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杆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9220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833657.6

申请日:

2014.12.26

公开号:

CN104747702A

公开日:

2015.07.0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H 59/02申请公布日:2015070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 59/02申请日:20141226|||公开

IPC分类号:

F16H59/02

主分类号:

F16H59/02

申请人: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泷川喜博

地址:

日本静冈县

优先权:

2013-270854 2013.12.27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代理人:

丁文蕴; 王莉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换挡杆装置,能改善操作杆对基座支架的装配性,其具备:具有构成圆筒孔内周面的侧壁以及构成圆筒孔底面的底壁且设于基座支架的轴承收容部;收容于轴承收容部且在内表面具有球状凹部的轴承部件;设于操作杆且具有能旋转滑动地嵌入球状凹部内的球状凸部的轴支承部。操作杆经由轴支承部能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换挡杆装置还具备在轴承部件的插入侧的端面上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在径向上能挠曲变形的多个可挠边缘部;以与轴承部件的可挠边缘部对置的方式设于侧壁和底壁之间的壁侧引导凸部。壁侧引导凸部从侧壁向内方突出并以其内径朝向底壁变小的方式倾斜。若轴承部件收容于轴承收容部,则可挠边缘部因壁侧引导凸部挠曲变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换挡杆装置,具备:
轴承收容部,其具有构成圆筒孔的内周面的侧壁以及构成所述圆筒孔的底面的底壁且设于基座支架;
轴承部件,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且在内表面具有球状凹部;以及
轴支承部,其设于在上端部设有操作部的操作杆且具有能够旋转滑动地嵌入所述球状凹部内的球状凸部,
所述操作杆经由所述轴支承部能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
所述换挡杆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多个可挠边缘部,其在插入所述轴承收容部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插入侧的端面上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且在径向上能够挠曲变形;以及
壁侧引导凸部,其以与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可挠边缘部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
所述壁侧引导凸部从所述侧壁向内方突出且以其内径朝向所述底壁变小的方式倾斜,
若所述轴承部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则所述可挠边缘部因所述壁侧引导凸部挠曲变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插入侧的所述端面,在周向上隔着间隔形成有多个凹槽,
由所述凹槽的外侧壁形成有所述可挠边缘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形成有压入肋。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二个弹性爪部,其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于所述轴承部件的外周面且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径向上能够弹性变形;
切缝,其在两个所述弹性爪部之间并沿轴向形成于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外周面上,且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反插入侧的端面开口;以及
爪槽,其形成于所述轴承收容部的内表面并供所述弹性爪部插入,
供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弹性爪部卡定的卡定台阶部形成于所述爪槽内。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压接突起,其形成在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插入侧的所述端面上,且沿所述切缝的延长上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二个弹性爪部,其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于所述轴承部件的外周面且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径向上能够弹性变形;
切缝,其在两个所述弹性爪部之间并沿轴向形成于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外周面上,且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反插入侧的端面开口;以及
爪槽,其形成于所述轴承收容部的内表面并供所述弹性爪部插入,
供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弹性爪部卡定的卡定台阶部形成于所述爪槽内。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压接突起,其形成在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插入侧的所述端面上,且沿所述切缝的延长上配置。

8.
  一种换挡杆装置,具备:
轴承收容部,其具有构成圆筒孔的内周面的侧壁以及构成所述圆筒孔的底面的底壁且设于基座支架;
轴承部件,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且在内表面具有球状凹部;以及
轴支承部,其设于在上端部设有操作部的操作杆且具有能够旋转滑动地嵌入所述球状凹部内的球状凸部,
所述操作杆经由所述轴支承部能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
所述换挡杆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凹槽,其在插入所述轴承收容部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插入侧的端面上,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以及
多个梯形突起,其以与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凹槽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
所述梯形突起具有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凹槽突出的尖儿细的梯形形状,
若所述轴承部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则所述凹槽因所述梯形突起在周向上挠曲变形。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挡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弹性爪部,其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于所述轴承部件的外周面并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径向上能够弹性变形;以及
爪槽,其形成于所述轴承收容部的内表面且供所述弹性爪部插入,
供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弹性爪部卡定的卡定台阶部形成于所述爪槽内,
所述凹槽在与所述弹性爪部对置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插入侧的所述端面开口。

