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8583943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64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005302.0

申请日:

20080213

公开号:

CN101627015B

公开日:

201202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7D231/14

主分类号:

C07D231/14

申请人:

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

发明人:

梅谷豪毅,垣元刚,青木要治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039744/200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杨宏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造方法。由含氟酰基衍生物和氨基丙烯腈衍生物调制含氟酰基丙烯腈衍生物后,使其与肼衍生物反应,由此制备下述通式(1)(式中,Rf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等,R2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等。)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另外,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水反应,由此制备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权利要求书

1.下述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式中,Rf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2表示氢原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通式(1)中,Rf表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 3.下述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使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工序,式中,Rf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2表示氢原子,式中,Rf、R1及R2与上述含义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和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下述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工序,式中,Rf、R2与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含义相同,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甲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式中,R1与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含义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者一个为甲基另一个为环己基、或者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工序,式中,Rf与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义相同,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羰基氧基,式中,R2、R3、R4与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义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2表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甲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O(C=O)Rf。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一个表示甲基另一个表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 12.下述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使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反应的工序,式中,Rf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甲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式中,R1表示甲基或乙基,式中,Rf、R1、R2与上述含义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通式(1)、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一个表示甲基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通式(1)、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工序,式中,Rf与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含义相同,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羰基氧基,式中,R2、R3、R4与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含义相同。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2表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甲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O(C=O)Rf。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一个表示甲基并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或者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 19.下述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式中,Rf表示碳原子数为2~6的全氟烷基,R1表示甲基或乙基,R2表示氢原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其中,通式(2)中,Rf表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含有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化合物组能成为药物和农药领域中有效的生理活性物质。并且,由于氰基可以转化为羧酸、氨基甲基、氨基羰基、烷氧基亚氨基等各种官能团,所以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也能成为该领域中有用的制备中间体。因此,提供新型的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是重要的,并进行了各种技术开发。 

以下,给出代表性的现有技术的例子。 

(1)使用[双(三氟乙酰氧基)碘]苯和碘,将三氟甲基吡唑衍生物碘化后,用氰化铜导入氰基的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2)用维尔斯梅尔试剂在三氟甲基吡唑衍生物中导入甲酰基后,使其与羟胺、然后与氧氯化磷反应来合成吡唑腈衍生物的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5/05601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特开平8-208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关于方法(1),[双(三氟乙酰氧基)碘]苯和氰化铜等试剂在安全上不理想,铜之类过渡金属类在废弃方面有问题。并且,由三氟甲基源开始的工序数也多,不适合于工业生产。关于(2)也有同样的问题。使用作为安全上成问题的试剂的羟胺、作为废弃方面有问题的试 剂的氧氯化磷,并且工序数也多。进而,还必须用不适合大量合成的硅胶柱色谱进行精制。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新型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能简便且以工业规模实施的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和新型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由含氟酰基衍生物和氨基丙烯腈衍生物调制2-含氟酰基-3-氨基丙烯腈衍生物后,使其与肼衍生物反应,由此可以制备目标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该方法能有效供给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腈之类新型吡唑腈衍生物。并且明确了该新型吡唑腈衍生物由于能效率良好地转化为成为农园艺用杀菌剂等的重要原料的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酸,所以是非常有用的制备中间体。通过以上发现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以下所述。 

<1>下述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 

(式中,Rf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R2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 

<2>如上述<1>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通式(1)中,R2表示氢原子。 

<3>如上述<2>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通式(1)中,Rf表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4>下述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使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工序。 

(式中,Rf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R2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或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 

(式中,Rf、R1及R2与上述含义相同。) 

<5>如上述<4>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和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中,R2表示氢原子。 

<6>如上述<5>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和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7>如上述<4>所述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下述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工序。 

(式中,Rf、R2与上述<4>中记载的含义相同,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可以 被取代的芳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或者碳原子数为1~6的可以被取代的酰基、或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 

(式中,R1与上述<4>中记载的含义相同。) 

<8>如上述<7>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2表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者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 

<9>如上述<8>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者一个为甲基另一个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0>如上述<8>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 

<11>如上述<7>所述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工序。 

(式中,Rf与上述<7>所述的含义相同,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羰基 氧基。) 

(式中,R2、R3、R4与上述<7>所述的含义相同。) 

<12>如上述<11>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2表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结构所必需的原子组,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O(C=O)Rf。 

<13>如上述<12>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一个表示甲基另一个表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4>如上述<12>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2)、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 

<15>下述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使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反应的工序。 

(式中,Rf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可 以被取代的芳基、或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6的可以被取代的酰基、或者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 

(式中,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 

(式中,Rf、R1、R2与上述含义相同。) 

<16>如上述<15>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通式(1)、通式(3)和通式(4)中,R2表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 

<17>如上述<16>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通式(1)、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一个表示甲基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8>如上述<16>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通式(1)、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 甲基。 

<19>如上述<15>所述的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下述工序,由下述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f与上述<15>所述的含义相同,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羰基氧基。) 

(式中,R2、R3、R4与上述<15>所述的含义相同) 

<20>如上述<19>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2表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结构所必需的原子组,X表示卤原子、羟基或-O(C=O)Rf。 

<21>如上述<20>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三氟甲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一个表示甲基并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或者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22>如上述<20>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中,通式(1)、通式(3)、通式(4)、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Rf表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表示碳原 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 

<23>下述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式中,Rf表示碳原子数为2~6的全氟烷基,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2表示氢原子。) 

<24>如上述<23>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其中,通式(2)中,Rf表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新型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和能简便并以工业规模实施的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和新型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案。 

以下,记载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说明。 

通式(1)中的Rf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可以为直链烷基,也可以为支链烷基。具体而言,表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等直链状烷基,或异丙基、异丁基、仲丁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 基丁基等支链烷基。 

通式(1)中的Rf中,所述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可以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具体而言,可以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七氟丙基、七氟异丙基、九氟丁基等全氟烷基,也可以为单氟甲基、二氟甲基等具有氢原子的氟烷基,还可以为氯二氟甲基、溴二氟甲基等具有氟原子和其他卤原子的氟烷基。 

本发明中,Rf优选为选自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和七氟丙基中的氟烷基,较优选为三氟甲基。 

通式(1)中的R1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Rf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1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表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等。 

通式(1)中的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的取代基是指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等烷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六氟丙基、六氟异丙基、三氟乙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溴二氟甲基、单氟甲基等卤素取代烷基;苯基等芳基;苄基等芳基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等烷氧基;环丙氧基、环丁氧基、环戊基氧基、环己基氧基等环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乙氧基、三氯乙氧基等卤素取代烷氧基;苯氧基等芳基氧基;苄基氧基等芳基烷基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丙氧基羰基、异丙氧基羰基、丁氧基羰基、异丁氧基羰基、仲丁氧基羰基、叔丁氧基羰基等烷氧基羰基;环丙氧基羰基、环丁氧基羰基、环戊基氧基羰基、环己基氧基羰基等环烷氧基羰基;三氟甲氧基羰基、二氟甲氧基羰基、三氟乙氧基羰基、三氯乙氧基羰基等卤素取代烷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等芳基氧基羰基;苄基氧基羰基等芳基烷基氧基羰基;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丁硫基等烷硫基;环丙硫基、环丁硫基、环戊硫基、环己硫基等环烷硫基;三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三氟乙硫基等卤素取代烷硫基;苯硫基等芳硫基;苄硫基等芳基烷硫基;甲基亚磺酰基、乙 基亚磺酰基、丙基亚磺酰基、丁基亚磺酰基等烷基亚磺酰基;环丙基亚磺酰基、环丁基亚磺酰基、环戊基亚磺酰基、环己基亚磺酰基等环烷基亚磺酰基;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二氟甲基亚磺酰基、三氟乙基亚磺酰基等卤素取代烷基亚磺酰基;苯基亚磺酰基等芳基亚磺酰基;苄基亚磺酰基等芳基烷基亚磺酰基;甲磺酰基、乙磺酰基、丙磺酰基、丁磺酰基等烷基磺酰基;环丙基磺酰基、环丁基磺酰基、环戊基磺酰基、环己基磺酰基等环烷基磺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二氟甲基磺酰基、三氟乙基磺酰基等卤素取代烷基磺酰基;苯基磺酰基等芳基磺酰基;苄基磺酰基等芳基烷基磺酰基; 

甲基羰基、乙基羰基、丙基羰基、异丙基羰基、丁基羰基、异丁基羰基、仲丁基羰基、叔丁基羰基等烷基羰基;环丙基羰基、环丁基羰基、环丙基羰基、环戊基羰基、环己基羰基等环烷基羰基;三氟甲基羰基、二氟甲基羰基、三氯甲基羰基等卤素取代烷基羰基;苯甲酰基等芳基羰基等;甲基羰基氧基、乙基羰基氧基、丙基羰基氧基、异丙基羰基氧基、丁基羰基氧基、异丁基羰基氧基、仲丁基羰基氧基、叔丁基羰基氧基等烷基羰基氧基;环丙基羰基氧基、环丁基羰基氧基、环丙基羰基氧基、环戊基羰基氧基、环己基羰基氧基等环烷基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基等芳基羰基氧基;甲基羰基氨基、乙基羰基氨基、丙基羰基氨基、异丙基羰基氨基、丁基羰基氨基、异丁基羰基氨基、仲丁基羰基氨基、叔丁基羰基氨基等烷基羰基氨基;环丙基羰基氨基、环丁基羰基氨基、环丙基羰基氨基、环戊基羰基氨基、环己基羰基氨基等环烷基羰基氨基;苯甲酰基氨基等芳基羰基氨基; 

甲氧基羰基氨基、乙氧基羰基氨基、丙氧基羰基氨基、异丙氧基羰基氨基、丁氧基羰基氨基、异丁氧基羰基氨基、仲丁氧基羰基氨基、叔丁氧基羰基氨基、甲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乙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丙氧基羰基(甲基)氨基、异丙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丁氧基羰基(甲基)氨基、异丁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仲丁氧基羰基(甲基)氨基、叔丁氧基羰基(甲基)氨基、甲氧基羰基(乙基)氨基、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异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丁氧基羰基(乙基)氨基、异丁氧基羰基(乙基)氨基、仲丁氧基羰基(乙基)氨基、叔丁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等烷氧基羰基氨基;环丙氧基羰基氨基、环丁氧基羰基氨基、环戊基氧基羰基氨基、环己基氧基羰基氨基、环丙氧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丁氧基羰基(甲基)氨基、环戊基氧基羰基(甲基)氨基、环己基氧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环丁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环戊基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环己基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等环烷氧基羰基氨基;三氟甲氧基羰基氨基、二氟甲氧基羰基氨基、三氟乙氧基羰基氨基、三氯乙氧基羰基氨基、三氟甲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二氟甲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乙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氯乙氧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甲氧基羰基(乙基)氨基、二氟甲氧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氟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氯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等卤素取代烷氧基羰基氨基;苯氧基羰基氨基、苯氧基羰基(甲基)氨基、苯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等芳基氧基羰基氨基;苄基氧基羰基氨基、苄基氧基羰基(甲基)氨基、苄基氧基羰基(乙基)氨基等芳基烷基氧基羰基氨基;

