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222776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61986.7

申请日:

2009.12.23

公开号:

CN101762195A

公开日:

2010.06.3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28D 15/02申请日:20091223授权公告日:20111214终止日期:2013122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D 15/02申请日:20091223|||公开

IPC分类号:

F28D15/02; H01L23/427

主分类号:

F28D15/02

申请人:

索尼株式会社

发明人:

鬼木一直; 谷岛孝; 后藤一夫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8.12.24 JP 2008-328870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张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热装置,其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工作流体利用相变来传热。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气相流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液相流路包括层叠体并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该层叠体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形成为使得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在编织方向相对不同的情况下层叠。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传热装置,包括:
利用相变传热的工作流体;
密封有所述工作流体的容器;
气相流路,用于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以及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层叠体并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所述层叠体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在编织方向相对不同的情况下层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一线材和多个第二线材,所述多个第一线材以第一间隔布置,所述多个第二线材编织到所述多个第一线材中并且以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布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具有第一网孔数量,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网孔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网孔数量不同的第二网孔数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在从5度至85度的范围中。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气相流路包括第三网孔构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容器是板状的。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容器通过将板构件弯曲而形成,以便使所述层叠体被弯曲的板构件夹在中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板构件在所述板构件被弯曲的区域中包括开口。

9.
  一种传热装置,包括:
利用相变传热的工作流体;
密封有所述工作流体的容器;
气相流路,用于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以及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并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包括多个第一线材和多个第二线材,所述多个第一线材以第一间隔布置,所述多个第二线材编织到所述多个第一线材中并且以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布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气相流路包括第二网孔构件,所述第二网孔构件包括多个第三线材和多个第四线材,所述多个第三线材以第三间隔布置,所述多个第四线材编织到所述多个第三线材中并且以与所述第三间隔不同的第四间隔布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线材布置成使得所述多个第一线材中的每个都在沿所述液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线材布置成使得所述多个第二线材中的每个都在与沿所述液相流路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间隔宽于所述第一间隔。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第三线材布置成使得所述多个第三线材中的每个都在沿所述气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第四线材布置成使得所述多个第四线材中的每个都在与沿所述气相流路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四间隔宽于所述第三间隔。

13.
  一种传热装置,包括:
利用相变传热的工作流体;
密封有所述工作流体的容器;
气相流路,用于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以及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且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具有第一网孔数量,并且所述第二网孔构件层叠在所述第一网孔构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网孔数量不同的第二网孔数量。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网孔数量和第二网孔数量设定成使得所述第一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与所述第二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不同。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热装置,
其中,所述气相流路包括第三网孔构件。

16.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热源;以及
传热装置,所述传热装置包括:
工作流体,其利用相变来传递所述热源的热;
密封有所述工作流体的容器;
气相流路,用于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以及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层叠体并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所述层叠体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在编织方向相对不同的情况下层叠。

17.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热源;以及
传热装置,所述传热装置包括:
工作流体,其利用相变来传递所述热源的热;
密封有所述工作流体的容器;
气相流路,用于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以及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网孔构件并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所述网孔构件包括多个第一线材和多个第二线材,所述多个第一线材以第一间隔布置,所述多个第二线材编织到所述多个第一线材中并且以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布置。

18.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热源;以及
传热装置,所述传热装置包括:
工作流体,其利用相变来传递所述热源的热;
密封有所述工作流体的容器;
气相流路,用于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以及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且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内循环,所述第一网孔构件具有第一网孔数量,所述第二网孔构件层叠在所述第一网孔构件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网孔数量不同的第二网孔数量。

19.
  一种用于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包括:
将板构件弯曲成使得毛细管构件被弯曲的板构件夹在中间,所述毛细管构件导致毛细作用力作用在工作流体上,所述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热;和
结合弯曲的板构件。

