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17445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71173.7

申请日:

2015.02.10

公开号:

CN104843084A

公开日:

2015.08.19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D 25/20申请日:20150210|||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20

主分类号:

B62D25/20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渥美日向; 涂木哲夫; 寺本大辅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14-026744 2014.02.14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

代理人:

黄威; 苏萌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能够在抑制车厢空间缩窄的同时,在向前隔板横梁的载荷输入时对通道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通道(20)的侧壁部(20B)的前端部与下边梁的前端部通过左右一对前隔板横梁(32)而被架设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下支撑件(40)相对于通道(20)的前端部而被设置于车厢(14)侧的相反侧。地板下支撑件(40)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夹着前隔板(16)的趾板(16B)而与左右一对前隔板横梁(32)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上,且经由地板下加强件(34)而被固定于趾板部(16B)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具有:
车身地板,其与将车身前部和车厢隔开的前隔板的下部侧连接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
通道,其被设置于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侧至所述车身地板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
前隔板横梁,其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接合,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架设有所述通道的侧壁部的前端部与车身侧部的框架部件;
地板下支撑件,其相对于所述通道的前端部而被设置于车厢侧的相反侧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与所述通道的前端部相比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且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而被固定于所述前隔板上,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被设定在,夹着所述前隔板而与所述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前隔板横梁具备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第一棱线,
所述地板下支撑件具备第二棱线,所述第二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从所述前隔板横梁与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于与所述第一棱线重叠的位置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相对于所述通道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两侧且车身下方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以及所述车身地板接合,
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地板下加强件结合。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相对于所述通道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两侧且车身下方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以及所述车身地板接合,
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地板下加强件结合。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其前端部处具备第三棱线,所述第三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被设定于从所述前隔板横梁与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与所述第一棱线以及所述第二棱线重叠的位置上。

6.
  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车身地板的上表面上,于其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处接合有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横梁,
所述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经由所述前隔板而与所述前隔板横梁结合,并且其后端部经由所述车身地板而与所述地板横梁结合。

