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SUB2/SUBOSUB3/SUB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866102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68968.7

申请日:

2009.05.22

公开号:

CN101560642A

公开日:

2009.10.2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23C 14/30申请日:20090522授权公告日:20110511终止日期:2016052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23C14/30; C23C14/06; H01L31/0224

主分类号:

C23C14/30

申请人:

南开大学

发明人:

陈新亮; 耿新华; 张建军; 赵 颖

地址:

300071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侯 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2O3(即In2O3:Mo-IMO)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此种技术生长IMO薄膜分两个阶段进行。高纯度陶瓷靶In2O3:MoO3和O2作为源材料,基片衬底温度~330-400℃,O2分压~5.0-9.0×10-2Pa。首先,利用此种技术低速率~0.1-0.2/s生长一层缓冲层(buffer layer)IMO薄膜,薄膜厚度30-40nm;其次,提高生长速度至~0.4-1.0/s,高速率生长IMO薄膜,薄膜厚度50-80nm。典型薄膜电阻率~2.5×10-4Ωcm,方块电阻~22.5Ω,载流子浓度~5.8×1020Ωcm,电子迁移率~47.1cm2V-1s-1,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平均透过率~80%。此种工艺技术获得的IMO薄膜光电性能和直接利用低速率生长的薄膜特性相当或更好,并且极大地降低了薄膜生长时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备高迁移率、高电导率和可见光及近红外区域高透过率的Mo掺杂In2O3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利用电子束反应蒸发技术,由以下步骤实现:
第一、高纯度陶瓷靶In2O3:MoO3和O2作为源材料,基片衬底温度T=330-400℃;O2分压5.0-9.0×10-2Pa;所述的高纯度陶瓷靶In2O3:MoO3是MoO3含量为0.5%-2%重量比掺杂的In2O3
第二、首先,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在玻璃衬底上低速率生长一层缓冲层Mo掺杂In2O3薄膜,薄膜厚度30-40nm;其次,在上述缓冲层基础上,再高速率生长50-80nm厚度的薄膜;生长薄膜结构:glass/低速率缓冲层IMO/高速率IMO薄膜。

