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0410474.3
2014.08.20
CN104808835A
2015.07.29
实审
审中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41申请日:20140820|||公开
G06F3/041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卢颖洁; 吕家庆; 卢俊成; 王宗裕; 黄俊铭
中国台湾台中市潭子区建国路10号
103102464 2014.01.23 TW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臧建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基板、触控感应元件、多条导线以及接地电极。基板包含显示区以及邻接显示区的外围区。触控感应元件设置在基板上且至少位于显示区。导线设置位于基板上且位于外围区。导线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元件。接地电极设置在基板上且位于外围区。接地电极包括多条线段,且线段彼此分离。
1.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包含显示区以及邻接该显示区的外围区;触控感应元件,设置在该基板上且至少位于该显示区;多条导线,设置在该基板上且位于该外围区,该些导线电性连接该触控感应元件;以及接地电极,设置在该基板上且位于该外围区,其中该接地电极包括多条线段,该些线段彼此分离。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电极包括第一线段以及第二线段,该第一线段具有第一端,该第二线段具有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彼此相对。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与该第一端的距离落在50微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与该第一端的距离落在3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且该接地电极还包括拟图案,该拟图案位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拟图案与该第一端的距离以及该拟图案与该第二端的距离分别落在0.2毫米至0.6毫米的范围内。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包括至少一指向该第二端的第一尖端,而该第二端包括至少一指向该第一端的第二尖端。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的形状与该第一端的形状互补。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电极包括一第一线段以及一第二线段,该第一线段以及该第二线段其中一者的部分区域位于其中另一者与该触控感应元件之间。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介于50微米至5毫米。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段包括多个第一尖端,且该第二线段包括多个第二尖端,该些第一尖端对应该些第二 尖端。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电极与相邻的该导线的最短距离大于0.1毫米。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电极的材质为金属或合金。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电极包围该触控感应元件以及该些导线。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元件为网格图案,且该网格图案的线宽介于0.8微米至5微米之间,该网格图案的开口率大于85%。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电极为网格图案。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装饰层,对应设置在该基板的该外围区。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基板以及装饰层,该装饰层设置在该第二基板上且对应该基板的该外围区。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是保护盖板,且该保护盖板的材质是强化玻璃或是塑料。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为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塑料基板含有聚亚酰胺且厚度介于2微米至25微米之间。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改善信号干扰现象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产品在制作、包装、测试、搬运乃至最终装配和使用时,随时会有遭受静电放电的破坏而造成无法正常运作的可能。因此,电子产品必须具备静电放电防护设计,才能够有效改善静电放电对于电子产品寿命的损害。 在制程中,通常会在内部电路的周围制作一接地电极,以将静电放电所产生的电流导出至接地端,并避免因电流流进内部电路而导致内部电路受到破坏。然而,现有的接地电极的图案类似于一环状天线,而环状天线会将电路中的电气信号与空间中的电磁能量相互转换,因此当电子产品运作时,接地电极容易对内部电路产生信号干扰,而造成不必要的噪声。因此,如何维持接地电极改善静电放电的优势,并改善其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实为目前研发人员亟欲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有助于改善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 本发明的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基板、触控感应元件、多条导线以及接地电极。基板包含显示区以及邻接显示区的外围区。触控感应元件设置在基板上且至少位于显示区。导线设置位于基板上且位于外围区。导线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元件。接地电极设置在基板上且位于外围区。