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主流的空气净化器通常是采用一侧进风一侧出风、或者两
侧进风顶部出风的循环方式,也即,通过风机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过
多级过滤材质(例如除甲醛网、除PM2.5网等),然后经出风口送出净化处
理后的新空气。
现有技术的这种采用一侧进风一侧出风、或者两侧进风顶部出风的风
道模式,限制了空间结构,导致机内空间利用率不高,净化器整体结构不
紧凑,体积较大,并且风阻相对较大,使空气净化器难以实现大风量和高
净化率。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其使得
机内风阻减小、风压增强、风量增加,从而提高净化效率。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空气净化器,其包括机壳、位于机壳内部的风机组件、以及设置
在机壳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进风口设置在机壳下方,出风口设置
在机壳上方,风机组件轴线竖直地安装在机壳内,并被配置为自下而上地
进行送风。
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电机支架、离心风叶和风道构件,
其中,离心风叶、风道构件和电机支架同轴地套叠在一起,电机固定在电
机支架上,电机轴与离心风叶固定连接,风道构件与电机支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机支架包括侧壁和电机安装座,在所述电机支架的顶
部处在所述侧壁与所述电机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承梁。
优选地,所述多个支承梁包括4个非对称设置的不规则支承梁。
优选地,所述支承梁具有变化的宽度,且两端的宽度大于中间部位的
宽度。
优选地,所述电机支架的截面外轮廓为大致方形,其中方形的三个角
部为圆角,另一个角部为斜角。
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电机压板,其与电机安装座相配合地将
电机固定在位。
优选地,所述风道构件一端通过止口与电机支架内壁凸起的台阶配合,
另一端通过凸起的外围与电机支架相固定。
优选地,风道构件的内侧设置有凹凸不平的褶皱。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在机壳侧壁与净化器底座之间围绕机身360度设
置,和/或,所述出风口在机身顶部围绕机壳顶壁360度设置。
优选地,进风口和/或出风口的两侧处设置导流斜坡。
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与现有技术的空气净化器相比,风从整机下方吸
入,从整机上方送出,而风道组件轴线竖直地安装在机身内部,使得机内
风阻减小,风压增强,由此带来风量增加,从而提高净化效率。而风道构
件和电机支架的优选结构则进一步减小了风阻、避免了涡流。进一步地,
进风口和出风口隐藏在整机的外观面中,避免了直接暴露在外面的缺陷,
提高了美观度。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进行描
述。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的风机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风机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风机组件中的电机支架的透视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电机支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2的风机组件中的风道构件的透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风道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的风机组件中的离心风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图2的风机组件中的离心风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图2的风机组件中的离心风叶位于第三位置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图2的风机组件中的离心风叶位于第三位置时的另一角度的局
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2示意地示出了风道构件与电机支架的固定连接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见图1,其中示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
的外形。该空气净化器包括机壳1、位于机壳1内部的风机组件(图2、图
3中单独示出)、以及设置在机壳1上的进风口2和出风口3。如图所示,
与现有技术的空气净化器不同,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的进风口2设置在机
壳1下方,出风口3设置在机壳1上方,从而形成下方进风、上方出风的
循环送风方式。与该循环送风方式相匹配地,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中,风
机组件轴线竖直地安装在机壳1内,并被配置成自下而上地进行送风。
例如,风机组件可以安装在机身的中部,各种过滤组件(例如除甲醛
组件、除PM2.5组件等),可以安装在风机组件的下方。
这样,风机组件将空气从下方的进风口吸入机壳内部,经过滤组件过
滤后进入风机组件,被风机组件加速后继续向上方吹送,进而经过上方的
出风口送出,完成空气的净化过程。由于在机身内的空气流在进风口与出
风口之间不发生方向的明显改变,基本上沿着自下而上的方向行进,因而
可减小风阻、增强风压,使得风量增加,从而可提高净化效率。
本发明的风机组件的优选结构如图2-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总体上包
括电机4、电机支架5、离心风叶6和风道构件7,其中,离心风叶6、风
道构件7和电机支架5同轴地套叠在一起,即,电机支架5位于最外侧,
离心风叶5位于最内侧。电机4固定在电机支架5上,电机轴与离心风叶6
固定连接,风道构件7与电机支架5固定连接。
由于空气流的行进方向为自下而上,即,从下方进入离心风叶内部,
经离心风叶的加速后进入离心风叶与风道构件之间的空隙中并经风道构件
上方的开口送出。由于离心风机可以实现360度出风,当风的流向与离心
风机的轴向方向一致时,则同样可以实现在离心风机周围360度的范围内
出风,这样,风道构件的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离心风机的蜗壳而言得以
