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更详细地说,涉及一次性尿布、排便训练裤、失禁三角裤等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过去,在一次性尿布中,作为用于使尿布穿用者的皮肤不被排泄物污染的结构,例如,公知有日本特表平9-510385号公报(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9-51038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短裤型一次性尿布。该尿布在形成短裤型的覆盖片的内侧,具有吸液结构体,在吸液结构体上,配置沿其宽度方向分离的一对片状翼片。这些翼片彼此被接合部连接,借助翼片和接合部形成前方开口和后方开口。在翼片上,沿着前后方开口,在整个前后方向上在伸长状态下安装弹性构件。当该弹性构件收缩时,位于弹性构件与翼片的两个侧边缘之间的片区域竖起,接合部从吸液结构体分离,在前方开口处形成尿流入的口袋,在后方开口处形成大便流入的口袋。
在专利文献1揭示的尿布中,至少接合部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当穿用该尿布时,为了减少因接合部接触皮肤引起的不舒适感,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可以缩小接合部的面积。为了缩小面积,可以考虑将前方开口向后方扩展,将后方开口向前方扩展,缩短接合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但是,当缩短接合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时,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强度相应地减弱,在尿布的制造过程中,在通过冲压加工等切除前后方开口时,存在着容易从接合部破裂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本申请的发明中,其课题是,提供一种在制造过程中不会破裂、而且可以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的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的改进,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液性衬底及阻挡片,其中,所述吸液性衬底具有: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身体侧及穿衣侧、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及位于前述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下区域、配置在前述裆下区域的吸液结构体;所述阻挡片位于前述吸液性衬底的前述身体侧,在前述裆下区域能够从前述吸液性衬底分离地形成;前述阻挡片包含有沿前述前后方向收缩施力的阻挡片收缩机构,前述吸液性结构体沿前述前后方向弯曲,在前述阻挡片与前述吸液结构体之间形成空隙。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阻挡片包括:两侧部分,所述两侧部分沿前述宽度方向对置并分离;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将前述两侧部分之间连接起来;以及前后连通部,所述前后连通部经由前述中间部分位于前述裆下区域的前方及后方部分的每一个上,并且,能够使排泄物向前述空隙内部通过,前述阻挡片具有独立于前述阻挡片收缩机构、且使前述中间部分沿前述前后方向收缩的中间部收缩机构。
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之一,前述中间部收缩机构包括将前述中间部分沿前后方向收缩施力的中间部弹性构件,前述中间部弹性构件相对于将前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平行,并且,以沿前述前后方向横切的形式,以伸长状态与前述中间部分接合。
作为另外的优选实施形式之一,前述阻挡片收缩机构由阻挡片弹性构件构成,该阻挡片弹性构件至少在前述两侧部分沿着划定出前述前后连通部的内侧边缘附近向前述前后方向延伸。
作为另外的优选实施形式之一,在前述中间部分,前述阻挡片弹性构件以向将前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凸出的方式配置,并且,越靠近前述纵向中心线,与前述内侧边缘的距离变得越大。
作为另外的优选实施形式之一,前述中间部收缩机构,以其伸长倍率比前述阻挡片弹性构件的伸长倍率大的形式配置。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阻挡片包括:两侧部分,所述两侧部分沿前述宽度方向对置并分离;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将前述两侧部分之间连接起来;以及前后连通部,所述前后连通部经由前述中间部分位于前述裆下区域的前方及后方的每一个上,并且,能够使排泄物向前述空隙的内部通过,前述阻挡片收缩机构由阻挡片弹性构件构成,该阻挡片弹性构件在前述两侧部分沿着划定出前述前后连通部的内侧边缘附近向前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前述中间部分,以向将前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凸出的方式配置,前述阻挡片弹性部件在前述中间部分相对于前述纵向中心线平行。
