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8999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2.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82555.4

申请日:

2014.09.19

公开号:

CN104777951A

公开日:

2015.07.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44申请日:20140919|||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44

主分类号:

G06F3/044

申请人: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启明; 吴学智; 罗启文; 林明传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潭子区建国路10号

优先权:

103100991 2014.01.10 TW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代理人:

臧建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多个第一导电单元、多个第二导电单元以及绝缘层。第一导电单元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电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一子电极以及第二子电极。第二导电单元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二电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三子电极以及第四子电极。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彼此交错且电性绝缘,第一子电极和第三子电极由第一导电层所构成,且第二子电极和第四子电极由第二导电层所构成,第一导电层位于基板与第二导电层之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具有可视区以及与该可视区邻接的周边区;
多个第一导电单元,至少位于该可视区,各该第一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 延伸且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各该第一电 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一子电极以及第二子电极;
多个第二导电单元,至少位于该可视区,各该第二导电单元沿第二方向 延伸且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各该第二电 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三子电极以及第四子电极,该些第一导电单元与 该些第二导电单元彼此交错且电性绝缘,该第一子电极和该第三子电极由第 一导电层所构成,且该第二子电极和该第四子电极由第二导电层所构成,该 第一导电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以及
绝缘层,其中该绝缘层至少位于该些第一导电单元与该些第二导电单元 的多个交错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层为连续膜 层以覆盖该些第一子电极、该些第三子电极以及该些第一连接部,该绝缘层 具有多个开口以分别暴露出该些第一子电极以及该些第三子电极,该些第二 子电极位于该绝缘层上且通过一部分的该些开口与该些第一子电极连接,该 些第四子电极位于该绝缘层上且通过另一部分的该些开口与该些第三子电极 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层包括多个 绝缘图案,该些绝缘图案分别覆盖该些第一连接部,该些第二子电极位于该 些第一子电极的表面上,该些第四子电极位于该些第三子电极的表面上,该 些第二连接部位于该些绝缘图案上且与该些第四子电极彼此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连接部与该 些第四子电极属于不同导电层,且该些第二连接部的材质包括金属。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子电极、该 些第四子电极与该些第二连接部属于同一导电层,且为由金属细线所构成的 金属网格。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 部,其中该些第二连接部与该些第四子电极属于同一导电层且彼此连接,该 些第三连接部与该些第四子电极属于不同导电层,该些第二连接部位于该些 第一连接部与该些第三连接部之间,该些第三连接部的材质包括金属。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绝缘图案至少覆 盖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三子电极,且各该绝缘图案具有至 少两个开口以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三子电极,该些第四子电极通过该些开 口以分别和该些第三子电极连接,该些第二连接部与该些第四子电极属于同 一导电层且彼此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连接部包括 多个桥接部,各该桥接部跨越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以连接相邻的两个第四子 电极,该些第二连接部与该些第四子电极属于同一导电层且彼此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连接部与该 些第一子电极属于不同导电层且彼此连接,该绝缘层包括多个绝缘图案,该 些绝缘图案分别覆盖该些第一连接部,该些第二连接部位于该些绝缘图案上 且与该些第四子电极彼此连接,该些第一连接部的材质包括金属。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连接部上 还覆盖有一辅助连接部,且该辅助连接部、该些第一子电极与该些第三子电 极属于同一导电层。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层以及 多条信号导线,位于该周边区,该些信号导线位于该遮光层上,各该信号导 线与该第一导电层或该第二导电层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保护图 案,该些保护图案覆盖该些信号导线,且该些保护图案与该第二导电层属于 同一导电层。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以及 该第二导电层延伸至该遮光层上以和该些信号导线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层 覆盖该第一导电层的侧壁,且该些信号导线与该第二导电层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以及 该第二导电层延伸至该遮光层上以和该些信号导线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层 的一侧壁与该第一导电层的侧壁切齐,该些信号导线覆盖第二导电层,且该 些信号导线与该第一导电层的该侧壁以及该第二导电层的该侧壁接触。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以及 该第二导电层延伸至该遮光层上以和该些信号导线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层 暴露出该第一导电层的侧壁,且该些信号导线与该第一导电层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层,至 少位于部分的该遮光层上,该第一导电层以及该第二导电层延伸至该遮光层 上以和该些信号导线电性连接,该辅助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 之间,其中该辅助层覆盖该第一导电层的侧壁,该第二导电层覆盖该辅助层 且与该些信号导线连接。

17.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层,至 少位于部分的该遮光层上,该第一导电层以及该第二导电层延伸至该遮光层 上以和该些信号导线电性连接,该辅助层位于该遮光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 其中该第二导电层覆盖该第一导电层的侧壁,且该第二导电层覆盖该辅助层 并与该些信号导线连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遮光层覆盖部分 的该第一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延伸至该遮光层上以和该些信号导线连接。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层,至 少位于部分的该遮光层上,该第二导电层覆盖该辅助层。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层覆盖该些 信号导线且具有多个开口,且该第二导电层通过该些开口与该些信号导线连 接。

