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连接的差动保护的方法和设备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对接地故障的电连接的差动保护。
背景技术
原则上差动电流保护比较关于量值和相角两者的来自电线末端的测
量电流。对于操作而言,在线路末端继电器之间必须存在互连通道,经由
该互连通道传递电流信息的互换。根据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当这些
电流的矢量和不同于零时,表明保护线路中有故障。这样的差动电流保护
是线路保护的最简单形式,典型地关于保护线路的特性只需要输入几个设
定值。
传统上已根据相位隔离或组合序列原理实施了线路差动电流保护。在
相位隔离方案中,在每相电流的基础上实施差动电流保护功能。相电流差
动计算确定故障是否已发生,并且识别故障涉及哪一相或哪些相。在组合
序列方案中,为了减少通信容量需求同时维持足够的操作速度和操作的可
靠性,在线路末端之间仅互换一个单一的信号而不是全部三相电流。这个
信号是线路正序列、负序列和零序列电流的适当组合。差动电流计算然后
基于这个组合的序列电流信号。
相位隔离方案的基本原理是,电流差动功能中的差动(操作)量是局
部和远程相电流的相量总和的量值。这样一来,操作量对于内部故障就等
于总故障电流,而对于外部故障则等于零(忽略线路分布电容充电电流)。
对于相A可以写为:
I OPphA = | I ‾ LphA + I ‾ RphA | ]]>(方程01)
方案必须受到限制,以便在没有错误操作的风险的情况下,可以允许
一定水平的例如由CT和与测量相电流的量值成比例的其它测量误差导
致的明显操作电流。针对相A的约束(稳定)电流例如可以计算如下:
I RESphA = | I ‾ LphA | + | I ‾ RphA | 2 ]]>(方程02)
其中,
是表示相电流A的局部末端相量,并且
是表示相电流A的远程末端相量。
方程01和02假定在两个线路末端中从汇流条朝向线路的正电流流
动。类似的方程适用于相B和C。
方案也可以基于组合序列电流,其为相A对称分量电流的加权和。
令表示这个组合电流,并且令C1、C2和C0表示用于正、负和零序列
分量的加权系数,则可以被描述如下:
I ‾ T = C 1 I ‾ 1 + C 2 I ‾ 2 + C 0 I ‾ 0 ]]>(方程03)
其中,和分别表示相A正序列、负序列和零序列电流。
对于组合序列方案,操作和约束电流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式写为:
I TOP = | I ‾ TL + I ‾ TR | ]]>(方程04)
I TRES = | I ‾ TL | + | I ‾ TR | 2 ]]>(方程05)
其中,
是表示组合序列电流的局部末端相量,并且
是表示组合序列电流的远程末端相量。
通过以下方程给出最简单形式的传统解决方案的操作原理:
I OP > k · I RES + I B ]]>(方程06)
其中,
IOP是计算的操作电流,
IRES是计算的约束电流,
k是特征斜率设定值,并且
IB是基本开始电流阈值设定值。
操作标准表明,约束电流越高,则需要越高的操作电流阈值以操作继
电器。这两个电流量之间的一致性由斜率设定值k给出。
一般而言,传统方案的灵敏度的限制基本上由保护线路的充电电流的
幅度规定。这个充电电流是由于保护线路的分布电容(相对相和相对地电
容),并且被看成是通过继电器进行的明显差动电流。一般说来,差动电
流保护的设定值必须是这样的:它超越了充电电流的效果。为了减轻这个
问题,一些制造商已引入了所谓的充电电流补偿功能,以稍微增加保护的
灵敏度。这个特征典型地与相位隔离方案一起使用,并且对于各种继电器
制造商而言是众所周知的。例子以文件的方式给出:Siemens AG,
“SIPROTEC,Line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with Distance Protection
7SD52/53,V 4.60,Manual”以及ABB AB Substation Automation Products,
SE-721 59Sweden,“Application manual Line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IED RED 670”,December 2007。充电电流补偿功能的主要目的
