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6510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72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18459.0

申请日:

2010.06.28

公开号:

CN101944435A

公开日:

2011.01.1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G 4/30申请日:20100628|||公开

IPC分类号:

H01G4/30; H01G4/005; H01G4/232; H01C7/02; H01C7/04; H01C1/00; H01C1/14; H01F37/00; H01L41/08

主分类号:

H01G4/30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发明人:

大国聪巳; 有富克朋

地址:

日本京都府

优先权:

2009.07.01 JP 2009-157147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张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电子元件中,第1外部电极(15),具有不包含Ag的第1导电层(16)和位于最外层地在第1导电层上层叠、包含Ag的第2导电层(17)。第2导电层一方面具有与第1主面(10a)接触的第1接触部(17b1),另一方面不与第1及第2侧面(10c、10d)接触。在以最短距离连接位于最靠近第1接触部的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12a)和第1接触部的假想直线(L)上,设置第1内部导体(13a)。第1内部导体,只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中的第1外部电极(15)连接,或者不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提供能够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而且不容易产生短路不良的电子元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子元件, 具备 ; 电子元件主体, 该电子元件主体为长方体状, 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的第 1 及第 2 主面、 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的第 1 及第 2 侧面、 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 伸的第 1 及第 2 端面 ; 第 1 外部电极, 该第 1 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 1 端面、 所述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 ; 第 2 外部电极, 该第 2 外部电极形成在所述第 2 端面上 ; 第 1 内部电极, 该第 1 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与所述第 1 外部电极 连接 ; 和 第 2 内部电极, 该第 2 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与所述第 2 外部电极 连接, 所述第 1 外部电极, 具有 : 第 1 导电层, 该第 1 导电层覆盖所述第 1 端面、 所述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 不包含 Ag ; 和 第 2 导电层, 该第 2 导电层位于最外层地层叠在所述第 1 导电层之上, 包含 Ag, 所述第 2 导电层, 具有与所述第 1 主面接触的第 1 接触部, 但不与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 接触, 所述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中, 位于最靠近所述第 1 接触部的内部电极是所述第 2 内部 电极, 所述电子元件进而具备位于以最短距离连接该第 2 内部电极与所述第 1 接触部的假 想直线上的第 1 内部导体 ; 所述第 1 内部导体, 只与所述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所述第 1 外部电极连接, 或者不 与所述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2 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 2 端面、 所述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 所述第 2 外部电极具有 : 不包含 Ag 的第 1 导电层 ; 和 位于最外层地层叠在所述第 1 导电层之上、 包含 Ag 的第 2 导电层, 所述第 2 外部电极的第 2 导电层具有与所述第 1 主面接触的第 2 接触部, 但不与所述 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 或者在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所述第 2 接触部的第 1 内部电极与所述第 2 接触部的假 想直线上设置第 2 内部导体, 或者使第 2 内部电极位于在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所述第 2 接触部的第 1 内部电极与所述第 2 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 ; 所述第 2 内部导体, 只与所述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所述第 2 外部电极连接, 或者不 与所述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2 导电层, 不覆盖所述第 1 导电层的位于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上的部分。
4: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2 导电层只覆盖所述第 1 导 电层的位于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上的部分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 但不覆盖长度方向的前端 部的部分。 2
5: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设置多个所述第 1 内部导体。
6: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2 导电层, 包含作为主成分 的 Ag 或 Ag-Pd 合金。
7: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项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电子元件主体是用陶瓷制 造的。
8: 一种电子元件, 具备 : 电子元件主体, 该电子元件主体为长方体状, 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的第 1 及第 2 主面、 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的第 1 及第 2 侧面、 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 伸的第 1 及第 2 端面 ; 第 1 外部电极, 该第 1 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 1 端面、 所述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 ; 第 2 外部电极, 该第 2 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 2 端面、 所述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 ; 第 1 内部电极, 该第 1 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与所述第 1 外部电极 连接 ; 和 第 2 内部电极, 该第 2 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与所述第 2 外部电极 连接, 所述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分别具有 : 第 1 导电层, 该第 1 导电层覆盖所述第 1 端面、 所述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 不包含 Ag ; 和 第 2 导电层, 该第 2 导电层位于最外层地层叠在所述第 1 导电层之上, 包含 Ag, 所述第 1 及第 2 外部导电层的各自的第 2 导电层, 只位于所述第 1 导电层之上, 且不与 所述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直接接触。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2 导电层, 包含作为主成分的 Ag 或 Ag-Pd 合金。
10: 如权利要求 8 或 9 所述的电子元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电子元件主体是用陶瓷制造 的。

