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94789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8.31 CN 201947890 U *CN201947890U* (21)申请号 201120038548.7 (22)申请日 2011.02.15 A23F 3/06(2006.01) (73)专利权人 云南茶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665000 云南省思茅市普洱市思茅区 五一路 1 号 (72)发明人 吴启强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53100 代理人 金耀生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 机。包括。
2、机架、 动力装置、 半球形炒锅、 弯轴、 弧形 炒板、 联轴器等, 其特征在于还设置了电磁感应线 圈、 及半球形炒锅锅底下面设有隔热层、 冷却装 置、 远红外温控装置、 电控柜 ; 动力装置左右两边 设置半球形炒锅, 半球炒锅内设置弯轴、 弧形炒 板, 弯轴连接动力装置和机架, 隔热层外面绕有电 磁感应线圈, 其下方设有冷却装置, 远红外温控装 置置于半球形炒锅下部, 电磁感应线圈、 冷却装 置、 远红外温控装置用导线与电控柜相连接。 它可 完全避免茶叶在加工中的污染和环境污染, 热利 用率高, 炒制的茶叶品质好、 生产效率高、 机器使 用寿命长。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
3、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CN 201947890 U1/1 页 2 1. 一种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 包括机架、 动力装置、 半球形炒锅、 弯轴、 弧形炒板、 联轴器, 其特征在于还设置了电磁感应线圈、 及半球形炒锅锅底下面设有隔热层、 冷却装 置、 远红外温控装置、 电控柜 ; 动力装置置于机架上中间位置, 动力装置左右两边设置半球 形炒锅, 半球炒锅内设置弯轴、 弧形炒板, 弯轴一端与动力装置相连接, 另一端与机架相连 接, 隔热层外面绕有电磁感应线圈, 其下方设有冷却装置固定在机架上, 远红外温控装置置 于半球形炒锅下部。
4、与机架连接, 电磁感应线圈、 冷却装置、 远红外温控装置用导线与电控柜 相连接, 半球形炒锅固定于机架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 其特征在于在动力装置和弯轴间 设有离合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947890 U1/3 页 3 一种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炒干装置, 尤其是一种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公知的茶叶炒干机主要有瓶式茶叶炒干机和锅式茶叶炒干机两种, 其中又 以锅式茶叶炒干机因炒干的茶叶形状美观、 茶叶香气浓厚、 汤色翠绿, 成本低廉等使用范围 最广, 约占市场份额的70%8。
5、5%。 根据加热方式不同, 锅式茶叶炒干机又分为烧煤式、 烧柴 式、 烧气式、 电热式等几种类型。传统的燃煤 (柴、 气) 茶叶炒干机是由机架、 半球形固定双炒 锅、 动力装置、 弯轴、 弧形炒板、 炉灶、 出渣装置、 烟囱、 联轴器等组成。 工作时, 动力装置的运 动和动力通过弯轴、 弧形炒板传递给加入两固定半球形炒锅的茶叶, 在弧形炒板的翻炒抛 散作用下和茶叶的相互推挤作用下, 配合高温半球形炒锅, 达到茶叶成形干燥为圆颗粒的 作用。 这种方法工作时, 由于大量的废气烟尘从烟囱直接向空中排放, 部分未燃烧的一氧化 碳气体成份及大量热量随烟气一道被直接排出, 不但造成了燃料过多浪费, 还污染。
6、了加工 中的茶叶, 影响茶叶卫生和污染了环境。 由于是人工添加燃料, 加料的时间和加料数量难以 很好控制, 造成半球形炒锅的温度难以控制, 故而对茶叶品质和生产效率影响很大。 如用于 云南大叶种茶的加工, 以上问题更加突出, 长期一直都未得到很好解决, 无法满足高标准使 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茶叶炒干机炒锅温度难以控制, 以及能耗高、 污染 大、 加工的茶叶品质不好等诸多不足, 提供一种能极大地防止污染、 热利用率高、 自动恒温 快速达到茶叶成形干燥为圆颗粒作用的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包括机架、。
