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调色剂补给容器以及调色剂补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色剂补给容器以及调色剂补给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将调色剂补给、充填到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补给容器以及使用该调色剂补给容器的调色剂补给系统。
背景技术
在将显影装置及感光体鼓作为一体的单元形成的处理卡盒中,若调色剂被消耗,则一般进行调色剂补给。调色剂补给是对于上述处理卡盒或调色剂瓶那样的调色剂容器(调色剂充填对象部)补给调色剂。图33A和图33B是表示以往实施的调色剂补给方法的说明图。
以往,销售用户将调色剂充填到调色剂容器场合使用的再充填器具。再充填器具是使得装在调色剂袋(再充填袋)的调色剂和漏斗组合者。图33A表示使用再充填器具进行调色剂补给时的补给方法。
再充填(refill)袋101是使得例如二片PE(聚乙烯)片材压接成为袋状构成,其中收纳用于补给的调色剂。再充填袋101的片材厚度为0.02~0.1mm左右,在内侧施以铝蒸镀。若在用点划线L1表示的位置切取再充填袋101,则再充填袋101开口大。
漏斗102在图中下端设有口径比成为调色剂充填对象的调色剂容器(例如处理卡盒的显影装置等)103的补给口104口径小的注入口102a,在上端设有从外部接受充填的调色剂的接受口102b,将注入口102a的前端插入设在调色剂容器103的显影器的补给口104,进行充填。
作为进行调色剂补给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7-333964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也为人们所公知。记载在该专利文献1的发明系改造调色剂盒,通过使用重装专用软管,以重装方法简单化、延长调色剂盒的使用次数实现环境保护为目的,在至少使得调色剂容器和感光体鼓单元化的调色剂盒 中,在调色剂容器部设有螺纹结构的孔部,当将装入另一容器的重装用调色剂注入调色剂容器部时,用重装专用软管连接嵌合调色剂容器部的孔部和装入补充用调色剂的另一容器的开口部,进行重装。
在使用图33B所示的漏斗进行调色剂补给的以往技术中,再充填袋101的开口部101a的开口宽度与再充填袋101的主体部的横向宽度具有同等的宽度尺寸,因此,开口部101a确保大的空间。因此,调色剂在再充填袋101的开口部101a不会堵塞,能移动到漏斗102。
这种场合,调色剂从漏斗102的注入口102a注入,漏斗102的注入口102a相对接受口102b的开口比非常小。因此,从注入口102a的调色剂排出量追不上从接受口102b的供给量,调色剂堆积在漏斗102内。因该堆积,连续补给的调色剂从漏斗102的接受口102b向外部飞散,或者洒落,不仅污染调色剂容器,而且还污染其周围。
该飞散或洒落因调色剂为粉体而发生,仅仅靠调色剂自重难以使得从漏斗102移动到调色剂容器103内。因此,用户欲通过敲打或摇晃漏斗102促进调色剂移动,但该动作更助长飞散或洒落。用户这样敲打或摇晃漏斗102的动作是由于直感若给予振动能使得在再充填袋101内部堵塞的调色剂崩塌而产生的非常自然的行动。因此,补给调色剂时,即使助长调色剂容器103及其周边的污染,也没有被抑制。
在该方式中,漏斗102设为必需,若没有漏斗102,则不能从调色剂容器103的补给口104注入。
于是,如图34A的截面图所示,在再充填袋101设有比再充填袋101的宽度尺寸小的宽度尺寸的调色剂排出部101a,即使没有漏斗也能注入再充填袋101内的补给用调色剂,如图34B所示,在将调色剂排出部101a插入调色剂容器103的补给口104的内部12cm的状态下,从前端的调色剂排出口101b进行补给。在该状态下,即使没有漏斗也能几乎没有飞散,但是,发现新的不合适状况。
即,当从袋补给粉体场合,不是如液体那样完全仅仅靠自重流动,因此,需要排出固结在袋内壁的调色剂,或滞留在袋的褶皱中的调色剂。因此,用户大多摇晃或敲打每个再充填袋101。若对再充填袋101进行这样的不定形式的 动作,则再充填袋101的调色剂排出部101a有时会脱离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调色剂从调色剂排出口101b洒落或飞散到周围。
再有,也存在以下场合:如图35A所示,在调色剂容器103的内部,调色剂不会自动地到达全体各处,而是滞留在补给口104附近。这种场合,倾斜或摇晃调色剂容器103,如图35B所示,使得调色剂到达调色剂容器103全体各处。若这样倾斜或摇晃调色剂容器103,则再充填袋101的调色剂排出口101b有时会非意图地脱离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调色剂洒落到周围。
为了防止这样的调色剂洒落或飞散,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那样,可以完全固定调色剂容器103的补给口104和再充填袋101的调色剂排出部101a或调色剂排出口101b。但是,这样固定场合,当从再充填袋101排出调色剂时,若摇晃再充填袋101,则调色剂容器103动作。其结果,反而阻害再充填作业。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使得调色剂盒和重装用调色剂容器完全连接嵌合,在充填时不泄漏调色剂,在充填时调色剂难以洒落到调色剂盒的外侧。这时,不管哪个都由成为一对一对应的接口决定,以便使得调色剂盒和重装用调色剂容器完全嵌合。由此,为了具有形成接口的结构,材料成本及制造成本变高,调色剂盒和重装用调色剂容器哪个都成为价格贵。其结果,用户经济负担更大。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用户能以手工作业将调色剂顺利地充填到调色剂容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调色剂补给容器包括:
收纳部,收纳调色剂;以及
排出部,插入充填对象部内,将调色剂排出到该充填对象部;
所述调色剂补给容器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脱离阻碍部,当所述排出部插入到所述充填对象部内时,钩挂在该充填对象部的插入口的缘部,成为所述排出部的脱离的阻碍。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用户能以手工作业顺利地将调色剂充填到调色剂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沿密封面切断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实施例1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截面图。
图2A-图2B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再充填袋的调色剂排出部和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补给口的关系的说明图,其中,图2A表示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侧的缘部的状态,图2B表示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向调色剂补给口104的里侧出入时的状态。