说明书

换挡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杆向前后左右摆动,主要应用于手动变速器(MT)的换挡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手动变速器(MT)用的换挡杆装置,具有如下构成的换挡杆装置被广泛使用,即,通过将操作杆可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来将操作杆的换挡(车辆前后)方向和选挡(车辆左右)方向的摆动分别经由电缆传递至手动变速器。
对于这样的换挡杆装置,日本国特开平6-94109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配设于基座支架的内表面具有球面凹形状的轴承部件枢轴支承有设于操作杆的中间部的球状凸部的结构。
另外,日本国特开平9-53708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了作为在基座支架配设轴承部件的机构,将与轴承部件一体形成的弹性爪部卡定在设于基座支架的阶梯部上,从而进行了防松的构造。日本国实开平6-49149号公报(专利文献3)也公开类似的构造。
然而,使用弹性爪等来组装轴承部件的情况下,若在基座支架与轴承部件之间产生一点点缝隙,则在操作操作杆时导致晃荡,所以配置O形密封环等的软质橡胶材料来消除晃荡。
另外,日本国特开昭62-273132号公报(专利文献4)提出了装配性优异的轴承部件。专利文献4公开了由单一部件构成的轴承部件,在换挡杆的球状轴支承部的半径向上贯通的多个切缝从轴承部件的上端面形成。由于该切缝,轴承部件能够扩径,能够压入换挡杆的球状轴支承部。
但是,在组装于基座支架时轴承部件被压入时,或者承受了来自O形密封环等的软质橡胶材料的紧固力时,产生支承换挡杆的球状凸部的负载不稳定,操作操作杆时的滑动阻力变动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换挡杆装置,不用设置其它部件也能防止换挡杆的晃荡并能抑制操作操作杆时的轴承部分中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第一发明是一种换挡杆装置,具备:轴承收容部,其具有构成圆筒孔的内周面的侧壁以及构成所述圆筒孔的底面的底壁且设于基座支架;轴承部件,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且在内表面具有球状凹部;以及轴支承部,其设于在上端部设有操作部的操作杆且具有能够旋转滑动地嵌入所述球状凹部内的球状凸部,所述操作杆经由所述轴支承部能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所述换挡杆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多个可挠边缘部,其在插入所述轴承收容部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插入侧的端面上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且在径向上能够挠曲变形;以及壁侧引导凸部,其以与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可挠边缘部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壁侧引导凸部从所述侧壁向内方突出且以其内径朝向所述底壁变小的方式倾斜,若所述轴承部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则所述可挠边缘部因所述壁侧引导凸部挠曲变形。
根据第一发明,在将轴承部件组装到轴承收容部时,可挠边缘部被壁侧引导凸部挠曲变形,所以不用设置其它部件,利用可挠边缘部的复原力便能够抑制轴承部件与轴承收容部之间的晃荡。
优选在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插入侧的所述端面,在周向上隔着间隔形成有多个凹槽,由所述凹槽的外侧壁形成有所述可挠边缘部。
这样一来,利用可挠边缘部的复原力抑制轴承部件的晃荡,所以对从球状凹部作用于球状凸部的压力不造成影响。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操作杆时的轴承部分中的滑动阻力的变动。另外,可挠边缘部的两端在周向连结,所以可挠边缘部的复原力(挠曲反作用力)成为强力。该结果,能够更强地抑制轴承部件的晃荡。
优选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形成有压入肋。
这样一来,一边使压入肋弹性变形,一边将轴承部件压入轴承部件收容部内,从而使轴承部件保持于轴承收容部内,所以能够抑制晃荡。