说明书

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工作流体的相变来传热的传热装置、包括该传热装置的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以来,热管已经广泛地用作从诸如PC(个人计算机)的CPU(中央处理器)之类的热源传热的装置。作为热管,众所周知的是管形热管和平面热管。在这种热管中,诸如水的工作流体被密封在热管内并且在热管内循环,而同时在热管内换相,因而从诸如CPU的热源传热。在热管内需要设置用于使工作流体循环的驱动源,通常使用金属烧结体、金属网孔和类似物以用于产生毛细作用力。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292355(段落(0003),(0010),和(0011),图1、3和4)公开了一种使用金属烧结体或金属网孔的热管。
发明内容
然而,使用金属网孔的毛细作用力传热的热管具有难于提高传热性能的问题。
例如,网孔构件可以层叠以用于提高传热性能。在该情况下,因为网孔构件相互重叠,所以在网孔构件之间不能确保适当的空间,从而流路阻力增大并且毛细作用力降低。因此,难于提高传热性能,这是有问题的。
考虑到如上所述的情况,需要一种具有高传热性能的传热装置、包括该传热装置的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的传热装置。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热。
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
气相流路导致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液相流路包括层叠体,并且导致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层叠体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所述层叠体形成为使得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在编织方向相对不同的情况下层叠。
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是编织形成网孔构件的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构成液相流路的层叠体通过将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层叠并同时使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相对不同而形成。借助该结构,在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之间可以形成足够的空间。因此,可以实现较低的流路阻力和较高的毛细作用力,从而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
在传热装置中,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线材和多个第二线材。
多个第一线材以第一间隔布置。
多个第二线材编织到多个第一线材中并且以与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布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构成网孔构件的多个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的间隔是不同的。例如,假定多个第一线材布置成使得各所述多个第一线材都在沿液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则通过将第二线材的间隔(第二间隔)形成为宽于第一线材的间隔(第一间隔),可以减小流路阻力。因而,可以增强网孔构件的毛细作用力,从而可以提高传热性能。
在传热装置中,第一网孔构件可以具有第一网孔数量。
在该情况下,第二网孔构件可以具有与第一网孔数量不同的第二网孔数量。
“网孔数量”指的是每英寸(25.4mm)的网孔构件的网孔的数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和第二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不同。借助该结构,额外地增强了防止层叠的网孔构件相互重叠的效果。结果,可以额外地提高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
在传热装置中,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可以在从5度至85度的范围中。
只要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是在从5度至85度的范围中,就可以适当地防止网孔构件相互重叠,并且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
在传热装置中,气相流路可以包括第三网孔构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气相流路由网孔构件构成。借助该结构,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耐久性。例如,当热施加到传热装置时,能够防止容器由于内部压力而变形。此外,在传热装置受到弯曲处理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耐久性。
在传热装置中,容器可以是板状的。
在传热装置中,容器可以通过将板构件弯曲而形成,以便使层叠体被弯曲的板构件夹在中间。
借助该结构,由于容器可以由单个板构件形成,所以可以减少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的传热装置。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热。
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
气相流路导致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液相流路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并且导致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第一网孔构件包括多个第一线材和多个第二线材。
多个第一线材以第一间隔布置。
多个第二线材编织到多个第一线材中并且以与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布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构成第一网孔构件的多个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的间隔是不同的。例如,假定多个第一线材布置成使得各所述多个第一线材都在沿液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则通过将第二线材的间隔(第二间隔)形成为宽于第一线材的间隔(第一间隔),可以减小液相流路的流路阻力。因而,可以增强第一网孔构件的毛细作用力,从而可以提高传热性能。
在传热装置中,气相流路可以包括第二网孔构件。
在该情况下,第二网孔构件可以包括多个第三线材和多个第四线材。
多个第三线材以第三间隔布置。
多个第四线材编织到多个第三线材中并且以与第三间隔不同的第四间隔布置。
例如,假定多个第三线材布置成使得各所述多个第三线材都在沿气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则通过将第四线材的间隔(第四间隔)形成为宽于第三线材的间隔(第三间隔),可以减小气相流路的流路阻力。因而,可以提高传热性能。另外,由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气相流路由网孔构件构成,所以与气相流路是中空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耐久性。
在传热装置中,多个第一线材可以布置成使得各所述多个第一线材都在沿液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
在该情况下,多个第二线材布置成使得各所述多个第二线材都在与沿液相流路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在该情况下,第二间隔可以宽于第一间隔。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与液相流路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线材的间隔(第二间隔)形成为宽于在沿液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材的间隔(第一间隔)。借助该结构,如上所述可以增强第一网孔构件的毛细作用力,从而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
在传热装置中,多个第三线材可以布置成使得各所述多个第三线材都在沿气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
