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922983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29193.8

申请日:

2009.06.22

公开号:

CN102105627A

公开日:

2011.06.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5/00申请日:20090622|||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5/00; D04B35/00

主分类号:

D04B15/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延与隆宏; 前冈茂纪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优先权:

2008.07.25 JP 2008-19236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车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的倾斜度,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规定个数的线圈的多条线段。以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的线圈数与由外形确定的收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对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由此生成收针线。能够生成比较忠实于外形线、能够高效地编织、且得到规则的成形线的收针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针织设计方法, 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 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 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下述步 骤: 倾斜度计算步骤, 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 ; 线段产生步骤, 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 且与各 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 ; 线段长度决定步骤, 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 横列数一致、 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 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 ; 及 线段配置步骤, 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 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 由此 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于 1 个区间对应倾斜度不同的多条线段情况下, 以将与相邻区间的线段的倾斜度之 差相对较小的线段优选于倾斜度之差相对较大的线段连接的方式, 在所述线段配置步骤中 将线段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 通过表示所述外形的自由曲线的控制点, 将外形分割成多 个区间。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 从所述外形提取出直线部分作为所述区间, 在所述线段长度决定步骤中, 对于区间和区间的间隙延长相邻的区间的线段, 或在间 隙生成新区间。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 存储所述控制点相对于外形的相对位置, 在外形变更的情 况下, 基于存储的相对位置产生对应于变更后的外形的区间。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产生收针线的情况下, 在所述线段产生步骤中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数减少 2 个线圈。
7: 一种针织设计装置, 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 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 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下述单 元: 倾斜度计算单元, 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 ; 线段产生单元, 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 且与各 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 ; 线段长度决定单元, 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 横列数一致、 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 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 ; 及 线段配置单元, 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 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 由此 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8: 一种针织设计程序, 用于针织设计装置, 该针织设计装置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 2 的编织数据, 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 放针线, 该针织设计程序使所述针织设计装置作为下述单元起作用 : 倾斜度计算单元, 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 ; 线段产生单元, 用于通过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 与 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 ; 线段长度决定单元, 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 横列数一致、 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 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 ; 及 线段配置单元, 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 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 由此 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说明书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制品的设计, 特别是涉及收针线及放针线的设计。背景技术 在针织制品的设计中, 需要收针线即用于逐渐减少编织宽度的线和放针线即用于 逐渐增加编织宽度的线。 例如在袖窿、 领孔等逐渐减少编织宽度, 因此需要尽可能忠实于设 计数据而减少线圈的收针线。 而在身片、 袖等逐渐增加编织宽度的情况下, 需要按照设计数 据的放针线。
     以收针线为例说明现有例。在现有的针织设计中, 使用图 12 所示的 J 曲线、 S曲 线, 最开始将设计上的外形线段割为多条线段, 求出各线段的倾斜度。J 曲线上按照从倾斜 度小的线段向倾斜度大的线段的顺序排列线段, S 曲线上按照从倾斜度大的线段向倾斜度 小的线段的顺序排列线段。J 曲线、 S 曲线上, 按照线段的倾斜度执行收针, 因此收针未必规 则地执行。 另外每次减少 2 个线圈在编织上效率较高, 但根据线段的倾斜度需要每次减少 1
     个线圈。由于上述原因, 编织效率降低, 而由收针线圈的列构成的成形线也变得不规则。而 且 J 曲线上容易形成小于设计的针织物, S 曲线上容易形成大于设计的针织物等, 难以得到 忠实于设计的收针线。这些情况对于放针也是同样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产生容易得到比较忠实于设计、 编织效率高且规则的成形线的收 针线及放针线。
     本发明的追加的课题是生成尽可能光滑的收针线及放针线。
     本发明的其他追加的课题是在设计的外形变更的情况下消除通过手动输入区间 的边界的必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 其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 而通过增加或减 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下 述步骤 :
     倾斜度计算步骤, 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 ;
     线段产生步骤, 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 且 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 段;
