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输液用自动止液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病人在输液时大多是将药瓶挂在可移动的或固定的支架上,然后将一次性瓶塞穿刺器插入倒挂的药瓶塞中,药液顺着输液软管流入滴壶中,然后由滴壶向下顺流流动,最终通过针头输入静脉中。而因静脉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当输液器软管中的药液量较少时,很容易产生血液回流至输液软管中。因此,输液时需要时刻看着药瓶中是否有药液,并确保输液器中存留一定量的药液,防止药液输完给病人造船的逆流。虽然目前出现部分可以自动止液的输液器,但是其止液组件结构复杂,自动止液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用自动止液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液用自动止液组件,包括注塑滴斗外壳体、滴斗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滴斗外壳体座于滴斗头上,在滴斗头内从上至下安装有限位件、阀芯、硅胶垫,其中限位件外圆周上开有外螺纹,限位件通过该外螺纹与滴斗头内部开有的内螺纹相连接;阀芯的工作面为锥形曲面且收缩端位于下方,阀芯的收缩端往内凹陷形成圆孔,阀芯外圆周上纵向开设有多个凹槽;圆锥形硅胶垫嵌入阀芯的圆孔内,且硅胶垫位于滴斗头的出液口之上。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限位件外圆周上开有外螺纹,滴斗头内部开有内螺纹,限位件通过该外螺纹与滴斗头内部开有的内螺纹相连接。
作为另一个优选方案,限位件直接与滴斗头内部相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药液的浮力来自动控制阀芯与硅胶垫封闭或打开滴斗头的通孔,从而达到自动控制出液口开合状态的目的;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止液效果好,大大降低了输液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隐患,也减轻了护理工作者的压力,减少医患纠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限位件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限位件的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阀芯的结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阀芯的结构侧剖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硅胶垫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注塑滴斗外壳体,2-滴斗头,3-限位件,4-阀芯,4.1-圆孔,4.2-凹槽,5-硅胶垫,6-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6,注塑滴斗外壳体1座于滴斗头2上,在滴斗头2内从上至下安装有限位件3、阀芯4、硅胶垫5,其中限位件3外圆周上开有外螺纹,滴斗头2内部开有内螺纹,限位件3通过该外螺纹与滴斗头2内部开有的内螺纹相连接,或是限位件3直接与滴斗头2内部相粘;阀芯4的工作面为锥形曲面且收缩端位于下方,阀芯4的收缩端往内凹陷形成圆孔4.1,阀芯4外圆周上纵向开设有多个凹槽4.2;圆锥形硅胶垫5嵌入阀芯的圆孔4.1内,且硅胶垫5位于滴斗头2的出液口6之上。
起初由于重力的作用,阀芯4带着硅胶垫5接触滴斗头2的出液口6,将出液口6密封,滴斗头2与下管路的连通形成堵塞,同时由于阀芯4外圆周的多个凹槽4.2(阀芯中部未形成通孔),药液沿着注塑滴斗外壳体1流进滴斗头2后,会沿着阀芯4外的凹槽4.2在滴斗头2底部积累,随着药液的积累量不断增加,药液对阀芯4及硅胶垫5的浮力不断增大,最终使其上浮,硅胶垫5脱离滴斗头2的出液口6,整个输液通道导通,从而进行正常输液。当输液即将终止时,存留在滴斗头外壳体1内的药液不断减少,药液对阀芯4及硅胶垫5的浮力也相应减小,阀芯4带着硅胶垫5下降,继而堵塞滴斗头2上的出液口6,从而起到止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