在本发明中,由于阻挡片具有使中间部分沿前述前后方向收缩的中间部收缩机构,所以,中间部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减小,同时,可以减少接触皮肤时的不舒适感,可以减轻对皮肤的刺激。该机构通过缩短前述中间部分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可以减少与皮肤接触的整个面积。即,不缩短形成连通部时的中间部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可以充分保持形成连通部时的中间部分的强度,防止中间部分破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展开图1的尿布时的平面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组装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阻挡片的放大图。
图6是从图2的箭头VI观察时看到的图示,是中间部分收缩后的放大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阻挡片的放大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阻挡片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 尿布
2 吸液性衬底
3 前腰围区域
4 后腰围区域
5 裆下区域
6 覆盖片
7 吸液结构体
8 阻挡片
26 中间部分
27 前方连通部
28 后方连通部
33 阻挡片收缩机构
34L 阻挡片弹性构件(阻挡片收缩机构)
34R 阻挡片弹性构件(阻挡片收缩机构)
38 中间部弹性构件(中间部收缩机构)
39 中间部弹性构件(中间部收缩机构)
42 伸缩性片
44 侧部分
45 侧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5中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的一次性尿布1的部分剖开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1表示尿布1被穿用的状态,利用箭头X、Y表示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
如图1所示,尿布1包括吸液性衬底2。吸液性衬底2具有身体侧内表面100及穿衣侧外表面101,前腰围区域3,后腰围区域4及它们之间的裆下区域5。另外,尿布1包括形成短裤型的覆盖片6,配置在覆盖片6的内侧、即身体侧内表面100上的吸液结构体7,以及配置在比吸液结构体7更靠近内侧的阻挡片8。覆盖片6由内侧片9、外侧片10、介于这些片9与10之间的不透液性的防漏片11形成,被划定为前腰围区域3、后腰围区域4和裆下区域5。在前后腰围区域3、4中,彼此的腰围侧边缘部12、13的对置面叠合,在间歇排列的多个接合部14处相互接合,形成接缝部15。
通过利用接合部14将腰围侧边缘部12、13接合起来,在被前后腰围区域3、4包围的区域划定出腰围开口16,同时,划定出由接合部14和裆下区域5包围的一对腿部开口17。多条腰围弹性构件18沿着腰围开口16的周缘部延伸,多条腿部弹性构件19沿着腿部开口17的周缘部延伸。这些弹性构件18、19位于内侧片9和外侧片10之间,经由粘结剂(图中未示出)以伸长状态接合到这些片9、10的至少一个上。
如图2所示,吸液结构体7在前后腰围区域3、4之间沿前后方向Y延伸设置,但是,它也可以位于裆下区域5。该吸液结构体7包括沿着覆盖片6的内侧配置的吸液性板20。
吸液性板20由被薄纸巾等吸液扩散片21包裹的吸液性芯材22、和覆盖芯材22的上表面中的至少面对穿用者的皮肤的面的内表面片23形成。作为与内表面片23相反一侧的外表面(底面)侧,经由外侧片10被防漏片11覆盖,防止由芯材22吸收的体液从尿布1泄漏。防漏片11有时也被直接接合到吸液性板20的底面上。
阻挡片8,至少其前端部分24和后端部分25在前后腰围区域3、4处接合到内表面片23上,进而,根据需要,沿着两侧部分44、45接合到内表面片23上。另外,阻挡片8的接合部位,并不局限于本实施形式所述的情况,例如,在具有防漏翻边的尿布中,也可以接合到该防漏翻边上。
图3是将图1的接缝部15处的前后腰围区域3、4的接合部14的接合解除,将尿布1沿前后方向Y和宽度方向X展开获得的尿布1的平面图。在该图3中,表示不使各个弹性构件的收缩力起作用、以便尿布1成为平面状的状态。在下面的说明中,左右指的是作为尿布1的穿用者的左右,尿布1具有将宽度方向X的尺寸二等分的纵向中心线P-P、和将前后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横向中心线Q-Q,该尿布1相对于纵向中心线P-P左右对称。
覆盖片6大致形成沙漏形,吸液性板20形成矩形。覆盖片6的腰围弹性构件18由利用点划线表示的前后腰围弹性构件18F、18B构成,腿部弹性构件19由利用点划线表示的左右腿部弹性构件19L、19R构成。