在该情况下,多个第四线材可以布置成使得各所述多个第四线材都在与沿气相流路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在该情况下,第四间隔可以宽于第三间隔。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与气相流路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线材的间隔(第四间隔)形成为宽于在沿气相流路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线材的间隔(第三间隔)。借助该结构,如上所述可以减小气相流路的流路阻力,从而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的传热装置。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热。
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
气相流路导致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液相流路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且导致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第一网孔构件具有第一网孔数量。
第二网孔构件层叠在第一网孔构件上并且具有与第一网孔数量不同的第二网孔数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和第二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不同。借助该结构,能够防止网孔构件相互重叠,并且因此可以实现较低的流路阻力和较高的毛细作用力。结果,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
在传热装置中,第一网孔数量和第二网孔数量可以设定成使得第一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与第二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不同。
“第一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与第二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不同”的情况指的是第一网孔数量是第二网孔数量的例如2/3、3/4、4/5、4倍或5倍的情况。相反地,第一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与第二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一致的情况指的是第二网孔数量是第一网孔数量的例如1/2、1/3、两倍或3倍的情况。
例如,当第一网孔数量是第二网孔数量的例如1/2、1/3、两倍或3倍时,由于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一致,所以网孔构件会相互重叠。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能够防止第一网孔构件的周期性和第二网孔构件的周期性一致,所以可以适当地防止网孔构件的重叠。
在该传热装置中,气相流路可以包括第三网孔构件。
由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气相流路由网孔构件构成,所以与气相流路是中空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热源和传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该传热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递热源的热。
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
气相流路导致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液相流路包括层叠体,并且导致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层叠体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所述层叠体形成为使得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在编织方向相对不同的情况下层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热源和传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该传热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递热源的热。
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
气相流路导致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液相流路包括网孔构件,并且导致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网孔构件包括多个第一线材和多个第二线材。
多个第一线材以第一间隔布置。
多个第二线材编织到多个第一线材中并且以与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热源和传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该传热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递热源的热。
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
气相流路导致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液相流路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且导致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
第一网孔构件具有第一网孔数量。
第二网孔构件层叠在第一网孔构件上并且具有与第一网孔数量不同的第二网孔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板构件弯曲成使得毛细管构件被弯曲的板构件夹在中间,所述毛细管构件导致毛细作用力作用在工作流体上,所述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热。
结合弯曲的板构件。
结果,由于容器可以由单个板构件形成,所以可以减少成本。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提供具有较高的传热性能的传热装置、包括该传热装置的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
考虑到以下参照附图的最好模式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A-A得到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A和3B分别是上层网孔构件和下层网孔构件的平面图;
图4A和4B分别是上层网孔构件和下层网孔构件的放大平面图;
图5A和5B各自是层叠体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用于解释传热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上层网孔构件和下层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与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9A、9B和9C各自是网孔构件的平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A-A得到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4是网孔构件的放大的平面图;
图15是用于解释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的图,该图示出沿y轴和x轴方向的开口编距(stitch)与最大传热量Qmax之间的关系;
图16是示出气相网孔构件沿y轴和x轴方向的开口编距与最大传热量Qmax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8A和18B各自是层叠体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与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0A和20B是层叠体的放大剖视图,用于解释由于网孔构件的周期性而导致网孔构件重叠;
图21是将分别包括图20所示层叠体的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相比较而得到的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线A-A得到的剖视图;
图24是板构件的展开视图,该板构件构成根据该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容器;