接地电极包括多条线段,且线段彼此分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地电极包括第一线段以及第二线段,第一线段具有第一端,第二线段具有第二端,且第一端与第二端彼此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端与第一端的距离落在50微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端与第一端的距离落在3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且接地电极还包括拟图案,拟图案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拟图案与第一端的距离以及拟图案与第二端的距离分别落在0.2毫米至0.6毫米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包括至少一指向第二端的第一尖端,第二端包括至少一指向第一端的第二尖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端的形状与第一端的形状互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地电极包括第一线段以及第二线段。第一线段以及第二线段其中一者的部分区域位于其中另一者与触控感应元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介于50微米至5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线段包括多个第一尖端,且第二线段包括多个第二尖端,第一尖端对应第二尖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地电极与相邻的导线的最短距离大于0.1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地电极的材质为金属或合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地电极包围触控感应元件以及导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感应元件为网格图案,且网格图案的线宽介于0.8微米至5微米之间,网格图案的开口率大于8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地电极为网格图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更包含对应设置在基板外围区的装饰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更包含第二基板与装饰层,装饰层设置在第二基板上,且对应基板的外围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基板是保护盖板,且该保护盖板的材质是强化玻璃或是塑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板为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塑料基板含有聚亚酰胺(polyimide)且 厚度介于2微米至25微米之间。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接地电极主要由多条彼此分离且电性独立的线段所构成。由于这些线段彼此分离,因此可降低接地电极的天线特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噪声的吸收,并改善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包括触控感应元件以及导线)的信号干扰。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1B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是图1A中的触控感应元件以及导线的另一种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 图3及图4分别是比较例与图1A的实验例在不同频率下的回波损耗的曲线图; 图5是比较例与图1B的实验例在不同频率下的回波损耗的曲线图; 图6是图1A中的接地电极的另一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 图7及图8分别是比较例与图6的实验例在不同频率下的回波损耗的曲线图; 图9是图1A中的接地电极的又一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 图10是图1B中的接地电极的又一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触控面板; 110:基板; 120:触控感应元件; 122:第一电极组; 122a:第一电极; 122b:第一连接线; 124:第二电极组; 124a:第二电极; 124b:第二连接线; 130:导线; 140、140a、140b、140c:接地电极; 142、142b、142c:第一线段; 144、144b、144c:第二线段; 146:拟图案; A1:显示区; A2:外围区; A3:接合区; D、DD:距离;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M:最短距离; T1:第一尖端; T2:第二尖端; X1:第一端; X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1B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是图1A中的触控感应元件以及导线的另一种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请先参照图1A,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10、多个触控感应元件120、多条导线130以及接地电极140,其中触控感应元件120、导线130以及接地电极140设置在基板110上。 本发明的基板包括独立于显示器外的基板,或是整合于显示器内的元件基板;前者例如是外加的保护盖板(Cover lens),保护盖板为高机械强度的硬质基板以提供下方元件保护功能,例如可为强化玻璃,或是复合塑料基板,例如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PC)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复合基板,后者例如是液晶显示器的彩 色滤光基板、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的封装盖板等,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基板110含有聚亚酰胺(polyimide)且厚度介于2微米至25微米之间。 此外,本实施例的基板110例如可划分成显示区A1、外围区A2以及接合区A3,其中显示区A1通过透光的基板显示出下方显示器的影像,而外围区A2至少位于显示区A1的一侧,且对应装饰层的配置区域,由此遮蔽金属线路。装饰层可为单一种材质的单层结构、多层堆叠结构或多种材质的多层堆叠结构,其材料可包括陶瓷、类钻碳、陶瓷、有机材料、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或其复合叠层。图1A示出外围区A2环设在显示区A1的四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触控感应元件120至少位于显示区A1。在本实施例中,各触控感应元件120进一步由显示区A1延伸至外围区A2,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触控感应元件120也可设置在外围区A2内。举例而言,触控感应元件120可延伸设置或独立设置在外围区A2内对应快捷键的位置。如此,将可省略快捷键的实体按键的设置。 