优选地,上述换挡杆装置还具备:二个弹性爪部,其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于所述轴承部件的外周面且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径向上能够弹性变形;切缝,其 在两个所述弹性爪部之间并沿轴向形成于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外周面上,且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反插入侧的端面开口;以及爪槽,其形成于所述轴承收容部的内表面并供所述弹性爪部插入,供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弹性爪部卡定的卡定台阶部形成于所述爪槽内。
这样一来,将弹性爪部与卡定台阶部卡定来使轴承部件保持于轴承收容部内,所以不使用其它部件也能够将轴承部件固定在轴承收容部内。另外,即使在利用弹性爪部卡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晃荡。并且,设有在反插入侧的端面开口的切缝来使轴承部件挠曲变形成为可能,所以能够使轴承部件成为单一部件,并且将操作杆的球状凸部嵌入球状凹部内。
优选还具备压接突起,其形成在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插入侧的所述端面上,且沿所述切缝的延长上配置。
这样一来,若将轴承部件组装到轴承收容部内,则压接突起被底壁挤压,利用压接突起的复原力消除卡定台阶部与弹性爪部之间的轴向的间隙,能够抑制晃荡。
第二发明是一种换挡杆装置,具备:轴承收容部,其具有构成圆筒孔的内周面的侧壁以及构成所述圆筒孔的底面的底壁且设于基座支架;轴承部件,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且在内表面具有球状凹部;以及轴支承部,其设于在上端部设有操作部的操作杆且具有能够旋转滑动地嵌入所述球状凹部内的球状凸部,所述操作杆经由所述轴支承部能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所述换挡杆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凹槽,其在插入所述轴承收容部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插入侧的端面上,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以及多个梯形突起,其以与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凹槽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梯形突起具有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凹槽突出的尖儿细的梯形形状,若所述轴承部件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则所述凹槽因所述梯形突起在周向上挠曲变形。
根据第二发明,若将轴承部件组装到轴承收容部,则梯形突起扩开凹槽,所以不用设置其它部件,利用凹槽的复原力也能够抑制轴承部件与轴承收容部件之间的晃荡。另外,凹槽的复原力对从球状凹部作用于球状凸部的压力不造成影响,所以能够抑制操作操作杆时的轴承部分中的滑动阻力的变动。
优选还具备:弹性爪部,其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于所述轴承部件的外周面并在所述轴承部件的径向上能够弹性变形;以及爪槽,其形成于所述轴承收容部的内表面且供所述弹性爪部插入,供收容于所述轴承收容部内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弹性爪部卡定的卡定台阶部形成于所述爪槽内,所述凹槽在与所述弹性爪部对置的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插入侧的所述端面开口。
这样一来,将弹性爪部与卡定台阶部卡定而使轴承部件保持于轴承收容部内,所以不用设置其它部件也能够将轴承部件固定于轴承收容部内。另外,即使在利用弹性爪部卡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晃荡。并且,凹槽设于与插入侧端面的弹性爪部对应的位置,梯形突起设于轴承收容部的底壁,所以梯形突起扩开凹槽的力直接传递至弹性爪部,能够用更强的力抑制晃荡。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述换挡杆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上述换挡杆装置中的轴承收容部的立体图。
图4上述换挡杆装置中的轴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轴承部件向上述轴承收容部的刚组装完成前的剖视图。
图6是上述轴承部件向上述轴承收容部的组装完成后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轴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轴承部件向轴承收容部的组装完成后的侧视图(局部剖视)。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杆装置中的轴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轴承部件向轴承收容部的刚组装完成前的侧视图(局部剖视)。
