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压力调节装置.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608334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8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543430.2

申请日:

2016.06.07

公开号:

CN205689186U

公开日:

2016.11.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21B43/12; E21B34/10

主分类号:

E21B43/12

申请人:

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滔; 桂碧雯; 钱利; 韩绪军; 王荣新; 杨鸿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建设路10号钻石广场1幢1单元33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井下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内开设有调节腔、进气腔以及过渡腔,调节腔内安装有气囊,调节腔通过透气孔与进气腔连通,进气腔通过小孔与过渡腔连通,在进气腔的两侧开有连通孔,在进气腔中部设置有顶杆,回力弹簧套设在顶杆的竖直段上,顶杆的竖直段顶部贯穿透气孔后向上延伸至与气囊连接,在顶杆水平段底部设置有第一球体,在进气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垫片,垫片中部开有与小孔同轴的密封孔。针对现有技术中气举采油时,对高压气流的调节不准确而导致采油效率降低的问题,通过设置不同的腔体来对高压气流进行联动控制,使得高压气流在套管与油管间的流通更为流畅,调节更加精确,进而提高气举采油的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井下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开设
有调节腔(3)、进气腔以及过渡腔(11),所述调节腔(3)内安装有填充有压缩空气的气囊
(2),且调节腔(3)通过透气孔(6)与进气腔连通,所述透气孔(6)的孔径沿顶杆(7)的轴线向
下递减,在所述透气孔(6)内壁且沿其轴向安装有螺旋突起(61),进气腔通过小孔(10)与过
渡腔(11)连通,所述过渡腔(11)与油管连通,在所述进气腔的两侧开有连通孔(8),且在进
气腔中部设置有T型的顶杆(7),回力弹簧(4)套设在顶杆(7)的竖直段上,顶杆(7)的竖直段
顶部贯穿透气孔(6)后向上延伸至与气囊(2)连接,在顶杆(7)水平段底部设置有用于密封
小孔(10)的第一球体(5),且在进气腔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弹性橡胶材质的垫片(9),垫片(9)
中部开有与小孔(10)同轴的密封孔,所述密封孔的孔径小于第一球体(5)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压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腔(11)被分隔成第
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气流通道连通,且第一腔室与油管连通,第二
腔室通过小孔(10)与进气腔连通,在第一腔室的内壁上设置有压缩弹簧(13),压缩弹簧
(13)的末端安装有用于密封气流通道的第二球体(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压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10)的内径沿顶杆
(7)的轴线向下递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压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8)的内径沿高
压气流的进气方向递增。

说明书

井下压力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具体是指井下压力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气压举升,是现代采油过程中经济效益最好的采油方法,气举可以不受油井
深度的限制,注入气可以自上而下逐次通过各级气举阀深入液体内,使油管底部以上的液
体重量变轻,并降低对油层的回压,从而保证油井顺利连续生产。而现有的气举阀在使用过
程中,球体在高压气流的超强推动作用下,不断发生往复运动,即球体与球座之间发生不间
断的相互碰撞而导致球体的气密性下降,使得气举阀对油管内油液的调节灵活度下降,最
终导致气举采油的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井下压力调节装置,方便调控高压气流注入的同时,
保证油管与套管之间稳定的气密性,提高气举采油过程中调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井下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内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调节腔、进气腔
以及过渡腔,所述调节腔内安装有填充有压缩空气的气囊,且调节腔通过透气孔与进气腔
连通,所述透气孔的孔径沿顶杆的轴线向下递减,在所述透气孔内壁且沿其轴向安装有螺
旋突起,所述进气腔通过小孔与过渡腔连通,所述过渡腔与油管连通,在所述进气腔的两侧
开有连通孔,且在进气腔中部设置有T型的顶杆,回力弹簧套设在顶杆的竖直段上,顶杆的
竖直段顶部贯穿透气孔后向上延伸至与气囊连接,在顶杆水平段底部设置有用于密封小孔
的第一球体,且在进气腔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弹性橡胶材质的垫片,垫片中部开有与小孔同
轴的密封孔,所述密封孔的孔径小于第一球体的直径。针对现有技术中气举采油时,对高压
气流的调节不准确而导致采油效率降低的问题,发明人通过设置不同的腔体来对高压气流
进行联动控制,使得高压气流在套管与油管间的流通更为流畅,调节更加精确,进而提高气
举采油的效率;使用时,在套管与油管的环空部分中设置多个壳体,此时过渡腔与油管内部
连通,进气腔与过渡腔之间被封隔,且回力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向套管内注入大量的高压气
流,高压气流通过连通孔进入到进气腔通,在进气腔被填充的同时,高压气流通过透气孔进
入到调节腔中,而调节腔内的空间被膨胀的气囊所填充,通过注入的高压气流对气囊的挤
压,气囊产生形变而使自身的体积减小,此时气囊对顶杆的下压力减小,在回力弹簧的回复
作用力下,顶杆上移,同时带动第一球体撤销对小孔的密封,而进气腔中的高压气流则通过
小孔泄压以快速通过过渡腔体进入到油管内,通过高压气流对油管内油液重力的部分抵
消,油管内的油液上升所需的升力大幅度下降,即加快了油管内的油液泵出效率。

