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按式分配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点按筒本体后端的冠部而分配诸如液体化妆品等液体 或流体、 或者分配棒状的固体内容物等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背景技术 传统已知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使用类似于圆珠笔的凸轮机构, 该凸轮机构包括均具 有凸轮的点按体、 转动件和内筒, 使得被弹簧向后施力的转动件持续转动, 由此将转动件的 转动传递至设置有螺纹部 ( 阳螺纹 ) 的螺杆 ( 该机构被称为 Khan 点按机构 )。由于该螺 杆 ( 阳螺纹 ) 与设置在固定至筒本体的螺纹体的内径部中的螺纹部 ( 阴螺纹 ) 螺纹配合, 至少关于转动方向, 螺杆随着螺杆的转动而相对于螺纹体前进。 当螺杆前进时, 装配至螺杆 前端的活塞 (piston) 也前进, 从而分配内容物 ( 日本特开昭 60-116495 号公报 ( 专利文件 1), 日本特开平 9-118095 号公报 ( 专利文件 2), 日本特开 2002-068332 号公报 ( 专利文件 3) 和日本特开 2001-232273 号公报 ( 专利文件 4))。
在使用 Kahn 点按式分配机构以使书写元件突出和缩入的书写工具中, 具有如下 的构造 : 该构造具有改变指示的功能, 即通过点按操作使指示筒与凸轮转动件连动地转动 从而通过外筒能够看到指示的变化 ( 日本特开 2001-219689 号公报 ( 专利文件 5) 和日本 特开平 2-73000 号公报 ( 专利文件 6))。
此外, 还有如下的已知构造 : 该构造采用阀, 通过点按操作开闭所述阀而利用容器 内的压差排出内容物 ( 日本实公平 06-4837 号公报 : 专利文件 7)。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 1 :
日本特开昭 60-116495 号公报
专利文件 2 :
日本特开平 9-118095 号公报
专利文件 3 :
日本特开 2002-068332 号公报
专利文件 4 :
日本特开 2001-232273 号公报
专利文件 5 :
日本特开 2001-219689 号公报
专利文件 6 :
日本特开平 2-73000 号公报
专利文件 7 :
日本实公平 6-4837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 在前述点按式分配容器中, 在螺杆前进的前者构造中, 转动件的转动力由 弹簧的强度和凸轮构造确定。因此, 当内容物为高粘度型内容物时, 如果由于时间推移 (passage oftime) 或其它情形导致出现活塞粘附于筒本体的现象, 则不能进行转动动作。 另外, 在前者类型中, 由于其结构使得部件的数量趋于增加, 增加了诸如细径化等外观上的 限制, 同时装配也变得复杂, 导致成本的增加。
在使用阀的后者构造中, 难以以定量的方式进行排出, 并且可排出的内容物的粘 度也受到限制。另外, 担心内容物朝前漏出, 于是需要防止朝前漏出的装置。
另一方面, 本发明人已经设计了一种如下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 非公知 ) : 转动体包 括具有以相同节距形成的锯齿状的凸轮齿的第一和第二凸轮面, 通过反复施加和释放压力 使转动体转动, 从而将转动力传递给螺杆以使活塞前进, 由此实现防止由于活塞粘附而导 致转动动作不良, 并减少了部件数量。
当第一凸轮面被沿着第一固定凸轮面引导时, 或当第二凸轮面被沿着第二固定凸 轮面引导时, 各凸轮在另一凸轮面上滑动, 以当凸轮齿的壁彼此抵接时产生咔嗒 (clicking sound)。但是, 存在取决于条件和环境而不能听到满意的咔嗒声的情形。这样, 如果使用者 不能听到相对满意的咔嗒声, 则不能清晰地感受到点按感觉, 并且点按前进的极限不明确, 使得难以完成冠部的按压操作。结果, 可能不能实现转动体的转动, 从而导致分配失败。
即使明确地点按至前进的极限, 也存在如下问题 : 由于没有获得点按感觉, 而使使 用者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觉或者没有意识到分配完成而再次点按。
在以上的专利文件 6 和 7 描述的技术中, 当书写元件突出或缩回时, 指示与凸轮转 动体联动地变化, 除需要三个可移动的部件的 Kahn 点按式分配机构外还需要可移动的指 示筒, 这导致结构复杂化。但是, 由于指示筒由微小的活塞动作驱动, 是否给出指示仍然是 不清楚的。
考虑到上述情形,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点按式分配容器 : 其能够基于初期的转动 动作产生转动力, 而不仅仅依赖弹力和凸轮构造 ; 与现有技术相比, 该点按式分配容器由较 少数量的部件组成 ; 并且通过使用螺纹能够分配固定量的内容物。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点按式分配容器 : 其能够确实地让使用者清楚地知道内容 物的配送, 而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并且不增加部件的数量 ; 并且该点按式分配容器能够 分配固定量的内容物。
另外,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具有分配机构部, 该分配机构部具 有简单的分配机构、 能够通过组装时的测试而不费时间地简便检查, 并且能够显著的改善 确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个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能够通过使用者操作设置在筒本体 后端的冠部来分配收纳部内的内容物, 且所述点按式分配容器具有的结构包括 : 机构部, 其 通过使用者操作将作用于冠部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 ; 螺纹体, 其固定至筒本体 ; 以及螺 杆, 其螺纹配合到螺纹体中, 并且点按式分配容器能够在机构部转换的转动力作用下使螺 杆转动, 借助于螺纹体使螺杆前进而分配内容物, 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包括 :
转动体, 其上设置有可转动且轴向移动受限的冠部, 所述转动体是具有朝前的第 一凸轮面和朝后的第二凸轮面的圆环形构造, 并且转动体被配置成相对于筒本体能转动并 能在轴向上移动 ; 和
面对第一凸轮面的第一固定凸轮面和面对第二凸轮面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并且第 一固定凸轮面和第二固定凸轮面被设置为关于轴向和转动方向被固定到筒本体, 并且
机构部被构造成 :
第一凸轮面和第一固定凸轮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第一齿, 各第一齿均具有相 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朝前倾斜的斜面, 并且第一齿沿着预定转动方向以同样的节距 配置,
第二凸轮面和第二固定凸轮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第二齿, 各第二齿均具有相 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朝后倾斜的斜面, 并且第二齿沿着预定转动方向以同样的节距 配置, 以及
在通过按压力使转动体的第一凸轮面与第一固定凸轮面啮合的状态下, 当第一凸 轮面被沿着第一齿的朝前倾斜的斜面引导时, 转动体向前移动并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 反 之, 当上述按压力被释放时, 转动体的与第二固定凸轮面保持啮合的第二凸轮面被沿着第 二固定凸轮面的朝后倾斜的斜面引导, 转动体向后移动并沿预定方向转动, 从而, 通过转动 体的转动使螺杆转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根据具有上述第一特征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第 一凸轮面在相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朝前倾斜的斜面的前方具有突起的台阶部, 并且 第一固定凸轮面在相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朝前倾斜的斜面的前方具有凹状的台阶 部, 以及当第一凸轮面被沿着第一固定凸轮面的斜面引导时, 沿着第一凸轮面的斜面形成 的台阶部和沿着第一固定凸轮面的斜面形成的台阶部相互抵接, 以产生咔嗒声和点按感 觉。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根据具有上述第二特征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所 述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和第二固定凸轮面均形成有朝后的台阶部, 当第二凸轮面和第二固 定凸轮面在按压释放的时侯相互啮合时, 通过台阶部产生咔嗒声和点按感觉。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根据具有上述第三特征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在 所述转动体的第一凸轮面与第一固定凸轮面啮合的状态下, 转动体侧的第二凸轮面和第二 固定凸轮面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部分 ; 在 转动体侧的第二凸轮面与第二固定凸轮面啮合的状态下, 转动体侧的第一凸轮面和第一固 定凸轮面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根据具有上述第四特征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所 述转动方向上的相位错开是一个凸轮齿的一半。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根据具有上述第五特征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设 置对转动体向后施力的弹簧元件, 以在按压被释放的状态下, 使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与第 二固定凸轮面接触并啮合。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是根据具有上述第六特征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转 动体形成有比如椭圆形等异形截面孔, 螺纹体具有形成有阴螺纹的螺纹部和第一固定凸轮
面并且被固定至筒本体 ; 在具有与转动体的异形截面孔匹配的截面形状并且外周侧形成有 阳螺纹的螺杆被螺纹配合到螺纹体的螺纹部, 并且螺杆被装配穿过转动体的异形截面孔的 状态下, 通过转动体的转动而使螺杆转动。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是根据具有上述第七特征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转 动体具有一体地形成于转动体的外周面的能够从外部容易地看到的比如切口、 刻痕和突起 等标识部, 标识部以第一齿的分布节距的两倍为间隔并且与第一齿同相地布置, 当通过转 动体的转动使螺杆转动, 以使内容物推力构件前进时, 通过由螺纹体的或筒本体的通孔或 透明部形成的窗部能够观察到转动体的外表面上的标识部的移动, 通孔或透明部位于与将 要用于转动的凸轮的分布角相同的角度分布的位置处, 从而能够通过标识部的移动确认通 过转动体的转动而产生的螺杆的前进。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是一种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能够通过沿轴向向前按压设置在筒 本体后端的点按体的后端部来分配内容物, 且所述点按式分配容器具有如下结构 : 包括将 作用于点按体的后端部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 并通过所转换的转动力使螺杆前 进来分配内容物, 所述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特征在于,
点按体包括形成于点按体的前端面的具有锯齿状槽口和突起的凸轮面, 并且点按 体以如下方式被配置在筒本体中 : 随着按压点按体的后端, 点按体能沿轴向滑动并且被限 制在转动方向上移动, 用于将作用于点按体的后端部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包括 :
点按体的凸轮面 ;
转动体, 其具有大致圆环形回转构造, 该构造中的第一凸轮面具有沿轴向朝后的 槽口和突起, 该构造中的第二凸轮面具有沿轴向朝前的槽口和突起, 且转动体被配置成使 第一凸轮面面对点按体的凸轮面 ;
螺纹体, 其整体上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构造, 该构造具有凸轮面和螺纹部, 凸轮面具 有沿轴向朝后的槽口和突起, 螺纹部形成于螺杆螺纹配合入的内径部中, 并且凸轮面以面 对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的方式被固定到筒本体 ; 和
弹簧, 其设置在点按体和转动体之间, 以对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持续地施力使第 二凸轮面抵靠螺纹体的凸轮面, 以保持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与螺纹体的凸轮面彼此啮合,
点按体的凸轮面和转动体的第一凸轮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一斜面, 转动体的 第二凸轮面和螺纹体的凸轮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二斜面, 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相对 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向轴向一侧倾斜,
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和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彼此不同, 并且
由于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倾斜角之间的不同, 当点按体被推动而向前时, 在转 动体的第一凸轮面沿着点按体的凸轮面滑动且第二凸轮面沿着螺纹体的凸轮面滑动的状 态下, 转动体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九方面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机构部 (mechanical assembly), 所述机构部通过按压冠部使转动体沿轴向前后移动并且由此使 该转动体转动而将按压力转化成转动力。
具体地, 用于将作用在冠部上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包括 : 一个大致环
状的转动体, 其形成有朝前的第一凸轮面和朝后的第二凸轮面 ; 以及与第一凸轮面相对的 第一固定凸轮面以及与第二凸轮面相对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并且第一固定凸轮面和第二固 定凸轮面被相对于轴向和转动方向地布置和固定至筒本体, 所述机构部被构造成 : 在通过 按压力使转动体的第一凸轮面与第一固定凸轮面啮合的状态下, 当第一凸轮面被沿着齿的 朝前倾斜的斜面引导时, 转动体向前移动并沿预定方向转动, 反之, 当上述按压力被释放 时, 转动体的与第二固定凸轮面保持啮合的第二凸轮面被沿着第二固定凸轮面的朝后倾斜 的斜面引导, 使得转动体向后移动并沿预定方向转动。
因此, 当冠部被反复地按压和释放时, 转动体与各凸轮齿的旋转运动联动并且在 按压和释放时被转动, 使得螺杆通过该转动而能够前进。 当重复上述点按操作时, 沿轴向的 点按动作和释放动作被转换成转动力以使螺杆转动, 从而能够推动例如活塞体向前并分配 固定量的内容物。
此外, 由于初期转动用的转动力的强度依赖于按压力, 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处理如 下的情况 : 因为活塞体粘附于收纳部或类似情况而需要大于一定水平的力用于初期转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当转动体的通过按压力而与第一固定凸轮面啮合的第一凸 轮面被沿着第一固定凸轮面的朝前倾斜的斜面引导时, 转动体向前移动并沿预定方向转 动, 同时, 形成于第一凸轮面的台阶部与第一固定凸轮面的斜面相互碰撞, 产生当第一凸轮 面被沿着第一固定凸轮面的斜面引导时的咔嗒声和点按感觉, 由此, 用手和手指按压冠部 的使用者能够听到咔嗒声且能感觉到他们手和手指中的点按感觉。结果, 能清晰地感觉到 点按前进的极限, 很简单地完成冠部的按压操作, 从而, 能够实现转动体的转动而不会引起 任何分配失败。此外, 由于当点按已经确定地进行到前进的极限时能够获得清晰地点按感 觉, 可以感到舒适的操作感觉, 因此不再需要额外的点按就能确认分配完成。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由于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和第二固定凸轮面都形成有朝后 的台阶部, 所以当第二凸轮面和所述第二固定凸轮面在点按释放的时侯相互啮合时, 能够 通过所述台阶部产生卡嗒声和点按感觉。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在所述转动体的第一凸轮面与所述第一固定凸轮面啮合的 状态下, 所述转动体侧的所述第二凸轮面和所述第二固定凸轮面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 对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部分 ; 在转动体侧的第二凸轮面与第二固定凸 轮面啮合的状态下, 转动体侧的第一凸轮面和第一固定凸轮面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 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部分。 因此, 由于凸轮的作用, 齿之间的相位错开 确保对于冠部的按压和释放动作被可靠地转换成转动体的转动。
相位错开可被设置为一个凸轮齿的 1/4 至 3/4。这样, 在本方面的第五方面中, 如 果相位错开被设置成半个凸轮齿, 就能够以更可靠的方式将冠部的按压和释放动作转换成 转动体的转动。
