及前后两端。

     其中 : 各该压持段与该第二本体间的该夹角为 80-90 度。
     其中 : 各该勾托空间具有一等于该枢杆直径的宽度。
     其中 : 该等栅栏的本体与该等栅架的主体各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其中 : 该等凸出段为短杆, 分别自各该栅架的该等直杆两端朝外平行延伸。
     其中 : 更具有若干弹性扣, 设置于该第一栅架与该第二栅栏之间 ; 各该弹性扣位 于其中两相邻压持段之间, 以压扣该第一栅架的该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其中 : 各该弹性扣具有可弹性摆动的一弹性段与一扣合段 ; 该扣合段由该弹性段 朝内延伸并与该弹性段垂直。
     其中 : 该弹性段由该第一栅架的该主体朝外延伸 ; 该扣合段压扣该第一栅架的该 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其中 : 更具有若干卡接件、 以及藉该等卡接件卡合至笼具框至少一端的一栅门 ; 各该卡接件与笼具框间具有一枢设空间, 该栅门的一顶轴置入该等枢设空间, 藉此结合至 笼具框。 其中 : 各该卡接件具有 : 由笼具框朝该栅门以一倾角弯折的一嵌合部、 以及位于 该栅门内侧且曲滑连接至该嵌合部的一顺导部 ; 一枢设空间形成于各该嵌合部与笼具框之 间; 藉此, 该栅门的该顶轴藉该顺导部导引至该嵌合部, 并置入该等枢设空间以结合至笼具 框。
     其中 : 各该卡接件更具有一由该顺导部朝该栅门外侧延伸的一引入部。
     其中 : 该栅门更具有分别由一底轴两端朝外延伸的两侧导部, 该两侧导部与笼具 框两侧面之间各具一夹角, 使两该侧导部分别抵接至笼具框两侧面。
     其中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端形成一开口, 该开口底缘具有一卡接部 ; 该笼具框的 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杆 ; 该栅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栅 门于外侧面接设有一架体, 该架体具有一沿该栅门顶底方向贯通的滑道 ; 该闩杆穿设于该 滑道中, 可沿着该滑道移动 ; 该闩杆往该滑道顶端滑出时, 其闩杆底端无法脱出该滑道 ; 藉 此, 掀开该栅门时, 可将该闩杆由该滑道顶端移出, 并将该闩杆压制于该笼具框顶面 ; 当该 栅门关闭该笼具框时, 该滑道底端对齐该笼具框的卡接部, 该闩杆沿着该滑道重力下滑, 其 底端穿出该滑道底端并伸入该笼具框的卡接部。
     其中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端形成一开口 ; 该笼具框的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 杆, 该栅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闩杆设于该栅门的外侧面, 该闩 杆带动该栅门受该作动结构掣曳 ; 该作动结构包括有 :
     一踏板, 以一轴枢设于该笼具框内, 并以该轴为转动中心而跷动 ;
     一转动构件, 置于该笼具框一侧且连接该踏板的该轴, 其具有与该踏板距有一位 差的一承触段, 该踏板跷动时带动该转动构件角位移 ;
     一作动杆, 装设于该笼具框与该转动构件同侧, 该作动杆位于该转动构件上方, 且 可上下位移, 其包括 : 位于该作动杆顶端的一顶推面、 与坐于该转动构件的该承触段的一底 端;
     一卡掣杆, 一端枢设于该笼具框顶面另侧而可摆动 ;
     一压制件, 邻近该作动杆设置 ; 其中, 该卡掣杆的自由端可移向该压制件且抵住 之, 并抵接至该作动杆的顶推面 ; 以及
     一弹性件, 其一端连接该作动杆, 以其弹性能令该作动杆保持朝下移动 ;
     当该栅门开启时, 该闩杆抵住该卡掣杆, 该卡掣杆受该压制件压扣且抵接至于该 作动杆的该顶推面 ; 令该踏板保持悬空, 并使该转动构件的承触段支撑该作动杆底端 ;
     当该踏板受触翘动时, 该承触段离开原支撑点, 该作动杆受该弹性件作用向下移 动, 该作动杆的该顶推面推动该卡掣杆脱离该压制件, 释放该闩杆而关闭该栅门。
     通过上述结构, 本发明能藉由相邻的栅栏与栅架直接卡抵定位而完成组装, 且具 有简单的构造, 从而增加方便性, 且本发明可快速组装及拆解, 又便于收纳, 以利运送。
     为使审查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 特征以及所达成的功效, 以下兹举本发 明的多种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于后。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笼具框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 图 2 为图 1 的立体分解图 ; 图 3 为该图 1 的侧视图 ; 图 4 为第一栅架组装至第一栅栏的作动示意图 ; 图 5 为图 4 组装完成的示意图 ; 图 6 为第二栅栏组装至图 4 的作动示意图 ; 图 7 为本发明笼具框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 图 8 为本发明笼具框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 图 9 为图 8 的弹性扣的局部侧视图 ; 以及 图 10 为图 8 的卡接件的局部侧视图。 图 11 为本发明笼具框提供一作动结构的立体图 ; 图 12 为图 8 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 图 13 为图 12 的组合示意图 ; 图 14 为图 8 的局部放大图 ; 图 15 为图 14 的局部剖视图 ; 图 16 为本发明的扣件的侧视图 ; 图 17 为本发明的栅门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组合图 ; 图 18 为本发明的栅门的又一实施态样的组合图 ; 图 19 为图 18 的作动示意图 ; 图 20 为图 11 的侧视图 ; 图 21、 图 22 分别为图 11 作动后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 图 21A 为图 11 作动前的局部放大图 ; 图 23A 至 C 分别为本发明的作动杆的不同局部示意图 ; 图 23D 为本发明的作动杆的作动示意图 ; 图 24A、 B 分别为本发明的踏板的不同立体图 ; 以及 图 25A、 B 分别为本发明的承触段的不同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该图 1 与图 2, 本发明所提供一种笼具框 10 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主要包含 有: 面对面设置的一第一栅栏 20 与一第二栅栏 30、 以及两平行的一第一栅架 40 与一第二 栅架 50。本实施例仅用以举例, 笼具框 10 的大小长宽等, 不以图式所示为限。
     该第一栅栏 20 具有一第一本体 21、 两第一端杆 23、 24 与若干第一钩部 25 ; 该两该 第一端杆 23、 24 横切地固设至该第一本体 21 两端 ; 该等第一钩部 25 分别由该第一本体 21 两端朝内弯勾。该等第一钩部 25 内分别具有一第一 U 型空间 252 ; 各该第一端杆 23、 24 横 贯该等第一 U 型空间 252、 并分别于各该第一 U 型空间 252 留置有一第一勾托空间 254。
     该第二栅栏 30 具有一第二本体 31、 两第二端杆 33、 34、 若干第二钩部 35 与若干压 持段 36 ; 各该第二端杆 33、 34 横切地固设至该第二本体 31 的两端 ; 该等第二钩部 35 由该 第二本体 31 一端朝内弯勾 ; 该等压持段 36 由该第二本体 31 另端朝内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 体 31 概呈垂直。该等第二钩部 35 内分别具有一第二 U 型空间 352 ; 其中一第二端杆 34 横 贯该等第二 U 型空间 352、 并分别于各该第二 U 型空间 352 留置有一第二勾托空间 354 ; 另 一第二端杆 33 横贯于该等压持段 36 之下、 并分别于各该压持段 36 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362。 该第一栅栏 20 的本体 21 可为一网体, 或如本实施例为两该端杆 23、 24 间为该第 一栅栏 20 的本体 21, 其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212。该等直杆 212 并列排列, 其两端朝 内侧分别弯设成前述的该等第一钩部 25, 该等第一钩部 25 内各具有一第一 U 型空间 252, 各该第一 U 型空间 252 的开口朝向该笼具的外框 10 内部。该等第一钩部 25 均位于该第一 栅栏 20 的同侧 ; 请配合参阅图 3, 两该第一端杆 23、 24 分别横贯该第一栅栏 20 的该等第一 钩部 25 的该等第一 U 型空间 252。于两该第一端杆 23、 24 固设于该等第一钩部 25 后, 各该 第一 U 型空间 252 内仍留置间隙形成一第一勾托空间 254。
     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本体 31 亦可为一网体, 或如本实施例, 两该第二端杆 33、 34 间为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本体 31, 其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312。该等直杆 312 为 并列排列。各该直杆 312 一端分别弯设成前述的该等第二钩部 35, 该等第二钩部 35 内各 具有一第二 U 型空间 352, 各该第二 U 型空间 352 的开口朝向该笼具框 10 内部。各该直杆 312 另端则朝内弯设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体 31 之间具有概呈垂直的一夹角, 形成前述的各 该压持段 36 ; 其夹角范围约在 80°至 90°, 其中以 85°为较佳。该等第二钩部 35 与该等 压持段 36 位于该第二栅栏 30 的同侧。其中一第二端杆 34 横贯该等第二钩部 35 的该等第 二 U 型空间 352 ; 于该第二端杆 34 横贯于该等第二钩部 35 后, 各该第二 U 型空间 352 内仍 留置间隙形成一第二勾托空间 354。而, 另一第二端杆 33 横贯于该等压持段 36 之下、 并分 别于各该压持段 36 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362。