如图4的组装分解图所示,吸液性板20被层叠在覆盖片6上。构成覆盖片6的外侧片110由纤维无纺布或透湿性塑料薄膜形成,腰围弹性构件18F、18B和腿部弹性构件19L、19R经由热熔性粘结剂(图中未示出)以伸长状态安装到成为其身体侧的内表面(图中的上表面)上。由不透液性而透湿性的塑料薄膜形成的防漏片11利用粘结或者熔敷而接合到外表面片10的内表面。如前面所述,该防漏片11可以直接接合到吸液性板20的底面上,但是,对于防漏而言,优选具有覆盖吸液性芯材22的至少底面的大小。
与外侧片10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大小的用纤维无纺布或透湿性塑料薄膜形成的内侧片9,利用粘结或熔敷接合到防漏片11的内表面。吸液性板20接合到内侧片9的内表面。吸液性板20经由热熔性粘结剂(图中未示出)被接合到内侧片9上,该热熔性粘结剂间歇地涂布到成为其穿衣侧的大致整个外表面(底面,图中的下表面)上。在吸液性板20的内表面配置有阻挡片8。
图5是将图3、4的阻挡片8放大的图。另外,在该图中,未表示出除尿布1之外的构件,但是,阻挡片8被接合到尿布1上。
阻挡片8由纤维无纺布或透湿性塑料薄膜或者它们的叠片等的片形成,优选是不透液性的。阻挡片8具有沿宽度方向X对置并分离的两侧部分44、45和将两侧部分44、45之间连接起来的中间部分26,中间部分26位于裆下区域5。利用两侧部分44、45和中间部分26形成连通部。具体地说,形成有从中间部分26向前腰围区域3延伸的大致为U字形的前方连通部27、和从中间部分26向后腰围区域4延伸的大致为U字形的后方连通部28。
前方连通部27由位于两侧部分44、45的两个内侧边缘29L、29R、和连接所述两个内侧边缘29L、29R的弯曲的闭锁边缘30划定。后方连通部28由位于两侧部分44、45的两内侧边缘31L、31R、和将两内侧边缘31L、31R连接起来的弯曲的闭锁边缘32划定。前方连通部27和后方连通部28由形成该闭锁边缘30、32的中间部分26划定。前方连通部27和后方连通部28分别从阻挡片8的前后端部分24、25向中间部分26形成,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片的面积变小,抑制由该接触区域的汗等的闷热引起的炎症。另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阻挡片8也可以和形成覆盖片6的一部分的内侧片9形成大致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大小,前后方连通部27、28在前后腰围区域3、4也可以被闭锁。
阻挡片8配有使之向吸液结构体7的厚度方向浮起的阻挡片收缩机构33。该机构33例如由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构成,所述各个构件优选由各一条橡胶丝形成,沿着划定出前方连通部27和后方连通部28的各个内侧边缘29L、29R、31L、31R的附近向前后方向Y延伸。在尿布1的裆下区域5如图1、2所示相对于前后方向Y弯曲成凹状的状态下,这些弹性构件34L、34R沿前后方向Y收缩,缩短阻挡片8的前后方向Y的尺寸,以使与包含中间部分26的阻挡片8的内表面片23对置的非固定区域从内表面片23向尿布1的厚度方向远离的方式进行作用(参照图2)。
在穿着尿布1时,调整穿用状态,以便穿用者的外生殖器面对前方连通部27,肛门面对后方连通部28,外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皮肤与中间部26接触。这时,优选地,前方连通部27的闭锁边缘30位于比横向中心线Q-Q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后方连通部28的闭锁边缘32位于横向中心线Q-Q上,或者位于横向中心线Q-Q的附近。
阻挡片弹性构件34L具有位于前后方向Y的两端侧的第一、第二部分35L、36L和位置它们之间的第三部分37L。第一、第二部分35L、36L沿着前方连通部27的内侧边缘29L和后方连通部28的内侧边缘31L大致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三部分37L以在中间部分26沿着闭锁边缘30、32向纵向中心线P-P凸出的方式弯曲。
阻挡片弹性构件34R具有位于其两端侧的第一、第二部分35R、36R和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三部分37R。第一、第二部分35R、36R沿着前方连通部27的内侧边缘29R和后方连通部28的内侧边缘31R大致在直线上延伸,第三部分37R以在中间部分26沿着闭锁边缘30、32向纵向中心线P-P凸出的方式弯曲。第三部分37L、37R以闭锁边缘30、32的尺寸D2随着越靠近纵向中心线P-P越变大的方式隔开间隔。
在中间部分26,具有相对于中间部分26的皮肤的中间部收缩机构。该机构由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构成。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位于中间部分26处的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第三部分37L、37R的宽度方向X之间,沿前后方向Y延伸。具体地说,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的一端38a、39a以伸长状态接合到中间部分26的闭锁边缘30侧,另一端38b、39b以伸长状态接合到中间部分26的闭锁边缘32侧。