说明书


电子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 详细地说, 涉及具备内部电极及包含 Ag 的外部电极的电子元件。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 人们正在将许多陶瓷电子元件等电子元件安装到电子机器内部搭载的 布线基板上。在现有技术中, 为了将这些电子元件安装到布线基板上, 通常使用包含 Pd 的 软钎焊料。可是, 为了减轻环境负担, 人们正在积极地试图不使用 Pd 地安装电子元件。
     作为不使用 Pb 地安装电子元件的方法, 例如使用向环氧树脂类热硬化性树脂等 热硬化性树脂中添加金属填充物等导电性微粒的导电性粘接剂及无 Pb 软钎焊料安装电子 元件的方法, 已经广为人知, 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 1、 2 等中, 公开了适合于该方法的各种 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 1 中, 作为宜于使用无 Pb 软钎焊料进行安装的电子元件, 公开了 一种层叠陶瓷电子元件。该层叠陶瓷电子元件在层叠陶瓷元件坯体 ( 该层叠陶瓷元件坯体 在内部配置了由 Ni 或 Ni 合金构成的内部电极 ) 的两端形成外部电极, 外部电极由将 Cu 或 Cu 合金作为主要成分的基底电极层和将 Ag 或 Ag 合金作为主要成分的最外部电极层的层叠 体形成。
     如专利文献 1 所述, 在外部电极的最外部电极层采用包含 Ag 的电极层的电子元 件, 适合于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在外部电极的最外部电极层采用包含 Ag 的电极层 后, 能够提高外部电极和导电性粘接剂的亲和性, 能够提高电子元件的安装强度。
     专利文献 1 : JP 特开 2002-158137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JP 特开 2002-203737 号公报
     可是, 在专利文献 1 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子元件中, 起因于 Ag 的迁移, 有可能产生外 部电极之间的短路不良。特别是在汽车的发动机控制组件 (ECU) 的内部或 ECU 的附近使用 等时, 如果电子元件周围的包围气的温度例如成为 150℃以上的高温, 使用专利文献 1 所述 的层叠陶瓷电子元件后, 就很容易产生起因于 Ag 的电气迁移的短路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情况研制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 装而且不容易产生短路不良的电子元件。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电子元件, 具备长方体状的电子元件主体、 第 1 外部电极、 第2 外部电极、 第 1 内部电极、 第 2 内部电极。电子元件主体, 具有第 1 及第 2 主面、 第 1 及第 2 侧面、 第 1 及第 2 端面。第 1 及第 2 主面, 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第 1 及第 2 侧面, 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第 1 及第 2 端面, 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覆盖第 1 端面、 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 1 外部电极。在第 2 端 面上形成第 2 外部电极。在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配置第 1 内部电极。第 1 内部电极与第 1
     外部电极连接。在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配置第 2 内部电极。第 2 内部电极与第 2 外部电 极连接。第 1 外部电极, 具有第 1 导电层和第 2 导电层。覆盖第 1 端面、 第 1 主面的一部分 和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 1 导电层。第 1 导电层不包含 Ag。位于最外层地 在第 1 导电层上层叠第 2 导电层。第 2 导电包含 Ag。第 2 导电层具有与第 1 主面接触的第 1 接触部。第 2 导电层不与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中, 位于最靠近第 1 接触部的内部电极是第 2 内部电极,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电子元件进而具备位于以最短距离 连接该第 2 内部电极和第 1 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的第 1 内部导体。第 1 内部导体只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第 1 外部电极连接, 或者不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电子元件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 覆盖第 2 端面、 第 1 主面的一部 分和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 2 外部电极, 覆盖第 2 端面和第 1 主面的一部 分、 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 2 外部电极, 第 2 外部电极具有不包含 Ag 的第 1 导电层和位于最外层地在第 1 导电层上层叠、 包含 Ag 的第 2 导电层 ; 第 2 外部电极的第 2 导电层一方面具有与第 1 主面接触的第 2 接触部, 另一方面不与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地在 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第 2 接触部的内部电极和第 2 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设置第 2 内部导 体, 或者使第 2 内部电极位于在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第 2 接触部的第 1 内部电极和第 2 接 触部的假想直线上 ; 第 2 内部导体, 只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第 2 外部电极连接, 或者 不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采用该结构后, 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第 2 接 触部的 Ag 的迁移。其结果, 能够有效地抑制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之间产生的短路不良。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电子元件在其他的特定的情况下, 第 2 导电层不覆盖第 1 导电 层的位于第 1 及第 2 侧面上的部分。采用该结构后, 由于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来自第 2 导 电层的 Ag 的迁移, 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产生的短路不良。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电子元件在别的特定的情况下, 第 2 导电层只覆盖第 1 导电层 的位于第 1 及第 2 侧面上的部分的各自的除了长度方向中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至少一部 分。采用该结构后, 由于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来自第 2 导电层的 Ag 的迁移, 所以能够更加 有效地抑制产生的短路不良。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电子元件在另一个其它的特定的情况下, 设置多个第 1 导电体。 采用该结构后, 由于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来自第 1 接触部的 Ag 的迁移, 所以能够更加有效 地抑制产生的短路不良。
     本发明涉及的第 2 电子元件, 具备长方体状的电子元件主体、 第 1 外部电极、 第2 外部电极、 第 1 内部电极、 第 2 内部电极。电子元件主体, 具有第 1 及第 2 主面、 第 1 及第 2 侧面、 第 1 及第 2 端面。第 1 及第 2 主面, 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第 1 及第 2 侧面, 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第 1 及第 2 端面, 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覆盖第 1 端面、 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的一部分地形成第 1 外部电极。覆盖第 2 端 面、 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的一部分地形成第 2 外部电极。在电子元件主体 的内部, 配置第 1 内部电极。第 1 内部电极与第 1 外部电极连接。在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配置第 2 内部电极。第 2 内部电极与第 2 外部电极连接。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分别具有 第 1 导电层和第 2 导电层。覆盖第 1 端面、 第 1 主面的一部分和第 1 及第 2 侧面各自的一 部分地形成第 1 导电层。第 1 导电层不包含 Ag。位于最外层地在第 1 导电层上层叠第 2 导 电层。第 2 导电包含 Ag。第 1 及第 2 外部导电层各自的第 2 导电层, 只位于第 1 导电层之上, 不与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直接接触。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及第 2 电子元件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 第 2 导电层作为主成分, 包含 Ag 或 Ag-Pd 合金。采用该结构后, 能够很容易地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
     本发明涉及的第 1 及第 2 电子元件在其它的特定的情况下, 电子元件主体是用陶 瓷制造。
     在本发明涉及的第 1 及第 2 电子元件中, 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的各自的最外层, 由 包含 Ag 的第 2 导电层构成, 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
     另外, 在本发明涉及的第 1 电子元件中, 在以最短距离连接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中 最靠近第 1 接触部的内部电极——第 2 内部电极和第 1 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设置第 1 内部 导体 ; 第 1 内部导体, 只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第 1 外部电极连接, 或者不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第 1 接触部的 Ag 的迁移, 不容易 产生短路不良。
     另外, 在本发明涉及的第 2 电子元件中, 第 2 导电层只位于第 1 导电层之上, 不与 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直接接触。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第 2 导电层的 Ag 的迁移, 不容易产生短路不良。 附图说明
     图 1 是第 1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立体图。 图 2 是第 1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平面图。 图 3 是从图 2 中的箭头Ⅲ观察时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侧面图。 图 4 是从图 2 中的箭头Ⅳ观察时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主视图。 图 5 是图 2 中的Ⅴ - Ⅴ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6 是图 3 中的Ⅵ - Ⅵ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7 是图 5 中的Ⅻ - Ⅻ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8 是图 5 中的Ⅷ - Ⅷ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9 是图 5 中的Ⅸ - Ⅸ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10 是图 5 中的Ⅹ - Ⅹ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11 是表示形成第 2 导电层的第 1 部分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 12 是表示形成第 2 导电层的第 2 部分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 13 是表示形成第 2 导电层的第 2 部分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 14 是第 2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15 是第 3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16 是第 4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立体图。 图 17 是第 5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18 是第 7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平面图。 图 19 是从图 18 中的箭头Ⅺ观察时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主视图。 图 20 是图 18 中的ⅩⅩ - ⅩⅩ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 21 是图 18 中的ⅩⅪ - ⅩⅪ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中 :1、 2... 电子元件 10... 电子元件主体 10a... 电子元件主体的第 1 主面 10b... 电子元件主体的第 2 主面 10c... 电子元件主体的第 1 侧面 10d... 电子元件主体的第 2 侧面 10e... 电子元件主体的第 1 端面、 10f... 电子元件主体的第 2 端面 10g... 陶瓷层 10j、 10k... 间隙 11... 第 1 内部电极 12... 第 2 内部电极 13a... 第 1 内部导体 13b... 第 3 内部导体 14a... 第 2 内部导体 14b... 第 4 内部导体 15... 第 1 外部电极 18... 第 2 外部电极 16、 19... 第 1 导电层 16a、 19a... 第 1 导电层的第 1 部分 16b、 19b... 第 1 导电层的第 2 部分 16c、 19c... 第 1 导电层的第 3 部分 16d、 19d... 第 1 导电层的第 4 部分 16e、 19e... 第 1 导电层的第 5 部分 17、 20... 第 2 导电层 17a、 20a... 第 2 导电层的第 1 部分 17b、 20b... 第 2 导电层的第 2 部分 17c、 20c... 第 2 导电层的第 3 部分 17d、 20d... 第 2 导电层的第 4 部分 17e、 20e... 第 2 导电层的第 5 部分 17b1... 第 1 接触部 20b1... 第 2 接触部 17c1... 第 3 接触部 20c1... 第 4 接触部 30... 导电性膏 L1 ~ L4... 假想直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 讲述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 从而阐明本发明。( 第 1 实施方式 )
     图 1 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立体图。图 2 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 子元件的简要的平面图。图 3 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侧面图。图 4 是本实 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主视图。图 5 是图 2 中的Ⅴ - Ⅴ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 6 是图 3 中的Ⅵ - Ⅵ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 7 是图 5 中的Ⅻ - Ⅻ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 8 是 图 5 中的Ⅷ - Ⅷ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 9 是图 5 中的Ⅸ - Ⅸ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 10 是 图 5 中的Ⅹ - Ⅹ线的简要的剖面图。
     ( 电子元件主体 10)
     如图 1 ~图 3 所示, 电子元件 1 具备长方体状的电子元件主体 10。如图 3 所示, 电 子元件主体 10 具有沿着长度方向 L 及宽度方向 W 延伸的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如图 2 所示, 电子元件主体 10 具有沿着高度方向 H 及长度方向 L 延伸的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还如图 5 所示, 具有沿着高度方向 H 及宽度方向 W 延伸的第 1 及第 2 端面 10e、 10f。
     此外, 在本说明书中, “长方体状” 包含角部及棱线部为倒角状或倒圆角状的长方 体。就是说, 所谓 “长方体状” 的元件, 是指具有第 1 及第 2 主面、 第 1 及第 2 侧面和第 1 及 第 2 端面的元件整体。另外, 可以在一部分主面、 侧面、 端面或所有的主面、 侧面、 端面上形 成凹凸等。 对于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尺寸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如可以使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高 度尺寸、 长度尺寸及宽度尺寸分别为 0.5mm ~ 2.5mm、 1.0mm ~ 3.2mm、 0.5mm ~ 2.5mm 左右。
     电子元件主体 10 只要是由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即可, 没有 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 电子元件主体 10 由陶瓷形成。具体地说, 电子元件主体 10 由在高度方向 H 上层叠多个陶瓷层的陶瓷层层叠体构成。因此, 更详细地说, 本实施方式的 电子元件 1 是层叠陶瓷电子元件。
     形成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陶瓷的种类, 没有特别的限定, 可以按照所需的电子元件 1 的特性适当选择。
     例如电子元件 1 是电容器时, 可以由介电体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 10。作为介电 体陶瓷的具体例子, 例如可以列举 BaTiO3、 CaTiO3、 SrTiO3、 CaZrO3 等。此外, 除了所述介电 体陶瓷以外, 还可以按照所需的电子元件 1 的特性, 适当地向电子元件主体 10 中添加 Mn 化 合物、 Fe 化合物、 Cr 化合物、 Co 化合物、 Ni 化合物等副成分。
     例如电子元件 1 是陶瓷压电元件时, 可以由压电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 10。作为 压电陶瓷的具体例子, 例如可以列举 PZT( 钛酸锆酸铅 ) 类陶瓷等。
     例如电子元件 1 是热敏电阻元件时, 可以由半导体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 10。作 为半导体陶瓷的具体例子, 例如可以列举尖晶石类陶瓷等。
     例如电子元件 1 是电感元件时, 可以由磁性体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 10。作为磁 性体陶瓷的具体例子, 例如可以列举铁氧体陶瓷等。
     ( 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如图 5 及图 6 所示, 在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内部, 沿着高度方向等间隔地交替配置 多个大致为矩形的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分别平行于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在高度方向 H 中, 通过陶瓷层 10g 作媒 介, 互相相对。此外, 陶瓷层 10g 的厚度, 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如可以为 0.5μm ~ 10μm 左
     右。 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各自的厚度, 也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如可以为 0.3μm ~ 2.0μm 左右。