     该第一栅架 40 与该第二栅架 50 各具有一主体 41、 51、 两枢杆 42、 43、 52、 53 与若干 凸出段 44、 54。 各该栅架 40、 50 的该主体 41、 51 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412、 512。 两该枢 杆 43、 44 横切地固设至该主体 41 两端 ; 该等凸出段 44 分别由该主体 41 两端朝外延伸、 并 与该主体 41 概呈平行, 并较该等枢杆 43、 44 更为向外伸出。两该枢杆 53、 54 横切地固设至 该主体 51 两端 ; 该等凸出段 54 分别由该主体 51 两端朝外延伸、 并与该主体 51 概呈平行, 并较该等枢杆 53、 54 更为向外伸出。
     请参阅图 4, 组装该笼具框 10 时, 以组装该第一栅栏 20 与该第一栅架 40 为例, 将 该第一栅架 40 向内倾斜, 使其一端的该枢杆 42 置入该第一栅栏 20 一端的该等第一勾托空 间 254 内。各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以具有一相当于该枢杆 42 的宽度为佳, 使该枢杆 42 在 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不具缝隙, 仅容许该枢杆 4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转动。复参阅 图 1, 该等凸出段 44 较佳地呈短杆, 分别自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等直杆 412 两端朝外平行延 伸, 该等凸出段 44 与该等第一钩部 25 相互间隔交错 ; 接着以该枢杆 42 为转轴将该第一栅 架 40 向上转动如图 4 箭头方向所示, 待该第一栅架 40 呈水平时, 该等凸出段 44 会抵于该 第一栅栏 20 一端的该第一端杆 23 外表面, 使该第一栅栏 20 与该第一栅架 40 相互抵住定 位, 如图 5。
     由于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呈紧密贴合的状态, 故 该枢杆 4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中无法滑动与移动, 产生定位至该第一栅栏 20 的该等第 一钩部 25 内。又, 该凸出段 44 抵接至该第一栅栏 20 该端的该第一端杆 23 外表面, 以避免 该第一栅架 40 过度向上旋转。藉此, 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受该等第一钩部 25 的限 制, 且该等凸出段 44 向下紧抵于该第一端杆 23, 该第一端杆 23 与该枢杆 42 则支撑该第一 栅架 40 的内表面。 该第二栅架 50 亦以同样的方式组装至该第一栅栏 20 另端, 先将该第二栅架 50 向 内倾斜, 并将该枢杆 52 置入该第一栅栏 20 另端的该等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各该第一勾 托空间 254 同样以具有一相当于该枢杆 52 的宽度为佳, 使该枢杆 52 在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不具缝隙, 仅容许该枢杆 5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转动。将该第二栅架 50 向下转动, 使该第二栅架 50 的枢杆 52 定位于该第一栅栏 20 另端的第一钩部 25 内, 藉由该等凸出段 54 抵住该第一栅栏 20 另端的该第一端杆 24 使该第二栅架 50 定位。
     该第一栅栏 20 与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一端组装完成后, 再将该第二栅栏 30 组 装至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的另端。 请参阅图 6, 先将该第二栅栏 30 一端组装至该第二栅 架 50 另端, 令该第二栅架 50 的该枢杆 53 置入将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等第二勾托空间 354, 其具体组接方式可参上述。俟该第二栅栏 30 与该第二栅架 50 另端组接后, 该第二栅架 50 的该等凸出段 54 抵住该第二栅栏 30 另端的第二端杆 34 外表面, 该第二栅栏 30 与该第二 栅架 50 即可相互卡固定位。接着, 利用该第二栅栏 30 本身的弹性, 将其具有压持段 36 的 一端稍微向外拉, 使该第二栅栏 30 挠曲后, 再将该等压持段 36 朝该第一栅架 40 方向推进 如图 6 箭头方向所示, 进而扣住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而该第一栅架 40 该端的该等凸 出段 44 亦抵住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一端杆 33 ; 组装完成可如该图 1 所示。
     该笼具框 10 将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的该等枢杆 42、 52、 53 置入该第一、 第二栅 栏 20、 30 的该等勾托空间 254、 354, 且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置入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 等压持空间 362, 使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与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30 相互卡止定位, 以及 藉由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的该等凸出段 44、 54 抵接于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30 的该等端 杆 23、 24、 33、 34, 使该第一、 第二该栅架 40、 50 得以卡掣至该第一、 第二该栅栏 20、 30, 避免 产生偏摆。
     本发明提供该笼具框 10 于组装时, 巧妙地揭露该等栅架 40、 50 其中三枢杆 42、 52、 53 与该等栅栏 20、 30 的该等钩部 25、 35 交互卡止定位, 另一枢杆 43 被该等压持段 36 抵住, 俾使组合成为笼具框 10, 不必另外使用锁固元件或其他零件固定之, 使组装方便快速, 亦可
     避免遗失零件而造成不便。
     笼具框 10 组装完成后至少具有一顶面、 一底面、 两侧面、 以及前后两端。按, 该第 一较佳实施例组合而成的笼具框 10, 不必局限其方位限制 ; 即, 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不 必为顶、 底面, 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30 亦不必为两侧面。
     笼具框 10 两端可进一步装设其他的面板或侧板, 将之封闭。
     请参阅图 7, 本发明所揭露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笼具框 10 进一步具有若干弹性扣 60, 分别设于两相邻的该等压持段 36 之间 ; 该弹性扣 60 可由该第二栅栏 30 朝该第一栅架 40 延伸, 并同时压扣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与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端杆 33 ; 或, 如 本实施例, 该弹性扣 60 可由该第一栅架 40 朝该第二栅栏 30 延伸, 压抵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 第二端杆 33, 并连带稳固压持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请参阅图 8, 本发明所揭露的第三较佳实施例, 其组合方式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 其图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变换方向而成 : 一笼具框 10’ 具有一顶面 ( 即一第二栅栏 30’ )、 一底面 ( 即一第一栅栏 20’ )、 两侧面 ( 即一第一、 一第二栅架 40’ 、 50’ )、 以及前后两端。笼 具框 10’ 所具备由该第一栅架 40’ 延伸的若干弹性扣 60’ , 该等弹性扣 60’ 结构与前述第二 较佳实施例同, 其各具有可弹性摆动的一弹性段 61’ 与一扣合段 62’ ; 该扣合段 62’ 由该弹 性段 61’ 朝内延伸、 并与该弹性段 61’ 概呈垂直 ; 该弹性段 61’ 由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主体 41’ 朝外延伸, 该扣合段 62’ 亦同样扣合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端杆 33’ , 并连带稳固压 持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 参阅图 9, 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中, 各该弹性段 61 一端连接至该第一栅架 40’ 的 该主体 41’ , 且与该主体 41’ 的平面具有一夹角 θ, 可使该弹性段 61’ 弹性摆动 ; 该扣合段 62’ 的自由端 621’ 朝外倾斜延伸, 令使用者可由外侧朝内按压或由内侧朝外拨推。
     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 30’ 的第一、 第二本体 21’ 、 31’ 与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 50’ 的一主体 41’ 、 51’ , 各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212’ 、 312’ 、 412’ 、 512’ 、 与分别连接该等直 杆 212’ 、 312’ 、 412’ 、 512’ 的至少一连杆 214’ 、 314’ 、 414’ 、 514’ 。 其中, 该等连杆 214’ 、 314’ 、 414’ 、 514’ 的设置用以加强该等栅栏 20’ 、 30’ 与栅架 40’ 、 50’ 的结构强度。
     又, 笼具框 10’ 更具有若干卡接件 70’ 、 以及藉该等卡接件 70’ 卡合至笼具框 10’ 至少一端的一栅门 80’ 。各该卡接件 70’ 呈波浪状, 其可设置于笼具框 10’ 的任一面或至少 一面, 并由该面的外表面一端延伸, 其构造主要具有 : 由笼具框 10’ 以一倾角弯折的一嵌合 部 71’ 、 与位于该栅门 80’ 内侧的一顺导部 72’ ; 该栅门 80’ 具有对应该等卡接件 70’ 的若 干穿设部位未标号, 以供该卡接件 70’ 穿过 ; 其主要在于以各该卡接件 70’ 的该顺导部 72’ 导引该栅门 80’ 的一顶轴 81’ , 使之滑入并卡止于该嵌合部 71’ 上。