说明书

车身下部结构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35USC119要求2014年2月14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026744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申请号为2014-026744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用于在碰撞时对车身下部的变形进行抑制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6241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5301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28731号公报)。例如,存在如下结构,即,前隔板横梁的一端部经由通道横梁而与通道的侧面接合,并且前隔板横梁的另一端部与A柱接合,另外所述通道横梁跨越通道的上表面而与通道接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62419号公报)。在这种结构中,通过通道横梁而使通道的刚性提高,并且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被输入到前隔板横梁上的情况下,使该载荷向通道部侧传递。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车厢空间被缩窄,因此,在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车厢空间缩窄的同时,在向前隔板横梁的载荷输入时对通道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的车身下部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具有:车身地板,其与将车身前部和车厢隔开的前隔板的下部侧连接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通道,其被设置于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侧至所述车身地板的、车身宽度方向 中央部处,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前隔板横梁,其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接合,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架设有所述通道的侧壁部的前端部与车身侧部的框架部件;地板下支撑件,其相对于所述通道的前端部而被设置于车厢侧的相反侧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与所述通道的前端部相比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且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而被固定于所述前隔板上,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被设定在,夹着所述前隔板而与所述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结构,前隔板横梁与前隔板的下部后表面接合,并且,前隔板横梁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架设有通道的侧壁部的前端部与车身侧部的框架部件。而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下支撑件相对于通道的前端部而被设置于车厢侧的相反侧。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与通道的前端部相比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且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而被固定于前隔板上,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被设定在,夹着前隔板而与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对置的位置上。因此,例如与前隔板横梁的左右两端部与车身侧部的框架部件接合、并且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跨越通道的上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将车厢空间设为较大。此外,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的情况下,地板下支撑件会进行支柱支承从而抑制通道的变形。
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前隔板横梁具备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第一棱线,所述地板下支撑件具备第二棱线,所述第二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从所述前隔板横梁与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于与所述第一棱线重叠的位置处。
根据上述结构,地板下支撑件的第二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从前隔板横梁与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于与第一棱线重叠位置处。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将被有效地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传递。
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相对于所述通道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两侧且车身下方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前隔板的下部以及所述车身地板 接合,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地板下加强件结合。
根据上述结构,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被设置于相对于通道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两侧且车身下方侧,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前隔板的下部以及车身地板接合,地板下支撑件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地板下加强件结合。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的一部分将沿着地板下加强件而被传递至车身后方侧。
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地板下加强件在其前端部处具备第三棱线,所述第三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被设定于从所述前隔板横梁与所述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与所述第一棱线以及所述第二棱线重叠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结构,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处的第三棱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被设定于从前隔板横梁与地板下支撑件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与第一棱线以及第二棱线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将有效地被传递至车身后方侧以及车身宽度方向。
在上述方式中,优选为,在所述车身地板的上表面上,于其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处接合有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横梁,所述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经由所述前隔板而与所述前隔板横梁结合,并且其后端部经由所述车身地板而与所述地板横梁结合。
根据上述结构,地板横梁与车身地板上面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接合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经由前隔板而与前隔板横梁结合,并且其后端部经由车身地板而与地板横梁结合。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而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前隔板经由地板下加强件而被前隔板横梁所支承,因此载荷将有效地被传递。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能够在抑制车厢空间缩窄的同时,在朝向前隔板横梁的载荷输入时对通道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沿着图1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沿着图1的3-3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表示以从车身后上方侧斜向观察时的状态来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结构)