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丙基氨基羰基氧基、异丙基氨基羰基氧基、丁基氨基羰基氧基、异丁基氨基羰基氧基、仲丁基氨基羰基氧基、叔丁基氨基羰基氧基、二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乙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丙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异丙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异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仲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叔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二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丙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异丙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异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仲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叔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等烷基氨基羰基氧基;环丙基氨基羰基氧基、环丁基氨基羰基氧基、环戊基氨基羰基氧基、环己基氨基羰基氧基、{环丙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环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环戊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环己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环丙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环丁基(乙基)氨基}羰基 氧基、{环戊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环己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等环烷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氟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二氟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氟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氯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二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氟乙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氯乙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二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氟乙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三氯乙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等卤素取代烷基氨基羰基氧基;苯基氨基羰基氧基、{苯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苯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等芳基氨基羰基氧基;苄基氨基羰基氧基、{苄基(甲基)氨基}羰基氧基、{苄基(乙基)氨基}羰基氧基等芳基烷基氨基羰基氧基;吡咯烷基羰基氧基、1-哌啶基羰基氧基、吗啉代基羰基氧基等环状氨基羰基氧基; 

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丙基氨基羰基氨基、异丙基氨基羰基氨基、丁基氨基羰基氨基、异丁基氨基羰基氨基、仲丁基氨基羰基氨基、叔丁基氨基羰基氨基、二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丙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异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异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仲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叔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二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丙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异丙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异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仲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叔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异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丁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异丁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仲丁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叔丁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异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丁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异丁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仲丁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叔丁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二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异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丁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异丁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仲丁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叔丁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二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丙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异丙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丁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异丁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仲丁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叔丁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二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乙基(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乙基(异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丁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乙基(异丁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仲丁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叔丁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异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丁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异丁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仲丁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叔丁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等烷基氨基羰基氨基; 

环丙基氨基羰基氨基、环丁基氨基羰基氨基、环戊基氨基羰基氨基、环己基氨基羰基氨基、{环丙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环丁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环戊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环己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环丙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环丁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环戊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环己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环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丁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戊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己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丁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戊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己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丁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戊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己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丙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丁基(甲基)氨基} 羰基(乙基)氨基、{环戊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己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丙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丁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戊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己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环丙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丁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戊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环己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等环烷基氨基羰基氨基; 

三氟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二氟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氟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氯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二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氟乙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氯乙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二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氟乙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氯乙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三氟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二氟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氯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二氟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氟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氯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二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氯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二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氟乙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氯乙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二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乙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氯乙基(乙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三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二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氟乙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三氯乙基(乙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等卤素取代烷基氨基羰基氨基; 

苯基氨基羰基氨基、{苯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苯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苯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苯基氨基羰基(乙基)氨 基、{甲基(苯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甲基(苯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苯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乙基(苯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等芳基氨基羰基氨基;苄基氨基羰基氨基、{苄基(甲基)氨基}羰基氨基、{苄基(乙基)氨基}羰基氨基、苄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苄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甲基(苄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甲基(苄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乙基(苄基)氨基}羰基(甲基)氨基、{乙基(苄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等芳基烷基氨基羰基氨基;吡咯烷基羰基氨基、1-哌啶基羰基氨基、吗啉代基羰基氨基、吡咯烷基羰基(甲基)氨基、1-哌啶基羰基(甲基)氨基、吗啉代基羰基(甲基)氨基、吡咯烷基羰基(乙基)氨基、1-哌啶基羰基(乙基)氨基、吗啉代基羰基(乙基)氨基等环状氨基羰基氨基; 

甲基氨基羰基、乙基氨基羰基、丙基氨基羰基、异丙基氨基羰基、丁基氨基羰基、异丁基氨基羰基、仲丁基氨基羰基、叔丁基氨基羰基、二甲基氨基羰基、{乙基(甲基)氨基}羰基、{甲基(丙基)氨基}羰基、{异丙基(甲基)氨基}羰基、{丁基(甲基)氨基}羰基、{异丁基(甲基)氨基}羰基、{仲丁基(甲基)氨基}羰基、{叔丁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甲基)氨基}羰基、{乙基(丙基)氨基}羰基、{乙基(异丙基)氨基}羰基、{丁基(乙基)氨基}羰基、{异丁基(乙基)氨基}羰基、{仲丁基(乙基)氨基}羰基、{叔丁基(乙基)氨基}羰基等烷基氨基羰基;环丙基氨基羰基、环丁基氨基羰基、环戊基氨基羰基、环己基氨基羰基、{环丙基(甲基)氨基}羰基、{环丁基(甲基)氨基}羰基、{环戊基(甲基)氨基}羰基、{环己基(甲基)氨基}羰基、{环丙基(乙基)氨基}羰基、{环丁基(乙基)氨基}羰基、{环戊基(乙基)氨基}羰基、{环己基(乙基)氨基}羰基等环烷基氨基羰基;三氟甲基氨基羰基、二氟甲基氨基羰基、三氟乙基氨基羰基、三氯乙基氨基羰基、{三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二氟甲基(甲基)氨基}羰基、{三氟乙基(甲基)氨基}羰基、{三氯乙基(甲基)氨基}羰基、{三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二氟甲基(乙基)氨基}羰基、{三氟乙基(乙基)氨基}羰基、{三氯乙基(乙基)氨基}羰基等卤素取代烷基氨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苯基(甲 基)氨基}羰基、{苯基(乙基)氨基}羰基等芳基氨基羰基;苄基氨基羰基、{苄基(甲基)氨基}羰基、{苄基(乙基)氨基}羰基等芳基烷基氨基羰基;吡咯烷基羰基、1-哌啶基羰基、吗啉代基羰基等环状氨基羰基; 

甲氧基羰基氧基、乙氧基羰基氧基、丙氧基羰基氧基、异丙氧基羰基氧基、丁氧基羰基氧基、异丁氧基羰基氧基、仲丁氧基羰基氧基、叔丁氧基羰基氧基等烷氧基羰基氧基;环丙氧基羰基氧基、环丁氧基羰基氧基、环戊基氧基羰基氧基、环己基氧基羰基氧基等环烷氧基羰基氧基;三氟甲氧基羰基氧基、二氟甲氧基羰基氧基、三氟乙氧基羰基氧基、三氯乙氧基羰基氧基等卤素取代烷氧基羰基氧基;苯氧基羰基氧基等芳基氧基羰基氧基;苄基氧基羰基氧基等芳基烷基氧基羰基氧基;甲基氨基、乙基氨基、丙基氨基、异丙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二丙基氨基、二异丙基氨基等烷基氨基;吡咯烷基、1-哌啶基、吗啉代基等环状氨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氧基、叔丁基二苯基甲硅烷基氧基、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氧基等甲硅烷基氧基;氯、氟、溴、碘等卤原子;硝基;氰基等。 

所述取代基的取代位置可以在构成芳基烷基的芳基上,也可以在烷基部位,但优选在芳基上。另外,芳基上的取代基数没有限定。2处以上被取代基取代时,可以由相同或2种以上的取代基构成,没有特别限定。 

通式(1)中的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的芳基表示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 

通式(1)中的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的烷基部位表示碳原子数为1~4的亚烷基。 

通式(1)中的R2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Rf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2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与R1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2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中的取代基与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中的取代基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2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中的芳基与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中的芳基含义相同。 

通式(1)中的R2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与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含义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优选R2为氢原子的化合物,较优选R2为氢原子、Rf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f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是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R2为氢原子、Rf为三氟甲基、R1是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的化合物。 

以下,记载下述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说明。 

通式(2)中的Rf与通式(1)中的Rf含义相同。 

通式(2)中的R1与通式(1)中的R1含义相同。 

通式(2)中的R2与通式(1)中的R2含义相同。 

本发明的上述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工序。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可以简便且收率良好地制备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另外,本发明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包括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工序、后处理工序、精制工序等。 

以下,记载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水反应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水解反应。 

为了进行水解反应,优选使用酸或碱。 

首先,记载在酸性条件下,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水反应, 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水解反应。 

水的使用量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2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另外,水也可以用作溶剂。作为溶剂的使用量,只要满足上述当量数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其上限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为40倍以下的重量。 

使用的酸只要反应能进行,就没有特别限定,为有机酸、无机酸。 

作为有机酸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甲磺酸、甲苯磺酸等磺酸,三氯乙酸、三氟乙酸等羧酸等。 

作为无机酸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盐酸、氢溴酸、硫酸等。 

酸的使用量只要是目标反应进行,就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0.1当量以上即可。 

本发明中,可以使用溶剂。使用的溶剂可以举出乙酸等羧酸类溶剂,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等醇类溶剂,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以及水等。上述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但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 

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为3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目标反应进行,就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可以为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关于在酸性条件下对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水反应得到含有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进行后处理的方法,只要作为目标物的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以下,说明后处理方法的具体例。 

从反应混合物或蒸馏除去溶剂的反应混合物中析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时,可以滤取析出物。 

对反应混合物或蒸馏除去溶剂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可以实施分液。此时,如果需要,可以追加水或有机溶剂。用于分液的水可以含有氯化钠之类的盐。另外,分液次数没有特别限定。 

用于分液的有机溶剂,只要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 有特别限定。 

作为有机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等醚类溶剂,庚烷、己烷、环己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以及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等。上述溶剂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有机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相对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为1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可将分液得到的含有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有机层用硫酸钠或硫酸镁等进行脱水。 

将分液得到的含有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有机层、或用硫酸钠或硫酸镁等脱水后的有机层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由此可以得到该化合物。另外,根据所要求的纯度,可将所得的该化合物通过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蒸馏等进行精制。 

进行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时所用的溶剂只要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用于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的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溶剂,庚烷、己烷、环己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以及水等。上述溶剂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溶剂的使用量根据目标产量、纯度设定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1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下面,记载在碱性条件下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水反应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水解反应。 

水的使用量只要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2当量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此时,水也可以用作溶剂。作为溶剂的使用量只要满足上 述当量数就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其上限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40倍以下的重量。 

使用的碱只要反应能进行,就没有特别设定限制,为有机碱、无机碱。 

作为有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甲醇钠、乙醇钠等金属烷醇盐,二异丙胺等仲胺,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二异丙基乙基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等叔胺,吡啶、三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以及4-二甲基氨基吡啶等芳香族胺等。 

作为无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等。 

上述碱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 

碱的使用量只要目标反应进行,就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为0.1当量以上20当量以下。 