     此较佳实施例中, 该栅门 80’ 设于笼具框 10’ 前后两端 ; 并同时参阅图 10 的该卡 接件 70’ 的局部侧视图。该嵌合部 71’ 由笼具框 10’ 一顶面的外表面朝该栅门 80’ 以一倾 角弯折之 ; 该顺导部 72’ 位于该栅门 80’ 内侧且曲滑连接至该嵌合部 71’ ; 该卡接件 70’ 更 具有 : 由该顺导部 72’ 另端朝该栅门 80’ 外侧延伸的一引入部 73’ 、 以及于各该嵌合部 71’ 与笼具框 10’ 之间形成的一枢设空间 74’ 。是以, 利用各该栅门 80’ 的该顶轴 81’ 通过该 引入部 73’ , 藉该顺导部 72’ 导引至该嵌合部 71’ , 置入该等枢设空间 74’ 以结合至笼具框 10’ 。其中, 各该引入部 73’ 的尺寸不拘, 位于该栅门 80’ 的内侧, 亦可延伸至该栅门 80’ 的 外侧 ; 各该引入部 73’ 与各该顺导部 72’ 间至少大于 90°的夹角, 亦互相曲滑连接。
     复参阅图 8, 该栅门 80’ 更具有分别由一底轴 82’ 两端朝后端延伸的两侧导部 83’ , 该两侧导部 83’ 与笼具框 10’ 两侧面之间各具一夹角 6, 其可保证两该侧导部 83’ 同时抵接 至笼具框 10’ 两侧面, 使栅门 80’ 可对称结合至笼具框 10’ 。此等栅门的导位功能, 亦提高 栅门关闭笼具框的精准度与效率。
     同时参阅图 11 至图 13, 笼具框 10’ 更具有一闩杆 90’ 、 至少两侧导部 83’ 、 与一扣 件 85’ 。本实施例中, 笼具框 10’ 于该开口处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弹性元件 86’ , 各该弹性元 件 86’ 的另端连接至该栅门 80’ , 其弹性能保持将该栅门 80’ 往该笼具框 10’ 关闭, 可提供 该栅门 80’ 更迅速的关闭该笼具框 10’ ; 又, 该弹性元件 86’ 可替换为气压缸、 油压缸等动 力元件, 主要在提供一保持将该栅门 80’ 往该笼具框 10’ 关闭的力量。笼具框 10’ 于该开 口底缘具有一卡接部 84’ ; 该卡接部 84’ 呈 U 形, 并定义一穿槽。该栅门 80’ 于外侧面接设 有一架体 86’ , 该架体 86’ 具有一沿该栅门 80’ 顶底方向 Y 贯通的滑道 87’ 。
     该闩杆 90’ 穿设于该滑道 87’ 中并纵向移动 ; 该闩杆 90’ 往该滑道 87’ 顶端滑出 时, 其底端无法脱出该滑道 87’ ; 此外, 该闩杆 90’ 顶端更具有能扣抵该架体 86’ 顶端的一卡 止件 96’ , 使该栅门 80’ 关闭该笼具框 10’ 时, 该闩杆 90’ 受该卡止件 96’ 抵住该架体 86’ 顶端而不致完全收入该滑道 87’ 。该扣件 85’ 底端接设该栅门 80’ 外侧面, 顶端具弯折的弯 部 852’ , 令该卡止件 96’ 下滑抵住该架体 86’ 顶端时, 该弯部 852’ 可钩扣该卡止件 96’ 。
     该栅门 80’ 掀开时, 可将该闩杆 90’ 由该滑道 87’ 顶端滑移, 该闩杆 90’ 可透过一 预定连动机构 ( 如后述 ) 被压制于该笼具框 10’ 顶面。当该栅门 80’ 欲关闭该笼具框 10’ 时, 该两侧导部 83’ 同时抵接至该笼具框 10’ 两侧面, 使该滑道 87’ 底端对齐该笼具框 10’ 的该卡接部 84’ , 能提高该栅门 80’ 关闭该笼具框 10’ 的精准度与效率。 如图 13, 该闩杆 90’ 可沿着该滑道 87’ 重力下滑 ; 又, 如图 14, 该闩杆 90’ 底端可穿出该滑道 87’ 底端并可伸入 已与该滑道 87’ 对齐的该笼具框 10’ 的该卡接部 84’ , 使该栅门 80’ 拴扣至该笼具框 10’ ; 于捕兽时可迅速封闭笼具框, 以防止困兽脱逃。
     如图 12, 该卡止件 96’ 呈一环状, 将该扣件 85’ 的该弯部 852’ 钩扣至该卡止件 96’ , 可确保该闩杆 90’ 底端与该笼具框 10’ 的该卡接部 84’ 保持拴扣状态, 进以稳固该笼 具框 10’ 的封闭强度。又, 该闩杆 90’ 底端可呈前长后短的一斜面。该闩杆 90’ 具有一中 空的外杆 92’ 、 以及穿设于该外杆 92’ 内并可相对滑移的至少一内杆 94’ 。该内杆 94’ 不致 由该外杆 92’ 顶端脱离 ; 于本实施例中, 该内杆 94’ 于底端径向凸设有一突部 942’ , 该外杆 92’ 内壁向内凸设有对应该突部 942’ 的一挡止部 922’ , 与该突部 942’ 互相卡抵, 达到保持 该内杆 94’ 不由该外杆 92’ 顶端脱离的功效。该卡止件 96’ 设置于该内杆 94’ 顶端, 当该 内杆 94’ 向下滑入该外杆 92’ 内时, 该卡止件 96’ 外露于该外杆 94’ 顶端且抵住与该架体 86’ 的顶端, 使该内杆 94’ 不落入该外杆 92’ 内部, 造成重复使用的困难。又, 该内杆 94’ 与 外杆 92’ 的构形互相对应。如, 该外杆 92’ 的中空呈矩形, 该内杆 94’ 杆身截面亦相应地呈 一矩形, 该外杆 92’ 的该挡止部 922’ 则对应该内杆 94’ 的该突部 942’ 一侧设置 ; 或, 该内 杆 94’ 的该突部 942’ 或该外杆 92’ 的该挡止部 922’ 的其中之一呈环状设置, 确保两者能 够互相卡抵。
     是以, 该架体 86’ 由至少两 U 形件所构成, 该等 U 形件固设于该栅门 80’ 上沿该栅 门 80’ 的顶底方向 Y 呈直线排列 ; 各该 U 形件具有一穿道, 该等穿道共同形成可供该闩杆 90’ 纵向滑移的该滑道 87’ 。该闩杆 90’ 凸设有一卡抵部 98’ , 该架体 86’ 具有可供该闩杆90’ 的该卡抵部 98’ 抵接的至少一定位部 ; 其中, 该卡抵部 98’ 与该定位部主要在于两者间 的位置关系可使 : 当该闩杆 90’ 沿着该滑道 87’ 重力下滑时, 该卡抵部 98’ 可抵住该定位 部, 其底端恰伸入该笼具框 10’ 的该卡接部 84’ 而不过份凸出该笼具框 10’ 。本实施例中, 该等 U 形件呈三个, 分别为 : 设于该栅门 80’ 外侧面呈上下相对的第一与第二 U 形件 862’ 、 864’ 、 与邻近该第一 U 形件 862’ 的第三 U 形件 866’ 。是以, 该闩杆 90’ 的该卡抵部 98’ 位 于该第二、 第三 U 形件 864’ 、 866’ 之间, 其间距可视为该闩杆 90’ 的滑动行程, 且该第二 U 形件 864’ 可视为该定位部。当该闩杆 90’ 往该滑道 87’ 顶端滑出时, 该闩杆 90’ 的该卡抵 部 98’ 卡抵至该第三 U 形件 866’ , 而使该闩杆 90’ 无法脱出该滑道 87’ ; 当该闩杆 90’ 完全 滑入该滑道 87’ 时, 该卡止件 96’ 卡抵至该第一 U 形件 862’ , 即卡止件 96’ 卡抵该架体 86’ 的顶端 ; 该卡抵部 98’ 卡抵该第二 U 形件 864’ , 即卡抵部 98’ 抵住该定位部。如图 12 与图 14, 该卡抵部 98’ 由一穿孔 982’ 与一插销 984’ 对应插设所组成 ; 其中, 该穿孔 982’ 形成于 该闩杆 90’ 上而可不拘特定位置 ; 请参阅图 15, 该插销 984’ 具有两紧缩段 986’ , 以夹设该 闩杆 90’ 两侧, 不使该插销 984’ 脱离该闩杆 90’ ; 于本实施例中, 该穿孔 982’ 形成于该外 杆 92’ 底端, 并由薄片形成的该插销 984’ 插设夹持所组成 ; 该插销 984’ 的两紧缩段 986’ 朝该闩杆 90’ 凹设呈波纹状 ; 是以, 该穿孔 982’ 与该插销 984’ 于该外杆 92’ 上共同形成一 向外凸设的该卡抵部 98’ 。如图 16, 为该扣件 85’ 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该栅门 80’ 具有若干横杆 801’ 、 802’ 、 803’ , 该等横杆 801’ 、 802’ 、 803’ 沿该栅门 80’ 的顶底方向依序 排列, 且该等横杆 801’ 、 802’ 、 803’ 呈内外侧交错设置。该扣件 85’ 略沿底顶方向接设该栅 门 80’ 上, 为一长杆体, 底段呈弯折夹固于该栅门 80’ 的其中一横杆 801’ , 视为该扣件 85’ 的底端 854’ ; 该扣件 85’ 的第一端 856’ 复向上略伸并弯折钩扣住位于该横杆 801’ 上方的 另一横杆 802’ ; 同时, 该扣件 85’ 的第二端向上延伸为一杆身 858’ , 其至少被两横杆 802’ 、 803’ 内外侧夹抵, 使该扣件 85’ 可保持稳定 ; 该扣件 85’ 的该杆身 858’ 于端部复弯折成该 弯部 852’ , 并视为该扣件 85’ 的顶端。藉此, 该扣件 85’ 的底端 854’ 固定于该栅门 80’ 上, 其顶端具该弯部 852’ , 可实现弹性钩扣该闩杆 90’ 卡止件 96’ 的功效。
     请参阅图 17, 本发明闩杆与架体结合的另一实施例, 一栅门 80a 外侧接设有一架 体 82a, 其一沿该栅门 80a 的顶底方向 Y 设置的长形壳体, 该架体 82a 内部纵向贯通有一滑 道 84a, 并于一侧壁纵向开设有开槽 86a, 该开槽 86a 连通于该滑道 84a。一闩杆 90a 穿设 于该滑道 84a 中, 可沿该滑道 84a 纵向移动。该闩杆 90a 顶端具有一卡止件 96a、 底端具有 一卡抵部 98a ; 其中, 该卡止件 96a 呈一环状、 该卡抵部 98a 对应该开槽 86a 同侧设置且呈 一短杆, 且该卡抵部 98a 可沿该开槽 86a 纵向滑动。此外, 该卡抵部 98a 受该开槽 86a 两端 限制该闩杆 90a 形成一滑动行程。当该闩杆 90a 往该滑道 84a 顶端滑出时, 该闩杆 90a 的 该卡抵部 98a 卡抵至该开槽 86a 顶端, 而使该闩杆 90’ 无法脱出该滑道 84a ; 当该闩杆 90a 缩入该滑道 84a 时, 该卡止件 96a 可卡抵至该架体 82a 顶端, 则该卡抵部 98a 可卡抵至该开 槽 86a 底端。是以, 该开槽 86a 底端作为该定位部的功效, 使该闩杆 90a 底端恰伸入笼具框 ( 图未示 ) 设于底缘的该卡接部 84’ 而不过份凸出笼具框。前述该等卡抵部与该等架体的 实施态样, 不局限于同时实施, 其主要功效在于 : 该架体可提供一滑道, 容许闩杆上下滑移, 令闩杆可通过该滑道上下移动并伸入栓扣住笼具框的卡接部。又, 请参阅图 18 与图 19, 本 发明闩杆的又一实施例。本实施态样搭配习用捕兽装置, 于一栅门 80c 外侧接设有一架体 82c, 该架体 82c 左右各形成有一滑道 84c。一闩杆 90c 概呈 U 形, 其具有左右相对的两杆部92c、 与该两杆部 92c 连接的一弯曲部 94c ; 各该杆部 92c 穿过该滑道 84c 并沿该滑道 84c 纵 向移动, 且各该杆部 92c 底端具有一卡抵部 98c, 该卡抵部 98c 可限制该闩杆 90c 形成一滑 动行程。两纵长形卡钩 86c 分别固定于笼具框开口两侧, 一限制杆 88c 两端则可分别沿两 该卡钩 86c 纵向滑移 ; 当该限制杆 88c 滑到该栅门 80c 底端, 可限制该栅门 80c 不被开启 ; 当该限制杆 88c 上移到该栅门 80c 顶端, 则可进一步调整该栅门 80c 呈开启状态, 并配合其 他的作动结构而形成捕兽装置。该架体 82c 不必非得实施, 其构形亦不受局限, 其主要在于 该栅门 80c 外侧可形成有该滑道 84c, 供该闩杆 90c 纵向滑移并限制有一滑动行程, 使捕兽 时该闩杆 90c 可迅速缩入该栅门 80c, 可缩小捕兽装置的机关连动时所需要的空间, 亦缩小 捕兽之后所需的运送空间。 是以, 本发明能进一步提供于捕兽时迅速将栅门栓锁至笼具框, 以防止困兽脱逃的功能。
