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647974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4.06 CN 101647974 B *CN101647974B* (21)申请号 200910066113.0 (22)申请日 2009.09.10 A61K 36/904(2006.01) A61P 31/22(2006.01) A61K 33/04(2006.01) A61K 33/06(2006.01) A61K 33/28(2006.01) (73)专利权人 周大红 地址 463400 河南省平舆县庙湾镇河西村 (72)发明人 周大红 (74)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41。
2、104 代理人 刘建芳 CN 1481880 A,2004.03.17, 全文 . CN 1220884 A,1999.06.30, 全文 . 欧阳恒等 . 皮肤疮疡科的以毒攻毒 法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7, 第 3 卷 ( 第 2 期 ),142-145. 郑蓉 . 中药外洗方治疗皮肤病近况. 四 川中医 .1990,( 第 1 期 ),16-17.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祖国医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 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中药 其有效成分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黄连、 黄岑、黄柏、大黄、蛇床子、。
3、地肤子、苦参、百 部、土槿皮、艾叶、川椒、硫磺、轻粉、明矾、 大枫子仁、木鳖子仁。本发明中药配伍合理,疗 效佳,无副作用 ;且制备方法简单。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王静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CN 101647974 B1/1 页 2 1. 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其有效成分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 黄连 10-20、 黄芩 10-20、 黄柏 10-20、 大黄 4-8、 蛇床子 10-20、 地肤子 10-20、 苦参 10-20、 百部 10-20、 土槿皮 10-20、。
4、 艾叶 10-20、 川椒 10-20、 硫磺 6-15、 轻粉 0.1-0.3、 明矾 6-15、 大枫子仁 6-15、 木鳖子仁 6-15。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料的重量份组成 为 : 黄连15、 黄芩15、 黄柏15、 大黄6、 蛇床子15、 地肤子15、 苦参15、 百部15、 土槿皮15、 艾 叶 15、 川椒 15、 硫磺 10、 轻粉 0.2、 明矾 10、 大枫子仁 10、 木鳖子仁 10。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取所述重量 份数的各原料, 共为细末后按照重量份 / 体积份为 。
5、g/ml 的比例加入 500-1000 体积份的无 水乙醇, 浸泡 42-50h 即得所述中药。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647974 B1/3 页 3 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一 )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祖国医学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二 ) 背景技术 0002 热疮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口唇、 鼻孔周围、 面颊、 外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皮损为成群的水疱, 有的互相融合, 多在一周后痊 愈, 但易于复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病, 尤以成年人为多。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本病多为 外感风热邪。
6、毒, 客于肺胃二经, 蕴蒸皮肤而生 ; 或因肝胆湿热下注, 阻于阴部而成 ; 或由反 复发作, 热邪伤津, 阴虚内热所致。发热、 受凉、 日晒、 月经来潮、 妊娠、 肠胃功能障碍等常能 诱发本病的产生。 0003 痈疮是指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 部, 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病。初起时如粟, 麻痒不适, 拖延数日, 即肿如拳大, 约 20 余日, 即溃 烂出黄, 赤脓血许, 就会丧生。与其疮口有一差别, 即有二头, 以至犹如蜂窝不计其数, 故西 医称之为 “蜂窝炎” 。 0004 此两种病症都是由于风热湿邪入侵体内而产生, 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 也无 较好的针。
7、对性的治疗药物。 ( 三 )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的中药对 于热疮和痈疮的治疗效果良好, 且无副作用。 0006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0007 一种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 其有效成分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 0008 黄连 10-20、 黄芩 10-20、 黄柏 10-20、 大黄 4-8、 蛇床子 10-20、 地肤子 10-20、 苦参 10-20、 百部 10-20、 土槿皮 10-20、 艾叶 10-20、 川椒 10-20、 硫磺 6-15、 轻粉 0.1-0.3、 明矾 6-15、 大枫子仁 6-15、 木。
