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及其制备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566158.4 (22)申请日 2016.07.18 (71)申请人 南京理工大学 地址 210094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200号 (72)发明人 杨勇张肖阳肖婷婷费林 杜飞王小凤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代理人 刘海霞朱显国 (51)Int.Cl. C07K 5/065(2006.01) C07K 5/078(2006.01) C07K 1/3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及其制备 方法 (57。
2、)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 因子, 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a)采用脂肪族长链二 胺或芳香族二胺对两分子缬氨酸进行偶联, 得到 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 b)采用芳香族甲醛与手性 氨基酸进行席夫碱制备和还原, 得到手性氨基酸 芳烃衍生物; c)经过酰胺缩合将双缬氨酸二胺衍 生物和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进行偶联, 得到双 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 本发明的双二肽结构 超分子凝胶因子在多数有机溶剂中都能自组装 形成超分子凝胶, 且形成的超分子凝胶对金属离 子、 pH、 温度、 应力刺激均具有响应性, 可用于传 感器、 缓释、 吸附等领域。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附图3页 CN 106。
3、188222 A 2016.12.07 CN 106188222 A 1.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 其特征在于, 其结构通式为: 其中, R1选自中的一种, m为820; R2选自中的一种; R3选自中的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具体步骤 如下: 步骤1, 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制备: 将氨基酸与Na2CO3溶于蒸馏水中, 室温搅拌溶 解, 缓慢滴加芳香族甲醛的甲醇溶液, 室温搅拌36h, 冷却至0-5, 缓慢加入NaBH4, 搅 拌反应812h, 用乙酸调节pH至56, 升至室温后继续搅拌13h, 旋蒸后加入乙醇, 5080 下加。
4、热溶解, 过滤, 旋蒸得到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 步骤2, 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 配制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四氢呋喃溶 液, 加入EDC.HCL和HOBt, 冷却至0-5, 加入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 升温至2550反应 1024h, 在蒸馏水中沉淀, 过滤, 乙酸乙酯重结晶, 得到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 制备方法 , 其特征在 于 , 所述的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为其中, R1选自 中的一种, m为8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1 中, 所述的芳香族甲醛为4-吡啶甲醛、 。
5、4-咪唑甲醛、 苯甲醛中的一种, 所述的氨基酸为 选自缬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丙氨酸、 甘氨酸、 苯丙氨酸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1 中, 所述的氨基酸与Na2CO3的摩尔比为1:0.41:0.6, 蒸馏水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1:101: 25, 芳香族甲醛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1:11:3, NaBH4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1:31:5, 乙醇 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1:601:10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2 中, 所述的EDC.HCL与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摩尔比为1:。