是启用低阻抗或稳固接地网络中的长传输线和线缆的足够灵敏的差动电
流保护,要不然充电电流的量值会要求传统方案的基本开始电流阈值设定
值增加太多。充电电流的量值直接成比例于系统电压电平以及保护线路的
分布电容的量值。
在组合序列方案中,灵敏度另外受到加权系数的选择的影响。在其中
接地故障电流低于三相故障电流的情况下,增加加权系数C2(方程03)
可以增加接地故障灵敏度,并且减少三相故障和接地故障之间的灵敏度差
异。为了增加接地故障的灵敏度并同时保持相故障的灵敏度不受影响,可
以使用非零加权系数C0(方程03)。
一般说来,通过上面的方案可以实现的最大灵敏度取决于如下的基本
开始电流阈值水平的设定值:
使用中没有充电电流补偿特征:
·IB≥2.5*ICHARGE
使用中有充电电流补偿特征:
·IB≥1.0*ICHARGE
其中,ICHARGE是取决于应用的方案根据其正(负)或零序列电容计
算的保护线路的相应充电电流分量。
当在未接地和补偿网络中考虑它们的应用时上述方案的基本问题在
于,为了确保足够的灵敏度,基本开始电流阈值设定值水平将不得不设置
得远低于保护线路的充电电流,而这使用上面的方案无法进行。可以说,
因为这个原因,这些方案不能检测接地故障,至少当在故障中牵涉故障电
阻时不能。
因此,这样的传统解决方案的灵敏度典型地仅针对低阻抗和稳固接地
网络中的接地故障和针对短路故障才足够,其中接地故障电流的量值典型
地总是高于三相短路电流的25%。考虑到高阻抗接地和未接地网络中的
接地故障,接地故障电流的量值可以低至几安培。因此明显的是,传统的
解决方案不能用于这样的网络中的接地故障保护。然而,对于其中针对短
路应用线路差动电流保护的线路而言,总是也需要选择性的接地故障保
护。因此会高度有价值的是,具有针对接地故障具有高灵敏度的专用差动
电流保护功能。
图1示出了典型的网络布置,其中线路差动电流保护被施加作为主要
保护。因为图1的网络布置被高度网格化,并且也可以包含分布式发电,
所以线路差动电流保护的施加被很好地调整,但基本问题是如何照顾这些
线路的专用接地故障保护,使得操作是选择性的、灵敏的和足够快的,而
不管由日常操作引起的变化的网络配置。
JP 2002186165描述了一种解决方案以提供差动电流继电器,其适合
于具有网格化分布线路的未接地系统,并且不需要在单独的终端处收集的
数据当中的同步。根据这种解决方案,通过基于分别来自线路末端A和B
的测量结果确定零序列电流和零序列电压的复共轭的乘积的虚部
与之和的符号,可以判断在差动电流继电器A和相
邻差动继电器B之间的区段中是否发生接地故障。描述的解决方案的缺
点在于,它只能应用于未接地的网络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方法和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设备,以便克
服上面的问题或至少缓解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通过由在独立权利要求
中表述的那些所表征的方法、计算机程序产品和设备来实现。在从属权利
要求中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基于如下思想:基于第一点和第二点处剩余电流之差或指示它
的量以及指示电连接的剩余电压与第一点和第二点处剩余电流之差之间
的角度的系数,来使用操作量。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保护线路的零序列充电电流并不限制尤其是在未
接地和补偿网络中的保护的灵敏度。因此,可以获得高灵敏度,亦即可以
检测具有故障电阻的接地故障。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以在未接地和补偿网
络中使用。也可以在低阻抗和稳固接地的网络中使用,以提高检测接地故
障中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借助于优选实施例来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
中:
图1示出了具有线路差动电流保护的网络布置的例子;
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布置的例子;