     线段长度决定步骤, 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 线圈横列数一致、 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 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 ; 及
     线段配置步骤, 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 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 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 其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 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其特征在于, 包 括下述单元 :
     倾斜度计算单元, 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 ;
     线段产生单元, 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 且 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 段;
     线段长度决定单元, 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 线圈横列数一致、 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 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 ; 及
     线段配置单元, 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 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 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针织设计装置的程序, 该针织设计装置为了生成能够由横 机执行的编织数据, 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 针线或放针线, 该针织设计程序使所述针织设计装置作为下述单元起作用 :
     倾斜度计算单元, 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 ;
     线段产生单元, 用于通过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 圈, 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 段;
     线段长度决定单元, 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 线圈横列数一致、 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 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 ; 及
     线段配置单元, 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 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 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
     本发明中, 用 1 个~多条线段、 特别是 1 个或 2 个线段近似各区间, 并对各区间配 置线段。而且不会超出区间使线段移动, 因此得到比较忠实于设计数据中的外形的收针线 及放针线。
     各线段上对每规定的线圈横列以规定的线圈数执行收针及放针, 因此收针及放针 被规则地执行且效率高, 另外收针线圈及放针线圈成为规则的成形线。
     本说明书中, 关于针织设计方法的记载也直接适用于针织设计装置及针织设计程 序, 关于针织设计装置的记载也直接适用于针织设计方法及针织设计程序。
     本说明书中的各步骤, 除特别指出的情况或存在自然顺序的情况以外, 即使从实 施例改变顺序也能够执行。
     优选的是, 对于 1 个区间对应倾斜度不同的多条线段情况下, 以将与相邻区间的 线段的倾斜度之差相对较小的线段优选于倾斜度之差相对较大的线段连接的方式, 在所述 线段配置步骤中将线段连接。由此在区间的边界将线段比较光滑地连接。
     另外优选的是, 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 通过表示所述外形的自由曲线的控制 点, 将外形分割成多个区间。由此, 能够自动地产生区间, 而通过将表示外形的特征的控制 点作为区间的边界, 能够根据外形的特征分割成区间。
     代替在最开始求出区间, 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 从所述外形提取出直线部分作为所述区间,
     在所述线段长度决定步骤中, 可以对于区间和区间的间隙延长相邻的区间的线 段, 或在间隙生成新区间。
     这样, 能够以将外形的直线部作为区间, 向间隙延长直线部, 或将间隙作为新区间 的方式, 自动地生成区间。区间基于直线部而生成, 因此成为对应于外形的区间。
     优选的是, 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 存储所述控制点相对于外形的相对位置, 在 外形变更的情况下, 基于存储的相对位置产生对应于变更后的外形的区间。 这样, 变更外形 时, 能够自动地生成新区间。相对位置设为相对于例如沿线圈横列方向的收针线的总线圈 横列数的、 边界所位于的线圈横列的编号等。
     特别优选的是, 在产生收针线的情况下, 在所述线段产生步骤中每隔偶数线圈横 列数减少 2 个线圈。这样, 能够特别高效地执行收针。另外在放针的情况下, 优选每隔偶数 线圈横列数增加 1 个线圈。 附图说明
     图 1 是实施例的针织设计装置的框图。 图 2 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 图 3 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放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 图 4 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的图。 图 5 是表示图 4 中生成的收针线的图 图 6 是表示设计变更后的外形线的图 图 7 是表示对应于图 6 的收针线的图 图 8 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 图 9 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放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 图 10 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的图 图 11 是表示具有难以进行直线近似的区间的外形线上的、 变形例中的收针线的 图 12 是表示现有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方法的图 图 13 是表示设计图像的图 图 14 是表示对于图 13 的设计图像的、 现有例中的收针线的图 (1 线圈 / 线圈横列 图 15 是表示对于图 13 的设计图像的、 现有例中的收针线的图 (2 线圈 / 线圈横列生成的图
     的收针 )
     的收针 ) 图 16 是表示对于图 13 的设计图像的、 实施例中的收针线的图 ( 按照 2 线圈 / 线 圈横列的收针, 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收针 )
     图 17 是表示收针线的图, a) 表示设计图像, b) 表示按照 1 线圈 / 线圈横列的收针 的现有例, c) 表示按照 2 线圈 / 线圈横列的收针的现有例, d) 表示按照 2 线圈 / 线圈横列 的收针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收针的实施例。
     标号说明
     2 针织设计装置 4 总线 6 键盘 8 鼠标
     10 彩色监视器 12 磁盘驱动器 14 LAN 接口 16 彩色打印机 18 存储器 20 针织设计部 22 贝塞尔曲线产生部 24 收针 / 放针线生成部 26 区间分割部 28 直线近似部 30 数据变换部 32 设计程序 34 编织数据 40 前身片 41 袖窿的收针线 42 领孔的收针线 51 基于 J 曲线的收针线 61 基于 S 曲线的收针线 a ~ e 边界 I ~ IV 区间 y 线圈横列方向 x 纵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展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
     实施例
     图 1 ~图 17 中表示实施例及其变形。各图中, 2 为针织设计装置, 4 为总线。6 是 键盘, 8 是鼠标, 此外也可以具备操纵杆或轨迹球、 记录针等手动输入单元。10 是彩色监视 器, 12 是磁盘驱动器, 在与 CD-ROM 等磁盘之间交换数据, 另外也能够与 USB 等连接。16 是 彩色打印机, 18 是存储器。针织设计装置 2 是除此以外还具备未图示的 CPU 和 ROM 的计算 机。 20 是针织设计部, 根据来自鼠标 8、 键盘 6、 磁盘驱动器 12、 LAN 接口 14 等的输入 进行针织制品的设计。贝塞尔 (B’ ezier) 曲线产生部 22 将针织制品的衣片的外形作为贝 塞尔曲线等自由曲线进行处理。也可以代替贝塞尔曲线而使用 β 样条 (β-Spline) 曲线 等, 这些自由曲线的种类是任意的。对于针织设计部 20 设计的针织制品的衣片, 贝塞尔曲 线产生部 22 将轮廓线转换成贝塞尔曲线。贝塞尔曲线等自由曲线一般具备多个控制点。