图3是实施例1涉及的再充填袋的调色剂排出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4A-图4C是表示具有各向异性的调色剂供给口的例子(第一例)以及此时的调色剂补给状态的图。
图5A-图5C是表示具有各向异性的调色剂供给口的另一例子(第二例)以及此时的调色剂补给状态的图。
图6A-图6C是表示具有各向异性的调色剂供给口的又一例子(第三例)以及此时的调色剂补给状态的图。
图7是实施例1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正面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再充填袋的背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调色剂排出口形状的例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其中,图10A表示调色剂排出口闭合状态,图10B表示调色剂排出口带有朝着开放方向弯曲的波形。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再充填袋的变形例的正面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补给口的另一例子的图,其中,图12A是调色剂容器的纵截面图,图12B是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2涉及的再充填袋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2涉及的再充填袋的调色剂排出部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的调色剂容器和调色剂补给口一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截面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再充填袋的侧面图。
图18是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正面图。
图20A-图20C是表示在预先印刷的线的位置切断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时状态的图,其中,图20A表示在图19的第一线9-1a切断时的再充填袋1的状态,图20B表示在图19的第二线9-2a切断时的再充填袋1的状态,图20C表示在图19的第三线9-3a切断时的再充填袋1的状态。
图21是表示将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插入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补给口进行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调色剂补给口大场合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的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图。
图23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摇晃再充填袋促进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切断再充填袋的调色剂排出部时状态的说明图。
图25是实施例4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正面图。
图26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说明图。
图27A-图27B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补给口形状的例子的图,其中,图27A表示圆形,图27B表示四方形。
图28A-图28C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补给口周缘形状的图,其中,图28A是在调色剂补给口的外周缘设有截面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圆环状突起的例子,图28B是调色剂补给口的内周缘为平坦的例子,图28C是在调色剂补给口的外周缘设有相对调色剂补给口朝外侧扩展那样的截面形状的圆环状突起的例子。
图29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补给结束时动作的图。
图30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排出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31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排出口的关闭形态一例的图。
图32是表示实施例4涉及的再充填袋的变形例的图。
图33A-图33B是表示以往实施的调色剂补给方法的说明图,其中,图33A表示再充填袋101,图33B表示将漏斗注入口的前端插入设在调色剂容器的补给口进行充填。
图34A-图34B是表示以往实施的调色剂补给方法另一例的说明图,其中,图34A表示截面图,图34B表示立体图。
图35A-图35B是表示以往的调色剂补给状态的说明图,其中,图35A表示在调色剂容器内部调色剂滞留在补给口附近,图35B表示使得调色剂到达调色剂容器全体各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再充填用袋的调色剂排出部前端设有当摇晃再充填袋时不会容易地从调色剂容器侧的补给口脱离那样的钩挂部分(钩挂维持部)。由此,不用完全固定再充填袋和调色剂容器,能使得调色剂容器不动,能使得再充填袋相对调色剂容器独立移动。
下面,参照附图,列举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说明中,对于各实施例相同构成要素或看作相同构成要素者标以相同的参照符号,重复说明省略。
[实施例1]