图25A、25B和25C是示出生产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方法的视图;
图26是板构件的展开视图,用于解释根据修改示例的传热装置;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
图28是沿着图27的线A-A得到的剖视图;
图29是板构件的展开视图,该板构件构成根据该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容器;
图30是膝上型PC的透视图;以及
图31是示出热源布置在气相流路侧上的传热装置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A-A得到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应当注意到,在本说明书中,为了说明附图简便,传热装置、传热装置的部件等的尺寸可以示出为与实际尺寸不同。
如图所示,传热装置10包括薄的矩形板状的容器1,所述容器1沿一个方向(y轴方向)是长形的。容器1通过结合上板构件2和下板构件3而形成,所述上板构件2构成容器1的上部1a,所述下板构件3构成容器的周侧部1b和下部1c。在下板构件3中形成有凹部,并且该凹部形成容器1内的空间。
典型地,上板构件2和下板构件3可以由无氧铜、紫铜或铜合金制成。然而,材料不限于此,并且上板构件2和下板构件3可以由除了铜以外的金属制成,或者可以代替地使用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
作为结合上板构件2和下板构件3的方法,有扩散结合方法、超声焊接方法、钎焊方法、焊接方法或类似的方法。
容器1的长度L(y轴方向)例如是10mm至500mm,容器1的宽度W(x轴方向)例如是5mm至300mm。此外,容器1的厚度T(z轴方向)例如是0.3mm至5mm。容器1的长度L、宽度W和厚度T不限于这些值,而当然可以采用其它的值。
在容器1中设置有直径例如约为0.1mm至1mm的进口(未示出),工作流体通过该进口注射到容器1中。通常在容器1的内部压力减小的状态中将工作流体注射到容器1内。
工作流体的示例包括纯水、诸如乙醇的醇、诸如Fluorinert FC72的氟基液体、以及纯水与醇的混合物。
如图2中所示,传热装置10的容器1在上部1a侧的内部是中空的,并且在下部1c侧布置有层叠体20。层叠体20通过两个网孔构件21和22层叠而形成。通过形成在传热装置10内的腔体,形成了导致气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气相流路11。此外,通过布置在传热装置10内的层叠体20,形成了导致液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液相流路12。
在以下说明中,作为两个层叠的网孔构件21和22中的上层的网孔构件21将称为上层网孔构件21,而作为两个网孔构件中的下层的网孔构件22将称为下层网孔构件22。
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各自都由例如铜、磷青铜、铝、银、不锈钢、钼或它们的合金制成。
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通常通过将具有较大面积的网孔构件切成任意的尺寸而形成。
图3分别是上层网孔构件和下层网孔构件的平面图。图4分别是上层网孔构件和下层网孔构件的放大平面图。
如图3A和4A中所示,上层网孔构件21通过沿相互垂直的方向编织多个第一线材16和多个第二线材17而形成。
如图3B和4B中所示,下层网孔构件22也通过沿相互垂直的方向编织多个第三线材18和多个第四线材19而形成。
作为编织线材以得到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方式,例如有平纹纺织和斜纹纺织。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也可以使用锁定卷曲纺织(lock crimp weave)、平顶纺织或其它编织方法。
通过由第一线材16和第二线材17限定的空间而形成多个孔14。类似地,通过由第三线材18和第四线材19限定的空间而形成多个孔15。在本说明书中,如同孔14和15一样由线材形成的孔可以称为网孔。
上层网孔构件21的第一线材16沿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预定角度θ的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线材17沿与第一线材16垂直的方向编织,所以第二线材17沿相对于x轴方向倾斜预定角度θ的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下层网孔构件22的第三线材18沿y轴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第四线材19沿x轴方向延伸。
在以下说明中,第一线材16和第二线材17延伸的方向,即,第一和第二线材编织的方向将称为上层网孔构件21的编织方向。类似地,第三线材18和第四线材19编织的方向将称为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
具体地,上层网孔构件21的编织方向相对于y轴方向和x轴方向倾斜预定角度θ,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是沿着y轴方向和x轴方向的方向。因而,在该实施例的传热装置10中,上层网孔构件21的编织方向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相对不同。
如上所述,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通常通过将具有较大面积的网孔构件切成任意的尺寸而形成。因此,较容易形成具有相对于y轴方向和x轴方向倾斜预定角度θ的编织方向的网孔构件21,如图3A和4A中所示。
图3示出了示例性的情况,其中上层网孔构件21的网孔的编织方相对于y轴方向和x轴方向倾斜预定角度θ,并且下层网孔构件22的网孔的编织方向是y轴方向和x轴方向。然而,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不限于此。
通常,上层网孔构件21的编织方向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仅需要相对不同。例如,上层网孔构件21的编织方向可以是y轴方向和x轴方向,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可以相对于y轴方向和x轴方向倾斜预定角度θ。
应当注意到,后面将详细说明上层网孔构件21的编织方向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
图5各自是层叠体的放大剖视图。图5A是层叠体20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图5B是根据比较示例的层叠体20′的放大剖视图。
首先,将参照图5B说明比较示例的层叠体20′。比较示例的层叠体20′包括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所述上层网孔构件21′包括第一线材16′和第二线材17′,并且所述下层网孔构件22′包括第三线材18′和第四线材19′。
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各自都具有沿y轴方向和x轴方向的编织方向。换言之,层叠体20′由具有相同编织方向的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层叠而形成。
如图5B中所示,当具有相同编织方向的网孔构件21′和22′层叠以形成层叠体20′时,网孔构件21′和22′相互重叠。
结果,其中密封液相工作流体的空间在层叠体20′中变得太小,因而增加了液相工作流体的流路阻力。另外,层叠体20′不能完全地施加毛细作用力。
另一方面,通过如图5A所示使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相对不同,可以防止网孔构件21和22相互重叠。因而,由于可以确保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足够的流路,所以可以减小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阻力,并且可以产生较高的毛细作用力。结果,可以提高传热装置10的传热性能。
(操作上的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传热装置10的操作。图6是用于解释传热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
如图6中所示,在下部1c侧上的一个端部处,传热装置10与诸如CPU的热源9接触。传热装置10在与热源9接触侧的端部处包括蒸发区域E,并且在其另一端部处包括冷凝区域C。例如,液相的工作流体在蒸发区域E中从诸如CPU的热源9吸收热量W,自身从液相的工作流体相变成气相的工作流体,并且从液相流路12一直运动到气相流路11。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气相流路11内部从蒸发区域E向冷凝区域C运动,并且在冷凝区域C中放出热量W。在冷凝区域C中放出热量W时,气相的工作流体自身从气相的工作流体相变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利用层叠体20的毛细作用力从冷凝区域C向蒸发区域E运动。通过层叠体20的毛细作用力到达蒸发区域E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再次从诸如CPU的热源9吸收热量W,并且从液相流路12运动到气相流路11。通过如上所述的工作流体的相变,传热装置10可以传输诸如CPU的热源9的热量W。应当注意到,可以在冷凝区域C侧上设置诸如散热器的放热构件。