     收针 / 放针线生成部 24 对于衣片的轮廓线等, 生成收针线及放针线。收针线是一 边减少衣片的编织宽度一边进行编织时的轮廓线, 放针线是一边增加衣片的编织宽度一边 进行编织时的轮廓线。通过线生成部 24 生成的收针线及放针线, 是每隔规定线圈横列以规 定线圈数规则地进行收针及放针的线, 对于收针线, 例如每次减少 2 个线圈, 对于放针线, 例如每次增加 1 个线圈。
     收针线、 放针线上, 对于在针织制品的设计中确定的线的合计线圈横列数, 以由设 计确定的线圈数进行收针或放针。 收针线及放针线优选尽可能与根据针织制品的设计确定 的外形一致。 而且重要的是, 收针线圈及放针线圈规则地呈现, 收针线圈及放针线圈形成成 形线。另外优选例如每隔偶数线圈横列进行收针及放针而使编织容易, 对于收针, 优选每 1 次减少 2 个线圈, 而使编织高效。
     区间分割部 26 为了生成收针线、 放针线, 将衣片的外形分割为多个区间。区间例 如以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为边界进行分割。直线近似部 28 用 1 条或 2 条线段来近似分割 的区间的内部, 这些线段是按照例如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或每隔偶数线圈横 列增加 1 个线圈等规则的线段。各区间上的倾斜度, 存在例如每 5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 圈等, 作为优选的条件的每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或每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等 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例如将每 5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区间用每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每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近似。1 个区间可用 2 种或 1 种线段近 似。
     在区间和区间的边界上线段的倾斜度相同时, 区间被顺滑地连接。因此在 1 个区 间上存在 2 种线段的情况下, 以在左右的区间之间线段的倾斜度光滑地连接的方式, 决定 2 种线段的配置。例如设在某个区间分配每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和每 6 个线圈 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此处, 在左侧的区间由每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构 成、 右侧的区间由每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构成的情况下, 使线段的配置按照从 左向右的顺序为每 4 个线圈横列 2 个线圈、 每 4 个线圈横列 2 个线圈、 每 6 个线圈横列 2 个 线圈、 每 6 个线圈横列 2 个线圈的顺序时, 区间和区间的边界光滑地连接。即以与左右的区 间的线段之间的倾斜度之差变小的方式配置 2 条线段。
     实施例中最开始将收针线及放针线分割为区间, 但在变形例中对于收针线及放针 线进行直线近似, 在该过程中产生区间。该情况下, 不需要区间分割部 26。
     数据变换部 30 将针织制品的设计转换成可由未图示的横机进行编织的编织数据 34。另外存储器 18 存储用于使针织设计装置 2 生成收针线及放针线的设计程序 32。程序 32 可以从 LAN 接口 14、 磁盘驱动器 12 等输入, 并使 CD-ROM 等存储介质存储而输入, 或也可 以从因特网等经由载波从 LAN 接口 14 输入。 图 2 ~图 7 中, 表示实施例中的处理。图 4 表示处理对象的前身片 40, 41 是袖窿 的收针线, 42 是领孔的收针线, 此处以袖窿的收针线 41 为例说明, 但对于领孔的收针线 42 也进行同样的处理。本说明书中, 设针织物的横方向为 x 方向即纵行方向, 设纵方向为 y 方 向即线圈横列方向。线圈在未图示的三角座滑架沿纵行方向移动期间形成。线圈沿线圈横 列方向上下排列, 线圈按照从 y 值小的区域向 y 值大的区域的顺序编织。
     图 2 表示收针线的生成算法, 步骤 1 中对于基于针织制品的设计的外形, 使用由贝 塞尔曲线产生部 22 产生的贝塞尔曲线上的控制点, 将收针线分割成多个区间。图 4 中, 使 用贝塞尔曲线上的控制点 a ~ e 分割成区间 I ~ IV, 区间的边界为控制点 a ~ e。使区间 I ~ IV 中包含的收针线圈的数量分别成为偶数, 对于奇数的情况, 使边界 b、 c、 d 移动。另 外预备外形的变更, 存储边界相对于收针线的相对位置 ( 步骤 2)。 实施例中, 沿着纵行方向 及线圈横列方向使用 1 个线圈单位下的坐标系, 例如存储沿线圈横列方向的边界 b、 c、 d的 坐标。
     对于各区间算出倾斜度, 即区间的线圈横列数与进行收针的线圈数之比 ( 步骤 3)。例如在对于 30 个线圈横列收针线圈的数量为 10 的情况下, 每隔 6 个线圈横列进行 2 个线圈的收针即可, 能够以 1 条线段近似区间。这种情况下进行步骤 4 的处理。但是一般 而言, 区间的倾斜度不是这种简单的情况, 因此通过夹着区间的平均倾斜度的 2 种倾斜度 的线段来近似区间 ( 步骤 5)。 进而以尽可能使相邻的区间和线段的倾斜度一致的方式配置 2 种线段 ( 步骤 6)。
     图 4 表示上述处理。例如在区间 I 上对于 46 个线圈横列收针线圈为 36 个, 若在 1 个线圈横列上减少 2 个线圈, 则需要 18 次的收针。区间 I 上, 由于在 46 个线圈横列上进 行 18 次收针, 则平均下来对于约 2.5 个线圈横列进行 1 次收针即可。设进行收针的次数为 a, 则 2a+4(18-a) = 46 成立。若在 2.5 线圈横列 / 收针的两侧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减少 2 个 线圈, 则对每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线圈时, 成为对每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因此设对
     每 2 个线圈横列进行 2 个线圈的收针的次数为 a, 则求解上式后 a 为 13, 因此执行 13 次每 2 个线圈横列的 2 线圈收针, 执行 5 次每 4 个线圈横列的 2 线圈收针。由此可用 2 条线段近 似区间 I。
     区间 II 及区间 III 的平均倾斜度相等, 在 46 个线圈横列之间执行 10 次 2 个线圈 的收针即可。因此成为每 4.6 次进行 2 个线圈的收针, 所以执行 a 次每 4 个线圈横列的 2 线圈收针, 并执行 10-a 次每 6 个线圈横列的 2 线圈收针。对此 4a+6(10-a) = 46 成立, 因 此 a 为 7 次。在区间 IV 上在 46 个线圈横列期间进行 26 个线圈的收针, 因此每隔 3.54 个 线圈横列执行 2 个线圈的收针即可。设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次数为 a 次、 每 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次数为 13-a 次时, 成为 2a+4(13-a) = 46, 因此 a 为 3 次。
     图 4 中区间 I ~ IV 分别用 2 种线段近似, 因此将它们光滑地连接。为此在区间 I 的最开始配置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接着配置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 线圈的线段。区间 II 的最开始部分也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在区间 II 的后半 部分每隔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在区间 III 的前半部分每隔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 线圈。在区间 III 的后半部分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在区间 IV 的前半部分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在区间 IV 的最末尾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图 5 的 ○符号是在各区间的内部使线段变化的点。
     区间 I、 IV 上, 将每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和每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组合, 但也可以例如将每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和每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组合。 另外每隔偶数个线圈横列执行收针是因为, 通过三角座滑架往复移动, 三角座滑架等的配 置变成与原本大致相同的状态时, 执行下一次收针。 这是以编织的高效化为目的, 不一定排 除例如每 3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等。另外在 1 次收针中减少 2 个线圈也是以编织的高 效化为目的, 在极端的情况下, 不排除每隔 3 个线圈横列减少 1 线圈。