图中:
1、1A、1B—换挡杆装置,2—基座支架,3—操作杆,5、5A、5B—轴承部件,11—操作杆支承部,22—轴承收容部,22a—侧壁,22b—底壁,22d—卡定台阶部,22e—壁侧引导凸部,33—球状凸部,51—球状凹部,52a—插入侧的端面,52b—反插入侧的端面,53—弹性爪部,54a—切缝,56—凹槽,56a—可挠边缘部,57—压入肋,58—压接突起,59—V形槽,61d—梯形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 装置1主要应用于手动变速器(MT)。如图1以及图2所示,换挡杆装置1具备基座支架2、操作杆3、以及选挡杆4。操作杆3经由后述的操作杆支承部(轴支承部)11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2。因此,操作杆3能够在换挡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和选挡方向(车辆左右方向)摆动。另外,选挡杆4经由后述的选挡杆支承部14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2。因此,选挡杆4能够在换挡方向上摆动。而且,若沿换挡方向操作操作杆3,则与操作杆3的一端(下端)连接的换挡侧电缆(未图示)被推拉,另外,若沿选挡方向操作操作杆3,则操作杆3使选挡杆4转动,从而与选挡杆4的一端连接的选挡侧电缆(未图示)被推拉,变速器(未图示)被切换。此外,图1中所示的上下左右与安装于车辆的中心控制台(未图示)的状态下的换挡杆装置1的上下左右对应。
基座支架2通过对含有玻璃纤维的硬质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形而成形为大致矩形状的框体。基座支架2在下方四角具备设置孔21。基座支架2由贯通设置孔21的螺栓(未图示)设于车体(未图示)的地板面板。另外,基座支架2具备收容构成操作杆支承部11的轴承部件5的轴承收容部22、以及构成后述的支承选挡杆4的选挡杆支承部14的选挡支承轴23。
如图3所示,轴承收容部22在基座支架2的上部形成为左右方向的一方开口的凹部。轴承收容部22具备构成大致圆筒孔的内周面的侧壁22a、以及构成圆筒孔的底面的底壁22b。底壁22b具有环形状,其中央部开口。并且,在圆筒状的侧壁22a的内周面上的对置的上下两处沿轴向(左右方向)形成有爪槽22c。如图2所示,在爪槽22c的底壁22b附近,从底壁22b的背面侧沿轴向形成有卡定台阶部22d。卡定台阶部22d是形成于爪槽22c内的径向的台阶部。此外,卡定台阶部22d与后述的弹性爪部53一起构成轴承固定构造12。另外,在轴承固定构造12,在轴承收容部22与轴承部件5之间设有后述的松动抑制构造13。
如图1所示,选挡支承轴23由形成于基座支架2的上部且朝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图中右方)突出的圆筒状的突起构成。
操作杆3是圆柱状的金属材料,在其下部以棱状一体成形有树脂材料。在操作杆3的上端部安装有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把手(未图示)。另外,如图1所示,在操作杆3的下端部设有换挡侧连接部31。在换挡侧连接部31连接有从 变速器(未图示)延伸设置的换挡侧电缆(未图示)的一端。并且,在操作杆3的中央下部与操作杆3一体地突出设有操作杆支承轴32。操作杆支承轴32从操作杆3朝向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左方)突出。在操作杆支承轴32的前端形成有构成操作杆支承轴11的球状凸部33。另外,在操作杆3上与操作杆支承轴32同轴地突出设有选挡侧连接轴34。选挡侧连接轴34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图中右方)突出。在选挡侧连接轴34的前端形成有构成选挡连接部15的选挡球状突起35。
选挡杆4由硬质树脂材料形成为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厚板部件。在选挡杆4的各角部形成有选挡轴孔41、选挡侧连接接受孔42、以及选挡侧连接部43。选挡轴孔41以及选挡侧连接接受孔42配设于选挡杆4的上部,选挡侧连接部43配设于选挡杆4的下部。即,选挡杆4以倒三角形的状态配设于基座支架2。选挡轴孔41是沿板厚方向贯通选挡杆4的贯通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基座支架2的选挡支承轴23。选挡轴孔41与选挡支承轴23一起构成后述的选挡杆支承部14。选挡侧连接接受孔42是沿板厚方向贯通选挡杆4的贯通孔,构成后述的选挡连接部15。在选挡侧连接部43连接有从变速器(未图示)延伸设置的选挡侧电缆(未图示)的一端。