这样接合的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可以借助其收缩力将中间部分26向前后方向Y收缩施力,其收缩后的状态示于图6。图6是从图2的箭头VI观察到的图示,是中间部分26的放大图。如图所示,通过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的收缩,中间部分26沿前后方向Y收缩,将该前后方向的距离作为尺寸D1’。收缩后的尺寸D1’变得比收缩前的尺寸D1(参照图5)短。由于中间部分26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缩短,所以,可以使中间部分26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减小。可以与这样减少的面积相应地减少由于穿用者的接触引起的刺激,降低穿用时的不舒适感等。
中间部分26的形状由前后方连通部27、28的形状决定,如本实施形式那样,在前后方连通部27、28为U字形的情况下,向着宽度方向X的外侧,末端展宽。在前后方连通部27、28为矩形的情况下,中间部分26的形状也为矩形。与这样的中间部分26的形状相对应,可以使设置中间部弹性构件的位置变化。如本实施形式那样,在中间部分26末端展宽,并且,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第三部分37L、37R以接近纵向中心线P-P的方式凸起的情况下,优选地,中间部弹性构件沿着纵向中心线P-P附近与之大致平行地设置。借此,中间部弹性构件26可以将第三部分37L、37R的收缩力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根据是婴幼儿使用的还是大人使用的,尿布的各部的尺寸有很大的不同。另外,该尿布根据是图中所示的例子的短裤形尿布还是敞开式的尿布,各部的尺寸也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一般地,在尿布1的纵向中心线P-P上的中间部26的前后方向Y的尺寸D1(参照图5)优选为20~40mm。特别优选地,尺寸D1为30mm,这是因为,如果有这种程度的尺寸的话,在形成阻挡片8的连通部时,可以防止中间部分26破裂。
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优选利用在伸长状态下与尺寸D1长度相同的构件,但是,至少具有尺寸D1的30%以上的收缩长度的构件即可。
另外,优选地,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比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中间部分26处的伸长倍率大。这是因为,需要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在中间部分26弯曲成凸状,并分散成向前后方向Y施力的力和向宽度方向X施力的力,克服该向宽度方向X施力的力,将中间部分26在前后方向Y收缩。这里,所谓伸长倍率,作为一个例子,按下述方式进行设定。首先,测定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的伸长前的长度。然后,以变成伸长前的3倍的长度的方式使之伸长,将伸长倍率设为3倍。在这样伸长的状态下,将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安装到中间部分26上。在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情况下,同样地测定伸长前的长度,以该长度成为2.5倍的方式设定伸长倍率,以伸长状态安装到两侧部分上。另外,由于阻挡片弹性构件在中间部分弯曲,所以,在伸长前后测定的部位是沿着该弯曲的部分位的长度,在沿着该弯曲部位的状态下使之伸长,设定伸长倍率。
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0~40mm。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彼此的间隔依赖于中间部分26的形状和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间隔,但是,至少这些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位于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之间即可。但是,通过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相对于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保持规定的间隔,可以减轻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收缩力的影响。