21.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框层,位 于该遮光层靠近该可视区的边界处,该遮光层覆盖部分该内框层,该内框层 遮蔽部分该第一导电层。

22.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框层,位 于该遮光层靠近该可视区的边界处,该遮光层覆盖部分该内框层,该内框层 遮蔽部分该辅助层。

2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框层,位 于该遮光层靠近该可视区的边界处,该些信号导线延伸至该内框层上方以连 接该第一导电层或该第二导电层。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覆盖 部份该内框层,该遮光层覆盖部份该第一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未延伸至该 遮光层上,该些信号导线连接该第二导电层。

2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未延 伸至该遮光层上且与该遮光层彼此分离,该第二导电层覆盖该第一导电层且 延伸至该遮光层上以和该些信号导线电性连接。

2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的厚 度大于该第二导电层的厚度。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与该第一导电层连 接的该第一连接部的线宽小于与该第二导电层连接的该第二连接部的线宽。

2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的厚 度小于该第二导电层的厚度。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与该第一导电层连 接的该第一连接部的线宽大于与该第二导电层连接的该第二连接部的线宽。

3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三 导电单元,位于该周边区,且该第三导电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图案,是属于该 第二导电层。

3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拟置 电极,位于该可视区且位于该些第一导电单元和该些第二导电单元之间,该 拟置电极由该第二导电层构成。

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拟置 电极,位于该可视区且位于该些第一导电单元和该些第二导电单元之间,该 拟置电极由该第一导电层以及该第二导电层构成。

3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信号接 垫,设置该周边区,该些信号接垫与对应的信号导线电性连接。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信号接垫由该 第一导电层以及该第二导电层所构成。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信号接垫由该 第二导电层所构成。

36.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导电单元 或各该第二导电单元电性连接至两条信号导线,且该两条信号导线电性连接 至同一个信号接垫。

37.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导电单元 或各该第二导电单元电性连接至两条信号导线,且该两条信号导线电性连接 至不同的信号接垫。

38.
  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匹配层, 覆盖该些第一导电单元以及该些第二导电单元,该光学匹配层包括第一光学 匹配子层以及第二光学匹配子层,该第一光学匹配子层覆盖该第一导电层以 及该第二导电层,且该第一光学匹配子层的折射率低于该第二导电层,且该 第二光学匹配子层覆盖该第一光学匹配子层,且该第二光学匹配子层的折射 率大于该第一光学匹配子层。