由于高压气流的流速不稳定,即使得顶杆以及第一球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不规律,即第一球体与小孔上端面之间会发生间断性的碰撞,且该碰撞产生的作用应力不
稳定,第一球体上用于密封的工作面会局部受损,即降低密封性能;而发明人在进气腔的内
壁上设置有橡胶材质的垫片,该垫片中部开有与小孔同轴的密封孔,且密封孔的孔径下于
第一球体的直径,即在第一球体发生间断性的往复运动而与小孔上端面接触前,第一球体
先与垫片发生柔性接触,使得第一球体的下移趋势相对减缓,直至第一球体的工作面与小
孔上端面接触后,第一球体的内径大于密封孔的内径,使得第一球体的外壁会对密封孔内
壁形成一定的挤压,垫片通过形变将第一球体夹持紧固,进而加强第一球体对小孔密封性
能,防止在调节腔内气囊发生微小形变的同时,进气腔内的高压气流则通过小孔泄压流通
至过渡腔内,避免壳体内高压气流的进出比过低,即进气量远大于出气量,提高油管内气举
采油的工作效率。

其中,由进气腔中进入到调节腔内的高压气流直接作用在气囊底部,该束气流通
过透气孔的聚集,使得气流自身所携带的冲量被顺势放大,即气囊的底部受到的冲击远大
于气囊的其余部分,致使气囊底部受损严重,而发明人通过在将透气孔的内径沿顶杆轴向
向下递减,使得气流在流至调节腔体内的流通截面面积递增,相应地减缓了气流的部分速
度,并且在透气孔内壁上设置螺旋突起,使得气流在进入调节腔内后呈圆锥形的雾状分布,
增大了气流与气囊外壁的接触面积,避免气囊的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受损,并且使得气囊
的形变更加规律,减少顶杆在透气孔内轴向摆动的几率。

所述过渡腔被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气流通道连
通,且第一腔室与油管连通,第二腔室通过小孔与进气腔连通,在第一腔室的内壁上设置有
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末端安装有用于密封气流通道的第二球体。为增加过渡腔体内的高
压气流储量,将过渡腔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被第二球体与压缩弹簧所密封,
第二腔室通过小孔与进气腔连通,在第二腔室内填充至足够的高压气流后,即保证第二腔
室中的压强足够将第二球体推动,通过暂存在第二腔室内的气流,使得进气腔中高压气流
的进气量与第二腔室中的出气量保持均衡,以保证第一球体对小孔的密闭及第二球体对气
流通道的密闭频率同步,提高油管内的高压气流进气量的同时,提高油管内油液的举升能
力。

所述小孔的内径沿顶杆的轴线向下递减。作为优选,将小孔的内径沿顶杆的轴线
方向向下递减设置,使得在过渡腔内的高压气流的流速进一步增强,即提高油管内油液与
气流的上升速率,进而实现提高油液的举升效率。