如果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相互同相, 则可以将第一固定凸轮面和第二固定凸 轮面错开成异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和第七方面, 当对转动体向后施力的弹簧元件在按压被释放的 状态下使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与第二固定凸轮面接触并啮合时, 可以在按压被释放时确定 地使第二凸轮面与第二固定凸轮面抵接, 从而使操作可靠。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 转动体具有一体地形成于所述转动体的外周面的能够从外部容易地看到的比如切口、 刻痕和突起等标识部, 所述标识部以第一齿的分布节距的两 倍为间隔且与第一齿同相地布置, 当通过转动体的转动使螺杆转动从而使得内容物推力构 件前进时, 通过在螺纹体或所述筒本体中在与将用于转动的凸轮的分布角相同的角度分布 的位置处由通孔或者透明部形成的窗部, 能够观察到所述转动体的外表面上的所述标识部 的运动, 由此能够通过所述标识部的移动确认通过所述转动体的转动而产生的所述螺杆的 前进。 这种构造使得 : 当组装分配机构部时, 透过螺纹体的窗部能够通过目视观察直接地查 看转动体的转动, 因此, 在装配时能够准确可靠地查看机构是否正确地工作。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结构 : 当点按体的的后端被点按时, 随着点 按体前后移动, 通过转动体的转动来分配内容物。所述点按体的凸轮面和所述转动体的第 一凸轮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一斜面, 所述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和所述螺纹体的凸轮面 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二斜面, 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均相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 方向沿轴向向一侧倾斜, 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和第二斜面的倾斜角相互不同, 从而, 由于第一 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倾斜角之间的不同, 当点按体被推动向前时, 点按体的凸轮面沿着第一 凸轮面滑动且第二凸轮面沿着螺纹体的凸轮面滑动。 结果, 在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 点按体的前后运动被转换成转动体的转动。这样, 随着点按体的凸轮面移动离开第一凸轮 面, 点按体缩回, 弹簧的施力使螺纹体的凸轮面与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啮合。
这样, 当重复施加和释放点按体后端上的点按力时, 该构造包括较少的部件, 即包 括点按体、 转动体、 螺纹体和弹簧, 使转动体与一个凸轮齿 ( 其可被形成为之间有顶点的斜 面或者形成为壁部 ) 的动作相关联地转动、 转动地驱动螺杆而连续地实现螺纹给送, 由此 实现能够利用与现有技术所需要的部件数量相比显著地减少的部件来分配固定量的内容 物的机构。附图说明
图 1(a) 和图 1(b)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示意图, 其 示出了在冠部被按压之前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截面图和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 2(a) 和图 2(b) 是图 1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在冠部被按压时的整体截面图和 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 3(a) 至图 3(e) 是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的操作说明图。
图 4(a) 和图 4(b) 是筒本体的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图 5(a)、 图 5(b)、 图 5(c) 和图 5(d) 是螺纹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纵截面 图和放大截面图。
图 6(a) 和图 6(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X-X 截取的截面图。
图 7(a)、 图 7(b) 和图 7(c) 是活塞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图 8(a)、 图 8(b)、 图 8(c)、 图 8(d) 和图 8(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
图 9(a)、 图 9(b)、 图 9(c) 和图 9(d) 是凸轮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 和纵截面图。
图 10(a)、 图 10(b) 和图 10(c) 是冠部前侧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11(a) 和图 11(b)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在点按体的后端被按压之前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截面图和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 12(a) 和图 12(b) 是当点按体的后端正在被按压时图 11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 器的整体截面图和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 13(a) 和图 13(b) 是当点按体的后端被按压至极限时图 11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 容器的整体截面图和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 14(a) 和图 14(b) 是当点按体的后端被从受压状态释放时图 11 所示的点按式 分配容器的整体截面图和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 15(a) 至图 15(f) 是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的说明图, (a) 示出了点按之前的初期 状态, (b) 示出了当点按体前进并且转动体被抵接时的状态, (c) 示出了当转动体由于按压 点按体而转动时的状态, (d) 示出了随着点按体被按压而通过转动体的顶点时的状态, (e) 示出了当转动体停止时的状态, 以及 (f) 示出了点按被释放时的状态。
图 16(a) 和图 16(b) 示出了筒本体的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图 17(a)、 图 17(b)、 图 17(c) 和图 17(d) 是活塞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 图和纵截面图。
图 18(a)、 图 18(b)、 图 18(c) 和图 18(d) 是螺纹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 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19(a)、 图 19(b)、 图 19(c)、 图 19(d) 和图 19(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 体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
图 20(a)、 图 20(b)、 图 20(c) 和图 20(d) 是点按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 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21(a) 和图 21(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A-A 截取的截面图。
图 22(a) 和图 22(b)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示意图, 其示出了在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外观图和纵截面图。
图 23 是示出在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22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 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 24 是在冠部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22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部的放 大截面图。
图 25(a) 至图 25(f) 是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部的操作说明图。
图 26(a)、 图 26(b)、 图 26(c)、 图 26(d) 和图 26(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 体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
图 27(a)、 图 27(b) 和图 27(c) 是冠部的前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28(a)、 图 28(b)、 图 28(c) 和图 28(d) 是螺纹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 截面图以及螺纹部周围的放大截面图。
图 29(a) 和图 29(b) 是筒本体的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图 30(a)、 图 30(b)、 图 30(c) 和图 30(d) 是凸轮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 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31(a) 和图 31(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X-X 截取的截面图。
图 32(a)、 图 32(b) 和图 32(c) 是活塞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图 33(a) 和图 33(b)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示意图,
其示出了在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外观图和纵截面图。
图 34 是在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33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部的 放大截面图。
图 35 是在冠部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33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部的放 大截面图。
图 36(a) 至图 36(e) 是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部的操作说明图。
图 37(a) 至图 37(c) 是示出如何观察通过螺纹体窗可见的标识部 ( 标记 ) 的说明 图。
图 38(a)、 图 38(b)、 图 38(c)、 图 38(d) 和图 38(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 体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
图 39(a)、 图 39(b) 和图 39(c) 是冠部的前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40(a)、 图 40(b)、 图 40(c) 和图 40(d) 是螺纹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 截面图以及螺纹部周围的放大截面图。
图 41(a) 和图 41(b) 是筒本体的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图 42(a)、 图 42(b)、 图 42(c) 和图 42(d) 是凸轮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 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43(a) 和图 43(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X-X 截取的截面图。 图 44(a)、 图 44(b) 和图 44(c) 是活塞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将基于图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图 1 至图 10 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说明图。具体地, 图 1(a) 和图 1(b)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示意图, 其示出了在冠 部被按压之前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截面图和机构部的放大图。图 2(a) 和图 2(b) 是当 冠部被按压时图 1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截面图和机构部的放大图。图 3(a) 至图 3(e) 是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的操作说明图。 图 4(a) 和图 4(b) 是筒本体的立体图和 纵截面图。 图 5(a)、 图 5(b)、 图 5(c) 和图 5(d) 是螺纹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纵截面 图和放大截面图。图 6(a) 和图 6(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X-X 截取的截面图。图 7(a)、 图 7(b) 和图 7(c) 是活塞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截面图。图 8(a)、 图 8(b)、 图 8(c)、 图 8(d) 和图 8(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 图 9(a)、 图 9(b)、 图 9(c) 和图 9(d) 是凸轮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 图。图 10(a)、 图 10(b) 和图 10(c) 是冠部的前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
如图 1 所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是能够通过沿轴向朝前按压布 置在筒本体 10 的后端的冠部 12 而分配内容物的容器, 并且该容器的结构包括 : 机构部 A, 其将由于使用者的操作而作用于冠部 12 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 ; 螺纹体 28, 其被固定至筒 本体 10 ; 以及螺杆 30, 其螺纹配合至螺纹体 28, 并且该容器的结构通过在螺杆 30 被机构部 A 所转换的转动力转动时使螺杆 30 经由螺纹体 28 前进而分配内容物。
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筒本体 10 的前端 10a 安装有接头 14、 管接头 16、 管 18、 前筒 20和刷头 22。从筒本体 10 的内容物收纳部 24 分配的内容物通过管 18 被排出至刷头 22 的前 端。另外, 该容器被形成为使用后能够安装帽 26。
具体地, 如图 1 和图 4 所示, 沿轴向观察, 筒本体 10 具有形成前端部 10a 的台阶状 小径部。被前筒 20 的后部覆盖的筒状接头 14 和管接头 16 被插入前端部 10a。由大量纤维 束或连续的气泡体形成的笔尖 (writing tip) 状的刷头 22 作为涂布元件被保持在前筒 20 的前部内的管接头 16 的前部。除刷头以外, 涂布元件还可采用任意合适的构造。
接头 14 为前端扩径的大致筒状, 并且被安装到筒本体 10 的前端部 10a 中。管接 头 16 从前侧插入接头 14 的前开口中。用于将液体从收纳部 24 给送至刷头 22 的管 18 被 插入该管接头 16 中, 并且由该管接头 16 支撑。帽 26 被安装到前端部 10a 以覆盖刷头 22 和前筒 20。
[ 用于将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 A]
用于将通过按压冠部 12 产生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 A 主要由如下构件 组成 : 转动体 36, 其具有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二凸轮面 34 ; 螺纹体 28, 其具有第一固定凸轮 面 38 ; 以及凸轮体 42, 其具有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 转动体 36]
如图 1 和图 8 所示, 配置转动体 36, 使得冠部 12 可转动并且被限制沿轴向的移动, 转动体 36 具有第一凸轮面 32 朝前并且第二凸轮面 34 朝后的环状构造, 而且转动体 36 被 布置成相对于筒本体 10 可转动并且可沿轴向移动。