反应中可以使用溶剂。使用的溶剂可以举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等醇类溶剂,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以及水等。上述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 

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3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目标反应进行即可,没有特别设置限定,但通常为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在碱性条件下对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水反应得到的含有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进行后处理的方法,只要作为目标物的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以下,说明后处理方法的具体例。 

在碱性条件下使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水反应得到的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在反应混合物中以盐的状态存在。该盐在反应混合物中析出时,可以滤取析出物。另一方面,不析出盐时,通过加入与水能分离的有机溶剂进行分液,由此能除去杂质。分液操作前,可以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或追加水或含有氯化钠之类的水溶液。 

通过在滤取所得的盐、分液精制得到的反应混合物所含的盐、或未处理的反应混合物中所含的盐中加入酸,可以转化为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添加的酸可以举出甲磺酸、磺酸等有机酸或盐酸、氢溴酸、硫酸等无机酸等。 

酸的使用量相对于与用于反应的碱产生的氨的总摩尔数为1当量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关于添加酸调制得到的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取出方法,从反应混合物中析出该化合物时,可以滤取析出物。另外,也可以与析出无关,用有机溶剂萃取该化合物。通过将萃取的有机层在减压下进行蒸馏除去溶剂,能得到该化合物。减压蒸馏除去前,能用硫酸钠或硫酸镁等进行脱水。由此得到的该化合物能根据所要求的纯度,进行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蒸馏等精制。 

进行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时所用的溶剂只要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用于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的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水、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溶剂,庚烷、己烷、环己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以及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等。上述溶剂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溶剂的使用量可以根据目标产量、纯度来进行设定,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1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本发明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中,通式(1)和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中,优选R2为氢原子的化合物,较优选R2为氢原子、Rf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f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是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进一步优选R2为氢原子、Rf为三氟甲基、R1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优选进一步包括由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工序。由此,可以更有效地制备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 

以下,说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首先,记载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说明。 

通式(3)中的Rf与通式(1)中的Rf含义相同。 

通式(3)中的R2与通式(1)中的R2含义相同。 

通式(3)中的R3和R4分别独立。 

通式(3)中的R3或R4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通式(1)中的Rf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含义相同。 

通式(3)中的R3或R4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与通式(1)中的R1的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含义相同。 

通式(3)中的R3或R4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与通式(1)中的R2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含义相同。 

通式(3)中的R3或R4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与通式(1)中的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含义相同。 

通式(3)中的R3或R4的碳原子数为1~6的可以被取代的酰基的取代基与通式(1)中的R1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中的取代基含义相同。 

通式(3)中的R3或R4的碳原子数为1~6的可以被取代的酰基中的酰基,表示甲酰基、甲基羰基、乙基羰基、丙基羰基、异丙基羰基、丁基羰基、异丁基羰基、仲丁基羰基、叔丁基羰基、戊基羰基、异戊基羰 基、3-甲基-2-丁基羰基、叔戊基羰基、新戊基羰基、2-戊基羰基、3-戊基羰基等。 

通式(3)中的R3和R4可以是为了形成含有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结构所必需的原子组。作为5~6元环结构的具体例,为吡咯烷基、1-哌啶基、吗啉代基等。 

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为反式体或顺式体中任一种结构的化合物、或反式体和顺式体以任意比例混合得到的化合物,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可以由下述制备方法适当制备得到的化合物。 

以下,记载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的说明。 

通式(4)中的R1与通式(1)的R1含义相同。 

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使用市售品,也可以使用由公知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化合物。 

通过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可以制备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需要说明的是,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新型化合物。以下,说明其制备方法。 

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为0.9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可以为0.9当量以上10当量以下。 

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可以是将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加入到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的方法或将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加入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中的方法中的任一种。加入方式可以举出粉体加入、滴入等。此时,通式(3)或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可以溶解或混悬于适当的溶剂中进行使用。 

本反应中可以使用溶剂。使用的溶剂只要反应进行,就没有特别限定。使用的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庚烷、 己烷、环己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等酰胺类溶剂,1,3-二甲基-2-咪唑烷酮、1,3-二甲基-3,4,5,6-四氢-2(1H)-嘧啶酮等脲类溶剂,二甲基亚砜等磺酰基氧化物类溶剂,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以及水等。上述溶剂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相对于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为3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目标反应进行,就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可以为-1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含有通式(1)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的后处理只要通式(1)的化合物不分解,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实施。以下,说明后处理方法的具体例。 

对由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和水构成的二层体系溶剂为反应溶剂的反应混合物,可以通过分液得到含有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有机层。 

对由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和水构成的单一体系溶剂为反应溶剂的反应混合物,可以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后,用与水分离的有机溶剂萃取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对由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为反应溶剂的反应混合物,可以直接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或者,可以在蒸馏除去溶剂前实施下述的分液操作。 

对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为反应溶剂的反应混合物,可以直接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来得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蒸馏除去溶剂后,可以加入与水分离的有机溶剂和水,实施以下所示的分液操作。此时,水可以替换为酸性水溶液、碱水溶液或食盐水等水溶液。 

对水为反应溶剂的反应混合物,可以在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析出时滤取析出物。该化合物不析出时,能加入与水分离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可以将含有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有机层用水、酸性水溶液、碱水溶液或食盐水洗涤。洗涤次数、洗涤顺序等只要该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 

用于洗涤的酸性水溶液、碱水溶液,只要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以举出盐酸水溶液、硫酸水溶液等酸性水溶液或碳酸氢钠水溶液、碳酸钠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碳酸氢钾水溶液、碳酸钾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等碱水溶液。 

可将含有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有机层用硫酸钠或硫酸镁等进行脱水。 

可以将含有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有机层直接用于后续工序的水解工序中。另外,也可以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后水解该化合物。 

为了提高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纯度,可以实施蒸馏、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等。 

用于进行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时的溶剂只要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用于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的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溶剂,庚烷、己烷、环己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以及水等。上述溶剂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溶剂的使用量可以根据目标产量、纯度进行设定,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1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使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反应时,除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之外,还生成下述通式(7)(式中,Rf、R1及R2与通式(1)的Rf、R1及R2含义相同。)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分液、蒸馏、重结晶、再沉淀及溶剂洗涤等与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分离。 

例如,使用通式(3)中的Rf为三氟甲基、R2为氢、R3和R4为甲基的化合物和通式(4)中的R1为甲基的化合物,在反应温度为15℃以下,在甲苯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实施反应时,得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的混合物。该反应混合物通过分液,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主要分配在有机层中,通式(7)表示的化合物主要分配在水层中。即,能简便地精制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中,通式(3)和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中,优选R2为氢原子的化合物,较优选R2为氢原子、Rf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是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f为三氟甲基,R1是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为甲基、或一个为甲基且另一个为环己基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也进一步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f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为甲基的化合物。 

本发明中,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可以由下述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制备。本发明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优选还包括由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工序。 

以下,说明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首先,说明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5)中的Rf与通式(1)的Rf含义相同。 

通式(5)中的X的卤原子表示氟、氯、溴及碘。 

通式(5)中的X的羰基氧基表示下述通式(8)(式中,R5表示可以被卤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表示的取代基、或通式(9)(式中,R5与上述含义相同)表示的取代基。 

通式(8)及通式(9)中的R5的卤原子与通式(5)中的X的卤原子含义相同。 

通式(8)及通式(9)中的R5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通式(1)中的Rf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含义相同。另外,上述烷基可以被1处以上的卤原子取代,只要能导入目标酰基,就没有特别限定。2处以上被卤原子取代时,可以被相同或2种以上卤原子取代,只要能导入目标酰基,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三氟乙酸、三氟乙酸酐、三氟乙酰氯、二氟乙酸、氯二氟乙酸、五氟丙酸、七氟丁酸等。上述化合物可以使用市售品,也可以用公知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化合物。 

以下,说明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6)中的R2与通式(1)的R2含义相同。 

通式(6)中的R3和R4与通式(3)的R3和R4含义相同。 

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为反式体或顺式体中的任一种结构的化合物、或反式体和顺式体以任意比例混合得到的化合物,其结构没有限定。 

作为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3-二甲基氨基-丙烯腈、3-环己基(甲基)氨基-丙烯腈、3-吡咯烷基-丙烯腈、3-吗啉代基-丙烯腈等。上述化合物可以使用市售品,也可以使用参考特开昭55-130950号公报或美国专利第3966791号说明书等制备得到的化合物。 

以下,记载使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合成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方法。 

以下,说明通式(5)中的X为卤原子的反应。 

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优选1当量以上3当量以下。 

使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反应时,优选使用碱。 

使用的碱为有机碱或无机碱。 

作为有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二异丙基乙基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等叔胺,吡啶、三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等芳香族胺等,作为无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等。上述碱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 

使用的碱的当量相当于通式(6)为1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优选1当量以上5当量以下。 

反应中可以使用溶剂。用于反应的溶剂只要不与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 环己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以及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等非质子性溶剂。上述溶剂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相对于通式(6)的重量优选3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设定成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可以为-3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X为卤原子时,通式(5)中的Rf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的化合物可以优选适合本发明。更优选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为三氟乙酰氯、三氟乙酰氟。 

以下,说明通式(5)中的X为羟基时的反应。 

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优选1当量以上3当量以下。 

通式(5)的X为羟基时,优选使用卤化剂或咪唑化剂等。 

作为卤化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亚硫酰氯、草酰氯、碳酰氯、氧氯化磷、三氯化磷、五氯化磷、草酰溴、亚硫酰溴、三溴化磷等。 

卤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通式(5)为1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通常为1当量以上3当量以下。 

卤化剂也能添加二甲基甲酰胺等甲酰胺衍生物,转化为维尔斯梅尔试剂进行使用。 

所谓维尔斯梅尔试剂,是含有下述通式(10)(式中,R6和R7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Y表示卤原子。)表示的化合物的盐。 

通式(10)中的R6及R7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通式(1)中的Rf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含义相同。 

另外,作为咪唑化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N,N’-羰基二咪唑。 

咪唑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通常为1当量以上3当量以下。 

使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反应时,优选使用碱。 

使用的碱为有机碱或无机碱。 

作为有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二异丙基乙基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等叔胺,吡啶、三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等芳香族胺等,作为无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等。上述碱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 

使用的碱的当量相对于通式(6)为2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优选2当量以上5当量以下。 

反应中可以使用溶剂。用于反应的溶剂只要不与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以及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等非质子类溶剂。 

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相对于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3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设定为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3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关于试剂的加入方法,优选在含有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和碱的溶剂中最后加入卤化剂。另外,在含有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和碱的溶剂中,也可以根 据需要加入甲酰胺衍生物。通过该加入方法,显著改善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收率。 

