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4120103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8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87966.0

申请日:

2014.05.06

公开号:

CN104002950A

公开日:

2014.08.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3H 5/15申请日:20140506|||公开

IPC分类号:

B63H5/15

主分类号:

B63H5/15

申请人:

浙江海洋学院

发明人:

王化明; 邬宾杰; 刘俊梅; 陈俊宏

地址: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长峙岛海大南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代理人:

张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安装在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包括左增压导管壁、右增压导管壁、中央焊钢和六个预旋导流片,左增压导管壁和右增压导管壁均为前端大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导管壁的半径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壁焊接成一体,六个预旋导流片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的中央焊钢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右增压导管壁的内壁上。本发明能对螺旋桨产生附加推力,使在转动的螺旋桨上方的伴流更加均匀有力,并能有效改善船尾流动分离;六片预旋导流片的设置能有效产生预旋流,增大螺旋桨的推力,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本发明制造成本低,节省燃油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包括左增压导管壁(7)、右增压导管壁(8)、中央焊钢(9)和六个预旋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壁(8)均为前端大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导管壁(7)的半径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8)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壁焊接成一体,六个预旋导流片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的中央焊钢(9)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右增压导管壁的内壁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六个预旋导流片包括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预旋导流片(2)、三号预旋导流片(3)、四号预旋导流片(4)、五号预旋导流片(5)和六号预旋导流片(6),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预旋导流片(2)与三号预旋导流片(3)焊接在左增压导管壁(7)上,四号预旋导流片(4)、五号预旋导流片(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焊接在右增压导管壁(8)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导管的长度为L,螺旋桨半径为R,L设置为0.75~0.85R。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由左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壁(8)构成的增压导管外壁的前端即入流端开口大,后端即出流端开口小,增压导管外壁的母线与出口端面的夹角θ为100°。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左增压导管壁(7)在出流端的半径R1为0.3~0.45L,右增压导管壁(8)在出流端的半径R2为0.45~0.55L,右增压导管壁(8)的圆心位于左增压导管壁(7)的圆心正右0.2R1处。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一号预旋导流片(1)与二号预旋导流片(2)的夹角α1为60°,二号预旋导流片(2)与三号预旋导流片(3)的夹角α2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四号预旋导流片(4)的夹角α3为60°,四号预旋导流片(4)与五号预旋导流片(5)的夹角α4为60°,五号预旋导流片(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夹角α5为60°,六号预旋导流片(6)与一号预旋导流片(1)的夹角α6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边缘在入流端与左增压导管壁(7)的中心线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六个预旋导流片为曲面不锈钢板材,并在出流端和入流端边缘进行倒圆角处理。