如图 8 所示, 转动体 36 具有大致中空筒状的环状整体构造。在轴向前端形成前 侧的第一凸轮面, 在转动体的内径部 (bore) 中形成椭圆形或任意其它异形截面孔 46。另 外, 在转动体 36 的轴向中央部的外周侧形成台阶状的大径环状部分, 该大径环状部分的后 表面具有朝后的第二凸轮面 34。在转动体 36 的后端的外周侧形成凸缘状的凹凸的嵌合部 36a。
此处, 如图 10 所示, 冠部 12 是轴向一端封闭的筒状的容器状构造, 其具有由后端 内周部中的凹凸台阶部形成的接合部 12a。当转动体 36 的后端被从冠部 12 的前开口推入 时, 嵌合部被嵌入接合部 12a。嵌合部 36a 和接合部 12a 的尺寸被规定为使得冠部 12 能够 相对于转动体 36 转动并且被限制沿轴向的移动。
[ 螺纹体 28]
如图 1 和图 5 所示, 螺纹体 28 为大致中空筒状, 其形成有缩径的台阶状前端部和 扩径的台阶状后端部。 前端部为缩径的台阶状筒状部 28a, 筒状部 28a 的内径部形成有阴螺 纹的螺纹部 48。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形成于具有螺纹部 48 的筒状部 28a 的后侧。
螺纹体 28 的后端部的扩径的台阶状筒状部分 28b 是冠部 12 以可转动且可前后移 动的方式插入的部分。在与筒状部分 28b 的前侧邻接的部分中, 形成沿轴向延伸的、 连通螺 纹体 28 的内外部的多个切口 28c, 并且在外周形成凹凸的嵌合部 28d。另外, 在前部外周形 成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槽部 28e。 用于定位后述的弹簧元件 44 的径向位置的肋部 28f 向内突 出, 并且在螺纹体 28 的前部内周中沿轴向延伸。
[ 筒本体 10]
如图 4 所示, 筒本体 10 具有缩径的前端部 10a。在内周面上, 凹凸的台阶状嵌合 部 10b 形成于后端部, 而向内突出且轴向延伸的肋部 10c 形成于或多或少地靠近后侧的中央部分。当螺纹体 28 安装至筒本体 10 时, 螺纹体 28 被从筒本体 10 的开口后端朝前插入 并且在肋部 10c 嵌合于槽部 28e 的状态下前进和安装。
另外, 当使嵌合部 10b 经过嵌合部 28d 的凹凸时, 螺纹体 28 被挤压。这时, 螺纹体 28 前进, 直到筒状部分 28b 的台阶状扩径部分与筒本体 10 的后端面抵接。由于肋部 10c 和 嵌合部 10b 分别紧密安装至槽部 28e 和嵌合部 28d, 螺纹部 28 关于转动方向和轴向以固定 关系被安装至筒本体 10。
此处, 筒本体 10 中的在螺纹体 28 前侧的空间形成用于内容物的收纳部 24。
[ 凸轮体 42]
如图 9 所示, 凸轮体 42 具有大致筒状的中空构造, 其具有形成于前端侧的第二固 定凸轮面 40、 形成于外周侧并且从中央部延伸至后侧的突起部 42a 以及缩径的略台阶状的 后端部 42b。
如图 1 所示, 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转动体 36 的外周的该凸轮体 42 被插入螺纹 体 28, 使得突起部 42a 被嵌入螺纹体 28 的切口 28c 并且后端部 42b 接合于筒状部分 28b 的 内部。利用该配置, 将凸轮体 42 固定成相对于螺纹体 28 不沿转动方向和轴向移动。另外, 由于螺纹体 28 被如上所述地固定于筒本体 10, 所以凸轮体 42 也被固定成相对于筒本体 10 不沿转动方向和轴向移动。
[ 弹簧元件 44]
如图 1 所示, 弹簧元件 44 被布置在螺纹体 28 的内部, 并且被布置于在转动体 36 的外周上环状突出的突起部的与第二凸轮面 34 相反的一侧与封闭螺纹体 28 的第一固定凸 轮面 38 的部分之间。该弹簧元件 44 的作用是对转动体 36 向后施力, 以当冠部 12 上的压 力被释放时使得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面 34 以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接合的方式抵接第二 固定凸轮面 40。
[ 螺杆 30 和活塞体 50]
如图 6 所示, 螺杆 30 为棒状长形件, 其具有与转动体 36 的异形截面孔 46 配合的 截面并且形成有阳螺纹 30a。在前端部形成凸缘状的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嵌合部 30b。活塞 体 50 安装于螺杆 30 的前端, 该活塞体 50 以可沿筒本体 10 滑动的方式与螺杆 30 一起沿轴 向一体地移动。
如图 1 和图 7 所示, 该活塞体 50 包括 : 主体部 50a, 其沿着收纳部 24 的内壁滑动 ; 中空的筒状部 50b, 其从主体部 50a 向后延伸 ; 以及凹凸的嵌合部 50c, 其位于中空的筒状部 50b 的内部。螺杆 30 前端的嵌合部 30b 被以如下的方式嵌入活塞体 50 的该嵌合部 50c : 前 者相对于后者可转动并且前者的前后移动被限制。在该条件下, 活塞体 50 被配置为可在筒 本体 10 的容纳部 24 的内部前后移动。
如图 8 所示, 转动体 36 形成有椭圆形截面或任意其它异形截面的孔 46。 具有第一 固定凸轮面 38 和阴螺纹的螺纹部 48 的螺纹体 28 被固定至筒本体 10。螺杆 30 具有与转动 体 36 的异形截面孔 46 配合的截面形状并且外周侧形成有阳螺纹 30a, 该螺杆 30 被螺纹配 合至螺纹体 28 的螺纹部并且以贯穿转动体 36 的异形截面孔 46 的方式配置。在该条件下, 通过转动体 36 的转动使螺杆 30 转动。螺杆 30 的转动使活塞体 50 在收纳部 24 的内部前 进以将诸如化妆品等液体内容物给送至前筒 20 内作为涂布件的刷头 22。
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分别与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二凸轮面 34相对, 并且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以相对于轴向和转动方向固定的方式 配置在筒本体 10 中。
将参照图 3 详细说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以及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二凸轮面 34。在图 3 中, 为了方便解释和说明, 仅描述了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二凸轮面 34 的一个齿。但是,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图 8 所示形成有多个齿。当然, 如果齿以无间隙 的方式紧密地并且连续地形成于彼此相对的凸轮面中的一方, 那么另一凸轮面上齿的数量 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具体地, 第一凸轮面 32 具有沿转动体 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 第一齿 32a, 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具有沿转动体 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 一齿 38a, 各第一齿 32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左 ) 向前 ( 在 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下 ) 倾斜的斜面 32a1, 各第一齿 38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 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左 ) 向前 ( 在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下 ) 倾斜的斜面 38a1。
第二凸轮面 34 具有沿转动体 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二齿 34a, 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具有沿转动体 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二齿 40a, 各第二齿 34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左 ) 向后 ( 在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上 ) 倾斜的斜面 34a1, 各第二齿 40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左 ) 向后 ( 在图 3 的主视图中为向上 ) 倾斜的斜面 40a1。此处, 在第一实 施方式中, 第一凸轮面 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的节距以及第二凸轮面 34 与第二固定凸轮 面 40 的节距被形成为彼此相等。当彼此相对的凸轮面具有不同的齿数时, 如果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中的一方的齿的节距等于第二凸轮面 34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中 的一方的齿的节距是足够的。 在通过按压力使转动体 36 的第一凸轮面 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啮合的状态下, 当第一凸轮面 32 被沿着齿 38a 的朝前倾斜的斜面 38a1( 见图 3(b) 至图 3(c)) 引导时, 转 动体 36 朝前移动并且沿预定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 当前述按压力被释放时, 转动体 36 的被保持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啮合 的第二凸轮面 34 被沿着齿 40a 的朝后倾斜的斜面 40a1( 见图 3(d) 至图 3(e)) 引导, 于是 转动体 36 朝后移动并且沿预定方向转动。结果, 构成以上通过凸轮操作实现转动动作的机 构部 A, 使得转动体 36 的转动导致螺杆 30 转动。
此处, 在转动体 36 的第一凸轮面 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啮合的状态下 ( 见图 3(c)), 转动体 36 侧的第二凸轮面 34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 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半个凸轮齿。另一方面, 在转动体 36 侧的第二凸轮面 34 与第二固定 凸轮面 40 啮合的状态下 ( 见图 3(e)), 转动体 36 侧的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半个凸轮齿。
另外, 在按压力被释放时, 为了使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面 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接触并啮合, 设置对转动体 36 向后施力的弹簧元件 44。
总而言之, 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构造包括 : 在螺纹体 28 的中空内部设置环状地形成 的转动体 36, 所述转动体 36 在前部具有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啮合的第一凸轮面 32, 在后 部具有第二凸轮面 34, 并且在前部的内径部中形成异形截面孔 46 ; 弹簧元件 44, 其设置在 转动体 36 和螺纹体 28 之间, 用于相对于螺纹体 28 对转动体 36 向后施力 ; 以及凸轮体 42,
其具有与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面 34 啮合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并且固定在螺纹体 28 的后 部, 从而在螺纹体 28 和凸轮体 42 之间从前后保持转动体 36, 并且通过弹簧元件 44 对转动 体 36 施加朝向凸轮体 42 的力。
另外, 外周侧具有螺纹的、 异形截面的螺杆 30 被螺纹配合到螺纹体 28 的螺纹部 48。由于转动体 36 的异形截面孔 46, 螺杆 30 和转动体 36 可沿轴向移动而相对于转动方向 被锁定。活塞体 50 安装到螺杆 30 的前端, 该活塞体 50 可以沿着筒本体 10 滑动, 并且沿轴 向与螺杆 30 一起一体地移动。
此外, 冠部 12 被以可转动并且相对于轴向被锁定的方式配置在转动体 36 的后部。
如图 3 所示, 在转动体 36 的第一凸轮面 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啮合的状态下, 转动体 36 侧的第二凸轮面 34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 彼此相位错开半个凸轮齿, 并且在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面 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啮合的 状态下, 转动体 36 侧的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 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半个凸轮齿。
接着将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
图 3(a) 至图 3(e) 示出了转动体 36 的第一凸轮面 32 和第二凸轮面 34、 螺纹体 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以及凸轮体 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的相互动作的示意图。 在图 1 所示的冠部 12 未被点按 ( 按压 ) 的初期状态 ( 图 3 中以符号 F0 表示 ) 下, 如箭头 U 所示, 转动体 36 被弹簧元件 44 向上推靠在凸轮体 42 侧, 使得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 轮面 34 与凸轮体 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彼此啮合。在该状态下, 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 面 34 以其顶部与第一凸轮面 32 处在平行于轴向的同一直线上的方式定位, 并且相对于螺 纹体 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相位错开节距的一半。
接着, 如图 2 所示, 沿轴向推动冠部 12 以开始点按。
当点按开始时, 状态从图 3(a) 变成图 3(b)( 点按状态 1 : 以符号 NK1 表示 )。具体 地, 随着弹簧元件 44 被压缩, 冠部 12 和转动体 36 开始一体地向前移动, 使得转动体 36 的 第二凸轮面 34 从凸轮体 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离开。
如图 3(b) 所示, 当点按继续时, 转动体 36 的第一凸轮面 32 在相位错开一半节距 的位置处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抵接。
如图 3(c) 所示, 从该抵接状态起进一步施加压力 ( 点按状态 2 : 以符号 NK2 表示 ), 转动体 36 的第一凸轮面 32 的齿 32a 的斜面 32a1 在螺纹体 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的齿 38a 的斜面 38a1 上滑动移动, 使得转动体 36 在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的同时向前移动, 直到 齿 32a 的壁部 32a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8 的齿 38a 的壁部 38a2 抵接 ( 参见图 3(c))。在此 期间, 由于转动体 36 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冠部 12, 所以冠部 12 自身不会转动。
通过点按时转动体 36 的转动, 贯穿转动体 36 前端的异形截面孔 46 的螺杆 30 因 此能够轴向移动, 但是其相对于转动体 36 的转动被限制, 而与转动体 36 一起一体地转动。 由于螺杆 30 与螺纹体 28 的螺纹部 48 螺纹配合, 所以螺杆与活塞体 50 一起向前移动, 从而 分配收纳部 24 的内容物。
从该状态起, 点按被释放。
当布置在螺纹体 28 内的弹簧元件 44 使转动体 36 向上移动时进行点按释放。此 时, 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面 34 开始向后移动, 其位置相对于凸轮体 42 的凸轮部相位错开
节距的一半。
当继续释放点按时, 如图 3(d) 所示, 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面 34 与凸轮体 42 的第 二固定凸轮面 40 抵接 ( 点按释放状态 1 : 以符号 UNK1 表示 ), 然后, 如图 3(e) 所示, 弹簧元 件 44 的向上的推力使转动体 36 的第二凸轮面 34 的齿 34a 的斜面 34a 1 在凸轮体 42 的第 二固定凸轮面 40 的齿 40a 的斜面 40a1 上滑动移动 ( 点按释放状态 2 : 以符号 UNK2 表示 ), 使得转动体转动并且退回至第二凸轮面 34 的齿 34a 的壁部 34a2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的 齿 40a 的壁部 40a2 抵接的位置。在该转动过程中, 如上述那样转动的螺杆 30 也与活塞体 50 一起向前移动以分配内容物。
当重复上述点按操作时, 沿轴向的点按动作和释放动作被转换成转动力, 从而使 螺杆 30 转动并且向前推动活塞体 50, 由此能够分配固定量的内容物。
另外, 因为初期转动用的转动力的大小取决于按压力, 所以可以容易地处理由于 活塞体 50 的粘附等引起的对于初期转动需要大于某一水平的力的情形。