3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为覆盖板。

4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为显示器的 元件基板。

说明书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传导阻抗低且触控 感测灵敏度良好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控面板通常会包含多个沿一第一方向(例如垂直方向)设置的第 一导电单元,及多个沿一第二方向(例如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二导电单元。电容 式触控面板的驱动器可输出驱动信号至第一导电单元,并接收第二导电单元 产生的相对应感应信号,之后电容式触控面板再根据接收到的感应信号相对 应产生触控位置信号。一般而言,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第一感应单元及第二感 应单元是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然而,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值通常较会影 响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性能。此外,如果导电单元是由非透明导电材 料(例如:金属细线)所形成,则较会有视觉上的问题,若是通过降低线宽以减 少视觉所造成的影响,则可能会因线宽过小,而会有电阻升高及良率不高的 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第一导电单元及第二导电单元的传 导阻抗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一种触控面板,其中触控面板的阻抗低且触控灵敏度良好。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多个第一导电单元、多个第二导电单元以 及绝缘层。基板具有可视区以及与可视区邻接的周边区。第一导电单元至少 位于可视区。各第一导电单元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 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各第一电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一子电 极以及第二子电极。第二导电单元至少位于可视区。各第二导电单元沿第二 方向延伸且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各第二 电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三子电极以及第四子电极。第一导电单元与第 二导电单元彼此交错且电性绝缘。第一子电极和第三子电极由第一导电层所 构成。第二子电极和第四子电极由第二导电层所构成。第一导电层位于基板 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绝缘层至少位于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的多个交 错处。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的导电单元包括多个电极,其中该些电极 是由双层导电结构所构成,因此具有较低的传导阻抗,进而提升触控面板触 控灵敏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A至图2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造流程的局部示意图;
图2E为图2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F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拟置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G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拟置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H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接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I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接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J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接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1实施例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厚度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厚度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A至图6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
图6D为图6C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A至图7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
图7E为图7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8A至图8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
图8E为图8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A至图9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
图9D为图9C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
图10D为图10C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1A至图11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
图11E为图11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5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5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5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5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触控面板;
102:基板;
102a:可视区;
102b:周边区;
110:第一导电单元;
112:第一电极;
114:第一连接部;
120:第二导电单元;
122:第二电极;
124:第二连接部;
130:绝缘层;
130a、320:绝缘图案;
140:遮光层;