6、1.11:1.3, HOBt与手性氨基酸 芳烃衍生物的摩尔比为1:1.11:1.3, 蒸馏水与反应体系的体积比为1:301:50。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06188222 A 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2 中, 所述的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四氢呋喃溶液的浓度为0.020.05mol/L。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06188222 A 3 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超分子自组装凝胶智能软材料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双二肽结构超 分子凝胶因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
7、002 超分子凝胶是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 范德华力、 - 堆砌以及配位键等非 共价键作用, 自组装形成线型、 纤维状或带状微观结构, 继而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将大量溶 剂分子束缚在其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宏观可视材料。 超分子凝胶与聚合物凝胶相比, 其凝胶 因子间通过非共价键作用组装在一起, 结合力较弱, 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非常敏感且迅速, 同 时具有可逆性特点, 因而在智能传感材料方面具有特殊应用价值。 氨基酸具有丰富的官能 团体系, 易于进行设计、 修饰和连接可响应或智能官能团, 分子手性能够诱导凝胶因子自组 装形成具有二级结构的螺旋纤维, 作为凝胶构筑基团, 能为超分子凝胶体系带来特殊的。
8、应 用价值。 0003 随着有机合成和超分子凝胶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 大批具有特殊响应功能的超分 子凝胶材料应运而生, 合成新型超分子凝胶因子并研究其凝胶性能是当今非常活跃的研究 领域。 中国专利201110310768.5公开了一种基于主客体作用的温敏性超分子凝胶, 该凝胶 态在4070下受热, 1min30min可转化为溶胶态, 具有可逆的温度敏感性特点, 然而 对金属离子、 有机小分子等刺激不具有响应性, 功能较为单一。 中国专利201310208511.8公 开了一种能够选择性识别氟离子的凝胶, DMSO凝胶体系遇到氟离子能够特异性变色, 然而 该凝胶因子在其它溶剂中不能发生自组装形成。
9、凝胶。 Wang等人研究了基于4-吡啶甲醛与色 氨酸反应制备得到的凝胶因子, 该凝胶只能与单一金属离子形成凝胶, 应用范围具有较大 的局限性(Wang XJ,et al.Nanoscale,2016,8(12):6479-6483.)。 0004 以上可知, 开发多功能的超分子凝胶材料对于拓宽其应用范围, 促进超分子凝胶 材料在智能传感领域的应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的超分子凝胶材料只能对个别刺激进行响应, 功能较为单一, 应用范围 受限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及其制备方法, 该凝胶因子将 长链疏水作用、 - 堆砌和氢键作用相结合, 同。
10、时引入氨基酸作为手性诱导元素, 能够在乙 酸乙酯、 四氢呋喃、 DMF(二甲基甲酰胺)、 DMSO(二甲基亚砜)等高极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凝 胶软物质, 吡啶、 咪唑基团的引入又能为该凝胶因子与金属离子发生自组装提供条件, 对温 度、 pH、 应力刺激均具有良好的响应性, 可用于传感器、 缓释、 吸附等多个领域。 0006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7 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 由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与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 物通过缩合偶联反应得到, 其结构通式为: 说明书 1/9 页 4 CN 106188222 A 4 0008 0009其中, R1选自中的一种, m为820; 001。
