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48671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168936.0

申请日:

2014.04.09

公开号:

CN203835342U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21B 43/00申请日:20140409授权公告日:20140917终止日期:20150409|||授权

IPC分类号:

E21B43/00; E21B21/00; E21B17/00

主分类号:

E21B43/00

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胜利油田鲁明油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发明人:

于强; 王庆明; 边莉; 蒋宝云; 王致立; 丁树华; 王兴华; 张洪涛; 冯春雷; 张红霞; 李涛; 金琳; 李资收; 赵金刚; 范宏锋; 李鹏; 董玥; 李宁; 王海; 唐卫峰; 姜涛; 李艳

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代理人:

董庆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内,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所述油管的底端安装有单流阀。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过封隔器与管柱的内壁连接。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泥浆堵塞地层,完井投产不成功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的底端安装有单流阀。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过封隔器与管柱的内壁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

说明书

说明书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生产管柱,具体地说是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
背景技术
商747-x1井为火成岩低压裂缝性油层,钻井泥浆漏失严重,目的层段漏失泥浆200方以上,基本有进无出,换用泡沫泥浆亦漏失,岩屑基本不能带出地面,录井自然无法见到油气显示。在目的层顶下入技套保护井壁的前提下,因漏失严重无法继续钻进,下筛管完井。在投产过程中存在地层堵剂卡堵泵等问题,采用螺杆泵、普通抽油泵及常规气举均无法正常生产。如何排出地层漏失的大量泥浆是该井能否正常投产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解决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泥浆堵塞地层,完井投产不成功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内,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
所述油管的底端安装有单流阀。
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过封隔器与管柱的内壁连接。
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
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泥浆堵塞地层,完井投产不成功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重要特点是防倒灌,防止地层漏失,因而能够有效排出地层泥浆,并能连续正常生产。
(1)混排功能。该井地层压力偏低,常规管柱混排,井口打压则井筒液面下降,液体漏入地层,井口放压则漏失的液体返入井筒,井筒液体难于排出.多功能管柱混排,井口打压时,封隔器及单流阀将井筒密闭,封隔器以上井筒液体无法漏入地层,因此可将封隔器以上井筒液体一次基本排完,卸压后,地层液体负压下排出,经单流阀进入封隔器以上井筒内,可再次混排.管柱深度大,一次可举3000余米井筒容积,约30余方。(2)反洗井功能。下入泵的生产管柱在排泥浆过程中,泥浆极易附着再凡尔球及座上造成堵泵或者卡泵,该管柱由于有单流阀的作用,通过反洗井可解除泵卡、堵问题。(3)抽汲、热洗功能。完井管柱带泵下入,混排时不下抽油杆,混排后可直接下入抽油杆生产.下泵2500m,座封压力8吨,因此泵处于不受拉压力作用或微拉力作用.满足泵抽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泵1、管柱2、筛管3、封隔器4、单流阀5、油层6。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如图1所示,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2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6内,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1,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3。所述油管的底端安装有单流阀5。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过封隔器4与管柱的内壁连接。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
可以混排,混排管柱深,封隔器4下深3071米,排出量大,能防止压入的气体将井筒泥浆液体压入油层6,排液效率高;可以开泵1抽汲,满足生产需要;可以反洗井,洗井液由于单流阀5的阻挡,不会向油层6漏失,解决泵凡尔堵的问题;管柱2深度大,接近油层6,负压大,负压解堵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精神的等效变化,均应俱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35342 U(45)授权公告日 2014.09.17CN203835342U(21)申请号 201420168936.0(22)申请日 2014.04.09E21B 43/00(2006.01)E21B 21/00(2006.01)E21B 17/00(2006.01)(73)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专利权人胜利油田鲁明油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72)发明人于强 王庆明 边莉 蒋宝云王致立 丁树华 王兴华 张洪涛冯春雷 张红霞 李涛 金琳李资收 赵金刚 范宏锋 李鹏董玥 李宁 王海 唐卫峰 姜涛李艳(74。

2、)专利代理机构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代理人董庆田(54) 实用新型名称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内,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所述油管的底端安装有单流阀。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过封隔器与管柱的内壁连接。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泥浆堵塞地层,完井投产不成功的问题,取得了显著。

3、的增油效果。(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35342 UCN 203835342 U1/1页21.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的底端安装有单流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

4、过封隔器与管柱的内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835342 U1/2页3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生产管柱,具体地说是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背景技术0002 商747-x1井为火成岩低压裂缝性油层,钻井泥浆漏失严重,目的层段漏失泥浆200方以。

5、上,基本有进无出,换用泡沫泥浆亦漏失,岩屑基本不能带出地面,录井自然无法见到油气显示。在目的层顶下入技套保护井壁的前提下,因漏失严重无法继续钻进,下筛管完井。在投产过程中存在地层堵剂卡堵泵等问题,采用螺杆泵、普通抽油泵及常规气举均无法正常生产。如何排出地层漏失的大量泥浆是该井能否正常投产的关键。发明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解决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泥浆堵塞地层,完井投产不成功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0004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内。

6、,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0005 所述油管的底端安装有单流阀。0006 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过封隔器与管柱的内壁连接。0007 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0008 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0009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0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泥浆堵塞地层,完井投产不成功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重要特点是防倒灌,防止地层漏失,因而能够有效排出地层泥浆,并能连续正常生产。0011 (1)混排功能。该井地层压力偏。

7、低,常规管柱混排,井口打压则井筒液面下降,液体漏入地层,井口放压则漏失的液体返入井筒,井筒液体难于排出.多功能管柱混排,井口打压时,封隔器及单流阀将井筒密闭,封隔器以上井筒液体无法漏入地层,因此可将封隔器以上井筒液体一次基本排完,卸压后,地层液体负压下排出,经单流阀进入封隔器以上井筒内,可再次混排.管柱深度大,一次可举3000余米井筒容积,约30余方。(2)反洗井功能。下入泵的生产管柱在排泥浆过程中,泥浆极易附着再凡尔球及座上造成堵泵或者卡泵,该管柱由于有单流阀的作用,通过反洗井可解除泵卡、堵问题。(3)抽汲、热洗功能。完井管柱带泵下入,混排时不下抽油杆,混排后可直接下入抽油杆生产.下泵250。

8、0m,座封压力8吨,因此泵处于不受拉压力作用或微拉力作用.满足泵抽需要。说 明 书CN 203835342 U2/2页4附图说明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的结构示意图。0013 图中:泵1、管柱2、筛管3、封隔器4、单流阀5、油层6。具体实施方式0014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0015 如图1所示,火成岩低压裂缝油层多功能混排管柱,包括管柱2以及设置在管柱内的油管,所述管柱下端伸入油层6内,所述油管上设置有泵1,同时在油管上并且位于泵的下方连接有筛管3。所述油管的底端安。

9、装有单流阀5。所述油管径向外侧通过封隔器4与管柱的内壁连接。所述封隔器位于筛管和单流阀之间的油管外壁上。所述泵位于地下2500m,筛管位于地下3070m,所述封隔器位于地下3071m,所述单流阀位于地下3080m。0016 可以混排,混排管柱深,封隔器4下深3071米,排出量大,能防止压入的气体将井筒泥浆液体压入油层6,排液效率高;可以开泵1抽汲,满足生产需要;可以反洗井,洗井液由于单流阀5的阻挡,不会向油层6漏失,解决泵凡尔堵的问题;管柱2深度大,接近油层6,负压大,负压解堵效果好。001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精神的等效变化,均应俱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说 明 书CN 203835342 U1/1页5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835342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