150:信号导线;
160:信号接垫;
160a:底层结构;
160b:顶层结构;
170:拟置电极;
170a:第一拟置部;
170b、第二拟置部;
180:蚀刻保护图案;
190:辅助层;
200:内框层;
210:光学匹配层;
210a:氧化硅层;
210b:氮化硅层;
300:第三导电单元;
310:第一导电图案;
330:第二导电图案;
330a:第三电极;
330b:第四电极;
330c:连接部;
B:桥接部;
C1:第一导电层;
C2:第二导电层;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1:第一子电极;
E2:第二子电极;
E2a:延伸部;
E3:第三子电极;
E4:第四子电极;
H、H1、H2、H3:开口;
I-I’、II-II’、III-III’: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 示意说明,其中各构件的详细结构可参照后续的实施例说明。请参照图1, 触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02、多个第一导电单元110、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20 以及绝缘层130。基板102具有可视区102a以及周边区102b。周边区102b 邻接可视区102a,本实施例的周边区102b环绕整个可视区102a,但本发明 不限于此。周边区102b也可以仅位于可视区102a的一侧或是位于可视区102a 的两相对侧。
基板102可为硬式透光基板或可挠式透光基板,其材质例如为玻璃或塑 料,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基板102可具有覆盖保护下部元件的作用, 基板102上未配置有导电单元的一侧可作为使用者的操作界面。也就是,在 本实施例中,基板102可为覆盖板,其可以为强化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 称:PC)的复合叠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例如ORGA树脂)或其他硬质透 光材质以具备耐刮、高机械强度等保护特性。因此,使触控面板100更轻薄 化。另外,基板102上未配置有导电单元的一侧可以配置有例如抗眩膜或抗 反射膜等膜层。进一步地,基板102连接操作界面的侧表面可以具有弧形结 构。
本发明的基板102应当包括独立于显示器外的基板,或是整合于显示器 内的元件基板。前者例如是外加的覆盖板(Cover lens),覆盖板为高机械强 度的硬质基板,例如可为强化玻璃,或是复合塑胶基板,例如碳酸丙烯酯 (propylene carbonate,简称:PC)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简称:PMMA)的复合基板。后者例如是液晶显示器的彩色滤光基板、有机 发光二极体显示器的封装盖板等,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导电单元110至少位于可视区102a。每一个第一导电单元110沿第 一方向D1延伸且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112以及多个第一连接 部114。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112可通过一个第一连接部114电性连接。每 一个第一电极112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一子电极以及第二子电极。换言 之,第一电极112是由至少两个导电层所构成的双层结构。
第二导电单元120至少位于可视区102a。每一个第二导电单元120沿第 二方向D2延伸且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122以及多个第二连接 部124。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122可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124电性连接。每 一个第二电极122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三子电极以及第四子电极。换言 之,第二电极122是由至少两个导电层所构成的双层结构。第二方向D2不 同于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较佳是与第一方向D1垂直。
第一导电单元110与第二导电单元120彼此交错且电性绝缘,而且第一 导电单元110与第二导电单元120例如是构成一个触控元件。第一子电极和 第三子电极由同一导电层所构成,且第二子电极和第四子电极由同一导电层 所构成。
绝缘层130至少位于第一导电单元110与第二导电单元120的多个交错 处。具体而言,绝缘层130例如是位于彼此交错的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 接部124之间,其中绝缘层130覆盖该些第一连接部114,且该些第二连接 部124位于绝缘层130上。据此,第一导电单元110可与第二导电单元120 电性绝缘。
触控面板100包括遮光层140,设置于周边区102b中。遮光层140是用 于遮蔽装置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或光。遮光层140的材料可为陶瓷、类钻碳、 油墨或抗光光阻,但不以此为限。
触控面板100包括多条信号导线150以及多个信号接垫160。信号导线 150位于周边区102b的遮光层140上且延伸位于周边区102b的一侧以连接 信号接垫160。这些信号接垫160形成引脚接合区,用以与电路连接结构接 合,如可挠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FPC)。但本 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中也可以不设置信号接垫160, 而使这些信号导线150的末端集中于一侧以直接与可挠式印刷电路板接合。 或是,也可采用玻璃覆晶(flip chip)接合制程以直接将驱动晶片与设置在基 板102上的信号导线150电性接合。
触控面板100还包括多个拟置电极170。这些拟置电极170位于第一导 电单元110和第二导电单元120之间,其可用以改善视效,以及可能作为电 力线的传递之用。
以下将进一步说明上述触控面板100的制造方法。图2A至图2D为本发 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造流程的局部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A,通过 基板102,其具有可视区102a以及周边区102b。接着,在基板102上形成第 一导电层C1。第一导电层C1可包括多个第一子电极E1、多个第三子电极 E3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114。第一子电极E1和第三子电极E3彼此分离。相 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E1可由一个第一连接部114连接在一起。接着,在基板 102的周边区102b形成遮光层14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先形成遮 光层140后再形成第一导电层C1。此外,第一导电层C1也可以包括多个第 一拟置部170a。第一拟置部170a设置于相邻的第一子电极E1与第三子电极 E3之间。
