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型路面洗扫车副发动机离合器的电控保护装置本发明涉及道路洗扫两用车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多功能型路面洗扫车副发
动机离合器的电控保护装置。
洗扫车工作装置的动力一般均是由副发动机提供,副发动机与工作装置之间的动
力传递则是通过副发动机的离合器来完成,在副发动机起动之前,要依靠副发动机离合器
切断其与工作装置之间的动力连接,从而保证副发动机的无负载起动;在起动后,则再将副
发动机的离合器啮合,从而确保副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当需要熄火时,再次将离合器切断,
以确保副发动机能实现无负荷停机,从而延长副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但是,现在的洗扫车主要是依靠手动旋钮或操纵开关来实现副发动机离合器的断
开与啮合,不够智能化的设计一方面给操作者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一旦操作者疏忽,也容
易导致在起动或熄火时,副发动机离合器依然在啮合状态。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型路面洗扫车副发动机离合器的电控保护装
置,以防止操作者误操作,即在副发动机离合器啮合的情况下强行起动或熄火副发动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型路面洗扫车副发动机离合器的电控保护装置,其中,包括:
PLC控制器,至少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
出端、第三输出端以及第四输出端;
钥匙开关,具有ON档、OFF档和START档,该ON档和START挡分别连接到PLC控制器的
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该OFF档则与电压正极相连;
第一中间继电器,其线圈端与副发动机的充电指示灯并联,触点端则设置在电压
正极与PLC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之间;
第二、三、四、五中间继电器,其线圈端分别设置在接地端和PLC控制器的第一输出
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四输出端之间,触点端则分别控制熄火电磁阀保持线圈、
熄火电磁阀吸合线圈、副发动机离合器断开电磁阀和副发动机离合器啮合电磁阀。
采用上述结构后,当副发动机需要起动时,操作者只需扳动钥匙开关至起动档,即
START档,1s后松开,副发动机的离合器会先自动断开,然后副发动机会自动起动,待副发动
机起动完毕后,副发动机的离合器会自动啮合;而当副发动机需要熄火时,操作者只需扳动
钥匙开关至OFF档,副发动机的离合器会先自动断开,然后副发动机会自动熄火。如此,与现
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了智能化处理,其不仅方便了操作者动作,而且还能彻底避免误操
作的发生。
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型路面洗扫车副发动机离合器的电控保护装置的结
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
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多功能型路面洗扫车副发动机离合器的电控保护
装置,包括PLC控制器A1、钥匙开关SA1、第一中间继电器KA7、第二中间继电器、第三中间继
电器、第四中间继电器和第五中间继电器,其中:
该PLC控制器A1,为整个电控保护装置的控制核心,其至少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
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以及第四输出端,即分别对应于
图1中PLC控制器的1、2、3、9、10、11和12管脚,该PLC控制器A1内编写有相应的控制程序;
该钥匙开关SA1,具有ON档、OFF档和START档,该ON档和START挡分别连接到PLC控
制器A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该OFF档则与电压正极相连,从而控制PLC控制器A1的
第一输入端或第二输入端与电压正极相连,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压正极的电压为24V;
该第一中间继电器KA7,其线圈端与副发动机的充电指示灯并联,从而给PLC控制
器A1提供副发动机起动与否的信号,具体是通过触点端来传递,其触点端则设置在电压正
极与PLC控制器A1的第三输入端之间;
第二、三、四、五中间继电器KA10、KA11、KA12、KA13,其线圈端分别设置在接地端和
PLC控制器A1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四输出端之间,触点端则分别控
制熄火电磁阀保持线圈、熄火电磁阀吸合线圈、副发动机离合器断开电磁阀和副发动机离
合器啮合电磁阀。
如此,通过钥匙开关SA1选取PLC控制器A1的第一输入端或第二输入端,并再结合
副发动机是否起动,则可以通过PLC控制器A1内设置的程序而进行相应的控制,具体请参阅
图2所示,当副发动机需要起动时,操作者只需扳动钥匙开关SA1至起动档,即START档,1s后
松开,副发动机的离合器会先自动断开,然后副发动机会自动起动,待副发动机起动完毕
后,副发动机的离合器会自动啮合;而当副发动机需要熄火时,操作者只需扳动钥匙开关
SA1至OFF档,副发动机的离合器会先自动断开,然后副发动机会自动熄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了智能化处理,其不仅方便了操作者动作,而且还能
彻底避免误操作的发生。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