     笼具框可进一步包括适用于捕兽的一作动结构 320。 笼具框 10b、 两活门 82b、 83b、 与该作动结构 320 共同形成一捕兽装置。如图 20 至图 22, 笼具框 10b 包括可带动两活门 82b、 83b 的预定连动机构, 其包括 : 可受一作动结构 320 掣曳的两闩杆 90a、 90b、 以及可分别 关闭两该活门 82b、 83b 的弹性元件 86a、 86b。该作动结构 320 包括有一踏板 321、 一转动构 件 322、 一限位构件 323、 一作动杆 324、 一压制件 325、 一卡掣杆 326、 以及一弹性件 327。 该踏板 321 以一轴 3211 枢设于该笼具框 10b 内, 并以该轴 3211 为转动中心而跷 动; 于捕兽前置状态时, 设定该踏板 321 与该笼具框 10b 底板平行、 并以一悬空距 H 保持翘 动平衡。该转动构件 322 置于该笼具框 10b 一侧且连接该踏板 321 的该轴 3211。该转动 构件 322 具一承触段 3221 与一延伸段 3222 ; 该承触段 3221 与该踏板 321 的转动中心 ( 轴 3211) 距有一位差 L ; 该延伸段 3222 由该踏版 321 的轴 3211 一端沿该笼具框 10b 上下延 伸, 以连接该承触段 3221 与该踏板 321。该承触段 3221 由该延伸段 3222 的另端向外接设, 并与该踏板 321 的该轴 3211 平行 ; 是以, 该踏板 321 与该该承触段 3221 具有一致的翘动关 系, 该踏板 321 跷动时带动该转动构件 322 角位移 ; 该延伸段 3222 视为该承触段 3221 的旋 转半径, 因此, 该转动构件 322 与该踏版 321 的轴 3211 具一致的旋转关系。
     该限位构件 323 的主要在于限制该作动杆 324 沿该笼具框 10b 上下位移。本实施 例中, 该限位构件 323 至少包括 : 与该转动构件 322 同侧、 沿该笼具框 10b 呈上下设置的两 限位件 3231、 3232。该等限位件 3231、 3232 并各形成有通道, 以限制该作动杆 324 上下位 移且不脱离其间。该作动杆 324 同时穿设该等限位件 3231、 3232 的通道, 因此通过该等限 位件 3231、 3232 沿该笼具框 10b 上下位移。如图 21A, 该作动杆 324 包括 : 设于顶端的一头 部 3241、 可侧向外推该卡掣杆 326 的一顶推面 3242、 以及一底端 3243。该压制件 325 邻近 该作动杆 324 设置, 且该压制件 325 具有一侧向开口, 该侧向开口与该作动杆的顶推面 3242 同侧。如图 23A, 该头部 3241 与该顶推面 3242 位于该上限位件 3232 之上, 该头部 3241 具 有一最大宽度 w。 该顶推面 3242 由该最大宽度 w 处向下呈宽度渐缩形成 ; 其中, 该上限位件 3232 的通道至少窄于该头部的最大宽度 w, 使该作动杆 324 无法往下脱离该上限位件 3232。 该压制件 325 大概呈一倒 L 形, 其可设置于该上限位件 3232 上或直接设于该笼具框 10b 的 顶面上 ; 本实施例中, 该压制件 325 于该上限位件 3232 上。如图 21A, 该压制件 325 具有一 垂直段 3251、 以及由该垂直段 3251 侧向延伸的一压扣段 3252。其中, 该侧向开口形成于该 垂直段 3251 与该压扣段 3252 之间, 该卡掣杆 326 的自由端可位于该侧向开口向上抵住该 压扣段 3252。
     如图 21A, 该卡掣杆 326 的一端枢设于该笼具框 10b 顶面另侧而可摆动, 其具有一 枢接端 3261 与一自由端 3262。 于此较佳实施例中, 两该活门 82b、 83b 受该等弹性元件 86a、 86b 拉动产生一关闭弹力, 促使两该闩杆 90a、 90b 将该卡掣杆 326 向上顶, 使该卡掣杆 326 的自由端 3262 抵住该压制件 325 的压扣段 3252 ; 当然, 该弹性元件 86a、 86b 亦如前述, 可由 气压缸与油压缸替代。该枢接端 3261 枢设至一限位支点 3263, 该限位支点 3263 至少提供 一左右旋动的旋转自由度, 使之至少能释放其中一闩杆, 达到至少关闭其中一活门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该限位支点 3263 为接设至该笼具框 10b 顶面的一环部, 该卡掣杆 326 的枢接端 3261 呈环状环扣于该环部, 因此能先后释放该两闩杆 90a、 90b, 达到关闭该两活门 82b、 83b 的效果。该作动结构 320 于捕兽前置状态时, 该卡掣杆 326 的该自由端 3262 位于该作动 杆的头部 3241 之下、 且侧向抵接于该作动杆的顶推面 3242, 此时该卡掣杆 326 受该压制件 325 抵持, 且两该闩杆 90a、 90b 受该卡掣杆 326 抵持, 是以保持两该活门 82b、 83b 开启。
     如图 23B、 C, 该弹性件 327 可设置与该作动杆 324 同侧, 且一端连接该作动杆 324 ; 由于该弹性件 327 具有弹性能, 可令该作动杆 324 沿该笼具框 10b 保持朝下移动。于此较 佳实施例中, 该弹性件 327 套设该作动杆 324, 其底端连接至该作动杆 324、 顶端则抵接至该 上限位件 3232。 纵上所述, 该作动结构 320 于捕兽前置状态时, 将笼具框 10b 两端的活门 82b、 83b 开启, 使两该闩杆 90a、 90b 靠在该笼具框 10b 顶面上且部分交迭同时顶住该卡掣杆 326。 由 于两闩杆 90a、 90b 的反作用力作用至该卡掣杆 326, 令该卡掣杆 326 的自由端 3262 抵顶至 该压制件 325, 使该卡掣杆 326 受该压制件 325 的限制压扣。此时, 该压制件 325 的侧向开 口低于该头部 3241 的最大宽部 w 处 ; 该卡掣杆 326 的自由端 3262 可侧向抵接作动杆 324 的该顶推面 3242。如图 25A, 令该踏板 321 保持平衡, 使该转动构件 322 的该承触段 3221 恰好支撑该作动杆 324 的该底端 3243。藉此, 该两活门 82b、 83b 可保持开启。当动物进入 笼具框并碰触该踏板 321 时, 该承触段 3221 与该踏板 321 具一致的翘动关而偏移离开原支 撑点。该作动杆 324 失去支撑且被该弹性件 327 所提供的弹性能向下带动, 使该作动杆的 头部 3241 向下移动, 由于该顶推面 3242 由该头部 3241 最大宽度 w 处向下渐缩, 因此该顶 推面 3242 推动该卡掣杆 326 的自由端 3262 逐渐侧向外移直到脱离该压制件 325, 如图 239 所示。因此, 不论该踏板 321 往那一方向翘动, 只要该踏板 321 被碰触, 即会产生翘动而启 动相关的作动, 使至少一活门 82b、 83b 关闭。
     作动杆的多种实施态样主要在于保证至少沿一作动距 d 移动, 并足以使头部向下 移动直到完全推开卡掣杆。如图 23A, 该头部 3241 可反折使具有该最大宽度 w 而成, 其顶 推面 3242 呈一平面。又, 该作动杆 324 于该上限位件 3232 上具有一挡止部 3244, 则该挡 止部 3244 与该上限位件 3232 间的距离视为该作动距 d ; 该挡止部 3244 的设置不局限于抵 接该上限位件 3232, 其主要在于可于 : 当该作动杆 324 沿该笼具框 10b 上下位移时, 该挡止 部 3244 可抵接其中一限位件, 以确保该作动杆 324 的作动距。或, 如图 23B, 该弹性件 327a 的另一实施态样, 设置与该作动杆 324a 同侧, 且一端连接该作动杆 324a, 另一端连结至该 笼具框的侧板 ; 该弹性件 327a 具有弹性能, 可令该作动杆 324a 沿该笼具框保持朝下移动。 如图 23C, 头部的实施态样不局限于前述, 作动杆 324b 可于顶端侧接 ( 如, 焊接 ) 一弯折短 杆以形成头部 3241b。又, 前述各种头部与挡止部的实施态样不局限于同时实施。
     图 24A、 B 分别为踏板的不同实施态样。当笼具框 10b 具有相对两枢接件 328, 其
     可分别接设于该笼具框 10b 的底板两侧或该笼具框 10b 的两侧板。如图 24A, 该等枢接件 328 设于该笼具框 10b 的底板, 其中一枢接件 328 具有一枢接孔 3281, 另一枢接件 328 具有 一开槽 3282。该踏板 321 一端接设有该转动构件 322, 该延伸段 3222 通过该开槽 3282, 该 踏板 321 另端延伸有一枢接段 3212 枢设至该枢接孔 3281, 达成该踏板 321 枢接至该笼具 框 10b, 且以该轴 3211 为转动中心翘动的功效。当该笼具框更具有固定于该笼具框两侧的 两枢接件 328a。各该枢接件 328a 包括有 : 固定于两侧网板的两枢接部 283a、 以及分别固定 于侧面网版的一短杆 284a。该踏板 321a 一端接设有该转动构件 322a, 该延伸段 3222a 通 过其中一枢接件 3283a, 该踏板 321a 另端具有一枢接段 3212a 穿设该枢接件 3283a, 达成该 踏板 321a 枢接至该笼具框, 且以该轴 3211a 为转动中心翘动的功效。又, 该等枢接件 328a 可设置于该笼具框两侧板之内或之外, 亦可能与该踏板 321a 之间具有一间隙, 因此, 可进 一步于该踏板 321a 至少一侧具有一耳部 329a, 其在于使该踏板 321a 与该枢接件 328a 或该 踏板 321a 与该笼具框的侧板, 其两者之间产生一微小摩擦力, 提供该踏板 321a 维持平衡。 该耳部 329a 的连接方式可采焊接, 且较佳地可为一薄形片体。此外, 耳部的实施亦不受局 限。前述承触段不同实施态样, 如图 25A, 该承触段 3221 呈一短杆 ; 该承触段 3221 由该延 伸段 3222 向上延伸, 复施加压力向外弯折成型。又, 如图 25B, 该承触段 3221a 由该延伸段 3222a 向下延伸, 复施加压力向外弯折成型。 是以, 笼具框提供的该作动结构, 可利用简单的 杠杆原理与同轴旋转达成微动平衡, 保持笼具框的活门开启, 当动物轻微触动踏板即可破 坏平衡, 进而关闭活门把动物困于笼具框内。因此, 可避免因为力道不足, 如动物拉动诱饵 不当或动物本身重量过轻, 以致无法作动的问题。
     纵上所述, 本发明所揭露的笼具框, 该等栅栏的钩部与该等栅架的枢杆相互卡止 定位, 不需额外使用锁固元件, 故而达到使用方便, 快速组装与拆卸的功效 ; 复以实施弹性 扣的方式, 加强框架组合后的稳定性。又, 亦进一步组合栅门, 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此 外, 该笼具框经拆卸后, 该等栅栏与栅架因构形近似, 可分类层迭便于收纳, 可降低所占空 间, 极有利于运送, 大为提高运送效率。 又, 笼具框更提供一作动结构, 由杠杆原理与同轴旋 转达成微动平衡, 而达捕兽的效。捕兽时该闩杆可迅速缩入该架体内, 以防止困兽脱逃, 又 可缩小捕兽装置的机关连动时所需要的空间, 亦缩小捕兽之后所需的运送空间。 是以, 本发 明能进一步提供于捕兽时迅速将栅门栓锁至笼具框。
     上揭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