8.  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一号预旋导流片(1)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1为3.95°,二号预旋导流片(2)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2为3.95°,三号预旋导流片(3)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3为3.95°,四号预旋导流片(4)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4为3.95°,五号预旋导流片(5)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5为3.95°,六号预旋导流片(6)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6为3.95°。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增压导管壁(7)与右增压导管壁(8)为不锈钢板材。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船节能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船用燃油价格的升高,以及国际海事组织新船节能效率指数EEDI的正式生效,我国新造船,以及旧船改造中应用节能附体越来越普遍,出现了一批前置导管,预旋导轮等船舶节能附体装置,但这些节能装置,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在实船应用中,虽然改善了螺旋桨前后的流场,但并不能明显提升螺旋桨的推进效率,由于忽略了对螺旋桨推进效率的考虑,导致船身推进效率不能得到明显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该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通过自身特有的六片预旋导流片,以及左右不对称增压导管壁,既能有效改善渔船螺旋桨周围流场,又能显著提升渔船螺旋桨推进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安装在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包括左增压导管壁、右增压导管壁、中央焊钢和六个预旋导流片,左增压导管壁和右增压导管壁均为 前端大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导管壁的半径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壁焊接成一体,六个预旋导流片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的中央焊钢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右增压导管壁的内壁上。
前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中所述的六个预旋导流片包括一号预旋导流片、二号预旋导流片、三号预旋导流片、四号预旋导流片、五号预旋导流片和六号预旋导流片,一号预旋导流片、二号预旋导流片与三号预旋导流片焊接在左增压导管壁上,四号预旋导流片、五号预旋导流片与六号预旋导流片焊接在右增压导管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左增压导管壁与右增压导管壁沿船长方向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小的直径设置能产生附加推力,其两者在前端即入流端处不同的直径大小设置能使在转动的螺旋桨上方的伴流更加均匀有力,并能有效改善船尾流动分离;六片预旋导流片的设置能有效产生预旋流,增大螺旋桨的推力,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3%;本发明制造成本低,节省燃油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易于被渔民与造船厂所接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上述附图中1-一号预旋导流片  2-二号预旋导流片  3-三号预旋导流片4-四号预旋导流片  5-五号预旋导流片  6-六号预旋导流片  7-左增压导管壁  8-右增压导管壁  9-中心焊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包括左增压导管壁7、右增压导管壁8、中央焊钢9和六个预旋导流片,左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壁8均为前端大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导管壁7的半径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8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壁焊接成一体,六个预旋导流片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的中央焊钢9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右增压导管壁的内壁上。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中所述的六个预旋导流片包括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预旋导流片2、三号预旋导流片3、四号预旋导流片4、五号预旋导流片5和六号预旋导流片6,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预旋导流片2与三号预旋导流片3焊接在左增压导管壁7上,四号预旋导流片4、五号预旋导流片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焊接在右增压导管壁8上。
如图3所示,本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安装于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大口的前端为入流端,小口的后端为出流端,导管的长度为L,螺旋桨半径为R,L通常设置为0.75~0.85R。
如图3所示,由左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壁8构成的增压导管外壁的前端即入流端开口大,后端即出流端开口小,增压导管外壁的母线与出口端面的夹角θ为100°,此设计使出流能对螺旋桨产生额外的附加推力,增强船身效率。
如图2所示,左增压导管壁7在出流端的半径R1一般取0.3~0.45L,右增压导管壁8在出流端的半径R2一般取0.45~0.55L,右增压导管壁8的圆心位于左增压导管壁7的圆心正右0.2R1处,左增压导管壁7与右增压导管壁8在 出流端不同的半径设计,能使流场有效负荷于曲率不同的螺旋桨桨叶表面,并能有效改善艉部流动分离。
如图2所示,一号预旋导流片1与二号预旋导流片2的夹角α1为60°,二号预旋导流片2与三号预旋导流片3的夹角α2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四号预旋导流片4的夹角α3为60°,四号预旋导流片4与五号预旋导流片5的夹角α4为60°,五号预旋导流片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夹角α5为60°,六号预旋导流片6与一号预旋导流片1的夹角α6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边缘在入流端与左增压导管壁7的中心线重合。
如图1所示,六个预旋导流片为曲面不锈钢板材,并在出流端和入流端边缘进行倒圆角处理。
如图2所示,一号预旋导流片1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1为3.95°,二号预旋导流片2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2为3.95°,三号预旋导流片3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3为3.95°,四号预旋导流片4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4为3.95°,五号预旋导流片5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5为3.95°,六号预旋导流片6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β6为3.95°,这样的设计能有效产生预旋流,减小螺旋桨尾流旋转能量损失,并使流场更均匀。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中所述的左增压导管壁7与右增压导管壁8为不锈钢板材。
本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安装于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在渔船行驶时,水流由入流端进入导管,左增压导管壁与右增压导管壁沿船长方向 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小的直径设置能够使螺旋桨上半部入流加速,产生附加推力,并减小螺旋桨上半部伴流峰,六片预旋导流片的设置能使水流产生预旋,使螺旋桨的入流场更加均匀,减小船尾能量损失,左增压导管壁与右增压导管壁在出流端不同的大小设置能使出流在螺旋桨的表面产生更加有利的作用力,可有效降低螺旋桨扭力。
本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的结构形式完整,结构强度高,相比于现有的船舶节能附体装置,可有效减小振动和噪声,有利于渔业生产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0295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27 C N 1 0 4 0 0 2 9 5 0 A (21)申请号 201410187966.0 (22)申请日 2014.05.06 B63H 5/15(2006.01) (71)申请人浙江海洋学院 地址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长峙岛 海大南路1号 (72)发明人王化明 邬宾杰 刘俊梅 陈俊宏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331 代理人张良 (54) 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 补偿导管,安装。