在此,由于构成液相流路的层叠体20通过将如上所述具有相对不同的编织方向的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层叠而形成,层叠体20具有较低的流路阻力和较高的毛细作用力。因此,层叠体20能够借助有力的抽吸力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循环。因此,在该实施例的传热装置10中实现了传热性能的改善。
在对图6的说明中,传热装置10与诸如CPU的热源9接触的位置位于下部1c侧,即,位于液相流路12侧。然而,传热装置10与诸如CPU的热源9接触的位置可以是在气相流路11侧。在该情况下,热源9布置成在上部1a侧与传热装置10的一个端部接触。或者,热源9可以布置成与传热装置10的液相流路12侧和气相流路11侧二者接触。换言之,由于该实施例的传热装置10如同薄板一样,所以不管传热装置10与热源9接触的位置如何,都可以实现高传热性能。应当注意到,作为参考,在图31中示出热源9布置在气相流路11侧的传热装置10。
(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与传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将说明彼此相邻的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与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图7是示出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与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
为了考察该关系,制备多个网孔构件,这些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相对y轴和x轴方向的角度θ不同(0度、2度、5度和45度)。这些网孔构件各自都是上层网孔构件21层叠在下层网孔构件22上,从而评估该关系。下层网孔构件22布置在容器1内,以便使其编织方向都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上。
此外,作为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制备具有网孔数量100的网孔构件和具有网孔数量200的网孔构件。此处使用的网孔数量指的是每英寸(25.4mm)的网孔构件的网孔14和15的数量。
在以下说明中,在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是abc的情况中,网孔数量可以表示为#abc。例如,网孔数量100表示为#100。
在图7中,横坐标轴表示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与网孔数量,而纵坐标轴表示传热装置10的最大传热量Qmax。
如图7中所示,当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是2度至45度时的最大传热量Qmax大于当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是0度时的最大传热量Qmax。从该结果可以看到,通过将具有相对不同编织方向的网孔构件层叠而形成液相流路12,增加了传热装置10的最大传热量Qmax,即,提高了传热性能。当使用具有网孔数量#100的网孔构件21和22时,还有当使用具有网孔数量#200的网孔构件21和22时,也增加了最大传热量Qmax。
从图7也可以看到,当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是5度时的最大传热量Qmax大于当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是2度时的最大传热量Qmax。另外,可以看到,当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是5度和45度时最大传热量Qmax基本相同。对于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的编织方向的角度是5至45度的情况以及对于所述编织方向的角度是85至45度的情况,关于编织方向的角度的相对关系是相同的。因此,使最大传热量Qmax最大化的编织方向的相对角度的范围是在5至85度内的范围。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以上,第一实施例已经说明了液相流路12通过层叠两个网孔构件21和22而形成的情况。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液相流路12通过层叠三个网孔构件而形成。因此,将主要说明这一方面。应当注意到,在以下说明中,具有与以上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和功能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如图8中所示,第二实施例的传热装置50包括具有三个网孔构件31至33的层叠体30。在以下说明中,在这三个网孔构件中,作为上层的网孔构件31将称为上层网孔构件31,作为中间层的网孔构件32将称为中间层网孔构件32,并且作为下层的网孔构件33将称为下层网孔构件33。
图9是各网孔构件的平面图。图9A是上层网孔构件31的平面图,图9B是中间层网孔构件32的平面图,并且图9C是下层网孔构件33的平面图。
如图9中所示,上层网孔构件31和下层网孔构件33的编织方向是y轴方向和x轴方向,而中间层网孔构件32的编织方向相对于y轴方向和x轴方向倾斜预定角度。换言之,中间层网孔构件32的编织方向与上层网孔构件31和下层网孔构件33的编织方向不同。
同样,当层叠体30通过如图8和9中所示层叠三个网孔构件31至33而形成时,可以得到与以上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效果。具体地,由于可以防止网孔构件31至33相互重叠,所以可以确保用于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足够的流路。从而,可以减小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阻力并且可以产生较高的毛细作用力。结果,可以提高传热装置50的传热性能。
图8已经示出了示例性的情况:其中上层网孔构件31和下层网孔构件33的编织方向处于相同的方向,而中间层网孔构件32的编织方向与上层网孔构件31和下层网孔构件33的编织方向不同。然而,网孔构件31至33的编织方向的组合不限于此。例如,网孔构件31至33的编织方向可以全部都不同。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仅需要对于相邻的网孔构件是不同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网孔构件31至33的编织方向的组合。
第二实施例已经说明了液相流路12通过层叠三个网孔构件31至33而形成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层叠4个或更多个网孔构件以形成液相流路。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以上的实施例已经说明了气相流路11是中空的情况。然而,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传热装置在气相流路中设有柱状部分5。因此,将主要说明这一方面。应当注意到,在关于第三实施例以及随后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将主要说明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方面。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A-A得到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在传热装置60中,液相流路12由三个网孔构件31至33构成,并且气相流路11设有多个柱状部分5。多个柱状部分5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
各柱状部分5都形成为圆柱形的,但不限于此。各柱状部分5都可以是四棱柱,或者四棱柱或以上的多边形柱。柱状部分5的形状没有受到特别地限制。
例如,通过部分地蚀刻上板构件2而形成柱状部分5。形成柱状部分5的方法不限于蚀刻。形成柱状部分5的方法的示例包括金属电镀方法、压力加工和切割加工。
通过如上所述在气相流路11中形成柱状部分5,可以提高传热装置的耐久性。例如,在传热装置60的内部温度升高时或在压力减小状态中将工作流体注射到传热装置60中时,柱状部分5能够防止容器1由于压力而变形。另外,在传热装置60受到弯曲处理的情况中,柱状部分5能够提高传热装置60的耐久性。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以上的第三实施例已经说明了在气相流路11中形成柱状部分5的情况。然而,在第四实施例中,在气相流路11中设有网孔构件34。因此,将主要说明这一方面。