     图 6、 图 7 中表示外形变更时的处理。图 2 的步骤 2 中存储区间的边界相对于收针 线的相对位置, 图 4 的情况下, 边界对每 46 个线圈横列呈现。设袖窿的收针线如图 6 所示 被变更。此处收针线圈的总数变为 76 线圈, 线圈横列的总数变为 220 线圈。随着外形被变 更, 各区间上的线圈横列数变得不相同。因此与图 4、 图 5 相同地, 产生用于近似区间 I ~ IV 的 2 种线段时, 得到图 7 的结果。另外图 6 的 a’ ~ e’ 是原来的边界 a ~ e 通过变形而 移动后的点。另外图 6、 图 7 中设外形的变更通过控制点的移动而进行。
     在分级等情况下, 通过使外形大致相似地缩小扩大来变更外形。因此在图 2 的步 骤 2 中, 先存储边界线相对于收针线的相对位置, 则在变更外形时不需要输入新的边界。例 如图 4 中边界 b、 c、 d 将收针线 4 等分, 因此以将分级后的收针线 4 等分的方式产生边界 b’ 、 c’ 、 d’ 。
     实施例中对于收针进行了说明, 但对于放针的情况也相同。放针的算法如图 3 所 示。另外在与图 2 相同的步骤中, 仅将收针变更为放针, 处理的内容实质上相同。步骤 11 中, 通过贝塞尔曲线相对于放针线的控制点, 将放针线分割成多个区间。 然后存储区间的边 界相对于放针线的相对位置 ( 步骤 2)。接着算出各区间的倾斜度 ( 步骤 3), 若存在能够通 过每个偶数线圈横列增加 1 针距的 1 条线段近似放针线的区间, 则进行近似 ( 步骤 4)。对 于不能通过 1 条线段进行近似的区间, 例如通过与图 4、 图 5 类似的方法用 2 条线段进行近 似 ( 步骤 5)。然后将产生的 2 条线段以与相邻区间光滑地连接的方式进行配置 ( 步骤 6)。另外存在外形变更的情况下, 执行与图 6、 图 7 相同的处理。
     变形例
     实施例中在最开始设定区间, 求出区间的倾斜度。对此在外形线上提取倾斜度大 致为一定的直线部分作为区间, 用 1 种或 2 种线段来近似提取出的区间。接着对于区间和 区间的间隙将左右的线段延长, 或将间隙作为新区间。处理间隙时, 加入如下的约束条件 : 使收针线圈的总数或放针线圈的总数与设计上的数据一致、 使收针线及放针线的总线圈横 列数与设计数据一致。这样也能够产生收针线及放针线。这种变形例如图 8 ~图 11 所示。
     图 8 的步骤 21 中, 用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减少 2 针距的 1 条或 2 条线段对外形线内 的直线区间进行近似。步骤 22 中, 对于区间和区间的间隙适用左右的线段, 或将间隙看作 新区间而用 1 条线段进行近似。步骤 23 中, 检查收针线圈的总数和目标, 在它们不一致的 情况下, 变更线段向区间和区间的间隙的适用。图 9 表示放针线的产生的例子, 步骤 22 及 步骤 23 与图 8 同样, 在步骤 31 中对外形线内的直线区间用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增加 1 线圈 的 1 条或 2 条线段进行近似。另外图 9 中在放针线圈的数量和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 再次 执行步骤 22、 步骤 23。
     图 10 的设计与图 4 所示的情况相同。在图 10 的左侧表示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时的倾斜度、 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时的倾斜度、 每隔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时的倾斜度, 收针线 41 的区间 g-h 可用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进 行近似。区间 h-i 可用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和每隔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这 2 种线段进行近似。区间 i-j 用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和 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这 2 种线段进行近似。同样地, 区间 f-g 也用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和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这 2 种线段进 行近似。 将这些线段以在区间的边界上线段的倾斜度大致一致的方式进行配置。 即在区间 f-g 上, 在边界 f 侧配置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在边界 g 侧配置每隔 4 个 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在区间 h-i 的适宜的位置上配置每隔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在区间 i-j 的 i 侧配置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在 j 侧配置 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图 10 中, 轮廓线 41 可通过 4 种线段近似。图 11 表示这种近似困难的例子。该情 况下, 区间 k-m 和区间 n-p 为直线部, 区间 k-m 可用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进行近似, 区间 n-p 可用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和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进行近似。区间 m-n 不是直线区间, 但对该部分进行直线近似, 例如用每隔 6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进行近似。于是在区间 n-p 的 n 侧配置每隔 4 个线圈横 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时, 能够比较光滑地连接区间的边界。
     结果
     图 12 表示现有例。相对于图 4 的收针线 41, 收针线 51 是被称为 J 曲线的线。即 用短的线段近似收针线 41, 按照从倾斜度小的线段向倾斜度大的线段的顺序对各线段进行 再配置。接着对于各线段, 配置按照在 1 次收针中减少 1 个线圈、 或在 1 次收针中减少 2 个 线圈等规则执行收针的线圈横列。在基于 J 曲线的收针线 51 上, 相对于收针线 41 容易使 针织物的轮廓线后退。
     在基于 S 曲线的收针线 61 上, 在从倾斜度大的线段向倾斜度小的线段的一侧对收 针线 41 上的线段进行再配置。并且通过每 1 线圈横列减少 1 个线圈、 或每 1 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等来表现各线段。使用 S 曲线时, 针织物容易变得比实际大。
     图 13 表示实际的服装的设计例。图 14 表示对于前身片的袖窿侧的收针线, 每隔 1 个线圈横列使用 1 个线圈的收针, 用 J 曲线近似时的收针线。图 15 表示使用相同的 J 曲 线, 通过在每 1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来近似时的收针线。图 14、 15 等中, 黑色是没有线 圈的区域, 深的灰色是通常的线圈, 白色的线圈是收针线圈。图 14 中, 收针线圈规则地配 置, 但由于进行 1 个线圈横列 1 个线圈的收针, 因此编织效率较低。图 15 中收针线圈的配 置不规则, 不生成规则的成形线。另外由于伴随着每 3 个线圈横列 2 个线圈的收针等, 编织 效率未必高。
     图 16 表示实施例中的收针线。最开始存在每隔 2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 段, 接着存在每隔 4 个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的线段, 成形线在中途弯折, 是规则的。而且 每个偶数线圈横列减少 2 个线圈, 因此编织效率高。
     图 17 表示相对于 a) 的设计的现有例 b)、 c) 和实施例 d) 中的轮廓线。 部分 100 ~ 104 表示收针线和设计的差异, 实线表示设计上的轮廓线, 虚线表示收针线。b) 的每隔 1 个 线圈横列减少 1 个线圈的例子中, 在部分 100 针织物相比设计鼓起。在 1 个线圈横列执行 2 个线圈收针的现有例 c) 中, 在部分 102 针织物相比实际收缩。d) 的实施例中, 在较小的 部分 104 上收针线超出设计, 但大致成为忠实于设计的收针线。 补充说明
     对于收针, 在实施例中设为在针织物的端部的内侧的内收针, 但也可以是外收针。 放针可以在衣片的端部进行, 也可以在内部进行。在像拼片、 降落伞式花纹等那样, 针织物 由沿 y 方向延伸的多个衣片构成, 在衣片和衣片的边界成为收针线的情况下, 对于各收针 线适用实施例。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105627A43申请公布日20110622CN102105627ACN102105627A21申请号200980129193822申请日20090622200819236220080725JPD04B15/00200601D04B35/00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地址日本和歌山县72发明人延与隆宏前冈茂纪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代理人高培培车文54发明名称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57摘要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的倾斜度,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规定个数的线圈的。