笼具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笼具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笼具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笼具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笼具框.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5021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5.16 CN 102450219 A *CN102450219A* (21)申请号 201010524384.9 (22)申请日 2010.10.29 A01K 1/03(2006.01) A01K 31/06(2006.01) (71)申请人 邱富全 地址 中国台湾云林县 (72)发明人 邱富全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11239 代理人 孙刚 (54) 发明名称 笼具框 (57) 摘要 一种笼具框, 具有面对面设置的两栅栏、 以及 平行设置的两栅架 : 各该栅栏于两端各设有一端。

2、 杆 ; 且其中一栅栏具有若干钩部分设两端, 另一 栅栏于一端设若干钩部、 另端则设若干压持段。 各 该栅架具有一主体、 设于该主体两端的两枢杆、 与 由该主体两端延伸的若干凸出段 ; 其中, 两该栅 架同一端的两枢杆分别置入其中一栅栏两端的该 等钩部内 ; 其中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另一 栅栏一端的该等钩部内、 另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 被该另一栅栏另端的该等压持段抵住 ; 藉此, 其 中三枢杆置入于该等勾托空间, 另一枢杆被该压 持段抵住, 达成该等栅栏与栅架之间相互卡止固 定, 使组合成为笼具框。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1 页 附图 24 页 (19)中华人。

3、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1 页 附图 24 页 1/2 页 2 1. 一种笼具框, 其包含有 : 一第一栅栏与一第二栅栏, 面对面设置 ; 其中, 该第一栅栏具有一第一本体、 两第一端杆与若干第一钩部 ; 该两第一端杆横切地固设 至该第一本体两端 ; 该等第一钩部分别由该第一本体两端朝内弯勾 ; 其中, 该等第一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一 U 型空间 ; 各该第一端杆横贯该等第一 U 型空 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一 U 型空间留置有一第一勾托空间 ; 该第二栅栏具有一第二本体、 两第二端杆、 若干第二钩部与若干压持段 ; 各该第二端杆 横切地固设至该。

4、第二本体的两端 ; 该等第二钩部由该第二本体一端朝内弯勾 ; 该等压持段 由该第二本体另端朝内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体概呈垂直 ; 其中, 该等第二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二U型空间 ; 其中一第二端杆横贯该等第二U型空 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二 U 型空间留置有一第二勾托空间 ; 另一第二端杆横贯于该等压持段 之下、 并分别于各该压持段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 以及 一第一栅架与一第二栅架, 平行设置、 并分别连接该第一与第二栅栏两端 ; 各该栅架具 有一主体、 两枢杆与若干凸出段 ; 各该枢杆横切地固设至该主体两端 ; 该等凸出段分别由 该主体两端朝外延伸、 并与该主体概呈平行 ; 其中, 该第一与。

5、第二栅架一端的各该枢杆分别置入该第一栅栏两端的该等第一勾托空 间内 ; 该第一与第二栅架该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一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一端杆 ; 其中, 该第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第二勾托空间 ; 该第二栅 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压持空间并抵住该等压持段 ; 该第一与第二栅 架另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二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二端杆 ; 藉此, 该等栅架的其中三枢杆分别置入于该等勾托空间, 另一枢杆被该压持段抵住, 达 成该等栅栏与栅架之间相互卡止固定, 组合成为笼具框 ; 该笼具框至少具有一顶、 底面、 两 侧面、 以及前后两端。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6、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压持段与该第二本体间的该夹角为 80-90 度。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勾托空间具有一等于该枢杆直径的 宽度。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等栅栏的本体与该等栅架的主体各具 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5.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等凸出段为短杆, 分 别自各该栅架的该等直杆两端朝外平行延伸。 6.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更具有若干弹性扣, 设 置于该第一栅架与该第二栅栏之间 ; 各该弹性扣位于其中两相邻压持段之间。

7、, 以压扣该第 一栅架的该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弹性扣具有可弹性摆动的一弹性段 与一扣合段 ; 该扣合段由该弹性段朝内延伸并与该弹性段垂直。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弹性段由该第一栅架的该主体朝外延 伸 ; 该扣合段压扣该第一栅架的该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9.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更具有若干卡接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450219 A 2 2/2 页 3 以及藉该等卡接件卡合至笼具框至少一端的一栅门 ; 各该卡接件与笼具框间。

8、具有一枢设空 间, 该栅门的一顶轴置入该等枢设空间, 藉此结合至笼具框。 10.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卡接件具有 : 由笼具框朝该栅门以 一倾角弯折的一嵌合部、 以及位于该栅门内侧且曲滑连接至该嵌合部的一顺导部 ; 一枢设 空间形成于各该嵌合部与笼具框之间 ; 藉此, 该栅门的该顶轴藉该顺导部导引至该嵌合部, 并置入该等枢设空间以结合至笼具框。 11.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各该卡接件更具有一由该顺导部朝该 栅门外侧延伸的一引入部。 12.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栅门更具有分别由一底轴两端朝外延 伸的两侧导。

9、部, 该两侧导部与笼具框两侧面之间各具一夹角, 使两该侧导部分别抵接至笼 具框两侧面。 13.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端 形成一开口, 该开口底缘具有一卡接部 ; 该笼具框的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杆 ; 该栅 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栅门于外侧面接设有一架体, 该架体具 有一沿该栅门顶底方向贯通的滑道 ; 该闩杆穿设于该滑道中, 可沿着该滑道移动 ; 该闩杆 往该滑道顶端滑出时, 其闩杆底端无法脱出该滑道 ; 藉此, 掀开该栅门时, 可将该闩杆由该 滑道顶端移出, 并将该闩杆压制于该笼具框顶面 ; 当该栅门。