图12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如图12中所示,传热装置70包括在容器1内的层叠体71。层叠体71包括上层网孔构件31、中间层网构件32和下层网孔构件33以及网孔构件34,所述上层网孔构件31、中间层网构件32和下层网孔构件33构成液相流路12,所述网孔构件34构成气相流路11。在以下说明中,构成气相流路11的网孔构件34将称为气相网孔构件34。
气相网孔构件34层叠在上层网孔构件31的顶部上,从而形成4层层叠体71。
气相网孔构件34的网孔数量小于上层网孔构件31、中间层网构件32和下层网孔构件33的网孔数量。换言之,对于气相网孔构件34,使用比构成液相流路12的网孔构件31至33具有更粗的网孔的网孔构件。例如,气相网孔构件34的网孔数量是构成液相流路12的网孔构件31至33的网孔数量的大约1/3至1/20,但不限于此。
气相网孔构件34的网孔的编织方向可以与上层网孔构件31的网孔的编织方向不同。
甚至当气相流路11由该实施例中的气相网孔构件34构成时,也可以与以上第三实施例中一样提高传热装置70的耐久性。另外,由于在第四实施例中气相流路11和液相流路12二者都由网孔构件构成,所以结构极其简单。因此,能够容易地生产具有较高传热性能和较高耐久性的传热装置70。此外,也可以减少成本。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以上的实施例已经说明了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不同的情况。然而,本实施例与以上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网孔构件的开口编距(stitch)沿y轴方向和x轴方向不同。因此,将主要说明这一方面。
图13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图14是网孔构件的放大平面图。
如图13中所示,传热装置80包括在上部1a侧的中空的气相流路11和在下部1c侧的液相流路12。在该实施例中,液相流路12由单个网孔构件构成。
如图14中所示,网孔构件25包括多个第一线材27和多个第二线材28,所述多个第一线材27布置成沿y轴方向(流路方向)延伸,而所述多个第二线材28布置成沿x轴方向(与流路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此外,网孔构件25包括由第一线材27和第二线材28形成的多个孔26。
通过将第一线材27和第二线材28垂直地编织在一起而形成网孔构件25。网孔构件25可以通过斜纹纺织、平纹纺织或其它编织方法形成。
网孔构件25形成为使得第一线材27之间的间隔W1和第二线材28之间的间隔W2不同。在本说明书中,线材之间的间隔可以称为开口编距。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第一线材27之间的间隔W1将称为第一开口编距W1,并且第二线材28之间的间隔W2将称为第二开口编距W2。
第二开口编距W2形成为宽于第一开口编距W1。换言之,作为在沿液相流路12的方向(y轴方向)上的开口编距的第二开口编距W2形成为宽于作为在与液相流路12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上的开口编距的第一开口编距W1。
因而,通过将在沿液相流路12的方向上的第二开口编距W2形成为宽于在与液相流路12垂直的方向上的第一开口编距W1,可以减小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阻力。结果,可以提高传热装置80的传热性能。
接下来,将说明传热装置80的传热性能。
图15是用于解释传热装置80的传热性能的图,该图示出沿y轴和x轴方向的开口编距与最大传热量Qmax之间的关系。
为了评估传热装置80的传热性能,本发明的发明人制备第一开口编距W1和第二开口编距W2相同的网孔构件以及第一开口编距W1和第二开口编距W2不同的网孔构件25。具体地,制备85μm×85μm尺寸(第一开口编距W1×第二开口编距W2)的网孔构件和85μm×120μm尺寸的网孔构件25。通过比较分别包括这两种网孔构件的传热装置的最大传热量Qmax来评估传热性能。
如图15中所示,当第一开口编距W1和第二开口编距W2不同(85μm×120μm)时的传热装置的最大传热量Qmax大于当第一开口编距W1和第二开口编距W2相同(85μm×85μm)时的传热装置的最大传热量Qmax。换言之,从图15可以看到,通过将在沿液相流路12的方向上的第二开口编距W2形成为宽于在与液相流路12垂直的方向上的第一开口编距W1,提高了传热性能。
(修改示例)
在本实施例中,已经给出了对于液相流路12由单个网孔构件25构成的描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液相流路12可以代替地通过层叠两个或更多个网孔构件25而形成。在该情况下,在所有层叠的网孔构件25中,第二开口编距W2都典型地形成为宽于第一开口编距W1。结果,可以额外地提高传热装置80的传热性能。
然而,不必总是必须在所有层叠的网孔构件25中都将第二开口编距W2形成为宽于第一开口编距W1。例如,多个网孔构件25中的一个网孔构件25的第二开口编距W2可以形成为宽于第一开口编距W1。同样在该情况下,与通常的网孔构件简单地层叠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传热性能。
此外,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在多个网孔构件25层叠以形成液相流路12的情况中可以是不同的。因此,由于可以防止网孔构件相互重叠,所以可以额外地减小流路阻力。结果,可以额外地提高传热装置80的传热性能。
已经在假定气相流路11是中空的情况下对图13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柱状部分5可以设置在气相流路11中(参见图10和11)。或者,气相流路11可以由气相网孔构件34构成(参见图12)。结果,可以提高传热装置80的耐久性。尤其当气相流路11由气相网孔构件34构成时,传热装置的结构是极其简单的。因此,可以容易地生产传热装置80,也可以减少成本。
当气相流路11由气相网孔构件34构成时,气相网孔构件34的第二开口编距W2可以形成为宽于第一开口编距W1。换言之,气相网孔构件34可以形成为:在沿气相流路11的方向上的第二开口编距W2宽于在与气相流路11垂直的方向上的第一开口编距W1。从而,可以减小气相工作流体的流路阻力。结果,可以提高传热装置80的传热性能。
图16是示出气相网孔构件沿y轴和x轴方向的开口编距与最大传热量Qmax之间的关系的图。
本发明的发明人制备了460μm×460μm尺寸(第一开口编距W1×第二开口编距W2)的气相网孔构件34和460μm×720μm尺寸的气相网孔构件34,从而评估传热性能。
从图16中可以看到,当开口编距对于y轴和x轴方向不同(460μm×720μm)时传热装置的最大传热量Qmax大于当开口编距对于y轴和x轴方向相同(460μm×460μm)时传热装置的最大传热量Qmax。换言之,从图16可以看到,通过将在沿气相流路11的方向上的网孔的第二开口编距W2形成为宽于在与气相流路11垂直的方向上的网孔的第一开口编距W1,提高了传热性能。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与以上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液相流路的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是不同的。因此,将主要说明这一方面。
图17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侧剖视图。
如图17中所示,传热装置90包括在上部1a侧的气相流路11和在下部1c侧的液相流路12。气相流路11是中空的,并且液相流路12由层叠体40构成。层叠体40包括作为上层的上层网孔构件41、作为中间层的中间层网孔构件42和作为下层的下层网孔构件43。
层叠体40通过将具有不同网孔数量的网孔构件41至43层叠而形成。换言之,层叠体40通过将具有不同网孔粗细的网孔构件41至43层叠而形成。应当注意到,网孔数量仅需要对于相邻的网孔构件是不同的。
例如,上层网孔构件41的网孔数量设定为#100,中间层网孔构件42的网孔数量设定为#150,而且下层网孔构件43的网孔数量设定为#100。
然而,网孔数量的组合不限于此。例如,网孔构件41至43的网孔数量可以从上层依次设定为#200、#150和#200或者#200、#150和#100。关于网孔数量的组合,网孔数量仅需要对于相邻的网孔构件是不同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网孔数量的组合。
图18各自是层叠体的放大剖视图。图18A是层叠体40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图18B是根据比较示例的层叠体40′的放大剖视图。
首先,将参照图18B说明根据比较示例的层叠体40′。比较示例的层叠体40′通过层叠具有相同网孔数量的网孔构件41′至43′而形成。
如图18B中所示,在由相同网孔数量的网孔构件41′至43′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40′中,网孔构件41′至43′相互重叠。在该情况中,由于不能确保用于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足够的空间,所以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阻力变得较大。此外,不能完全地施加毛细作用力。
