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氮过滤器及其脱氮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过滤器,尤其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的脱氮过滤器及其脱氮方法,属于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领域。
在现有技术中,利用水体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让其在碎石等滤料上着床繁殖和作功,以其个体活动对污水进行处理,因而其体积负荷和有机物去除效率较低,尤其对脱氮等方面效果较差。为此,在一般的生物污水处理过程中,总要设置一个厌氧和缺氧过程,用来脱氮除磷。这样,处理时间自然就加长,投资成本大,操作工艺复杂,运行成本增高。生物活性污泥脱氮法、A/O法或称A2/O法。它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二个反应过程,硝化是废水中的氨氮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好氧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作用,被氧化成亚硝酸盐(NO2-)和硝本盐(NO3-)的反应过程。该种方法,首先要对废水进行6小时~8小时强烈曝气,才能完成硝化阶段;然后,再使废水处于5小时~6小时无氧状态,完成反硝化过程,整个污水处理时间过长。经对现有技术的检索,“生物脱氧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一文,摘自《废水中氮磷的处理》华师大出版社96年版,作者:徐亚同和“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系统”一文,摘自《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程》中国环科出版社96年版,作者:张希衡,该两文结合污水处理工程中硝化、反硝化工艺去除氨氮,但都存在污水处理时间过长,工程费用较高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能高效降解污水中的氨氮和磷的脱氮过滤器及其脱氮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的脱氮过滤器主要包括漏空承载的过滤器壳体,壳体内设置三层脱氮过滤介质,第一层为条状或片状燕麦秸杆和/或玉米秸杆,第二层为条状或片状椴木和/或粉木和/或木屑片,第三层为粒状或块状的焦炭和/或风化煤和/或褐煤和/或无烟煤;或者壳体内设置的三层脱氮介质分别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渗和。上述结构形式一较适用于重污染区域,结构形式二较适用于轻污染区域。过滤器壳体内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滤污机理为:由于这两层介质C/N比率较大(分别为200~250∶1和50~80∶1),失调地C/N比,使得硝化菌处于极端的氮饥饿状态,增强了脱氮菌吞噬能力,加快了脱氮的速度。过滤器壳体内第三层煤和焦炭的滤污机理为:由于有抑制带电静电荷的功能,且含有丰富的腐植酸,为微生物着床创造了条件。对过滤介质进行预前处理,使材料的表面有酸化所形成的微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焦炭本身就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其表面能生成一些官能团,如羧基≥COOH、羧基-OH、羰基≥C=O等。因此它在水中进行较高效的吸附时,生成结合酶,特别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与繁殖,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此时这些过滤介质即是固相酶的载体)。
本发明的脱氮方法在于:对选用的过滤介质煤和/或焦炭进行预前工艺处理,预前工艺处理包括:将煤和/或焦炭加工成2cm3~5cm3粒径左右的粒状和块状,用5%的硝酸溶液和8%的硫酸溶液混合液浸泡25小时~30小时,在酸液达到近中性程度时,用清水洗净、烤干,然后将这种经活性的焦炭块和煤块、煤粉置于40%湿度和不低于20℃温度的暗室内放6天~10天待用;利用椴木、杉木、木屑片、燕麦和玉米秸杆等材料具有C/N比率大的特点,选用C/N比率>50的材料作为过滤介质,加速脱氮速度,并将这些材料加式成10cm~15cm条状物。
将脱氮过滤介质分层次或混合渗和设置到过滤器内,造成一种使原来就以噬氮的菌发生变异,在菌的生存条件(C/N比率)极大失调的情况下,大量原先的常规硝化菌因无法适应而死亡,仅有少量残存,这些残存的细菌,其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细菌具有原硝化菌10倍~20倍的脱氮能力,大量制造这种变异菌,让它存活在这个特殊装置内,使之在合成自身的同时完成污水脱氮(使污水中的化学氮转化变为分子态氮释放),极大地提高了脱氮的效率。另外由于硝化菌的胞外酶(细菌向外分泌的一种酶)充斥在酸化的微孔中(微孔为60~100,而胞外酶个体约为10),每个微孔都形成了一个极小的厌氧过程或称脱氮过程。这样,水在推流过程中,表面接触较大的面积处于好氧状态;而材料的微孔中则处于厌氧脱氮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将原来的厌氧和好氧结合起来,大大缩短了脱氮处理的时间。