     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分别只在第 1 端面 10e 及第 2 端面 10f 中的某一个上 露出。详细地说, 如图 5 及图 9 所示, 第 1 内部电极 11 在第 1 端面 10e 上露出。如图 6 及 图 9 所示, 第 1 内部电极 11 不在第 2 端面 10f、 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和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上露出。
     如图 5 及图 8 所示, 第 2 内部电极 12 在第 2 端面 10f 上露出。如图 6 及图 8 所示, 第 2 内部电极 12 不在第 1 端面 10e、 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和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上露出。
     因此, 如图 6、 图 8 及图 9 所示, 在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宽度方向 W 的两端部, 形成没 有配置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的间隙 10j、 10k。此外, 沿着间隙 10j、 10k 的宽度方向 W 的尺寸, 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如可以为 30μm ~ 300μm 左右。
     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将适当的导电材料作为主成分包含。第 1 及第 2 内部 电极 11、 12 例如最好包含 Ni、 Cu、 Ag、 Pd 及 Au 中的一种以上的金属。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例如可以由 Ag-Pd 等合金构成。
     ( 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如图 1 所示, 电子元件 1 具备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第 1 外部电极 15, 如图 5 及图 9 所示, 与第 1 内部电极 11 连接。另一方面, 第 2 外部电极 18, 如图 5 及图 8 所示, 与第 2 内部电极 12 连接。
     如图 1 ~图 5、 图 8 及图 9 所示, 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分别从两端面 10e、 10f 到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和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地形成。就是说, 第 1 外部电极 15 覆盖第 1 端面 10e、 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的一部分和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的一部分 地形成。第 2 外部电极 18 覆盖第 2 端面 10f、 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的一部分和第 1 及 第 2 侧面 10c、 10d 的一部分地形成。
     如图 5 所示, 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的位于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之上的 部分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 在高度方向 H 上, 与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的各自的至少一 部分重叠。
     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分别由包含第 1 导电层 16、 19 和第 2 导电层 17、 20 在 内的层叠体构成。具体地说,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分别由第 1 导电 层 16、 19 和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层叠体构成。
     第 1 导电层 16、 19, 在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表面的正上方形成。就是说, 第 1 导电层 16、 19 与电子元件主体 10 相接地形成。第 1 导电层 16、 19, 从第 1 或第 2 端面 10e、 10f 到 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和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地形成。
     具体地说, 如图 1 ~图 5 所示, 构成第 1 外部电极 15 的一部分的第 1 导电层 16, 具有覆盖第 1 端面 10e 的第 1 部分 16a、 覆盖第 1 主面 10a 的一部分的第 2 部分 16b、 覆盖 第 2 主面 10b 的一部分的第 3 部分 16c、 覆盖第 1 侧面 10c 的一部分的第 4 部分 16d、 覆盖 第 2 侧面 10d 的一部分的第 5 部分 16e。另外, 构成第 2 外部电极 18 的一部分的第 1 导电 层 19, 具有覆盖第 2 端面 10f 的第 1 部分 19a、 覆盖第 1 主面 10a 的一部分的第 2 部分 19b、
     覆盖第 2 主面 10b 的一部分的第 3 部分 19c、 覆盖第 1 侧面 10c 的一部分的第 4 部分 19d、 覆盖第 2 侧面 10d 的一部分的第 5 部分 19e。
     如图 5 所示, 第 2 导电层 17、 20 构成第 1 或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的最外层。换言 之, 第 2 导电层 17、 20 位于最外层地被层叠在第 1 导电层 16、 19 之上。就是说, 不在第 2 导 电层 17、 20 之上形成电镀层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 2 导电层 17、 20 只在第 1 及第 2 端面 10e、 10f 和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之上形成, 而不在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之上形成。因此, 第 2 导电层 17、 20 不直接接触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具体地说, 构成第 1 外部电极 15 的一部分的第 2 导电层 17, 具有覆盖第 1 导电层 16 的第 1 部分 16a 的第 1 部分 17a、 覆盖第 2 部分 16b 的第 2 部分 17b、 覆盖第 3 部分 16c 之上的第 3 部分 17c。另外, 构成第 2 外部电极 18 的一部分的第 2 导电层 20, 具有覆盖第 1 导电层 19 的第 1 部分 19a 的第 1 部分 20a、 覆盖第 2 部分 19b 的第 2 部分 20b、 覆盖第 3 部分 19c 的第 3 部分 20c。
     如图 3 及图 5 所示, 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第 2 部分 17b、 20b 各自的前端部, 与第 1 主面 10a 直接接触。另外, 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第 3 部分 17c、 20c 各自的前端部, 与第 2 主 面 10b 直接接触。具体地说, 第 2 导电层 17 的第 2 部分 17b 的前端部, 构成与第 1 主面 10a 直接接触的第 1 接触部 17b1。第 2 导电层 20 的第 2 部分 20b 的前端部, 构成与第 1 主面 10a 直接接触的第 2 接触部 20b1。第 2 导电层 17 的第 3 部分 17c 的前端部, 构成与第 2 主 面 10b 直接接触的第 3 接触部 17c1。第 2 导电层 20 的第 3 部分 20c 的前端部, 构成与第 2 主面 10b 直接接触的第 4 接触部 20c1。 第 1 导电层 16、 19, 不包含 Ag。在这里, 所谓 “不包含 Ag” 是指实质上不包含 Ag, 而不局限于 Ag 的含有量是 0 重量%的情况。具体地说, 所谓 “不包含 Ag” 是指在构成第 1 导电层 16、 19 的整个成分中, Ag 的含有量是 0.1 重量%以下的情况。
     对于构成第 1 导电层 16、 19 的导电材料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可以使用将 Au、 Pd 等 的贵金属、 Cu、 Ni 等的贱金属或这些金属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主成分包含的合金。此外, 第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包含 Ni 等的贱金属时, 从提高第 1、 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和第 1、 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的连接可靠性的观点上说, 优选使第 1 导电层 16、 19 也包含 Ni 等的贱金 属。另外, 还可以向第 1 导电层 16、 19 添加玻璃成分等导电材料以外的成分。在构成第 1 导电层 16、 19 的整个成分中, 导电材料最好包含 80 重量%以上。
     另一方面, 第 2 导电层 17、 20 包含 Ag。构成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导电材料, 作为主 成分, 优选包含 Ag 或 Ag-Pd 合金, 最好实质上只由 Ag 或 Ag-Pd 合金构成。此外, 构成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导电材料也可以包含 Au 等 Ag 以外的贵金属及 Cu 等的贱金属。在构成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整个成分中, Ag 最好包含 50 重量%以上。另外, 还可以向第 2 导电层 17、 20 添加玻璃成分等导电材料以外的成分。在构成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整个成分中, 导电材 料最好包含 80 重量%以上。
     此外, 对于第 1 导电层 16、 19 和第 2 导电层 17、 20 各自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 如可以为 10μm ~ 50μm 左右。
     ( 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主要如图 5 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电子元件主体 10 内形成第 1 ~第 4 内部导
     体 13a、 13b、 14a、 14b。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被配置在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第 2 部分 17b、 20b 各自的接触部 17b1、 20b1 或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第 3 部分 17c、 20c 各 自的接触部 17c1、 20c1 和第 1、 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之间。
     具体地说, 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中的最靠近第 1 接触 部 17b1 的第 2 内部电极 12a 和第 1 接触部 17b1 的假想直线 LI 上, 第 1 内部导体 13a 位于 第 2 内部电极 12a 和第 1 接触部 17b1 之间。第 1 内部导体 13a 与第 1 外部电极 15 连接。 如图 7 所示, 第 1 内部导体 13a 大致为矩形, 从第 1 端面 10e 朝着第 2 端面 10f 一侧延伸。 在宽度方向 W 中, 在整个第 2 内部电极 12a 之上配置第 1 内部导体 13a。换言之, 在宽度方 向 W 中, 第 2 内部电极 12a 的整个上方都被第 1 内部导体 13a 覆盖。此外, 可以使第 1 内部 导体 13a 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 2 内部电极 12a。
     如图 5 所示, 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中的最靠近第 3 接 触部 20b1 的第 1 内部电极 11a 和第 2 接触部 20b1 的假想直线 L2 上, 第 2 内部导体 14a 位 于第 1 内部电极 11a 和第 2 接触部 20b1 之间。第 2 内部导体 14a 与第 2 外部电极 18 连接。 如图 7 所示, 第 2 内部导体 14a 大致为矩形, 从第 2 端面 10f 朝着第 1 端面 10e 一侧延伸。 如图 6 所示, 在宽度方向 W 中, 在整个第 1 内部电极 11a 之上配置第 2 内部导体 14a。换言 之, 在宽度方向 W 中, 第 1 内部电极 11a 的整个上方都被第 2 内部导体 14a 覆盖。此外, 可 以使第 2 内部导体 14a 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 1 内部电极 11a。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高度方向 H 中的相同位置, 形成第 2 内部导体 14a 和第 1 内部导体 13a。但是, 也可以在高度方向 H 中的不同位置, 形成第 2 内部导体 14a 和第 1 内 部导体 13a。
     如图 5 所示, 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中的最靠近第 3 接触部 17c1 的第 2 内部电极 12b 和第 3 接触部 17c1 的假想直线 L3 上, 第 3 内部导体 13b 位于第 2 内部电极 12b 和第 3 接触部 17c1 之间。第 3 内部导体 13b 与第 1 外部电极 15 连 接。如图 10 所示, 第 3 内部导体 13b 大致为矩形, 从第 1 端面 10e 朝着第 2 端面 10f 一侧 延伸。在宽度方向 W 中, 在整个第 2 内部电极 12b 之上配置第 3 内部导体 13b。换言之, 在 宽度方向 W 中, 第 2 内部电极 12b 的整个上方都被第 3 内部导体 13b 覆盖。此外, 可以使第 3 内部导体 13b 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 2 内部电极 12b。
     如图 5 所示, 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中的最靠近第 4 接触部 20c1 的第 1 内部电极 11b 和第 4 接触部 20c1 的假想直线 L4 上, 第 4 内部导体 14b 位于第 1 内部电极 11b 和第 4 接触部 20c1 之间。第 4 内部导体 14b 与第 2 外部电极 18 连 接。如图 10 所示, 第 2 内部导体 14a 大致为矩形, 从第 2 端面 10f 朝着第 1 端面 10e 一侧 延伸。如图 6 所示, 在宽度方向 W 中, 在整个第 1 内部电极 11b 之上配置第 4 内部导体 14b。 换言之, 在宽度方向 W 中, 第 1 内部电极 11b 的整个上方都被第 4 内部导体 14b 覆盖。 此外, 可以使第 4 内部导体 14b 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 1 内部电极 11b。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高度方向 H 中的相同位置, 形成第 4 内部导体 14b 和第 3 内部导体 13b。但是, 也可以在高度方向 H 中的不同位置, 形成第 4 内部导体 14b 和第 3 内 部导体 13b。
     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和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 11、 12 同样, 作为 主成分包含适当的导电材料。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例如最好将 Ni、 Cu、
     Ag、 Pd 及 Au 中的一种以上的金属作为主成分包含。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例如可以由 Ag-Pd 等合金形成。
     对于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如可以为 0.3μm ~ 2.0μm 左右。
     综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 构成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的最外层的第 2 导电 层 17、 20, 包含 Ag。因此,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元件 1 能够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特别 是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第 2 导电层 17、 20 作为主成分包含 Ag 或 Ag-Pd 合金, 所以本实施 方式的电子元件 1 更加宜于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
     可是, 象本实施方式这样, 使包含 Ag 的第 2 导电层 17 和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表面 直接接触时, Ag 就从第 2 导电层 17 向电子元件主体 10 内迁移, 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之间有可能短路。特别是第 2 导电层 17 作为主成分包含 Ag 或 Ag-Pd 合金时, 容易产生 Ag 的迁移, 所以存在更容易产生短路不良的倾向。
     与此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接触部 17b1、 17c1 和第 2 内部电极 12a、 12b 之间, 配置与第 1 外部电极 15 接触的第 1 及第 3 内部导体 13a、 13b。因此, 能够抑制电场集中于 包含 Ag 的接触部 17b1 及接触部 17c1。从而能够抑制来自第 2 导电层 17 的接触部 17b1 及 接触部 17c1 的 Ag 的迁移。同样, 在接触部 20b1、 20c1 和第 1 内部电极 11a、 11b 之间, 配置 与第 2 外部电极 18 接触的第 2 及第 4 内部导体 14a、 14b。因此, 能够抑制来自第 2 导电层 20 的接触部 20b1、 20c1 的 Ag 的迁移。这样, 能够有效地抑制起因于 Ag 的迁移而产生的短 路不良。 进而,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 2 导电层 17、 20 不在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之上形成, 不与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直接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来自位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的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之上的部分的 Ag 的迁移。这样, 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起因 于 Ag 的迁移而产生的短路不良。
     此外, 还可以考虑在间隙 10j、 10k 部分也设置内部导体, 从而抑制 Ag 的迁移。可 是这时, 需要沿着高度方向 H 和长度方向 L 设置内部导体。就是说, 需要设置沿着与陶瓷层 10g 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内部导体。因此, 给层叠陶瓷电子元件的制造增加了困难。与此不 同, 如果象本实施方式这样, 不在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之上形成第 2 导电层 17、 20, 从而 抑制 Ag 的迁移, 就不需要设置沿着高度方向 H 和长度方向 L 的内部导体, 能够很容易地制 造电子元件 1。
     从抑制来自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 Ag 的迁移的观点上说, 还可以考虑不在第 1 导电 层 16、 19 的第 2 及第 3 部分 16b、 19b、 16c、 19c 之上形成第 2 导电层 17、 20。或者还可以考 虑使接触部 17b1、 17c1、 20b1、 20c1 和第 2 主面 10a、 10b 不接触。 可是这时, 就不存在第 2 导 电层 17、 20 和电子元件主体 10 直接接合的部分。因此, 存在着向第 2 导电层 17、 20 施加外 力时, 第 2 导电层 17、 20 容易剥离的倾向。与此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 接触部 17b1、 17c1、 20b1、 20c1 和第 2 主面 10a、 10b 直接接合。因此, 能够提高第 2 导电层 17、 20 对于电子元件 主体 10 而言的粘合力, 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第 2 导电层 17、 20 从电子元件主体 10 中剥离。
     此外, 如果接触部 17b1、 17c1 和接触部 20b1、 20c1 之间的距离变短, 就存在着使电 场集中于接触部 17b1、 17c1 和接触部 20b1、 20c1 之间的倾向。因此, 最好使接触部 17b1、 17c1 和接触部 20b1、 20c1 的距离在不会导致第 2 导电层 17、 20 对于电子元件主体 10 而言
     的粘合力过低的范围内。具体地说, 接触部 17b1、 17c1 和接触部 20b1、 20c1 之间的距离, 最 好是电子元件 1 的长度方向 L 的 0.5 倍以上。
     ( 电子元件 1 的制造方法 )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 1 的制造方法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 但是例如可 以按照以下要领制造。