所述连通孔的内径沿高压气流的进气方向递增。套管与油管的环空部分内,高压
气流在进过流通截面的变化后,其流速在进入到进气腔内后会进一步加快,即高压气流对
回力弹簧、第一球体以及顶杆的冲击力度增强,导致进气腔内的各部件受损程度加剧;而将
连通孔的内径设置为沿高压气流的进气方向递增后,高压气流通过连通孔后的流速相对放
缓,即对进气腔内的部件形成的冲击相对降低,延长了壳体内部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球体的工作面与小孔上端面接触后,第一球体的内径大于密
封孔的内径,使得第一球体的外壁会对密封孔内壁形成一定的挤压,垫片通过形变将第一
球体夹持紧固,进而加强第一球体对小孔密封性能,防止在调节腔内气囊发生微小形变的
同时,进气腔内的高压气流则通过小孔泄压流通至过渡腔内,避免壳体内高压气流的进出
比过低,即进气量远大于出气量,提高油管内气举采油的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暂存在第二腔室内的气流,使得进气腔中高压气流的进气量与
第二腔室中的出气量保持均衡,以保证第一球体对小孔的密闭及第二球体对气流通道的密
闭频率同步,提高油管内的高压气流进气量的同时,提高油管内油液的举升能力;

3、本实用新型将小孔的内径沿顶杆的轴线方向向下递减设置,使得在过渡腔内的
高压气流的流速进一步增强,即提高油管内油液与气流的上升速率,进而实现提高油液的
举升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
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透气孔的放大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壳体、2-气囊、3-调节腔、4-回力弹簧、5-第一球体、6-透气孔、61-螺旋突起、7-
顶杆、8-连通孔、9-垫片、10-小孔、11-过渡腔、12-第二球体、13-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
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壳体1,在所述壳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调节
腔3、进气腔以及过渡腔11,所述调节腔3内安装有填充有压缩空气的气囊2,且调节腔3通过
透气孔6与进气腔连通,所述透气孔6的孔径沿顶杆7的轴线向下递减,在所述透气孔6内壁
且沿其轴向安装有螺旋突起61,所述进气腔通过小孔10与过渡腔11连通,所述过渡腔11与
油管连通,在所述进气腔的两侧开有连通孔8,且在进气腔中部设置有T型的顶杆7,回力弹
簧4套设在顶杆7的竖直段上,顶杆7的竖直段顶部贯穿透气孔6后向上延伸至与气囊2连接,
在顶杆7水平段底部设置有用于密封小孔10的第一球体5,且在进气腔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弹
性橡胶材质的垫片9,垫片9中部开有与小孔10同轴的密封孔,所述密封孔的孔径小于第一
球体5的直径。针对现有技术中气举采油时,对高压气流的调节不准确而导致采油效率降低
的问题,发明人通过设置不同的腔体来对高压气流进行联动控制,使得高压气流在套管与
油管间的流通更为流畅,调节更加精确,进而提高气举采油的效率;使用时,在套管与油管
的环空部分中设置多个壳体1,此时过渡腔11与油管内部连通,进气腔与过渡腔11之间被封
隔,且回力弹簧4处于拉伸状态,向套管内注入大量的高压气流,高压气流通过连通孔8进入
到进气腔通,在进气腔被填充的同时,高压气流通过透气孔6进入到调节腔3中,而调节腔3
内的空间被膨胀的气囊2所填充,通过注入的高压气流对气囊2的挤压,气囊2产生形变而使
自身的体积减小,此时气囊2对顶杆7的下压力减小,在回力弹簧4的回复作用力下,顶杆7上
移,同时带动第一球体5撤销对小孔10的密封,而进气腔中的高压气流则通过小孔10泄压以
快速通过过渡腔11体进入到油管内,通过高压气流对油管内油液重力的部分抵消,油管内
的油液上升所需的升力大幅度下降,即加快了油管内的油液泵出效率。