如图2以及图4所示,轴承部件5由软质树脂材料形成,具备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壁52。在筒壁52的内表面形成有与球状凸部33对应的球状凹部51。另外,轴承部件5具备一对弹性爪部53以及多个轴承切缝54。弹性爪部53形成于筒壁52的外周,具有挠性。轴承切缝54沿轴向从筒壁52的一侧端面52b(图1中右侧的端面)形成。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筒壁52的另一侧端面52a(图1中左侧的端面)的外周部形成有轴承侧锥形部55。轴承侧锥形部55形成为倒角状。在被轴承切缝54区分的另一端侧面52a上形成有沿筒壁52的周向以圆弧状开口的凹槽56。如图5以及图6所示,凹槽56的径向的剖面具备大致V字形状。
如图4所示,弹性爪部53沿筒壁52的外周面延伸设置。弹性爪部53绕轴承部件5的中心轴隔着180度的间隔配置了两处。弹性爪部53具有:在径向上具有挠性且朝向另一侧延伸设置的可挠臂53a、以及形成于可挠臂53a的前端的爪突起53b。爪突起53b向外侧突出设置。
轴承切缝54相对于两个弹性爪部53绕上述的中心轴分别形成于90度的位置(两个弹性爪部53的中间)。轴承切缝54沿组装方向亦即轴向形成于筒壁52。多个轴承切缝54包括:在一侧端面52b开口的第一切缝(切口)54a、以及形成于将筒壁52上的两个第一切缝54a之间进行三等分的位置的第二切缝54b。第二切缝54b也在一侧端面52b开口,与第一切缝54a具有相同形状。即,轴承切缝54沿轴向形成在轴承部件5的外周面(筒壁52)上,在一侧端面52b开口,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六处。
如图2所示,操作杆支承部11由操作杆3的球状凸部33以及轴承部件5构成。在操作杆3的球状凸部33组装于轴承部件5的球状凹部51的状态下,通过将轴承部件5组装到轴承收容部22,从而球状凸部33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2。此外,球状凸部33的曲率设定得比球状凹部51的曲率稍大。因此,若轴承部件5(球状凹部51)组装于操作杆3的球状凸部33,则球状凸部33相对于轴承部件5无晃荡地能够旋转滑动地枢轴支承。此外,轴承部件5由轴承固定构造12保持于轴承收容部22内。
轴承固定构造12由轴承收容部22的卡定台阶部22d以及轴承部件5的弹性爪部53构成。若将轴承部件5插入轴承收容部22,则弹性爪部53插入于爪槽22c,在组装位置卡定台阶部22d和爪突起53b卡合。通过卡定台阶部22d和爪突起53b的卡合,从而轴承部件5保持于轴承收容部22内。另外,轴承固定构造12利用设定于轴承收容部22与轴承部件5之间的松动抑制构造13,轴承部件5不晃荡地保持于轴承收容部22内。
如图2~图4所示,松动抑制构造13由可挠边缘部56a、壁侧引导凸部22e、以及压入肋57构成。可挠边缘部56a由构成大致V字形状的凹槽56的外侧壁构成。由于轴承部件5由软质的树脂材料形成,从而可挠边缘部56a具有在径向上能够挠曲变形的挠性。即,可挠边缘部56a通过在轴承部件5的另一侧面52a(轴承部件5向轴承收容部22的插入侧的端面)设置凹槽56来形成,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六处。
壁侧引导凸部22e是以与收容于轴承收容部22内的轴承部件5的可挠边缘部56a对置的方式形成于侧壁22a与底壁22b之间的具有倾斜面的引导突起。多个壁侧引导凸部22e以它们的内径朝向底壁22b变小的方式从侧壁22a向内 方突出。此外,以组装方向为基准,壁侧引导凸部22e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轴承侧锥形部55的倾斜角度大。
压入肋57在被轴承切缝54分割成六个的筒壁52中的未配置有两个弹性爪部53的四个的外周面上的中央沿轴向形成为脊状。
通过这样构成松动抑制构造13,若轴承部件5组装于轴承收容部22内,则压入肋57以压坏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可挠边缘部56a以被壁侧引导凸部22e推压而倒向径向内侧的方式弹性变形。该结果,利用可挠边缘部56a以及压入肋57的复原力,在卡定台阶部22d与弹性爪部53之间消除轴向的间隙,可抑制晃荡。另外,利用压入肋57的复原力,消除侧壁22a与筒壁52之间的径向的间隙,可抑制晃荡。
如图1所示,选挡杆支承部14将选挡杆4以向车辆前后方向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支架2。选挡杆支承部14由选挡支承轴23、选挡轴孔41、以及选挡支承销61构成。
选挡支承销61具备圆棒状的销轴部61a、形成于销轴部61a的一端的圆盘状的销卡定部61b、以及形成于销轴部61a的另一端的具有可挠性的叉形状的销卡合部61c。在销卡合部61c的前端形成有在选挡支承轴23的筒孔23a内进行卡合的钩状的突起61d。
将选挡支承轴23插通选挡轴孔41,从而选挡杆4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另外,将选挡支承销61插入于选挡支承轴23的筒孔23a内,突起61d在筒孔23a内得以卡合。由此,选挡支承销61卡定在选挡支承轴23,限制了选挡杆4的轴向的移动。其另一方面,选挡杆4以绕选挡支承轴23的转动被允许的状态进行轴支承。
