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载体以及带有导体载体的组件.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1112986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8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4581.9

申请日:

2007.05.14

公开号:

CN101518165A

公开日:

2009.08.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H05K 1/14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后:大陆汽车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德国汉诺威变更后:德国汉诺威|||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5K1/14; H05K3/28; H05K3/36

主分类号:

H05K1/14

申请人:

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M·芬克; G·费希尔

地址:

德国汉诺威

优先权:

2006.7.19 DE 102006033477.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肖日松;梁 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导体载体(2)包括基底绝缘膜(5)、触点绝缘膜(3)和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导线(4,6)。触点绝缘膜(3)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凹部(8,10)。导线嵌入在两个绝缘膜之间,并分别连同触点绝缘膜(3)的第一或第二凹部(8,10)构成第一搭接区域。此外,导体载体(2)还包括绝缘区域(12),其将第一导线(4)与第二导线(6)绝缘地分隔开,在其中,触点绝缘膜(3)突起程度低于绝缘区域(12)之外的突起程度,并且,其至少在触点绝缘膜(3)的第一和第二凹部(8,10)之间曲折状地延伸。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导体载体(2),其包括
-基底绝缘膜(5),
-触点绝缘膜(3),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及至少一个第二凹部(8,10),
-至少一个第一导线及至少一个第二导线(4,6),所述导线嵌入在所述两个绝缘膜之间,且所述导线分别连同所述触点绝缘膜(3)的第一或第二凹部(8,10)形成第一搭接区域,
-绝缘区域(12),其将所述第一导线(4)与所述第二导线(6)绝缘地分隔开,在该绝缘区域(12)中,与所述绝缘区域(12)之外相比,所述触点绝缘膜(3)突起程度较小,并且,所述绝缘区域(12)至少在所述触点绝缘膜(3)的所述第一及所述第二凹部(8,10)之间曲折状地延伸。

2.
  一种组件,其带有
-触点板(30),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电触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电触点(32,34),
-底板(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载体(2),其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触点板(30)和所述底板(16)之间,即,使得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4,6)在所述搭接区域中与所述第一电触点或所述第二电触点(32,34)电联接,
-压紧体(20),其在所述底板(16)和所述基底绝缘膜(5)之间以如下方式设计和布置,即,使得所述触点绝缘膜(3)通过所述压紧体(20)在压紧区域中被压靠到所述触点板(30)上,所述压紧区域分别包围所述触点绝缘膜(3)的所述第一及所述第二凹部(8,10),并且,所述压紧区域连同所述绝缘区域(12)形成第二搭接区域。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6)在所述压紧体(20)的区域中具有凹部(18),所述压紧体(20)布置在所述凹部(18)中,并且,所述压紧体(20)从所述凹部(18)中凸出来。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体(20)包括两个圆柱形零件体,所述圆柱形零件体的边缘压在所述导体载体(2)上并由此给定所述压紧区域。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体(20)包括第一杯形零件体和第二杯形零件体(22,24),其侧壁包括所述圆柱形零件体。