说明书

一种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2O3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技术领域,特别是适合薄膜太阳电池应用的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氢化非晶硅(a-Si:H)的光学带宽为1.7eV左右,其吸收系数在短波方向较高,而氢化微晶硅(μc-Si:H)的光学带宽约为1.1eV,其吸收系数在长波方向较高,并能吸收到近红外长波区域,吸收波长可扩展至1100nm,这就使太阳光谱能得到更好利用。图1给出了a-Si:H、μc-Si:H材料的光学波长和吸收强度以及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图1a是光子能量和吸收强度的关系图,图1b是吸收系数和光子波长的关系图)。此外,相比于非晶硅薄膜材料,微晶硅薄膜材料结构有序性程度高,因此,微晶硅薄膜电池具有很好的器件稳定性,无明显衰退现象。由此可见,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可较好地利用太阳光谱的近红外光区域,而新型a-Si:H/μc-Si:H叠层薄膜太阳电池将扩展太阳光谱应用范围,整体提高电池稳定性和效率[1-2]
根据Drude理论,近红外区的光学特性和材料的载流子浓度密切相关,其等离子体频率和自由载流子浓度的平方根成比例[3]
ωp=4πnee2/m*.]]>
其中,ωp-等离子体频率,ne-电子浓度,e-基本电荷,m*-有效电子质量。若载流子浓度较高则增强了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因此,基于μc-Si:H和a-Si:H/μc-Si:H叠层薄膜电池应用,希望p-i-n型电池结构中的前电极TCO在可见光范围和近红外区域高透过率并维持高电导率,有效的途径是制备出较低载流子浓度而较高迁移率的TCO薄膜。利用高价态差(Mo6+和In3+的价态差为3)掺杂的In2O3:Mo(Mo掺杂In2O3,即IMO)薄膜适应了此方面的应用发展。
目前生长IMO薄膜的方法很多,包括射频/直流溅射(RF/DC Sputtering),电子束反应蒸发(EBRE),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等。2001年,复旦大学的孟扬[4-6]等报道了新型高迁移率TCO薄膜-IMO(即Mo掺杂In2O3,In2O3:Mo),其特点是利用高价态差(Mo6+和In3+的价态差为3)掺杂实现低掺杂提供足够自由载流子,有效降低电离杂质散射,提高电子迁移率。典型IMO电子迁移率80-130cm2/Vs,电阻率~1.8-3×10-4Ωcm,可见光平均透过率优于和近红外区(λ=800-1400nm)平均透过率均~80%以上,其中薄膜厚度~250-400nm。E.Elangovan等[7]利用射频溅射技术研究了功率和薄膜厚度等对In2O3:Mo-IMO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IMO薄膜的最低电阻率为2.65×10-3Ωcm,而最高迁移率是在非晶化的薄膜获得的,数值~19.5cm2/Vs。C.Warmsinhg等[8]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玻璃衬底和单晶100YSZ(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衬底上生长了In2O3:Mo,即IMO薄膜,实验表明,2wt.%Mo掺杂靶制备的薄膜具有最好的薄膜特性,YSZ单晶衬底上可获得薄膜电子迁移率达~95cm2/Vs,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IMO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大于90%。C.C.Kuo等[9]利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研究了氧分压对In2O3:Mo薄膜微观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FE-SEM测试表明IMO具有柱状结构,AFM测试数据显示其均方根粗糙度为2nm,氧流量增加会降低IMO薄膜的电阻率,当在5sccm氧流量和离子束电压150V时获得的IMO薄膜具有最佳性能,最低电阻率为1.59×10-3Ωcm,电子迁移率~16.31cm2/Vs,载流子浓度~1.02×1020/cm3。Shi-Yao Sun等[10]利用高密度等离子体蒸发技术制备掺钼氧化铟(IMO)薄膜,使用的靶材为掺MoO3的In2O3氧化物靶,其中含2wt.%MoO3;制备IMO薄膜时在Ar与O2混合气体中加入一定量的H2,加入H2后薄膜迁移率增加,薄膜电阻率明显降低并且工艺窗口展宽,但是加入H2会使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降低。复旦大学缪维娜(Wei-na miao)等[11]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研究了氧分压、基板温度以及溅射电流对IMO薄膜结构和光性能的影响,获得IMO薄膜的最低电阻率为3.65×10-4Ωcm,载流子迁移率高达50cm2/Vs,可见光区域的平均透射率(含玻璃基底)高于80%,其中IMO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主要受晶界散射的影响。
在薄膜生长技术中,即要提高生长速率,降低薄膜生长时间,又能保证材料光电性能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发明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借助梯度生长速率工艺,制备出高生长速率且性能优良的高迁移率,高电导和高透过率的IMO薄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高速沉积条件下薄膜性能相对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借助梯度生长速率制备高迁移率IMO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高迁移率、高电导率和可见光及近红外区域高透过率的Mo掺杂In2O3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是利用电子束反应蒸发技术,由以下步骤实现:
第一、高纯度陶瓷靶In2O3:MoO3(MoO3含量为0.5%-2%重量比掺杂的In2O3,如0.5%重量比掺杂)和O2作为源材料,基片衬底温度T=330-400℃(如350℃,380℃);O2分压5.0-9.0×10-2Pa,如7.7×10-2Pa;
第二、首先,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在玻璃衬底上低速率(如)生长一层缓冲层Mo掺杂In2O3薄膜,薄膜厚度30-40nm(如d=30nm);其次,在上述缓冲层基础上,再高速率(如)生长50-80nm(如d=50nm)厚度的薄膜;生长薄膜结构:glass/低速率缓冲层IMO/高速率IMO薄膜。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利用梯度生长速率的方法,在保证较高的生长速率条件下,利用低速缓冲层技术,制备出和低速率条件下相同或更好的薄膜特性,并且极大地降低了薄膜生长时间。在(梯度生长速率)条件下生长的IMO薄膜,薄膜方块电阻为22.5Ω,电阻率为2.5×10-4Ωcm,载流子浓度为5.8×1020cm-3,电子迁移率达47.1cm2V-1s-1,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范围平均透过率~80%(含2mm厚度玻璃衬底)。
附图说明】:
图1给出了a-Si:H、μc-Si:H材料的光学波长和吸收强度以及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图1a是光子能量和吸收强度的关系图,图1b是吸收系数和光子波长的关系图)。
图2是生长速率分别为(梯度生长速率)条件下生长的IMO薄膜表面形貌图。(图2a是生长速率为条件下生长的IMO薄膜表面形貌图;图2b是生长速率为条件下生长的IMO薄膜表面形貌图;图2c是生长速率为(梯度生长速率)条件下生长的IMO薄膜表面形貌图。)
图3是生长速率为(梯度生长速率)条件下生长的IMO薄膜的透过率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的生长IMO薄膜方法的具体制造过程如下:
1、电子束蒸发技术初始在低速率条件下生长IMO薄膜30nm,作为缓冲层;
2、其次,在其他生长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上述缓冲基础上高速率生长50nmIMO薄膜,最终生长获得的薄膜是80nm厚度的IMO薄膜,薄膜结构:glass/-30nm/-50nm;上述厚度是薄膜生长系统中石英晶体振荡器测试的厚度,实际测量的薄膜厚度为110nm。
典型的生长条件如下:电子束蒸发技术生长IMO薄膜,玻璃基片面积为10cm×10cm,生长温度设定为350℃,背景真空度3.0×10-3Pa,通入高纯O2气时的工作气压7.7×10-2Pa,利用高纯度In2O3:MoO3靶材(MoO3:0.5%重量比),电子枪工作电压6380V,电子束流14-22mA(低速率采用~14mA和高速率采用~22mA)。
薄膜性能见附图2、附图3以及表1。可以看出,薄膜结构为glass/-IMO/-IMO的样品中,薄膜晶粒尺寸较大,并且薄膜在可见光范围的透过率和低速率生长glass/-IMO薄膜的透过率相当,而比高速率生长glass/-IMO薄膜的透过率高。此外,同等薄膜厚度的情况下,梯度速率生长glass/-IMO薄膜的方块电阻最低,而电子迁移率最高,薄膜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表1生长速率分别为(梯度生长速率)条件下生长的IMO薄膜的电学性能