8、鳖子仁 6-15。 0009 进一步, 所述原料的重量份组成为 : 0010 黄连 15、 黄芩 15、 黄柏 15、 大黄 6、 蛇床子 15、 地肤子 15、 苦参 15、 百部 15、 土槿皮 15、 艾叶 15、 川椒 15、 硫磺 10、 轻粉 0.2、 明矾 10、 大枫子仁 10、 木鳖子仁 10。 0011 所述的原料可以采用常规方法制成药物学上任意可接受的外用剂型, 本发明优选 制成外用涂抹药水, 同时提供了一种此药水的制备方法 : 取所述重量份数的各原料, 共为细 末后按照重量份 / 体积份为 g/ml 的比例加入 500-1000 体积份的无水乙醇, 浸泡 42-50h 。
9、即 得所述中药。 0012 本发明的原料药中, 黄连, 苦, 寒, 归心、 脾、 胃、 肝、 胆、 大肠经 ; 清热燥湿, 泻火解 毒。黄芩, 苦, 寒, 归肺、 胆、 脾、 大肠、 小肠经 ;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黄柏, 苦, 寒, 归肾、 膀胱经 ; 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大黄, 苦, 寒, 归脾、 胃、 大肠、 肝、 心包经 ; 泻热通 肠,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蛇床子, 辛、 苦, 温 ; 有小毒, 归肾经 ; 温肾壮阳, 燥湿, 祛风, 杀虫。 说 明 书 CN 101647974 B2/3 页 4 地肤子, 辛、 苦、 寒, 归肾、 膀胱经 ; 清热利湿, 。
10、祛风止痒。苦参, 苦, 寒, 归心、 肝、 胃、 大肠、 膀 胱经 ; 清热燥湿, 杀虫, 利尿。百部, 甘、 苦、 微温, 归肺经 ; 杀虫。土槿皮, 辛, 温, 有毒 ; 归肺、 脾经 ; 杀虫, 止痒。艾叶, 辛、 苦、 温 ; 有小毒 ; 归肝、 脾、 肾经 ; 散寒止痛, 温经补血。川椒, 辛、 温, 有小毒 ; 归肺、 胃、 肾经 ; 温中散寒, 温肾暖脾, 逐寒燥湿, 杀虫、 止痛。硫磺, 酸, 温, 有毒 ; 归肾、 大肠经 ; 外用可解毒杀虫疗疮。轻粉, 辛, 寒, 有毒 ; 归大肠、 小肠经 ; 外用杀虫, 攻毒, 敛疮 ; 利水, 通便。明矾, 酸、 涩、 寒 ; 归肺、。
11、 脾、 肝、 大肠经 ; 外用解毒杀虫, 燥湿止痒。大枫子 仁, 性热, 味辛, 有毒 ; 解毒杀虫作用较强。木鳖子仁, 苦微甘, 温, 有毒 ; 归肝、 脾、 胃经 ; 消肿 散结, 攻毒疗疮。各原料配伍后, 共行泻火解毒, 活血祛瘀, 清热燥湿, 凉血止血, 杀虫止痒, 解毒疗疮之功效。 0013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 有以下优点 : 0014 本发明中药配伍合理, 疗效佳, 无副作用 ; 且制备方法简单。 0015 ( 四 ) 具体实施方式 : 0016 以下以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 0017 实施例 1 0018 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 原。
12、料药重量组成如下 : 0019 黄连 10g 黄芩 10g 黄柏 10g 大黄 4g 蛇床子 10g 地肤子 10g 苦参 10g 百部 10g 土槿皮 10g 艾叶 10g 川椒 10g 硫磺 6g 轻粉 0.1g 明矾 6g 大枫子仁 6g 木鳖子仁 6g。 0020 取各原料, 共为细末后加入无水乙醇 500ml, 浸泡 42h 即得所述中药, 患部涂抹使 用。 0021 实施例 2 0022 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 原料药重量组成如下 : 0023 黄连 15g 黄芩 15g 黄柏 15g 大黄 6g 蛇床子 15g 地肤子 15g 苦参 15g 百部 15g 土槿皮15g 艾叶15g。
13、 川椒15g 硫磺10g 轻粉0.2g 明矾10g 大枫子仁10g 木鳖子仁10g。 0024 取各原料, 共为细末后加入无水乙醇 750ml, 浸泡 48h 即得所述中药, 患部涂抹使 用。 0025 实施例 3 0026 治疗热疮和痈疮的中药, 原料药重量组成如下 : 0027 黄连 20g 黄芩 20g 黄柏 20g 大黄 8g 蛇床子 20g 地肤子 20g 苦参 20g 百部 20g 土槿皮20g 艾叶20g 川椒20g 硫磺15g 轻粉0.3g 明矾15g 大枫子仁15g 木鳖子仁15g。 0028 取各原料, 共为细末后加入无水乙醇 1000ml, 浸泡 50h 即得所述中药, 。
14、患部涂抹使 用。 0029 典型病例 0030 许某, 男, 40 岁, 自述就诊三天前左臂生一小疙瘩, 瘙痒红肿疼痛, 来诊前肿胀疼 痛, 恶心烦躁, 头痛头晕, 诊断为痈疮, 辩证为毒热蕴郁, 火毒凝结, 治宜清热解毒, 消肿止 疼。外用本发明中药药水, 每天涂抹两次, 五天后红肿消失, 疼痛已减, 十天后复诊, 痊愈。 0031 临床数据 : 0032 诊断标准 0033 1. 热疮 0034 1) 皮损色徽红, 其上簇集丘疱疹、 水疱结痂, 破后糜烂, 自觉痒痛相兼。 说 明 书 CN 101647974 B3/3 页 5 0035 2) 常发生于热病后或抵抗力低时, 易反复发作。 0。
15、036 3) 皮损多好发于口唇、 皮肤粘膜交界处, 和鼻孔周围、 面颊及外生殖器等部位。 0037 2. 痈疮 0038 1)局部表面中央有多个脓栓, 破溃后呈蜂窝状, 有脓血分泌物。 容易向四周及深部 扩散, 疼痛也较剧烈。 0039 2) 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如畏寒、 发热、 头痛、 食欲不振、 白细胞增加等。 0040 证候分类 0041 热疮 : 0042 肺胃热盛 : 群集小疱, 灼热刺痒。轻度周身不适, 心烦郁闷, 大便干, 小便黄。舌质 红, 苔黄, 脉弦数。 0043 阴虚内热 : 间歇发作, 口干唇燥, 午后微热。舌红, 苔薄, 脉细数。 0044 疗效评定 0045。
16、 1. 热疮 0046 治愈 : 皮损全部消退, 可遗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 0047 好转 : 皮损干燥, 结痂, 或消退 30以上。 0048 未愈 : 皮损无变化或消退不足 30。 0049 2. 痈疮 0050 治愈 : 脓栓全部消退, 破溃愈合, 可遗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 体征消失。 0051 好转 : 脓栓基本消退, 破溃大部分结痂, 或消退 30以上 ; 体征消失。 0052 未愈 : 脓栓以及破溃无变化或消退不足 30。 0053 统计结果 0054 临床选取患者 125 人, 其中热疮患者 63 人, 痈疮患者 62 人 ; 男 60 人, 女 65 人 ; 其 中痊愈者为 98 人, 好转者 17 人, 无效者 10 人 ; 总有效率为 92。 说 明 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