应注意, 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 当然, 可以在不脱离本发 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各部分优选地由树脂成型品 (resinmolding) 形成。优选地, 筒本体由 PP 形成、 转动体由 POM 形成、 凸轮体由 ABS 形成、 螺纹体由 ABS 形成以及冠部由 PC 形成。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转动体 36 的第一凸轮面 32 和螺纹体 28 的第一固定凸 轮面 38 以及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 34 和凸轮体 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40 均形成有以相同节 距配置的多个齿。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第一凸轮面和第一固定凸轮面中的一方也 可以由多个如下的第一齿形成 : 所述第一齿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向前倾斜的斜面并 且沿着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的节距配置 ; 而第二凸轮面和第二固定凸轮面中的一方可以由 多个如下的第二齿形成 : 所述第二齿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向后倾斜的斜面并且沿着 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的节距配置。 即, 本发明可以包括如下的构造 : 相对的凸轮面中的一方 形成有多个齿 ; 而另一方除凸轮面以外, 还可以由能够容易地被凸轮面引导的辊体或者前 端处为圆形截面的体形成。
接着, 将基于图中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机构。
图 11 至图 21 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机构的示意图。
即, 图 11 至图 14 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截面图及其 机构部的放大图。图 11 示出了在点按体的后端被按压之前的状态。图 12 至图 14 示出操 作的各步骤的相似的截面图。
图 15(a) 至图 15(f) 是上述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的说明图, 图 16(a) 和图 16(b) 是筒本体的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图 17(a)、 图 17(b)、 图 17(c) 和图 17(d) 是活塞的前视立 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18(a)、 图 18(b)、 图 18(c) 和图 18(d) 是螺纹体 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19(a)、 图 19(b)、 图 19(c)、 图 19(d) 和 图 19(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 图 20(a)、 图 20(b)、 图 20(c) 和图 20(d) 是点按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 21(a) 和图 21(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A-A 截取的截面图。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是能够通过沿轴向朝前按压配置在筒本体110 后端的点按体 132 的后端部 112 而分配内容物的容器, 并且该容器的结构包括机构部 1A, 该机构部将作用于点按体 132 的后端部 112 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 并且通过所转换的 转动力使螺杆 128 前进而分配内容物。
筒本体 110 的前端 110a 安装有接头 114、 管接头 116、 管 118、 前筒 120 和刷头 122。 从筒本体 110 的内容物收纳部 124 分配的内容物通过管 118 被排出至刷头 122 的前端。另 外, 该容器被形成为在使用后能够安装帽 126。
具体地, 如图 11 所示, 沿轴向观察, 筒本体 110 具有形成前端部 110a 的台阶状小 径部。被前筒 120 的后部覆盖的筒状接头 114 和管接头 116 被插入前端部 110a 中。由大 量纤维束或连续的气泡体形成的笔尖状的刷头 122 作为涂布元件被保持在前筒 120 的前部 内的管接头 116 的前部。
接头 114 为前端扩径的大致筒状, 并且被嵌入筒本体 110 的前端部 110a 中。管接 头 116 被从前侧插入接头 114 的前方开口。用于将液体从收纳部 124 给送至刷头 122 的管 118 被插入该管接头 116 中并且被该管接头 116 支撑。帽 126 以覆盖刷头 122 和前筒 120 的方式被安装到前端部 110a。
用于将作用于点按体 132 的后端部 112 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 1A 主要 由如下构件组成 : 点按体 132, 其具有凸轮面 130 ; 转动体 138, 其具有第一凸轮面 134 和第 二凸轮面 136 ; 螺纹体 144, 其具有凸轮面 140 ; 以及弹簧 146, 所有构件都被插入筒本体 110 中。
点按体 132 包括凸轮面 130, 凸轮面 130 具有形成在点按体 132 的前端面的锯齿状 的槽口和凸起 (notche and projection), 并且点按体 132 从具有凸轮面 130 的部分至后端 部 112 具有一体的构造。当沿轴向按压后端部 112 时, 点按体 132 整体沿轴向可滑动, 并且 以其向后的运动和转动运动被限制的方式被配置在筒本体 110 中。
具体地, 如图 20 所示, 在点按体 132 中, 具有较小直径的筒状插入部 132a 形成为 从形成点按体 132 的大直径部的后端部 112 起经由台阶部朝前延伸, 并且插入部 132a 的前 端形成有凸轮面 130。在插入部 132a 的侧面形成一对突起部 132b、 132b, 而在这些突起部 132b 之间形成连通内部和外部的一对切口 132c、 132c。突起部 132b、 132b 嵌入后述的螺纹 部 144 的切口 144c、 144c( 见图 11 和图 18), 从而起到在固定范围内允许沿轴向的相对运动 并且限制转动运动的功能。
[ 转动体 138]
如图 19 所示, 转动体 138 具有如下的近似环状的旋转构造 : 其中, 形成于后端面的 第一凸轮面 134 具有沿轴向朝后的槽口和凸起, 形成于前端面的第二凸轮面 136 具有沿轴 向朝前的槽口和凸起, 并且转动体 138 被以可转动的方式配置在筒本体 110 中, 使得第一凸 轮面 134 与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相对 ( 见图 11)。
如图 11 和图 19 所示, 转动体 138 关于轴向分别在后端和前端形成有第一凸轮面 134 和第二凸轮面 136。 在转动体的前部中形成大致椭圆形或卵形等异形截面孔 138a, 该异 形截面孔能够使螺杆 128 沿转动方向被固定并且沿轴向可移动, 转动体的前部的内部为台 阶状并且直径较小。
此处, 台阶部 138b 形成于转动体 138 内侧的前端部, 当安装弹簧 146 时, 弹簧 146 的前端与台阶部 138b 抵接。[ 螺纹体 144]
如图 11 和图 18 所示, 螺纹体 144 整体上具有如下的近似圆筒状构造 : 具有螺纹部 142 和凸轮面 140, 其中螺纹部 142 形成于前端的内径部中, 以便与螺杆 128 螺纹配合, 而凸 轮面 140 具有形成于螺纹部 142 的后端面的沿轴向朝后的槽口和凸起, 并且螺纹体 144 相 对于转动方向以凸轮面 140 与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相对的方式被固定至筒本体 110。
具体地, 螺纹体 144 整体上是筒状, 在螺纹体 144 的前端部具有向内的台阶状厚 壁, 从而将与螺杆 128 螺纹配合的螺纹部 ( 阴螺纹 )142 形成于内径部中, 并且螺纹体 144 在 螺纹部 142 后面具有中空部。 通过将形成于筒本体 110 后部内周的环状凹凸的嵌合部 110b 嵌入螺纹体 144 后部的环状嵌合突起 144a 来实现螺纹体 144 在轴向上与筒本体 110 的固 定, 并且通过将在筒本体 110 内部沿轴向延伸的突出的肋部 110c 以轴向可移动的方式嵌入 在螺纹体 144 的前部外周上沿轴向延伸的槽部 144b 中来实现螺纹体 144 在相对转动方向 上的固定。在螺纹体 144 的中央部, 形成一对窗状的切口 144c、 144c, 该切口形成为从中空 的内部开口到外部。如图 11 和图 18 所示, 在轴向上比切口 144c、 144c 短的点按体 132 的 突起部 132b、 132b 被嵌入这些切口 144c、 144c 中, 使得点按体 132 相对于螺纹体 144 沿轴 向在固定范围内可移动而沿转动方向被固定。
如图 11、 图 19 和图 20 所示, 在安装于筒本体 110 内部的螺纹体 144 中, 另外插入 转动体 138、 弹簧 146 和点按体 132。
弹簧 146 设置在点按体 132 和转动体 138 之间并且施力以持续地 (constantly) 将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压靠于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以便使这些凸轮面彼此啮 合。如图 20 所示, 形成缩径的台阶的台阶部 132d 形成于点按体 132 的插入部 132a 的中空 部的内表面的中途。如图 19 所示, 台阶部 138b 形成于转动体 138 内部的异形截面孔 138a 周围。如图 11 所示, 弹簧 146 介于转动体 138 的台阶部 138b 的朝后的面和点按体 132 的 台阶 132d 的朝前的面之间, 使得该弹簧 146 对转动体 138 朝前施力并且对点按体 132 朝后 施力。
转动体 138 被从后端开口插入螺纹体 144, 并且插入弹簧 146。然后利用突起部 132b、 132b 嵌入切口 144c 而从转动体 138、 弹簧 146 的后面插入点按体 132, 从而形成这样 的结构 : 点按体 132 能够相对于螺纹体 144 在固定范围内前后移动而沿转动方向被固定。
[ 螺杆 128]
螺杆 128 的前端被构造为安装有用于推出筒本体 110 中的内容物的活塞 148, 活塞 148 以在筒本体 110 内可滑动和相对于螺杆 128 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
如图 21 所示, 螺杆 128 是内部无中空的实心结构, 通过局部切除外周侧从而形成 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异形截面。螺杆 128 的截面形状是通过以与转动体 138 的前端的异 形孔 138a 的截面对应的方式切除圆周侧而形成, 形成如下的结构 : 当螺杆 128 被插入转动 体中时, 限制螺杆 128 和转动体 138 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运动, 并且使得螺杆 128 和转动体 138 能够沿轴向相对运动。 在螺杆 128 的外周面上, 在切除部分以外的区域沿着圆弧形成有 阳螺纹 128a。
螺杆 128 贯穿转动体 138 的异形截面孔 138a, 从而形成如下状态 : 螺杆 128 与转 动体 138 一起一体地转动, 并且相对于转动体 138 可沿轴向移动。另外, 螺杆 128 的外侧部上的阳螺纹 128a 利用螺纹体 144 的内径部内的阴螺纹与螺纹部 142 螺纹配合。突出的或 凸缘状的嵌合部 128b 形成于螺杆 128 的前端。活塞 148 安装到螺杆 128 的前端的嵌合部 128b, 用于如下所述地推出筒本体 110 中的内容物 : 活塞 148 可沿着筒本体 110 内部的收纳 部 124 的内壁滑动, 并且相对于螺杆 128 可转动。
[ 活塞 148]
为了利用螺杆 128 的推进压力来分配筒本体 110 内部的收纳部 124 中的例如液体 化妆品等内容物, 在收纳部 124 中以可前后滑动的方式设置活塞 148。如图 17 所示, 活塞 148 包括具有 H 型截面的主体部 148a 和筒状支撑部 148b, 其中, 从主体部 148a 朝后突出地 形成筒状支撑部 148b, 从而接收螺杆 128 的前端的嵌合部 128b。在筒状支撑部 148b 内部, 中间部 ( 嵌入部 148c) 以使直径变窄的方式向内凸出, 使得螺杆 128 前端的嵌合部 128b 穿 过嵌入部 148c 形成紧密嵌合。利用该配置, 活塞 148 被螺杆 128 以相对旋转的方式保持。
[ 各凸轮面 ]
现在, 将说明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和第二凸轮 面 136、 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构造。
如图 15、 图 18 至图 20 所示, 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形成有斜面 130a, 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形成有 134a, 所述斜面均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为图 15(a) 中箭头 L 的方向 ) 向后 ( 朝筒的后方 ) 倾斜, 而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形成有斜面 136a, 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形成有 140a, 所述斜面均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向后倾斜。斜面 130a 和 134a 的倾斜角 θ1 形成为比斜面 136a 和 140a 的倾斜角 θ2 大或 陡 (θ1 > θ2)。
在上述配置中, 当向前推点按体 132 时, 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抵接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且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抵接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当在这 种状态下按压点按体 132 时, 由于斜面 130a 和 134a 的倾斜角 θ1 与斜面 136a 和 140a 的 倾斜角 θ2 的差异 (θ1 > θ2), 通过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在第一凸轮面 134 上滑动以 及第二凸轮面 136 在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上滑动, 转动体 138 将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
此外, 如图 15 所示, 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和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的 对应的槽口和突起以及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和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对应 的槽口和突起形成有相同的节距或偶数倍的节距。此外, 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和第二凸轮面 136 以及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被构造为具有以下 关系 : 当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与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相互啮合时, 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和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的凸轮槽口和突起相对于转动方向彼此异相 (out of phase) ; 反之, 当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与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相互啮 合时,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和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凸轮槽口和突起相对于 转动方向彼此异相。 相位差落入如下范围内 : 当一对关联的凸轮啮合时, 第一凸轮面 134 的 顶点和第二凸轮面 136 的顶点没有位于平行于轴向的同一条直线上。
此外, 如图 15 所示, 当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与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已 啮合时,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通过在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上滑动而转动 ( 参 见图 15(b) 至图 15(c)), 而且, 当第二凸轮面 136 的顶点经过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顶 点上方时, 第二凸轮面 136 被保持 ( 参见图 15(d) 至图 15(e))。具体地, 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沿着预定转动方向从陡然向前 ( 朝向筒本体的 前端 ) 上升的壁面经由前端顶点至向后倾斜的斜面 130a 形成一个节距。
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沿着预定转动方向从向后 ( 朝向筒本体的后端 ) 倾 斜的斜面 134a 至从后端顶点陡然向后下降的壁面形成一个节距。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沿着预定转动方向从陡然向前 ( 朝向筒本体的前 端 ) 上升的壁面经由前端顶点至向后倾斜的斜面 136a 形成一个节距。
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沿着预定转动方向由向后 ( 朝向筒本体的后端 ) 倾斜的 斜面 140a 和从后端顶点朝前倾斜的斜面 140b 形成一个节距。