图1是沿密封面切断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实施例1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截面图,图2A-图2B是表示再充填袋的调色剂排出部和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补给口的关系的说明图,图3是再充填袋的调色剂排出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再充填袋1包括主体部2和调色剂排出部3。主体部2例如将二片侧面部、一片底面部共三片PE(聚乙烯)片材的端缘压接,形成作为底部带有厚度的袋,能收纳多量调色剂。若用于补给的调色剂收纳到袋状的主体部2中,则袋在厚度方向打开而自立(参照图3)。主体部2的片材厚度为0.02~0.1mm左右,内侧施以铝蒸镀。主体部2如图1所示,底部4及背部5在正面图中为直线状,前部6形成为曲线状。在二片侧面部,分别设有用于形成调色剂排出部3的长方形部分,从曲线状的前部6突出。当形成为袋状场合,用于形成二片侧面部、一片底面部的平面状的片材在主体部2的端缘的密封部4a,5a,6a以及调色剂排出部3的端缘的密封部3a压接。由此,调色剂排出部3与再充填袋1的主体部2设为一体。在该状态下,仅仅压接片材,因此,为平面状,不成为图3所示那样立体。
在调色剂排出部3的前端部的调色剂排出口8部分,设有图1所示突起9,其以从密封部3a朝两侧突出预先设定量的状态设置。该突起9如图3所示,由压接二片片材部分构成,由于片材厚度,比较硬。将突起9朝内侧(互相接近的方向D1)加压,或者当收纳物从主体部2内排出场合,打开没有密封的调色剂排出口8部分,能排出收纳在主体部2内的调色剂。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当进行调色剂补给时,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成为不容易脱落。
即,通过该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当调色剂排出部3从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脱离时成为阻碍,调色剂排出部3不会非意图地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离。因此,调色剂不会因操作错误或不小心而洒落。又,突起9仅仅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不是完全固定在调色剂容器103。由此,从再充填袋101的调色剂排出部3的由前部6突出部分的基端3b到突起9的基端9a的部分,起着作为可动部3c的功能。在该可动部3c的长度Z间,不使得调色剂容器103移动,而摇动再充填袋1,或使得再充填袋1出入,解消调色剂堵塞,能补给调色剂。
突起9与再充填袋1用相同材料形成为一体,因此,若施加力则弯曲。因此,当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径R比包含突起9的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宽度方向长度X小场合,只要施加某种程度力拉引,突起9就会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离。
在此,若将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外形尺寸(在关闭调色剂排出口8的状态下的包含突起9的长度尺寸)设为X,将调色剂排出部3的基端3b的宽度尺寸设为Y,则设定三者的尺寸关系如下:
X>R>Y (1)
其中,X,R,Y各值为再充填袋1是平面状状态时的尺寸。
图2A-图2B是表示将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调色剂补给口进行调色剂补给时上述三者的状态的图。图2A表示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侧的缘部的状态,图2B表示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向调色剂补给口104的里侧出入时的状态。
从图2A-图2B可知,当进行调色剂补给时,使得再充填袋1相对调色剂补 给口104朝着箭头D2,D3方向出入,或摇动时,再充填袋1朝着箭头D2方向能移动到调色剂排出部3的基端3b,朝着箭头D3方向能移动到突起9的基端9a。即,能在上述可动部3c的范围移动,当该移动时,即使朝着箭头D3方向移动量多,突起9和调色剂补给口104之间产生钩挂,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部3也不会非意图地脱离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又,可动部3c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动尺寸,因此,能使得调色剂容器103侧不动,一边摇晃再充填袋1一边补给调色剂。
调色剂排出部3与再充填袋1用相同材质的片材状部件形成场合,如上所述,调色剂排出部3由平坦的二张片材构成,因此,弯曲变形容易。如上所述,通过D1方向加压,能打开调色剂排出口8。由于这样的变形容易性,在本实施例中,使得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具有各向异性。图4A至图6C表示具有各向异性的调色剂供给口104的例子以及此时的调色剂补给状态。
图4A-图4C表示的调色剂供给口的第一例是设有圆形开口部104a以及一对切缝104d的例子,所述一对切缝104d设在通过该开口部104a的中心的假想线104b上的开口部104a的内缘104c。在该第一例中,如图4A所示,若将一对切缝104d间的最大离开长度设为R1,开口部104a的内径设为R2,则与上述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外形尺寸X的关系如下:
R1>X>R2 (2)
基端3b的宽度尺寸Y设定如下:
Y>R2 (3)
在该状态下,如图4B所示,调色剂排出部3的一对突起9通过调色剂补给口104的一对切缝104d。但是,基端3b的宽度尺寸Y大于调色剂补给口104内径R2,因此,即使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回转,调色剂排出部3的侧面与切缝104d的内面相碰,若使其回转,则调色剂排出部3扭曲,通常,不能排出调色剂。于是,如图3所示,用手指朝着箭头D1方向对突起9部分加压。由此,调色剂排出口8打开,宽度尺寸Y变小。宽度尺寸Y比内径R2小,使得再充填袋1回转。
若调色剂排出部3的密封部3a沿着回转方向从切缝104d脱离,则密封部3a的外缘朝着开口部104a的内缘104c被推压。由此,调色剂排出口8维持开放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4C所示,突起9插入开口部104a内,即使摇晃再充 填袋1,或使得再充填袋1出入,突起9也与开口部104a的内缘104c的下面碰接。由此,在进行调色剂补给作业程度的力加减中,不会脱离。
若调色剂补给结束,则在该状态下拔取,或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或再充填袋1回转直到切缝104d的位置,将突起9从切缝104d拔离。保持原状态拔取场合,突起9或调色剂排出部3变形,能使其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离。
在图4A-图4C的例中,进行调色剂补给者需要对调色剂排出部3加压的操作。图5A-图5C所示第二例是即使不作加压动作也能完成的例子。