10、关闭该笼具框时, 该滑道底端对 齐该笼具框的卡接部, 该闩杆沿着该滑道重力下滑, 其底端穿出该滑道底端并伸入该笼具 框的卡接部。 14.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笼具框, 其特征在于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 端形成一开口 ; 该笼具框的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杆, 该栅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 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闩杆设于该栅门的外侧面, 该闩杆带动该栅门受该作动结构掣曳 ; 该作动结构包括有 : 一踏板, 以一轴枢设于该笼具框内, 并以该轴为转动中心而跷动 ; 一转动构件, 置于该笼具框一侧且连接该踏板的该轴, 其具有与该踏板距有一位差的 一承触段, 该踏板跷动时带动该转。

11、动构件角位移 ; 一作动杆, 装设于该笼具框与该转动构件同侧, 该作动杆位于该转动构件上方, 且可上 下位移, 其包括 : 位于该作动杆顶端的一顶推面、 与坐于该转动构件的该承触段的一底端 ; 一卡掣杆, 一端枢设于该笼具框顶面另侧而可摆动 ; 一压制件, 邻近该作动杆设置 ; 其中, 该卡掣杆的自由端可移向该压制件且抵住之, 并 抵接至该作动杆的顶推面 ; 以及 一弹性件, 其一端连接该作动杆, 以其弹性能令该作动杆保持朝下移动 ; 当该栅门开启时, 该闩杆抵住该卡掣杆, 该卡掣杆受该压制件压扣且抵接至于该作动 杆的该顶推面 ; 令该踏板保持悬空, 并使该转动构件的承触段支撑该作动杆底端 ;。

12、 当该踏板受触翘动时, 该承触段离开原支撑点, 该作动杆受该弹性件作用向下移动, 该 作动杆的该顶推面推动该卡掣杆脱离该压制件, 释放该闩杆而关闭该栅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450219 A 3 1/11 页 4 笼具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笼具结构, 详而言之, 指一种笼具框结构, 可直接利用两平行栅 架及两面对面栅栏相互卡止定位而完成组装, 增加使用的方便性。 背景技术 0002 按, 组装习用的笼具时, 通常需要使用螺固元件或夹具、 铁丝等零件锁固于笼具的 各连接处, 才能够将笼具稳固地组合起来 ; 故, 习用的笼具于组装或拆解时, 需要花费较多 的时间来将。

13、螺固元件等零件螺紧或松脱, 相当不便, 且多数笼具一旦完成组装即无法还原。 0003 再者, 螺固元件的体积小, 不易收藏保存, 若不小心遗失, 则无法将笼具重新组装, 于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 又, 若使用铁丝将笼具固定, 较不稳固且杂乱不整齐。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笼具框, 其结构简单, 组装方便, 可快速进行拆 装, 且便于收纳, 方便运输。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笼具框, 其包含有 : 0006 一第一栅栏与一第二栅栏, 面对面设置 ; 其中, 0007 该第一栅栏具有一第一本体、 两第一端杆与若干第一钩部 ; 该两该第一端杆横切 地固设。

14、至该第一本体两端 ; 该等第一钩部分别由该第一本体两端朝内弯勾 ; 0008 其中, 该等第一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一U型空间 ; 各该第一端杆横贯该等第一U型 空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一 U 型空间留置有一第一勾托空间 ; 0009 该第二栅栏具有一第二本体、 两第二端杆、 若干第二钩部与若干压持段 ; 各该第二 端杆横切地固设至该第二本体的两端 ; 该等第二钩部由该第二本体一端朝内弯勾 ; 该等压 持段由该第二本体另端朝内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体概呈垂直 ; 0010 其中, 该等第二钩部内分别具有一第二 U 型空间 ; 其中一第二端杆横贯该等第二 U 型空间、 并分别于各该第二 U 型空间留置有。

15、一第二勾托空间 ; 另一第二端杆横贯于该等压 持段之下、 并分别于各该压持段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 以及 0011 一第一栅架与一第二栅架, 平行设置、 并分别连接该第一与第二栅栏两端 ; 各该栅 架具有一主体、 两枢杆与若干凸出段 ; 各该枢杆横切地固设至该主体两端 ; 该等凸出段分 别由该主体两端朝外延伸、 并与该主体概呈平行 ; 0012 其中, 该第一与第二栅架一端的各该枢杆分别置入该第一栅栏两端的该等第一勾 托空间内 ; 该第一与第二栅架该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一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一端 杆 ; 0013 其中, 该第一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第二勾托空间 ; 该第。

16、 二栅架另端的该枢杆置入该第二栅栏另端的该等压持空间并抵住该等压持段 ; 该第一与第 二栅架另端的该等凸出段分别抵住该第二栅栏两端的两该第二端杆 ; 0014 藉此, 该等栅架的其中三枢杆分别置入于该等勾托空间, 另一枢杆被该压持段抵 说 明 书 CN 102450219 A 4 2/11 页 5 住, 达成该等栅栏与栅架之间相互卡止固定, 组合成为笼具框 ; 该笼具框至少具有一顶、 底 面、 两侧面、 以及前后两端。 0015 其中 : 各该压持段与该第二本体间的该夹角为 80-90 度。 0016 其中 : 各该勾托空间具有一等于该枢杆直径的宽度。 0017 其中 : 该等栅栏的本体与该等。

17、栅架的主体各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0018 其中 : 该等凸出段为短杆, 分别自各该栅架的该等直杆两端朝外平行延伸。 0019 其中 : 更具有若干弹性扣, 设置于该第一栅架与该第二栅栏之间 ; 各该弹性扣位 于其中两相邻压持段之间, 以压扣该第一栅架的该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0020 其中 : 各该弹性扣具有可弹性摆动的一弹性段与一扣合段 ; 该扣合段由该弹性段 朝内延伸并与该弹性段垂直。 0021 其中 : 该弹性段由该第一栅架的该主体朝外延伸 ; 该扣合段压扣该第一栅架的该 枢杆与该第二栅栏的该第二端杆。 0022 其中 : 更具有若干卡接件、 以及藉该等卡接件卡合至笼具框。

18、至少一端的一栅门 ; 各该卡接件与笼具框间具有一枢设空间, 该栅门的一顶轴置入该等枢设空间, 藉此结合至 笼具框。 0023 其中 : 各该卡接件具有 : 由笼具框朝该栅门以一倾角弯折的一嵌合部、 以及位于 该栅门内侧且曲滑连接至该嵌合部的一顺导部 ; 一枢设空间形成于各该嵌合部与笼具框之 间 ; 藉此, 该栅门的该顶轴藉该顺导部导引至该嵌合部, 并置入该等枢设空间以结合至笼具 框。 0024 其中 : 各该卡接件更具有一由该顺导部朝该栅门外侧延伸的一引入部。 0025 其中 : 该栅门更具有分别由一底轴两端朝外延伸的两侧导部, 该两侧导部与笼具 框两侧面之间各具一夹角, 使两该侧导部分别抵接。

19、至笼具框两侧面。 0026 其中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端形成一开口, 该开口底缘具有一卡接部 ; 该笼具框的 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杆 ; 该栅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栅 门于外侧面接设有一架体, 该架体具有一沿该栅门顶底方向贯通的滑道 ; 该闩杆穿设于该 滑道中, 可沿着该滑道移动 ; 该闩杆往该滑道顶端滑出时, 其闩杆底端无法脱出该滑道 ; 藉 此, 掀开该栅门时, 可将该闩杆由该滑道顶端移出, 并将该闩杆压制于该笼具框顶面 ; 当该 栅门关闭该笼具框时, 该滑道底端对齐该笼具框的卡接部, 该闩杆沿着该滑道重力下滑, 其 底端穿出该滑道底端并伸入该笼具框的卡接部。。

20、 0027 其中 : 该笼具框至少于一端形成一开口 ; 该笼具框的各该开口设有一栅门及一闩 杆, 该栅门顶缘连接于该笼具框的该开口顶缘而可开闭 ; 该闩杆设于该栅门的外侧面, 该闩 杆带动该栅门受该作动结构掣曳 ; 该作动结构包括有 : 0028 一踏板, 以一轴枢设于该笼具框内, 并以该轴为转动中心而跷动 ; 0029 一转动构件, 置于该笼具框一侧且连接该踏板的该轴, 其具有与该踏板距有一位 差的一承触段, 该踏板跷动时带动该转动构件角位移 ; 0030 一作动杆, 装设于该笼具框与该转动构件同侧, 该作动杆位于该转动构件上方, 且 可上下位移, 其包括 : 位于该作动杆顶端的一顶推面、 。

21、与坐于该转动构件的该承触段的一底 端 ; 0031 一卡掣杆, 一端枢设于该笼具框顶面另侧而可摆动 ; 说 明 书 CN 102450219 A 5 3/11 页 6 0032 一压制件, 邻近该作动杆设置 ; 其中, 该卡掣杆的自由端可移向该压制件且抵住 之, 并抵接至该作动杆的顶推面 ; 以及 0033 一弹性件, 其一端连接该作动杆, 以其弹性能令该作动杆保持朝下移动 ; 0034 当该栅门开启时, 该闩杆抵住该卡掣杆, 该卡掣杆受该压制件压扣且抵接至于该 作动杆的该顶推面 ; 令该踏板保持悬空, 并使该转动构件的承触段支撑该作动杆底端 ; 0035 当该踏板受触翘动时, 该承触段离开原。