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现有技术由于需设置厌氧或缺氧段,再加上好氧段,因此水停留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有时高达15小时,而本发明因具有降解氨氮和磷的特殊功效,可以把传统生物处理时间(缩短为6小时之内)、投资成本、营运消耗都大幅度减下来:另外,本发明具有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使用范围广等特点,本发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图1本发明结构形式一示意图
图2本发明结构形式二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脱氮过滤器主要包括漏空承载的过滤器壳体1,壳体1内设置三层脱氮过滤介质,第一层为条状或片状燕麦秸杆和/或玉米秸杆2,第二层为条状或片状椴木和/或粉木和/或木屑片3,第三层为粒状或块状的焦炭和/或风化煤和/或褐煤和/或无烟煤4;或者壳体内设置的三层脱氮过滤介质2、3、4分别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渗和。上述结构形式一较适用于重污染区域,结构形式二较适用于轻污染区域。过滤器壳体1内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滤污机理为:由于这两层介质C/N比率较大(分别为200~250∶1和50~80∶1),失调的C/N比,使得硝化菌处于极端的氮饥饿状态,增强了脱氮菌吞噬能力,加快了脱氮的速度。过滤器壳体1内第三层煤和焦炭4的滤污机理为:由于有抑制带电静电荷的功能,且含有丰富的腐植酸,为微生物着床创造了条件。对过滤介质4进行预前处理,使过滤介质4的表面有酸化所形成的微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焦炭本身就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其表面能生成一些官能团,如羧基≥COOH、羧基-OH、羰基≥C=O等。因此它在水中进行较高效的吸附时,生成结合酶,特别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与繁殖,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此时这些过滤介质即是固相酶的载体)。
本发明的脱氮方法在于:对选用的过滤介质煤和/或焦炭4进行初加工,初加工包括:将煤和/或焦炭4加工成2cm3~5cm3左右的粒状和块状,用5%的硝酸溶液和8%的硫酸溶液混合液浸泡25小时~30小时,在酸液达到近中性程度时,用清水洗净、烤干,然后将这种活性经的焦炭块和煤块、煤粉置于40%湿度和不低于20℃温度的暗室内放6天~10天待用;对选用的利用椴木、杉木、木屑片3和燕麦和玉米秸杆2等材料也进行初加工,具有C/N比率大的特点,选用C/N比率>50的过滤介质2、3,加速脱氮速度,并将这些材料加式成10cm~15cm条状物。
将脱氮过滤介质2、3、4分层次或混合渗和设置到过滤器壳体1内,造成一种使原来就以噬氮的菌发生变异,在菌的生存条件(C/N比率)极大失调的情况下,大量原先的常规硝化菌因无法适应而死亡,仅有少量残存,这些残存的细菌,其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细菌具有原硝化菌10倍~20倍的脱氮能力,大量制造这种变异菌,让它存活在这个特殊装置内,使之在合成自身的同时完成污水脱氮(使污水中的化学氮转化变为分子态氮释放),极大地提高了脱氮的效率。另外由于硝化菌的胞外酶(细菌向外分泌的一种酶)充斥在酸化的微孔中(微孔为60~100,而胞外酶个体约为10),每个微孔都形成了一个极小的厌氧过程或称脱氮过程。这样,水在推流过程中,脱氮过滤介质2、3表面接触较大的面积处于好氧状态,而脱氮过滤介质5的微孔中则处于厌氧脱氮过程。把厌氧和好氧过程结合起来,大大缩短了脱氧处理的时间。
以下提供实例两则:
实例一:
利用本发明结构形式一的脱氮过滤器及其脱氮方法处理生活污水,污水水质:COD=450mg/L、BOD=250mg/L、NH3-N=35mg/L、PH=7。4小时后COD=25mg/L、BOD=8mg/L、NH3-N=5mg/L、PH=7
实例二:
利用本发明结构形式二的脱氮过滤器及其脱氮方法处理污水,污水水质为:COD=180mg/L、BOD=150mg/L、NH3-N=15.8mg/L、T-P=5mg/L、PH=6.8。50kg/小时的过滤速度,过滤后结果是:COD=3mg/L、BOD=3mg/L、NH3-N=0mg/L、总氮=2mg/L、总磷=0.1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