在该第二例中,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开口部104a为椭圆形,在椭圆的长径方向形成一对切缝104d。在第二例中,若将椭圆的短径设为R2(与第一例内径相同),椭圆长径设为R3,则基端3b和开口部104a设定为以下尺寸关系:
R3>Y>R2 (4)
在该状态下,如图5B所示,调色剂排出部3的一对突起9通过调色剂补给口104的一对切缝104d。当将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开口部104a时,调色剂排出部3的宽度尺寸Y小于开口部104a的长径R3,因此,能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回转。但是,若回转角变大,则调色剂排出部3的外缘与开口部104a的内缘104c相碰,因回转对调色剂排出口8施加箭头D1方向的力。接着,若到达短径R2部分,则调色剂排出部3受到最大限度推压,开口面积也成为最大。该状态与第一例的图4C状态相同。这种场合也同样,当调色剂排出口8的开口面积小场合,若两突起9朝着接近的箭头D1方向推压,则开口面积进一步变大,单位时间的调色剂补给量也更多。
于是,在第二例中,从图5B状态使其作90°回转,进行调色剂补给,若调色剂补给结束,则在该状态下拔取,或进一步作90°回转,或返回90°拔离。由此,结束调色剂补给的一连串作业。这种场合也同样,在调色剂补给作业中,即使摇晃再充填袋1,或使得再充填袋1出入,突起9也与开口部104a的内缘104c的下面碰接。由此,在进行调色剂补给作业程度的力加减中,不会脱离。
当调色剂排出口8与调色剂补给口104相比过大场合,调色剂排出口8不能确保充分的开口面积。于是,可以预先规定Y的最大值如下:
(πR2)/2>Y (5)
(5)式的根据在于,忽视密封部3a的宽度,调色剂排出部3的宽度尺寸Y 的2倍与打开调色剂排出口8时的圆周长大致相等。另一方面,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的周长与开口部104a的内径(直径)R2×π相等。若调色剂排出部3的圆周长比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的周长大,则调色剂排出部3外侧被上述内缘104c限制,因此,朝内侧变形。其结果,调色剂排出口8的开口面积比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开口面积小。πR2相当于直径R2的圆的外周(在此,为内缘周长),短径R2,长径R1(R1>R2)的椭圆的周长比周长πR2大。即,πR2是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的周长的最小值,若使得该最小值πR2不成为宽度尺寸的2倍以上,则调色剂排出口8的前端不会过大,不会难以打开调色剂排出口8。
在图4A-图4C以及图5A-图5C所示例中,形成切缝104d,图6A-图6C所示例表示将一对切缝104d间的最大离开长度R1设为椭圆长径,将R2(与第一例的内径相同)设为椭圆短径的设为这样的开口部104a的第三例,即使在该第三例中,通过与图5A-图5C所示第二例相同的动作,也能进行调色剂补给。作业过程与第二例相同,详细说明省略。
该场合即使突起9没有与切缝104d正确地位置对合,也容易向开口部104a插入调色剂排出部3。但是,调色剂补给作业时的调色剂排出部3和开口部104a的内缘104c的间隙面积比第一例和第二例场合大,因此,当摇动再充填袋1,或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相对开口部104a出入时,具有调色剂飞散量比第一例及第二例场合多一些的可能性。
因此,考虑调色剂飞散场合,优选第一例和第二例,若进一步考虑作业性,第二例只要插入调色剂排出部3使其回转,因此,第二例更好。
图7是实施例涉及的再充填袋1的正面图,图8是背面图,图9是表示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说明图。
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部3的构成如上所述,但是,为了更容易地进行调色剂补给,施以如下所述各种各样处理:
1.在调色剂排出部3设置用于视认调色剂残量的透明窗。
2.设有当开始补给调色剂时用于防止洒落调色剂的按压处明示部。
3.设有当补给调色剂时用于促进调色剂移动的气孔。
4.对于不习惯作业的人,明示补给调色剂时保持再充填袋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调色剂排出部3和主体部2的连接部分,设置能视认再充填袋1内部的透明窗3h。当调色剂补给时,从该窗3h看内部可知,若没有调色剂,则调色剂补给结束。即,调色剂在再充填袋1中残留多少,在补给作业中可知。因此,能防止调色剂残留在袋中成为浪费,或尽管在再充填袋1中已经没有调色剂,却认为还有继续进行补给作业那样的徒劳的作业。
在与该窗3h部分重复的部分,或比窗3h更靠近调色剂排出口8的部分,明示在开始补给调色剂时预先用手指按压的按压处3i。作为明示形态,可以例如设为手指形状,预先记入例如“按压处”那样的文字。由此,用握持再充填袋1的手和相反侧的手指按压所述按压处3i的位置,关闭调色剂排出部3。接着,在该状态下将调色剂排出口8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此后,若使得按压所述按压处3i的手指离开,则调色剂排出部3内侧的调色剂通道开放,从调色剂排出口8排出调色剂。
当排出调色剂时,根据调色剂体积减少,空气从调色剂排出口8进入。但是,仅仅从调色剂排出口8流入空气,会减慢调色剂补给速度。于是,在本实施例中,预先如图7所示,设有气孔2b,当补给调色剂时能向再充填袋1内流入空气。由此,调色剂补给速度变快,能顺利地进行调色剂补给。若单纯地开孔,调色剂会从那里飞散,因此,预先粘贴防止飞散用的网状部件。输送/保管时,预先在网状部件上施以胶带2c,防止湿度等影响。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在再充填袋1的主体部2的侧面,在用户补给调色剂场合用手保持合适处,预先印刷手指形状。这是由于再充填袋1如图7所示通常处于正立状态,当补给调色剂时如图9所示,设为倒立状态,为了使得不搞错调色剂排出部3的位置关系。在图7正面图中印刷大拇指位置2d,在图8背面图中,作为手形,印刷食指2e,中指2f,无名指2g,小手指2h的位置。由此,沿该手形握持,如图9所示倒立,将调色剂排出口8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能简单且容易地进行调色剂补给。
图10A-图10B是表示调色剂排出口8形状的例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调色剂排出部3仅仅使得二张片材粘合,因此,通常,如图10A所示,成为调色剂排出口8闭合状态。并且,从该状态通过上述那样的各种手段开放,进行调色剂补给。这时,当朝着所述D1方向施加力时,调色剂排出口8朝着互相离开的箭 头D4方向变形而开口,但是,有时根据箭头D1方向的施力状态,二张片材都朝一方向变形。若这样二张片材都朝一方向变形,则调色剂排出口8不开放。
