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3600 上传时间:2018-0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6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42676.9

申请日:

2014.07.17

公开号:

CN104083992A

公开日:

2014.10.08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01D 53/18申请公布日:20141008|||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01D 53/18申请日:20140717|||公开

IPC分类号:

B01D53/18; B01D53/22; B01D53/00; C10G5/00; C10G5/04

主分类号:

B01D53/18

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发明人:

吴锋棒; 王振中; 王洁; 王林; 佟晓慧; 张卫华

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代理人:

张惠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效果较差、排放尾气浓度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中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侧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烃类蒸汽回收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侧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入口管线上设有微压变送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上设有富油泵,贫油入口管线上设有贫油泵,在贫油泵与换热器之间的管线上设有温度变送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吹扫空气入口和压力变送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泵出口与放空管线相连,放空管线出口设有阻火透气帽。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PLC或DCS。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中部相连。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顶部相连。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下部设有液位计。

说明书

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升高,成品油的消耗量迅速攀升,汽油在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有机气体污染物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GB20950《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所有的储油库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油气回收改造。
一般来说,储油库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油气排放过程有:
(1)收油阶段。收油指的是储油库的油罐从成品油输送管线、火车、轮船等外部接收油品,此时,随着罐内油位的不断上升,罐内的油气压力将不断升高,当达到安全阀的泄放压力后,将会不断排出到罐外,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大呼吸。
(2)发油阶段。油库在向油罐车发油时,油罐车内储存的油气将会被排放到外部。
(3)储油阶段。该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静止储存损耗或小呼吸,主要指油品因受外界环境如风速、温度以及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呼吸损耗。
而所谓油库油气回收,指的是将储油库在储油、发油、收油等阶段中排放的油气进行密闭收集、处理和回收的过程。
传统的油气回收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四种,单独采用某种工艺往往无法达到较好的回收效果,因此,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艺均为复合工艺,如:吸附-吸收法、膜分离-吸收法、冷凝-膜分离法等等。其中,吸附-吸收法以其简单成熟的工艺、可靠的性能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油气回收工艺。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各地的环保法规也日趋严苛,虽然吸附-吸收法能够满足现有的国标要求,但却无法满足更高的排放指标,达到更高的油气回收率。
此外,虽然目前也有一些装置是基于膜分离-吸收工艺的,CN201309827Y涉及一种带净化器的膜式冷凝油气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一压缩机,它的入口与油罐连通,出口通过散热器与凝液罐的入口连通;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膜组件的入口连通,液相出口 与油罐连通;膜组件的一个出口通过针型阀与净化器的入口连通,净化器的出口与透气帽连通,膜组件的另一出口与真空泵的入口连通,真空泵的出口与油罐连通;净化器的入口与真空泵的入口连通;油罐与压缩机的管路间、压缩机的出口及真空泵的入口之间分别装有压力传感器。但其采用的膜多为橡胶态油气分离膜。橡胶态油气分离膜的特点为油气之于空气具有优先透过性,而玻璃态膜则恰恰相反,空气对于油气具有优先透过性。与橡胶态膜相比,玻璃态膜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油气分离性能,同时寿命也更长,但由于过去的技术所限,其通量往往较小,因此应用较少。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纯基于橡胶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装置往往无法有效保证排放浓度达到国标要求,为了保证排放达标,往往还需要在后端增加小型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大大增加了工艺的复杂度,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和易用性。
本发明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效果较差、排放浓度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用于油气回收中,具有膜组件寿命长,分离能力强,油气排放浓度低油气分离效果较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侧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油气入口管线上设有微压变送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上设有富油泵,贫油入口管线上设有贫油泵,在贫油泵与换热器之间的管线上设有温度变送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吹扫空气入口和压力变送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真空泵出口与放空管线相连,放空管线出口设有阻火透气帽。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或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中部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顶部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吸收塔下部设有液位计。
本发明采用玻璃态膜组件代替橡胶态膜组件,提升了膜组件的选择性,从而使油气和空气分离更加彻底,能够达到更低的排放指标。此外,由于玻璃态膜组件对油气具有低溶解度,导致其与橡胶态膜组件相比,具有更强的抵抗塑化能力,从而使其的寿命变长,与其它的油气回收工艺相比,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更加简单,所需的占地面积也更小,且能够达到更低的排放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1为油气入口;2为贫油入口;3为微压变送器;4为引风机;5为凝液罐;6为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7为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8为压力变送器;9、10、16、19、22为阀门;11为真空泵;12为放空管线;13为阻火透气帽;14为吸收塔;15为液位计;17为冷凝机组;18为换热器;20为富油出口;21为温度变送器;23为贫油泵;24为富油泵;25为空气入口。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所示的油气回收流程中,油气入口连接罐区油气密闭收集系统、发油台油气密闭收集系统或其它油气密闭收集系统。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
油气入口管线上安装有一台微压传感器,当入口压力高于装置启动设定值时,装置将自动开启;油气通过自压进入装置,经过引风机送入玻璃态膜组件。同时,为了防止有液体进入玻璃态膜组件而对其性能造成影响,在进入玻璃态膜组件之前,要首先经过一个凝 液罐进行气液分离。
凝液罐的气相出口接入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在膜组件的渗透侧,使用一台真空泵进行抽气,旨在为气体透过膜组件提供动力,由于空气对于油气能够优先透过膜组件,因此渗透侧的气体中主要为空气,此时阀9闭合,阀10开启,渗透侧的气体直接通过放空管排空,为安全起见,放空管的顶端设有阻火透气帽。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则为高浓度的油气,这些油气将会进入吸收塔进行喷淋吸收。
吸收工艺的主要流程为,装置启动后,打开阀19、阀22,富油泵先开启,然后再开启贫油泵,富油泵采用变频控制,从而使吸收塔的油位控制在设定值附近;吸收工艺采用贫油作为吸收液,贫油可为汽油、柴油或其它能够溶解油气的液体。在进入吸收塔前,贫油首先经过一台换热器和冷凝机组,由于贫油温度高于一定值后,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当检测到贫油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系统将会启动冷凝机组对贫油进行冷却,从而保障后续的吸收效果;在吸收塔内部,贫油从塔顶自上向下喷淋,高浓度的油气从吸收塔中段进入,自下向上流动,二者的流动方向相反,可进行充分的吸收;吸收了油气的富油从塔底流出,未被完全吸收的油气将从吸收塔顶部排出,重新进入装置入口处,再次进行处理,阀16用于控制返回到装置入口处的气体流量;为了降低冷凝机组的负荷和能耗,贫油在进入冷凝装置前会首先与从吸收塔流出的温度较低的富油进行换热。
为了防止玻璃态膜组件在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油气后分离性能变差,在膜组件的渗透侧设置了吹扫阀9。在吹扫时,阀10关闭,阀9短暂开启,空气将从阀9进入膜组件,对膜组件进行吹扫,待压力上升到一定值后,关闭阀9,重新缓慢开启阀10。吹扫的时间间隔和逻辑可在控制系统中进行设置。
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PLC或DCS进行实现,系统在运行时,完全为自动运行,无需人工进行干预。
该装置用于油气回收中,玻璃态膜组件寿命长达10年,油气回收效率可达99%以上,与传统的橡胶态膜相比,具有更强的分离能力,以C3H8为例,传统的橡胶态膜的C3H8/N2的分离系数通常为30,玻璃态膜的C3H8/N2的分离系数则为50,油气排放浓度低于15g/m3