2、多条线段。以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的线圈数与由外形确定的收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对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由此生成收针线。能够生成比较忠实于外形线、能够高效地编织、且得到规则的成形线的收针线。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0125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9/06132320090622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010775JA20100128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8页附图16页CN102105630A1/2页2。

3、1一种针织设计方法,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倾斜度计算步骤,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线段产生步骤,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且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线段长度决定步骤,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及线段配置步骤,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

4、连接,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个区间对应倾斜度不同的多条线段情况下,以将与相邻区间的线段的倾斜度之差相对较小的线段优选于倾斜度之差相对较大的线段连接的方式,在所述线段配置步骤中将线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通过表示所述外形的自由曲线的控制点,将外形分割成多个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从所述外形提取出直线部分作为所述区间,在所述线段长度决定步骤中,对于区间和区间的间隙延长相邻的区间的线段,或在间隙生成新区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设计。

5、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存储所述控制点相对于外形的相对位置,在外形变更的情况下,基于存储的相对位置产生对应于变更后的外形的区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产生收针线的情况下,在所述线段产生步骤中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数减少2个线圈。7一种针织设计装置,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单元倾斜度计算单元,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线段产生单元,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且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

6、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线段长度决定单元,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及线段配置单元,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8一种针织设计程序,用于针织设计装置,该针织设计装置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权利要求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2/2页3的编织数据,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该针织设计程序使所述针织设计装置作为下述单元起作用倾斜度计算单元,用于对多。

7、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线段产生单元,用于通过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线段长度决定单元,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及线段配置单元,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权利要求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8页4针织设计方法和针织设计装置以及设计程序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针织制品的设。

8、计,特别是涉及收针线及放针线的设计。背景技术0002在针织制品的设计中,需要收针线即用于逐渐减少编织宽度的线和放针线即用于逐渐增加编织宽度的线。例如在袖窿、领孔等逐渐减少编织宽度,因此需要尽可能忠实于设计数据而减少线圈的收针线。而在身片、袖等逐渐增加编织宽度的情况下,需要按照设计数据的放针线。0003以收针线为例说明现有例。在现有的针织设计中,使用图12所示的J曲线、S曲线,最开始将设计上的外形线段割为多条线段,求出各线段的倾斜度。J曲线上按照从倾斜度小的线段向倾斜度大的线段的顺序排列线段,S曲线上按照从倾斜度大的线段向倾斜度小的线段的顺序排列线段。J曲线、S曲线上,按照线段的倾斜度执行收针,。

9、因此收针未必规则地执行。另外每次减少2个线圈在编织上效率较高,但根据线段的倾斜度需要每次减少1个线圈。由于上述原因,编织效率降低,而由收针线圈的列构成的成形线也变得不规则。而且J曲线上容易形成小于设计的针织物,S曲线上容易形成大于设计的针织物等,难以得到忠实于设计的收针线。这些情况对于放针也是同样的。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课题是产生容易得到比较忠实于设计、编织效率高且规则的成形线的收针线及放针线。0005本发明的追加的课题是生成尽可能光滑的收针线及放针线。0006本发明的其他追加的课题是在设计的外形变更的情况下消除通过手动输入区间的边界的必要。0007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其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

10、执行的编织数据,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0008倾斜度计算步骤,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0009线段产生步骤,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且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0010线段长度决定步骤,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及0011线段配置步骤,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

11、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0012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其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而通过增加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2/8页5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单元0013倾斜度计算单元,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0014线段产生单元,用于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且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线段;0015线段长度决定单元,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

12、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及0016线段配置单元,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001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针织设计装置的程序,该针织设计装置为了生成能够由横机执行的编织数据,而通过增加或减少线圈来将由设计数据指定的针织物的外形转换成收针线或放针线,该针织设计程序使所述针织设计装置作为下述单元起作用0018倾斜度计算单元,用于对多个区间逐一求出所述外形的倾斜度;0019线段产生单元,用于通过每隔规定线圈横列数规则地减少或增加规定个数的线圈,与各区间对应而产生具有与所述所述外形的每个区间的倾斜度接近的倾斜度的多条。

