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孔装配阀金属结构件微弧氧化处理用夹具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孔装配阀金属结构件微弧氧化处理用夹具。
背景技术
铝、镁、钛及其合金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的优点,在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铝、镁、钛及其合金在自然环境下会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起到一定的防腐蚀效果,但在环境恶劣地区,如沿海地区和隧道内的强碱性区、化工企业周边区段以及空气中含有盐、碱和酸性等腐蚀物质的区段,轻金属零件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腐蚀问题,影响服役安全性。此外,铝、镁、钛及其合金在服役过程的磨损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微弧氧化技术是一种直接在阀金属表面原位生长陶瓷膜的绿色环保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在Al、Mg、Ti等阀金属表面形成致密陶瓷膜。陶瓷层可以实现防腐蚀、耐磨损、高绝缘、高硬度等性能。但微弧氧化技术需要依据具体性能要求研发合适的电解液体系和处理工艺,尤其需要针对具体零部件结构特点设计特殊的工装夹具,夹具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陶瓷膜的成膜质量和批量化生产的效率。孔装配阀金属结构件是接触网腕臂系统的一类典型零件,用量较大。目前对于此类零件微弧氧化处理时,其专用夹具主要是采用螺纹连接(在零件表面打孔攻丝)和外表面夹紧的挂装方法,此类方法挂装效率低并对零件造成一定的损伤。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挂装效率和减少对零件的损伤,本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孔装配阀金属结构件微弧氧化处理用夹具(以下简称夹具),该夹具具有较强的可调性和互换性,可以实现便捷挂装和批量化处理。
本发明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孔装配阀金属结构件微弧氧化处理用夹具,其结构由支架(1)、密封圈(2)、顶尖(3)、顶进锥(4)、中间柱(5)、螺纹套(6)、旋进螺栓(7)和导电杆(8)组成。其中,顶尖(3)、顶进锥(4)、中间柱(5)、旋进螺栓(7)和导电杆(8)均采用导电性好的金属,而支架(1)和螺纹套(6)采用不导电材料。支架(1)和螺纹套(6)、螺纹套(6)和旋进螺栓(7)、顶进锥(4)和中间柱(5),旋进螺栓(7)和导电杆(8)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旋进螺栓(7)顺时针转动时,通过中间柱(5)驱动顶进锥(4)向下运动,顶尖(3)在顶进锥(4)的推动下沿支架(1)的径向轴孔运动,实现与工件的顶紧。该夹具在保证良好导电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调性和互换性,可以实现便捷挂装和批量化生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所涉及夹具对孔装配零件采用孔内壁顶紧,工件表面无需开孔,不会对工件造成损伤,同时也不会影响处理工件的外观;
2、本发明所涉及夹具通过转动旋进螺栓实现对工件的顶紧,旋进螺栓和导电杆之间采用的螺纹连接实现工件的挂装,工件的顶紧和挂装既便捷又可靠;
3、本发明所涉及夹具的支架采用不导电材料,处理中不需要进行防护,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材料消耗和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所涉及夹具在顶紧工件后,各零件之间结合紧密,能够降低接触电阻,减少电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孔装配阀金属结构件微弧氧化处理用夹具的具体结构图,图中,支架1、密封圈2、顶尖3、顶进锥4、中间柱5、螺纹套6、旋进螺栓7、导电杆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进一步说明。
一种孔装配阀金属结构件微弧氧化处理用夹具,如图1所示。
所述夹具由支架(1)、密封圈(2)、顶尖(3)、顶进锥(4)、中间柱(5)、螺纹套(6)、旋进螺栓(7)和导电杆(8)组成。其中,顶尖(3)、顶进锥(4)、中间柱(5)、旋进螺栓(7)和导电杆(8)均采用铜银合金,而支架(1)和螺纹套(6)采用尼龙,密封圈(2)采用橡胶。
支架(1)和螺纹套(6)通过M32螺纹连接,螺纹套(6)和旋进螺栓(7)采用M16螺纹连接,顶进锥(4)和中间柱(5)采用M5螺纹连接,旋进螺栓(7)和导电杆(8)采用M5螺栓连接。中间柱(5)和旋进螺栓(7)之间采用Φ5轴孔间隙配合。支架(1)的垂直轴孔直径Φ30与顶进锥(4)间隙配合。支架(1)的径向轴孔直径Φ5与顶尖间隙配合,顶尖(3)通过密封圈(2)实现与支架的密封,顶尖(3)的数量为3个且沿着支架(1)的周向均布,顶尖(3)的最大移动距离9mm。该夹具适用的孔径为Φ30mm~Φ78mm。
所述夹具的顶紧过程为:旋进螺栓(7)顺时针转动时,通过中间柱(5)驱动顶进锥(4)向下运动,顶尖(3)在顶进锥(4)的推动下沿支架(1)的径向轴孔运动,实现与工件的顶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