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X为羟基时,优选通式(5)中的Rf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可以适合本发明。进而,更优选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为三氟乙酸、二氟乙酸、氯二氟乙酸、五氟丙酸、七氟丁酸。 

以下,说明通式(5)中的X为羰基氧基时的反应。 

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为1当量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优选1当量以上3当量以下。 

使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反应时,可以使用碱,但并不必须。 

使用碱时,为有机碱或无机碱。 

作为有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二异丙基乙基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等叔胺,吡啶、三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等芳香族胺等,作为无机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等。上述碱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 

使用的碱的当量没有特别限定。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为5当量以下。 

反应中可以使用溶剂。用于反应的溶剂只要不与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己烷、庚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酯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系溶剂以及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等非质子性溶剂。 

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相对于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3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关于反应温度,只要设定为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但 通常可以为-30℃以上150℃以下或溶剂的沸点以下。 

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X为羰基氧基时,通式(5)中的Rf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X为通式(8)表示的取代基且通式(8)中的R5为Rf的对称化合物(表示为-O(C=O)Rf)可以适合本发明。更优选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为三氟乙酸酐。 

以下,说明后处理工序。上述后处理在X为卤原子、羟基、羰基氧基时的各反应中通用。 

使通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含有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可以用水、碱水溶液、酸性水溶液或食盐水洗涤。 

用于洗涤的碱水溶液、酸性水溶液只要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以举出碳酸氢钠水溶液、碳酸钠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碳酸氢钾水溶液、碳酸钾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等碱水溶液或盐酸水溶液、硫酸水溶液等酸性水溶液。 

洗涤反应混合物的次数没有特别限定。 

用水、碱水溶液或酸性水溶液洗涤后的含有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能用硫酸钠或硫酸镁等进行脱水。 

用水、碱水溶液、酸性水溶液或食盐水洗涤后的含有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或用硫酸钠或硫酸镁等脱水后的反应混合物可以直接用于后续的吡唑化工序。另外,可以蒸馏除去溶剂后用于后续工序。进而,还可以通过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蒸馏等精制后用于后续工序。 

用于进行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时的溶剂只要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不分解,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用于重结晶、再沉淀、溶剂洗涤的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水、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类溶剂,乙醚、二异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溶剂,庚烷、己烷、环己烷等烃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乙腈、丙腈等腈类溶剂以 及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等。可以单独或以任意的比例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溶剂的使用量根据目标产量、纯度进行设定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重量,优选1倍以上40倍以下的重量。 

本发明的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通式(5)以及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优选R2为氢原子的化合物,较优选R2为氢原子、Rf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为了形成含有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和0~1个杂原子的5~6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X为卤素原子、羟基或-O(C=O)Rf的化合物,进而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f为三氟甲基,R1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表示甲基、或一个为甲基且另一个为环己基、或者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X为卤原子、羟基或-O(C=O)Rf的化合物,更进一步优选下述化合物,即R2为氢原子,Rf为二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R1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3和R4均为甲基,X为卤原子、羟基或-O(C=O)Rf的化合物。 

根据以上所示的本发明,能提供通式(1)表示的新型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新型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给出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以下,将3-二甲基氨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I),将3-(二甲基氨基)-2-三氟乙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II),将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III),将1-甲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IV),将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酸称为化合物(V),将1-甲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酸称为化合物(VI),将3-吡咯烷基-2-三氟乙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VII),将3-环己基(甲 基)氨基-2-三氟乙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VIII),将3-吗啉代基-2-三氟乙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IX),将3-二甲基氨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X),将1-甲基-3-(二氟甲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XI),将1-甲基-5-(二氟甲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XII),将1-甲基-3-(二氟甲基)-1H-吡唑-4-甲酸称为化合物(XIII),将3-二甲基氨基-2-(五氟乙基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XIV),将1-甲基-3-(五氟乙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XV),将1-甲基-3-(五氟乙基)-1H-吡唑-4-甲酸称为化合物(XVI),将3-二甲基氨基-2-(七氟丙基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XVII),将1-甲基-3-(七氟丙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XVIII),将1-甲基-3-(七氟丙基)-1H-吡唑-4-甲酸称为化合物(XIX),将3-二甲基氨基-2-(氯二氟甲基羰基)丙烯腈称为化合物(XX),将1-甲基-3-(氯二氟甲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XXI),将1-甲基-5-(氯二氟甲基)-1H-吡唑-4-腈称为化合物(XXII),将高效液相色谱法称为HPLC。 

[实施例1] 

酰基化反应:用三氟乙酸和碳酰氯合成化合物(II) 

在氮气氛下,于冰浴冷却下,在含有95重量%的化合物(I)4.65g和三乙胺9.30g的甲苯80ml中滴入三氟乙酸5.24g。然后,滴入含有碳酰氯5.00g的甲苯40ml。结束滴入后,升温至室温,搅拌2小时。在反应液中通入氮1小时后,通过HPLC观测反应收率时,定量生成化合物(II)。然后,加入水120ml进行分液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20ml洗涤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除去硫酸钠后,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在残渣中加入二异丙醚,搅拌。滤取析出物。所得的淡褐色固体为化合物(II)7.32g(收率为83%)。 

化合物(II)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3.38(3H,s),3.58(3H,s),7.96(1H,s). 

13C NMR(CDCl3)δ39.45,48.89,75.08,116.03,116.69(q,J=290.4Hz),159.61,176.25(q,J=34.3Hz). 

IR(KBr)1140,1186,1624,2210cm-1. 

熔点68.4-69.3℃ 

[实施例2]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II)转化为化合物(III)其一 

在溶解有化合物(II)17.0g的甲苯170ml中加入水85ml,进行冰浴冷却。向其中滴入5.6重量%的甲基肼水溶液90.1g。滴入结束后,在相同温度下搅拌3小时,分离有机层和水层。此时,用HPLC观测各层时,在有机层中生成化合物(III)78%和化合物(IV)2%,在水层中生成化合物(III)2%和化合物(IV)11%。然后,将有机层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后,用蒸馏进行精制。分取8mmHg、96℃~106℃的馏分时,得到作为无色透明油状物质的产量9.70g(收率为63%)的化合物(III)。 

化合物(III)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4.03(3H,s),7.91(1H,s). 

13C NMR(CDCl3)δ40.10,91.12,110.43,119.55(q,J=269.9Hz),137.11,143.64(q,J=39.2Hz). 

化合物(IV)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4.08(3H,s),7.83(1H,s). 

[实施例3]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II)转化为化合物(III)其二 

在冰浴冷却下,于2.8重量%的甲基肼水溶液20.6g中滴加含有化合物 (II)2.00g的甲苯20ml。在相同温度下搅拌3小时后,分离有机层和水层。此时,用HPLC观测各层时,在有机层中生成化合物(III)81%和化合物(IV)1%,在水层中生成化合物(III)1%和化合物(IV)9%。然后,用10wt%盐酸洗涤有机层,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后,以产量1.64g(收率为81%)得到纯度90.5重量%的化合物(III)。 

[实施例4]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II)转化为化合物(III)其三 

使用下述表1所示的各种溶剂,用以下所示的方法计算由化合物(II)转化为化合物(III)的反应的反应收率。 

在冰浴冷却下,在9.7重量%的甲基肼水溶液6.00g中滴入含有化合物(II)2.00g的规定的溶剂20ml。结束滴入后,在相同温度下搅拌2小时。但是,用水溶剂实施的加入方法是于冰浴冷却下在2.2重量%甲基肼水溶液中加入化合物(II)2.00g的粉体。二甲基亚砜溶剂不是冰浴冷却,而是在室温下实施反应。 

反应收率的计算方法如以下所述。反应混合物分离为二层时,将有机层和水层分液后,用HPLC观测各层的收率,计算总值作为反应收率。反应混合物为均匀状时,直接用HPLC观测,计算反应收率。关于水溶剂,在出现油滴的状态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腈,使其均匀后,用HPLC观测,计算反应收率。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 

[表1] 

  溶剂  化合物(III)的收率   化合物(IV)的收率   甲苯   85%   8%   二甲苯   85%   11%   苯甲醚   81%   11%   乙腈   84%   12%   甲醇   87%   12%   乙醇   82%   9%   异丙醇   84%   13%   四氢呋喃   81%   14%   1,2-二甲氧基乙烷   82%   12%   氯仿   87%   11%   乙酸乙酯   77%   17%   N,N-二甲基甲酰胺   80%   9%   1,3-二甲基-2-咪唑烷酮   84%   10%   二甲基亚砜   72%   23%   吡啶   83%   10%   甲基异丁基酮   79%   15%   水   81%   14%

[实施例5] 

水解反应:由化合物(III)转化为化合物(V)其一 

将化合物(III)0.20g、水2ml、乙酸2ml及硫酸2ml的混合物在内温100℃下使其反应5小时。冷却后,加入乙酸乙酯和水,分液。用硫酸钠干燥有机层,然后除去后,在减压下浓缩。在残渣中加入甲苯,再次在减压下进行浓缩。在残渣中加入二异丙醚和己烷,搅拌,滤取析出物。所得的淡黄色固体为化合物(V),产量为0.15g(收率68%)。 

化合物(V)的物质数据 

1H NMR(DMSO-d6)δ3.93(3H,s),8.45(1H,s). 

[实施例6] 

水解反应:由化合物(III)转化为化合物(V)其二 

将纯度为98.1重量%的化合物(III)0.50g溶解在乙醇4ml中,进一步加入32重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0g,在周围温度为85℃下进行4小时反应。冷却后,用HPLC观测反应液的结果,以收率98%生成化合物(V)。 

[实施例7] 

水解反应:由化合物(III)转化为化合物(V)其三 

将纯度为98.1重量%的化合物(III)0.50g溶解在甲醇4ml中,进一步加入32重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0g,在周围温度为75℃下进行4小时反应。冷却后,用HPLC观测反应液的结果,以99%以上的收率生成化合物(V)。 

[实施例8] 

水解反应:由化合物(III)转化为化合物(V)其四 

将纯度为98.1重量%的化合物(III)0.50g溶解在水4ml中,进一步加入32重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0g,在周围温度为100℃下进行4小时反应。冷却后,用HPLC观测反应液的结果,以99%以上的收率生成化合物(V)。 

[实施例9] 

由化合物(I)至化合物(V)的合成其一 

将含有纯度95重量%的化合物(I)17.8g和三乙胺35.5g的甲苯220ml冷却至内温为4℃。向其中滴入三氟乙酸20.0g,冷却至内温为5℃。在20℃以下,向其中滴入含有草酰氯22.3g的甲苯110ml。结束滴入后,升温至室温,搅拌6小时。用HPLC观测反应液,以产量30.7g(收率为91%)生 成化合物(II)。然后,将有机层用水330ml洗涤2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330ml洗涤1次。用HPLC观测有机层304.7g的结果,含有27.3g(收率为81%)化合物(II)。 