简化和减小尺寸,原因在于其省略了蜗舌、侧部出风口等构件。于是,本
发明的风机组件有效节约了空间,使机内空间利用率提高。
优选地,如图4-5所示,所述电机支架5包括侧壁51和电机安装座52,
在所述电机支架5的顶部处在所述侧壁51与所述电机安装座52之间设置
有多个支承梁53。例如,电机安装座52包括与电机外形相匹配的电机承窝,
电机4以前端面为定位面安装在该电机承窝中,电机轴从该承窝的底部伸
出,以便与离心风叶6进行连接,例如,借助于垫片和螺母进行固定连接。
多个支承梁53之间的空隙构成气流通道的一部分,也即,风道构件上
方的开口与前述空隙很大部分地重叠,从而,空气从风道构件向上流动时,
能够几乎不受阻碍地流到风机组件的上方,因为各支承梁的面积与前述空
隙的面积相比,前者仅占后者的例如1/5以下,因而支承梁对空气的阻挡
作用有限。
优选地,所述多个支承梁53包括4个非对称设置的不规则支承梁,例
如螺旋横梁。例如如图6、图7所示,当风道构件7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导流
道70时,螺旋横梁的螺旋方向优选根据导流道的出风口方向设计,从而可
起到引流作用。
可见,4个非对称的支承梁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支承电机安装座中
的电机,同时,设计的结构优选还根据风的流向进行设计,该设计可避免
涡流,大大降低了风阻、噪声、振动,提高了整机性能。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支承梁53具有变化的宽度,其两端(即分
别与电机支架内壁连接的外侧端以及与电机安装座连接的内侧端)的宽度
大于中间部位的宽度。优选地,内侧端的宽度大于外侧端的宽度,并且,
内侧端的两个边缘分别与电机安装座的外周缘平滑过渡连接。这样可在保
证支承刚度的情况下最少程度地阻碍风的流动。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电机支架5的截面外轮廓为大致方形,其
中方形的三个角部为圆角,另一个角部为斜角。电机支架5的外形上的非
对称构造可以简化装配过程,该斜角可以作为装配时的参考基准来确定风
机组件的取向。优选地,机身壳体也可以设置成包括三个圆角和一个斜角
的大致方形截面外轮廓,从而保证安装方向的唯一性,使得整机安装过程
得以简化。
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电机压板8,其与电机安装座52相配合
地将电机4固定在位。由于电机通常以前端面为基准进行定位并进行固定,
而本发明中,电机前端面嵌入电机安装座的承窝底部,为保证电机的可靠
定位和固定,电机压板8在电机的后端面处将电机压向电机安装座。优选
地,参见图2-3,电机压板8具有大致盘形的结构,其周边设有孔,电机紧
固螺钉经前述孔拧入电机安装座上的螺钉孔内。优选地,电机压板8与电
机后端面形状匹配。
优选地,所述风道构件7的一端(上端)通过止口与电机支架5内壁
凸起的台阶配合(参见图3),另一端(下端)通过凸起的外围与电机支架
5相固定,例如通过外围的四个凸起与电机支架螺钉固定。例如,如图12
所示,风道构件7包括四个凸起的螺钉柱73,电机支架5上则设有螺钉孔
59,从而可通过螺钉将二者相固定。
优选地,风道构件7的内侧设置有凹凸不平的褶皱(例如包括第一褶
皱面71和第二褶皱面72)。例如,这些褶皱构成风道构件7内壁的多个导
流道70,多个导流道70沿离心风叶6的周向均匀设置在风道构件7内壁上。
多个导流道70可以将更多的气流导向至出风口,使得从出风口处流出的气
流更均匀,从而提高了离心风机的风道构件的性能。为了使得导流道70与
风道构件的结构相适应,优选地,导流道70为四个。也即,这种结构是根
据风的流向设计,该设计大大降低了风阻、噪声、振动,提高了整机的性
能。
当接通电源时,离心风叶6开始运转,如图8所示,第一叶片61和第
二叶片62之间的气流由于第一叶片61的压力面的作用,气流将被甩出第
一叶片61和第二叶片62之间的流道,进入第二叶片62和第二褶皱面72
之间的区域C,并在C区域被挤压和被加速,以此类推。在D区域获得沿
第二褶皱面72的切向速度(如图9所示),随后由于后续气流的补充,被
加速的气流将进入区域E(如图10所示),由于在区域E同样设置了第一
褶皱面71,使得气流拥有了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如图11所示)。由于存在
4个相同的导流道70,能使得在垂直于出风口的表面的出风较均匀。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2设置在机壳1侧壁与净化器底座9之间,优选
围绕机身360度设置,如图1所示。也即,机壳侧壁与底座9之间的围绕
机身一圈的环形缝隙作为进风口。这种结构可节省空间:进风口的长度等
于机身周长,因而在进风口宽度较小(即在机身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小)的
情况下,也能保证合适的进风口面积,从而进风口所占用的机身空间可大
大减小。此外,这种结构还特别有益于机身的美观性,因为进风口可在很
大程度上被隐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机身上的格栅进风口而言,美观性大
幅提升。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3在机身顶部围绕机壳顶壁10的周围360度设置,
如图1所示。也即,机壳顶壁10(例如用于触摸控制和/或显示)与机壳侧
壁之间的环形间隙作为出风口3。与进风口类似地,出风口的这种设置也有
利于节省空间,以及有益于机身的美观性(出风口也更容易被隐藏)。
为进一步减小风阻,进风口和/或出风口的两侧处优选设置导流斜坡,
从而使空气平缓地进入和/或离开空气净化器。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3内设置有格栅11。例如,从外部顺着出风口看
进去时,仅能看到格栅。该格栅的作用主要包括:防止大物件掉入机内、
装饰作用等等。
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与现有技术的空气净化器相比,风从整机下方(优
选在下方周围)吸入,从整机上方(优选在上方周围)送出,而风道组件
轴线竖直地安装在机身内部(中部),使得风阻减小,对风的导流作用加强,
避免了涡流,而且使得风压增强,由此带来风量增加,从而提高净化效率。
而风道构件和电机支架的优选结构则进一步减小了风阻、避免了涡流。进
一步地,进风口和出风口隐藏在整机的外观面中,避免了直接暴露在外面
的缺陷,提高了美观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
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
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
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
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