11、0R2选自中的一种; 0011R3选自中的一种。 0012 一种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方法, 通过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与手性氨 基酸芳烃衍生物进行缩合偶联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 0013 0014 具体步骤如下: 0015 步骤1, 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制备: 将氨基酸与Na2CO3溶于蒸馏水中, 室温搅拌 溶解, 缓慢滴加芳香族甲醛的甲醇溶液, 室温搅拌36h, 冷却至0-5, 缓慢加入NaBH4, 搅拌反应812h, 用乙酸调节pH至56, 升至室温后继续搅拌13h, 旋蒸后加入乙醇, 50 80下加热溶解, 过滤, 旋蒸得到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 0016 步骤2, 双二肽结构。
12、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 配制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四氢呋 喃溶液, 加入EDC.HCL(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和HOBt(1-羟基苯 并三唑), 冷却至0-5, 加入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 升温至2550反应1024h, 在蒸馏 水中沉淀, 过滤, 乙酸乙酯重结晶, 得到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 0017所述的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为其中, R1选自 说明书 2/9 页 5 CN 106188222 A 5 中的一种, m为820。 0018 步骤1中, 所述的芳香族甲醛为4-吡啶甲醛、 4-咪唑甲醛、 苯甲醛中的一种, 所述的 氨基酸为选自缬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13、 丙氨酸、 甘氨酸、 苯丙氨酸中的一种。 0019 步骤1中, 所述的氨基酸与Na2CO3的摩尔比为1:0.41:0.6, 蒸馏水与氨基酸的摩 尔比为1:101:25, 芳香族甲醛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1:11:3, NaBH4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 1:31:5, 乙醇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1:601:100。 0020 步骤2中, 所述的EDC.HCL与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摩尔比为1:1.11:1.3, HOBt与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摩尔比为1:1.11:1.3, 蒸馏水与反应体系的体积比为1: 301:50。 0021 步骤2中, 所述的手性氨基酸芳烃衍生物的四氢呋喃溶液的浓度为0 .02 0.。
14、05mol/L。 0022 本发明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通过两种途径自组装形成凝胶: 1)室温下一 定浓度(10-50mg/mL)的凝胶因子混合溶液在超声作用下形成凝胶; 2)一定浓度(10-50mg/ mL)的凝胶因子在混合溶剂中经加热-冷却循环, 形成凝胶。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24 (1)通过长链二胺的疏水作用、 芳烃的 - 堆砌和酰胺氢键作用的协同构筑, 本发 明的双二肽结构超分子凝胶因子在多数溶剂中都具有良好的凝胶形成能力, 形成的凝胶热 力学可逆, 稳定性较好, 对温度、 pH、 应力刺激均具有良好的响应性; 0025 (2)手性氨基酸作为凝胶。
15、因子构筑基团, 诱导凝胶因子在多种有机溶剂中自组装 形成一维尺度的纤维结构, 进而堆积形成多孔三维网状体系, 因此本发明的双二肽结构超 分子凝胶因子形成的凝胶具有较低的临界凝胶浓度和临界凝胶转变温度; 0026 (3)凝胶因子中含有吡啶和咪唑官能团, 具有良好的金属配位能力, 可制成具有优 异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的金属凝胶, 在缓释、 吸附金属离子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实施例3制得的超分子凝胶因子的红外光谱图。 0028 图2为实施例3制得的得超分子凝胶因子的核磁共振谱图。 0029 图3为实施例3制得的超分子凝胶因子在乙醇/水为1:2时自组装冻干样品的扫描 电镜图。 。