13、线段;0020线段长度决定单元,用于以所述多条线段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线圈横列数一致、且合计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与由所述外形确定的收针或放针的线圈数一致的方式决定各线段的长度;及0021线段配置单元,用于对所述各区间配置对应的线段,并且将相邻的线段相互连接,由此生成收针线或放针线。0022本发明中,用1个多条线段、特别是1个或2个线段近似各区间,并对各区间配置线段。而且不会超出区间使线段移动,因此得到比较忠实于设计数据中的外形的收针线及放针线。0023各线段上对每规定的线圈横列以规定的线圈数执行收针及放针,因此收针及放针被规则地执行且效率高,另外收针线圈及放针线圈成为规则的成形线。

14、。0024本说明书中,关于针织设计方法的记载也直接适用于针织设计装置及针织设计程序,关于针织设计装置的记载也直接适用于针织设计方法及针织设计程序。0025本说明书中的各步骤,除特别指出的情况或存在自然顺序的情况以外,即使从实施例改变顺序也能够执行。0026优选的是,对于1个区间对应倾斜度不同的多条线段情况下,以将与相邻区间的线段的倾斜度之差相对较小的线段优选于倾斜度之差相对较大的线段连接的方式,在所述线段配置步骤中将线段连接。由此在区间的边界将线段比较光滑地连接。0027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通过表示所述外形的自由曲线的控制点,将外形分割成多个区间。由此,能够自动地产生区间,而。

15、通过将表示外形的特征的控制点作为区间的边界,能够根据外形的特征分割成区间。0028代替在最开始求出区间,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从所述外形提取出直线部分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3/8页6作为所述区间,0029在所述线段长度决定步骤中,可以对于区间和区间的间隙延长相邻的区间的线段,或在间隙生成新区间。0030这样,能够以将外形的直线部作为区间,向间隙延长直线部,或将间隙作为新区间的方式,自动地生成区间。区间基于直线部而生成,因此成为对应于外形的区间。0031优选的是,在所述倾斜度计算步骤中,存储所述控制点相对于外形的相对位置,在外形变更的情况下,基于存储的相对位置产。

16、生对应于变更后的外形的区间。这样,变更外形时,能够自动地生成新区间。相对位置设为相对于例如沿线圈横列方向的收针线的总线圈横列数的、边界所位于的线圈横列的编号等。0032特别优选的是,在产生收针线的情况下,在所述线段产生步骤中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数减少2个线圈。这样,能够特别高效地执行收针。另外在放针的情况下,优选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数增加1个线圈。附图说明0033图1是实施例的针织设计装置的框图。0034图2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0035图3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放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0036图4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的图。0037图5是表示图4中生成的收针线的图0038图6是。

17、表示设计变更后的外形线的图0039图7是表示对应于图6的收针线的图0040图8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0041图9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放针线的生成算法的流程图0042图10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的图0043图11是表示具有难以进行直线近似的区间的外形线上的、变形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的图0044图12是表示现有例中的收针线的生成方法的图0045图13是表示设计图像的图0046图14是表示对于图13的设计图像的、现有例中的收针线的图1线圈/线圈横列的收针0047图15是表示对于图13的设计图像的、现有例中的收针线的图2线圈/线圈横列的收针0048图16是表示对于图13的设计图像的、。

18、实施例中的收针线的图按照2线圈/线圈横列的收针,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收针0049图17是表示收针线的图,A表示设计图像,B表示按照1线圈/线圈横列的收针的现有例,C表示按照2线圈/线圈横列的收针的现有例,D表示按照2线圈/线圈横列的收针每隔偶数线圈横列收针的实施例。0050标号说明00512针织设计装置4总线6键盘8鼠标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4/8页7005210彩色监视器12磁盘驱动器005314LAN接口16彩色打印机18存储器005420针织设计部22贝塞尔曲线产生部005524收针/放针线生成部26区间分割部005628直线近似部30数据变换部32设计程序0。

19、05734编织数据40前身片005841袖窿的收针线42领孔的收针线005951基于J曲线的收针线61基于S曲线的收针线0060AE边界IIV区间Y线圈横列方向X纵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0061以下展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0062实施例0063图1图17中表示实施例及其变形。各图中,2为针织设计装置,4为总线。6是键盘,8是鼠标,此外也可以具备操纵杆或轨迹球、记录针等手动输入单元。10是彩色监视器,12是磁盘驱动器,在与CDROM等磁盘之间交换数据,另外也能够与USB等连接。16是彩色打印机,18是存储器。针织设计装置2是除此以外还具备未图示的CPU和ROM的计算机。006420是针织设计。

20、部,根据来自鼠标8、键盘6、磁盘驱动器12、LAN接口14等的输入进行针织制品的设计。贝塞尔BEZIER曲线产生部22将针织制品的衣片的外形作为贝塞尔曲线等自由曲线进行处理。也可以代替贝塞尔曲线而使用样条SPLINE曲线等,这些自由曲线的种类是任意的。对于针织设计部20设计的针织制品的衣片,贝塞尔曲线产生部22将轮廓线转换成贝塞尔曲线。贝塞尔曲线等自由曲线一般具备多个控制点。0065收针/放针线生成部24对于衣片的轮廓线等,生成收针线及放针线。收针线是一边减少衣片的编织宽度一边进行编织时的轮廓线,放针线是一边增加衣片的编织宽度一边进行编织时的轮廓线。通过线生成部24生成的收针线及放针线,是每隔。

21、规定线圈横列以规定线圈数规则地进行收针及放针的线,对于收针线,例如每次减少2个线圈,对于放针线,例如每次增加1个线圈。0066收针线、放针线上,对于在针织制品的设计中确定的线的合计线圈横列数,以由设计确定的线圈数进行收针或放针。收针线及放针线优选尽可能与根据针织制品的设计确定的外形一致。而且重要的是,收针线圈及放针线圈规则地呈现,收针线圈及放针线圈形成成形线。另外优选例如每隔偶数线圈横列进行收针及放针而使编织容易,对于收针,优选每1次减少2个线圈,而使编织高效。0067区间分割部26为了生成收针线、放针线,将衣片的外形分割为多个区间。区间例如以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为边界进行分割。直线近似部28用。