于是,如图10B所示,预先在调色剂排出口8使其带有朝着开放方向(箭头D4方向)弯曲的波形8a。该波形8a可以通过例如加热或预先将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弯曲,与片材设为一体等方法设置。若这样预先使得其朝外侧弯曲一定量,则当将调色剂排出口8的前端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时,能顺利地打开调色剂排出口8。由此,易补给调色剂,且不会不能补给调色剂。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再充填袋的变形例的正面图。在该变形例中,成为以下形状的主体部2:正面图呈五角形状,调色剂排出部3在图中处于左侧长边的延长线上延伸,斜边2i从右侧的长边的前端向着调色剂排出部3的基端3b延伸。即使在该变形例中,在调色剂排出部3的基部也设置用于视认内部的窗3h,也表示按压处3i,用大拇指2d保持的位置。
若这样构成,当补给调色剂时,将再充填袋1从图11状态朝逆方向逆转时,斜边2i成为与漏斗102的倾斜部同样的状态,能顺利地进行补给调色剂。该例场合也可以设置气孔2b。
再充填袋1充填调色剂后,在连接调色剂排出部3的基部的折线2j折返,通过例如粘接带2k固定在主体部2的侧面。当使用时,剥离粘接带2k,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从折线2j立起,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内的调色剂通道为直线状,补给调色剂。
这样充填调色剂后,在连接调色剂排出部3的基部的折线2j折返,通过例如粘接带2k固定在主体部2的侧面,在实施例1的实施例1的再充填袋1也同样。
图12A-图12B是表示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补给口的另一例子的图。图12A是调色剂容器的纵截面图,图12B是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再充填袋1补给调色剂场合,朝调色剂排出口8的外侧伸出的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即使使得再充填袋1移动时,调色剂排出口8也不容易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落。由此,防止调色剂洒落或飞散,但是,即使那样,有时调色剂还发生洒落。尤其,当将调色剂排出口8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时,大多会发生洒落。于是,在本例中,如图12A-图12B 所示,在调色剂补给口104附近预先形成朝下倾斜的倾斜面104e。由此,即使万一调色剂T1洒落在调色剂补给口104附近,若摇动调色剂容器103,则洒落的调色剂T1会沿着倾斜面104e的倾斜移动到调色剂容器103内。由此,能使得调色剂T1回到调色剂容器103内的调色剂T。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用户对于调色剂容器103上下摇动再充填袋1,或扒拉再充填袋1的侧壁面,也能一边维持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的状态,一边移动或变形,因此,调色剂排出部3不会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离。其结果,能促进调色剂排出,防止调色剂洒落或飞散,不会污染调色剂供给口周围,能有效地充填调色剂。
[实施例2]
图13是实施例2涉及的再充填袋的立体图,图14是调色剂排出部的截面图,图15是表示调色剂容器和调色剂补给口一例的立体图。
在实施例1中,系将调色剂排出部3与主体部2一起由PE片材形成一体,在实施例2中,由聚乙烯树脂将调色剂排出部3成形为筒状,将该树脂基部3d与主体部2一体化。如图13的立体图可知,调色剂排出部3的前端开口形成调色剂排出口8,在调色剂排出口8的开口缘部,一对突起9朝着与前部6平行的方向突出。
调色剂排出部3的基部3d形成在密封部6a方向长的船形形状,在前部6的密封部6a夹入粘接,与主体部2一体化。在该实施例中,在与实施例1对应的可动部3c中途,设有凸缘部3e,从突起部9的基端9a到凸缘部3e之间成为可动。该部分用符号3f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调色剂补给口104与在实施例1中图6A所示相同,设定为椭圆状,调色剂补给口104的长径方向尺寸R1与包含突起9的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最大长度X1相同,或稍稍大。若调色剂补给口104的长径方向尺寸R1比包含突起9的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最大长度X1大,则一看就感到突起9不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但是,实际上手工作业补给场合,易实行使得筒状的调色剂排出部3的可动部3f的外面沿着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的补给动作,这种场合,可以感到充分的钩挂阻力。如果与调色剂补给口104相比,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口8不是极端地小,那么 能充分得到调色剂排出部3的防止脱落效果。
凸缘部3e用于防止补给到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朝容器外飞散,根据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大小适当设定。在凸缘部3e的调色剂排出口8侧的面,可以设置由例如海绵等泡沫性树脂构成的环状部件3g。若设有这种环状部件3g,则在使得环状部件3g的突起9侧的面与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的上面碰接状态下,能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移动。由此,能进一步防止调色剂飞散。
在图13及图14所示例中,由具有硬度的聚乙烯树脂成形调色剂排出部3,但是,也可以由柔软、能容易地弯曲的合成树脂材料成形。这种场合,筒状的调色剂排出部3能变形,因此,可以设定以下尺寸关系:
R1<X1
其它没有特别说明的各部分与实施例1构成相同,具有相同功能。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将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突起9设为多段的例子。
