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花黄酮类化合物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用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板栗花为原料制备的板栗花黄酮类化合物(栗苷类)及其制备方法。
二、技术背景
板栗花是壳斗科栗属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的雄性花序,其水煎剂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腹泻在民间早已有记载。《日用本草》记载“栗花微温,微苦、涩,治瘰疬”。《滇南本草》载“治日久赤白痢疾,大肠下血”。《四川中药志》记载“治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不止”。东北地区用其水煎剂治疗猪崽下痢,湖南用其蒸馏液喷洒于蜂箱上以防治蜜蜂及其幼虫的病毒性疾病。板栗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资源丰富,而板栗花却大都被抛弃。为了寻找板栗花的活性成分及新的药理活性,更好地利用丰富而廉价的植物资源,生物医学界的科技工作者都为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到目前为止,除对板栗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外,还未见有其它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同属植物也未见类似新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
三、发明内容
根据我们对板栗花进行的系统化学研究和初步药理活性试验,提取出了板栗花黄酮新的化合物栗苷E。由于这个新成分含有酚羟基和不饱和键,预示其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和具有改善心脑血管血液循环,降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等功能。该化合物可用于医药工业的新药开发,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和抗衰老等。也可作为食品黄色素添加剂或作为保健品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生产工业,用于心脑血管和抗衰老等方面的疾病的辅助治疗。
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板栗花黄酮类化合物,简称栗苷E,化学名称为:槲皮素-3-O-(6″-O-没食子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Quercetin-3-O-(6″-O-galloyl)-α-D-mannopyranoside),化学结构式为:
化合物的制备步骤如下:取干燥地板栗花粗粉,用稀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成无醇味的浓缩液,用5倍量的水溶解,静置,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再以稀乙醇洗脱,洗脱液经减压浓缩成膏状物,膏状物中加入1-3倍量的硅胶混合,干燥,然后加入索氏提取器中用乙酸乙酯回流提取,提取液回收浓缩蒸干得板栗花总黄酮,总黄酮用适量乙醇溶解,与1-3倍量的硅胶混合,干燥,用总黄酮重量10-20倍量的硅胶装柱,用氯仿-甲醇(100∶0-80∶20)梯度洗脱,硅胶薄层板层析检测,相同流分合并,合并部分再进行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9∶1-8∶2)梯度洗脱,得该化合物粗品,最后采用乙醇重结晶,得化合物栗苷E产品。
结构鉴定:
栗苷E:棕黄色颗粒状结晶(CHCl3-MeOH),mp214-218℃,HCl-Mg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喷AlCl3试剂显黄绿色荧光,说明该化合物为一黄酮苷类化合物。用1MH2SO4水解1小时,薄层检出甘露糖。
FABMS:617为[M+H]+峰,故分子量为616,推断分子式为C28H24O16。IR(KBr)cm-1:3387为羟基吸收峰,1679表示有羰基,1607、1564、1479示有苯环存在,1356、1309为C-O-C振动吸收峰。1HNMR(DMSO,δ)中12.54(1H,s)、10.82(1H,s)、9.71(1H,s)、9.17(3H,S)、8.89(1H,s)为七个酚羟基信号,12.54为5-OH峰,与羰基形成氢键而向低场移动。7.65(1H,d,J=6.0Hz)、7.51(1H,s)、6.88(3H,s)、6.38(1H,s)、6.17(1H,s)为七个芳香质子信号,5.35(1H,d,J=4.5Hz)为糖端基质子信号,4.26-3.40多重峰为糖上氢质子信号。13CNMR(DMSO,δ)中177.4、164.1、161.1、156.5、156.3、148.3、144.8、133.5、121.9、120.9、115.9、115.2、103.8、98.7、93.5为一黄酮醇类化合物的碳信号,与槲皮素的碳信号相比较,C-3向高场位移2.2ppm,C-2向低场移动9.7ppm,说明该化合物为槲皮素-3-O-苷类化合物。102.1、72.8、72.4、71.0、67.8、62.1为糖碳信号。165.5、145.5、145.3、138.4、108.5、119.3与没食子酸的碳信号相比较基本一致,但羰基碳信号向高场位移1.9,说明剩余结构为没食子酰基。糖的碳信号与α-D-甘露吡喃糖的甲基苷相比较,C-5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1.0,C-6化学位移值没有变化,说明没食子酰基在甘露吡喃糖的C-6成酯苷键。利用1H-13C-COSY谱归属了氢和碳的信号,(信号归属表附后)。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该化合物的结构为槲皮素-3-O-(6″-O-没食子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quercetin-3-O-(6″-O-galloyl)-α-D-mannopyranoside),经文献检索,该化合物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栗苷E(CastanosideE)。
化合物的药理活性检测:
1、板栗花黄酮化合物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实验
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栗花黄酮大剂量组1g/kg,栗花黄酮小剂量组0.5g/kg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天。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0.5ml/只。于最后一次给药
后1.5h开始,将小鼠放入250ml的密闭广口瓶中,记录小鼠的存活时间。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板栗花黄酮对小鼠在常压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耐缺氧能力,使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栗花黄酮两个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果显示栗花黄酮两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下耐缺氧的能力,说明栗花黄酮对心脑血管有作用,很有希望开发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
2、栗花黄酮化合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实验
给小鼠一次性灌胃栗花黄酮0.8ml/20g(1.6g/Kg),未发现明显的毒性反应。观察7天,无死亡,生长良好。解剖观察,主要脏器无明显异常,结果表明本品毒副作用很小。
本发明的板栗花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含有酚羟基和不饱和键,预示药理初步筛选说明其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以及具有改善心脑血管血液循环,降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等功能。可被广泛开发应用于医药生产工业,其产品抗衰老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等。还可被开发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工业,其产品作为食品黄色素添加剂或作为保健品用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等的辅助治疗。
信号归属见表 № Castanoside F Castanoside E δC δH(Hz) δC δ(Hz)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没 1 2食 3 4子 5酰 6 7基甘 1 2露 3糖 4 5基 6 158.0 135.7 178.6 162.6 99.8 6.02(2.10) 165.9 94.5 6.12(2.10) 157.5 105.2 121.2 116.0 7.55(s) 146.7 147.3 117.7 6.71(s) 122.1 7.80(br.s) 121.1 110.2 6.64(s) 147.4 140.8 147.4 110.2 6.64(s) 166.8 105.1 4.93(t,9.20) 73.1 74.2 69.2 75.1 63.2 156.5 133.5 177.4 161.1 12.54(-OH) 98.7 6.17(s) 164.1 9.71(-OH) 93.5 6.38(s) 156.3 103.8 121.9 115.2 7.51(s) 144.8 9.17(-OH) 148.4 10.82(-OH) 115.9 6.88(s) 120.9 7.65(6.0) 119.3 108.5 6.88(s) 145.3 9.17(-OH) 138.4 8.89(-OH) 145.5 9.17(-OH) 108.5 6.88(s) 165.5 102.1 5.35(4.50) 71.0 4.26-3.40(m) 72.4 67.8 72.8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