当按压推进点按体 132 的时候, 设置在转动体 138 和点按体 132 之间的弹簧 146 被施压, 由此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沿着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的斜面滑动, 同时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沿着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滑动。转动体 138 在转动的同 时抵抗设置在转动体 138 和点按体 132 之间的弹簧 146 而向后移动。利用该转动,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的前端顶点在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后端顶点上经过, 并且当转 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的壁部分抵接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的壁部分时,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的前端顶点被中途定位在向前倾斜的斜面 140 上, 以阻止进一步转动, 由 此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被悬置在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上, 直至解除点按。
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这样构造的点按式分配装置中, 接头 114、 管接头 116、 管 118、 前筒 120 和刷头 122 被安装到保持内容物的筒本体 110 的前端侧。从筒本体 110 的内 容物收纳部 124 分配的内容物通过管 118 并被排出到刷头 122 的前端。此外, 该容器被形 成为在使用后可被装上帽 126。
如上所述, 在图 11 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 用于转换成转动 力的机构部 1A 被设置在筒本体 110 的后端。
用于转换的机构部 1A 包括图 17 所示的活塞 148、 图 18 所示的螺纹体 144、 图 19 中 的转动体 138 和图 20 所示的点按体 132。具有内径部内的螺纹部 142 和后方的凸轮面 140 的近似圆筒状的螺纹体 144 被固定至包括内容物收纳部 124 的近似圆筒状的筒本体 110, 从 而通过筒本体 110 的肋部 110c 和螺纹体的槽部 144b 之间的接合限制了螺纹部 144 相对于 筒本体 110 的转动, 并且通过筒本体 110 的嵌合部 110b 和螺纹体 144 的嵌合突起 144a 之 间的接合限制了螺纹部 144 在轴向上的移动。
在螺杆 128 的前端从螺纹体 144 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下, 具有异形截面的螺杆 128 通过其外周侧上阳螺纹 128a 被螺纹配合到螺纹体 144 的螺纹部 142 中。在该状态下, 在筒 本体 110 的内径部中滑动以推出内容物的活塞 148 被可转动地安装到螺杆 128 的前端嵌合 部 128b。转动体 138 以如下姿态被可转动地配置到螺纹体 144 内部 :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 轮面 136 被定向为与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相对。转动体 138 内部形成异形孔 138a。该 异形孔 138a 限制螺杆 128 的转动而允许轴向上的移动。
当转动体 138 转动时, 该异形孔 138a 能使螺杆 128 与转动体 138 一起转动。因为 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的斜面 134a 的倾斜角 θ1 比第二凸轮面 136 的斜面 136a 的 倾斜角 θ2 大, 所以转动第一凸轮面 134 所需的力与转动第二凸轮面 136 所需的力不同。
此外, 当通过点按体 132 的突起部 132b 嵌入螺纹体 144 的切口 144c 而从螺纹体 144 的后侧装配点按体 134 时, 由于弹簧 146 被从转动体 138 的后侧插入转动体 138 内部的台阶部 138b, 所以点按体 132 和转动体 138 被它们之间布置的弹簧 146 施力。由于点按 体 132 通过螺纹体 144 的切口 144c 被限制向后移动, 转动体 138 被弹簧 146 的压力持续地 压靠在螺纹体 144 上。此外, 点按体 132 还通过螺纹体的切口 144c 被限制转动方向上的转 动, 并且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和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被布置成相互异相。
接下来, 将说明操作 ( 图 15 示出了操作的图解 )。在初期状态下 ( 点按体 132 的 后端部 112 未被按压 ), 由于弹簧 146 的力, 点按体 132 的突起部 132b 被螺纹体 144 的切 口 144c 的后端面按压, 同时转动体 138 也被螺纹体 144 按压。这时,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 轮面 136 被设置为与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啮合。
从该状态开始, 通过按压点按体 132 的后端开始点按, 随着弹簧 146 被压缩, 点按 体 132 向前移动。
随着点按进一步持续, 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抵接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其中第一凸轮面 134 与凸轮面 130 的定位异相 ( 见图 12 和图 15(b))。
当从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与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抵接的状态继续进 一步点按时, 通过在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的斜面 130a 和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斜 面 140a 上滑动, 转动体 138 开始转动 ( 见图 13 和图 15(c))。这时, 由于点按体 132 侧的凸 轮面 130 的斜面倾角和螺纹体 144 侧的凸轮面 140 的斜面倾角被制成为不同, 所以点按体 132 侧的转动力变得比螺纹体 144 侧的转动力大。 通过该转动, 螺杆 128 与转动体 138 一起一体地转动, 以向前推动活塞 148, 从而分 配收纳部 124 内的内容物。
随着继续进一步点按, 由于弹簧 146 的力,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的顶点爬 过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顶点, 并沿着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的斜面 140b 滑动和转 动而向前移动。这时, 转动体 138 与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啮合, 而与螺纹体 144 的凸轮 面 140 异相。即使在该条件下, 转动体 138 仍在转动, 从而保持分配内容物 ( 见图 13 和图 15(d) 至图 15(e))。
在点按体 132 与转动体 138 的凸轮啮合的状态下, 点按到达前进极限。从这种条 件下释放点按, 点按体 132 缩回并返回到初期位置 ( 见图 14 和图 15(e) 至图 15(f))。由于 转动体 138 被弹簧 146 持续地压靠在螺纹体 144 上,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的斜面 136a 沿着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滑动转动并与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啮合。结果, 恢 复了与初期状态 ( 图 15(a)) 相同的位置关系 : 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的顶点与点按 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的顶点被置于相互异相。
当重复上述操作时, 轴向上的点按运动被转换成转动力以转动螺杆 128 并向前推 进活塞体 148, 由此能够用最小数量的部件来分配固定量的内容物。
应注意到, 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要 旨的范围的情况下, 当然可以进行多种变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各部分优选地由树脂成型品形成。优选地, 筒本体 110 由 PP 形成, 转动体 138 由 POM 形成, 螺纹体 144 由 ABS 形成, 点按体 132 由 PC 形成。
此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点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和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对应的槽口和突起以及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和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对应 的槽口和突起形成有以相同的节距布置的多个齿。然而, 本发明不应局限于该构造。即, 点
按体 132 的凸轮面 130 和转动体 138 的第一凸轮面 134 中的一方形成有相对于转动体 138 的预定转动方向沿轴向向一侧倾斜的第一斜面, 转动体 138 的第二凸轮面 136 和螺纹体 144 的凸轮面 140 中的一方形成有相对于转动体 138 的预定转动方向沿轴向向一侧倾斜的第二 斜面。即, 本发明可以包括如下构造 : 相对的凸轮面中的一方形成有多个齿, 而另一方除凸 轮面以外, 还可以由能够容易地被凸轮面引导的辊体或者前端处为圆形截面的体形成。
接下来, 将基于图中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
图 22 至图 32 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示意图。
具体地, 图 22(a) 和图 22(b)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 示意图, 其示出了在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外观图和纵截面图。图 23 是在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22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部的放大截面 图。图 24 是示出冠部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22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部的放大 截面图。图 25(a) 至图 25(f) 是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部的操作说明图。
图 26(a)、 图 26(b)、 图 26(c)、 图 26(d) 和图 26(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 体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图 27(a)、 图 27(b) 和图 27(c) 是冠部的前视立体图、 侧 视图和纵截面图。图 28(a)、 图 28(b)、 图 28(c) 和图 28(d) 是螺纹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 体图和纵截面图以及螺纹部周围的放大截面图。图 29(a) 和图 29(b) 是筒本体的立体图和 纵截面图。图 30(a)、 图 30(b)、 图 30(c) 和图 30(d) 是凸轮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图和纵截面图。图 31(a) 和图 31(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X-X 截取的截面图。图 32(a)、 图 32(b) 和图 32(c) 是活塞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如图 22 所示,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是能够通过沿轴向朝前按压 布置在筒本体 210 的后端的冠部 212 而分配内容物的容器, 并且该容器的结构包括 : 机构部 2A, 其将由于使用者的点按操作而作用于冠部 212 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 ; 螺纹体 228, 其 被固定至筒本体 210 ; 以及螺杆 230, 其螺纹配合至螺纹体 228, 当螺杆 230 被机构部 2A 所 转换的转动力转动时, 通过使螺杆 230 经由螺纹体 228 前进 ( 由此使安装在螺杆 230 前端 的活塞体 250 前进 ) 而分配内容物。
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筒本体 210 的前端 210a 安装有接头 214、 管接头 216、 管 218、 前筒 220 和刷头 222。从筒本体 210 的内容物收纳部 224 分配的内容物 ( 在第三实施方式 中为例如液态化妆品等液体 ) 通过管 218 被排出至刷头 222 的前端。另外, 该容器被形成 为使用后能够安装帽 226。此处, 在图 22 中, 224a 表示收纳部 224 中的内容物搅拌球, 226a 是内帽, 226b 是用于向该内帽的后端施力的弹簧, 226c 是塞子, 在不使用时, 用于限制内容 物流向管 218 和其下游。 在管 218 的后端, 密封球 224b 被紧密安装在接头 214 的内径部中, 使得在未使用分配容器时内容物不会流入管 218。在使用分配容器时, 塞子 226c 被从筒本 体 210 拔出, 前筒 220 被朝向该后端推入, 使密封球 224b 从接头 214 的内径部移开, 从而内 容物流入管 218 并可以被使用。
具体地, 如图 22 和图 29 所示, 沿轴向观察, 筒本体 210 具有形成前端部 210a 的台 阶状小径部。被前筒 220 的后部覆盖的筒状接头 214 和管接头 216 被插入前端部 210a。由 大量纤维束或连续的气泡体形成的笔尖状的刷头 222 作为涂布元件被保持在前筒 220 的前 部内的管接头 216 的前部。除该类型刷头以外, 涂布元件还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构造。
接头 214 为前端扩径的大致筒状, 并且被安装到筒本体 210 的前端部 210a 中。管接头 216 被从前侧插入接头 214 的前开口。用于将液体从收纳部 224 给送至刷头 222 的管 218 被插入该管接头 216 并且被该管接头 216 支撑。帽 226 被安装到前端部 210a 以覆盖刷 头 222 和前筒 220。
接下来, 将说明各部分的具体构造。
[ 用于将按压力转化成转动力的点按机构部 2A]
如图 22 和图 23 所示, 用于将通过按压冠部 212 产生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点 按机构部 2A 主要由如下构件组成 : 转动体 236, 其具有第一凸轮面 232 和第二凸轮面 234 ; 螺纹体 228, 其具有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 以及凸轮体 242, 其具有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 转动体 236]
如图 22 和图 26 所示, 转动体 236 被配置成使得冠部 212 可转动并且冠部 212 被 限制沿轴向的移动, 转动体 236 具有第一凸轮面 232 朝前并且第二凸轮面 234 朝后的环状 构造, 而且转动体 236 被布置成相对于筒本体 210 可转动并且可沿轴向移动。
如图 26 所示, 转动体 236 具有大致中空筒状的环状整体构造。在轴向前端形成 前侧的第一凸轮面 232, 第一凸轮面 232 具有台阶部 233, 台阶部 233 具有形成于前侧的朝 前的突起台阶部, 在转动体的内径部中形成椭圆形或任意异形截面孔 246。另外, 在转动体 236 的轴向中部的外周侧形成台阶状的扩径环状部分, 该扩径环状部分的后端面具有朝后 的第二凸轮面 234。 在转动体 236 的后端部的外周侧形成凸缘状的凹凸 (bumped) 的嵌合部 236a。
应注意, 不仅在第一凸轮面 232 上而且在第二凸轮面 234 上也形成具有与前述台 阶同样的高度差 (difference in level) 的台阶。
此处, 如图 27 所示, 冠部 212 为一个轴向端部封闭的筒状的容器状构造, 并且具有 由后端内周部中的凹凸台阶形成的接合部 212a。 当转动体 236 的后端被从冠部 212 的前开 口推入时, 接合部 212a 嵌入嵌合部 236a。嵌合部 236a 和接合部 212a 的尺寸被规定为使得 冠部 212 能够相对于转动体 236 转动并且被限制沿轴向的移动。
[ 螺纹体 228]
如图 22 和图 28 所示, 螺纹体 228 为大致中空筒状, 其形成有减径的台阶状前端部 和扩径的台阶状后端部。 前端部为减径的台阶状筒状部 228a, 筒状部 228a 的内径部形成有 阴螺纹的螺纹部 248。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具有从斜面中途朝前的凹进台阶部 239 并且形 成于具有螺纹部 248 的筒状部 228a 的后侧。
螺纹体 228 的后端部的扩径的台阶状筒状部分 228b 是冠部 212 以可转动且可前 后移动的方式安装进入的部分。在与筒状部分 228b 的前侧相邻的部分中, 以沿轴向延伸 的方式形成连通螺纹体 228 的内外部的多个切口 228c, 并且在外周部上形成凹凸的嵌合部 228d。另外, 在前部外周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槽部 228e。用于定位后述的弹簧元件 244 的径向位置的肋部 228f 在螺纹体 228 的前部内周中向内突出并沿轴向延伸。
[ 筒本体 210]