图16是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截面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再充填袋的侧面图,图18是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的立体图。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1包括主体部2和调色剂排出部3。主体部2与实施例1相同,例如将二片侧面部2-1、2-2、一片底面部3共三片PE(聚乙烯)片材的端缘压接,形成作为底部带有厚度的袋,能收纳多量调色剂。在袋状的主体部2中,形成收纳用于补给的调色剂的调色剂收纳部11,若调色剂收纳在该调色剂收纳部11,则底部3的厚度打开而自立(参照图17及图18)。主体部2的片材厚度为0.02~0.1mm左右,内侧施以铝蒸镀。当形成为袋状场合,用于形成二片侧面部2-1、2-2、一片底面部3的平面状的片材在主体部2的端缘压接(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调色剂排出部3与再充填袋1的主体部2设为一体。
调色剂收纳部11与图11的实施例1的作为变形例表示的再充填袋1相同,如图16所示,上部空间以靠近一方长边侧的状态成为前端变细,该部分具有作为调色剂排出部3的功能。在该调色剂排出部3的缘部的密封部3a,设有带有飞翅的突出部9,在调色剂排出部3的两侧成对,形成多段。多段的突起部9由第一突起9-1,第二突起9-2,第三突起9-3,第四突起9-4构成,在此设为 四段,其中之一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充填时即使移动再充填袋1也难以脱落。再充填袋1自身与实施例1相同。不用说,对于实施例1的主体部2,也可以设为具有本实施例的多段突起部9的调色剂排出部3。调色剂在工厂等收纳,密封。
图19是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1的正面图。从该图可知,在调色剂排出部3的侧面预先印刷多个记号及线。在该例中,作为记号,印刷A、B、C的文字,在各文字下印刷第一线9-1a,第二线9-2a,第三线9-3a。第一线9-1a,第二线9-2a,第三线9-3a分别对应于第一突起9-1,第二突起9-2,第三突起9-3的基端9a处(参照图1)。并且,若沿着该第一线9-1a,第二线9-2a,第三线9-3a中某一条线切断调色剂排出部3,则能形成大小不同的调色剂供给口8。图20A-图20C是表示在预先印刷的线的位置切断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时状态的图,其中,图20A表示在图19的第一线9-1a切断时的再充填袋1的状态,图20B表示在图19的第二线9-2a切断时的再充填袋1的状态,图20C表示在图19的第三线9-3a切断时的再充填袋1的状态。如图19所示,第一突起9-1,第二突起9-2,第三突起9-3,第四突起9-4的基端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从前端部越往基端部越大。由此,在第一线9-1a,第二线9-2a,第三线9-3a中之一切断场合,从前端部越往基端部越能形成大的供给口。
为了设为适合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大小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开口宽度,也可以在上述机构A,B,C处具体记载显影装置型式或图像形成装置制造公司和型号等。若这样具体记载,则用户不会困惑,能形成最合适的调色剂排出口8。切断面并不局限于水平,在图中斜向指示也没有关系。这种场合,不用说,第一突起9-1,第二突起9-2,第三突起9-3的位置也位于斜方向。再有,也可以在与第一线9-1a,第二线9-2a,第三线9-3a对应处带有凹下,或带有穿孔(perforation)。这样,能正确且容易地形成调色剂排出口8。
图20A表示通过在第一线9-1a切断,开口形成第一调色剂排出口8-1的状态。图20B表示通过在第二线9-2a切断,开口形成第二调色剂排出口8-2的状态。图20C表示通过在第三线9-3a切断,开口形成第三调色剂排出口8-3的状态。
图21是表示将本实施例涉及的再充填袋1插入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 补给口104进行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图。从该图可知,将在第二线9-2a切断开口形成第二调色剂排出口8-2的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这时,多个突起的某个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本收纳袋具有多个突起部,因此,插入到钩挂住,在该位置进行调色剂补给。这时,即使摇动再充填袋1,图示箭头D5所示的突起部9-4一方钩挂在内缘104c,因此,调色剂排出部3难以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落。其结果,能在没有调色剂洒落、也几乎没有调色剂飞散的状态下进行调色剂补给。调色剂供给从在第二线9-2a切断形成的第二调色剂排出口8-2实行。
图22是表示调色剂补给口104大场合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图。如图22所示,当调色剂补给口104大场合,例如在第三线9-3a切断插入到调色剂补给口104。在图22例中,从第三调色剂排出口8-3实行调色剂供给。在该例中,调色剂排出口的开口面积比图21所示第二调色剂排出口8-2大,因此,调色剂易进入,能有效进行调色剂补给或充填。这时,即使如图23所示,按箭头D6所示,摇动再充填袋1,第四突起9-4也位于调色剂补给口104内侧,因此,能防止调色剂排出部3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落。
图24是表示切断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部3时状态的说明图。在该图中,表示在第二线9-2a位置切断时的状态。切断操作例如按以下进行:分别用手握持第二突起9-2和第三突起9-3,若朝着撕开方向施力,则从第二突起9-2的基端9-2b裂开,开口形成第二调色剂排出口8-2。该状态如图20B所示。如图24所示,调色剂排出部3形成为易握持的平坦形状,因此,能简单地切断再充填袋1。如上所述,若在该位置设置穿孔,则更易切断。不用说,也可以使用剪刀等切断工具进行切断。
其它没有特别说明的各部分与实施例1构成相同,具有相同功能。
[实施例4]
实施例4是由可挠性部件构成实施例1的调色剂排出部3的例子。
图25是实施例4涉及的再充填袋的正面图。实施例3涉及的再充填袋1包括主体部2和调色剂排出部3。主体部2与实施例1相同,例如将二片侧面部2-1、2-2、一片底面部3共三片PE(聚乙烯)片材的端缘压接,形成作为底部带有厚度的袋,能收纳多量调色剂。在袋状的主体部2中,形成收纳用于补给的 调色剂的调色剂收纳部,若调色剂收纳在该调色剂收纳部,则底部3的厚度打开而自立。主体部2的片材厚度为0.02~0.1mm左右,内侧施以铝蒸镀。当形成为袋状场合,用于形成二片侧面部2-1、2-2、一片底面部3的平面状的片材在主体部2的端缘压接(与实施例1相同)。