另一方面,通过如图18A所示形成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的网孔数量不同的层叠体40,可以防止网孔构件41至43相互重叠。因此,可以确保用于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足够的空间。因而,可以减小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阻力,并且可以产生较高的毛细作用力。结果,可以提高传热装置90的传热性能。
接下来,将说明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与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图19是示出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与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为了考察该关系,制备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50、#100和#100的层叠体40以及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00、#150和#100的层叠体40。
如图19中所示,当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00、#150和#100时的传热装置90的最大传热量Qmax大于当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50、#100和#100时的传热装置90的最大传热量Qmax。换言之,从图19中可以看到,通过使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的网孔数量不同,可以提高传热装置90的传热性能。
应当注意到,当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50、#100和#100时,中间层网孔构件42的网孔数量和下层网孔构件43的网孔数量相同。然而,上层网孔构件41的网孔数量与中间层网孔构件42的网孔数量不同。因此,在该情况下,与网孔构件41至43的网孔数量相同(例如,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00、#100和#100)的情况相比,提高了传热性能。
接下来,将说明由于其周期性导致网孔构件的重叠。
图20是层叠体40的放大剖视图,用于解释网孔构件由于周期性而导致重叠的情况。图20A是在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00、#200和#100的情况下的层叠体40的剖视图,并且图20B是在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00、#150和#100的情况下的层叠体40的剖视图。
如图20A中所示,当中间层网孔构件42的网孔数量(#200)是上层网孔构件41和下层网孔构件43的网孔数量(#100)的两倍时,网孔构件41至43的周期是同步的。结果,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会相互重叠。
另一方面,如图20B中所示,当中间层网孔构件42的网孔数量设定为#150并且上层网孔构件41和下层网孔构件43的网孔数量都设定为#100时,可以防止网孔构件41至43的周期同步。因而,可以防止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相互重叠。结果,可以额外地提高传热性能。
图21是比较分别包括图20所示层叠体的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而得到的图。
如图21中所示,当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00、#150和#100时的传热装置90的最大传热量Qmax大于当网孔数量从上层依次设定为#100、#200和#100时的传热装置90的最大传热量Qmax。换言之,相邻的网孔构件中的一个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不是相邻的网孔构件中的另一个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的两倍(或1/2)的情况比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是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的两倍(或1/2)的情况更加提高传热装置90的传热性能。
应当注意到,在网孔数量是相邻的网孔数量的两倍的情况下对图20和21进行了说明。然而,同样在网孔数量是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的三倍的情况中,网孔构件41至43的周期会同步,从而导致网孔构件41至43重叠。
因此,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的网孔数量典型地设定成使得各网孔数量不是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的两倍或三倍(1/2或1/3)。例如,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的各网孔数量都设定成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的2/3、1/4、3/4、1/5、2/5、3/5、4/5、四倍、或五倍。
(修改示例)
已经在液相流路12由三个网孔构件41至43构成的情况下对第六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液相流路12可以由两个或四个或更多个网孔构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层叠体40典型地形成为使得在所有层叠的网孔构件中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都是不同的。然而,层叠体40不一定要形成为使得在所有层叠的网孔构件中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都是不同的。例如,多个网孔构件中的一个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可以与其它的网孔构件的网孔数量不同。而且在该情况中,与通常的网孔构件简单地层叠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传热性能。
上述的网孔构件41至43中的至少一个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可以与其它的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不同。换言之,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的网孔数量和编织方向可以不同。结果,额外地增强了防止网孔构件41至43相互重叠的效果,并且可以额外地提高传热装置90的传热性能。
或者,网孔构件41至43中的至少一个网孔构件的开口编距对于y轴方向和x轴方向可以是不同的。换言之,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41至43的网孔数量以及其沿y轴和x轴方向的开口编距二者可以是不同的。结果,可以额外地提高传热装置90的传热性能。
或者,关于彼此相邻的网孔构件的编织方向、沿y轴和x轴方向的开口编距以及网孔数量可以全部不同。
在假定气相流路11是中空的情况下对图17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柱状部分5可以设置在气相流路11中(参见图10和11)。或者,气相流路11可以由气相网孔构件34构成(参见图12)。当气相流路11由气相网孔构件34构成时,气相网孔构件34的编织方向和/或其沿y轴和x轴方向的开口编距可以不同。
(第七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
在假定容器1由两个板构件2和3构成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在第七实施例中,容器通过弯曲单个板构件而形成。因此,将主要说明这一方面。
图22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图23是沿着图22的线A-A得到的剖视图。图24是构成传热装置的容器的板构件的展开视图。
如图22中所示,传热装置110包括薄的矩形板状的容器51,所述容器51沿一个方向(y轴方向)是长形的。容器51通过弯曲单个板构件52而形成。
典型地,板构件52由无氧铜、紫铜或铜合金制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板构件52可以由除了铜以外的金属或者具有高热导率的其它材料制成。
如图22和23中所示,容器51在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方向上的侧部51c是曲线形的。换言之,由于容器51通过弯曲如图24中所示的板构件52的基本中心而形成,所以侧部51c是曲线形的。在以下说明中,侧部51c可以称为弯曲部51c。
容器51包括在侧部51c(弯曲部51c)的另一侧上的侧部51d和在沿短侧方向的侧部51e和51f处的结合部分53。结合部分53从侧部51d、51e和51f突出。在结合部分53处,弯曲的板构件52被结合。结合部分53与图24中所示的板构件52的结合区域52a(在图24中由斜线所表示的区域)相对应。结合区域52a是在距板构件52的边缘部分52b预定距离d内的区域。