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83992A43申请公布日20141008CN104083992A21申请号201410342676922申请日20140717B01D53/18200601B01D53/22200601B01D53/00200601C10G5/00200601C10G5/0420060171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址100728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72发明人吴锋棒王振中王洁王林佟晓慧张卫华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31272代理人张惠明54发明名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基。

2、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效果较差、排放尾气浓度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中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侧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烃类蒸汽回收中。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

3、书3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83992ACN104083992A1/1页21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侧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4、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入口管线上设有微压变送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上设有富油泵,贫油入口管线上设有贫油泵,在贫油泵与换热器之间的管线上设有温度变送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吹扫空气入口和压力变送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泵出口与放空管线相连,放空管线出口设有阻火透气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

5、于所述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PLC或DCS。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中部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顶部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下部设有液位计。权利要求书CN104083992A1/3页3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升高,成品油的消耗量迅速攀升,汽。

6、油在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有机气体污染物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GB20950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所有的储油库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油气回收改造。0003一般来说,储油库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油气排放过程有00041收油阶段。收油指的是储油库的油罐从成品油输送管线、火车、轮船等外部接收油品,此时,随着罐内油位的不断上升,罐内的油气压力将不断升高,当达到安全阀的泄放压力后,将会不断排出到罐外,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大呼吸。00052发油阶段。油库在向油罐车发油时,油罐车内储存的油气将会被排放到外部。00063储油阶段。该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静止储存损耗。

7、或小呼吸,主要指油品因受外界环境如风速、温度以及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呼吸损耗。0007而所谓油库油气回收,指的是将储油库在储油、发油、收油等阶段中排放的油气进行密闭收集、处理和回收的过程。0008传统的油气回收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四种,单独采用某种工艺往往无法达到较好的回收效果,因此,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艺均为复合工艺,如吸附吸收法、膜分离吸收法、冷凝膜分离法等等。其中,吸附吸收法以其简单成熟的工艺、可靠的性能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油气回收工艺。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各地的环保法规也日趋严苛,虽然吸附吸收法能够满足现有的国标要求,但。

8、却无法满足更高的排放指标,达到更高的油气回收率。0009此外,虽然目前也有一些装置是基于膜分离吸收工艺的,CN201309827Y涉及一种带净化器的膜式冷凝油气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一压缩机,它的入口与油罐连通,出口通过散热器与凝液罐的入口连通;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膜组件的入口连通,液相出口与油罐连通;膜组件的一个出口通过针型阀与净化器的入口连通,净化器的出口与透气帽连通,膜组件的另一出口与真空泵的入口连通,真空泵的出口与油罐连通;净化器的入口与真空泵的入口连通;油罐与压缩机的管路间、压缩机的出口及真空泵的入口之间分别装有压力传感器。但其采用的膜多为橡胶态油气分离膜。橡胶态油气分离膜的特点为。