实施例2
薄膜具体制造过程:
1、电子束蒸发技术初始在低速率条件下生长IMO薄膜40nm,作为缓冲层;
2、其次,在其他生长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上述缓冲基础上高速率生长60nmIMO薄膜,最终生长70nm厚度的IMO薄膜,薄膜结构:glass/-20nm/-60nm;上述厚度是薄膜生长系统中石英晶体振荡器测试的厚度,实际厚度120nm。
典型的生长条件如下:电子束蒸发技术生长IMO薄膜,玻璃基片面积为10cm×10cm,生长温度设定为350℃,背景真空度3.0×10-3Pa,通入高纯O2气时的工作气压7.7×10-2Pa,利用高纯度In2O3:MoO3靶材(MoO3:0.5%重量比),电子枪工作电压6380V,电子束流14-22mA(低速率采用~14mA和高速率采用~22mA)。
参考文献
[1]J.Meier,S.Dubail,R.Platz,etc.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49(1997)35.
[2]Arvind Shah,J.Meier,E.Vallat-Sauvain,etc.Thin Solid Films,403-404(2002)179.
[3]V.Sittinger,F.Ruske,W.Werner,etc.Thin Solid Films 496(2006)16.
[4]Y.Meng,X.L.Yang,H.X.Chen,etc.Thin Solid films,394(2001)219.
[5]Y.Meng,X.L.Yang,H.X.Chen,etc.J.Vac.Sci.Tech.A,20(2002)288.
[6]孟扬,杨锡良,陈华仙等,光电子技术,21(2001)17。
[7]E.Elangovan,A.Marques,A.S.Viana,etc.Thin Solid Films,516(2008)1359.
[8]C.Warmsingh,Y.Yoshida,and D.W.Readey,etc.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95(2004)3831.
[9]C.C.Kuo,C.C.Liu,C.C.Lin,etc.Vacuum,82(2008)441.
[10]Shi-Yao Sun,Jow-Lay Huang,Ding-Fwu Lii.Thin Solid Films,469-470(2004)6.
[11]李喜峰,缪维娜,张群等,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5(2005)142。

一种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SUB2/SUBOSUB3/SUB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SUB2/SUBOSUB3/SUB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SUB2/SUBOSUB3/SUB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SUB2/SUBOSUB3/SUB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SUB2/SUBOSUB3/SUB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备高迁移率Mo掺杂In2O3(即In2O3:Mo-IMO)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此种技术生长IMO薄膜分两个阶段进行。高纯度陶瓷靶In2O3:MoO3和O2作为源材料,基片衬底温度330-400,O2分压5.0-9.010-2Pa。首先,利用此种技术低速率0.1-0.2/s生长一层缓冲层(buffer layer)IMO薄膜,薄膜厚度30-40nm;其次,提高生长速度至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化学处理;金属材料的扩散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金属材料腐蚀或积垢的一般抑制〔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