图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相量图的例子;
图4示出了用于表示站A和B之间的连接中的接地故障的电路图的
例子;
图5示出了在站A和B之间的馈线中有故障的情况下用于计算接地
故障量的序列分量等效电路图的例子;
图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作为故障电阻的函数的保护的操作量和剩
余差动电流的量值;
图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操作特性的例子;
图8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操作特性的转换的例子;以及
图9示出了局部和远程连接末端中的测量剩余差动电流的相角误差
的形成和效果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应用并不限于任何特定的系统,但是可以结合各种三相电力
系统使用,以检测电力系统的三相电连接中的相对地故障。电连接可以是
比如像馈线之类的电线,并且可以是架空线或线缆或二者的组合。电连接
还可以是电线的一部分,或者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几个电线。在其中实施本
发明的电力系统例如可以是电力传输或分布网络或其组成部分,并且可以
包括几个馈线或区段。此外,本发明的使用并不限于使用50Hz或60Hz
基本频率的系统或任何特定的电压电平。本发明可以单独地使用,或者作
为针对传统线路差动电流保护功能的补充功能。
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可能实施例的布置。选择对象A示出了这样一
种布置,在所述布置中,电连接20由两个末端处的差动保护单元10A+11A
+12A和10B+11B+12B保护。这个例子中的差动保护单元每个包括标准差
动保护单元(3Δl>)11A和11B、方向剩余差动电流保护单元(Δl0>)
10A和10B以及发射器接收器单元(Tx/Rx)12A和12B。这三个单元10A/
10B、11A/11B和12A/12B可以被实施为一个单元或装置,或者实施为包
括多于一个的分立单元或装置的系统。还可以将不同连接末端的至少一些
单元组合成相同的物理单元或装置。电连接20的末端已被标识为“局部
末端”和“远程末端”。对于第一个差动保护单元10A、11A、12A而言,
“局部末端”是局部末端,并且“远程末端”是远程末端。然而对于第二
个差动保护单元10B、11B、12B而言,标记为“局部末端”的连接末端
是远程末端,而标记为“远程末端”的连接末端则是局部末端。在每个连
接末端处,剩余电流和剩余电压和以及三相电流
和优选地由一个或多个差动保护单元10A和/或11A和10B
和/或11B确定。优选地假定在远程和局部末端两者处,正电流流动是从
连接末端朝向连接20。电流值然后优选地由发射器接收器单元12A和12B
在不同末端的差动保护单元之间互换。如果适当的测量变压器在两个连接
末端中可用,则剩余电压优选地基于局部测量。代替地,使用与用于互换
电流值相同的通信介质/接口,可以将在一个末端中测量的剩余电压传送
到另一个连接末端。当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解决方案被实施为针对
连接的标准差动电流保护方案的补偿功能时,如图2中的例子所示,已经
需要相电流相量信息在连接末端之间的传递,针对这个新功能的需要,可
以容易地使用/扩展相同的已经存在的通信介质/接口。为了使方案的灵敏
度最大化,对于剩余电流的测量而言推荐线缆电流互感器(环芯电流互感
器)。然而,同样可以使用例如来自由相电流互感器或Rogowski传感器
测量的相电流的数值计算的剩余电流或相电流互感器的和连接。除了电流
量之外,还需要系统的剩余电压。剩余电压可以从电压变压器的开放三角
形绕组中测量,如示出的那样,或者例如可以从由电压变压器或电阻分压
器测量的相对地电压中数值地计算。剩余电压可以由不同点处的不同末端
的差动保护单元单独地确定,如图2的选择对象A中示出的那样。代替
地,剩余电压可以仅由两个差动保护单元中的一个确定,然后被传递到另
一个差动保护单元,如图2的选择对象B中示出的那样,该选择对象B
另外对应于图2的选择对象A。