如图 29 所示, 筒本体 210 具有减径的前端部 210a。在内周面上, 凹凸的台阶状的 嵌合部 210b 形成于后端部, 向内突出且轴向延伸的肋部 210c 形成于或多或少地靠近后侧 的中部。当将螺纹体 228 安装至筒本体 210 时, 螺纹体 228 被从筒本体 210 的开口后端朝 前插入并且在肋部 210c 安装至槽部 228e 的状态下前进和安装。另外, 螺纹体 228 在筒本体 210 的嵌合部 210b 经过螺纹体 228 的嵌合部 228d 的 凹凸时被挤压。这时, 螺纹体 228 前进直到筒状部分 228b 的台阶状扩径部分与筒本体 210 的后端面抵接。由于肋部 210c 紧密安装至槽部 228e, 并且前述的嵌合部 210b 紧密嵌合于 嵌合部 228d, 所以螺纹体 228 以关于转动方向和轴向固定的关系被安装至筒本体 210。
这里, 筒本体 210 的在螺纹体 228 前方的空间形成用于内容物的收纳部 224。
[ 凸轮体 242]
如图 30 所示, 凸轮体 242 具有大致筒状的中空构造, 其具有形成于前端侧的第二 固定凸轮面 240、 形成于外周侧并且沿轴向从中部向后侧延伸的突起部 242a 和减径的略台 阶状的后端部 242b。
如图 22 和 23 所示, 该凸轮体 242 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转动体 236 的外周, 并且 以突起部 242a 安装进螺纹体 228 的切口 228c 中并且后端部 242b 与筒状部分 228b 的内部 接合的方式被插入螺纹体 228 中。利用该配置, 凸轮体 242 以相对于螺纹体 228 不沿转动 方向和轴向移动的方式被固定。另外, 由于螺纹体 228 被如上所述地固定于筒本体 210, 所 以凸轮体 242 也被固定成相对于筒本体 210 不沿转动方向和轴向移动。 此处, 在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上也可形成类似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的台阶部 239 的台阶部。
[ 弹簧元件 244]
如图 22 和图 23 所示, 弹簧元件 244 被布置在螺纹体 228 内, 并被布置在转动体 236 前部外周上筒状圆环形突起部的与第二凸轮面 234 相反的一侧和封闭螺纹体 228 的第 一固定凸轮面 238 的部分之间。该弹簧元件 244 的作用是对转动体 236 向后施力, 当冠部 212 上的压力被释放时, 使得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以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接合的 方式抵接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 螺杆 230 和活塞体 250]
如图 31 所示, 螺杆 230 为棒状长形件, 其具有与转动体 236 的异形截面孔 246 配 合的截面并且在外周上形成有阳螺纹 230a。凸缘状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嵌合部 230b 形成于 前端部。活塞体 250 安装于螺杆 230 的前端, 该活塞体 250 可以沿着筒本体 210 滑动并且 与螺杆 230 一起一体地沿轴向移动。
如图 22 和图 32 所示, 该活塞体 250 包括 : 主体部 250a, 其沿着收纳部 224 的内壁 滑动 ; 中空的筒状部 250b, 其从主体部 250a 向后延伸 ; 以及凹凸的嵌合部 250c, 其位于中 空的筒状部 250b 内。螺杆 230 前端的嵌合部 230b 被以如下的方式安装进活塞体 250 的该 嵌合部 250c : 前者相对于后者可转动并且前者的前后移动被限制。 在该条件下, 活塞体 250 被配置成可在筒本体 210 的容纳部 224 的内部前后移动。
如图 22 所示, 转动体 236 形成有椭圆形截面或任意异形截面的孔 246。螺纹体 228 具有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和形成有阴螺纹的螺纹部 248, 并且螺纹体 228 被固定至筒本 体 210。螺杆 230 具有与转动体 236 的异形截面孔 246 配合的截面形状并且在其外周侧形 成有阳螺纹 230a, 该螺杆 230 被螺纹配合至螺纹体 228 的螺纹部并且被配置成贯穿转动体 236 的异形截面孔 246。在该条件下, 转动体 236 的转动可以使螺杆 230 转动。该转动使活 塞体 250 在收纳部 224 的内部前进以将诸如化妆品等液体内容物给送至作为前筒 220 内的 涂布件的刷头 222。
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分别与第一凸轮面 232 和第二凸轮面234 相对, 并且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以相对于轴向和转动方向固定的 方式被配置在筒本体 210 中。
将参照图 25 详细说明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以及第一凸轮 面 232 和第二凸轮面 234。在图 25 中, 为了方便解释和说明, 仅示出了第一凸轮面 232 和第 二凸轮面 234 的一个齿。 但是,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 如图 26 所示, 可以形成有多个齿。 当然, 如果彼此相对的凸轮面中的一方上无间隙地形成紧密的并且连续的齿, 那么另一凸轮面上 的齿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详细地, 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具有相对于该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 ( 图 25 的主视图中的左侧 ) 向前 ( 在图 25 的主视图中为向下 ) 倾斜的斜面, 并且该斜面具有 向前突出的台阶的台阶部 233, 而螺纹体 2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具有相对于转动体 236 的预定转动方向向前倾斜的斜面, 并且该斜面具有向前凹进的台阶的台阶部 239。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具有沿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一齿 232a, 螺纹体 2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具有沿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一齿 238a, 各第一齿 232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向前倾斜的斜面 232a1, 各第一齿 238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 转动方向向前倾斜的斜面 238a1。台阶部 233 和 239 分别形成在第一凸轮面 232 和第一固 定凸轮面 238 的各第一个齿的中部。
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具有沿转动体 2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 的多个第二齿 234a, 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具有沿转动体 236 的预定转动方向 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二齿 240a, 各第二齿 234a 均具有相对于该预定转动方向 ( 图 25 的主视图中的左侧 ) 向后 ( 在图 25 的主视图中为向上 ) 倾斜的斜面 234a1, 各第二齿 240a 均具有相对于该预定转动方向 ( 图 25 的主视图中的左侧 ) 向后 ( 在图 25 的主视图中为向 上 ) 倾斜的斜面 240a1。
这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 第一凸轮面 2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的节距以及第二 凸轮面 2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的节距被形成为彼此相等。当彼此相对的凸轮面具有不 同的齿数时, 如果第一凸轮面 232 和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中的一方的齿的节距等于第二凸 轮面 234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中的一方的齿的节距, 则能够获得可用的构造。
当使用者点按冠部 212 时, 通过按压力使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与第一固 定凸轮面 238 啮合, 而且在该状态下, 由于第一凸轮面 232 被沿着齿 238a 的朝前倾斜的斜 面 238a1 引导 ( 参见图 25(b) 至图 25(c)), 转动体 236 朝前移动并且沿预定方向转动。具 体地, 第一凸轮面 232 的台阶部 233 的顶点倚靠在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的斜面 238a1 上并 沿着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的斜面 238a1 滑动。
然后, 如图 25(d) 所示, 第一凸轮面 232 中形成的台阶部 233 滑入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中形成的台阶部 239。具体地, 第一凸轮面 232 的齿 232a 的台阶部 233 移入第一固定 凸轮面 238a 的台阶部 239 的凹陷, 使得台阶部 233 滑入台阶部 239 的凹陷, 并使得第一凸 轮面 232 的齿 232a 的台阶部 233 的在转动方向侧的端面 ( 壁面 232a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的在转动方向相反侧的壁面 238a2 碰撞而发出碰撞声或咔嗒声, 由此握着该分配容器 的使用者通过手和手指能够感受到点按感觉。
另一方面, 当前述按压力被释放时, 转动体 236 的保持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啮合 的第二凸轮面 234 被沿着齿 240a 的朝后倾斜的斜面 240a1 引导 ( 见图 25(e) 至图 25(f)),使得转动体 236 朝后移动并且沿预定方向转动。
由此, 点按机构部 2A 被构成为通过以上凸轮操作来激励 (actuate) 转动动作, 使 得转动体 236 的转动可以使螺杆 230 转动。
这里, 在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啮合的状态下 ( 见 图 25(d)), 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的相位错开为第一 固定凸轮面 238 的一个凸轮齿的一半。另一方面, 在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与第二 固定凸轮面 240 啮合的状态下 ( 见图 25(f)), 转动体 236 侧的第一凸轮面 232 与第一固定 凸轮面 238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的彼此相位错开为一个凸轮齿的一半。
另外, 在按压力被释放时, 为了使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接触并啮合, 设置对转动体 236 向后施力的弹簧元件 244。
总之, 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构造包括 : 在螺纹体 228 的中空内部中, 环状地形成的转 动体 236 的前部具有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啮合的第一凸轮面 232 且后部具有第二凸轮面 234, 并且在前部的内径部中形成异形截面孔 246 ; 弹簧元件 244, 其被设置在转动体 236 和 螺纹体 228 之间, 用于相对于螺纹体 228 对转动体 236 向后施力 ; 以及凸轮体 242, 所述凸 轮体 242 具有与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啮合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并且被安装到螺 纹体 228 的后部, 以从前后将转动体 236 保持在螺纹体 228 和凸轮体 242 之间并通过弹簧 元件 244 对转动体 236 施加朝向凸轮体 242 的力。 另外, 外周侧具有螺纹的异形截面的螺杆 230 被螺纹配合到螺纹体 228 的螺纹部 248。由于转动体 236 的异形截面孔 246, 螺杆 230 和转动体 236 可沿轴向移动而相对于转 动方向被锁定。活塞体 250 被安装到螺杆 230 的前端, 该活塞体 250 可以沿着筒本体 210 滑动并沿轴向与螺杆 230 一起移动。
此外, 冠部 212 以可转动而关于轴向被锁定的方式被配置在转动体 236 的后部。
如图 25 所示, 在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啮合的状态 下, 转动体 236 侧的第二凸轮面 2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 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半, 而且, 在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与第二固定 凸轮面 240 啮合的状态下, 转动体 236 侧的第一凸轮面 2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被设置成如 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半。
接着将说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
图 25(a) 至图 25(f) 示出了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和第二凸轮面 234、 螺 纹体 2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以及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的相互动作的示意 图。
如图 25(a) 所示, 在图 22 和图 23 所示的冠部 212 未被点按 ( 按压 ) 的初期状态 (F0) 下, 转动体 236 被弹簧元件 244 向上推靠在凸轮体 242 侧 ( 如箭头 U 所示 ), 使得转动 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与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彼此啮合。在该状态下, 转 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以其尖部与第一凸轮面 232 处在平行于轴向的同一直线上的方 式定位并且从螺纹体 2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相位错开节距的一半。
接着, 如图 24 所示, 沿轴向 ( 沿 P 方向 ) 向下推动冠部 212 以开始点按。
当点按开始时, 状态从图 25(a) 变化到图 25(b)( 点按状态 1 : 以符号 NK1 表示 )。 具体地, 随着弹簧元件 244 被压缩, 冠部 212 和转动体 236 开始一体地朝前移动, 使得转动
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从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离开。
如图 25(b) 所示, 当点按进一步继续时, 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与螺纹体 2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在相位错开节距的一半的位置处抵接。
如图 25(c) 所示, 从该抵接状态起进一步施加压力 ( 点按状态 2 : 以符号 NK2 表 示 ), 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的齿 232a 的斜面 232a1 在螺纹体 228 的第一固定凸轮 面 238 的齿 238a 的斜面 238a1 上滑动移动, 使得转动体 236 在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的同时 向前移动, 直到齿 232a 的壁部 232a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238 的齿 238a 的壁部 238a2 抵接 ( 图 25(d) 中的点按状态 3 : 以符号 NK3 表示 )。在此期间, 由于转动体 236 以可转动的方 式安装于冠部 212, 所以冠部 212 自身不会转动。
利用点按时转动体 236 的转动, 贯穿位于转动体 236 的前端的异形截面孔 246 的 螺杆 230 能够轴向移动, 但是螺杆 230 相对于转动体 236 的转动被限制, 而是与转动体 236 一起一体地转动。由于螺杆 230 与螺纹体 228 的螺纹部 248 螺纹配合, 所以螺杆与活塞体 250 一起向前移动, 以分配收纳部 224 的内容物。
从该状态起, 点按被释放。
如图 25(e) 所示, 当布置在螺纹体 228 内部的弹簧元件 244 使转动体 236 向上移 动时进行点按释放 ( 点按释放状态 1 : 以符号 UNK1 表示 )。此时, 由于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 定凸轮面 240 的齿部 240a 位于从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相位错开节距的一半的位 置, 所以第二凸轮面 234 开始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并向后移动。
当进一步继续释放点按时, 从图 25(e) 中所示的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与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抵接的状态开始, 弹簧元件 244 的上推力 (pushup force) 使转动体 236 的第二凸轮面 234 的齿 234a 的斜面 234a1 以在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 定凸轮面 240 的齿 240a 的斜面 240a1 上滑动的方式移动, 如图 25(f) 所示 ( 点按释放状态 2: 以符号 UNK2 表示 ), 使得转动体转动并且退回到第二凸轮面 234 的齿 234a 的壁部 234a2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的齿 240a 的壁部 240a2 抵接的位置。另外在该转动过程中, 螺杆 230 如上地转动并与活塞体 250 一起向前移动以分配内容物。