22、支撑点, 该作动杆受该弹性件作用向下移 动, 该作动杆的该顶推面推动该卡掣杆脱离该压制件, 释放该闩杆而关闭该栅门。 0036 通过上述结构, 本发明能藉由相邻的栅栏与栅架直接卡抵定位而完成组装, 且具 有简单的构造, 从而增加方便性, 且本发明可快速组装及拆解, 又便于收纳, 以利运送。 0037 为使审查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 特征以及所达成的功效, 以下兹举本发 明的多种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于后。 附图说明 0038 图 1 为本发明笼具框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 0039 图 2 为图 1 的立体分解图 ; 0040 图 3 为该图 1 的侧视图 ; 0041 图。

23、 4 为第一栅架组装至第一栅栏的作动示意图 ; 0042 图 5 为图 4 组装完成的示意图 ; 0043 图 6 为第二栅栏组装至图 4 的作动示意图 ; 0044 图 7 为本发明笼具框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 0045 图 8 为本发明笼具框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 0046 图 9 为图 8 的弹性扣的局部侧视图 ; 以及 0047 图 10 为图 8 的卡接件的局部侧视图。 0048 图 11 为本发明笼具框提供一作动结构的立体图 ; 0049 图 12 为图 8 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 0050 图 13 为图 12 的组合示意图 ; 0051 图 14 为图 8 的局部放大。

24、图 ; 0052 图 15 为图 14 的局部剖视图 ; 0053 图 16 为本发明的扣件的侧视图 ; 0054 图 17 为本发明的栅门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组合图 ; 0055 图 18 为本发明的栅门的又一实施态样的组合图 ; 0056 图 19 为图 18 的作动示意图 ; 0057 图 20 为图 11 的侧视图 ; 0058 图 21、 图 22 分别为图 11 作动后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 0059 图 21A 为图 11 作动前的局部放大图 ; 0060 图 23A 至 C 分别为本发明的作动杆的不同局部示意图 ; 0061 图 23D 为本发明的作动杆的作动示意图 ; 0062 图。

25、 24A、 B 分别为本发明的踏板的不同立体图 ; 以及 0063 图 25A、 B 分别为本发明的承触段的不同侧视图。 说 明 书 CN 102450219 A 6 4/11 页 7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请参阅该图 1 与图 2, 本发明所提供一种笼具框 10 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主要包含 有 : 面对面设置的一第一栅栏 20 与一第二栅栏 30、 以及两平行的一第一栅架 40 与一第二 栅架 50。本实施例仅用以举例, 笼具框 10 的大小长宽等, 不以图式所示为限。 0065 该第一栅栏20具有一第一本体21、 两第一端杆23、 24与若干第一钩部25 ; 该两该 第一端杆 23、 。

26、24 横切地固设至该第一本体 21 两端 ; 该等第一钩部 25 分别由该第一本体 21 两端朝内弯勾。该等第一钩部 25 内分别具有一第一 U 型空间 252 ; 各该第一端杆 23、 24 横 贯该等第一 U 型空间 252、 并分别于各该第一 U 型空间 252 留置有一第一勾托空间 254。 0066 该第二栅栏 30 具有一第二本体 31、 两第二端杆 33、 34、 若干第二钩部 35 与若干压 持段 36 ; 各该第二端杆 33、 34 横切地固设至该第二本体 31 的两端 ; 该等第二钩部 35 由该 第二本体 31 一端朝内弯勾 ; 该等压持段 36 由该第二本体 31 另端。

27、朝内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 体 31 概呈垂直。该等第二钩部 35 内分别具有一第二 U 型空间 352 ; 其中一第二端杆 34 横 贯该等第二 U 型空间 352、 并分别于各该第二 U 型空间 352 留置有一第二勾托空间 354 ; 另 一第二端杆 33 横贯于该等压持段 36 之下、 并分别于各该压持段 36 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362。 0067 该第一栅栏 20 的本体 21 可为一网体, 或如本实施例为两该端杆 23、 24 间为该第 一栅栏 20 的本体 21, 其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212。该等直杆 212 并列排列, 其两端朝 内侧分别弯设成前述的该等第一钩部 25,。

28、 该等第一钩部 25 内各具有一第一 U 型空间 252, 各该第一 U 型空间 252 的开口朝向该笼具的外框 10 内部。该等第一钩部 25 均位于该第一 栅栏 20 的同侧 ; 请配合参阅图 3, 两该第一端杆 23、 24 分别横贯该第一栅栏 20 的该等第一 钩部 25 的该等第一 U 型空间 252。于两该第一端杆 23、 24 固设于该等第一钩部 25 后, 各该 第一 U 型空间 252 内仍留置间隙形成一第一勾托空间 254。 0068 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本体 31 亦可为一网体, 或如本实施例, 两该第二端杆 33、 34 间为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本体 31,。

29、 其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312。该等直杆 312 为 并列排列。各该直杆 312 一端分别弯设成前述的该等第二钩部 35, 该等第二钩部 35 内各 具有一第二 U 型空间 352, 各该第二 U 型空间 352 的开口朝向该笼具框 10 内部。各该直杆 312 另端则朝内弯设延伸、 且与该第二本体 31 之间具有概呈垂直的一夹角, 形成前述的各 该压持段 36 ; 其夹角范围约在 80至 90, 其中以 85为较佳。该等第二钩部 35 与该等 压持段 36 位于该第二栅栏 30 的同侧。其中一第二端杆 34 横贯该等第二钩部 35 的该等第 二 U 型空间 352 ; 于该第二端杆 34。

30、 横贯于该等第二钩部 35 后, 各该第二 U 型空间 352 内仍 留置间隙形成一第二勾托空间 354。而, 另一第二端杆 33 横贯于该等压持段 36 之下、 并分 别于各该压持段 36 之下留置有一压持空间 362。 0069 该第一栅架40与该第二栅架50各具有一主体41、 51、 两枢杆42、 43、 52、 53与若干 凸出段44、 54。 各该栅架40、 50的该主体41、 51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412、 512。 两该枢 杆 43、 44 横切地固设至该主体 41 两端 ; 该等凸出段 44 分别由该主体 41 两端朝外延伸、 并 与该主体 41 概呈平行, 并较该等枢杆 。

31、43、 44 更为向外伸出。两该枢杆 53、 54 横切地固设至 该主体 51 两端 ; 该等凸出段 54 分别由该主体 51 两端朝外延伸、 并与该主体 51 概呈平行, 并较该等枢杆 53、 54 更为向外伸出。 说 明 书 CN 102450219 A 7 5/11 页 8 0070 请参阅图 4, 组装该笼具框 10 时, 以组装该第一栅栏 20 与该第一栅架 40 为例, 将 该第一栅架 40 向内倾斜, 使其一端的该枢杆 42 置入该第一栅栏 20 一端的该等第一勾托空 间 254 内。各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以具有一相当于该枢杆 42 的宽度为佳, 使该枢杆 42 在 该第一勾。

32、托空间 254 内不具缝隙, 仅容许该枢杆 4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转动。复参阅 图 1, 该等凸出段 44 较佳地呈短杆, 分别自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等直杆 412 两端朝外平行延 伸, 该等凸出段 44 与该等第一钩部 25 相互间隔交错 ; 接着以该枢杆 42 为转轴将该第一栅 架 40 向上转动如图 4 箭头方向所示, 待该第一栅架 40 呈水平时, 该等凸出段 44 会抵于该 第一栅栏 20 一端的该第一端杆 23 外表面, 使该第一栅栏 20 与该第一栅架 40 相互抵住定 位, 如图 5。 0071 由于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呈。

33、紧密贴合的状态, 故 该枢杆 4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中无法滑动与移动, 产生定位至该第一栅栏 20 的该等第 一钩部 25 内。又, 该凸出段 44 抵接至该第一栅栏 20 该端的该第一端杆 23 外表面, 以避免 该第一栅架 40 过度向上旋转。藉此, 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受该等第一钩部 25 的限 制, 且该等凸出段 44 向下紧抵于该第一端杆 23, 该第一端杆 23 与该枢杆 42 则支撑该第一 栅架 40 的内表面。 0072 该第二栅架 50 亦以同样的方式组装至该第一栅栏 20 另端, 先将该第二栅架 50 向 内倾斜, 并将该枢杆 52 置入该第一栅栏 。

34、20 另端的该等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各该第一勾 托空间254同样以具有一相当于该枢杆52的宽度为佳, 使该枢杆52在该第一勾托空间254 内不具缝隙, 仅容许该枢杆 52 于该第一勾托空间 254 内转动。将该第二栅架 50 向下转动, 使该第二栅架 50 的枢杆 52 定位于该第一栅栏 20 另端的第一钩部 25 内, 藉由该等凸出段 54 抵住该第一栅栏 20 另端的该第一端杆 24 使该第二栅架 50 定位。 0073 该第一栅栏 20 与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一端组装完成后, 再将该第二栅栏 30 组 装至该第一、 第二栅架40、 50的另端。 请参阅图6, 先将该第。

35、二栅栏30一端组装至该第二栅 架 50 另端, 令该第二栅架 50 的该枢杆 53 置入将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等第二勾托空间 354, 其具体组接方式可参上述。俟该第二栅栏 30 与该第二栅架 50 另端组接后, 该第二栅架 50 的该等凸出段 54 抵住该第二栅栏 30 另端的第二端杆 34 外表面, 该第二栅栏 30 与该第二 栅架 50 即可相互卡固定位。接着, 利用该第二栅栏 30 本身的弹性, 将其具有压持段 36 的 一端稍微向外拉, 使该第二栅栏 30 挠曲后, 再将该等压持段 36 朝该第一栅架 40 方向推进 如图6箭头方向所示, 进而扣住该第一栅架40的该枢杆43, 而该。

36、第一栅架40该端的该等凸 出段 44 亦抵住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一端杆 33 ; 组装完成可如该图 1 所示。 0074 该笼具框 10 将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的该等枢杆 42、 52、 53 置入该第一、 第二栅 栏 20、 30 的该等勾托空间 254、 354, 且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置入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 等压持空间 362, 使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与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30 相互卡止定位, 以及 藉由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的该等凸出段 44、 54 抵接于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30 的该等端 杆 23、 24。