16、0030 图4为实施例3制得的超分子凝胶因子在乙醇/水为1:2时自组装冻干样品的透射 电镜图。 0031 图5为实施例3制得的超分子凝胶因子在乙醇/水为1:2时自组装样品的刺激响应 性转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说明书 3/9 页 6 CN 106188222 A 6 0033 本发明所述的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参考美国专利 【Bindl M ,Herrmann R , KnaupG.U.S.Patent 9,126,896P.2015-9-8.】 制备得到, 具体方法为: 按缬氨酸: KOH: 乙 酰乙酸乙酯摩尔比为1:1:1.1加入装有分水器的。
17、四口烧瓶中, 加入与缬氨酸摩尔比为1:8 1:10的乙酸异丙酯, 加热回流反应至分水器中产生与缬氨酸摩尔比为1:1.51:1.8的水, 得到烯胺化缬氨酸钾, 补加与缬氨酸摩尔比为1:151:20的乙酸异丙酯, 冷却, 加入与缬氨 酸摩尔比为1:1的特戊酰氯, 室温搅拌0.51h, 再冷却到510, 加入与缬氨酸摩尔比为 1:0.451:0.48的脂肪族长链二胺或芳香族二胺, 与缬氨酸摩尔比为1:1.11:1.2的三乙 胺和与缬氨酸摩尔比为1:121:15的乙酸异丙酯, 1015反应0.52h, 加入与缬氨酸摩 尔比为1:701:80的蒸馏水, 并用盐酸酸化至pH为1-2, 分液, 弃去有机相,。
18、 水相用NaOH调整 pH至10-11, 加入乙酸异丙酯萃取, 分离有机相, 水洗, 重结晶得到双缬氨酸二胺衍生物。 0034 所述的脂肪族长链二胺为碳原子数介于820的直链端基二胺中的一种, 芳香族 二胺为对苯二甲胺, 间苯二甲胺中的一种。 0035实施例1: (R1为m12, R2为R3为) 0036 取5.860g(0.05mol)L-缬氨酸、 3.300g(0.05mol)KOH、 7.0ml(0.055mol)乙酰乙酸 乙酯加入到装有搅拌器、 温度计及分水器的500mL四口烧瓶中, 继续加入50.0ml的乙酸异丙 酯将其溶解, 加热回流, 直到分水器中生成大约1.6ml的水, 得到烯。
19、胺化的缬氨酸钾。 在上述 烯胺化的缬氨酸钾体系中补加88.5ml乙酸异丙酯, 将反应物冷却到10, 加入6.029g特戊 酰氯, 再将温度升至17, 搅拌45min, 然后再冷却至10。 将4.555g1,12-二氨基十二烷, 5.768g三乙胺加入78.5ml乙酸异丙酯中, 加入到上述反应体系中, 室温下搅拌30min。 将 68.0ml水加入反应物, 用约25.5ml浓盐酸将pH调至1-2,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水相, 用乙酸异 丙酯洗涤, 弃去有机相。 用NaOH溶液将水相的pH调至10-11, 加入适量乙酸异丙酯萃取, 分离 有机相, 水洗, 重结晶得十二亚甲基-1,12-双(N-L-缬氨。
20、酸), 产率为60。 熔点: 9697。 0037 FT-IR: (N H),3281cm-1; (C H),3092cm-1; (CO),1632cm-1; (N H),1540cm-1. 0038 1H-NMR(500MHz,DMSO): 7.75(t,J6Hz,2H),3.10-2.99(m,4H),2.88(d,J 6Hz,2H),1.85-1.80(m,2H),1.58(brs,4H),1.23(s,16H),0.85(d,J6Hz,6H),0.78(d,J 6Hz,6H)ppm。 0039 8.5mmol L-丙氨酸、 4.25mmol Na2CO3两种原料加入三口烧瓶, 加入15。
21、.0mL的蒸馏 水, 室温搅拌溶解, 缓慢滴加含有8.5mmol4-吡啶甲醛的甲醇溶液, 甲醇5mL, 室温搅拌3h, 冷 却至0, 缓慢加入10.2mmol NaBH4, 搅拌反应12h, 用乙酸调节反应混合物的pH至56, 升 至室温继续搅拌2h, 旋蒸至无水, 用40mL乙醇在50条件下加热溶解过滤, 滤液旋蒸得到N- (4-吡啶甲基)-L-丙氨酸, 产率为70。 0040 FT-IR: (NH), 3375cm-1; (OH), 3225cm-1; (CH), 3019cm-1; (CH), 2917cm-1; (C O), 1720cm-1; (CN), 1650cm-1. 0041。
22、 1H-NMR(500MHz,DMSO): 8.5978.606(d,J4.5Hz,2H),8.5298.541(d,J 6Hz,2H),4.2954.300(d,J2.5Hz,2H),3.7353.778(q,1H),1.5251.539(d,J7Hz, 3H)。 0042 取N-(4-吡啶甲基)-L-丙氨酸0.01mol溶解于200mL四氢呋喃中, 加入0.013mol的 EDC.HCL和0.013mol的HOBt, 冷却至0, 加入0.005mol的步骤a)中得到的双缬氨酸二胺衍 说明书 4/9 页 7 CN 106188222 A 7 生物, 升温至50反应14h, 倒入2000mL的。