用于结合所述结合部分53(结合区域52a)的方法的示例包括扩散粘结方法、超声焊接方法、钎焊方法和焊接方法,但是结合方法没有受到特别地限制。
容器51在上部51a侧的内部是中空的,并且该腔体构成气相流路11。另外,在容器51内,布置在下部51b侧的层叠体20构成液相流路12。
层叠体20包括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上层网孔构件21和下层网孔构件22层叠成使得其编织方向如上所述不同。
应当注意到,气相流路11和液相流路12的结构不限于图23中所示的那些结构。例如,柱状部分5可以设置在气相流路11中(参见图10和11),或者气相流路11可以由气相网孔构件34构成(参见图12)。此外,液相流路12可以由具有沿y轴方向和x轴方向不同的开口编距的网孔构件25构成,或者液相流路12可以通过将具有不同网孔数量的网孔构件41至43层叠而形成。在以上实施例中说明的气相流路11和液相流路12的所有结构都可应用到第七实施例。对后面说明的实施例同样如此。
(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
接下来,将说明生产传热装置110的方法。
图25是示出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的视图。
如图25A中所示,首先制备板构件52。然后,板构件52在其基本中心处弯曲。
在板构件52弯曲到预定角度之后,层叠体20插入弯曲的板构件52之间,如图25B中所示。应当注意到,可以在板构件52弯曲之前,将层叠体20设置在板构件52上的预定位置处。
在层叠体20插入弯曲的板构件52之间以后,板构件52进一步弯曲成将层叠体20封装在内部,如图25C中所示。然后,结合弯曲的板构件52的结合部分53(结合区域52a)。作为结合所述结合部分53的方法,如上所述使用扩散粘结方法、超声焊接方法、钎焊方法、焊接方法和类似的方法。
由于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传热装置110中容器51由单个板构件52构成,所以可以减少成本。另外,虽然当容器1由两个或更多个构件构成时,这些构件需要在适当的位置中对准,但是在第七实施例的传热装置110中这些构件的位置不必对准。因此,可以容易地生产传热装置110。应当注意到,虽然示出了板构件52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轴线而弯曲的结构,但是板构件52也能够沿短侧方向(x轴方向)的轴线而弯曲。
(修改示例)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修改示例。
图26是用于解释该修改示例的板构件的展开视图。
如图26中所示,板构件52包括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位于中心处的槽54。例如,槽54通过压力加工或蚀刻而形成,但是形成槽54的方法没有受到特别地限制。
通过在板构件52上设置槽54,板构件52可以容易地弯曲。结果,更容易生产传热装置110。
(第八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应当注意到,在第八实施例中,将主要说明与第七实施例不同的方面。
图27是根据第八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透视图。图28是沿着图27的线A-A得到的剖视图。图29是构成传热装置的容器的板构件的展开视图。
如图27和28中所示,传热装置120包括薄的矩形板状的容器61,所述容器61沿着一个方向(y轴方向)是长形的。
容器61通过使图29中所示的板构件62在其中心处弯曲而形成。板构件62在中心附近沿着其纵向方向设有两个开65。
容器61包括在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方向上的侧部61c和61d处和在沿短侧方向(x轴方向)的方向上的侧部61e和61f处的结合部分63。容器61通过使所述结合部分63结合而形成。结合部分63与图29中所示的板构件62的结合区域62a和62b(在图29中由斜线所表示的区域)相对应。结合区域62a和62b轴对称地布置在板构件62的左侧和右侧上。结合区域62a和62b是在与板构件62的边缘部分62c或开口65相距预定距离d内的区域。
设置在容器61的侧部61c处的结合部分63包括三个突起64。三个突起64被弯曲。三个突起64与板构件62上在开口65与边缘部分62c之间的各区域66以及在两个开口65之间的区域66相对应,如图29中所示。
容器61的内部在上部61a侧是中空的,并且该腔体构成气相流路11。此外,在容器61内部,布置在下部61b侧的层叠体20构成液相流路12。
由于在第八实施例的传热装置120中在板构件62上形成有开口65,所以板构件62可以容易地弯曲。结果,更容易生产传热装置120。
也可以通过例如压力加工在开口65与边缘部分62c之间的各区域66和在两个开口65之间的区域66中形成槽。因此,可以使板构件62更加容易地弯曲。应当注意到,虽然示出了板构件62在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轴线上弯曲的结构,但是板构件62也可以在沿短侧方向(x轴方向)的轴线上弯曲。
(电子设备)
接下来,将说明包括以上相应实施例中说明的传热装置10(或50至120;对于以下说明同样适用)的电子设备。该实施例将膝上型PC作为电子设备的例子。
图30是膝上型PC 100的透视图。如图30中所示,膝上型PC 100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和铰链部分113,所述铰链部分113可旋转地支承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
第一壳体111包括显示器部分101和将光照到显示器部分101上的边缘光式背光灯102。背光灯102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内部的上侧和下侧。例如,各背光灯102都通过在铜板上布置多个白色LED(发光二极管)而形成。
第二壳体112包括多个输入键103和触垫104。第二壳体112还包括内置的控制电路板(未示出),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安装有诸如CPU 105的电子电路部件。
在第二壳体112内部,传热装置10设置成与CPU 105接触。在图30中,传热装置10的平面示出为小于第二壳体112的平面。然而,传热装置10可以具有与第二壳体112相等的平面尺寸。
或者,传热装置10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内而同时与构成背光灯102的铜板接触。在该情况下,多个传热装置10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内。
如上所述,由于较高的传热性能,传热装置10可以容易地传递CPU 105或背光灯102中产生的热。因此,热量可以容易地散发到膝上型PC 100的外部。此外,由于可以通过传热装置10使第一壳体111或第二壳体112的内部温度均匀,所以可以防止低温灼伤。
此外,由于在薄的传热装置10内实现了较高的传热性能,所以也可以实现膝上型PC 100的减薄。
图30将膝上型PC作为电子设备的例子。然而,电子设备不限于此,并且电子设备的其它示例包括视听设备、显示设备、投影仪、游戏设备、汽车导航设备、机器人设备、PDA(个人数字助理)、电子辞典、照相机、便携式电话以及其它电子用具。
前面说明的传热装置和电子设备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并且可以进行多种修改。
以上实施例已经说明了液相流路12由网孔构件构成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液相流路12的一部分可以由除网孔构件以外的材料形成。除网孔构件以外的材料的示例包括毡、金属形式、细线、烧结体以及含精细槽的微通道。
本申请包含涉及2008年12月24日提交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优先专利申请JP 2008-328870中公开的主旨,其全部内容通过参考包含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应当理解,根据在所附权利要求或等同物的范围内的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有多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可替代方案。

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pdf(5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热装置,其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气相流路和液相流路。工作流体利用相变来传热。容器中密封有工作流体。气相流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液相流路包括层叠体并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内循环,该层叠体包括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并形成为使得第一网孔构件和第二网孔构件在编织方向相对不同的情况下层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