2、在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包 括左增压导管壁、右增压导管壁、中央焊钢和六个 预旋导流片,左增压导管壁和右增压导管壁均为 前端大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导管壁的半径 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壁焊 接成一体,六个预旋导流片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 的中央焊钢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右增压导管壁 的内壁上。本发明能对螺旋桨产生附加推力,使在 转动的螺旋桨上方的伴流更加均匀有力,并能有 效改善船尾流动分离;六片预旋导流片的设置能 有效产生预旋流,增大螺旋桨的推力,提高螺旋桨 的推进效率;本发明制造成本低,节省燃油效果 良好,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

3、3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02950 A CN 104002950 A 1/1页 2 1.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包括左增压导管壁(7)、右增压导管壁 (8)、中央焊钢(9)和六个预旋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 壁(8)均为前端大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导管壁(7)的半径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8) 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壁焊接成一体,六个预旋导流片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的中央焊钢 (9)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右增压导管壁的内壁上。 2.根。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六个预旋导流片包括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预旋导流片(2)、三号预旋导流片(3)、四 号预旋导流片(4)、五号预旋导流片(5)和六号预旋导流片(6),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 预旋导流片(2)与三号预旋导流片(3)焊接在左增压导管壁(7)上,四号预旋导流片(4)、 五号预旋导流片(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焊接在右增压导管壁(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导管 的长度为L,螺旋桨半径为R,L设置为0.750.85R。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

5、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由左 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壁(8)构成的增压导管外壁的前端即入流端开口大,后端即 出流端开口小,增压导管外壁的母线与出口端面的夹角为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左增 压导管壁(7)在出流端的半径R1为0.30.45L,右增压导管壁(8)在出流端的半径R2为 0.450.55L,右增压导管壁(8)的圆心位于左增压导管壁(7)的圆心正右0.2R1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一号 预旋导流片(1)与二号预旋导流片(2)的夹角1为60,二号预旋导流片(2)与三号预 旋。

6、导流片(3)的夹角2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四号预旋导流片(4)的夹角3 为60,四号预旋导流片(4)与五号预旋导流片(5)的夹角4为60,五号预旋导流片 (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夹角5为60,六号预旋导流片(6)与一号预旋导流片(1) 的夹角6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边缘在入流端与左增压 导管壁(7)的中心线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六个 预旋导流片为曲面不锈钢板材,并在出流端和入流端边缘进行倒圆角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 一号预旋导流片(。

7、1)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1为 3.95,二号预旋导流片(2)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 2为3.95,三号预旋导流片(3)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 的夹角3为3.95,四号预旋导流片(4)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 端边缘的夹角4为3.95,五号预旋导流片(5)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 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5为3.95,六号预旋导流片(6)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 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6为3.9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左增压。

8、导管壁(7)与右增压导管壁(8)为不锈钢板材。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02950 A 1/3页 3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船节能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 管。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国际船用燃油价格的升高,以及国际海事组织新船节能效率指数EEDI的正 式生效,我国新造船,以及旧船改造中应用节能附体越来越普遍,出现了一批前置导管,预 旋导轮等船舶节能附体装置,但这些节能装置,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在实船应用中,虽然改 善了螺旋桨前后的流场,但并不能明显提升螺旋桨的推进效率,由于忽略了对螺旋桨推进 效率的考虑,导致船身。

9、推进效率不能得到明显提升。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 流补偿导管,该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通过自身特有的六片预旋导流片,以及左右不 对称增压导管壁,既能有效改善渔船螺旋桨周围流场,又能显著提升渔船螺旋桨推进效率。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 偿导管,安装在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包括左增压导管壁、右增压导管壁、中央焊钢 和六个预旋导流片,左增压导管壁和右增压导管壁均为前端大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 导管壁的半径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壁焊接成一体,六个预。

10、旋导流片 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的中央焊钢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右增压导管壁的内壁上。 0005 前述的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中所述的六个预旋导流片包括 一号预旋导流片、二号预旋导流片、三号预旋导流片、四号预旋导流片、五号预旋导流片和 六号预旋导流片,一号预旋导流片、二号预旋导流片与三号预旋导流片焊接在左增压导管 壁上,四号预旋导流片、五号预旋导流片与六号预旋导流片焊接在右增压导管壁上。 0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左增压导管壁与右增压导管壁沿船长方 向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小的直径设置能产生附加推力,其两者在前端即入流端处不同的 直径大小设置能使在转动的螺旋桨上方的。