在本实施形式中,在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第三部分37L、37R上,与闭锁边缘30、32之间的尺寸D2越朝向纵向中心线P-P越变大。当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收缩时,闭锁边缘30、32和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之间的片向皮肤侧竖起,竖起的片与被粘接了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部分相比,比较柔软,皮肤触感好。从而,如果第三部分37L、37R与闭锁边缘30、32的间隔变大,则该竖起部分变多,可以减少对穿用者皮肤的刺激。
在本实施形式中,将两条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配备在中间部分26,但是,例如,也可以沿着中间部分26的纵向中心线P-P仅配备一条。总而言之,如果能够将中间部分26比前后方连通部27、28形成时的尺寸D1沿前后方向Y缩短,则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弹性构件。
作为阻挡片收缩机构33,采用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但是,也可以代之以使用至少能够沿前后方向Y伸缩的伸缩性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整个阻挡片8作为伸缩性片,可以使该阻挡片8从吸液结构体相对于其厚度方向分离。另外,如果能够发挥从吸液结构体分离的功能,也可以采用其它手段。
<第二实施方式>
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同样的图。在本实施形式中,其特征在于,作为阻挡片收缩机构33的阻挡片弹性构件,在中间部分26的第三部分37L、37R处被切断。对于其它结构部件,由于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位于穿用者的左侧(在图中,表示在纵向中心线P-P的右侧)的阻挡片弹性构件,由前方弹性构件40L和后方弹性构件41L构成。前方弹性构件40L由第一部分35L和第三部分37L的前侧部分构成,后方弹性构件41L由第二部分36L和第三部分37L的后侧部分构成。即,一条阻挡片弹性构件呈在横向中心线Q-Q的附近由第三部分37L切断的形状。
位于穿用者的右侧(在图中,表示在纵向中心线P-P的左侧)的阻挡片弹性构件,由前方弹性构件40R和后方弹性构件41R构成。前方弹性构件40R由第一部分35R和第三部分37R的前侧部分构成,后方弹性构件41R由第二部分36R和第三部分37R的后侧部分构成。即,一条阻挡片弹性构件呈在横向中心线Q-Q的附近,由第三部分37R切断的形状。
在中间部分26上,作为中间部收缩机构,配备有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位于中间部分26的阻挡片弹性构件的第三部分37L、37R的宽度方向X之间,沿前后方向Y延伸,相对于纵向中心线P-P大致平行。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在横向中心线Q-Q附近不存在阻挡片弹性构件,所以,阻挡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不对中间部分26起作用。通过不使阻挡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起作用,可以使只有中间部弹性构件38、39的前后方向Y上的弹性力作用到中间部分26上,可以使该中间部分26沿前后方向Y收缩。从而,可以减少中间部分26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第三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示,是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同样的图。在该实施形式中,其特征在于,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在中间部分26处相对于纵向中心线P-P大致平行。对于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部件,使用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的第一部分35L、35R及第二部分36L、36R,在两侧部分44、45处以沿着前后方连通部27、28的内侧边缘29L、29R、31L、31R描画出曲线的方式安装,在中间部分26处,第三部分37L、37R以分别相对于纵向中心线P-P平行的方式安装。这样,通过在中间部分26平行地安装阻挡片弹性构件34L、34R,在中间部分26,只作用有相对于前后方向Y的收缩力。例如,在中间部分26使阻挡片弹性构件弯曲的情况下,其收缩力不仅在前后方向Y、而且也会在宽度方向X上分散。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式中,不向宽度方向X上分散收缩力,可以使中间部分26沿前后方向Y收缩。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只向前后方向Y作用中间部分26处的收缩力,所以,没有必要配备用于使中间部分26沿前后方向Y收缩的其它的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