第一导电层C1可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 称: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 Oxide,简称:IZO)、氧化锌镓(GZO)、 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纳米银丝、导电聚合物(conducting polymers)、 石墨烯(graphene)、硅烯或其他高导电性的透光材质等所构成,但不以此为 限,例如亦可采用不透明的金属导电材料。且第一导电层C1的型态较佳为连 续状薄膜,例如ITO薄膜、纳米银丝薄膜、ITO/Ag/ITO薄膜等;当然,也可 采用网格状薄膜,特别是针对金属材料,例如金属网格,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和图2B,在遮光层140上形成多条信号导线150。此外,也 可在周边区102b中形成至少一第一导电图案310。基于导电性的考量,信号 导线150和第一导电图案310可以由高导电性的材料所构成,例如金属或金 属合金,像是铜、铝、银、Mo/Al/Mo等。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另一提的是,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形成信号导线150的同时,一并在同一道制程中形成 一辅助导电图案(图未示)在第一连接部114上,以降低阻抗,避免第一连接部 114因过度窄缩而造成阻抗过大。当然,如有需要,亦可在第一导电层C1的 其他区域,例如第一子电极E1或第三子电极E3上设置数个辅助导电图案(图 未示)。
请参照图1和图2C,在基板102的可视区102a形成绝缘层130。在此, 绝缘层130可包括多个绝缘图案130a。绝缘图案130a覆盖第一连接部114, 且更进一步覆盖第三子电极E3靠近第一连接部114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 中,亦可仅覆盖第一连接部114。此外,绝缘层130也可以包括设置在周边 区102b的至少一绝缘图案320,绝缘图案320覆盖第一导电图案310。绝缘 图案320还具有开口H1以暴露出第一导电图案310。
绝缘层130可以为单层结构或是多层堆叠结构,例如可以是单层的无机 层,例如氧化硅;或是,单层的有机层,例如感光性树脂层;亦或是多层的 无机层搭配单层有机层,例如氧化硅/氮化硅复合无机层搭配感光性树脂层。
图2E为图2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D以及图2E,在基 板102上形成一第二导电层C2。第二导电层C2可包括多个第二子电极E2、 多个第四子电极E4和多个第二连接部124。第二子电极E2和第四子电极E4 彼此分离。在可视区102a中,第二子电极E2与第一子电极E1重叠且直接接 触而形成第一电极112。第二子电极E2与第一子电极E1可具有大致相同的 轮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子电极E2的大小可与第一子电极E1的大小相似, 因此两者的侧壁大致上切齐,其中第二子电极E2的一端还具有延伸部E2a。 延伸部E2a位于第一连接部114上且延伸至绝缘图案130a上,且相邻两个延 伸部E2a之间具有间隙以配置第二连接部12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子电 极E2可略大于第一子电极E1,以使第二子电极E2覆盖第一子电极E1的大 部分侧壁,以保护第一子电极E1不被同一蚀刻液侵蚀。
在可视区102a中,第四子电极E4与第三子电极E3重叠且直接接触而形 成第二电极122。类似地,第四子电极E4与第三子电极E3可具有大致相同 的轮廓。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子电极E4的大小可与第三子电极E3的大小相 似,因此两者的侧壁大致上切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子电极E4可略大于 第三子电极E3,以使第四子电极E4覆盖第三子电极E3的大部分侧壁。
第二连接部124配置在绝缘图案130a上且与第一连接部114电性绝缘。 相邻的两个第四子电极E4可由一个第二连接部124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部 114和第一电极112构成第一导电单元110,第二连接部124和第二电极122 构成第二导电单元120。由于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都是由两个导电 层所构成的双层结构,因此可以降低传导阻抗,通过较佳的触控灵敏度。
第二导电层C2可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 称: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 Oxide,简称:IZO)、氧化锌镓(GZO)、 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纳米银丝、导电聚合物(conducting polymers)、 石墨烯(graphene)、硅烯或其他高导电性的透光材质等所构成,但不以此为 限,例如亦可采用不透明的金属导电材料。且第一导电层C1的型态较佳为连 续状薄膜,例如ITO薄膜、纳米银丝薄膜、ITO/Ag/ITO薄膜等;当然,也可 采用网格状薄膜,特别是针对金属材料,例如金属网格,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第二导电层C2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拟置部170b。第二拟置部170b 设置在相邻的第一子电极E1与第三子电极E3之间。第二拟置部170b与第 一拟置部170a重叠以形成拟置电极170,如图1所示。拟置电极170位于第 一导电单元110和第二导电单元120之间,其中拟置电极170可以是由第一 导电层C1和第二导电层C2所构成的双层结构,如图2F所示。在其他实施 例中,第一导电层C1也可以不包括拟置电极170,而仅由第二导电层C2来 形成,故拟置电极170也可以是单层结构,如图2G所示。
此外,第二导电层C2也可以包括多个设置在周边区102b的信号接垫 160。本实施例的信号接垫160例如是由第二导电层C2所构成的单层结构, 如图2H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信号接垫160也可以是由第一导电层C1和 第二导电层C2所构成的双层结构。举例而言,可以先形成遮光层140后,再 形成第一导电层C1,且第一导电层C1可包括信号接垫160的底层结构160a。 然后,再形成第二导电层C2,第二导电层C2可包括形成在底层结构上的顶 层结构160b,据此完成具有双层结构的信号接垫160的制作,如图2I所示。 顶层结构160b的图案大于底层结构160a的图案,因此顶层结构160b可覆盖 底层结构160a的侧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图2J的实施例中,顶层结构 160b的图案也可以小于底层结构160a的图案,因此顶层结构160b可暴露出 底层结构160a的侧壁。
此外,第二导电层C2也可以包括设置在周边区102b的多个第二导电图 案330。第二导电图案330包括第三电极330a、第四电极330b以及连接部 330c。第三电极330a与第一导电图案310电性连接而构成一触控感测电极。 第四电极330b与连接部330c电性连接而构成另一触控感测电极。具体而言, 第一导电图案310和第二导电图案330可构成一个位于周边区102b的第三导 电单元300。第三导电单元300例如是位于周边区102b的触控元件,其可以 通过触控感测的功能。第三导电单元300可电性连接至信号导线150。另一 提的是,第一导电层C1或第二导电层C2或两者的堆叠结构亦可延伸或独立 设置在周边区102b的遮光层140的孔洞(例如近接感测孔、摄像孔、标志或 符号孔等),以作为触控感测或光学匹配之用。另外,第三电极330a和第四 电极330b也可以是双层结构。举例而言,可先形成遮光层140,接着可在形 成第一导电层C1(示出于图2B)时就先同时形成第三电极330a和第四电极 330b的底层结构,然后,在形成第二导电层C2时,再形成第三电极330a和 第四电极330b的顶层结构,从而形成双层结构。