     首先, 准备陶瓷印刷电路基板、 内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 内部导体形成用膏、 外 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 此外, 内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和内部导体形成用膏可以相同。 陶 瓷印刷电路基板及各导电性膏, 包含粘接剂及溶剂。 作为粘接剂及溶剂, 可以使用众所周知 的粘接剂及溶剂。外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 可以包含玻璃成分
     接着, 采用网版印刷法等众所周知的印刷法, 在陶瓷印刷电路基板上涂敷内部电 极形成用导电性膏及内部导体形成用膏, 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及内部导体形成用图 案。
     再接着, 层叠多枚没有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及内部导体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 刷电路基板, 在其上依次层叠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 形成内部导 体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 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和没有 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及内部导体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 从而形成母层叠 体。根据需要, 可以利用静液压式压力机等, 朝着层叠方向挤压母层叠体, 压接层叠的陶瓷 印刷电路基板。
     然后, 将原始的母层叠体切断成为规定的尺寸, 形成原始的陶瓷层叠体。 可以根据 需要, 对原始的陶瓷层叠体实施滚磨等后, 再对角部及棱线部进行倒角或倒圆角。
     接着, 烧成原始的陶瓷层叠体。按照使用的陶瓷的种类, 适当设定烧成温度。例如 可以使原始的陶瓷层叠体的烧成温度为 900℃~ 1300℃左右。烧成时的保护气, 既可以是 大气保护气, 也可以是氮气保护气、 包含水蒸气的氮气保护气等。
     再接着, 在烧成后的陶瓷层叠体的端面上涂敷导电性膏, 烘干后分别形成第 1 及 第 2 导电层, 从而完成电子元件 1 的制造。此外, 烘干温度例如可以为 700℃~ 900℃左右。
     第 2 导电层的形成, 具体地说, 例如可以按照以下要领进行。首先, 如图 11 所示, 采用浸透法, 在形成第 1 导电层的陶瓷元件体 ( 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两端面上, 涂敷导电性 膏 30。具体地说, 将陶瓷元件体浸渍到导电性膏 30 之中, 从而在陶瓷元件体的两端面上涂 敷导电性膏 30。接着, 如图 12 所示, 采用浸透法, 在陶瓷元件体的第 1 侧面上形成的第 1 导 电层上涂敷导电性膏 30。具体地说, 将在陶瓷元件体的第 1 侧面上形成的第 1 导电层浸渍 到导电性膏 30 之中, 从而涂敷导电性膏 30。这样, 如图 13 所示, 在陶瓷元件体的两端面及 第 1 侧面上涂敷导电性膏 30。 进而同样, 采用浸透法, 向位于陶瓷元件体的第 2 侧面上的第 1 导电层的部分涂敷导电性膏。然后, 通过烧成, 从而完成第 2 导电层。
     此外, 第 1 及第 2 导电层, 都可以在烧成陶瓷元件体的时候, 同时烧成。
     下面, 讲述实施本发明的理想的形态的其它的例子。但是,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 讲述中, 对于和上述第 1 实施方式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的元件, 赋予相同的符号, 不再赘 述。
     ( 第 2 实施方式 )
     在上述第 1 实施方式中, 讲述了使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分别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连接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如图 14 所示, 使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的每一个都不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的任何一个连接。这时, 也和上述第 1 实施方式同样, 能够抑制 Ag 的迁移。从而能够抑 制产生的短路不良。
     ( 第 3 实施方式 )
     在上述第 1 实施方式中, 讲述了使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的每一 个各形成一层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以沿着高度方向, 分别设置多 个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例如如图 15 所示, 可以沿着高度方向, 分别各设 置 2 个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这样, 沿着高度方向分别设置多个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后, 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 Ag 的迁移。
     此外, 分别设置多个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时, 也如图 15 所示, 既可以使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的每一个与第 1 或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连 接, 也可以使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的每一个都不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 15、 18 的任何一个连接。
     ( 第 4 实施方式 )
     在上述第 1 实施方式中, 讲述了使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的 一部分被第 1 导电层 16、 19 覆盖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如图 16 所示, 不在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之上形成第 1 导电层 16、 19。具体地说, 可以采用不 设置覆盖第 1 导电层 16、 19 的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的一部分的第 4 及第 5 部分 16d、 16e、 19d、 19e( 参照图 2) 地只由第 1 ~第 3 部分 16a、 16b、 16c、 19a、 19b、 19c 构成第 1 导电 层 16、 19 的结构。
     ( 第 5 实施方式 )
     在上述第 1 实施方式中, 讲述了和第 1 及第 3 内部导体 13a、 13b、 一起设置第 2 及 第 4 内部导体 14a、 14b 的例子。 但是如图 17 所示, 位于最靠近第 2 接触部 20b1 的内部电极 是与第 2 外部电极 18 连接的第 2 内部电极 12a 时, 就未必需要第 2 内部导体 14a。另外, 位 于最靠近第 4 接触部 20c1 的内部电极是与第 2 外部电极 18 连接的第 2 内部电极 12b 时, 就未必需要第 4 内部导体 14b。
     ( 第 6 实施方式 )
     在上述第 1 实施方式中, 讲述了不在第 1 导电层 16、 19 的位于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 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之上的第 4 及第 5 部分 16d、 16e、 19d、 19e 之上形成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在第 1 导电层 16、 19 的第 4 及第 5 部分 16d、 16e、 19d、 19e 之上形成第 2 导电层 17、 20。但是这时, 从抑制 Ag 的迁移的观点上 说, 最好使第 2 导电层 17、 20 不与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直接接触。具体地说, 最好使第 2 导电层 17、 20 只覆盖第 4 及第 5 部分 16d、 16e、 19d、 19e 中除了第 4 及第 5 部分 16d、 16e、 19d、 19e 的前端部以外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 最好使第 2 导电层 17、 20 不覆盖第 4 及第 5 部分 16d、 16e、 19d、 19e 的前端部。
     ( 第 7 实施方式 )
     图 18 ~图 21 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元件 2, 在不设置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的这一点上, 只在第 2 导电层 17、 20 的结构上, 和上述第 1 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 1 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18 ~图 21 所示, 第 2 导电层 17、 20 只位于第 1 导电层 16、 19 之上, 不与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第 1 及第 2 主面 10a、 10b 和第 1 及第 2 侧面 10c、 10d 直接 接触。
     具体地说, 构成第 1 外部电极 15 的一部分的第 2 导电层 17, 具有第 1 部分 17a( 参 照图 18 ~图 20)、 第 2 部分 17b( 参照图 20)、 第 3 部分 17c( 参照图 20)、 第 4 部分 17d( 参 照图 18)、 第 5 部分 17e( 参照图 18)。如图 18 ~图 20 所示, 第 1 部分 17a 位于第 1 导电层 16 的位于第 1 端面 10e 之上的第 1 部分 16a 之上。第 1 部分 17a 覆盖除了第 1 部分 16a 的 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如图 20 所示, 第 2 部分 17b 位于第 1 导电层 16 的位于第 1 主面 10a 之 上的第 2 部分 16b 之上。第 2 部分 17b 覆盖除了第 2 部分 16b 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第 3 部分 17c 位于第 1 导电层 16 的位于第 2 主面 10b 之上的第 3 部分 16c 之上。第 3 部分 17c 覆盖除了第 3 部分 16c 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第 4 部分 17d 位于第 1 导电层 16 的位于第 1 侧面 10c 之上的第 4 部分 16d 之上。第 4 部分 17d 覆盖除了第 4 部分 16d 的前端部以外 的部分。第 5 部分 17e 位于第 2 侧面 10d 之上的第 5 部分 16e 之上。第 5 部分 17e 覆盖除 了第 5 部分 16e 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 另外, 构成第 2 外部电极 18 的一部分的第 2 导电层 20, 具有第 1 部分 20a( 参照 图 18 ~图 20)、 第 2 部分 20b( 参照图 20)、 第 3 部分 20c( 参照图 20)、 第 4 部分 20d( 参照 图 21)、 第 5 部分 20e( 参照图 21)。如图 18 ~图 20 所示, 第 1 部分 20a 位于第 1 导电层 19 的位于第 2 端面 10f 之上的第 1 部分 19a 之上。第 1 部分 20a 覆盖除了第 1 部分 19a 的前 端部以外的部分。如图 20 所示, 第 2 部分 20b 位于第 1 导电层 19 的位于第 1 主面 10a 之 上的第 2 部分 19b 之上。第 2 部分 20b 覆盖除了第 2 部分 19b 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第 3 部分 20c 位于第 1 导电层 19 的位于第 2 主面 10b 之上的第 3 部分 19c 之上。第 3 部分 20c 覆盖除了第 3 部分 19c 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如图 21 所示, 第 4 部分 20d 位于第 1 导电层 19 的位于第 1 侧面 10c 之上的第 4 部分 19d 之上。第 4 部分 20d 覆盖除了第 4 部分 19d 的 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第 5 部分 20e 位于第 1 导电层 19 的位于第 2 侧面 10d 之上的第 5 部 分 19e 之上。第 5 部分 20e 覆盖除了第 5 部分 19e 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
     这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 因为第 2 导电层 17、 20 不与电子元件主体 10 的表面直接 接触, 所以即使不设置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也能够有效地抑制 Ag 从第 2 导电层 17、 20 向电子元件主体 10 内的迁移。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生的短路不良。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因为不必设置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13a、 13b、 14a、 14b, 所以 能够减少电子元件 2 的制造工序, 还能够缩小电子元件 2 的高度尺寸。
     ( 试验例 1)
     按照下述条件, 制造 200 个具有和上述第 1 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的电子元件 ( 试 料组 A)。此外, 按照下述要领形成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在烧成后的陶瓷元件体的两端部, 涂敷厚度为 60μm 的 Cu 膏, 干燥后在还原性保护气中烧成, 形成第 1 导电层。然后, 在第 1 导电层上涂敷厚度为 80μm 的 Ag-Pd 膏, 进而使用平板夹具补充 Ag-Pd 膏, 使溶剂干燥后, 在氧化性保护气中烧成, 从而形成第 2 导电层。此外, 在试料组 A 中, 第 2 导电层不与第 1 及第 2 侧面中的任何一个直接接触。
     电子元件的尺寸 : 长度 3.2mm× 宽度 1.6mm× 高度 1.6mm
     陶瓷层的厚度 : 15μm
     陶瓷层 : BaTiO3
     从最近第 1 主面的内部电极到第 1 主面的距离及从最近第 2 主面的内部电极到第 2 主面的距离 : 100μm
     内部电极的尺寸 : 长度 2.6mm× 宽度 1.0mm× 厚度 1.2μm
     内部电极 : Ni
     另外, 还制造 200 个除了利用第 2 导电层完全覆盖第 1 导电层、 第 2 导电层的一部 分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直接相接以外, 都和上述试料组 A 同样的试料组 B。
     接着, 使用导电性粘接剂, 将试料组 A、 B 安装到具有 JISC6429 推荐的尺寸的岛的 铝基板上。具体地说, 将合计 200 个的试料组 A 中的 100 个 ( 试料组 A1) 的第 1 主面作为 安装面, 安装到铝基板上, 将剩下的 100 个 ( 试料组 A2) 的第 1 侧面作为安装面, 安装到铝 基板上。同样, 对于合计 200 个的试料组 B 中的 100 个 ( 试料组 B1), 也将其第 1 主面作为 安装面, 安装到铝基板上, 对于剩下的 100 个 ( 试料组 B2), 则将其第 1 侧面作为安装面, 安 装到铝基板上。
     然后, 在 175℃的高温下外加 75V 的直流电压的状态中, 将上述安装到铝基板上的 试料组 A1、 A2、 B1、 B2 放置 500 小时。然后, 通过肉眼观察确认外部电极之间是否产生迁移。 表 1 列出其结果。
     【表 1】由表 1 可知 : 在配置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第 2 导电层不与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的 试料组 A1、 A2 中, 无论哪个样品都没有发生 Ag 的迁移。另一方面, 在尽管配置了第 1 ~第 4 内部导体但是第 2 导电层与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的试料组 B 1、 B2 中, 却存在着发生 Ag 的 迁移的样品。根据这个结果可知 : 配置第 1 ~第 4 内部导体、 使第 2 导电层不与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后, 可以有效地抑制 Ag 的迁移。
     另外, 即使在试料组 B 1、 B2 中, 也没有在第 1 及第 2 主面中看到 Ag 的迁移。根据 这个结果也可知 : 配置第 1 ~第 4 内部导体后, 可以有效地抑制第 1 及第 2 主面中的 Ag 的 迁移。
     在试料组 B 1、 B2 中, 之所以看到第 1 及第 2 侧面中的 Ag 的迁移, 可以认为是由于 电场集中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的与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的部分和第 1 及第 2 内部电极之 间, 所以 Ag 从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的与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的部分迁移的缘故。
     另外, 在第 1 及第 2 侧面中看到产生 Ag 迁移的样品数, 试料组 B2 多于试料组 B 1。 根据这个结果也可知 : 第 1 及第 2 侧面中的 Ag 的迁移, 在将第 1 侧面作为安装面时特别容 易产生。尤其是在试料组 B2 中, 由于在第 1 侧面中看到产生 Ag 迁移的样品数较多, 所以可 知电场集中于安装面后特别容易产生 Ag 的迁移。
     ( 试验例 2)
     按照下述条件, 制造 200 个具有和上述第 7 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的电子元件 ( 试 料组 C)。此外, 按照下述要领形成第 1 及第 2 外部电极。在烧成后的陶瓷元件体的两端部, 涂敷厚度为 60μm 的 Cu 膏, 干燥后在还原性保护气中烧成, 形成第 1 导电层。然后, 在第 1 导电层上涂敷厚度为 80μm 的 Ag-Pd 膏, 进而使溶剂干燥后, 在氧化性保护气中烧成, 从而 形成第 2 导电层。此外, 在试料组 C 中, 第 2 导电层不与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 中的任何一个直接接触。
     电子元件的尺寸 : 长度 3.2mm× 宽度 1.6mm× 高度 1.6mm
     陶瓷层的厚度 : 15μm
     陶瓷层 : BaTiO3
     从最近第 1 主面的内部电极到第 1 主面的距离及从最近第 2 主面的内部电极到第 2 主面的距离 : 100μm
     内部电极的尺寸 : 长度 2.6mm× 宽度 1.0mm× 厚度 1.2μm
     内部电极 : Ni
     另外, 还制造 200 个除了利用第 2 导电层完全覆盖第 1 导电层、 第 2 导电层的一部 分与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直接相接以外, 都和上述试料组 C 同样的试料组 D。
     接着, 使用导电性粘接剂, 将试料组 C、 D 安装到具有 JISC6429 推荐的尺寸的岛的 铝基板上。具体地说, 将合计 200 个的试料组 C 中的 100 个 ( 试料组 C1) 的第 1 主面作为 安装面, 安装到铝基板上, 将剩下的 100 个 (- 试料组 C2) 的第 1 侧面作为安装面, 安装到铝 基板上。同样, 对于合计 200 个的试料组 D 中的 100 个 ( 试料组 D1), 也将其第 1 主面作为 安装面, 安装到铝基板上, 剩下的 100 个 ( 试料组 D2), 则将其第 1 侧面作为安装面, 安装到 铝基板上。
     然后, 在 175℃的高温下外加 75V 的直流电压的状态中, 将上述安装到铝基板上试 料组 C1、 C2、 D1、 D2 放置 500 小时。然后, 通过肉眼观察确认外部电极之间是否产生迁移。 表 2 列出其结果。
     【表 2】
     由表 2 可知 : 在第 2 导电层不与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直接接触的试 料组 C1、 C2 中, 无论哪个样品都没有看到 Ag 的迁移。与此不同, 在第 2 导电层与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直接接触的试料组 D1、 D2 中, 却看到了 Ag 的迁移。根据这个结果 可知 : 使第 2 导电层不与第 1 及第 2 主面和第 1 及第 2 侧面接触后, 可以有效地抑制 Ag 的 迁移。
     另外, 比较表 1 所示的试料组 A1、 A2、 B 1、 B2 的结果和表 2 所示的试料组 C1、 C2、 D1、 D2 的结果, 可知 : 即使第 2 导电层与第 1 及第 2 主面直接接触, 设置第 1 ~第 4 内部导 体后, 也可以有效地抑制第 1 及第 2 主面中的 Ag 的迁移。
     在试料组 D1 中, 第 1 及第 2 主面中产生的 Ag 的迁移较多, 尤其在第 1 主面中产生 的 Ag 的迁移特别多。试料组 D2 也和试料组 D1 一样, 在第 1 及第 2 主面中产生的 Ag 的迁 移较多, 尤其在第 1 主面中产生的 Ag 的迁移特别多。可以认为这是由于第 2 导电层与第 1 及第 2 主面直接接触的部分与内部电极相对的面积, 大于第 2 导电层与第 1 及第 2 侧面直 接接触的部分与内部电极相对的面积, 所以产生了电场集中于第 1 及第 2 主面的部分的缘 故。另外, 在第 1 主面中产生的 Ag 的迁移多于在第 2 主面中产生的 Ag 的迁移的理由, 可以 认为是由于第 1 主面是安装面, 所以第 1 主面侧被外加较强的电场的缘故。
     另外, 在第 1 侧面中看到产生 Ag 迁移的样品数, 试料组 D2 多于试料组 D1 的理由,
     可以认为是由于在将第 1 侧面作为安装面的试料组 D2 中, 第 1 侧面侧被外加较强的电场的 缘故。