23、蒸馏水中沉淀, 过滤, 乙酸乙酯重结晶双二肽结构 超分子凝胶因子, 产率为50。 0043 FT-IR: (NH),3215cm-1; (CH),3012cm-1; (CH),2987cm-1; (CN),1683cm-1; (C O),1690cm-1; (N-H),1580cm-1; (CN),1430cm-1; (C-N),1292cm-1. 0044 1H-NMR(500MHz,DMSO): 8.5688.580(d,J6Hz,4H),7.9278.068(m,4H), 7.3167.327(d,J5.5Hz,4H),4.1224.155(t,2H),3.5563.828(dd,4H)。
24、,2.981 3.088(m,4H),2.7782.790(d,J6Hz,2H),1.7501.934(m,2H)1.3501.361(brs,4H), 1.1931.233(s,16H),1.1301.112(dd,J17,J215.5Hz,6H),0.8300.912(dd,J1 7,J215.5Hz,12H)ppm. 0045反应方程式: 0046实施例2: (R1为m12, R2为R3为) 0047 十二亚甲基-1,12-双(N-L-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48 8.5mmolL-缬氨酸、 4.25mmol Na2CO3两种原料加入三口烧瓶, 加入8.0mL的蒸馏水, 室温。
25、搅拌溶解, 缓慢滴加含有8.5mmol苯甲醛的甲醇溶液, 甲醇5mL, 室温搅拌3h, 冷却至0 , 缓慢加入10.2mmol NaBH4, 搅拌反应12h, 用乙酸调节反应混合物的pH至56, 升至室温 继续搅拌2h, 旋蒸至无水, 用40mL乙醇在50条件下加热溶解过滤, 滤液旋蒸得到N-(苯甲 基)-L-缬氨酸, 产率为77。 0049 FT-IR: (NH), 3575cm-1; (O-H), 3400cm-1; -cm-1 (-CN-), 1650cm-1; (-CC-), 1600cm-1; . 0050 1H-NMR(500MHz,DMSO): 7.27467.3243(q,4H。
26、),7.20117.2284(d,J13.6Hz 1H),3.4563.728(dd,4H),2.7682.780(d,J6Hz,1H),1.7661.940(m,1H), 0.910 说明书 5/9 页 8 CN 106188222 A 8 0.933(d,J11.5Hz,6H)ppm. 0051 取N-(苯甲基)-L-缬氨酸0.01mol溶解于200mL四氢呋喃中, 加入0.013mol的 EDC.HCL和0.013mol的HOBt, 冷却至0, 加入0.005mol的步骤a)中得到的双缬氨酸二胺衍 生物, 升温至50反应14h, 倒入2000mL的蒸馏水中沉淀, 过滤, 乙酸乙酯重结晶双。
27、二肽结构 超分子凝胶因子, 产率为58。 0052 FT-IR: (NH),3282cm-1; (CH),3012cm-1; (CH),2987cm-1; (CC),1723cm-1; (C O),1690cm-1; (N-H),1580cm-1; (C-N),1292cm-1. 0053 1H-NMR(500MHz,DMSO): 7.9178.048(m,4H),7.27467.3243(q,8H),7.2011 7.2284(d,J13.6Hz 2H),4.1424.175(t,2H),3.4563.728(dd,4H),2.9823.089(m, 4H),2.7682.780(d,J6H。
28、z,2H),1.7661.940(m,4H)1.3501.361(brs, 4H),1.193 1.233(s,16H),0.8300.912(dd,J17,J215.5Hz,24H)ppm. 0054反应方程式: 0055实施例3: (R1为m12, R2为R3为) 0056 十二亚甲基-1,12-双(N-L-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57 8.5mmolL-缬氨酸、 4.25mmol Na2CO3两种原料加入三口烧瓶, 加入8.0mL的蒸馏水, 室温搅拌溶解, 缓慢滴加含有8.5mmol 4-吡啶甲醛的甲醇溶液, 甲醇5mL, 室温搅拌3h, 冷却 至0, 缓慢加入10.2mmo。
29、l NaBH4, 搅拌反应12h, 用乙酸调节反应混合物的pH至56, 升至 室温继续搅拌2h, 旋蒸至无水, 用40mL乙醇在50条件下加热溶解过滤, 滤液旋蒸得到N- (4-吡啶甲基)-L-缬氨酸, 产率为67。 0058 FT-IR: (NH), 3385cm-1; (OH), 3255cm-1; (CH), 3069cm-1; (CH), 2987cm-1; (C 说明书 6/9 页 9 CN 106188222 A 9 O), 1690cm-1; (CC), 1667; cm-1 (CN), 1430cm-1. 0059 1H-NMR(500MHz,DMSO): 8.4928.504。