调色剂排出部3设在主体部2的一方的端部,由与主体部2内部的调色剂收纳部连通的片材状的可挠性部件构成。调色剂排出部3在调色剂补给时以外,换言之在内部不通过调色剂的状态下,二张片材为柔软、无刚性状态。本实施例的调色剂排出部3也与实施例1相同,基端侧夹在主体部2的二张片材间粘接,一体化。调色剂排出部3的前端的调色剂排出口8在本实施例中由橡胶状部件形成圆环状(以下称为“圆环部分8b”)。橡胶状部件当然具有可挠性,该可挠性具有以下程度特性:形成预先设定粗细的环状体,即所谓环状,若赋予外力则变形,但是,若解除外力,则回复到所设定的环状形状。即,因橡胶状部件的弹性具有保形性,但是,容许因外力引起变形。
若这样构成,则通过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的前端部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环状部分8b变形(小圆圈等),能不管作为调色剂补给对象的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形状,使得调色剂排出口8进入。并且,将调色剂排出口8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后,如图26表示调色剂补给时状态的说明图那样,环状部件8b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因此,调色剂排出口8不会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落,能进行调色剂补给。
图27A-图27B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补给口104形状的例子的图,其中,图27A表示圆形,图27B表示四方形。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只要是满足以下二个条件的形状和大小,什么样的形状和大小都行:
(1)调色剂排出口8的环状部件8b变形,能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内。
(2)环状部件8b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当补给调色剂时不容易脱落。
图28A-图28C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补给口104周缘形状的图,其中,图28A是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外周缘设有截面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圆环状突起104f的例子,图28B是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周缘为平坦的例子,图28C是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外周缘设有相对调色剂补给口104朝外侧扩展那样的截 面形状的圆环状突起104g的例子。在本实施例中,意图使得环状部件8b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侧,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不脱落,当设为图28C那样形状的调色剂补给口104场合,在突起104g和调色剂容器103之间,形成槽104h,在具有该槽104h那样的构成中,也可以使得环状部件8b覆盖在突起104g的形成在背后侧的槽104h,用于钩挂。
这样,将环状部件8b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维持该状态,相对调色剂容器103,上下摇晃再充填袋1,或弹打再充填袋1的侧壁面,使得调色剂从调色剂排出口8排出,进行调色剂补给。若调色剂补给到所希望的充填量,结束作业,则如图29说明图所示,使得再充填袋1回转(例如按照箭头D7所示方向)。由此,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的调色剂排出部3扭转,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口8被封住。此后,用手指夹着扭转部分,将调色剂排出口8的环状部件8b从调色剂补给口104拔离。由此,能确实防止拔离再充填袋1时发生调色剂飞散。
图30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排出部3的变形例的图。在该变形例中,设在调色剂排出口8的环状部件8b设置为二段。即,设在调色剂排出部3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前端部的第一环状部件8b1,以及隔开所设定间隔设置的第二环状部件8b2二段构成。两者间隔只要具有足以夹入设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外周缘的突起104f的间隔就行。由此,成为在内侧和外侧夹住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钩挂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即使摇晃再充填袋1或弹打侧面也能进行调色剂补给。
若环状部件8b只有第一环状部件8b1一段,则当将再充填袋1朝下侧移动时,存在调色剂排出口8及第一环状部件8b1朝下侧移动的可能性,如图30所示,若设置第一环状部件8b1和第二环状部件8b2二段构成,则上侧也因第二环状部件8b2产生钩挂,调色剂排出口8不会朝调色剂补给口104下侧落下,能进行稳定的调色剂补给。
图31是表示实施例4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关闭形态一例的图。与实施例1中图11所示的调色剂排出口8的关闭例对应。本实施例场合,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片材,由该片材构成调色剂排出部3,不实行调色剂补给场合,为柔软、无刚性状态。于是,将补给用调色剂充填到再充填袋1后,将调色剂排出部3朝主体 部2侧折叠,从上方用粘接带2k按压固定,关闭调色剂排出口8。该场合,环状部件8b的开口部以与该侧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压接在主体部2侧面,由粘接带2k固定。
图32是表示图25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再充填袋的变形例的图。该变形例涉及的再充填袋1为调色剂排出部3的下端(与调色剂排出口侧相反侧的端部)在主体部2的上端部的开口全缘边连接的例子。由此,调色剂排出部3作为整体具有图33B所示漏斗102那样的功能。若这样构成,则在调色剂排出部3的前端的调色剂排出口8设有环状部件8b,因此,若将环状部件8b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内,则收纳在主体部2的调色剂落下到调色剂排出部3,进行调色剂补给。
其它没有特别说明的各部分与实施例1构成相同,具有相同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具有以下那样的效果:
1)再充填袋1包括:主体部2,收纳调色剂;以及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调色剂容器103内,将调色剂排出到该调色剂容器103内;在该再充填袋1中,进一步包括突起9,当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到调色剂容器103内时,钩挂在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赋予阻碍力,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不从所述内缘104c脱落,因此,当再充填袋1的调色剂排出部3欲从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脱落时产生阻碍力,能防止调色剂排出部3无意图地脱落,防止调色剂洒落。仅仅将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不是固定在调色剂容器103,因此,在再充填袋1地调色剂排出部3的可动部3c范围Z内,不移动调色剂容器103,一边摇动再充填袋1一边能有效地进行调色剂补给。
2)仅仅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的突起9从调色剂排出口8的侧部朝外侧突出,因此,能以简单构成容易地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防止调色剂排出部3的无意图的脱落。
3)调色剂排出部3通过PE片材与主体部2形成为一体,因此,能以简单工序形成再充填袋1。这时,调色剂排出部3没有保形性,因此,能容易地因外力例如调色剂重量,或人手操作,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形状等而变形。其结果,能改变调色剂排出部3的开口面积或形状,提高调色剂补给效率。
4)调色剂排出部3由PE树脂等具有保形性的部件形成,与由PE片材形成 的主体部2设为一体,因此,将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即使摇晃再充填袋1或抓主体部2侧面促进调色剂补给,也能稳定地保持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的状态,因此,能有效地进行调色剂补给。
5)调色剂排出部3的调色剂排出口8侧形成为宽度比基端侧狭的尖细形状,突起9设为例如第一突起9-1,第二突起9-2,第三突起9-3,第四突起9-4那样多段,因此,若根据调色剂容器103的种类变更调色剂排出部3的插入量,则即使调色剂补给口104大小不同场合也能对应。由此,以一个再充填袋1能对多种调色剂容器103进行调色剂补给,而不产生调色剂洒落或飞散。
6)在第一突起9-1,第二突起9-2,第三突起9-3,第四突起9-4的各段分界处设有切断部,因此,能通过选择该分界处切断,选择开口面积。由此,能根据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大小以合适尺寸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色剂补给,提高调色剂补给作业的作业效率。
7)在调色剂排出口8的周缘设有由具有可挠性的橡胶状部件构成的环状部件8b作为突起,因此,使得环状部件8b变形,压入调色剂补给口104内,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的内侧,能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不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落。由此,不伴随调色剂洒落或飞散,能一边摇动再充填袋1一边有效地进行调色剂补给。
8)环状部件设为8b1,8b2二段,因此,能以两者夹住调色剂补给口104的缘部进行调色剂补给。由此,调色剂排出部3不会落入调色剂容器103的内部,还能提高操作性。
9)调色剂补给系统包括再充填袋1,以及从该再充填袋1接受调色剂补给的调色剂容器103,再充填袋1包括:主体部2,收纳调色剂;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调色剂容器103内,将调色剂排出到该调色剂容器103内;以及突起9,当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到调色剂容器103内时,钩挂在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成为调色剂排出部3脱离的阻碍,调色剂容器103的调色剂补给口104具有各向异性,当将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开口部104a的长方向的宽度尺寸设为R1,具有突起9的调色剂排出口8侧的长方向的尺寸设为X,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开口部104a的短方向的宽度尺寸设为R2时,设定为如下关系:R1>X>R2,因此,当将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时,能顺利 地插入,能使得调色剂排出部3相对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开口部104a相对回转,当进行调色剂补给时,突起9钩挂在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调色剂排出部3难以从调色剂补给口104脱落。由此,能防止调色剂补给时调色剂洒落或飞散。
10)在上述9)的关系场合,进一步当将调色剂排出部3的宽度尺寸设为Y时,设定为如下关系:Y>R2,因此,若在将调色剂排出部3插入调色剂补给口104的状态下回转,则通过调色剂补给口104的内缘104c推压调色剂排出部3的侧部,使得调色剂排出口8开口。由此,即使用户不实行调色剂排出口8的开放操作,也能进行调色剂补给,能提高操作性。
权利要求书中的用语与本实施形态中符号对应如下:
收纳部与主体部2对应,充填对象部与调色剂容器103对应,排出部与调色剂排出部3对应,调色剂补给容器与再充填袋1对应,插入口与调色剂补给口104对应,缘部与内缘104c对应,脱离阻碍部与突起9对应,设为多段的脱离阻碍部与第一突起9-1,第二突起9-2,第三突起9-3,第四突起9-4对应,切断部与第一线9-1a,第二线9-2a,第三线9-3a对应,环状部件与环状部件8b对应,二段环状部件与第一环状部件8b1,第二环状部件8b2对应。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形,包含在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的技术事项全部成为本发明的对象。上述实施例表示合适的例子,本技术领域人员根据本说明书公开内容可以实现各种代替例,修正例,变形例,或改进例,上述各例都包含在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