电子元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电子元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电子元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元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元件.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44435A43申请公布日20110112CN101944435ACN101944435A21申请号201010218459022申请日20100628200915714720090701JPH01G4/30200601H01G4/005200601H01G4/232200601H01C7/02200601H01C7/04200601H01C1/00200601H01C1/14200601H01F37/00200601H01L41/08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地址日本京都府72发明人大国聪巳有富克朋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2、代理人张远54发明名称电子元件57摘要电子元件中,第1外部电极15,具有不包含AG的第1导电层16和位于最外层地在第1导电层上层叠、包含AG的第2导电层17。第2导电层一方面具有与第1主面10A接触的第1接触部17B1,另一方面不与第1及第2侧面10C、10D接触。在以最短距离连接位于最靠近第1接触部的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12A和第1接触部的假想直线L上,设置第1内部导体13A。第1内部导体,只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中的第1外部电极15连接,或者不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提供能够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而且不容易产生短路不良的电子元件。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

3、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7页附图14页CN101944442A1/2页21一种电子元件,具备;电子元件主体,该电子元件主体为长方体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主面、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侧面、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端面;第1外部电极,该第1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1端面、所述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第2外部电极,该第2外部电极形成在所述第2端面上;第1内部电极,该第1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与所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和第2内部电极,该第2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