使用图1至图4,对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身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身上方侧,箭头标记W表示车身宽度方向。
在图1中,以立体图而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10。此外,在图2中示出了沿着图1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在图3中示出了沿着图1的3-3线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12(发动机舱)和车厢14通过前隔板16(车身客舱前壁)而被隔开。前隔板16的上部成为大致呈垂直板状的垂直板部16A,而前隔板16的下部成为与该垂直板部16A一体地设置并呈倾斜板状的趾板部16B。趾板部16B朝向车身下方侧而向车身后方侧倾斜。车身地板18的前端部18A通过焊接等而与趾板部16B的下端部结合并被一体化。即,车身地板18与前隔板16的下部侧连接,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车身地板18构成了车厢14的地板面。
在前隔板16中的从趾板部16B的后表面侧至车身地板18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处,设置有通道20。通道20被形成为,在车身俯视观察时向车身下方侧开口而大致呈倒U字状,并具备上壁部20A以及一对侧壁部20B,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将一对侧壁部20B设为,从上壁部20A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朝向车身下方侧而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通道20的前端部由与前隔板16的一般部相同的材料且相同的板厚而构成。在通道20的内侧,配置有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排气管56(参照图2)。
在车身地板18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作为车身侧部22的框架部件的左右一对下边梁(也称为侧密封部件)24。下边梁24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被构成为,包括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下边梁24A、和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下边梁24B。外下边梁24A及内下边梁24B 被形成为,截面大致呈相互对置侧被开放的帽子形状,并且通过使上下一对凸缘部彼此利用焊接而接合,从而形成了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在内下边梁24B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上,以向车身上方侧折弯的状态通过焊接而接合有车身地板18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末端部18B。
在下边梁24的前端部处,配置有从所述下边梁24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侧延伸的前柱26(A柱)。前柱26为车身侧部22的框架部件,并被构成为,包括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部。前柱26的下部被配置于前隔板16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
在图4中,示出了从车身后上方侧斜向观察车身下部结构10时的状态的模式图。如图4所示,在车身前部12上的两侧,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有前纵梁52。前纵梁52在车身前部12上具备于车身正面观察时大致呈矩形的封闭截面,并且沿着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的下表面倾斜,而且延伸至车身地板18的前端部18A的下表面侧为止。前纵梁52的后部被形成为,截面呈车身上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子形状,并且,左右一对凸缘部(省略图示)通过焊接而被接合在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的前端部18A的各下表面上。此外,在前纵梁52的后端部上连接有下部加强件(省略图示)。所述底加强件被形成为,截面大致呈车体上方侧被开放的帽子形状,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左右一对凸缘部通过焊接等而与车身地板18的下表面接合。
相对于前纵梁52的后端部以及所述下部加强件的前端部,在夹着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的上方侧,配置有加强用的上边梁28。上边梁28被形成为,截面呈车身下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子形状,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左右一对凸缘部28A(参照图1)通过焊接而与车身底部18的上表面接合。
如图1所示,通道20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下边梁24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通过地板横梁30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被连结。作为一个示例,地板横梁30相对于前座落座乘客空间而被设定于少许靠车辆后方侧。在车身侧面观察时,地板横梁30被形成为截面呈车身下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子形状,并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前后一对前凸缘部30A(参照图3)以及后凸缘部30B通过焊接而与车身地板18的上表面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 接合。由此,通过地板横梁30与车身地板18而形成了封闭截面部,并且该封闭截面部在地板横梁对通道20和下边梁24进行连结的方向上延伸。地板横梁30在上表面前端缘处具备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前侧棱线30L,并且在上表面后端缘处具备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后侧棱线30M。
在地板横梁30上,在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末端部处形成有,向大致呈倒U字的截面外侧被折弯的末端凸缘部30C。该末端凸缘部30C通过焊接而与通道20的侧壁部20B的外侧面接合。此外,在地板横梁30上,在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末端部处形成有,向大致呈倒U字的截面外侧被折弯的末端凸缘部30D。末端凸缘部30D通过焊接而与内下边梁24B上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面接合。
此外,通道20的前端部与下边梁24的前端部通过前隔板横梁32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上被连结。更具体而言,前隔板横梁32相对于通道20而以一对被配置于车身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并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架设有通道20的侧壁部20B的前端部与下边梁24的前端部。该前隔板横梁32与上边梁28的前端部交叉,并且从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至与上边梁28交叉的部位为止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和上边梁28交叉的部位相比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处,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向车身后方侧弯曲而延伸设置。
前隔板横梁32被形成为,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车身前方侧至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被开放的大致帽子形状,并且,上下一对上凸缘部32A及下凸缘部32B通过焊接而与前隔板16上的趾板部16B的后表面接合。由此,通过前隔板横梁32与前隔板16而形成了封闭截面部,并且该封闭截面部在前隔板横梁对通道20与下边梁24连结的方向上延伸。此外,前隔板横梁32在其上表面后端缘处具备作为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第一棱线的上侧棱线32L,并且在下表面后端缘具备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下侧棱线32M。
前隔板横梁32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末端部与通道20的侧壁部20B的外侧面接触。在前隔板横梁32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末端部处,形成有向大致呈倒U字状的截面外侧被折弯的末端凸缘部32C。末端凸缘部32C通过焊接而与通道20的侧壁部20B接合。此外,前隔板横梁3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末端部32D与内下边梁24B的前端部重叠并通过焊接而被接合。