选挡连接部15将操作杆3的选挡方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动作转换成车辆前后方向的动作。选挡连接部15由选挡球状突起35和选挡侧连接接受孔42构成。选挡球状突起35以球状凸部33为中心并以圆弧状移动,能够滑动地且无缝隙地插通于选挡侧连接接受孔42内。根据操作杆3的选挡方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动作,选挡球状突起35以球状凸部33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根据选挡球状突起35的上下方向的摆动,选挡杆4以选挡支承轴23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摆动。该结果,选挡侧连接部4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对换挡杆装置1的装配步骤进行说明。首先,操作杆3的球状凸部33组装于轴承部件5。为了将球状凸部33组装到轴承部件5,将球状凸部33从一侧端面52b的一侧(反插入侧:轴承部件5向轴承收容部22的插入侧的相反侧;图5以及图6中的右侧)压入轴承部件5。该结果,轴承切缝54被扩开,筒壁52向扩径方向挠曲,若球状凸部33收容于球状凹部51内,则筒壁52复原成原来的形状。
接下来,轴承部件5与操作杆3一起组装于基座支架2的轴承收容部22。为了将轴承部件5组装到轴承收容部22,将轴承部件5从另一端侧(图1以及图2中的右侧)压入轴承收容部22。该结果,弹性爪部53沿爪槽22c挠曲,在组装位置爪突起53b与卡定台阶部22d卡合,轴承部件5被保持于轴承收容部22内。另外,若将轴承部件5组装到轴承收容部22,则上述的松动抑制构造13发挥作用,可防止轴承部件5在收容于轴承收容部22内的状态下的晃荡。换句话说,压入肋57向压坏的方向弹性变形,利用压入肋57的复原力来吸收轴承部件5的径向的晃荡。另外,可挠边缘部56a与壁侧引导凸部22e抵接,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利用可挠边缘部56a的复原力来吸收轴承部件5的轴向以及径向的松动。
接下来,选挡杆4组装于基座支架2。为了将选挡杆4组装到基座支架2,将选挡支承轴23插入选挡轴孔41,并且将选挡球状突起35插入到选挡侧连接接受孔42。
最后,选挡支承销61插入选挡支承轴23的筒状23a,装配完成。
此外,将操作杆3以及轴承部件5组装到基座支架2的方向、将选挡杆4组装到基座支架2的方向、以及将选挡支承销6组装到选挡支承轴23的方向全部设定为相同的方向(图1中的从右向左)。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驾驶员将操作杆3在换挡方向(前后方向)上进行摆动操作时,换挡电缆(未图示)被推拉,在驾驶员将操作杆3在选挡方向(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操作时,选挡杆4向前后方向摆动,换挡电缆(未图示)被推拉。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轴承部件5的插入侧端部设有在径向上能挠曲变形的可挠边缘部56a,并且在侧壁22a与底壁22b之间配置有壁侧引导凸部22e。 因此,若将轴承部件5组装到轴承收容部22,则可挠边缘部56a因壁侧引导凸部22c挠曲变形。该结果,不设置其它部件也能够利用可挠边缘部56a的复原力来抑制轴承部件5与轴承收容部22之间的轴向以及径向的晃荡。
另外,利用可挠边缘部56a的复原力抑制轴承部件5的晃荡,但由形成于位于轴承部件5的插入侧的另一侧端面52a的凹槽56的外侧壁形成可挠边缘部56a,所以对从球状凹部51作用于球状凸部33的压力不造成影响。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操作杆3时的轴承部分中的滑动阻力的波动。另外,可挠边缘部56a的两端在周向连结,所以(与可挠边缘部56a的两端在周向截断、分离的情况相比)可挠边缘部56a的复原力(挠曲反作用力)成为强力。该结果,能够更强地抑制轴承部件5的晃荡。
并且,在轴承部件5的外周面上沿轴向设置压入肋57,使压入肋57弹性变形,并且将轴承部件5组装到轴承收容部22内,所以轴承部件5会被压入轴承收容部22内,能够抑制晃荡。
另外,将弹性爪部53与卡定台阶部22d卡定,使轴承部件5保持在轴承收容部22内,所以不使用其它部件也能够将轴承部件5固定在轴承收容部22内。
另外,通过设置在位于反插入侧的一侧端面52b开口的轴承切缝54,来使轴承部件5的挠曲变形成为可能,所以能够将轴承部件5作为单一部件,并且能将操作杆3的球状凸部33嵌入球状凹部51内。
并且,在装配换挡杆装置1时,能够将操作杆支承部11、操作杆3、以及选挡杆4从左右方向的一侧(如上述那样,图1中的从右到左)依次组装到基座支架12。因此,无需每个工序改变基座支架2的方向,所以能够改善装配性。