11、伴流更加均匀有力,并能有效改善船尾流动分 离;六片预旋导流片的设置能有效产生预旋流,增大螺旋桨的推力,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 3;本发明制造成本低,节省燃油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易于被渔民与造船厂所接 受。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8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0009 图3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0010 上述附图中1-一号预旋导流片 2-二号预旋导流片 3-三号预旋导流片4-四号 说 明 书CN 104002950 A 2/3页 4 预旋导流片 5-五号预旋导流片 6-六号预旋导流片 7-左增压导管壁 8-右增压导管壁 9-中心焊钢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

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2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包括左增压导管壁7、右增 压导管壁8、中央焊钢9和六个预旋导流片,左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壁8均为前端大 后端小的敞口圆弧,左增压导管壁7的半径略小于右增压导管壁8的半径,左、右增压导管 壁焊接成一体,六个预旋导流片的一端与作为中心轴的中央焊钢9焊接,另一端焊接在左、 右增压导管壁的内壁上。 0013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中所述的六个预旋导流 片包括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预旋导流片2、三号预旋导流片3、四号预旋导流片4、五号预 旋导流片5和六号预旋导流片6,。

13、一号预旋导流片1、二号预旋导流片2与三号预旋导流片 3焊接在左增压导管壁7上,四号预旋导流片4、五号预旋导流片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焊 接在右增压导管壁8上。 0014 如图3所示,本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安装于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 大口的前端为入流端,小口的后端为出流端,导管的长度为L,螺旋桨半径为R,L通常设置 为0.750.85R。 0015 如图3所示,由左增压导管壁7和右增压导管壁8构成的增压导管外壁的前端即 入流端开口大,后端即出流端开口小,增压导管外壁的母线与出口端面的夹角为100, 此设计使出流能对螺旋桨产生额外的附加推力,增强船身效率。 0016 如图2所示,左增压导。

14、管壁7在出流端的半径R1一般取0.30.45L,右增压导管 壁8在出流端的半径R2一般取0.450.55L,右增压导管壁8的圆心位于左增压导管壁7 的圆心正右0.2R1处,左增压导管壁7与右增压导管壁8在出流端不同的半径设计,能使流 场有效负荷于曲率不同的螺旋桨桨叶表面,并能有效改善艉部流动分离。 0017 如图2所示,一号预旋导流片1与二号预旋导流片2的夹角1为60,二号预旋 导流片2与三号预旋导流片3的夹角2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四号预旋导流片4 的夹角3为60,四号预旋导流片4与五号预旋导流片5的夹角4为60,五号预旋 导流片5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夹角5为60,六号预旋导流片6与一号。

15、预旋导流片1 的夹角6为60,三号预旋导流片3与六号预旋导流片6的边缘在入流端与左增压导管 壁7的中心线重合。 0018 如图1所示,六个预旋导流片为曲面不锈钢板材,并在出流端和入流端边缘进行 倒圆角处理。 0019 如图2所示,一号预旋导流片1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 边缘的夹角1为3.95,二号预旋导流片2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其出 流端边缘的夹角2为3.95,三号预旋导流片3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线与 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3为3.95,四号预旋导流片4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的正投影 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4为3.95,五号预旋导流片5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

16、面上的正 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5为3.95,六号预旋导流片6入流端边缘在出流端面上 说 明 书CN 104002950 A 3/3页 5 的正投影线与其出流端边缘的夹角6为3.95,这样的设计能有效产生预旋流,减小螺 旋桨尾流旋转能量损失,并使流场更均匀。 0020 一种新型的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其中所述的左增压导管壁7与右增压导 管壁8为不锈钢板材。 0021 本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安装于船尾,螺旋桨前方,浆轴上方,在渔船行驶 时,水流由入流端进入导管,左增压导管壁与右增压导管壁沿船长方向从前端到后端逐渐 变小的直径设置能够使螺旋桨上半部入流加速,产生附加推力,并减小螺旋桨上。

17、半部伴流 峰,六片预旋导流片的设置能使水流产生预旋,使螺旋桨的入流场更加均匀,减小船尾能量 损失,左增压导管壁与右增压导管壁在出流端不同的大小设置能使出流在螺旋桨的表面产 生更加有利的作用力,可有效降低螺旋桨扭力。 0022 本渔船节能预旋伴流补偿导管的结构形式完整,结构强度高,相比于现有的船舶 节能附体装置,可有效减小振动和噪声,有利于渔业生产作业。 002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4002950 A 1/1页 6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02950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船舶或其他水上船只;与船有关的设备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