9、油气之于空气具有优先透过性,而玻璃态膜则恰恰相反,空气对于油气具有优先透过性。与橡胶态膜相比,玻璃态膜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油气分离性能,同时寿命也更长,但由于过去的技术所限,其通量往往较小,因此应用较少。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纯基于橡胶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装置往往无法有效保证排放浓度达到国标要求,为了保证排放达标,往往还需要在后端增加小型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大大增加了工艺的复杂度,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和易用性。说明书CN104083992A2/3页40010本发明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发明内容001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效果较差、排放浓度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基。

10、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用于油气回收中,具有膜组件寿命长,分离能力强,油气排放浓度低油气分离效果较好的优点。001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侧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0013。

11、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油气入口管线上设有微压变送器。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上设有富油泵,贫油入口管线上设有贫油泵,在贫油泵与换热器之间的管线上设有温度变送器。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吹扫空气入口和压力变送器。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真空泵出口与放空管线相连,放空管线出口设有阻火透气帽。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或分布式控制系统DCS。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中部相连。0019上述技术方案中。

12、,优选地,所述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顶部相连。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吸收塔下部设有液位计。0021本发明采用玻璃态膜组件代替橡胶态膜组件,提升了膜组件的选择性,从而使油气和空气分离更加彻底,能够达到更低的排放指标。此外,由于玻璃态膜组件对油气具有低溶解度,导致其与橡胶态膜组件相比,具有更强的抵抗塑化能力,从而使其的寿命变长,与其它的油气回收工艺相比,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更加简单,所需的占地面积也更小,且能够达到更低的排放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0022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流程示意图。00231为油气入口;2为贫油入口;3为微压变送器;4。

13、为引风机;5为凝液罐;6为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7为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8为压力变送器;9、10、16、19、22为阀门;11为真空泵;12为放空管线;13为阻火透气帽;14为吸收塔;15为液位计;17为冷凝机组;18为换热器;20为富油出口;21为温度变送器;23为贫油泵;24为富油泵;25为空气入口。0024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CN104083992A3/3页50025【实施例1】0026图1所示的油气回收流程中,油气入口连接罐区油气密闭收集系统、发油台油气密闭收集系统或其它油气密闭收集系统。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

14、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0027油气入口管线上安装有一台微压传感器,当入口压力高于装置启动设定值时,装置将自动开启;油气通过自压进入装置,经过引风机送入玻璃态膜组件。同时,为了防止有液体进入玻璃态膜组件而对其性能造成影响,在进入玻璃态膜组件之前,要首先经过一个凝液罐进行气液分离。0028凝液罐的气相出口。

15、接入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在膜组件的渗透侧,使用一台真空泵进行抽气,旨在为气体透过膜组件提供动力,由于空气对于油气能够优先透过膜组件,因此渗透侧的气体中主要为空气,此时阀9闭合,阀10开启,渗透侧的气体直接通过放空管排空,为安全起见,放空管的顶端设有阻火透气帽。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则为高浓度的油气,这些油气将会进入吸收塔进行喷淋吸收。0029吸收工艺的主要流程为,装置启动后,打开阀19、阀22,富油泵先开启,然后再开启贫油泵,富油泵采用变频控制,从而使吸收塔的油位控制在设定值附近;吸收工艺采用贫油作为吸收液,贫油可为汽油、柴油或其它能够溶解油气的液体。在进入吸收塔前,贫油首先经过一台换热器和冷凝。

16、机组,由于贫油温度高于一定值后,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当检测到贫油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系统将会启动冷凝机组对贫油进行冷却,从而保障后续的吸收效果;在吸收塔内部,贫油从塔顶自上向下喷淋,高浓度的油气从吸收塔中段进入,自下向上流动,二者的流动方向相反,可进行充分的吸收;吸收了油气的富油从塔底流出,未被完全吸收的油气将从吸收塔顶部排出,重新进入装置入口处,再次进行处理,阀16用于控制返回到装置入口处的气体流量;为了降低冷凝机组的负荷和能耗,贫油在进入冷凝装置前会首先与从吸收塔流出的温度较低的富油进行换热。0030为了防止玻璃态膜组件在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油气后分离性能变差,在膜组件的渗透侧设置。

17、了吹扫阀9。在吹扫时,阀10关闭,阀9短暂开启,空气将从阀9进入膜组件,对膜组件进行吹扫,待压力上升到一定值后,关闭阀9,重新缓慢开启阀10。吹扫的时间间隔和逻辑可在控制系统中进行设置。0031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PLC或DCS进行实现,系统在运行时,完全为自动运行,无需人工进行干预。0032该装置用于油气回收中,玻璃态膜组件寿命长达10年,油气回收效率可达99以上,与传统的橡胶态膜相比,具有更强的分离能力,以C3H8为例,传统的橡胶态膜的C3H8/N2的分离系数通常为30,玻璃态膜的C3H8/N2的分离系数则为50,油气排放浓度低于15G/M3。说明书CN104083992A1/1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408399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