请参照图图2D以及图2E,第二导电层C2可选择性地包括多个保护图 案,在此例如是蚀刻保护图案180。蚀刻保护图案180设置于周边区102b的 遮光层140上,且蚀刻保护图案180覆盖信号导线150。具体而言,在形成 第二导电层C2的蚀刻制程中,其蚀刻液可能会同时蚀刻信号导线150而造成 其损坏,因此可以在信号导线150上形成蚀刻保护图案180以减少信号导线 150受到蚀刻液损害的机率。
图3A为图1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A,第一导电层C1 的厚度实际上大于第二导电层C2的厚度,举例而言,第一导电层C1的厚度 例如是900埃,第二导电层C2的厚度例如是。 因此第一导电层C1的传导阻抗小于第二导电层C2的传导阻抗,第一导电层 C1的阻抗例如是10至20欧姆,第二导电层C2的阻抗例如是40至80欧姆。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C1的厚度也可以小于第二 导电层C2的厚度,如图3B所示。或者,第一导电层C1的厚度也可以与第 二导电层C2的厚度相同,如图3C所示。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触控 面板100a与图1的触控面板100相似,其不同之处说明如下。首先,在图1 的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二导电单元120是由单一条信号导线150连接至其中 一个信号接垫16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基于降低阻抗及提升触控灵敏度的 考量,也可以使每一个第二导电单元120连接两条信号导线150而形成双边 出线的结构,而且上述两条信号导线150可连接至同一个信号接垫160,如 图4所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导电单元110 也可连接两条信号导线150而形成双边出线的结构。此外,上述两条信号导 线150也可以连接至不同的信号接垫160,如图5所示。当上述两条信号导 线150连接至不同的信号接垫160时,可通过后续的可挠式印刷电路板的设 计,使两个信号接垫160电性连接至同一个信号源。
此外,在触控面板100中(参照图1和图2A),第一子电极E1和第三 子电极E3并未延伸至遮光层140上,而且第一导电层C1和遮光层140的制 作顺序并不限定。在图4的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a的第一子电极E1和第 三子电极E3可进一步延伸至遮光层140上以覆盖部分的遮光层140,在此实 施例中,是先形成遮光层140后才能形成第一导电层C1。
图6A至图6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图6D 为图6C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仅画出局部结构以详细说明 制程顺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参考图6A至图6D后,当可理解触控面板的制 造过程,因此图中各构件的数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此外,在前述实施例 中,不同轴向的子电极为具有不同形状的导电图案,然而,本发明亦不限定 各个子电极的形状。举例而言,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是以各个子电极大致上 具有菱形状的导电图案为例说明,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请参照图6A,首先,以同一导电层形成第一子电极E1、第三子电极E3 以及第一连接部114,其中第一子电极E1和第一连接部114彼此连接。接着, 请参照图6B,形成绝缘层130。绝缘层130为连续膜层以完全覆盖第一子电 极E1和第三子电极E3,其中绝缘层130具有多个开口H2以分别暴露出第一 子电极E1和第三子电极E3。接着,请参照图6C和图6D,在绝缘层130上 形成第二子电极E2以及第四子电极E4,其中第二子电极E2通过一部分的开 口H2和第一子电极E1连接,且第四子电极E4通过另一部分的开口H2和第 三子电极E3连接。第二连接部124与第四子电极E属于同一导电层且彼此 连接。第二子电极E2与第一子电极E1可具有完全相同的轮廓,其中第二子 电极E2的图案可与第一子电极E1的图案大小相同。第四子电极E4与第三 子电极E3可具有完全相同的轮廓,其中第四子电极E4的图案可与第三子电 极E3的图案大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E1、第三子电极E3和第一连接部114可由 较厚的导电层形成因此传导阻抗较低,而第二子电极E2和第四子电极E4可 由较薄的导电层形成因此传导阻抗略高。此时,基于传导阻抗的考量,第二 连接部124的线宽可大于第一连接部114的线宽。反之,若第一连接部114 的厚度较第二连接部124薄,则第一连接部114的线宽可大于第二连接部124。 此外,还可降低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24之间的重叠面积,进而降 低耦合电容。当然,这样的设计也可适用于其他实施例。另外,还可将较薄 的导电层应用在相对较不在意阻抗的导电单元,例如互容式触控感测器中的 接收电极,而将较厚的导电层应用在相对较在意阻抗的导电单元,例如互容 式触控感测器中的驱动电极。
图7A至图7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图7E 为图7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A,首先,可以同一导电层形成第一 子电极E1、第三子电极E3以及第一连接部114,其中第一子电极E1和第一 连接部114彼此连接。接着,请参照图7B,形成绝缘层130。绝缘层130包 括多个绝缘图案130a。绝缘图案130a覆盖第一连接部114。接着,请参照图 7C,以同一导电层形成第二子电极E2和第四子电极E4。第二子电极E2与 第一子电极E1重叠且第二子电极E2位于第一子电极E1的表面上而使两者 直接接触。第四子电极E4与第三子电极E3重叠且第四子电极E4位于第三 子电极E3的表面上而使两者直接接触。第二子电极E2可以延伸至部分的绝 缘图案130a上以降低其下方的第一连接部114受到蚀刻液损害的机率。在本 实施例中,第二子电极E2的图案可略大于第一子电极E1的图案而包覆第一 子电极E1的侧壁。第四子电极E4的图案略大于第三子电极E3的图案而包 覆第三子电极E3的侧壁,如图7E所示。
请参照图7D和图7E,形成第二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24位于绝缘 图案130a上且与第四子电极E4彼此连接。第二连接部124与第四子电极E4 属于不同导电层,且第二连接部124的材质例如是金属。详言之,图6C的实 施例中是以线宽较大的第二连接部124来实现降低传导阻抗的目的,而图7D 的实施例则是以传导阻抗较低的金属作为第二连接部124的材料,以实现降 低传导阻抗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连接部124可以与周边区102b中的 信号导线150一同形成,故亦不会增加制程道数。再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 例中,第二子电极E2、第四子电极E4及第二连接部124可以是由同一导电 层经图案化所形成,且第二子电极E2、第四子电极E4可以是由金属细线所 构成的金属网格电极或是连续状薄金属电极,且还可以与周边区102b中的信 号导线150一同形成,如此一来,可进一步降低制程道数。