在上述有机层303.3g(作为化合物(II)为27.2g)中加入水165g,冷却至内温为3℃。向其中经40分钟滴入40重量%的甲基肼水溶液32.6g。搅拌3小时后分液。进而,将分离得到的有机层以0.5N的盐酸33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330ml的顺序进行洗涤。然后,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有机层后,得到作为褐色油状物质的纯度为90.4重量%的化合物(III)20.3g(收率为74%)。在该油状物质中混入了0.3g(收率为1%)的化合物(IV)作为杂质。 

然后,在纯度为90.4重量%的化合物(III)20.3g中加入水160ml和32重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74.6g后,升温至内温为75℃,进行4小时反应。冷却至室温后,用HPLC观测反应液的结果,生成化合物(V)20.4g(收率为99%以上)、化合物(VI)0.1g。然后,用浓盐酸调节至pH=1.8后,滤取析出物。化合物(VI)被滤除在滤液中,所得的固体为淡黄色的化合物(V)。产量为19.6g(收率为96%)。 

[实施例10] 

从化合物(I)至化合物(V)的合成其二 

将含有纯度为95重量%的化合物(I)62.1g和三乙胺124.2g的甲苯908g冷却至内温为5℃。在内温为15℃下,向其中滴入三氟乙酸70.0g。然后,冷却至内温为5℃后,在25℃以下吹入碳酰氯94g。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后,通入氮1.5小时,除去过剩的碳酰氯。用HPLC观测反应液的结果,以产量118.0g(收率为99%以上)生成化合物(II)。在反应液中加入水1000g,搅拌1小时后,分液。将分离的有机层用5重量%碳酸氢钠水溶液1000g洗涤,得到含有化合物(II)111.1g(收率为94%)的甲苯溶液1015.6g。 

将9.8重量%的甲基肼水溶液324.3g冷却至内温为5℃,将所述甲苯溶液1007.3g(化合物(II)的含量为110.2g)保持在内温10℃以下,滴入。 结束滴入后,在内温6℃下搅拌2小时,分离有机层和水层。用10重量%盐酸300g洗涤分离的有机层。然后,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作为褐色油状物质的纯度为90.5重量%的化合物(III)91.4g(收率为82%)。该油状物质中混入了1.8g(收率为2%)的化合物(IV)作为杂质。 

在上述纯度为90.5重量%的化合物(III)90.4g中依次加入水723g和47.3重量%氢氧化钠水溶液225.5g,加热至内温为75℃。在相同温度下搅拌4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在该时刻用HPLC观测反应液的结果,生成化合物(V)90.6g(收率为99%以上)和化合物(VI)2.3g。然后,用浓盐酸调制成pH=3.3后,滤取析出物。化合物(VI)被滤除在滤液中,所得的固体为白色化合物(V)。产量为88.2g(收率为97%)。 

[实施例11] 

环化反应:1-乙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腈的合成 

将化合物(II)1.00g溶解在甲苯20ml中后,加入水8ml,冰浴冷却。向其中滴入含有乙基肼0.63g的水2ml,在冰浴冷却下搅拌5小时。然后,进行分液,将分离的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除去硫酸镁后,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以84∶16的比(通过1H NMR计算)作为黄色油状物质得到1-乙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腈和1-乙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腈的混合物0.67g。收率为57%。 

1-乙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腈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1.57(3H,t,J=7.3Hz),4.28(2H,q,J=7.3Hz),7.91(1H,s). 

1-乙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腈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1.53(3H,t,J=7.3Hz),4.34(2H,q,J=7.3Hz),7.86(1H,s). 

[实施例12] 

水解反应:1-乙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酸的合成 

在实施例11中得到的腈体0.67中加入水5g和32重量%氢氧化钠2.52g,在周围温度为85℃下进行2小时反应。用浓盐酸将反应物料调节成酸性后,加入乙酸乙酯,进行分液。在分离得到的有机层中加入硫酸钠,干燥,过滤。在减压下浓缩滤液后,在残渣中加入己烷,过滤析出物。所得的黄色固体为标题化合物,以产量为0.51g(收率为81%)得到。需要说明的是,由1H NMR未检出标题化合物的异构体。 

1-乙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酸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1.56(3H,t,J=7.3Hz),4.25(2H,d,J=7.3Hz),8.07(1H,s). 

[实施例13] 

酰基化反应:用三氟乙酸和草酰氯合成化合物(VII) 

氮气氛下,在冰浴冷却下,于含有3-吡咯烷基-丙烯腈10.0g和三乙胺15.78g的甲苯150ml中滴入三氟乙酸8.89g。然后,滴入草酰氯9.89g后,进一步在冰浴冷却下搅拌2小时。在反应液中加入水,分液,将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后,用硫酸镁干燥。除去硫酸镁后,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在残渣中加入异丙醇,进行重结晶的结果,得到土黄色的固体。所得的固体为标题化合物(VII)12.60g(收率为74%)。 

1H NMR(CDCl3)δ2.02(2H,quint,J=6.84Hz),2.15(2H,quint,J=6.84Hz),3.80(2H,t,J=6.84Hz),4.05(2H,t,J=6.84Hz),8.15(1H,s). 

13C NMR(CDCl3)δ23.86,25.35,49.02,56.44,75.15,116.47,116.65(q,J=290.47Hz),115.86,175.68(q,J=34.93). 

IR(KBr)947,1127,1212,1597,1680,2201cm-1. 

熔点91.1-95.4℃ 

[实施例14]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VII)转化为化合物(III) 

在含有98重量%甲基肼0.86g的水7.8g中加入甲苯20ml,冰浴冷却。向其中加入化合物(VII)2.0g,在相同温度下搅拌2小时。用HPLC观测反应收率时,生成化合物(III)为56%,化合物(IV)为2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率是有机层和水层的总值。 

[实施例15] 

酰基化反应:用三氟乙酸和草酰氯合成化合物(VIII) 

使用3-环己基(甲基)氨基-丙烯腈代替3-吡咯烷基-丙烯腈,进而在残渣中加入乙醇代替加入异丙醇,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地进行反应。所得的淡褐色固体为标题化合物(VIII),收率为71%。 

1H NMR(CDCl3)δ1.16(1H,m),1.36(2H,m),1.53(2H,m),1.75(1H,m),1.95(4H,m),3.24(3H,s:次峰),3.33(1H,m),3.47(3H,s:主峰),7.92(1H,s:次峰),8.05(1H,s:主峰). 

IR(KBr)1145,1165,1202,1590,1672,2205cm-1. 

熔点127.7-129.1℃ 

[实施例16]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VIII)转化为化合物(III) 

除将化合物(VII)变更为化合物(VIII)之外,与实施例14相同地进行。用HPLC观测得到的反应收率中,化合物(III)为65%,化合物(IV)为2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率是有机层和水层的总值。 

[实施例17] 

酰基化反应:用三氟乙酸和草酰氯合成化合物(IX) 

使用3-吗啉代基-丙烯腈代替3-吡咯烷基-丙烯腈,并且将在残渣中加入异丙醇进行重结晶的操作,变更为用乙酸乙酯和二异丙醚的混合溶剂洗涤析出物的操作,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地进行反应。所得的淡褐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IX),收率为74%。 

1H NMR(CDCl3)δ3.66(2H,m),3.88(4H,m),4.22(2H,m),7.98(1H,s). 

13C NMR(CDCl3)δ48.1,57.2,65.9,66.8,74.8,116.0,116.7(q,J=290.5Hz),157.8,176.6(q,J=34.9Hz). 

IR(KBr)929,942,1115,1146,1191,1215,1355,1599,1686,2204cm-1. 

熔点112.2-113.8℃ 

[实施例18]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IX)转化为化合物(III) 

除将化合物(VII)变更为化合物(IX)之外,与实施例14相同地进行。用HPLC观测得到的反应收率是化合物(III)为80%,化合物(IV)为1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率是有机层和水层的总值。 

[实施例19] 

酰基化反应:用二氟乙酸和碳酰氯合成化合物(X) 

在氮气氛下,在甲苯125g中加入纯度95%的化合物(I)10.00g和三乙胺20.05g,冰浴冷却。向其中滴入二氟乙酸9.51g,冷却至3℃。向其中经20分钟吹入碳酰氯12.2g后,升温至室温,搅拌2小时。在该时刻用HPLC观测反应液的结果,生成94%(16.17g)标题化合物。向其中加入水,分液。在分离得到的水层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合并上述有机层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然后,将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进行过滤。将所得的滤液在减压下浓缩,加入二异丙醚进行搅拌后,滤取析出物。所得的黄色固体是标题化合物(X)13.15g(76%)。 

1H NMR(CDCl3)δ3.36(3H,s),3.50(3H,s),6.19(1H,t,J=53.7Hz),7.93(1H,s). 

13C NMR(CDCl3)δ39.51,48.89,76.65,109.39(t=250.9Hz),117.44,158.91,182.60(t,J=23.9Hz). 

IR(KBr)867,978,1064,1129,1279,1356,1433,1614,1674,2201cm-1. 

熔点66.9-68.9℃ 

[实施例20]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X)转化为化合物(XI) 

将含有纯度为98重量%的甲基肼3.24g的水29g进行冰浴冷却,在相同温度下滴入含有化合物(X)的甲苯溶液100ml后,搅拌3小时。然后,进行分液,将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0.5N盐酸洗涤后,用硫酸镁干燥。除去硫酸镁,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用1H NMR观测所得的茶色固体7.62g时,化合物(XI)/化合物(XII)=95.7/4.3。然后,用己烷和二异丙醚的混合溶剂充分洗涤该茶色固体,得到化合物(XI)作为淡黄色固体4.83g(收率为54%)。 

化合物(XI)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3.99(3H,s),6.72(1H,t,J=53.7Hz),7.88(1H,s). 

13C NMR(CDCl3)δ40.00,90.49,109.69(t,J=236.2Hz),111.41,136.98,148.15(t,J=29.4Hz). 

IR(KBr)812,854,1036,1091,1169,1190,1349,1545,2241,3162cm-1. 

熔点39.0-40.9℃ 

化合物(XII)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4.06(3H,s),6.85(1H,t,J=52.5Hz),7.79(1H,s). 

[实施例21] 

水解反应:由化合物(XI)转化为化合物(XIII) 

在含有氢氧化钠3.56g的水40ml中加入化合物(XI)4.0g,在周围温度为95℃下反应4小时。反应结束后,在冰浴冷却下在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浓盐酸,调节成酸性。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滤取析出物。所得的白色固体4.11g为化合物(XIII)。收率为92%。 

化合物(XIII)的物质数据 

1H NMR(DMSO-d6)δ3.91(3H,s),7.21(1H,t,J=53.7Hz),8.33(1H,s). 