4、,与所述第2外部电极连接,所述第1外部电极,具有第1导电层,该第1导电层覆盖所述第1端面、所述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不包含AG;和第2导电层,该第2导电层位于最外层地层叠在所述第1导电层之上,包含AG,所述第2导电层,具有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的第1接触部,但不与所述第1及第2侧面接触,所述第1及第2内部电极中,位于最靠近所述第1接触部的内部电极是所述第2内部电极,所述电子元件进而具备位于以最短距离连接该第2内部电极与所述第1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的第1内部导体;所述第1内部导体,只与所述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所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或者不与所述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

5、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2端面、所述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所述第2外部电极具有不包含AG的第1导电层;和位于最外层地层叠在所述第1导电层之上、包含AG的第2导电层,所述第2外部电极的第2导电层具有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的第2接触部,但不与所述第1及第2侧面接触,或者在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所述第2接触部的第1内部电极与所述第2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设置第2内部导体,或者使第2内部电极位于在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所述第2接触部的第1内部电极与所述第2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所述第2内部导体,只与所述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所述第2外部电极。

6、连接,或者不与所述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导电层,不覆盖所述第1导电层的位于所述第1及第2侧面上的部分。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导电层只覆盖所述第1导电层的位于所述第1及第2侧面上的部分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但不覆盖长度方向的前端部的部分。权利要求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2/2页3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所述第1内部导体。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导电层,包含作为主成分的AG或AGPD合金。7如权利要求1或2项所述的电子元件,。

7、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主体是用陶瓷制造的。8一种电子元件,具备电子元件主体,该电子元件主体为长方体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主面、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侧面、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端面;第1外部电极,该第1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1端面、所述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第2外部电极,该第2外部电极覆盖所述第2端面、所述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第1内部电极,该第1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与所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和第2内部电极,该第2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与所述第2外部电极连。

8、接,所述第1及第2外部电极,分别具有第1导电层,该第1导电层覆盖所述第1端面、所述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不包含AG;和第2导电层,该第2导电层位于最外层地层叠在所述第1导电层之上,包含AG,所述第1及第2外部导电层的各自的第2导电层,只位于所述第1导电层之上,且不与所述第1及第2主面和第1及第2侧面直接接触。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导电层,包含作为主成分的AG或AGPD合金。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主体是用陶瓷制造的。权利要求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1/17页4电子元件技术领域000。

9、1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详细地说,涉及具备内部电极及包含AG的外部电极的电子元件。背景技术0002近几年来,人们正在将许多陶瓷电子元件等电子元件安装到电子机器内部搭载的布线基板上。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将这些电子元件安装到布线基板上,通常使用包含PD的软钎焊料。可是,为了减轻环境负担,人们正在积极地试图不使用PD地安装电子元件。0003作为不使用PB地安装电子元件的方法,例如使用向环氧树脂类热硬化性树脂等热硬化性树脂中添加金属填充物等导电性微粒的导电性粘接剂及无PB软钎焊料安装电子元件的方法,已经广为人知,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2等中,公开了适合于该方法的各种方案。0004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

10、宜于使用无PB软钎焊料进行安装的电子元件,公开了一种层叠陶瓷电子元件。该层叠陶瓷电子元件在层叠陶瓷元件坯体该层叠陶瓷元件坯体在内部配置了由NI或NI合金构成的内部电极的两端形成外部电极,外部电极由将CU或CU合金作为主要成分的基底电极层和将AG或AG合金作为主要成分的最外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形成。0005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外部电极的最外部电极层采用包含AG的电极层的电子元件,适合于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在外部电极的最外部电极层采用包含AG的电极层后,能够提高外部电极和导电性粘接剂的亲和性,能够提高电子元件的安装强度。0006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158137号公报0007专利文献2JP特。

11、开2002203737号公报0008可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子元件中,起因于AG的迁移,有可能产生外部电极之间的短路不良。特别是在汽车的发动机控制组件ECU的内部或ECU的附近使用等时,如果电子元件周围的包围气的温度例如成为150以上的高温,使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子元件后,就很容易产生起因于AG的电气迁移的短路不良。发明内容0009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情况研制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而且不容易产生短路不良的电子元件。0010本发明涉及的第1电子元件,具备长方体状的电子元件主体、第1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电子元件主体,具有第1及。

12、第2主面、第1及第2侧面、第1及第2端面。第1及第2主面,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第1及第2侧面,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第1及第2端面,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覆盖第1端面、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1外部电极。在第2端面上形成第2外部电极。在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配置第1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与第1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2/17页5外部电极连接。在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配置第2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与第2外部电极连接。第1外部电极,具有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覆盖第1端面、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

13、1导电层。第1导电层不包含AG。位于最外层地在第1导电层上层叠第2导电层。第2导电包含AG。第2导电层具有与第1主面接触的第1接触部。第2导电层不与第1及第2侧面接触。第1及第2内部电极中,位于最靠近第1接触部的内部电极是第2内部电极,本发明涉及的第1电子元件进而具备位于以最短距离连接该第2内部电极和第1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的第1内部导体。第1内部导体只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第1外部电极连接,或者不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0011本发明涉及的第1电子元件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覆盖第2端面、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2外部电极,覆盖第2端面和第1主面的一部分。

14、、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2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具有不包含AG的第1导电层和位于最外层地在第1导电层上层叠、包含AG的第2导电层;第2外部电极的第2导电层一方面具有与第1主面接触的第2接触部,另一方面不与第1及第2侧面接触地在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第2接触部的内部电极和第2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设置第2内部导体,或者使第2内部电极位于在以最短距离连接最靠近第2接触部的第1内部电极和第2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第2内部导体,只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第2外部电极连接,或者不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采用该结构后,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第2接触部的AG的迁移。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及。

15、第2外部电极之间产生的短路不良。0012本发明涉及的第1电子元件在其他的特定的情况下,第2导电层不覆盖第1导电层的位于第1及第2侧面上的部分。采用该结构后,由于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来自第2导电层的AG的迁移,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产生的短路不良。0013本发明涉及的第1电子元件在别的特定的情况下,第2导电层只覆盖第1导电层的位于第1及第2侧面上的部分的各自的除了长度方向中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采用该结构后,由于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来自第2导电层的AG的迁移,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产生的短路不良。0014本发明涉及的第1电子元件在另一个其它的特定的情况下,设置多个第1导电体。采用该结构后,。

16、由于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来自第1接触部的AG的迁移,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产生的短路不良。0015本发明涉及的第2电子元件,具备长方体状的电子元件主体、第1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电子元件主体,具有第1及第2主面、第1及第2侧面、第1及第2端面。第1及第2主面,沿着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延伸。第1及第2侧面,沿着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第1及第2端面,沿着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延伸。覆盖第1端面、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的一部分地形成第1外部电极。覆盖第2端面、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的一部分地形成第2外部电极。在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配置第1内部电极。第1内部。