本实施例的触控感应元件12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组122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组124,其中第一电极组122与第二电极组124呈相互交错排列,且通过图案化的绝缘体或具导接孔洞的绝缘层的结构使交错处形成电性绝缘。详言之,各第一电极组122例如沿第一方向D1延伸,而各第二电极组124例如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一方向D1例如垂直于第二方向D2。各第一电极组122例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2a以及多个第一连接线122b,而各第二电极组124例如包括多个第二电极124a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线124b,其中各第一连接线122b将相邻两第一电极122a沿第一方向D1串接,而各第二连接线124b将相邻两第二电极124a沿第二方向D2串接。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定触控感应元件120的形状、排列方式、相对配置关系及其电性绝缘的方法。举凡设置在基板110上且其设置能够进行感测的触控感应元件120即落入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内。举例而言,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感应元件120的第一电极组122可不与第二电极组124重叠或相交而形成单层式的触控结构,其中第一电极组122为驱动电极,且第二电极组124为感应电极。第一电极组122间隔地配置在基 板110上,而复数第二电极组124是分别形成于相邻第一电极组122之间,通过一第一电极组122及其对应的复数第二电极组124定义出单一触控感测单元。 再者,触控感应元件120是由透明导电材质、金属、纳米米金属丝、硅烯、石墨烯或上述材料的复合层所构成,其中透明导电材质包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铝锌(aluminum zinc oxide,AZO),而金属包括银(Ag)、铝(Al)、铜(Cu)、铬(Cr)、钛(Ti)、钼(Mo)的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的复合层或上述材料的合金所构成。此外,触控感应元件120可图案化形成网格图案,网格图案的线宽例如是介于0.8微米至5微米之间,且网格图案的开口率大于85%。 请再参照图1A,各导线130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元件120并延伸至接合区A3,以传递信号于触控感应元件120与未示出的驱动元件(例如是芯片或软式印刷电路板)之间。举例而言,导线130可与触控感应元件120直接连接。或者,当导线130与触控感应元件120之间设置有未示出的绝缘层时,可通过于绝缘层内形成开口,以使导线130与触控感应元件120其中一者通过开口而与其中另一者接触。此外,为降低导线130与触控感应元件120的接触阻值,导线130的材质例如可采用导电良好的金属、合金或其组合。 接地电极140位于外围区A2以及接合区A3,且包围触控感应元件120以及导线130,由此触控感应元件120以及导线130位于接地电极140所环设的区域内。接地电极140例如是作为触控面板100的静电放电防护设计,通过接地电极140连接至一接地电位,可将静电放电所产生的电流导出至接地端,并避免因电流流进内部电路(包括触控感应元件120以及导线130)而造成损害。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140与相邻的导线130的最短距离DM例如大于0.1毫米。 由于环设于触控感应元件120以及导线130的最外围的接地电极140类似于一环状天线,其会将电路中的电气信号与空间中的电磁能量相互转换,因此当触控面板100运作时,接地电极140容易对内部电路产生信号干扰,而造成不必要的噪声。有鉴在此,本实施例令接地电极140由多条彼此分离且电性独立的线段所构成,以降低其天线特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接地电极140对于噪声的吸收,并改善接地电极140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现象。 详言之,本实施例的接地电极140例如包括第一线段142以及第二线段144,其中第一线段142以及第二线段144彼此分离。进一步而言,第一线段142以及第二线段144分别由外围区A2延伸至接合区A3,且第一线段142以及第二线段144分别连接至地端电位。因此,虽然接地电极140断开成多条线段,但接地电极140仍可维持所需的抗静电放电的能力。在实际制程中,接地电极140与导线130可由一电极层经由同一道制程图案化而成。换言之,接地电极140可采用与导线130相同的材质,即金属、合金或其组合,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接地电极140为网格图案,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第一线段142具有位于外围区A2的第一端X1,第二线段144具有位于外围区A2的第二端X2,其中第一端X1与第二端X2彼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X2与第一端X1的距离D例如落在50微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此距离D也是第一线段142与第二线段144之间的最短距离。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定第一端X1与第二端X2的所在位置(即第一线段142与第二线段144的断开处),图1A虽示出断开处位于显示区A1的一角,然而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断开处也可位于外围区A2上的其他位置,如外围区A2内快捷键的位置旁。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线段142以及第二线段144其中一者也可延伸至其中另一者的外围,而使得第一线段142以及第二线段144部分重叠。如图1B所示,第一线段142可延伸至第二线段144的外围,使得第二线段144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线段142与触控感应元件12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线段142也可延伸至第二线段144的内侧,而使得第一线段142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二线段144与触控感应元件120之间。通过第一线段142以及第二线段144部分重叠的设置,可降低电荷从第一端X1与第二端X2之间流进内部电路(包括图1A的触控感应元件120以及导线130)的机率,以改善静电放电对于内部电路的损害,还可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 图3及图4分别是比较例与图1A的实验例在不同频率下的回波损耗的曲线图,其中图3的比较例采用的是未断开的环状接地电极,而图4的实验例采用的是断开的环状接地电极,且第一线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线段的第二端的距离为0.2毫米。