[实施例22] 

酰基化反应:由五氟丙酸和碳酰氯合成化合物(XIV) 

在氮气氛下,在甲苯210g中加入纯度95%的化合物(I)10.00g和三乙胺20.05g,冰浴冷却。向其中滴入五氟丙酸16.25g,冷却至5℃。向其中经约20分钟吹入碳酰氯12.8g后,升温至室温,搅拌2小时。向其中加入水和乙酸乙酯,分液,将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进而,用硫酸镁干燥有机层后,进行过滤。在减压下浓缩所得的滤 液,加入二异丙醚进行搅拌后,滤取析出物。所得的淡黄色固体为标题化合物(XIV)21.03g(88%)。 

1H NMR(CDCl3)δ3.39(3H,s),3.56(3H,s),7.98(1H,s). 

13C NMR(CDCl3)δ39.51,49.11,76.69,108.39(tq,J=38.6,268.4Hz),115.88,118.05(tq,J=34.0,286.8Hz),160.10,178.13(t,J=25.7Hz). 

IR(KBr)1117,1155,1220,1310,1354,1612,1681,2202cm -1. 

熔点101.1-102.5℃ 

[实施例23]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XIV)转化为化合物(XV) 

在含有纯度为98重量%的甲基肼2.28g的水20.5g中加入甲苯100ml,冰浴冷却后,加入化合物(XIV)10.0g。在相同温度下搅拌3小时后,进行分液。将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0.5N盐酸洗涤后,用硫酸镁干燥。除去硫酸镁后,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作为黄色油状物质得到化合物(XV)7.78g。由此得到的化合物(XV)不需进一步精制,用于后续工序的水解中。需要说明的是,将该化合物(XV)的一部分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精制,获得以下所述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4.05(3H,s),7.95(1H,s). 

13C NMR(CDCl3)δ40.62,93.00,110.60(tq,J=40.6,253.7Hz),111.26,118.96(tq,J=36.8,286.8Hz),138.46(t,J=38.6Hz),142.63(t,J=29.4Hz). 

IR(KBr)741,969,1018,1100,1153,1207,1339,1542,2244cm-1. 

[实施例24] 

水解反应:由化合物(XV)转化为化合物(XVI) 

将含有实施例23中所得的化合物(XV)5.61g和氢氧化钠3.49g的水60ml在周围温度为95℃下反应4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在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浓盐酸,调节成酸性。进而,搅拌1小时后,滤取析出物。所得的白色固体5.53g是化合物(XVI)。由化合物(XIV)得到的总计收率为76%。 

1H NMR(DMSO-d6)δ3.95(3H,s),8.49(1H,s). 

13C NMR(DMSO-d6)δ39.59,110.60(tq,J=38.6,250.3Hz),114.59,118.87(tq,J=37.7,285.0Hz),138.16,138.19(q,J=29.4Hz),161.70. 

IR(KBr)747,958,1116,1208,1548,1704,3439cm-1. 

熔点136.4-143.5℃ 

[实施例25] 

酰基化反应:用七氟丁酸和碳酰氯合成化合物(XVII) 

在氮气氛下,在甲苯280g中加入纯度为95%的化合物(I)10.00g和三乙胺20.05g,冰浴冷却。向其中滴入七氟丁酸21.21g,冷却至6℃。向其中经20分钟吹入碳酰氯12.3g后,升温至室温,搅拌2小时。向其中加入水,分液,将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进而, 用硫酸镁干燥有机层后,进行过滤。在减压下浓缩所得的滤液,加入二异丙醚,进行搅拌后,滤取析出物。所得的淡黄色固体为标题化合物(XVII)25.01g(86%)。 

1H NMR(CDCl3)δ3.39(3H,s),3.56(3H,s),8.01(1H,s). 

13C NMR(CDCl3)δ39.27,48.87,76.67,108.46(m),110.07(tt,J=31.17,267.49Hz),115.92,117.36(tq,J=33.09,286.79Hz),160.32,177.51(t,J=23.9Hz). 

IR(KBr)876,1119,1209,1226,1316,1344,1426,1606,1674,2208cm-1. 

熔点73.9-75.4℃ 

[实施例26]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XVII)转化为化合物(XVIII) 

在含有纯度为98重量%甲基肼1.89g的水17.0g中加入甲苯100ml,冰浴冷却后,加入化合物(XVII)10.0g。在相同温度下搅拌3小时后,进行分液。将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0.5N的盐酸洗涤后,用硫酸镁干燥。除去硫酸镁后,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作为黄色油状物质得到化合物(XVIII)7.83g。由此得到的化合物(XVIII)不进一步精制地用于后续工序的水解中。需要说明的是,用硅胶柱色谱精制一部分上述化合物(XVIII),获得以下所述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4.06(3H,s),7.94(1H,s). 

13C NMR(CDCl3)δ40.62(q,J=11.0Hz),93.34,108.83(m),111.28,112.00(tt,J=33.1,288.6Hz),118.11(tq,J=34.0,286.8Hz),138.20(t,J=40.4Hz),142.71(m). 

IR(KBr)745,886,1120,1236,1346,1542,2245cm-1. 

[实施例27] 

水解反应:由化合物(XVIII)转化为化合物(XIX) 

在含有氢氧化钠2.92g的水60ml中,加入乙醇30ml和实施例26中得到的化合物(XVIII)5.74g,在周围温度为95℃下反应6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在减压下进行浓缩至一半分量。然后,加入水和氯仿,进行分液。在分离得到的水层中加入浓盐酸后,搅拌1小时,滤取析出物。所得的白色固体3.64g为化合物(XIX)。由实施例26得到的化合物(XVII)的总计收率为49%。 

1H NMR(DMSO-d6)δ3.96(3H,s),8.49(1H,s). 

13C NMR(DMSO-d6)δ39.57,108.57(tq,J=37.4,264.7Hz),112.60(tt,J=32.2,253.7Hz),114.85,117.78(tq,J=34.0,288.6Hz),138.22,138.25(q,J=32.5Hz),161.63. 

IR(KBr)887,1118,1227,1546,1710,3435cm-1. 

熔点116.3-121.2℃ 

[实施例28] 

酰基化反应:由氯二氟乙酸和碳酰氯合成化合物(XX) 

在氮气氛下,在甲苯170g中加入纯度为95%的化合物(I)10.00g和三乙胺20.05g,冰浴冷却。向其中滴入氯二氟乙酸12.93g,冷却至5℃。向其中经约20分钟吹入碳酰氯12.3g后,升温至室温,搅拌2小时。向其 中加入水,分液,进而将有机层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将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进行过滤。在减压下浓缩所得的滤液,加入二异丙醚进行搅拌后,滤取析出物。所得的淡黄色固体为标题化合物(XX)17.20g(83%)。 

1H NMR(CDCl3)δ3.38(3H,s),3.55(3H,s),7.98(1H,s). 

13C NMR(CDCl3)δ39.35,48.96,73.82,116.32,119.83(t,J=304.3Hz),160.14,177.77(t,J=28.5Hz). 

IR(KBr)899,981,1155,1351,1427,1613,1685,2202cm-1. 

熔点72.3-73.5℃ 

[实施例29] 

环化反应:由化合物(XX)转化为化合物(XXI) 

在含有纯度为98重量%甲基肼2.65g的水24g中加入甲苯100ml,冰浴冷却后,加入化合物(XX)10.0g,搅拌3小时。然后,进行分液,将分离的有机层用0.5N的盐酸洗涤后,用硫酸镁干燥。除去硫酸镁,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用1H NMR观测所得的黄色油状物质8.36g时,化合物(XXI)/化合物(XXII)=97.3/2.7,其大部分为化合物(XXI)。需要说明的是,用硅胶柱色谱精制一部分该化合物(XXI),获得以下所示的物质数据。 

化合物(XXI)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4.02(3H,s),7.91(1H,s). 

13C NMR(CDCl3)δ.39.99,89.97,110.58,120.95(t,J=285.9Hz),137.39,147.88(t,J=32.2Hz). 

IR(KBr)629,917,1064,1133,1230,1484,1542,2243cm-1

化合物(XXII)的物质数据 

1H NMR(CDCl3)δ4.09(3H,s),7.81(1H,s).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新型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除不使用安全性或废弃上有问题的试剂之外,操作简便,所以本发明也适合作为工业的制备方法。另外,所得的新型含氟吡唑腈衍生物能转化为农园艺用杀菌剂等的重要原料,所以是非常有用的制备中间体。由此,在医药和农药领域中,本发明的有用性非常高。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627015 B (45)授权公告日 2012.02.29 CN 101627015 B *CN101627015B* (21)申请号 200880005302.0 (22)申请日 2008.02.13 039744/2007 2007.02.20 JP C07D 231/14(2006.01) (73)专利权人 三井化学 AGRO 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梅谷豪毅 垣元刚 青木要治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杨宏军 JP 2001342179 A,2001.12.11, 全文 . JP 20021287。

2、63 A,2002.05.09, 全文 . CN 1913898 A,2007.02.14, 全文 . JP 8193067 A,1996.07.30, 全文 . David E. Tupper et al.Steric and Electronic Control in the Addition of Hydrazine and Phenylhydrazine to -(Dimethylamino)methylene-oxoaryl propanenitriles.Synthesis .1997,( 第 3 期 ),337-341. (54) 发明名称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以及利。

3、用 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及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 酸衍生物及其制造方法。由含氟酰基衍生物和氨 基丙烯腈衍生物调制含氟酰基丙烯腈衍生物后, 使其与肼衍生物反应, 由此制备下述通式 (1)( 式 中, Rf 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6的烷基, R1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等, R2 表示氢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等。) 表 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 另外, 使通式(1)表示的 化合物和水反应, 由此制备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

4、入国家阶段日 2009.08.17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08/052357 2008.02.13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08/102678 JA 2008.08.28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刘卫东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34 页 CN 101627015 B1/4 页 2 1. 下述通式 (1) 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 式中, Rf 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2 表示氢原子。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含。

5、氟吡唑腈衍生物, 通式 (1) 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3. 下述通式 (2) 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包括使下述 通式 (1) 表示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工序, 式中, Rf 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2 表示氢原子, 式中, Rf、 R1 及 R2 与上述含义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和通式(2)表 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6、, R1 表示甲 基或乙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述方 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 (3) 表示的化合物与下述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 (1) 表示的 化合物的工序, 式中, Rf、 R2 与权利要求 3 中记载的含义相同, R3 和 R4 分别独立地表示甲基、 环己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627015 B2/4 页 3 或为了与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式中, R1 与权利要求 3 中记载的含义相同。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7、 通式 (1)、 通式 (2)、 通 式 (3) 和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3 和 R4 均表示 甲基、 或者一个为甲基另一个为环己基、 或者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 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7.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2)、 通 式 (3) 和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