根据实施例,方向剩余差动电流保护单元10A、10B的操作如下。首
先,确定操作量的值。操作量优选地基于局部末端(第一点)和远程末端
(第二点)处剩余电流之差或指示它的量以及指示电连接20的剩余电压
与局部末端和远程末端处剩余电流之差之间的角度的系数。根据实施例,
通过以下方程来限定操作量IOP:
I OP = | d 3 I ‾ 0 | · gain = | 3 I ‾ 0 L + 3 I ‾ 0 R | · gain ]]>(方程07)
其中,
是剩余差动电流相量,
是局部末端剩余差动电流相量,使得正电流流动朝向远程末端,
并且
是远程末端剩余差动电流相量,使得正电流流动朝向局部末端。
如果从连接的两个末端测量剩余电压,则对于局部末端而言增益
(gain)为:
(方程08a)
而对于远程末端而言则为:
(方程08b)
其中,
是特性角设定值(基角),
是局部末端剩余电压相量,并且
是远程末端剩余电压相量。
典型地极化量是剩余电压方程08a和08b,但是代替地,
可以代替使用从引入变压器的中性点和接地之间的连接测量的中性电流。
代替地,极化量可以仅在连接20的一个末端处测量,然后被传送到
另一个末端。在这种情况下,在连接的两个末端处使用相同的方程08a
或08b计算增益。这样一来,如果仅在连接的一个点处测量剩余电压,则
增益为:
(方程08c)
其中,
是剩余电压相量。
针对特性角设定值φb的选择取决于网络的接地布置。优选地,特性
角被选择成使得保护连接之内的故障期间的增益的值尽可能接近于一,这
导致最好可能的保护灵敏度。以类似的方式,在保护连接之外的故障期间
的增益的值应当尽可能接近于零,乃至为负,这导致最好可能的保护稳定
性。图3示出了使用剩余电压作为极化量并且使用对应于选择对象a、b
和c的特性角设定值φb的三个不同值:φb=[0 -30 -90]度的操作量
的计算原理。根据实施例,特性角设定值优选地对于补
偿电力系统为零度,对于高电阻接地电力系统为-30度,并且对于未接地
电力系统为-90度。根据实施例,特性角设定值在-90和90度之间可自由
设置。特性角设定值可以基于电连接内部的接地故障期间的剩余电压和剩
余电流之间的角度来设置。
根据可以使用一般网络演算来计算的从故障点来看的源的总零序列
阻抗的确定角度,也可以设置特性角设定值。针对内部故障条件期间的站
SA(测量点A)和SB(测量点B)之间的单个馈线,图4和图5展示了
这一点。
图5中使用的符号:
=从保护馈线测量的正序列电流,局部/远程末端
=从保护馈线测量的负序列电流,局部/远程末端
=从保护馈线测量的零序列电流,局部/远程末端
=保护馈线的零序列电流
=网络的正序列电压,局部/远程末端
=网络的负序列电压,局部/远程末端
=网络的零序列电压,局部/远程末端
=故障电阻
=正序列源阻抗,局部/远程末端
=负序列源阻抗,局部/远程末端
=零序列源阻抗,局部/远程末端
=正序列线路阻抗
=负序列线路阻抗
=零序列线路阻抗
d=从局部末端以p.u.计的故障距离
C0bg_A/B=背景网络的零序列电容,局部/远程末端
C0fd=保护馈线的零序列电容
LCC_A/B=补偿线圈的电感,局部/远程末端
R0bg_A/B=对应于背景网络的损耗的电阻,以及补偿线圈的并联电阻器,
局部/远程
=源电压,相L1,局部/远程末端
因为在内部故障期间,两个馈线末端中的剩余电流测量结果仅看到从
相应背景网络供应的电流,并且当忽略串联阻抗时,从图5可以看到:
- U ‾ 0 _ A = - U ‾ 0 _ B = ( 3 I ‾ 0 _ A + 3 I ‾ 0 _ B ) ( 1 1 Z , 0 S _ A + Z ‾ 0 S _ B ) ]]>(方程09)
以及
angle ( - U ‾ 0 _ A 3 I ‾ 0 _ A + 3 I ‾ 0 _ B ) = angle ( - U ‾ 0 _ B 3 I ‾ 0 _ A + 3 I ‾ 0 _ B ) = ]]>
angle ( N 1 ( D 1 + D 2 ) - j ( D 3 + D 4 - D 5 - D 6 ) ) ]]>
其中,
N1=ωLCC_ALCC_BR0bg_AR0bg_B
D1=ωLCC_ALCC_BR0bg_B
D2=ωLCC_ALCC_BR0bg_A
D3=LCC_BR0bg_AR0bg_B
D4=LCC_AR0bg_AR0bg_B
D5=3ω2C0bg_ALCC_ALCC_BR0bg_BR0bg_A
D6=3ω2C0bg_BLCC_ALCC_BR0bg_BR0bg_A (方程10)
使用具有以下示例网络参数的方程10,可以计算相应的特性角设定