30、(d,J6Hz,2H),7.3627.372(d,J5Hz, 2H),3.5823.903(dd,2H),2.8282.839(d,J5.5,1H),1.8791.944(m,1H),0.910 0.933(t,6H)ppm。 0060 取N-(4-吡啶甲基)-L-缬氨酸0.01mol溶解于200mL四氢呋喃中, 加入0.013mol的 EDC.HCL和0.013mol的HOBt, 冷却至0, 加入0.005mol的步骤a)中得到的双缬氨酸二胺衍 生物, 升温至50反应14h, 倒入2000mL的蒸馏水中沉淀, 过滤, 乙酸乙酯重结晶双二肽结构 超分子凝胶因子, 产率为58。 0061 IR(。
31、KBr,cm-1): (NH),3215cm-1; (CC),1723cm-1; (CO),1690cm-1; (N-H), 1580cm-1; (CN),1430cm-1; (C-N),1292cm-1, 如图1所示。 0062 1H-NMR(500MHz,DMSO): 8.4688.480(d,J6Hz,4H),7.9178.048(m,4H), 7.3197.330(d,J5.5Hz,4H),4.1424.175(t,2H),3.4563.728(dd,4H),2.982 3.089(m,4H),2.7682.780(d,J6Hz,2H),1.7661.940(m,4H)1.3501.3。
32、61(brs, 4H), 1.1931.233(s,16H),0.8300.912(dd,J17,J215.5Hz,24H)ppm, 如图2所示。 0063反应方程式: 0064实施例4: (R1为m12, R2为R3为) 0065 十二亚甲基-1,12-双(N-L-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66 8.5mmolL-色氨酸、 4.25mmol Na2CO3两种原料加入三口烧瓶, 加入8.0mL的蒸馏水, 室温搅拌溶解, 缓慢滴加含有8.5mmol 4-咪唑甲醛的甲醇溶液, 甲醇5mL, 室温搅拌3h, 冷却 至0, 缓慢加入10.2mmol NaBH4, 搅拌反应12h, 用乙酸调节。
33、反应混合物的pH至45, 升至 室温继续搅拌2h, 旋蒸至无水, 用40mL乙醇在50条件下加热溶解过滤, 滤液旋蒸得到N- 说明书 7/9 页 10 CN 106188222 A 10 (4-咪唑甲基)-L-色氨酸, 产率为61。 0067 取N-(4-咪唑甲基)-L-色氨酸0.01mol溶解于200mL四氢呋喃中, 加入0.013mol的 EDC.HCL和0.013mol的HOBt, 冷却至0, 加入0.005mol的步骤a)中得到的双缬氨酸二胺衍 生物, 升温至50反应14h, 倒入2000mL的蒸馏水中沉淀, 过滤, 乙酸乙酯重结晶双二肽结构 超分子凝胶因子, 产率为55。 0068 。
34、反应方程式: 0069 0070 实施例5 0071 凝胶因子在有机溶剂与水混合溶剂中自组装凝胶的性能测定。 0072 取0.01g实施例3制得的凝胶因子加入凝胶管中, 用移液枪向其中加入0.2mL的有 机溶剂将凝胶因子溶解, 随后向其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水, 混合均匀, 用倒置试管法观察凝胶 的形成。 0073 表1为实例3制得的凝胶因子在有机溶剂与水混合溶剂中的凝胶性能 0074 说明书 8/9 页 11 CN 106188222 A 11 0075 0076 注: G表示凝胶, S表示溶解。 0077 实施例6 0078 凝胶因子室温下的最小凝胶浓度的测定。 0079 取适量实例3制得的凝胶。
35、因子及一定比例的1mL混合溶剂, 置于密封试管中, 水浴 加热使其完全溶解, 将所得到的溶液置于室温下冷却至刚好形成凝胶时, 此时的凝胶浓度, 即为该室温下的最小凝胶浓度, 结果如表2所示。 0080 表2最小凝胶浓度 0081 0082 图3为凝胶因子在混合溶剂中通过自组装形成超分子凝胶的SEM图, 从图中可以看 出凝胶因子在混合溶剂中通过自组装形成纤维状结构, 纤维结构进一步组装形成三维网状 体系。 图4为凝胶因子在混合溶剂中通过自组装形成超分子凝胶的TEM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凝胶因子在混合溶剂中通过自组装形成纤维网络体系, 纤维直径在10nm左右。 图5为凝胶因 子在乙醇: 水为1:2时组装形成的超分子凝胶的刺激响应性转变图, 凝胶在加热、 超声震荡、 酸碱刺激下都会转变成溶胶, 并具有可逆性。 说明书 9/9 页 12 CN 106188222 A 12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3 页 13 CN 106188222 A 13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3 页 14 CN 106188222 A 14 图5 说明书附图 3/3 页 15 CN 106188222 A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