22、1条或2条线段来近似分割的区间的内部,这些线段是按照例如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或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增加1个线圈等规则的线段。各区间上的倾斜度,存在例如每5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等,作为优选的条件的每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或每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等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例如将每5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区间用每4个线圈横列减少2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5/8页8个线圈的线段、每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近似。1个区间可用2种或1种线段近似。0068在区间和区间的边界上线段的倾斜度相同时,区间被顺滑地连接。因此在1个区间上存在2种线段的情况下,以在左右的。

23、区间之间线段的倾斜度光滑地连接的方式,决定2种线段的配置。例如设在某个区间分配每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和每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此处,在左侧的区间由每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构成、右侧的区间由每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构成的情况下,使线段的配置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为每4个线圈横列2个线圈、每4个线圈横列2个线圈、每6个线圈横列2个线圈、每6个线圈横列2个线圈的顺序时,区间和区间的边界光滑地连接。即以与左右的区间的线段之间的倾斜度之差变小的方式配置2条线段。0069实施例中最开始将收针线及放针线分割为区间,但在变形例中对于收针线及放针线进行直线近似,在该过程中产生区间。

24、。该情况下,不需要区间分割部26。0070数据变换部30将针织制品的设计转换成可由未图示的横机进行编织的编织数据34。另外存储器18存储用于使针织设计装置2生成收针线及放针线的设计程序32。程序32可以从LAN接口14、磁盘驱动器12等输入,并使CDROM等存储介质存储而输入,或也可以从因特网等经由载波从LAN接口14输入。0071图2图7中,表示实施例中的处理。图4表示处理对象的前身片40,41是袖窿的收针线,42是领孔的收针线,此处以袖窿的收针线41为例说明,但对于领孔的收针线42也进行同样的处理。本说明书中,设针织物的横方向为X方向即纵行方向,设纵方向为Y方向即线圈横列方向。线圈在未图示。

25、的三角座滑架沿纵行方向移动期间形成。线圈沿线圈横列方向上下排列,线圈按照从Y值小的区域向Y值大的区域的顺序编织。0072图2表示收针线的生成算法,步骤1中对于基于针织制品的设计的外形,使用由贝塞尔曲线产生部22产生的贝塞尔曲线上的控制点,将收针线分割成多个区间。图4中,使用贝塞尔曲线上的控制点AE分割成区间IIV,区间的边界为控制点AE。使区间IIV中包含的收针线圈的数量分别成为偶数,对于奇数的情况,使边界B、C、D移动。另外预备外形的变更,存储边界相对于收针线的相对位置步骤2。实施例中,沿着纵行方向及线圈横列方向使用1个线圈单位下的坐标系,例如存储沿线圈横列方向的边界B、C、D的坐标。007。

26、3对于各区间算出倾斜度,即区间的线圈横列数与进行收针的线圈数之比步骤3。例如在对于30个线圈横列收针线圈的数量为10的情况下,每隔6个线圈横列进行2个线圈的收针即可,能够以1条线段近似区间。这种情况下进行步骤4的处理。但是一般而言,区间的倾斜度不是这种简单的情况,因此通过夹着区间的平均倾斜度的2种倾斜度的线段来近似区间步骤5。进而以尽可能使相邻的区间和线段的倾斜度一致的方式配置2种线段步骤6。0074图4表示上述处理。例如在区间I上对于46个线圈横列收针线圈为36个,若在1个线圈横列上减少2个线圈,则需要18次的收针。区间I上,由于在46个线圈横列上进行18次收针,则平均下来对于约25个线圈横。

27、列进行1次收针即可。设进行收针的次数为A,则2A418A46成立。若在25线圈横列/收针的两侧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则对每2个线圈横列减少2线圈时,成为对每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因此设对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6/8页9每2个线圈横列进行2个线圈的收针的次数为A,则求解上式后A为13,因此执行13次每2个线圈横列的2线圈收针,执行5次每4个线圈横列的2线圈收针。由此可用2条线段近似区间I。0075区间II及区间III的平均倾斜度相等,在46个线圈横列之间执行10次2个线圈的收针即可。因此成为每46次进行2个线圈的收针,所以执行A次每4个线圈横列的2线圈。

28、收针,并执行10A次每6个线圈横列的2线圈收针。对此4A610A46成立,因此A为7次。在区间IV上在46个线圈横列期间进行26个线圈的收针,因此每隔354个线圈横列执行2个线圈的收针即可。设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次数为A次、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次数为13A次时,成为2A413A46,因此A为3次。0076图4中区间IIV分别用2种线段近似,因此将它们光滑地连接。为此在区间I的最开始配置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接着配置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区间II的最开始部分也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在区间II的后半部分每隔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在区间II。

29、I的前半部分每隔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在区间III的后半部分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在区间IV的前半部分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在区间IV的最末尾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图5的符号是在各区间的内部使线段变化的点。0077区间I、IV上,将每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和每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组合,但也可以例如将每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和每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组合。另外每隔偶数个线圈横列执行收针是因为,通过三角座滑架往复移动,三角座滑架等的配置变成与原本大致相同的状态时,执行下一次收针。这是以编织的高效化为目的,不一定排除例如每3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等。另外在1次收。

30、针中减少2个线圈也是以编织的高效化为目的,在极端的情况下,不排除每隔3个线圈横列减少1线圈。0078图6、图7中表示外形变更时的处理。图2的步骤2中存储区间的边界相对于收针线的相对位置,图4的情况下,边界对每46个线圈横列呈现。设袖窿的收针线如图6所示被变更。此处收针线圈的总数变为76线圈,线圈横列的总数变为220线圈。随着外形被变更,各区间上的线圈横列数变得不相同。因此与图4、图5相同地,产生用于近似区间IIV的2种线段时,得到图7的结果。另外图6的AE是原来的边界AE通过变形而移动后的点。另外图6、图7中设外形的变更通过控制点的移动而进行。0079在分级等情况下,通过使外形大致相似地缩小扩。