37、、 33、 34, 使该第一、 第二该栅架 40、 50 得以卡掣至该第一、 第二该栅栏 20、 30, 避免 产生偏摆。 0075 本发明提供该笼具框10于组装时, 巧妙地揭露该等栅架40、 50其中三枢杆42、 52、 53与该等栅栏20、 30的该等钩部25、 35交互卡止定位, 另一枢杆43被该等压持段36抵住, 俾使组合成为笼具框 10, 不必另外使用锁固元件或其他零件固定之, 使组装方便快速, 亦可 说 明 书 CN 102450219 A 8 6/11 页 9 避免遗失零件而造成不便。 0076 笼具框 10 组装完成后至少具有一顶面、 一底面、 两侧面、 以及前后两端。按, 该。

38、第 一较佳实施例组合而成的笼具框 10, 不必局限其方位限制 ; 即, 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50 不 必为顶、 底面, 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30 亦不必为两侧面。 0077 笼具框 10 两端可进一步装设其他的面板或侧板, 将之封闭。 0078 请参阅图 7, 本发明所揭露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笼具框 10 进一步具有若干弹性扣 60, 分别设于两相邻的该等压持段 36 之间 ; 该弹性扣 60 可由该第二栅栏 30 朝该第一栅架 40 延伸, 并同时压扣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与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端杆 33 ; 或, 如 本实施例, 该弹性扣 60 可由该第一。

39、栅架 40 朝该第二栅栏 30 延伸, 压抵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 第二端杆 33, 并连带稳固压持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0079 请参阅图 8, 本发明所揭露的第三较佳实施例, 其组合方式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 其图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变换方向而成 : 一笼具框 10 具有一顶面 ( 即一第二栅栏 30 )、 一底面 ( 即一第一栅栏 20 )、 两侧面 ( 即一第一、 一第二栅架 40 、 50 )、 以及前后两端。笼 具框 10 所具备由该第一栅架 40 延伸的若干弹性扣 60 , 该等弹性扣 60 结构与前述第二 较佳实施例同, 其各具有可弹性摆动的一弹性段 61 与一扣合段。

40、 62 ; 该扣合段 62 由该弹 性段 61 朝内延伸、 并与该弹性段 61 概呈垂直 ; 该弹性段 61 由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主体 41 朝外延伸, 该扣合段 62 亦同样扣合该第二栅栏 30 的该第二端杆 33 , 并连带稳固压 持该第一栅架 40 的该枢杆 43 。 0080 参阅图 9, 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中, 各该弹性段 61 一端连接至该第一栅架 40 的 该主体 41 , 且与该主体 41 的平面具有一夹角 , 可使该弹性段 61 弹性摆动 ; 该扣合段 62 的自由端 621 朝外倾斜延伸, 令使用者可由外侧朝内按压或由内侧朝外拨推。 0081 该第一、 第二栅栏 20 。

41、、 30 的第一、 第二本体 21 、 31 与该第一、 第二栅架 40 、 50 的一主体 41 、 51 , 各具有互相平行的若干直杆 212 、 312 、 412 、 512 、 与分别连接该等直 杆212 、 312 、 412 、 512 的至少一连杆214 、 314 、 414 、 514 。 其中, 该等连杆214 、 314 、 414 、 514 的设置用以加强该等栅栏 20 、 30 与栅架 40 、 50 的结构强度。 0082 又, 笼具框 10 更具有若干卡接件 70 、 以及藉该等卡接件 70 卡合至笼具框 10 至少一端的一栅门 80 。各该卡接件 70 呈波。

42、浪状, 其可设置于笼具框 10 的任一面或至少 一面, 并由该面的外表面一端延伸, 其构造主要具有 : 由笼具框 10 以一倾角弯折的一嵌合 部 71 、 与位于该栅门 80 内侧的一顺导部 72 ; 该栅门 80 具有对应该等卡接件 70 的若 干穿设部位未标号, 以供该卡接件 70 穿过 ; 其主要在于以各该卡接件 70 的该顺导部 72 导引该栅门 80 的一顶轴 81 , 使之滑入并卡止于该嵌合部 71 上。 0083 此较佳实施例中, 该栅门 80 设于笼具框 10 前后两端 ; 并同时参阅图 10 的该卡 接件 70 的局部侧视图。该嵌合部 71 由笼具框 10 一顶面的外表面朝该。

43、栅门 80 以一倾 角弯折之 ; 该顺导部 72 位于该栅门 80 内侧且曲滑连接至该嵌合部 71 ; 该卡接件 70 更 具有 : 由该顺导部 72 另端朝该栅门 80 外侧延伸的一引入部 73 、 以及于各该嵌合部 71 与笼具框 10 之间形成的一枢设空间 74 。是以, 利用各该栅门 80 的该顶轴 81 通过该 引入部 73 , 藉该顺导部 72 导引至该嵌合部 71 , 置入该等枢设空间 74 以结合至笼具框 10 。其中, 各该引入部 73 的尺寸不拘, 位于该栅门 80 的内侧, 亦可延伸至该栅门 80 的 外侧 ; 各该引入部 73 与各该顺导部 72 间至少大于 90的夹角。

44、, 亦互相曲滑连接。 说 明 书 CN 102450219 A 9 7/11 页 10 0084 复参阅图8, 该栅门80 更具有分别由一底轴82 两端朝后端延伸的两侧导部83 , 该两侧导部 83 与笼具框 10 两侧面之间各具一夹角 6, 其可保证两该侧导部 83 同时抵接 至笼具框 10 两侧面, 使栅门 80 可对称结合至笼具框 10 。此等栅门的导位功能, 亦提高 栅门关闭笼具框的精准度与效率。 0085 同时参阅图 11 至图 13, 笼具框 10 更具有一闩杆 90 、 至少两侧导部 83 、 与一扣 件 85 。本实施例中, 笼具框 10 于该开口处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弹性元件 8。

45、6 , 各该弹性元 件 86 的另端连接至该栅门 80 , 其弹性能保持将该栅门 80 往该笼具框 10 关闭, 可提供 该栅门 80 更迅速的关闭该笼具框 10 ; 又, 该弹性元件 86 可替换为气压缸、 油压缸等动 力元件, 主要在提供一保持将该栅门 80 往该笼具框 10 关闭的力量。笼具框 10 于该开 口底缘具有一卡接部 84 ; 该卡接部 84 呈 U 形, 并定义一穿槽。该栅门 80 于外侧面接设 有一架体 86 , 该架体 86 具有一沿该栅门 80 顶底方向 Y 贯通的滑道 87 。 0086 该闩杆 90 穿设于该滑道 87 中并纵向移动 ; 该闩杆 90 往该滑道 87。

46、 顶端滑出 时, 其底端无法脱出该滑道 87 ; 此外, 该闩杆 90 顶端更具有能扣抵该架体 86 顶端的一卡 止件 96 , 使该栅门 80 关闭该笼具框 10 时, 该闩杆 90 受该卡止件 96 抵住该架体 86 顶端而不致完全收入该滑道 87 。该扣件 85 底端接设该栅门 80 外侧面, 顶端具弯折的弯 部 852 , 令该卡止件 96 下滑抵住该架体 86 顶端时, 该弯部 852 可钩扣该卡止件 96 。 0087 该栅门 80 掀开时, 可将该闩杆 90 由该滑道 87 顶端滑移, 该闩杆 90 可透过一 预定连动机构 ( 如后述 ) 被压制于该笼具框 10 顶面。当该栅门 。

47、80 欲关闭该笼具框 10 时, 该两侧导部 83 同时抵接至该笼具框 10 两侧面, 使该滑道 87 底端对齐该笼具框 10 的该卡接部84 , 能提高该栅门80 关闭该笼具框10 的精准度与效率。 如图13, 该闩杆90 可沿着该滑道 87 重力下滑 ; 又, 如图 14, 该闩杆 90 底端可穿出该滑道 87 底端并可伸入 已与该滑道 87 对齐的该笼具框 10 的该卡接部 84 , 使该栅门 80 拴扣至该笼具框 10 ; 于捕兽时可迅速封闭笼具框, 以防止困兽脱逃。 0088 如图 12, 该卡止件 96 呈一环状, 将该扣件 85 的该弯部 852 钩扣至该卡止件 96 , 可确保。

48、该闩杆 90 底端与该笼具框 10 的该卡接部 84 保持拴扣状态, 进以稳固该笼 具框 10 的封闭强度。又, 该闩杆 90 底端可呈前长后短的一斜面。该闩杆 90 具有一中 空的外杆 92 、 以及穿设于该外杆 92 内并可相对滑移的至少一内杆 94 。该内杆 94 不致 由该外杆 92 顶端脱离 ; 于本实施例中, 该内杆 94 于底端径向凸设有一突部 942 , 该外杆 92 内壁向内凸设有对应该突部 942 的一挡止部 922 , 与该突部 942 互相卡抵, 达到保持 该内杆 94 不由该外杆 92 顶端脱离的功效。该卡止件 96 设置于该内杆 94 顶端, 当该 内杆 94 向下滑入该外杆 92 内时, 该卡止件 96 外露于该外杆 94 顶端且抵住与该架体 86 的顶端, 使该内杆 94 不落入该外杆 92 内部, 造成重复使用的困难。又, 该内杆 94 与 外杆 92 的构形互相对应。如, 该外杆 92 的中空呈矩形, 该内杆 94 杆身截面亦相应地呈 一矩形, 该外杆 92 的该挡止部 922 则对应该内杆 94 的该突部 942 一侧设置 ; 或, 该内 杆 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