此外,如图4所示,相对于通道20而在车身宽度方向两侧且车身下方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34。地板下加强件34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于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的各下表面接合。
如图2所示,地板下加强件34在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时,具备截面呈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一侧以及车身地板18(参照图3)一侧被开放的大致U字状的突出部36。该突出部36的底壁部36A相对于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参照图3)分离并对置配置。
此外,突出部36具备从底壁部36A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被直立设置的内侧纵壁部36B,并且具备从底壁部36A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起被直立设置的外侧纵壁部36C。内侧纵壁部36B从底壁部36A朝向远离的方向而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外侧纵壁部36C从底壁部36A朝向远离的方向而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地板下加强件34具备,从内侧纵壁部36B的上端部起被延长而与通道20的侧壁部20B的内侧面重叠且通过焊接而被接合的对齐部38A。此外,地板下加强件34具备,从外侧纵壁部36C的上端部起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并延伸设置的外侧凸缘部38B。外侧凸缘部38B通过焊接而与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参照图3)的各下表面接合。由此,地板下加强件34通过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参照图3),从而在地板下加强件34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形成了封闭截面部。
此外,如图3所示,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部以沿着趾板部16B的方式而向车身斜上方的前方侧弯曲,并且突出部36上的底壁部36A的前部被设有,朝向车身前方侧而向车身上方侧倾斜的前端倾斜部36A1。从前端倾斜部36A1的前端部(上端部)起形成有,在趾板部16B的一侧被直立设置的前壁部36D。前壁部36D朝向从前端倾斜部36A1远离的方向而向车身上方侧倾斜。此外,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端部在前壁部36D与前端倾斜部36A1之间的分界部即上表面前端缘处具备,作为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第三棱线的前侧棱线34L。
地板下加强件34具备从前壁部36D的上端部(后端部)起向车身斜上方的前方侧被弯曲并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38C。前凸缘部38C与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的下表面(前表面)重叠,并夹着趾板部16B而与前隔板横 梁32的上凸缘部32A对置配置。而且,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凸缘部38C、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以及前隔板横梁32的上凸缘部32A在三者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被结合。即,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端部经由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而与前隔板横梁32结合。
另一方面,在地板下加强件34的后部,突出部36具备从底壁部36A的后端部起向车身地板18的一侧被直立设置的后壁部36E。后壁部36E朝向从底壁部36A远离的方向而向车身后方侧倾斜。地板下加强件34的后端部在后壁部36E与底壁部36A之间的分界部即底面后端缘上,具备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后侧棱线34M。地板下加强件34的后侧棱线34M被设定于,在车身俯视观察时与地板横梁30的后侧棱线30M重叠的位置处。
此外,地板下加强件34具备从后壁部36E的上端部起向车身后方侧被弯曲并延伸设置的后凸缘部38D。后凸缘部38D与车身地板18的下表面重叠,并夹着车身地板18而与地板横梁30的后凸缘部30B对置配置。而且,地板下加强件34的后凸缘部38D、车身地板18、以及地板横梁30的后凸缘部30B在三者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被结合。即,地板下加强件34的后端部经由车身地板18而与地板横梁30结合。
通过以上方式,地板下加强件34通过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从而在车身侧面观察时形成封闭截面部。
如图2及图4所示,相对于通道20的前端部而在车厢14侧的相反侧设置有于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下支撑件40。地板下支撑件40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与通道20的前端部相比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且经由地板下加强件34而被固定于趾板部16B上。即,通道20的前端部通过地板下加强件34以及地板下支撑件40而被加强。而且,地板下支撑件40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被设定在,夹着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而与前隔板横梁32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对置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下支撑件40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夹着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而与前隔板横梁32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上。以下,对地板下支撑件4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地板下支撑件40被设为,由截面在车身侧面观察时呈车身斜前方的下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子形状的第一面板42、与堵塞第一面板42的开放侧的平板状的第二面板48接合而成的加强部件。第一面板42具 备截面在车身侧面观察时呈车身下方侧被开放的大致U字状的突出部44,突出部44的上壁部44A的后端部与下壁部44C的后端部通过倾斜壁部44B而被连结。倾斜壁部44B朝向车身上方侧而向车身前方侧倾斜。
第一面板42在上壁部44与倾斜壁部44B之间的分界部处具备作为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第二棱线的上侧棱线42L,并且在下壁部44C与倾斜壁部44B之间的分界部处具备作为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下侧棱线42M。上侧棱线42L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从前隔板横梁32与地板下支撑件40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于与前隔板横梁32的上侧棱线32L重叠的位置处。
此外,第一面板42具备从上壁部44A的前端部起向车身斜上方的前方侧延伸的上凸缘部46A、和从下壁部44C的前端部起向车身斜下方的后方侧延伸的下凸缘部46B。地板下支撑件40通过利用焊接而与第一面板42的上凸缘部46A和第二面板48的上端部接合,并且利用焊接而与第一面板42的下凸缘部46B和第二面板48的下端部接合,从而具备了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部。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面板42具备,从突出部44的车身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开口端起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伸出的左右一对凸缘部46C、46D。而且,地板下支撑件40通过使第一面板42的左右一对凸缘部46C、46D利用焊接而与第二面板48的左右两端部接合,从而具备了在与图2的截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部。
如图3所示,地板下支撑件40上的第一面板42的倾斜壁部44B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端倾斜部36A1重叠且通过螺栓50A以及焊装螺孔塞50B而被紧固在一起。由此,地板上支撑件40上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结合在地板下加强件34上。而且,在前隔板横梁32与地板下支撑件40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的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侧棱线34L被设定在与前隔板横梁32的上侧棱线32L以及地板下支撑件40的上侧棱线42L重叠的位置上。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轻微重叠碰撞(碰撞载荷被输入到前纵梁5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形式的前面碰撞)时,存在前轮54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侧碰撞到下边梁24的前端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朝向车身宽度方 向内侧的载荷F(横向力)被输入于下边梁24的前端部,并且发挥以使下边梁24外凸弯折的(以使下边梁24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而弯折的)弯曲力矩的作用。
