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保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保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干旱地区,社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栽种树木以期改变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但众所周知,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客观原因,用常规的栽种和灌溉方法栽种树木很难成活。干旱地区缺少树木和地表植被,空气和泥土干燥,降雨量少,土壤湿度低,且量少的降雨也根本解决不了土壤湿度的问题,反而会由于地表无植被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夏天高温环境下,水分蒸发量更为严重,而树木和花草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供给,如果土壤中没有一定的水分含量,树木和花草必然会因缺水干枯而死。因此,如果要使栽种的树木和花草有一定的成活度,就必须要保持土壤有一定的湿度,而现有技术为了要保持土壤的湿度,基本上是采取人工浇水或者采用预埋水管浇水来实现的,但是在干旱地区水资源本来就缺乏的情况下,采取以上的两种措施进行大面积的浇灌非常困难,成本也比较高,栽种的植物成活率也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使用简单,成本较低,栽种的植物成活率高的土壤保湿装置。
本发明解决以上问题所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土壤保湿装置,它包括植物根系处的自动生水装置和自动水分保持装置,所述的自动生水装置为装满水且密封的塑料水袋;所述的自动水分保持装置为吸水力强的物体。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了自动生水装置和自动水分保持装置,自动生水装置为装满水且密封的塑料水袋,则当地的早晚温差使塑料水袋外面的热空气冷却雾化成水气并粘附在土坑四壁及塑料水袋的外表面,并最终渗透到土壤中保持土壤的湿度;自动水分保持装置为吸水力强的物体,则利用吸水力强物体的易吸水性和可长时间保持水分的特性来吸收降雨时的雨水,以保证土壤的湿度。因此本发明使用简单,成本较低,栽种的植物的成活率高。
作为改进,它还包括采水浇灌装置,所述的采水浇灌装置包括放置在坡上的储水袋和水管,所述的储水袋与水管的一端连通,水管的另一端与自动水分保持装置连通,所述的储水袋的开口设有至少一个过滤层,所述的水管上设有阀门,主要是用来收集自然降水带来的水分,在干旱少雨的季节将水袋阀门打开通过埋伏在地下的水管将经过滤后的水引入到吸水力强物体,以使吸水力强物体保持足够的湿度,保持土壤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土壤保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采水浇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自动生水装置,2、植物,3、自动水分保持装置,4、采水浇灌装置,5、中过滤层,6、阀门,7、水管,8、粗过滤层,9、储水袋,10、泥沙排放口,11、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土壤保湿装置,它包括植物2根系处的自动生水装置1和自动水分保持装置3,所述的自动生水装置1为装满水且密封的塑料水袋;所述的自动水分保持装置3为吸水力强的物体。
所述的吸水力强的物体为海绵或者花泥(花泥为商品名称是市售产品,用来储存水份、养料和微量元素的高吸水性载体)。
它还包括采水浇灌装置4,所述的采水浇灌装置4包括放置在坡11(坡有利于收集更多地雨水,并有一定的落差)上的储水袋9和水管7(由于坡可能在远处,所以有时候水管可较长),所述的储水袋9与水管7的一端连通,水管7的另一端与自动水分保持装置3连通,所述的储水袋9的开口设有两个过滤层,所述的两个过滤层为粗过滤层8和中过滤层5,粗过滤层8用来过滤颗粒较粗的杂质,中过滤层5用来过来颗粒细小的杂质,所述的储水袋9的底部设有泥沙排放口10,所述的水管7上设有阀门6。
工作原理:自动生水装置1主体是塑料水袋,其原理是利用当地较明显的早晚温差使塑料袋外面的热空气冷却雾化成水气并付着在塑料袋外表面和土壤表面,并不断渗透到土壤中去,每天周而复始,从而不断给植物2附近的土壤增加水分和湿度,提高植物2的成活率。加之塑料袋在土壤中很难腐化,能够保证该装置长期有效发挥作用,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而且成本低;自动水分保持装置3主体是海绵(或花泥),其原理是经水淋透后的海绵(或花泥),充分利用海绵(或花泥)易吸水性和可长时间保持水分的特性以保证植物2栽种初期时土壤的湿度。下雨时海绵(或花泥)的强吸水性能够直接大量吸收渗入的雨水,使雨水暂时置存起来,供后期补偿土壤水分和保持土壤湿度,则成本较低,易操作;采水浇灌装置4主体是放置在坡11上特制的储水袋9和水管7,其原理是在相对较高地表低洼处或者斜坡上自上而下设置多个特制储水袋9以尽可能多的收集雨水,收集的过程中雨水会被特制储水袋上的粗过滤层8和中过滤层5过滤,由于特制储水袋9的开口明显小于袋腔,因此收集的雨水不易被蒸发可长期保存。在干旱时打开阀门6通过与特制储水袋9连接的水管7将储存的水输送到植物2旁的海绵(或花泥),这样当下雨时就可以将雨水及时收集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分配浇灌给海绵(或花泥),使之保持长期的湿度状态,使用简单、操作方便及成本低。
首先在植物2栽种时,在栽种位置的附近地方挖3个均匀分布的土坑,然后将装满水塑料水袋封口后放入土坑,随后将土坑重新填回泥土,这样就可利用当地早晚温差使塑料水袋外面的热空气冷却雾化成水气并粘附在土坑四壁及塑料袋外表面,并最终渗透到土壤中保持土壤的湿润,周而复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动生水装置;其次在植物2靠近树根位置的地面下填上海绵(或花泥),并预埋伏水管7(该水管将把海绵(或花泥)与特制储水袋9连接起来),然后给海绵(或花泥)浇水直至水分完全浸透海绵(或花泥),利用海绵(或花泥)优良的吸水性及水分保持功能保持树木栽种初期土壤长时间处于高湿度状态,有利于树木的成活;最后在相对较高的地表(特别是山丘)的低洼处设置尽可能多的储水袋9如图1所示的七个储水袋9用于收集雨水(图中仅示出一个储水袋9的连接方式,其余的储水袋9与各自的海绵或花泥连通,但均未示出),然后用水管7将特制储水袋9与海绵(或花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采水浇灌装置4,这样当下雨时就可以将雨水及时收集起来并分配到树木2下的海绵(或花泥),使之保持长期的湿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