当重复上述点按操作时, 当第一凸轮面与第一固定凸轮面相互啮合时产生咔嗒 声, 并且沿轴向的点按动作和释放动作被转换成转动力, 从而使螺杆 230 转动并且向前推 动活塞体 250, 由此能够分配固定量的内容物。
另外, 因为初期转动的转动力的大小取决于按压力, 所以可以容易地处理由于活 塞体 250 的粘附等引起的对于初期转动需要大于某一水平的力的情形。
应注意, 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当然,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 要旨的范围的情况下, 可以在该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 各部分优选地由树脂成型品形成。优选地, 筒本体由 PP 形成, 转动体由 POM 形成, 凸轮体由 ABS 形成、 螺纹体由 ABS 形成以及冠部由 PC 形成。
另外,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 转动体 236 的第一凸轮面 232 和螺纹体 228 的第一固定 凸轮面 238 以及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 234 和凸轮体 2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240 均形成有以 相同节距配置的多个齿。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第一凸轮面和第一固定凸轮面中的 一方也可以由多个如下的第一齿形成 : 所述第一齿均具有相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向 前倾斜的斜面, 并且沿着该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的节距配置 ; 而第二凸轮面和第二固定凸轮面中的一方可以由多个如下的第二齿形成 : 所述第二齿具有相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 向向后倾斜的斜面并且沿着该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的节距配置。即, 本发明可以包括如下 的构造 : 相对的凸轮面中的一方形成有多个齿, 而另一方形成有单个齿或多个齿。
接着, 将基于图中示出的第四实施方式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机构。
图 33 至图 44 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示意图。
具体地, 图 33(a) 和图 33(b)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的 示意图, 其示出了在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整体外观图和纵截面图。图 34 是示出冠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33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部的放大截面 图。图 35 是示出冠部被按压的状态下图 33 所示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点按机构部的放大 截面图。图 36(a) 至图 36(e) 是点按式分配容器的点按机构部的操作说明图。
图 37(a) 至图 37(c) 是示出如何观察通过螺纹体窗可见的标识部 ( 标记 ) 的说明 图。图 38(a)、 图 38(b)、 图 38(c)、 图 38(d) 和图 38(e) 是转动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 图、 侧视图、 纵截面图和主视图。图 39(a)、 图 39(b) 和图 39(c) 是冠部的前视立体图、 侧视 图和纵截面图。图 40(a)、 图 40(b)、 图 40(c) 和图 40(d) 是螺纹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 图和纵截面图以及螺纹部周围的放大截面图。图 41(a) 和图 41(b) 是筒本体的立体图和纵 截面图。 图 42(a)、 图 42(b)、 图 42(c) 和图 42(d) 是凸轮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 侧视 图和纵截面图。图 43(a) 和图 43(b) 是螺杆的侧视图和沿线 X-X 截取的截面图。图 44(a)、 图 44(b) 和图 44(c) 是活塞体的前视立体图、 后视立体图和纵截面图。
如图 33 所示,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点按式分配容器是能够通过沿轴向朝前按压 布置在筒本体 310 的后端的冠部 312 而分配内容物的容器, 并且该容器的结构包括 : 机构部 3A, 其将由使用者的点按操作而作用于冠部 312 上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 ; 螺纹体 328, 其 被固定至筒本体 310 ; 以及螺杆 330, 其螺纹配合至螺纹体 328, 当螺杆 330 被机构部 3A 所 转换的转动力转动时, 通过使螺杆 330 经由螺纹体 328 前进 ( 由此使安装在螺纹体 330 前 端的活塞体前进 ) 而分配内容物。
点按式分配容器中的筒本体 310 的前端 310a 安装有接头 314、 管接头 316、 管 318、 前筒 320 和刷头 322。从筒本体 310 的内容物收纳部 324 分配的内容物 ( 在第四实施方式 中为例如液态化妆品等液体 ) 通过管 318 以被排出至刷头 322 的前端。 另外, 该容器被形成 为使用后能够安装帽 326, 帽 326 包括内帽 326a 和内帽弹簧 326b。此处, 在图 33 中, 324a 表示收纳部 324 中的内容物搅拌球, 326c 是塞子, 在所述分配容器不使用时, 用于限制内容 物流向管 318 及其下游。 在管 318 的后端, 密封球 324b 被紧密安装在接头 314 的内径部中, 当所述分配容器不使用时使得内容物不会流到管 318 中。当使用时, 塞子 326c 被从筒本体 310 拔出, 并且前筒 320 被朝向后端推入, 使密封球 324b 从接头 314 的内径部移开, 由此使 内容物流入管 318 并能够被使用。
具体地, 如图 33 和图 41 所示, 沿轴向观察, 筒本体 310 具有形成前端部 310a 的台 阶状的小径部。被前筒 320 的后部覆盖的筒状接头 314 和管接头 316 被插入前端部 310a 中。由大量纤维束或连续的气泡体形成的笔尖状的刷头 322 作为涂布元件被保持在前筒 320 的前部内的管接头 316 的前部。 除该类型刷头以外, 涂布元件还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构 造。
接头 314 为前端扩径的大致筒状, 并且被安装到筒本体 310 的前端部 310a 中。管接头 316 被从前侧插入接头 314 的前开口中。用于将液体从收纳部 324 给送至刷头 322 的 管 318 被插入管接头 316 中且被该管接头 316 支撑。帽 326 被安装到前端部 310a 以覆盖 刷头 322 和前筒 320。
接下来, 将说明各部分的具体构造。
[ 用于将按压力转化成转动力的点按机构部 3A]
如图 33 和图 34 所示, 用于将通过按压冠部 312 产生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点 按机构部 3A 主要由如下构件组成 : 转动体 336, 其具有第一凸轮面 332 和第二凸轮面 334 ; 螺纹体 328, 其具有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 以及凸轮体 342, 其具有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 转动体 336]
如图 33 和图 38 所示, 转动体 336 被配置成使得冠部 312 可转动而被限制沿轴向 的移动, 转动体 336 具有第一凸轮面 332 朝前并且第二凸轮面 334 朝后的环状构造, 而且转 动体 336 被布置成相对于筒本体 310 可转动并可沿轴向移动。
如图 38 所示, 转动体 336 具有大致中空筒状的环状整体构造。在轴向前端形成第 一凸轮面 332, 所述第一凸轮面 332 具有形成于前侧的前倾斜面, 在转动体的内径部中形成 椭圆形或任意的异形截面孔 346。 另外, 在转动体 336 的轴向中部的外周侧形成台阶状的扩 径环状部分 336b, 该扩径环状部分的后侧面具有朝后的第二凸轮面 334。在转动体 336 的 后端部的外周侧形成凸缘状的凹凸的嵌合部 336a。
此外, 以凸轮面 334 的两倍节距的间隔 ( 齿 334a 之间的节距 ) 并以同相的方式, 在环状部分 336b 的侧面上形成例如切口、 刻痕 (inde ntation) 或突起等标识部 ( 对应于 标记 )337, 该环状部分 336b 在转动体 336 的轴向中部被扩直径并呈台阶状。然而, 标识部 337 以及它们的节距和相位不限于此。
此处, 如图 39 所示, 冠部 312 为一个轴向端部被封闭的筒状的容器状构造, 其具有 由后端内周部中的凹凸台阶形成的接合部 312a。 当转动体 336 的后端被从冠部 312 的前开 口推入时, 嵌合部 336a 被嵌合到接合部 312a 中。嵌合部 336a 和接合部 312a 的尺寸被规 定为使得冠部 312 相对于转动体 336 能够转动而被限制沿轴向的移动。
[ 螺纹体 328]
如图 33 和图 40 所示, 螺纹体 328 为大致中空筒状, 其形成有缩径的台阶状前端部 和扩径的台阶状后端部。 前端部为缩径的台阶状筒状部 328a, 筒状部 328a 的内径部形成有 阴螺纹的螺纹部 348。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形成于具有螺纹部 348 的筒状部 328a 的后侧。
螺纹体 328 的后端部的扩径的台阶状筒状部分 328b 是冠部 312 以可转动且可前 后移动的方式安装进入的部分。在与筒状部分 328b 的前侧相邻的部分中, 形成沿轴向延伸 的连通螺纹体 328 的内外部的多个切口 328c, 并且在外周形成凹凸的嵌合部 328d。另外, 在凸起的嵌合部 328d 的前侧外周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槽部 328e。在嵌合部 328d 和槽 部 328e 周围 ( 之间 ), 形成至少一个窗部 329, 通过它能够目视观察到安装在内部的转动体 336 的环状部 336b 的标识部 337。第四实施方式的窗部 329 以通孔的方式被开口, 优选地, 窗部 329 的相对于螺纹体 328 的圆周方向的开口位置与转动体 336 的凸轮 ( 第一凸轮 232 和第二凸轮 334) 的分布角度一致。
用于定位后述的弹簧元件 344 的径向位置的肋部 328f 在螺纹体 328 的前部内周 中向内突出并沿轴向延伸。[ 筒本体 310]
如图 41 所示, 筒本体 310 具有缩径的前端部 310a。在内周面上, 凹凸的台阶状的 嵌合部 310b 形成于后端部, 向内突出且轴向延伸的肋部 310c 形成于或多或少地靠近后侧 的中部。当螺纹体 328 安装至筒本体 310 时, 螺纹体 328 被从筒本体 310 的开口后端朝前 插入并且在肋部 310c 安装至槽部 328e 的状态下前进和安装。
另外, 螺纹体 328 在嵌合部 310b 经过螺纹体 328 的嵌合部 328d 的凹凸时被挤压。 这时, 螺纹体 328 前进直到筒状部分 328b 的台阶状的扩径部分与筒本体 310 的后端面抵 接。由于肋部 310c 紧密安装至槽部 328e, 嵌合部 310b 紧密安装至嵌合部 328d, 螺纹部 328 关于转动方向和轴向以固定关系被安装至筒本体 310。
这里, 筒本体 310 内的在螺纹体 328 前侧的空间形成用于内容物的收纳部 324。
[ 凸轮体 342]
如图 42 所示, 凸轮体 342 具有大致筒状的中空构造, 其具有形成于前端侧的第二 固定凸轮面 340、 形成于外周侧并且从中部延伸至后侧的突起部 342a 以及缩径的略台阶状 的后端部 342b。
如图 33 和 34 所示, 凸轮体 342 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转动体 336 的外周并被插 入螺纹体 328 中, 使得突起部 342a 被安装进螺纹体 328 的切口 328c 中并使后端部 342b 接 合于筒状部分 328b 的内部。利用该配置, 凸轮体 342 被固定成相对于螺纹体 328 不沿转动 方向和轴向移动。另外, 由于螺纹体 328 被如上所述地固定于筒本体 310, 所以凸轮体 342 也被固定成相对于筒本体 310 不沿转动方向和轴向移动。
[ 弹簧元件 344]
如图 33 和图 34 所示, 弹簧元件 344 被布置在螺纹体 328 的内部, 并被布置在转动 体 336 的前部外周上的环状部分 336b 与第二凸轮面 334 相反的一侧和封闭螺纹体 328 的 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的部分之间。该弹簧元件 344 的作用是对转动体 336 向后施力, 当冠 部 312 上的压力被释放时, 使得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以与 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接合的方式抵接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 螺杆 330 和活塞体 350]
如图 43 所示, 螺杆 330 为棒状长形件, 其具有与转动体 336 的异形截面孔 346 配 合的截面并且在外周形成有阳螺纹 330a。凸缘状的径向向外突出的嵌合部 330b 形成于前 端部。活塞体 350 安装于螺杆 330 的前端, 该活塞体 350 可以沿着筒本体 310 滑动并且与 螺杆 330 一起一体地沿轴向移动。
如图 33 和图 44 所示, 该活塞体 350 包括 : 主体部 350a, 其可以沿着收纳部 324 的 内壁滑动 ; 中空的筒状部 350b, 其从主体部 350a 向后延伸 ; 以及凹凸的嵌合部 350c, 其位 于中空的筒状部 350b 的内部。螺杆 330 的前端的嵌合部 330b 被以如下方式安装进活塞体 350 的该嵌合部 350c : 前者相对于后者可转动而被限制前后移动。在该条件下, 活塞体 350 被配置成可在筒本体 310 的容纳部 324 的内部前后移动。
如图 33 所示, 转动体 336 形成有椭圆形截面的或任意异形截面的孔 346。具有第 一固定凸轮面 338 和形成有阴螺纹的螺纹部 348 的螺纹体 328 被固定至筒本体 310。具有 与转动体 336 的异形截面孔 346 配合的截面形状并且在外周侧形成有阳螺纹 330a 的螺杆 330 被螺纹配合至螺纹体 328 的螺纹部并且被配置成贯穿转动体 336 的异形截面孔 346。 在该条件下, 转动体 336 的转动使螺杆 330 转动。该转动使活塞体 350 在收纳部 324 的内部 前进以将诸如化妆品等液体内容物给送至前筒 320 内作为涂布件的刷头 322。
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分别与第一凸轮面 332 和第二凸轮面 334 相对, 并且以相对于轴向和转动方向固定的方式配置在筒本体 310 中。
将参照图 36 详细说明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以及第一凸轮 面 332 和第二凸轮面 334。在图 36 中, 为了方便解释和说明, 仅示出了第一凸轮面 332 和第 二凸轮面 334 的一个齿。但是,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 可以如图 38 所示形成有多个齿。当然, 如果彼此相对的凸轮面中的一方上以无间隙方式形成紧密连续的齿, 那么另一凸轮面上的 齿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详细地, 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具有沿转动体 3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 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一齿 332a, 各齿的前侧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图 36 的主视图中 为向左 ) 向前 ( 在图 36 的主视图中为向下 ) 倾斜的斜面。螺纹体 3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具有沿转动体 3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一齿 338a, 各齿的前侧均 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向前倾斜的斜面 338a1。
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具有沿转动体 336 的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节距形成 的多个第二齿 334a, 凸轮体 3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具有沿转动体 336 的预定转动方向 以相同节距形成的多个第二齿 340a, 各第二齿 334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图 36 的主视图中为向左 ) 向后 ( 在图 36 的主视图中为向上 ) 倾斜的斜面 334a1, 各第二齿 340a 均具有相对于预定转动方向 ( 在图 36 的主视图中为向左 ) 向后 ( 在图 36 的主视图中为向 上 ) 倾斜的斜面 340a1。 这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 第一凸轮面 3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的节距以及第二 凸轮面 3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的节距被形成为彼此相等。当彼此相对的凸轮面具有不 同的齿数时, 如果第一凸轮面 332 和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中的一方的齿的节距等于第二凸 轮面 334 和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中的一方的齿的节距, 则可以获得可用的构造。