图8A至图8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图8E 为图8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8A至图8C与图7A至图7C的制程流程相似, 其不同之处在于,图8C的制程还包括形成第二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24 与第四子电极E4属于同一导电层且彼此连接。请参照图8D和图8E,形成第 三连接部126。第二连接部124位于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三连接部126之间, 第三连接部126的材质包括金属。第三连接部126与第二连接部124直接接 触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传导阻抗。而且第三连接部126也因为有第二连接部 124的设置而可使其信赖性提升。另一提的是,第三连接部126并不限于连 续片状,例如可以是由数个块状电极所构成,或是网格状;此外,第三连接 部126的位置也不限于横跨绝缘图案130a,例如亦可仅设置在第四子电极E4 与绝缘图案130a重叠处。再一提的是,第三连接部126可进一步于其面对人 眼的表面形成一雾化层,例如金属氧化物,以降低其可视性。
图9A至图9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图9D 为图9C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9A,以同一导电层形成第一子电极E1、 第三子电极E3以及第一连接部114,其中第一子电极E1和第一连接部114 彼此连接。接着,请参照图9B,形成绝缘层130。绝缘层130包括多个绝缘 图案130a。绝缘图案130a至少覆盖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114以及相邻的两个 第三子电极E3。其中绝缘图案130a仅覆盖第三子电极E3的一部分。绝缘图 案130a具有至少两个开口H3以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三子电极E3。请参照 图9C,形成第二子电极E2、第四子电极E4以及第二连接部124。第二子电 极E2与第一子电极E1重叠且第二子电极E2位于第一子电极E1的表面上而 使两者直接接触。第四子电极E4通过开口H3以分别和第三子电极E3连接, 如此,可使得第四子电极E4在其渐缩部份的阻抗不致于突然骤降。第二连接 部124与第四子电极E4属于同一导电层且彼此连接。
图10A至图10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图 10D为图10C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0A,以同一导电层形成第一子 电极E1、第三子电极E3以及第一连接部114,其中第一子电极E1和第一连 接部114彼此连接。接着,请参照图10B,形成绝缘层130。绝缘层130包括 多个绝缘图案130a。在此,每一个第一连接部114上覆盖着两个绝缘图案 130a。接着,请参照图10C和图10D,形成第二子电极E2、第四子电极E4 以及第二连接部124。每一个第二连接部124包括多个桥接部B。桥接部B 跨越第一连接部114以连接相邻的两个第四子电极E4,第二连接部124与第 四子电极E4属于同一导电层且彼此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具有多个桥接 部B的第二连接部124来实现降低传导阻抗的目的。同样地,在其他实施例 中,第一连接部114亦可包括多个桥接部B以降低传导阻抗。
图11A至图11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程流程示意图。图 11E为图11D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1A,首先,形成第一连接部114, 其材质包括金属,于此同时,可一并制作周边区102b的信号导线150,而不 会增加制程道数。另一提的是,第一连接部114可进一步在其面对人眼的表 面形成一雾化层,例如金属氧化物,以降低其可视性。接着,请参照图11B, 形成第一子电极E1以及第三子电极E3,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E1通过 一个第一连接部114连接,且第一子电极E1与第一连接部114属于不同导电 层。另一提的是,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4上还可进一步 覆盖一条与第一子电极E1及第三子电极E3同一导电层的辅助连接部(图未 示),且该辅助连接部较佳是包覆第一连接部114。请参照图11C,形成绝缘 层130。绝缘层130包括多个绝缘图案130a。绝缘图案130a覆盖第一连接部 114。请参照图11D和图11E,形成第二子电极E2、第四子电极E4以及第二 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24位于绝缘图案130a上且与第四子电极E4彼此 连接。
请参照图1,上述实施例主要是说明触控面板100的可视区102a中的第 一导电单元110和第二导电单元120的结构和制造方法。以下将列举实施例 说明触控面板100的周边区102b的结构。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2的剖面位 置可参考图4中的III-III’剖线。
请参照图4和图12,遮光层140设置于周边区102b。信号导线150设置 在遮光层140上,在此仅示出其中一条信号导线150为例说明,但本发明不 限于此。第三子电极E3(由第一导电层C1构成)延伸至遮光层140上,且 第四子电极E4(由第二导电层C2构成)延伸至遮光层140上。第四子电极 E4覆盖第三子电极E3的一侧壁。信号导线150覆盖第四子电极E4并与第四 子电极E4连接。在此,是以第一导电层C1中的第三子电极E3和第二导电 层C2中的第四子电极E4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导电层C1中的第 一子电极E1和第二导电层C2中的第二子电极E2也可以使用类似的连接方 式与信号导线150连接。以下的实施例仅标示第一导电层C1和第二导电层 C2,其中第一导电层C1为第一子电极E1时,第二导电层C2对应为第二子 电极E2。第一导电层C1为第三子电极E3时,第二导电层C2对应为第四子 电极E4。为方便说明,以下各实施例的图示示出第一导电层C1及第二导电 层C2与遮光层140交会处的结构,而且可以搭配前述各实施例的结构设计, 在此不再重复叙述。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和 图13,图13的实施例和图12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电层C1 的一侧壁与第二导电层C2的一侧壁切齐。需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切齐,不 仅包括垂直切齐,亦包括斜面切齐。信号导线150覆盖第二导电层C2并与第 一导电层C1的侧壁以及第二导电层C2的侧壁连接。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4, 图14的实施例和图12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导电层C2暴露出 第一导电层C1的一侧壁,且信号导线150覆盖第一导电层C1而与第一导电 层C1连接。此设计特别适用于第一导电层C1与第二导电层C2的蚀刻液是 不同的情况下。