值:
·欠补偿的网络:
E1=20/sqrt(3)kV
3I0bg_A=100A
3I0bg_B=20A
3I0fd=10A
3ILcc_A=110A(补偿的程度(110A/130A)*100%=85%)
3ILcc_B=0A(远程末端中无线圈S/S)
3I0RbgA=0.025*3I0bg_A+10A=12.5A
3I0RbgB=0.025*3I0bg_B=0.5A
->Lcc_A=0.33H,C0bg_A=9.19μF,R0bg_A=1.13kΩ
->Lcc_B=0,C0bg_B=1.84μF,R0bg_B=231kΩ
·过补偿的网络:
E1=20/sqrt(3)kV
3I0bg_A=70A
3I0bg_B=20A
3I0fd=10A
3ILcc_A=110A(补偿的程度(110A/100A)*100%=110%)
3ILcc_B=0A(远程末端中无线圈S/S)
3I0RbgA=0.025*3I0bg_A+10A=12.0A
3I0RbgB=0.025*3I0bg_B=0.5A
->Lcc_A=0.33H,C0bg_A=6.43μF,R0bg_A=1.13kΩ
->Lcc_B=0,C0bg_B=1.84μF,R0bg_B=231kΩ
结论:在这个例子中,剩余电压和剩余差动电流之间的角度取决于补
偿程度在-44和63度之间变化,所以特性角可以设置到零度。
电力系统的接地布置的变化(例如从补偿到未接地,反之亦然)典型
地导致需要改变连接20的两个保护单元10A和10B中的特性角设定值。
这可以用类似于传统方向接地故障保护继电器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二进
制输入进行,并且可以通过连接末端之间的通信信道将这个信息传递到局
部/远程末端。
在操作量已被确定之后,如果操作量的值超过预定阈值量的值,则在
第一点和第二点之间的电连接中检测故障。
根据实施例,方案由于电流互感器和与实施及硬件相关的其它测量误
差而受到约束。特别是使用高通故障电流,例如在三相故障或两相对地故
障期间,明显的剩余差动电流可能出现。同样在并行线路的情况下,相间
负载电流的不等分布可能在每个连接末端中生成明显的剩余电流,而不管
剩余电流的测量方法如何。根据实施例,优选地基于每个连接末端中的相
电流量值计算约束电流IRES如下:
I RES = | I ‾ aL | + | I ‾ aR | 2 + | I ‾ bL | + | I ‾ bR | 2 + | I ‾ cL | + | I ‾ cR | 2 3 ]]>(方程11)
其中,
是第一点处的电连接的相电流相量,并且
是第二点处的电连接的相电流相量。
根据实施例,预定阈值量于是:
当IRES≤IKNEE_0时为P0,并且
当IRES>IKNEE_0时为P0+S0*(IRES-IKNEE_0),
其中,
P0,S0,IKNEE_0=预定参数。
参数P0限定了保护的基本灵敏度,并且它可以基于从连接20的末端
测量的剩余电流的有功分量或无功分量来设置。
在内部故障的情况下,作为故障电阻Rf的函数的剩余差动电流可以
使用一般网络演算来计算。这是用于选择设定值P0的基本方法。例如,
对于站A和B之间的单个线路(图4和5)而言,方程12和方程10中
给出的符号是有效的。
d 3 I ‾ 0 = E ‾ 1 ( N 1 + N 2 ) - j ( N 3 + N 4 - N 5 - N 6 ) ( D 1 + D 2 + D 3 ) - j ( D 4 + D 5 - D 6 - D 7 - D 8 ) ]]>
其中,
N1=ωLCC_ALCC_BR0bg_A
N2=ωLCC_ALCC_BR0bg_B
N3=LCC_AR0bg_AR0bg_B
N4=LCC_BR0bg_AR0bg_B
N5=3ω2C0_bgALCC_ALCC_BR0bg_AR0bg_B
N6=3ω2C0_bgBLCC_ALCC_BR0bg_AR0bg_B
D1=RfωLCC_ALCC_BR0bg_A
D2=RfωLCC_ALCC_BR0bg_B
D3=ωLCC_ALCC_BR0bg_AR0bg_B
D4=RfLCC_AR0bg_AR0bg_B
D5=RfLCC_BR0bg_AR0bg_B
D6=3Rfω2C0_bgALCC_ALCC_BR0bg_AR0bg_B
D7=3Rfω2C0_bgBLCC_ALCC_BR0bg_BR0bg_A
D8=3Rfω2C0_fdLCC_ALCC_BR0bg_BR0bg_A (方程12)