17、电极与第1外部电极连接。在电子元件主体的内部,配置第2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与第2外部电极连接。第1及第2外部电极,分别具有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覆盖第1端面、第1主面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各自的一部分地形成第1导电层。第1导电层不包含AG。位于最外层地在第1导电层上层叠第2导电层。第2导电包含AG。第1及第2外部导电层各自的第2导电层,只位于第1导电层之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3/17页6上,不与第1及第2主面和第1及第2侧面直接接触。0016本发明涉及的第1及第2电子元件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第2导电层作为主成分,包含AG或AGPD合金。采用该结构后,能够很。

18、容易地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0017本发明涉及的第1及第2电子元件在其它的特定的情况下,电子元件主体是用陶瓷制造。0018在本发明涉及的第1及第2电子元件中,第1及第2外部电极的各自的最外层,由包含AG的第2导电层构成,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0019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第1电子元件中,在以最短距离连接第1及第2内部电极中最靠近第1接触部的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和第1接触部的假想直线上设置第1内部导体;第1内部导体,只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第1外部电极连接,或者不与第1及第2外部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第1接触部的AG的迁移,不容易产生短路不良。002。

19、0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第2电子元件中,第2导电层只位于第1导电层之上,不与第1及第2主面和第1及第2侧面直接接触。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第2导电层的AG的迁移,不容易产生短路不良。附图说明0021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立体图。0022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平面图。0023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观察时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侧面图。0024图4是从图2中的箭头观察时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主视图。0025图5是图2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26图6是图3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27图7是图5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28图8是图5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29图9是图5中。

20、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30图10是图5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31图11是表示形成第2导电层的第1部分的工序的示意图。0032图12是表示形成第2导电层的第2部分的工序的示意图。0033图13是表示形成第2导电层的第2部分的工序的示意图。0034图14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剖面图。0035图15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剖面图。0036图16是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立体图。0037图17是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剖面图。0038图18是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平面图。0039图19是从图18中的箭头观察时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主视图。00。

21、40图20是图18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41图21是图18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42图中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4/17页700431、2电子元件004410电子元件主体004510A电子元件主体的第1主面004610B电子元件主体的第2主面004710C电子元件主体的第1侧面004810D电子元件主体的第2侧面004910E电子元件主体的第1端面、005010F电子元件主体的第2端面005110G陶瓷层005210J、10K间隙005311第1内部电极005412第2内部电极005513A第1内部导体005613B第3内部导体005714A第2内部导体0。

22、05814B第4内部导体005915第1外部电极006018第2外部电极006116、19第1导电层006216A、19A第1导电层的第1部分006316B、19B第1导电层的第2部分006416C、19C第1导电层的第3部分006516D、19D第1导电层的第4部分006616E、19E第1导电层的第5部分006717、20第2导电层006817A、20A第2导电层的第1部分006917B、20B第2导电层的第2部分007017C、20C第2导电层的第3部分007117D、20D第2导电层的第4部分007217E、20E第2导电层的第5部分007317B1第1接触部007420B1第2接触部。

23、007517C1第3接触部007620C1第4接触部007730导电性膏0078L1L4假想直线具体实施方式0079下面,参照附图,讲述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从而阐明本发明。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5/17页80080第1实施方式0081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平面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侧面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的简要的主视图。图5是图2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6是图3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7是图5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8是图5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图9是图5中的线的。

24、简要的剖面图。图10是图5中的线的简要的剖面图。0082电子元件主体100083如图1图3所示,电子元件1具备长方体状的电子元件主体10。如图3所示,电子元件主体10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及宽度方向W延伸的第1及第2主面10A、10B。如图2所示,电子元件主体10具有沿着高度方向H及长度方向L延伸的第1及第2侧面10C、10D。还如图5所示,具有沿着高度方向H及宽度方向W延伸的第1及第2端面10E、10F。0084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长方体状”包含角部及棱线部为倒角状或倒圆角状的长方体。就是说,所谓“长方体状”的元件,是指具有第1及第2主面、第1及第2侧面和第1及第2端面的元件整体。另外,可以在。

25、一部分主面、侧面、端面或所有的主面、侧面、端面上形成凹凸等。0085对于电子元件主体10的尺寸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电子元件主体10的高度尺寸、长度尺寸及宽度尺寸分别为05MM25MM、10MM32MM、05MM25MM左右。0086电子元件主体10只要是由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元件主体10由陶瓷形成。具体地说,电子元件主体10由在高度方向H上层叠多个陶瓷层的陶瓷层层叠体构成。因此,更详细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元件1是层叠陶瓷电子元件。0087形成电子元件主体10的陶瓷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按照所需的电子元件1的特性适当选择。0。

26、088例如电子元件1是电容器时,可以由介电体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10。作为介电体陶瓷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列举BATIO3、CATIO3、SRTIO3、CAZRO3等。此外,除了所述介电体陶瓷以外,还可以按照所需的电子元件1的特性,适当地向电子元件主体10中添加MN化合物、FE化合物、CR化合物、CO化合物、NI化合物等副成分。0089例如电子元件1是陶瓷压电元件时,可以由压电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10。作为压电陶瓷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列举PZT钛酸锆酸铅类陶瓷等。0090例如电子元件1是热敏电阻元件时,可以由半导体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10。作为半导体陶瓷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列举尖晶石类陶瓷等。0。

27、091例如电子元件1是电感元件时,可以由磁性体陶瓷形成电子元件主体10。作为磁性体陶瓷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列举铁氧体陶瓷等。0092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0093如图5及图6所示,在电子元件主体10的内部,沿着高度方向等间隔地交替配置多个大致为矩形的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分别平行于第1及第2主面10A、10B。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在高度方向H中,通过陶瓷层10G作媒介,互相相对。此外,陶瓷层10G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05M10M左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6/17页9右。0094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

28、、12各自的厚度,也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03M20M左右。0095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分别只在第1端面10E及第2端面10F中的某一个上露出。详细地说,如图5及图9所示,第1内部电极11在第1端面10E上露出。如图6及图9所示,第1内部电极11不在第2端面10F、第1及第2主面10A、10B和第1及第2侧面10C、10D上露出。0096如图5及图8所示,第2内部电极12在第2端面10F上露出。如图6及图8所示,第2内部电极12不在第1端面10E、第1及第2主面10A、10B和第1及第2侧面10C、10D上露出。0097因此,如图6、图8及图9所示,在电子元件主体10的宽度方向W的。

29、两端部,形成没有配置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的间隙10J、10K。此外,沿着间隙10J、10K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30M300M左右。0098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将适当的导电材料作为主成分包含。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例如最好包含NI、CU、AG、PD及AU中的一种以上的金属。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例如可以由AGPD等合金构成。0099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0100如图1所示,电子元件1具备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第1外部电极15,如图5及图9所示,与第1内部电极11连接。另一方面,第2外部电极18,如图5及图8所示,与第2内部电极1。

30、2连接。0101如图1图5、图8及图9所示,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分别从两端面10E、10F到第1及第2主面10A、10B和第1及第2侧面10C、10D地形成。就是说,第1外部电极15覆盖第1端面10E、第1及第2主面10A、10B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10C、10D的一部分地形成。第2外部电极18覆盖第2端面10F、第1及第2主面10A、10B的一部分和第1及第2侧面10C、10D的一部分地形成。0102如图5所示,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的位于第1及第2主面10A、10B之上的部分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高度方向H上,与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重叠。0103。

31、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分别由包含第1导电层16、19和第2导电层17、20在内的层叠体构成。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分别由第1导电层16、19和第2导电层17、20的层叠体构成。0104第1导电层16、19,在电子元件主体10的表面的正上方形成。就是说,第1导电层16、19与电子元件主体10相接地形成。第1导电层16、19,从第1或第2端面10E、10F到第1及第2主面10A、10B和第1及第2侧面10C、10D地形成。0105具体地说,如图1图5所示,构成第1外部电极15的一部分的第1导电层16,具有覆盖第1端面10E的第1部分16A、覆盖第1主面10A。

32、的一部分的第2部分16B、覆盖第2主面10B的一部分的第3部分16C、覆盖第1侧面10C的一部分的第4部分16D、覆盖第2侧面10D的一部分的第5部分16E。另外,构成第2外部电极18的一部分的第1导电层19,具有覆盖第2端面10F的第1部分19A、覆盖第1主面10A的一部分的第2部分19B、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7/17页10覆盖第2主面10B的一部分的第3部分19C、覆盖第1侧面10C的一部分的第4部分19D、覆盖第2侧面10D的一部分的第5部分19E。0106如图5所示,第2导电层17、20构成第1或第2外部电极15、18的最外层。换言之,第2导电层17、。

33、20位于最外层地被层叠在第1导电层16、19之上。就是说,不在第2导电层17、20之上形成电镀层等。010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导电层17、20只在第1及第2端面10E、10F和第1及第2主面10A、10B之上形成,而不在第1及第2侧面10C、10D之上形成。因此,第2导电层17、20不直接接触第1及第2侧面10C、10D。0108具体地说,构成第1外部电极15的一部分的第2导电层17,具有覆盖第1导电层16的第1部分16A的第1部分17A、覆盖第2部分16B的第2部分17B、覆盖第3部分16C之上的第3部分17C。另外,构成第2外部电极18的一部分的第2导电层20,具有覆盖第1导电层19的第。

34、1部分19A的第1部分20A、覆盖第2部分19B的第2部分20B、覆盖第3部分19C的第3部分20C。0109如图3及图5所示,第2导电层17、20的第2部分17B、20B各自的前端部,与第1主面10A直接接触。另外,第2导电层17、20的第3部分17C、20C各自的前端部,与第2主面10B直接接触。具体地说,第2导电层17的第2部分17B的前端部,构成与第1主面10A直接接触的第1接触部17B1。第2导电层20的第2部分20B的前端部,构成与第1主面10A直接接触的第2接触部20B1。第2导电层17的第3部分17C的前端部,构成与第2主面10B直接接触的第3接触部17C1。第2导电层20的第。