图15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 15A,图15A的实施例和图12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图15A的实施 例还包括一辅助层190。辅助层190至少位于部分的遮光层140上。辅助层 190位于遮光层140与第一导电层C1之间,其中辅助层190覆盖遮光层140 的一侧壁,第二导电层C2覆盖第一导电层C1的侧壁,且第二导电层C2覆 盖辅助层190且与信号导线150连接。辅助层190的材质可与绝缘图案130a (示出于图12)相同或不同。一般而言,若第一导电层C1或第二导电层C2 设置于遮光层140的表面上,在制作第一导电层C1或第二导电层C2的图案 化制程中,原本欲分离的图案可能会有残膜现象而导致短路的情形发生。此 时,可设置辅助层190,由于材料性质的差异,辅助层190有助于第一导电 层C1或第二导电层C2的图案化制程顺利完成而不易有残膜现象的情况发 生。辅助层190可以设置在遮光层140和第一导电层C1之间,如图15A所 示。或者,辅助层19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C1和第二导电层C2之间, 如图15B所示。
以图15B的实施例来看,可将连续的导电材料层图案化形成第二导电层 C2,其中部分的导电材料层会被移除而形成彼此分离的多个子电极(包括第 二子电极与第四子电极),为避免邻近的子电极之间有薄膜残留的现象,邻 近的子电极之间下方可设置辅助层190,通过材料性质的差异,使图案后的 子电极之间不易于辅助层190上方有薄膜残留的现象。辅助层190可以是完 整的连续图案,其配置邻近的子电极之间的下方,且配置在遮光层140与第 二导电层C2的重叠处,如图15B和图15C所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 他实施例中,辅助层190可以是多个岛状图案,而且各个岛状图案仅设置在 邻近的子电极之间的下方,如图15D所示。也就是说,岛状图案的辅助层190 仍会与第一导电层C1、第二导电层C2或第一导电层C1及第二导电层C2两 者有部分重叠,而重叠处的剖面结构就可以例如图15A或图15B所示般,然 需说明的是,如辅助层190为岛状图案,则其直线剖面结构本应不会有信号 导线150,然为方便清楚说明,仍是将信号导线150绘出,其例如是沿着折 线所示的剖面结构。
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6, 图16的实施例和图15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遮光层140覆盖部分 的第一导电层C1。即第一导电层C1未延伸至遮光层140上,而第二导电层 C2延伸至遮光层140上以和信号导线150连接。
图1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7, 图17的实施例和图16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辅助层190覆盖信号 导线150且具有多个开口H(在此仅示出一个作为说明,但不限于此),且 第二导电层C2通过开口H与信号导线150连接。
图1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8, 图18的实施例和图16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图18的实施例还包括 内框层200。内框层200位于遮光层140靠近可视区102a的边界处。遮光层 140覆盖部分的内框层200。内框层200可以遮蔽部分辅助层190与第一导电 层C1,以避免使用者看到辅助层190及第一导电层C1的轮廓。当然,辅助 层190是可省去不设。
图1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9, 图19的实施例和图16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导电层C2未延伸 至遮光层140上。信号导线150覆盖辅助层190且延伸至内框层200上方以 连接第二导电层C2。内框层200可以遮蔽信号导线150,以避免使用者看到 信号导线150,特别是当信号导线150为金属时。当然,辅助层190可视需 求省去不设,此外,信号导线150亦可与第一导电层C1连接。
图2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0, 图20的实施例和图12的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电层C1未延伸 至遮光层140上且与遮光层140彼此分离。第二导电层C2延伸至遮光层140 上以和信号导线150电性连接。此外,图20的实施例可以还包括光学匹配层 210,其至少覆盖第一导电层C1和第二导电层C2。光学匹配层210可以是包 括折射率低于第二导电层C2的第一光学匹配子层与折射率高于第一光学匹 配子层且覆盖在该第一光学匹配子层上的第二光学匹配子层。详细而言,光 学匹配层210例如是由一为氧化硅层210a的第一光学匹配子层和一为氮化硅 层210b的第二光学匹配子层所构成,其中氧化硅层210a至少覆盖第一导电 层C1和第二导电层C2,而氮化硅层210b覆盖氧化硅层210a。光学匹配层 210的作用在于降低第一导电层C1和第二导电层C2的轮廓的明显度,使得 肉眼不易察觉第一导电层C1和第二导电层C2的图案。需说明的是,光学匹 配层210也可以视需求应用在上述图12至图19的实施例中,本发明不以此 为限。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包括多个导电单元,且每一个导电单元包 括多个电极和多个连接部,其中该些电极是由双层导电结构所构成,因此具 有较低的传导阻抗,进而提升触控面板触控灵敏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 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触控面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触控面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触控面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控面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控面板.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多个第一导电单元、多个第二导电单元以及绝缘层。第一导电单元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电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一子电极以及第二子电极。第二导电单元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二电极包括彼此重叠且连接的第三子电极以及第四子电极。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彼此交错且电性绝缘,第一子电极和第三子电极由第一导电层所构成,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