使用来自以前例子的数据以及方程07、方程08、方程10和方程12,
当特性角已被设置为零度时,操作量IOP和剩余差动电流的量值可以被计
算作为故障电阻的函数。图6示出了欠补偿(K=85%)和过补偿(K=110%)
情况下的结果。基于这个例子,如果必须检测具有高达500欧姆的故障电
阻的故障,则P0必须被设置成对应于近似6安培的初级操作电流。
在其中特性角设定值被选择为正的情况下,如在低阻抗或稳固接地的
网络中那样,针对在保护区之外的稳固接地故障的情况下由保护馈线供应
的零序列充电电流,必须另外检查针对P0的设定值。然后必须根据方程
13来选择设定值P0:
(方程13)
其中,
是在外部稳固故障的情况下(亦即当Rf=0欧姆时)由保护馈线
供应的剩余电流,
是选择的特性角设定值,并且
m是安全裕度,优选地高于或等于1.2。
对于针对补偿网络有效并且根据方程10和方程12计算的上述设置例
子而言,方程13的另外设置考虑并没有针对选择P0设置任何限制,因为
特性角设定值可以设置成零度。由于这一点,操作量IOP独立于保护馈线
的零序列充电电流的量值在外部故障的情况下非常接近于零。S0例如可以
设置为近似50%。并且IKNEE_0可以被设置,而且适当的值例如可以近似
为1(每单位值,其中基值可以是保护连接的标称电流)。
这样一来,根据实施例,如果:
当IRES≤IKNEE_0时IOP>P0,并且
当IRES>IKNEE_0时IOP>P0+S0*(IRES-IKNEE_0),则
在第一点和第二点之间的电连接中检测故障。
在图7中表示了上面的IRES,IOP平面中的操作特性,图7示出了根
据实施例的方向剩余差动电流保护的操作区和非操作区。灵敏度P0是恒
定的,一直到IRES=Iknee_0。使用较高的约束电流,灵敏度受斜率设定值
S0影响。特性也可以表示在平面中,如图8所示。
取决于接地故障电流水平和保护的施加操作速度需要,保护的操作可
能需要被延迟。因此,可以向方案添加计时器功能(定时、逆时)。
在故障被检测之后,方向剩余差动电流保护单元10A、10B可以从连
接的发射器接收器单元12A、12B的输出端OUT发送指示或报警,并且/
或者直接控制电力系统的断路器或其它切换元件。
像所有接地故障保护方案一样,上面的解决方案可能受到与剩余电流
测量相关的可能的相角误差影响。图9示出了在外部接地故障的情况下连
接的局部和远程末端中的相角误差的形成和效果。应当注意的是,电压和
电流信号处于不同的尺度。已使用了以下符号:
局部末端:
=减少到次级侧的局部末端的初级剩余电流
=受到局部线缆CT的相角误差(假定最大5度)影响的局部末
端的次级剩余电流
=减少到次级侧的远程末端的初级剩余电流
=受到远程线缆CT的相角误差和由线路末端之间的通信
信道引起的相角误差(假定最大1度)影响的远程末端的次级剩余电流
=减少到次级侧的初级剩余差动电流
=受到上述相角误差影响的次级剩余差动电流
εL=局部末端处的作为结果的相角误差
=剩余电压参考
远程末端:
=减少到次级侧的远程末端的初级剩余电流
=受到局部线缆CT的相角误差(假定最大5度)影响的远程
末端的次级剩余电流
=减少到次级侧的局部末端的初级剩余电流
=受到局部线缆CT的相角误差和由线路末端之间的通信
信道引起的相角误差(假定最大1度)影响的局部末端的次级剩余电流
=减少到次级侧的初级剩余差动电流
=受到上述相角误差影响的次级剩余差动电流
εR=远程末端处的作为结果的相角误差
=剩余电压参考
从图9可以看出的是,使用连接的两个末端处的类似高质量线缆电流
互感器,测量的剩余差动电流中的作为结果的相角误差大约与单独线缆电
流互感器所造成的相同。因此,连接的两个末端处的类似高质量线缆电流
互感器的使用使由电流互感器的测量不准确引起的相角误差最小化。为了
确保方案的稳定性,可设置的角度校正特征是优选的。这个特征限制了从
最倾向于由相角误差造成的不稳定一侧在平面中看到的操作区。
相角校正可以通过专用的角度设定值来实施,通过所述角度设定值,由方
程07和方程08给出的操作区另外受到限制;参见图8作为例子,其中
10度的角度校正被选择(设定值AngCor)。
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或其组合的设备可以被实施为一个单
元,或者被实施为两个或更多分立单元,其配置成实施各种实施例的功能。
这里,术语“单元”一般指的是物理或逻辑实体如物理装置或其一部分或
软件程序。这些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可以驻留在继电保护装置或设备