6.
  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体(20)形成为一体式的。

说明书

导体载体以及带有导体载体的组件
描述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体载体,其包括基底绝缘膜、触点绝缘膜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线(Leiterbahn)及至少一个第二导线。该第一导线和该第二导线嵌入在该两个绝缘膜之间。
在机动车中,电子控制元件通常以分布式的方式进行布置。例如在机动车的自动变速器中,相应的电子控制器和所属的传感器安装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中。在机动车的其它领域中,例如在发动机控制和制动系统中,也有相似的“现场电子器件”的趋势。由于安装空间狭小,柔性导体载体尤其良好地适合于电子信号和电流的分配。这种导体载体通常包括两张聚酰亚胺膜,在该两张膜之间嵌入有导电的铜电路。
如果这种导体载体例如地安装在变速器壳体中,则必须将导体载体的非绝缘触点相对诸如油等的周围介质中的微粒隔离开。这种微粒侵入导体载体的非绝缘触点的区域,可导致短路并由此导致包括该导体载体的电子控制器的故障和/或损坏。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这样的导体载体以及带有该导体载体的组件,其可简单地实现能尽可能地不透微粒(partikeldichte)的导体载体的触接。
该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予以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这样的导体载体。该导体载体包括基底绝缘膜、触点绝缘膜、至少一个第一及一个第二导线,以及绝缘区域。触点绝缘膜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该第一和第二导线嵌入在该两个绝缘膜之间。第一和第二导线分别连同触点绝缘膜的第一或第二凹部构成第一搭接区域(Ueberlappungsbereich)。绝缘区域将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绝缘地分隔开。与绝缘区域之外相比,在绝缘区域中触点绝缘膜突出得较少。该绝缘区域至少在触点绝缘膜的第一和第二凹部之间曲折状地(maeanderfoermig)延伸。
在将导体载体于触点绝缘膜凹部的区域中相对于周围环境密封时,该绝缘区域的曲折状的走向可以简单的方式帮助减少微粒侵入该密封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一种带有触点板、底板和该导体载体的组件。触点板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电触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电触点。导体载体以如下方式布置在触点板和底板之间,即,使得第一和第二导线在第一搭接区域中与第一或第二电触点电联接。此外,该组件还具有压紧体(Druckkoerper),其在底板和基底绝缘膜之间以如下方式进行布置和设计,即,使得触点绝缘膜通过该压紧体而在压紧区域中被压靠向触点板。该压紧区域分别包围触点绝缘膜的第一和第二凹部。压紧区域连同该绝缘区域构成第二搭接区域。
压紧体促成了凹部的良好的密封,尤其是导线的电触点相对于压紧区域之外的周围环境的良好的密封。在绝缘区域中,绝缘区域的曲折状的延伸使得微粒对该压紧区域的入侵变得困难。这简单而有效地有助于在电触点处的很大程度上防止微粒透过的导体载体的触接。在该组件的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底板在压紧体的区域中具有凹部。该压紧体布置于该底板的凹部中并从中凸出来。这可简单地有助于压紧体的精确的固定和/或定位。
在该组件的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压紧体包括两个圆柱形的零件体(zylinderfoermige Teilkoerper)。该圆柱形零件体的边缘压在导体载体上,并由此确定压紧区域。圆柱形零件体的边缘有助于压紧区域的简单的形成。
在该组件的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压紧体包括第一和第二杯形零件体(becherfoermigen Teilkoerper),其侧壁包括该圆柱形零件体。该杯形零件体的杯底部以简便的方式促进了压紧体的稳定性。
在该组件的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压紧体设计成一体式的。这有助于压紧体的简便的装配。
接下来,借助于示意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其中:
图1显示了带有导体载体的第一实施例的组件的第一爆炸视图,
图2显示了带有导体载体的第一实施例的组件的第二爆炸视图,
图3显示了穿过依据图1的导体载体的截面图,
图4显示了导体载体的第二实施例。
相同结构或功能的元素在各图中以相同的参考标号作标记。
组件(图1)包括导体载体2。该导体载体2具有第一导线4和第二导线6。导线优选地包括铜。导线布置在触点绝缘膜3和基底绝缘膜5(图2)之间。绝缘区域12(在该绝缘区域12中在两个绝缘膜之间未嵌入有导线)将该第一导线4与该第二导线6绝缘地分隔开。