8、法, 其中, 所述方 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 (5) 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 (3) 表示的 化合物的工序, 式中, Rf 与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含义相同, X 表示卤原子、 羟基或羰基氧基, 式中, R2、 R3、 R4 与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含义相同。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2)、 通 式 (3)、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2 表示氢原子, R3 和 R4 分别独立 地表示甲基、 环己基、 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 。

9、需的原子组, X 表示卤原子、 羟基、 或 -O(C O)Rf。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 通式(2)、 通 式 (3)、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 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或一个表示甲基另一个表示环己基、 或为了与 R3 和 R4 所键合的 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 通式(2)、 通 式 (3)、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

10、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 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12. 下述通式 (1) 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包括使下述通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627015 B3/4 页 4 式 (3) 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反应的工序, 式中, Rf 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2 表示氢原子, R3 和 R4 分别独立地表示甲基、 环己基、 或为了与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 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式中, R1 表示甲基或。

11、乙基, 式中, Rf、 R1、 R2 与上述含义相同。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通式 (1)、 通式 (3) 和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或一个 表示甲基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 或为了与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 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4.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通式 (1)、 通式 (3) 和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示甲基或 乙基, R3 和。

12、 R4 均表示甲基。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式(1)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述方 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 (5) 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 (3) 表示的 化合物的工序, 式中, Rf 与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含义相同, X 表示卤原子、 羟基或羰基氧基, 式中, R2、 R3、 R4 与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含义相同。 16. 如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3)、 通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627015 B4/4 页 5 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

13、物中, R2 表示氢原子, R3 和 R4 分别独立地表示甲 基、 环己基、 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 组, X 表示卤原子、 羟基或 -O(C O)Rf。 17. 如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3)、 通 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3 和 R4均表示甲基, 或一个表示甲基并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 或者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 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18. 如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含氟。

14、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3)、 通 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 氟丙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19. 下述通式 (2) 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式中, Rf 表示碳原子数为 2 6 的全氟烷基, R1 表示甲基或乙基, R2 表示氢原子。 20. 如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其中, 通式 (2) 中, Rf 表示五氟乙基或 七氟丙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627015 B1/34 页 6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

15、备方法、 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 衍生物得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以及利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得到 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含有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化合物组能成为药物和农药领域中有效的生理活 性物质。并且, 由于氰基可以转化为羧酸、 氨基甲基、 氨基羰基、 烷氧基亚氨基等各种官能 团, 所以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也能成为该领域中有用的制备中间体。 因此, 提供新型的该含 氟吡唑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是重要的, 并进行了各种技术开发。 0003 以下, 给出代表性的现有技术的例子。 0004 (1)。

16、 使用 双 ( 三氟乙酰氧基 ) 碘 苯和碘, 将三氟甲基吡唑衍生物碘化后, 用氰 化铜导入氰基的方法 ( 例如参见专利文献 1)。 0005 (2) 用维尔斯梅尔试剂在三氟甲基吡唑衍生物中导入甲酰基后, 使其与羟胺、 然后 与氧氯化磷反应来合成吡唑腈衍生物的方法 ( 例如参见专利文献 2)。 0006 专利文献 1 : 国际公开第 05/056015 号说明书 0007 专利文献 2 : 特开平 8-208620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但是, 关于方法 (1), 双 ( 三氟乙酰氧基 ) 碘 苯和氰化铜等试剂在安全上不理 想, 铜之类过渡金属类在废弃方面有问题。并且, 由三氟甲基源开始。

17、的工序数也多, 不适合 于工业生产。关于 (2) 也有同样的问题。使用作为安全上成问题的试剂的羟胺、 作为废弃 方面有问题的试 剂的氧氯化磷, 并且工序数也多。进而, 还必须用不适合大量合成的硅胶 柱色谱进行精制。 0009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新型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及能简便且以工业规模实施的该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以及使用该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 备方法和新型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0010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潜心研究, 结果发现由含氟酰基衍生物和氨基丙烯腈衍 生物调制 2- 含氟酰基 -3- 氨基丙烯腈衍生物后, 使其与肼衍生物反应, 由此可以制备目标 的含氟吡。

18、唑腈衍生物。该方法能有效供给 1- 甲基 -3-( 三氟甲基 )-1H- 吡唑 -4- 腈之类新 型吡唑腈衍生物。 并且明确了该新型吡唑腈衍生物由于能效率良好地转化为成为农园艺用 杀菌剂等的重要原料的 1- 甲基 -3-( 三氟甲基 )-1H- 吡唑 -4- 甲酸, 所以是非常有用的制 备中间体。通过以上发现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0011 即, 本发明如以下所述。 0012 下述通式 (1) 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 0013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2/34 页 7 0014 ( 式中, Rf 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1 表示碳原 子数为16的。

19、烷基、 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 R2表示氢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 可以被取代的芳基、 可以被取代的 芳基烷基。)。 0015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 通式 (1) 中, R2 表示氢原子。 0016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 通式 (1) 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二氟甲 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0017 下述通式 (2) 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包括使 下述通式 (1) 表示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工序。 0018 00。

20、19 ( 式中, Rf 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1 表示碳原 子数为16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 R2表示氢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 可以被取代的芳基或可以被取代的 芳基烷基。) 0020 0021 ( 式中, Rf、 R1 及 R2 与上述含义相同。) 0022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和通式 (2) 表示的化合物中, R2 表示氢原子。 0023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和通式 (2) 表示的。

21、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3/34 页 8 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0024 如上述 所述的通式 (2) 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 述方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 (3) 表示的化合物与下述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 (1) 表 示的化合物的工序。 0025 0026 ( 式中, Rf、 R2 与上述 中记载的含义相同, R3 和 R4 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 碳 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 可以 被取代的芳基、 可以被取代的。

22、芳 基烷基或者碳原子数为 1 6 的可以被取代的酰基、 或为了形成含有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 原子和 0 1 个杂原子的 5 6 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 0027 0028 ( 式中, R1 与上述 中记载的含义相同。) 0029 如上述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 通式(2)、 通式 (3) 和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2 表示氢原子, R3 和 R4 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或者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 或为了形成含有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 和 0 1 个杂原子的 5 6 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 0030 如上述。

23、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 通式(2)、 通式 (3) 和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或者一个为甲基另一个为环己基、 或为了与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 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0031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2)、 通式 (3) 和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 丙基,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

24、基。 0032 如上述所述的通式(2)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 述方法还包括由下述通式 (5) 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制备通式 (3) 表 示的化合物的工序。 0033 0034 ( 式中, Rf 与上述 所述的含义相同, X 表示卤原子、 羟基或羰基 氧基。)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4/34 页 9 0035 0036 ( 式中, R2、 R3、 R4 与上述 所述的含义相同。) 0037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2)、 通式 (3)、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

25、(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2 表示氢原子, R3 和 R4 分 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或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 或者为了形成含有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和 0 1 个杂原子的 5 6 元环结构所必需的原子组, X 表示卤原 子、 羟基、 或 -O(C O)Rf。 0038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2)、 通式 (3)、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R1 表示碳 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或一个表示甲基另一个表示环己。

26、基、 或为了 与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0039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 (1)、 通式 (2)、 通式 (3)、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 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0040 下述通式 (1) 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包括使 下述通式 (3) 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式 (4) 表示的化合物反应的工序。 0041 0042 ( 式中, Rf 。

27、表示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2 表示氢原 子、 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 可 以被取代的芳基、 或可以被 取代的芳基烷基, R3 和 R4 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 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36的环烷基、 可以被取代的芳基、 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 或碳原子数为16的可以被 取代的酰基、 或者为了形成含有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和 0 1 个杂原子的 5 6 元环 所必需的原子组。) 0043 0044 ( 式中,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或者可以被 取代的芳基。

28、烷基。)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5/34 页 10 0045 0046 ( 式中, Rf、 R1、 R2 与上述含义相同。) 0047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通式 (1)、 通式 (3) 和通 式 (4) 中, R2 表示氢原子, R3 和 R4 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或碳原子数 为 3 6 的环烷基、 或者为了形成含有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和 0 1 个杂原子的 5 6 元环所必需的原子组。 0048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通式 (1)、 通式 (3) 和通 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

29、三氟甲基,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 示甲基、 或一个表示甲基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 或为了与R3和R4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 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0049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通式 (1)、 通式 (3) 和通 式 (4)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七氟丙基, R1 表示碳原 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示 甲基。 0050 如上述 所述的通式 (1) 表示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所 述方法还包括下述工序, 由下述通式 (5) 表示的化合物和下述通。

30、式 (6) 表示的化合物制备 通式 (3) 表示的化合物。 0051 0052 ( 式中, Rf 与上述 所述的含义相同, X 表示卤原子、 羟基或羰基氧基。) 0053 0054 ( 式中, R2、 R3、 R4 与上述 所述的含义相同 ) 0055 如上述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 通式(3)、 通式(4)、 通式(5)和通式(6)表示的化合物中, R2表示氢原子, 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碳 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或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 或者为了形成含有 R3 和 R4 所键合 的氮原子和 0 1 个杂原子的 5 6 元环结构所必需的原子组,。

31、 X 表示卤原子、 羟基或 -O(C O)Rf。 0056 如上述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 通式(3)、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6/34 页 11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三氟甲基,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或一个表示甲基并且另一个表示环己基、 或者为了与 R3 和 R4 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吡咯烷基或吗啉代基所必需的原子组。 0057 如上述所述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 通式(1)、 通式(3)、 通式 (4)、 通式 (5) 和通。

32、式 (6) 表示的化合物中, Rf 表示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或 七氟丙基, R1 表示碳原 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3 和 R4 均表示甲基。 0058 下述通式 (2) 表示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0059 0060 ( 式中, Rf 表示碳原子数为 2 6 的全氟烷基, R1 表示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 R2 表示氢原子。) 0061 如上述 所述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其中, 通式 (2) 中, Rf 表示五氟乙 基或七氟丙基。 0062 根据本发明, 可以提供新型的含氟吡唑腈衍生物和能简便并以工业规模实施的该 含氟吡唑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以及使用该含氟吡唑腈衍。

33、生物的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的制 备方法和新型含氟吡唑甲酸衍生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以下, 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案。 0064 以下, 记载下述通式 (1) 表示的化合物的说明。 0065 0066 通式 (1) 中的 Rf 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可以为直链烷基, 也可以为支链烷 基。具体而言, 表示甲基、 乙基、 丙基、 丁基、 戊基、 己基等直链状烷基, 或异丙基、 异丁基、 仲 丁基、 1- 甲基丁基、 2- 甲基丁基、 3- 甲基丁基、 1, 1- 二甲基丙基、 2, 2- 二甲基丙基、 1, 2- 二 甲基丙基、 1- 甲基戊基、 2- 甲基戊基、 3- 甲基戊基。