中。
例如借助于设置有适当软件的计算机或相应的数字信号处理设备,可
以实施根据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的设备。这样的计算机或数字信号处理设
备优选地至少包括:工作存储器(RAM),其提供用于算术运算的存储区;
以及中央处理单元(CPU),比如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CPU可以包括一
组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由从RAM传递到CPU
的程序指令序列控制。控制单元可以包含用于基本操作的若干微指令。微
指令的实施可以取决于CPU设计而变化。程序指令可以通过编程语言来
编码,编程语言可以是高级编程语言如C、Java等或低级编程语言如机
器语言或汇编程序。计算机也可以具有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可以提供系
统服务给用程序指令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实施本发明的计算机或别的设备
进一步优选地包括:适当的输入装置,用于接收例如测量结果和/或控制
数据,所述输入装置这样一来就例如使得监视电流和电压量成为可能;以
及输出装置,用于例如输出故障报警和/或控制数据,例如以便控制保护
设备如开关、分离器和断路器。还可以使用特定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和
/或分立部件和装置,以便实施根据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的功能。
本发明可以用现有的系统元件如各种保护继电器或类似装置来实施,
或者以集中或分布的方式通过使用分立的专用元件或装置来实施。用于电
力系统的当前保护装置如保护继电器典型地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它们可
以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中使用。这样一来,例如在现有的保护装置
中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所需的全部修改和配置可以被执行为软件程序,其可
以被实施为添加或更新的软件程序。如果本发明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施,
则这样的软件可以被提供作为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
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当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计算机或相应的装置执行根据
本发明的功能,如上面描述的那样。这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存储或一
般地体现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比如适当的存储器如快闪存储器或盘式存
储器,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加载到执行程序代码的一个
或多个单元。另外,这样的实施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例如可以经由适
当的数据网络加载到执行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一个或多个单元,并且可以替
换或更新可能已有的程序代码。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会明显的是,随着技术进步,可以用各种
方式来实施本发明的概念。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不限于上面描述的例子,
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