31、大来变更外形。因此在图2的步骤2中,先存储边界线相对于收针线的相对位置,则在变更外形时不需要输入新的边界。例如图4中边界B、C、D将收针线4等分,因此以将分级后的收针线4等分的方式产生边界B、C、D。0080实施例中对于收针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放针的情况也相同。放针的算法如图3所示。另外在与图2相同的步骤中,仅将收针变更为放针,处理的内容实质上相同。步骤11中,通过贝塞尔曲线相对于放针线的控制点,将放针线分割成多个区间。然后存储区间的边界相对于放针线的相对位置步骤2。接着算出各区间的倾斜度步骤3,若存在能够通过每个偶数线圈横列增加1针距的1条线段近似放针线的区间,则进行近似步骤4。对于不能通过1。

32、条线段进行近似的区间,例如通过与图4、图5类似的方法用2条线段进行近似步骤5。然后将产生的2条线段以与相邻区间光滑地连接的方式进行配置步骤6。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7/8页10另外存在外形变更的情况下,执行与图6、图7相同的处理。0081变形例0082实施例中在最开始设定区间,求出区间的倾斜度。对此在外形线上提取倾斜度大致为一定的直线部分作为区间,用1种或2种线段来近似提取出的区间。接着对于区间和区间的间隙将左右的线段延长,或将间隙作为新区间。处理间隙时,加入如下的约束条件使收针线圈的总数或放针线圈的总数与设计上的数据一致、使收针线及放针线的总线圈横列数与设计数。

33、据一致。这样也能够产生收针线及放针线。这种变形例如图8图11所示。0083图8的步骤21中,用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减少2针距的1条或2条线段对外形线内的直线区间进行近似。步骤22中,对于区间和区间的间隙适用左右的线段,或将间隙看作新区间而用1条线段进行近似。步骤23中,检查收针线圈的总数和目标,在它们不一致的情况下,变更线段向区间和区间的间隙的适用。图9表示放针线的产生的例子,步骤22及步骤23与图8同样,在步骤31中对外形线内的直线区间用每隔偶数线圈横列增加1线圈的1条或2条线段进行近似。另外图9中在放针线圈的数量和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再次执行步骤22、步骤23。0084图10的设计与图4所示的。

34、情况相同。在图10的左侧表示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时的倾斜度、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时的倾斜度、每隔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时的倾斜度,收针线41的区间GH可用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进行近似。区间HI可用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和每隔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这2种线段进行近似。区间IJ用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和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这2种线段进行近似。同样地,区间FG也用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和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这2种线段进行近似。0085将这些线段以在区间的边界上线段的倾斜度大致一致的方式进行配置。即。

35、在区间FG上,在边界F侧配置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在边界G侧配置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在区间HI的适宜的位置上配置每隔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在区间IJ的I侧配置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在J侧配置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0086图10中,轮廓线41可通过4种线段近似。图11表示这种近似困难的例子。该情况下,区间KM和区间NP为直线部,区间KM可用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进行近似,区间NP可用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和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进行近似。区间MN不是直线区间,但对该部分进行直线近似,例如用每隔。

36、6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进行近似。于是在区间NP的N侧配置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时,能够比较光滑地连接区间的边界。0087结果0088图12表示现有例。相对于图4的收针线41,收针线51是被称为J曲线的线。即用短的线段近似收针线41,按照从倾斜度小的线段向倾斜度大的线段的顺序对各线段进行再配置。接着对于各线段,配置按照在1次收针中减少1个线圈、或在1次收针中减少2个线圈等规则执行收针的线圈横列。在基于J曲线的收针线51上,相对于收针线41容易使针织物的轮廓线后退。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8/8页110089在基于S曲线的收针线61上,在从倾斜度大。

37、的线段向倾斜度小的线段的一侧对收针线41上的线段进行再配置。并且通过每1线圈横列减少1个线圈、或每1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等来表现各线段。使用S曲线时,针织物容易变得比实际大。0090图13表示实际的服装的设计例。图14表示对于前身片的袖窿侧的收针线,每隔1个线圈横列使用1个线圈的收针,用J曲线近似时的收针线。图15表示使用相同的J曲线,通过在每1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来近似时的收针线。图14、15等中,黑色是没有线圈的区域,深的灰色是通常的线圈,白色的线圈是收针线圈。图14中,收针线圈规则地配置,但由于进行1个线圈横列1个线圈的收针,因此编织效率较低。图15中收针线圈的配置不规则,不生成规则的。

38、成形线。另外由于伴随着每3个线圈横列2个线圈的收针等,编织效率未必高。0091图16表示实施例中的收针线。最开始存在每隔2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接着存在每隔4个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的线段,成形线在中途弯折,是规则的。而且每个偶数线圈横列减少2个线圈,因此编织效率高。0092图17表示相对于A的设计的现有例B、C和实施例D中的轮廓线。部分100104表示收针线和设计的差异,实线表示设计上的轮廓线,虚线表示收针线。B的每隔1个线圈横列减少1个线圈的例子中,在部分100针织物相比设计鼓起。在1个线圈横列执行2个线圈收针的现有例C中,在部分102针织物相比实际收缩。D的实施例中,在较小的部分1。

39、04上收针线超出设计,但大致成为忠实于设计的收针线。0093补充说明0094对于收针,在实施例中设为在针织物的端部的内侧的内收针,但也可以是外收针。放针可以在衣片的端部进行,也可以在内部进行。在像拼片、降落伞式花纹等那样,针织物由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衣片构成,在衣片和衣片的边界成为收针线的情况下,对于各收针线适用实施例。说明书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16页12图1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2/16页13图2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3/16页14图3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

40、A4/16页15图4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5/16页16图5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6/16页17图6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7/16页18图7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8/16页19图8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9/16页20图9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0/16页21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1/16页22图11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2/16页23图13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3/16页24图14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4/16页25图15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5/16页26图16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CN102105630A16/16页27图17说明书附图CN10210562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