7、 动力装置、 半球形炒 锅、 弯轴、 弧形炒板、 联轴器等, 其特征在于还设置了电磁感应线圈、 及半球形炒锅锅底下面 设有隔热层、 冷却装置、 远红外温控装置、 电控柜 ; 动力装置置于机架上中间位置, 动力装置 左右两边设置半球形炒锅, 半球炒锅内设置弯轴、 弧形炒板 (两弧形炒板的运动在空间上呈 180 度互补) , 弯轴一端与动力装置相连接, 另一端与机架相连接, 隔热层外面绕有电磁感应 线圈, 其下方设有冷却装置固定在机架上, 远红外温控装置置于半球形炒锅下部与机架连 接, 电磁感应线圈、 冷却装置、 远红外温控装置用导线与电控柜相连接, 半球形炒锅固定于 机架上。电控柜可设定和显示炒。
8、锅温度以及电磁感应线圈加热功率, 以上组成该炒干机的 加热自动控温、 恒温系统。 0005 其特征还在于在动力装置和弯轴间设有离合器。 0006 工作时, 根据待炒制茶叶的茶种、 茶级不同, 预先在控制柜上设定好半球形炒锅温 度、 电磁感应线圈的加热功率、 工作时间。合上离合器后 , 两半球形炒锅内的茶叶在弧形炒 板的翻炒作用下 , 有规律地把茶叶沿半球形炒锅的弧线往上推 , 促使茶叶互相推挤 , 当弧 形炒板运动至高点时,被推在最前端的茶叶已脱离半球形炒锅,被抛向空中翻转后在重力 说 明 书 CN 201947890 U2/3 页 4 的作用下自由散落下来回到锅中, 而堆积在弧形炒板附近的茶。
9、叶, 随着弧形炒板的回摆沿 着半球形炒锅往下回落, 这部份茶叶由于受半球形炒锅的摩擦阻力影响, 其回落速度慢于 被抛在空中的茶叶回落速度 , 被抛起的茶叶最先回到弧形板旁边, 而沿半球形炒锅下滑的 茶叶, 则在离弧形炒板更远位置, 当弧形炒板下摆到最低位置反转往上摆时, 工作又进入下 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 半球形炒锅内的茶叶在弧形炒板的翻炒作用下和茶叶的相互推 挤作用下配合高温半球形炒锅 , 边成形边炒干 , 达到茶叶成形干燥为圆颗粒的作用, 设置 在锅底的电磁感应线圈和机架上远红外温控装置配合电控柜, 半球形炒锅温度可任意选择 和自动控制及恒温, 保持最佳温度数值。 0007 本实用新型。
10、充分利用了电磁感应加热作用原理, 以及远红外自动温控装置对茶叶 进行加热, 不仅能使茶叶均匀加热, 取得很好的炒制效果, 还可以完全避免茶叶在加工中的 污染和环境污染, 半球形炒锅的热利用率高达 85% 以上, 炒制的茶叶形状美观、 香气浓厚、 汤色翠绿, 做到加工的茶叶品质好、 生产效率高, 节能环保, 并且机器结构简单, 使用寿命 长。 附图说明 000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9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结构示意图。 0010 图 2 是图 1 的剖视图。 0011 图中 : 1. 机架, 2. 弧形炒板, 3. 防护装置, 4. 联轴器。
11、, 5. 动力装置, 6. 弯轴, 7. 压 板, 8. 轴承座, 9. 电控柜, 10. 远红外温控装置, 11. 保温层, 12. 半球形炒锅, 13. 隔热层, 14. 电磁感应线圈, 15. 冷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如图 1 所示, 该电磁加热双锅茶叶炒干机主要由 : 机架 1、 弧形炒板 2、 防护装置 3、 联轴器4、 动力装置5、 弯轴6、 压板7、 轴承座8、 半球形炒锅、 远红外温控装置10、 保温层11、 隔热层13、 电磁感应线圈14、 冷却装置15组成。 动力装置置于机架1中间并相连接, 弧形炒 板 2、 压板 7、 弯轴 6 相互连接成一体, 再用联轴器 。
12、4 与动力装置 5 相连接, 弯轴的另一端用 轴承座 8 固定连接在机架 1 上。通过动力装置 5 上的离合器, 可实现单锅炒茶或双锅炒茶, 联轴器4上不同孔的组合, 可调整弧形炒板2的起始摆角和摆角大小, 满足炒制不同数量茶 叶的需要。如图 2 所示, 隔热层 13 贴紧在半球形炒锅 12 锅底, 电磁感应线圈 14 缠绕在隔 热层 13 另外一面, 电磁感应线圈 14 下设有冷却装置 15, 远红外温控装置 10 置于机架 1 侧 底处与其固定连接, 电控柜 9 设置在机架 1 一边侧面与其固定连接, 远红外温控装置 10、 电 磁感应线圈 14、 冷却装置 15 与电控柜 9 之间用导线。
13、连接。 0013 工作时将茶叶加入半球形炒锅 12 内, 根据茶叶含水率、 茶种、 茶级的不同, 在电控 柜 9 上设置半球形炒锅 12 的工作温度、 电磁感应线圈 14 的加热功率、 茶叶炒制时间后, 茶 叶在弧形炒板 2 来回翻炒作用下以及茶叶的相互推挤作用下, 配合高温锅壁, 边成形边炒 干。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半球形炒锅的温度变化而偏离预设值时, 远红外温控装置 10 把这 一信号反馈给电控柜9, 电控柜9自动对电磁感应线圈14迅速进行功率补偿, 促使半球形炒 锅12的温度迅速恢复到预设温度值, 将半球形炒锅12的温度变化幅度控制到最小, 做到自 说 明 书 CN 201947890 U3/3 页 5 动恒温, 保证炒制茶叶品质。该炒干机在工作中, 置于锅底的冷却装置 15 确保电磁感应线 圈 14 在允许的工作温度范围正常工作, 保证电磁感应线圈 14 的最佳输出功率。 说 明 书 CN 201947890 U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