34、、 4- 甲基戊基、 1, 1- 二甲基丁基、 1, 2- 二 甲基丁基、 1, 3- 二甲基丁基、 2, 2- 二甲基丁基、 2, 3- 二甲基丁基、 3, 3- 二甲 基丁基等支链 烷基。 0067 通式 (1) 中的 Rf 中, 所述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可以被至少一个氟原子取代。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7/34 页 12 具体而言, 可以为三氟甲基、 五氟乙基、 七氟丙基、 七氟异丙基、 九氟丁基等全氟烷基, 也可 以为单氟甲基、 二氟甲基等具有氢原子的氟烷基, 还可以为氯二氟甲基、 溴二氟甲基等具有 氟原子和其他卤原子的氟烷基。 0068 本发明中, Rf 优选。

35、为选自三氟甲基、 二氟甲基、 氯二氟甲基、 五氟乙基和七氟丙基 中的氟烷基, 较优选为三氟甲基。 0069 通式 (1) 中的 R1 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与 Rf 的碳原子数为 1 6 的烷基含 义相同。 0070 通式 (1) 中的 R1 的碳原子数为 3 6 的环烷基表示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 基等。 0071 通式 (1) 中的 R1 的可以被取代的芳基烷基的取代基是指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 基、 丁基、 异丁基、 仲丁基、 叔丁基等烷基 ; 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等环烷基 ; 三氟 甲基、 五氟乙基、 六氟丙基、 六氟异丙基、 三氟乙基、 二氟甲。

36、基、 氯二氟甲基、 溴二氟甲基、 单 氟甲基等卤素取代烷基 ; 苯基等芳基 ; 苄基等芳基烷基 ; 甲氧基、 乙氧基、 丙氧基、 异丙氧 基、 丁氧基、 异丁氧基、 仲丁氧基、 叔丁氧基等烷氧基 ; 环丙氧基、 环丁氧基、 环戊基氧基、 环 己基氧基等环烷氧基 ; 三氟甲氧基、 二氟甲氧基、 三氟乙氧基、 三氯乙氧基等卤素取代烷氧 基 ; 苯氧基等芳基氧基 ; 苄基氧基等芳基烷基氧基 ; 甲氧基羰基、 乙氧基羰基、 丙氧基羰基、 异丙氧基羰基、 丁氧基羰基、 异丁氧基羰基、 仲丁氧基羰基、 叔丁氧基羰基等烷氧基羰基 ; 环 丙氧基羰基、 环丁氧基羰基、 环戊基氧基羰基、 环己基氧基羰基等环烷氧。

37、基羰基 ; 三氟甲氧 基羰基、 二氟甲氧基羰基、 三氟乙氧基羰基、 三氯乙氧基羰基等卤素取代烷氧基羰基 ; 苯氧 基羰基等芳基氧基羰基 ; 苄基氧基羰基等芳基烷基氧基羰基 ; 甲硫基、 乙硫基、 丙硫基、 丁 硫基等烷硫基 ; 环丙硫基、 环丁硫基、 环戊硫基、 环己硫基等环烷硫基 ; 三氟甲硫基、 二氟甲 硫基、 三氟乙硫基等卤素取代烷硫基 ; 苯硫基等芳硫基 ; 苄硫基等芳基烷硫基 ; 甲基亚磺酰 基、 乙 基亚磺酰基、 丙基亚磺酰基、 丁基亚磺酰基等烷基亚磺酰基 ; 环丙基亚磺酰基、 环丁 基亚磺酰基、 环戊基亚磺酰基、 环己基亚磺酰基等环烷基亚磺酰基 ; 三氟甲基亚磺酰基、 二 氟甲基。

38、亚磺酰基、 三氟乙基亚磺酰基等卤素取代烷基亚磺酰基 ; 苯基亚磺酰基等芳基亚磺 酰基 ; 苄基亚磺酰基等芳基烷基亚磺酰基 ; 甲磺酰基、 乙磺酰基、 丙磺酰基、 丁磺酰基等烷 基磺酰基 ; 环丙基磺酰基、 环丁基磺酰基、 环戊基磺酰基、 环己基磺酰基等环烷基磺酰基 ; 三氟甲基磺酰基、 二氟甲基磺酰基、 三氟乙基磺酰基等卤素取代烷基磺酰基 ; 苯基磺酰基等 芳基磺酰基 ; 苄基磺酰基等芳基烷基磺酰基 ; 0072 甲基羰基、 乙基羰基、 丙基羰基、 异丙基羰基、 丁基羰基、 异丁基羰基、 仲丁基羰基、 叔丁基羰基等烷基羰基 ; 环丙基羰基、 环丁基羰基、 环丙基羰基、 环戊基羰基、 环己基羰基。

39、等 环烷基羰基 ; 三氟甲基羰基、 二氟甲基羰基、 三氯甲基羰基等卤素取代烷基羰基 ; 苯甲酰基 等芳基羰基等 ; 甲基羰基氧基、 乙基羰基氧基、 丙基羰基氧基、 异丙基羰基氧基、 丁基羰基氧 基、 异丁基羰基氧基、 仲丁基羰基氧基、 叔丁基羰基氧基等烷基羰基氧基 ; 环丙基羰基氧基、 环丁基羰基氧基、 环丙基羰基氧基、 环戊基羰基氧基、 环己基羰基氧基等环烷基羰基氧基 ; 苯甲酰基氧基等芳基羰基氧基 ; 甲基羰基氨基、 乙基羰基氨基、 丙基羰基氨基、 异丙基羰基 氨基、 丁基羰基氨基、 异丁基羰基氨基、 仲丁基羰基氨基、 叔丁基羰基氨基等烷基羰基氨基 ; 环丙基羰基氨基、 环丁基羰基氨基、 。

40、环丙基羰基氨基、 环戊基羰基氨基、 环己基羰基氨基等 环烷基羰基氨基 ; 苯甲酰基氨基等芳基羰基氨基 ;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8/34 页 13 0073 甲氧基羰基氨基、 乙氧基羰基氨基、 丙氧基羰基氨基、 异丙氧基羰基氨基、 丁氧基 羰基氨基、 异丁氧基羰基氨基、 仲丁氧基羰基氨基、 叔丁氧基羰基氨基、 甲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乙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丙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异丙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丁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异丁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仲丁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叔丁 氧基羰基 ( 甲基 。

41、) 氨基、 甲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乙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丙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异丙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丁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异丁氧基羰基 ( 乙 基 ) 氨基、 仲丁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叔丁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等烷氧基羰基氨基 ; 环 丙氧基羰基氨基、 环丁氧基羰基氨基、 环戊基氧基羰基氨基、 环己基氧基羰基氨基、 环丙氧 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环丁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环戊基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环己基 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环丙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环丁氧基羰基 。

42、( 乙基 ) 氨基、 环戊基 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环己基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等环烷氧基羰基氨基 ; 三氟甲氧基羰 基氨基、 二氟甲氧基羰基氨基、 三氟乙氧基羰基氨基、 三氯乙氧基羰基氨基、 三氟甲氧基羰 基 ( 甲基 ) 氨基、 二氟甲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三氟乙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三氯乙氧 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三氟甲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二氟甲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三氟 乙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三氯乙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等卤素取代烷氧基羰基氨基 ; 苯氧 基羰基氨基、 苯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

43、苯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等芳基氧基羰基氨基 ; 苄 基氧基羰基氨基、 苄基氧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苄基氧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等芳基烷基氧基 羰基氨基 ; 0074 甲基氨基羰基氧基、 乙基氨基羰基氧基、 丙基氨基羰基氧基、 异丙基氨基羰基氧 基、 丁基氨基羰基氧基、 异丁基氨基羰基氧基、 仲丁基氨基羰基氧基、 叔丁基氨基羰基氧基、 二甲基氨基羰基氧基、 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异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异丁基 ( 甲基 ) 氨 基 羰基氧基、 仲丁基 ( 甲基 ) 氨基 。

44、羰基氧基、 叔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二 乙基氨基羰基氧基、 丙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异丙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丁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异丁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仲丁基 ( 乙基 ) 氨 基 羰基氧基、 叔丁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等烷基氨基羰基氧基 ; 环丙基氨基羰基 氧基、 环丁基氨基羰基氧基、 环戊基氨基羰基氧基、 环己基氨基羰基氧基、 环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环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环戊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环己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环丙基 ( 乙基。

45、 ) 氨基 羰基氧基、 环丁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 氧基、 环戊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环己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等环烷基氨基羰基氧基 ; 三氟甲基氨基羰基氧基、 二氟甲基氨基羰基氧基、 三氟乙基氨基羰 基氧基、 三氯乙基氨基羰基氧基、 三氟甲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二氟甲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三氟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三氯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 基、 三氟甲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二氟甲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三氟乙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三氯乙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

46、基等卤素取代烷基氨基羰基氧 基 ; 苯基氨基羰基氧基、 苯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苯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等芳基氨基羰基氧基 ; 苄基氨基羰基氧基、 苄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氧基、 苄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氧基等芳基烷基氨基羰基氧基 ; 吡咯烷基羰基氧基、 1- 哌啶基羰基氧基、 吗啉代 基羰基氧基等环状氨基羰基氧基 ; 说 明 书 CN 101627015 B9/34 页 14 0075 甲基氨基羰基氨基、 乙基氨基羰基氨基、 丙基氨基羰基氨基、 异丙基氨基羰基氨 基、 丁基氨基羰基氨基、 异丁基氨基羰基氨基、 仲丁基氨基羰基氨基、 叔丁基氨基羰基氨基、 。

47、二甲基氨基羰基氨基、 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异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甲基、 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异丁基 ( 甲基 ) 氨 基 羰基氨基、 仲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叔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二乙 基氨基羰基氨基、 丙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异丙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丁 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异丁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仲丁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叔丁基 ( 乙基 ) 氨基 羰基氨基、 甲基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乙基。

48、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丙基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异丙基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丁基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异丁基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仲丁基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叔丁基氨基 羰基 ( 甲基 ) 氨基、 甲基氨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乙基氨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丙基氨基羰 基 ( 乙基 ) 氨基、 异丙基氨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丁基氨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异丁基氨基 羰基 ( 乙基 ) 氨基、 仲丁基氨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叔丁基氨基羰基 ( 乙基 ) 氨基、 二甲基 氨基羰基 ( 甲基 ) 氨基、 乙。

49、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甲基 ) 氨基、 异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甲基 ) 氨基、 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 基 ( 甲基 ) 氨基、 异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甲基 ) 氨基、 仲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 基 ( 甲基 ) 氨基、 叔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甲基 ) 氨基、 二甲基氨基羰基 ( 乙基 ) 氨 基、 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乙基 ) 氨基、 异丙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乙基 ) 氨基、 丁基 ( 甲基 ) 氨基 羰基 ( 乙基 ) 氨基、 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