图3及图4的纵轴是回波损耗参数S11的大小,其中回波损耗参数S11数值越小,代表天线特性越好,而越容易造成信号干扰。从图3 及图4可知,在环状接地电极未断开下,回波损耗参数S11低于-10dB,而在断开环状接地电极下,回波损耗参数S11大于-10dB。换言之,本实验例通过将接地电极断开成多条线段,有助于降低其天线特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噪声的吸收,并改善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现象。 图5是比较例与图1B的实验例在不同频率下的回波损耗的曲线图,其中图5的实验例采用的是断开的环状接地电极,而且第一线段142与第二线段144部分重叠。由图5可知,在断开环状接地电极以及第一线段142与第二段线144部分重叠下,回波损耗参数S11大于-3.5dB。换言之,本实验例通过将接地电极断开成多条线段且多条线段彼此部分重叠,有助于降低其天线特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噪声的吸收,并改善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现象。 图6是图1A中的接地电极的另一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接地电极140a与图1A的接地电极140具有相似的架构,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与接地电极140的主要差异在于,接地电极140a还包括拟图案146,且拟图案146位于第一端X1与第二端X2之间。 具体而言,在第二端X2与第一端X1的距离D落在3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时,通过拟图案146的设置,例如使拟图案146与第一端X1的距离DD以及拟图案146与第二端X2的距离DD分别落在0.2毫米至0.6毫米的范围内,以降低电荷从第一端X1与第二端X2之间流进内部电路(包括图1A的触控感应元件120以及导线130)的机率。如此一来,接地电极140a的设计既可改善静电放电对于内部电路的损害,还可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 图7及图8分别是比较例与图6的实验例在不同频率下的回波损耗的曲线图,其中图7的比较例为未设置拟图案的断开的环状接地电极,而图8的实验例为设置有拟图案的断开的环状接地电极,且比较例与实验例的第一线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线段的第二端的距离皆为3毫米。从图7及图8可知,在未设置拟图案下,回波损耗参数S11在接近1GHz时会低于-10dB,而在设置有拟图案下,回波损耗参数S11皆大于-10dB。换言之,本实验例通过将接地电极断开成多条线段,且在相邻线段的间距较大时(例如3毫米以上),在相邻线 段间设置拟图案,除了可改善静电放电对于内部电路的损害之外,还有助于降低接地电极的天线特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噪声的吸收,并改善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现象。 图9是图1A中的接地电极的又一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9,本实施例的接地电极140b与图1A的接地电极140具有相似的架构,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与接地电极140的主要差异在于,接地电极140b的第一线段142b的第一端X1包括至少一指向第二线段144b的第二端X2的第一尖端T1,而第二端X2的形状与第一端X1的形状互补。详言之,本实施例的第一端X1例如包括多个第一尖端T1,而第二端X2包括多个对应第一尖端T1的第二凹陷端(未示出)。此外,第二端X2包括多个第二尖端T2,而第一端X1包括多个对应第二尖端T2的第一凹陷端(未示出)。第一尖端T1以及第二尖端T2的设置可提升尖端放电的机率,从而有助于提升接地电极140b的抗静电放电能力,并使得触控面板的信赖性得以被提升。 需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用以举例说明接地电极的可实施型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图8的第二端X2与第一端X1的距离D落在3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时,也可于第二端X2与第一端X1之间设置拟图案,而拟图案邻近第一端X1的形状可与第一端X1的形状互补,拟图案邻近第二端X2的形状可与第二端X2的形状互补。 图10是图1B中的接地电极的又一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0,本实施例的接地电极140c与图1B的接地电极140具有相似的架构,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与接地电极140的主要差异在于,接地电极140c的第一线段142c包括复数第一尖端T1,且第二线段144c包括复数第二尖端T2,其中这些第一尖端T1对应这些第二尖端T2。具体而言,这些第一尖端T1指向第二线段144c,且这些第二尖端T2指向第一线段142c,以使第一线段142c与第二线段144c形状互补。详言之,本实施例的第二线段144c包括多个对应第一尖端T1的第二凹陷端(未示出),且第一线段142c包括多个对应第二尖端T2的第一凹陷端(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段142c与第二线段144c之间的最短距离D介于50微米至5毫米。通过第一线段142c以及第二线段144c部分重叠以及第一尖端T1以及第二尖端T2的设置可提升接地电极140c的抗静电放电能力,降低静电放电对于内部电路的损 害的可能性,还可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的信号干扰。如此一来,可使得触控面板的信赖性得以被提升。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接地电极主要由多条彼此分离且电性独立的线段所构成。由在此些线段彼此分离有助于降低接地电极的天线特性,因此可降低接地电极对于噪声的吸收,并改善接地电极对于内部电路(包括触控感应元件以及导线)的信号干扰现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触控面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控面板.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基板、触控感应元件、多条导线以及接地电极。基板包含显示区以及邻接显示区的外围区。触控感应元件设置在基板上且至少位于显示区。导线设置位于基板上且位于外围区。导线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元件。接地电极设置在基板上且位于外围区。接地电极包括多条线段,且线段彼此分离。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