由于高压气流的流速不稳定,即使得顶杆7以及第一球体5在竖直方向上的往复运
动不规律,即第一球体5与小孔10上端面之间会发生间断性的碰撞,且该碰撞产生的作用应
力不稳定,第一球体5上用于密封的工作面会局部受损,即降低密封性能;而发明人在进气
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橡胶材质的垫片9,该垫片9中部开有与小孔10同轴的密封孔,且密封孔
的孔径下于第一球体5的直径,即在第一球体5发生间断性的往复运动而与小孔10上端面接
触前,第一球体5先与垫片9发生柔性接触,使得第一球体5的下移趋势相对减缓,直至第一
球体5的工作面与小孔10上端面接触后,第一球体5的内径大于密封孔的内径,使得第一球
体5的外壁会对密封孔内壁形成一定的挤压,垫片9通过形变将第一球体5夹持紧固,进而加
强第一球体5对小孔10密封性能,防止在调节腔3内气囊2发生微小形变的同时,进气腔内的
高压气流则通过小孔10泄压流通至过渡腔11内,避免壳体1内高压气流的进出比过低,即进
气量远大于出气量,提高油管内气举采油的工作效率。

其中,由进气腔中进入到调节腔3内的高压气流直接作用在气囊2底部,该束气流
通过透气孔6的聚集,使得气流自身所携带的冲量被顺势放大,即气囊2的底部受到的冲击
远大于气囊2的其余部分,致使气囊2底部受损严重,而发明人通过在将透气孔6的内径沿顶
杆7轴向向下递减,使得气流在流至调节腔体3内的流通截面面积递增,相应地减缓了气流
的部分速度,并且在透气孔6内壁上设置螺旋突起61,使得气流在进入调节腔3内后呈圆锥
形的雾状分布,增大了气流与气囊2外壁的接触面积,避免气囊2的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受
损,并且使得气囊2的形变更加规律,减少顶杆7在透气孔6内轴向摆动的几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腔11被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
室通过气流通道连通,且第一腔室与油管连通,第二腔室通过小孔10与进气腔连通,在第一
腔室的内壁上设置有压缩弹簧13,压缩弹簧13的末端安装有用于密封气流通道的第二球体
12。为增加过渡腔11体内的高压气流储量,将过渡腔11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
被第二球体12与压缩弹簧13所密封,第二腔室通过小孔10与进气腔连通,在第二腔室内填
充至足够的高压气流后,即保证第二腔室中的压强足够将第二球体12推动,通过暂存在第
二腔室内的气流,使得进气腔中高压气流的进气量与第二腔室中的出气量保持均衡,以保
证第一球体5对小孔10的密闭及第二球体12对气流通道的密闭频率同步,提高油管内的高
压气流进气量的同时,提高油管内油液的举升能力。

作为优选,将小孔10的内径沿顶杆7的轴线方向向下递减设置,使得在过渡腔11内
的高压气流的流速进一步增强,即提高油管内油液与气流的上升速率,进而实现提高油液
的举升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连通孔8的内径沿高压气流的进气方向递增。套管与油管的环空部
分内,高压气流在进过流通截面的变化后,其流速在进入到进气腔内后会进一步加快,即高
压气流对回力弹簧4、第一球体5以及顶杆7的冲击力度增强,导致进气腔内的各部件受损程
度加剧;而将连通孔8的内径设置为沿高压气流的进气方向递增后,高压气流通过连通孔8
后的流速相对放缓,即对进气腔内的部件形成的冲击相对降低,延长了壳体1内部分的使用
寿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
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
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井下压力调节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井下压力调节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井下压力调节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井下压力调节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下压力调节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井下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内开设有调节腔、进气腔以及过渡腔,调节腔内安装有气囊,调节腔通过透气孔与进气腔连通,进气腔通过小孔与过渡腔连通,在进气腔的两侧开有连通孔,在进气腔中部设置有顶杆,回力弹簧套设在顶杆的竖直段上,顶杆的竖直段顶部贯穿透气孔后向上延伸至与气囊连接,在顶杆水平段底部设置有第一球体,在进气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垫片,垫片中部开有与小孔同轴的密封孔。针对现有技术中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