此时,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对于左右一对前隔板横梁32之中的一侧的前隔板横梁32而输入了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F,地板下支撑件40也会进行支柱支承从而抑制通道20的变形,从而使载荷F经由地板下支撑件40而被传递至另一侧的前隔板横梁32。而且,由于通过对通道20的上壁部20A(参照图2)向车身上方侧弯曲成凸状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在前隔板横梁32上产生较大的反力,因此,下边梁24的外凸弯折被抑制。
在此,在与对比结构进行比较的同时进行补充说明。例如,前隔板横梁的左右两端部与下边梁(24)接合,并且前隔板横梁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60所示,在跨越(绕过)通道(20)的上部的对比结构中,即使对于一侧的前隔板横梁输入了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也会抑制通道(20)的变形。因此,在所述对比结构中,也能够在前隔板横梁上产生较大的反力,从而能够对下边梁(24)的外凸弯折进行抑制。
然而,在所述对比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前隔板横梁跨越通道(20)的上部,因此车厢(14)的空间变窄。尤其是在所述对比结构中,由于通道(20)的侧方侧附近的空间通过前隔板横梁的一部分而较大程度地缩窄,因此,存在无法以使加速踏板58的操作空间(操作轨迹)不与前隔板横梁的配置位置重叠的方式进行设定的情况。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隔板横梁32未跨越通道20的上部,并且地板下支撑件40相对于通道20的前端部而被设置在与车厢14侧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将车厢14的空间设为较大,从而能够容易地以使加速踏板58的操作空间不与前隔板横梁32的配置位置重叠的方式而进行设定。即,能够良好地进行封装件(部件等的布局)的设定。另外,在图2中,被踩下的加速踏板58以双点划线来表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地板下支撑件40的上侧棱线42L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被设定于从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前隔板横梁32与地板下支撑件40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与前隔板横梁32的上侧棱线32L 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在碰撞时对于一侧的前隔板横梁32而输入了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将有效地被传递至车身宽度方向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左右一对地板下加强件34与前隔板16的趾板部16B以及车身地板18(参照图1)接合,地板下支撑件40上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地板下加强件34结合。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图4所示的前隔板横梁34输入了载荷F的情况下,该载荷的一部分将沿着地板下加强件34而被传递至车身后方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端部上的前侧棱线34L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且被设定于从前隔板横梁32与地板下支撑件40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与前隔板横梁32的上侧棱线32L以及地板下支撑件40的上侧棱线42L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32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的一部分将有效地被传递至车身后方侧以及车身宽度方向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端部经由前隔板16而与前隔板横梁32结合,并且后端部经由车身地板而与地板横梁30结合。因此,在碰撞时对于前隔板横梁32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前隔板横梁32经由地板下加强件34而被地板横梁30所支承,因此载荷将被有效地传递。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10,如图1至图3所示,能够在抑制车厢14的空间缩窄的同时在朝向前隔板横梁32的载荷输入时对通道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被接合于前隔板(16)的下部后表面上的前隔板横梁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架设有通道(20)的侧壁部(20B)的前端部、与作为车身侧部(22)的框架部件的前柱(26)等的这种其他的框架部件的构件。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变例,通道(20)的前端部也可以由与前隔板(16)的一般部件相比为高强度的材料所形成的部件或板厚被设定得较厚的部件而构成,以此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地板下支撑件(40)的上侧棱线(42L)上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从前隔板横梁(32)与地板下支撑件(40)的对置方向上观察时被设定于不与前隔板横梁(32)的上侧棱线(32L)重叠的位置处。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也可以不配置地板下加强件34,并且使地板下支撑件(40)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夹着前隔板(16)而与左右一对前隔板横梁(32)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上,且直接通过螺栓结合而被固定于前隔板(16)上。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侧棱线(34L)从前隔板横梁(32)与地板下支撑件(40)的对置位置上观察时被设定在,不与前隔板横梁(32)的上侧棱线(32L)以及地板下支撑件(40)的上侧棱线(42L)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重叠的位置处。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地板下加强件(34)的前端部并未经由前隔板(16)而与前隔板横梁(32)结合。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地板下加强件(34)的后端部并未经由车身地板(18)而与地板横梁(30)结合。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将地板下支撑件40设为由第一面板42与第二面板48接合而成的部件,但也可以将地板下支撑件设为例如由筒状部件或板状部件构成的地板下支撑件等这种其他的地板下支撑件。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隔板横梁32设置有左右一对,但例如也可以将前隔板横梁仅设置在左右某一方的单侧(即,前隔板的下部后面上的仅车身左侧或仅车身右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的多个改变例可以进行适当组合来实施。
以上,虽然对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当然在上述情况以外,也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来实施。

车身下部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车身下部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车身下部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身下部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身下部结构.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能够在抑制车厢空间缩窄的同时,在向前隔板横梁的载荷输入时对通道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通道(20)的侧壁部(20B)的前端部与下边梁的前端部通过左右一对前隔板横梁(32)而被架设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下支撑件(40)相对于通道(20)的前端部而被设置于车厢(14)侧的相反侧。地板下支撑件(40)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设定在,夹着前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