另外,使弹性爪部59与卡定台阶部22d卡合,来将操作杆支承部11配置在轴承收容部22,所以能够用单一工序将操作杆支承部11组装到基座支架2。因此,能够改善装配性。并且根据该结构,无需如以往那样地利用基座支架、辅助部件以及固定螺栓来固定基座支架侧球状部,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个数。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7以及图8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换挡杆装置1A具备基座支架2、操作杆3、以及选挡杆4。该点 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变形例的松动抑制构造13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松动抑制构造13的结构不同。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如图7以及图8所示,松动抑制构造13A除了可挠边缘部56a、壁侧引导凸部22e、以及压入肋57以外,还具备压接突起58。在轴承部件5A上形成的压接突起58是在另一侧端面52a上形成的突起,沿第一切缝54a的延长上配置。压接突起58由与轴承部件5A相同的软质树脂材料与轴承部件5A一体形成。压接突起58相对于两个弹性爪部53绕上述的中心轴配置在90度的位置。
进一步设置压接突起58,从而在将轴承部件5A组装到轴承收容部22内时,压接突起58被底壁22b推压,会进一步向轴向压入相对于压接突起58在周向上位于90度的位置的弹性爪部53。该结果,切缝54a以及54b以扩开的方式弹性变形,切缝54a以及54b的底部54aa以及54ba挠曲变形。而且,若在该状态下爪突起部53b与卡定台阶部22d卡定,则利用底部54aa以及54ba的复原力来消除卡定台阶部22d与弹性爪部53之间的轴向的间隙,能够比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进一步抑制晃荡。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杆装置1B具备基座支架2、操作杆3、以及选挡杆4。该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松动抑制构造13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松动抑制构造13的结构不同。此外,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松动抑制构造13B由作为凹槽的V形槽59与梯形突起24构成。
V形槽59是设于另一侧端面52a的与弹性爪部53对应的位置,且具有大致V字形状的切缝状的槽。V形槽59在另一侧端面52a(轴承部件5B向轴承收容部22的插入侧的端面)开口。即,V形槽59与弹性爪部53相同地,绕轴承部件5B的中心轴隔着180度的间隔在另一侧端面52a配置两处。
梯形突起24是形成在与V形槽59对置的底壁22b的突起。梯形突起24朝向V形槽59突出设置,具有尖儿细的梯形形状。另外,梯形突起24设定 得比V形槽59宽幅。
这样构成松动抑制构造13B,从而在将轴承部件5B组装到轴承收容部22内时,V形槽59被梯形突起24推压而扩开。该结果,消除卡定台阶部22d与弹性爪部53之间的轴向的间隙,能够抑制晃荡。
另外,V形槽59设于另一侧端面52a(插入侧的端面)的与弹性爪部53对应的位置,梯形突起24设于底壁22b,所以在V形槽59与弹性爪部53之间未形成有切缝。因此,梯形突起24扩开V形槽50的力直接传递至弹性爪部53,能够用更强的力抑制晃荡。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承部件5B的插入侧亦即另一侧端面52a设有V形槽59,在轴承收容部22的底壁22b设有梯形突起24。但是,即使V形槽设于底壁22b,梯形突起设于另一侧端面52a,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换挡杆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换挡杆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换挡杆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换挡杆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挡杆装置.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换挡杆装置,能改善操作杆对基座支架的装配性,其具备:具有构成圆筒孔内周面的侧壁以及构成圆筒孔底面的底壁且设于基座支架的轴承收容部;收容于轴承收容部且在内表面具有球状凹部的轴承部件;设于操作杆且具有能旋转滑动地嵌入球状凹部内的球状凸部的轴支承部。操作杆经由轴支承部能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基座支架。换挡杆装置还具备在轴承部件的插入侧的端面上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在径向上能挠曲变形的多个可挠边缘部;以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