35、3部分20C的前端部,构成与第2主面10B直接接触的第4接触部20C1。0110第1导电层16、19,不包含AG。在这里,所谓“不包含AG”是指实质上不包含AG,而不局限于AG的含有量是0重量的情况。具体地说,所谓“不包含AG”是指在构成第1导电层16、19的整个成分中,AG的含有量是01重量以下的情况。0111对于构成第1导电层16、19的导电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将AU、PD等的贵金属、CU、NI等的贱金属或这些金属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主成分包含的合金。此外,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包含NI等的贱金属时,从提高第1、第2外部电极15、18和第1、第2内部电极11、12的连接可靠性的。

36、观点上说,优选使第1导电层16、19也包含NI等的贱金属。另外,还可以向第1导电层16、19添加玻璃成分等导电材料以外的成分。在构成第1导电层16、19的整个成分中,导电材料最好包含80重量以上。0112另一方面,第2导电层17、20包含AG。构成第2导电层17、20的导电材料,作为主成分,优选包含AG或AGPD合金,最好实质上只由AG或AGPD合金构成。此外,构成第2导电层17、20的导电材料也可以包含AU等AG以外的贵金属及CU等的贱金属。在构成第2导电层17、20的整个成分中,AG最好包含50重量以上。另外,还可以向第2导电层17、20添加玻璃成分等导电材料以外的成分。在构成第2导电层1。

37、7、20的整个成分中,导电材料最好包含80重量以上。0113此外,对于第1导电层16、19和第2导电层17、20各自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10M50M左右。0114第1第4内部导体13A、13B、14A、14B0115主要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子元件主体10内形成第1第4内部导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8/17页11体13A、13B、14A、14B。第1第4内部导体13A、13B、14A、14B被配置在第2导电层17、20的第2部分17B、20B各自的接触部17B1、20B1或第2导电层17、20的第3部分17C、20C各自的接触部17C1、20。

38、C1和第1、第2内部电极11、12之间。0116具体地说,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中的最靠近第1接触部17B1的第2内部电极12A和第1接触部17B1的假想直线LI上,第1内部导体13A位于第2内部电极12A和第1接触部17B1之间。第1内部导体13A与第1外部电极15连接。如图7所示,第1内部导体13A大致为矩形,从第1端面10E朝着第2端面10F一侧延伸。在宽度方向W中,在整个第2内部电极12A之上配置第1内部导体13A。换言之,在宽度方向W中,第2内部电极12A的整个上方都被第1内部导体13A覆盖。此外,可以使第1内部导体13A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2内部电极12A。

39、。0117如图5所示,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中的最靠近第3接触部20B1的第1内部电极11A和第2接触部20B1的假想直线L2上,第2内部导体14A位于第1内部电极11A和第2接触部20B1之间。第2内部导体14A与第2外部电极18连接。如图7所示,第2内部导体14A大致为矩形,从第2端面10F朝着第1端面10E一侧延伸。如图6所示,在宽度方向W中,在整个第1内部电极11A之上配置第2内部导体14A。换言之,在宽度方向W中,第1内部电极11A的整个上方都被第2内部导体14A覆盖。此外,可以使第2内部导体14A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1内部电极11A。0118此外,在本实施。

40、方式中,在高度方向H中的相同位置,形成第2内部导体14A和第1内部导体13A。但是,也可以在高度方向H中的不同位置,形成第2内部导体14A和第1内部导体13A。0119如图5所示,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中的最靠近第3接触部17C1的第2内部电极12B和第3接触部17C1的假想直线L3上,第3内部导体13B位于第2内部电极12B和第3接触部17C1之间。第3内部导体13B与第1外部电极15连接。如图10所示,第3内部导体13B大致为矩形,从第1端面10E朝着第2端面10F一侧延伸。在宽度方向W中,在整个第2内部电极12B之上配置第3内部导体13B。换言之,在宽度方向W中。

41、,第2内部电极12B的整个上方都被第3内部导体13B覆盖。此外,可以使第3内部导体13B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2内部电极12B。0120如图5所示,在以最短距离连接多个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中的最靠近第4接触部20C1的第1内部电极11B和第4接触部20C1的假想直线L4上,第4内部导体14B位于第1内部电极11B和第4接触部20C1之间。第4内部导体14B与第2外部电极18连接。如图10所示,第2内部导体14A大致为矩形,从第2端面10F朝着第1端面10E一侧延伸。如图6所示,在宽度方向W中,在整个第1内部电极11B之上配置第4内部导体14B。换言之,在宽度方向W中,第1内部电极11B的。

42、整个上方都被第4内部导体14B覆盖。此外,可以使第4内部导体14B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第1内部电极11B。012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高度方向H中的相同位置,形成第4内部导体14B和第3内部导体13B。但是,也可以在高度方向H中的不同位置,形成第4内部导体14B和第3内部导体13B。0122第1第4内部导体13A、13B、14A、14B,和第1及第2内部电极11、12同样,作为主成分包含适当的导电材料。第1第4内部导体13A、13B、14A、14B,例如最好将NI、CU、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9/17页12AG、PD及AU中的一种以上的金属作为主成分包含。第1。

43、第4内部导体13A、13B、14A、14B例如可以由AGPD等合金形成。0123对于第1第4内部导体13A、13B、14A、14B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03M20M左右。0124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的最外层的第2导电层17、20,包含AG。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元件1能够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2导电层17、20作为主成分包含AG或AGPD合金,所以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元件1更加宜于使用导电性粘接剂进行安装。0125可是,象本实施方式这样,使包含AG的第2导电层17和电子元件主体10的表面直接接触时,AG就从第2导电层1。

44、7向电子元件主体10内迁移,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之间有可能短路。特别是第2导电层17作为主成分包含AG或AGPD合金时,容易产生AG的迁移,所以存在更容易产生短路不良的倾向。0126与此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触部17B1、17C1和第2内部电极12A、12B之间,配置与第1外部电极15接触的第1及第3内部导体13A、13B。因此,能够抑制电场集中于包含AG的接触部17B1及接触部17C1。从而能够抑制来自第2导电层17的接触部17B1及接触部17C1的AG的迁移。同样,在接触部20B1、20C1和第1内部电极11A、11B之间,配置与第2外部电极18接触的第2及第4内部导体14A、。

45、14B。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第2导电层20的接触部20B1、20C1的AG的迁移。这样,能够有效地抑制起因于AG的迁移而产生的短路不良。0127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导电层17、20不在第1及第2侧面10C、10D之上形成,不与第1及第2侧面10C、10D直接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来自位于第1及第2外部电极15、18的第1及第2侧面10C、10D之上的部分的AG的迁移。这样,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起因于AG的迁移而产生的短路不良。0128此外,还可以考虑在间隙10J、10K部分也设置内部导体,从而抑制AG的迁移。可是这时,需要沿着高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L设置内部导体。就是说,需要设置沿着与陶瓷层10。

46、G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内部导体。因此,给层叠陶瓷电子元件的制造增加了困难。与此不同,如果象本实施方式这样,不在第1及第2侧面10C、10D之上形成第2导电层17、20,从而抑制AG的迁移,就不需要设置沿着高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L的内部导体,能够很容易地制造电子元件1。0129从抑制来自第2导电层17、20的AG的迁移的观点上说,还可以考虑不在第1导电层16、19的第2及第3部分16B、19B、16C、19C之上形成第2导电层17、20。或者还可以考虑使接触部17B1、17C1、20B1、20C1和第2主面10A、10B不接触。可是这时,就不存在第2导电层17、20和电子元件主体10直接接合的部分。因。

47、此,存在着向第2导电层17、20施加外力时,第2导电层17、20容易剥离的倾向。与此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17B1、17C1、20B1、20C1和第2主面10A、10B直接接合。因此,能够提高第2导电层17、20对于电子元件主体10而言的粘合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第2导电层17、20从电子元件主体10中剥离。0130此外,如果接触部17B1、17C1和接触部20B1、20C1之间的距离变短,就存在着使电场集中于接触部17B1、17C1和接触部20B1、20C1之间的倾向。因此,最好使接触部17B1、17C1和接触部20B1、20C1的距离在不会导致第2导电层17、20对于电子元件主体10。

48、而言说明书CN101944435ACN101944442A10/17页13的粘合力过低的范围内。具体地说,接触部17B1、17C1和接触部20B1、20C1之间的距离,最好是电子元件1的长度方向L的05倍以上。0131电子元件1的制造方法0132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件1的制造方法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例如可以按照以下要领制造。0133首先,准备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内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内部导体形成用膏、外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此外,内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和内部导体形成用膏可以相同。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及各导电性膏,包含粘接剂及溶剂。作为粘接剂及溶剂,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粘接剂及溶剂。外部电极。

49、形成用导电性膏,可以包含玻璃成分0134接着,采用网版印刷法等众所周知的印刷法,在陶瓷印刷电路基板上涂敷内部电极形成用导电性膏及内部导体形成用膏,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及内部导体形成用图案。0135再接着,层叠多枚没有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及内部导体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在其上依次层叠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形成内部导体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和没有形成内部电极形成用图案及内部导体形成用图案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从而形成母层叠体。根据需要,可以利用静液压式压力机等,朝着层叠方向挤压母层叠体,压接层叠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0136然后,将原始的母层叠体切断成为规定的尺寸,形成原始的陶瓷层叠体。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始的陶瓷层叠体实施滚磨等后,再对角部及棱线部进行倒角或倒圆角。0137接着,烧成原始的陶瓷层叠体。按照使用的陶瓷的种类,适当设定烧成温度。例如可以使原始的陶瓷层叠体的烧成温度为9001300左右。烧成时的保护气,既可以是大气保护气,也可以是氮气保护气、包含水蒸气的氮气保护气等。0138再接着,在烧成后的陶瓷层叠体的端面上涂敷导电性膏,烘干后分别形成第1及第2导电层,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