当使用者点按冠部 312 时, 通过按压力使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与第一固 定凸轮面 338 啮合, 在该状态下, 由于第一凸轮面 332 被沿着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的齿 338a 的朝前倾斜的斜面 338a 1 引导 ( 参见图 36(b) 至图 36(c)), 转动体 336 朝前移动并且沿预 定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 当前述按压力被释放时, 转动体 336 的保持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啮 合的第二凸轮面 334 被沿着齿 340a 的朝后倾斜的斜面 340a1 引导 ( 参见图 36(d) 至图 36(e)), 使得转动体 336 朝后移动并且沿预定方向转动。
由此, 点按机构部 3A 被构成为通过以上凸轮操作激励转动动作, 从而使得转动体 336 的转动引起螺杆 330 转动。
这里, 在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啮合的状态下 ( 参 见图 36(c)), 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被设置成相对于转动方向相位错开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的一个凸轮齿的一半的关系。另一方面, 在转动体 336 侧的第二凸轮面 334 与第二固定凸 轮面 340 啮合的状态下 ( 参见图 36(e)), 转动体 336 侧的第一凸轮面 332 与第一固定凸轮 面 338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半。
另外, 在按压力被释放时, 为使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接触并啮合, 设置对转动体 336 向后施力的弹簧元件 344。
总之, 点按式分配容器的构造包括 : 在螺纹体 328 的中空部中, 环状地形成的转动 体 336 在前部具有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啮合的第一凸轮面 332, 在后部具有第二凸轮面 334, 并且在前部的内径部中形成异形截面孔 346 ; 弹簧元件 344, 其设置在转动体 336 和螺 纹体 328 之间, 用于相对于螺纹体 328 对转动体 336 向后施力 ; 以及凸轮体 342, 其具有与转 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啮合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并且被安装到螺纹体 328 的后部, 从而在螺纹体 328 和凸轮体 342 之间从前后保持转动体 336, 并且通过弹簧元件 344 对转动 体 336 施加朝向凸轮体 342 的力。
另外, 外周侧具有螺纹的异形截面螺杆 330 被螺纹配合到螺纹体 328 的螺纹部 348。由于转动体 336 的异形截面孔 346, 螺杆 330 和螺纹体 336 沿轴向可移动而相对于转 动方向被锁定。活塞体 350 安装到螺杆 330 的前端, 该活塞体 350 可以沿着筒本体 310 滑 动并且与螺杆 330 一起一体地沿轴向移动。
此外, 冠部 312 被以可转动并且相对于轴向被锁定的方式配置在转动体 336 的后 部。
如图 36 所示, 在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啮合的状态 下, 转动体 336 侧的第二凸轮面 334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被设置成如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 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半, 而且, 在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与第二固定 凸轮面 340 啮合的状态下, 转动体 336 侧的第一凸轮面 33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被设置成如 下的关系 : 相对于转动方向彼此相位错开一个凸轮齿的一半。 接着将说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
图 36(a) 至图 36(f) 示出了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和第二凸轮面 334、 螺 纹体 3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以及凸轮体 3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的相互动作的示意 图。
如图 36(a) 所示, 在图 33、 图 34 和图 37(a) 所示的冠部 312 未被点按 ( 按压 ) 的 初期状态 (F0) 下, 转动体 336 被弹簧元件 344 向上推靠在凸轮体 342 侧 ( 如箭头 U 所示 ), 使得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与凸轮体 3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彼此啮合。在该状 态下, 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以其顶部与第一凸轮面 332 处在平行于轴向的同一直 线上的方式定位并且相对于螺纹体 3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相位错开节距的一半。从窗 部 329, 标识部 337 被设置在取决于它的角位置而能被看见或不能被看见的位置, 所述标识 部比如是形成在转动体 336 的轴向中部的扩径的台阶状环形部分 336b 的侧表面上的切口 等。
接着, 如图 35 所示, 沿轴向 ( 沿 P 方向 ) 向下推动冠部 312 以开始点按。
当点按开始时, 状态从图 36(a) 变化到图 36(b)( 点按状态 1 : 以符号 NK1 表示 )。 具体地, 随着弹簧元件 344 被压缩, 冠部 312 和转动体 336 开始一体地向前移动, 使得转动 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从凸轮体 3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离开。
当点按进一步继续时, 如图 36(b) 所示, 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在相位错开 节距的一半的位置处抵接螺纹体 328 的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如图 36(c) 所示, 从该抵接状态起进一步施加压力 ( 点按状态 2 : 以符号 NK2 表 示 ), 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的齿 332a 的斜面 332a1 在螺纹体 328 的第一固定凸轮
面 338 的齿 338a 的斜面 338a1 上滑动移动, 使得转动体 336 在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的同时 向前移动, 直到齿 332a 的壁部 332a2 与第一固定凸轮面 338 的齿 338a 的壁部 338a2 抵接 ( 如图 36(c) 所示 )。在此期间, 由于转动体 336 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冠部 312, 所以冠部 312 自身不会转动。
利用点按时转动体 336 的转动, 贯穿位于转动体 336 的前端的异形截面孔 346 的 螺杆 330 能够轴向移动, 但是其相对于转动体 336 的转动被限制, 而是与转动体 336 一起一 体地转动。由于螺杆 330 与螺纹体 328 的螺纹部 348 螺纹配合, 所以螺杆与活塞体 350 一 起向前移动, 从而分配收纳部 324 的内容物。
从该状态起, 点按被释放。
在布置于螺纹体 328 内部的弹簧元件 344 使转动体 336 向上移动时进行点按释 放, 如图 36(d) 所示 ( 点按释放状态 1 : 以符号 UNK1 表示 )。此时, 由于凸轮体 342 的第二 固定凸轮面 340 的齿 340a 位于与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相位错开节距的一半的位 置, 所以第二凸轮面 334 开始沿预定转动方向转动并向后移动。
当进一步继续释放点按时, 如图 36(e) 所示, 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与凸轮 体 3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抵接 ( 点按释放状态 2 : 以符号 UNK2 表示 ), 弹簧元件 344 的 上推力使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的齿 334a 的斜面 334a1 在凸轮体 342 的第二固定 凸轮面 340 的齿 340a 的斜面 340a1 上滑动移动, 使得转动体 336 转动并且退回到第二凸轮 面 334 的齿 334a 的壁部 334a2 与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的齿 340a 的壁部 340a2 抵接的位置。 另外在该转动过程中, 如上述一样转动的螺杆 330 与活塞体 350 一起向前移动以分配内容 物。
当重复上述点按操作时, 如图 37(a) 至图 37(c) 所示, 当设置于转动体 336 的轴向 中部的环状部分 336b 的侧面上的比如切口、 刻痕或突起等标识部 337 通过窗部 329 可见 时, 通过点按操作可以变为不可见, 而当其通过窗部 329 不可见时, 通过点按操作可以变为 可见。例如, 当标识部在图 36(a)( 图 37(a)) 中的初期状态 (F0) 下为可见时, 通过点按或 在冠部 312 上施加压力 ( 图 36(c) 中的点按状态 2), 转动体 336 开始转动 ( 图 37(b)), 然 后当压力被释放时或在非点按状态下 ( 图 36(e) 中点按释放状态 2 : UNK2), 冠部 312 返回 初期状态 (F0), 并且标识部 337 从窗部 329 消失 ( 图 37(c))。
由上述可知, 当在组装等过程中进行分配机构的操作测试时, 仅通过视觉观察几 次点按就能实现操作测试。
应注意, 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 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在该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
尽管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利用通孔形成窗部, 但是螺纹体的部分或整个侧壁可被形 成为透明, 以使内部的标识部可见。
此外, 各部分优选地由树脂成型品形成。优选地, 筒本体由 PP 形成, 转动体由 POM 形成, 凸轮体由 ABS 形成, 螺纹体由 ABS 形成以及冠部由 PC 形成。
另外,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 转动体 336 的第一凸轮面 332 和螺纹体 328 的第一固定 凸轮面 338 以及转动体 336 的第二凸轮面 334 和凸轮体 342 的第二固定凸轮面 340 均形成 有以相同节距配置的多个齿。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第一凸轮面和第一固定凸轮面 中的一方也可以由多个如下的第一齿形成 : 所述第一齿均具有相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动方向向前倾斜的斜面并且沿着该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的节距配置 ; 而第二凸轮面和第二固定 凸轮面中的一方可以由多个如下的第二齿形成 : 所述第二齿均具有相对于转动体的预定转 动方向向后倾斜的斜面并且沿着该预定转动方向以相同的节距配置。即, 本发明可以包括 如下的构造 : 相对的凸轮面中的一方形成有多个齿, 而另一方形成有单个齿或多个齿。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点按式分配容器可被应用到各种分配容器, 通过点按筒本体后端的冠部 来分配液态化妆品、 其它液体、 液态药物、 例如颜料、 胶等应用液体, 以及棒状类型的固态内 容物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 筒本体
10a 筒本体的前端部
10b 嵌合部
10c 肋部
12 冠部
14 接头
16 管接头
18 管
20 前筒
22 刷头
24 收纳部
26 帽
28 螺纹体
28a 螺纹体前端的筒状部
28b 筒状部分
28c 切口
28d 嵌合部
28e 槽部
28f 肋部
30 螺杆
30a 阳螺纹
30b 嵌合部
32 第一凸轮面
32a 第一凸轮面的齿
32a1 第一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32a2 齿的壁部
34 第二凸轮面
34a 第二凸轮面的齿
34a1 第二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34a2 第二凸轮面的齿的壁部36 38 38a 38a1 38a2 40 40a 40a1 40a2 42 44 46 48 50 50a 50b 50c A 110 110a 110b 110c 112 114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28a 128b 130 130a 132 132a 132b 132c转动体 第一固定凸轮面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第二固定凸轮面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凸轮体 弹簧元件 异形截面孔 螺纹体的螺纹部 活塞体 主体部 筒状部 嵌合部 用于将按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 筒本体 筒本体的前端部 筒本体的嵌合部 筒本体的肋部 点按体的后端 接头 管接头 管 前筒 刷头 内容物收纳部 帽 螺纹体 阳螺纹 嵌合部 点按体的凸轮面 凸轮面的斜面 ( 倾斜表面 ) 点按体 插入部 突起部 切口132d 134 134a 136 136a 138 138a 138b 140 140a 140b 142 144 144a 144b 144c 146 148 148a 148b 148c 1A L θ1 θ2 210 210a 210b 210c 212 214 216 218 220 222 224 224a 224b 226台阶部 转动体的第一凸轮面 第一凸轮面的斜面 ( 倾斜表面 ) 转动体的第二凸轮面 第二凸轮面的斜面 ( 倾斜表面 ) 转动体 转动体的异形截面孔 转动体内的台阶部 螺纹体的凸轮面 螺纹体的凸轮面的朝后倾斜的表面 ( 斜面 ) 螺纹体的凸轮面的朝前倾斜的表面 ( 斜面 ) 螺纹部 螺纹体 螺纹体的嵌合突起 螺纹体的槽部 螺纹体的切口 弹簧 活塞 活塞的主体部 活塞的筒状支撑部 活塞的嵌入部 用于将点按体端部上的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 转动方向 倾斜角 倾斜角 筒本体 筒本体的前端部 嵌合部 肋部 冠部 接头 管接头 管 前筒 刷头 收纳部 搅拌球 密封球 帽226a 226b 226c 228 228a 228b 228c 228d 228e 228f 230 230a 230b 232 232a 232a1 232a2 233 234 234a 234a1 234a2 236 236a 238 238a 238a1 238a2 239 240 240a 240a1 240a2 242 244 246 248 250 250a内帽 用于在后端向内帽施力的弹簧 塞子 螺纹体 螺纹体前端的筒状部 筒状部分 切口 嵌合部 槽部 肋部 螺杆 阳螺纹 嵌合部 第一凸轮面 第一凸轮面的齿 第一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齿的壁部 台阶部 第二凸轮面 第二凸轮面的齿 第二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第二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转动体 嵌合部 第一固定凸轮面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台阶部 第二固定凸轮面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凸轮体 弹簧元件 异形截面孔 螺纹体的螺纹部 活塞体 主体部250b 250c 2A 310 310a 310b 310c 312 312a 314 316 318 320 322 324 324a 324b 326 326a 326b 326c 328 328a 328b 328c 328d 328e 328f 329 330 330a 330b 332 332a 332a1 332a2 334 334a 334a1筒状部 嵌合部 用于将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 筒本体 筒本体的前端部 嵌合部 肋部 冠部 接合部 接头 管接头 管 前筒 刷头 收纳部 搅拌球 密封球 帽 内帽 用于在后端向内帽施力的弹簧 塞子 螺纹体 螺纹体前端的筒状部 筒状部分 切口 嵌合部 槽部 肋部 窗部 螺杆 阳螺纹 嵌合部 第一凸轮面 第一凸轮面的齿 第一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齿的壁部 第二凸轮面 第二凸轮面的齿 第二凸轮面的齿的斜面334a2 336 336a 336b 337 338 338a 338a1 338a2 340 340a 340a1 340a2 342 344 346 348 350 350a 350b 350c 3A第二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转动体 嵌合部 环状部分 标识部 ( 标记 ) 第一固定凸轮面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第一固定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第二固定凸轮面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的斜面 第二固定凸轮面的齿的壁部 凸轮体 弹簧元件 异形截面孔 螺纹体的螺纹部 活塞体 主体部 筒状部 嵌合部 用于将按压力转换成转动力的机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