触点绝缘膜具有第一和第二凹部8,10。凹部分别连同导线构成第一搭接区域。由此,导线在触点绝缘膜的凹部区域中可以被触接。绝缘区域12至少在触点绝缘膜3的凹部之间具有曲折状的走向。
此外,该组件包括底板16。底板16优选地具有凹部18。在该凹部18中布置有压紧体20。压紧体20可例如具有两个圆筒形零件体。然而,压紧体20优选地具有第一和第二杯形零件体22,24。此外,压紧体优选地具有第一杯形零件体22的边缘23和第二杯形零件体24的边缘25。优选地,第一杯形零件体22的边缘23和第二杯形零件体24的边缘25共同构成分隔隔片26。在备选的实现形式中,压紧体20也可构造成其它形式。然而,重要的是,压紧体20有助于(多个)触点绝缘膜3凹部及触点板30触点的互相之间的以及相对于对环境的密封。压紧体20优选地包括弹性材料,例如硬橡胶。
此外,该组件优选地包括触点板30。触点板30具有至少两个凹部,在其中布置有第一电触点32和第二电触点34。从该电触点可分接出电导线。
触点绝缘膜3,基底绝缘膜5和导体载体2的导线优选地构造成如下形式,即,使得导体载体2具有很好的柔性。
为使导体载体2与触点板30的电触点相接触,导体载体2以如下方式布置在触点板30上,即,使得第二导线6在触点膜3的第一凹部8的区域中直接地与触点板30的第一电触点32相联接,并且,使得第一导线4在触点膜3的第二凹部10区域中与触点板30的第二电触点34直接相联接。可例如通过激光将第二导线6与第一电触点32焊起来或者将第一导线4与第二电触点34焊起来。
接着,底板16连同压紧体20以如下方式对着导体载体2和触点板30被按压及固定,即,使得压紧体20的分隔隔片26连同该曲折状的绝缘区域12构成第二搭接区域。进一步,导体载体2被以如下方式对着底板30而按压,即,使得形成这样的压紧区域,在该压紧区域中,触点膜3直接地与触点板30的表面相联接。压紧区域以如下方式而形成,即,其使得触点膜3的凹部彼此分隔开且相对于周围环境而分隔开。这样,当该组件布置在诸如油等的介质中时,不会有微粒(其位于介质中)侵入该压紧区域中并在那里引起电触点处的短路。
由于在绝缘区域12中不存在导线(图3),所以绝缘区域相对于导线所在的区域而言突起得较少。由此,在第二搭接区域中,在该绝缘区域12和该分隔隔片26之间通常会产生微小的间隙(zwischenraeum),通过该微小的间隙微粒可侵入到压紧区域中。然而,绝缘区域12的曲折状走向使得微粒的入侵变得困难,这是因为,为了到达压紧区域中,微粒必须首先克服该曲折形状的多个回旋(Windungen)。
微粒能多轻易或多困难地侵入的程度,可以通过压紧体20的杯形零件体边缘的设计尺寸相对于曲折状绝缘区域12的设计尺寸的比例来给定。例如,如果该边缘与该面(该曲折状的绝缘区域12在该面上延伸)的宽度的一半一样宽,则微粒可几乎直线状地在绝缘区域12和压紧体20之间穿越而过。与之相反,如果该边缘比面(该曲折状的绝缘区域12在该面上延伸)的宽度更宽,并且/或者,该曲折状绝缘区域1 2非常细且/或相当程度上交织在一起(verschlungen),则微粒必须克服多个回旋才能侵入到压紧区域中,这显著地降低了入侵的可能性。由此,以如下方式确定边缘的尺寸,即,使得来自介质的微粒必须克服该曲折状绝缘区域的至少一个回旋,才能侵入到由压紧区域所包围的区域中。
在一种备选的实施形式中,导体载体2可包括任意多个导线。例如,导体载体2包括七个导线(图4)。为每个其它的导线设置有至少一个其它的曲折状绝缘区域12。此外,导体载体2对于每个其它的导线都具有在触点绝缘膜3中的其它的凹部。此外,触点板30对于每个其它的导线都有其它的电触点。此外,压紧体20也以如下方式设计,即,使得触点绝缘膜3的其它的凹部以及触点板30的其它的电触点也以能隔离微粒的方式而相对彼此密封并相对环境而密封。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例如,压紧体20可设计成多体式的。压紧体的第一和第二杯形零件体22,24可仅仅设计成圆柱形的。作为备选或作为补充,导线可包括铜以外的其它材料。此外,导体载体2可具有多个层,绝缘膜和导线在其中相交替。

导体载体以及带有导体载体的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导体载体以及带有导体载体的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导体载体以及带有导体载体的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体载体以及带有导体载体的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体载体以及带有导体载体的组件.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导体载体(2)包括基底绝缘膜(5)、触点绝缘膜(3)和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导线(4,6)。触点绝缘膜(3)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凹部(8,10)。导线嵌入在两个绝缘膜之间,并分别连同触点绝缘膜(3)的第一或第二凹部(8,10)构成第一搭接区域。此外,导体载体(2)还包括绝缘区域(12),其将第一导线(4)与第二导线(6)绝缘地分隔开,在其中,触点绝缘膜(3)突起程度低于绝缘区域(12)之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