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构造.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2634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80071873.0

申请日:

2012.03.29

公开号:

CN104203727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D 25/04申请日:20120329|||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04; B62D25/20

主分类号:

B62D25/04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鸟居信志

地址:

日本爱知县丰田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苏卉;车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构造(1),具备将在车身的地板(2)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3)和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6)连接的角板(7),角板(7)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延设部(9);及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车身的前方向和车身的后方向中的、接近中柱(6)的中心轴(C)的方向延伸设置并在车宽方向上与中柱(6)连接的第二延设部(10),在第一延设部(9)和第二延设部(10)之间形成有从横梁(3)朝着中柱(6)延伸的棱线(N),第一延设部(9)仅位于中柱(6)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任一侧,第二延设部(10)至少从第一延设部(9)的上端延伸设置至中柱(6)的中心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具备将在车身的地板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连接的连接部件,所述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
第一延设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及
第二延设部,从所述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所述车身的前方向和所述车身的后方向中的、接近所述柱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设置并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柱连接,
在所述第一延设部与所述第二延设部之间形成有从所述横梁朝着所述柱延伸的棱线,
所述第一延设部仅位于所述柱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任一侧,
所述第二延设部至少从所述第一延设部的上端延伸设置至所述柱的所述中心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延设部的下侧与所述柱分离。

说明书

车身下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关于车身下部构造,采用了用于吸收对车身侧面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的各种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车身下部构造:覆盖在设于车身的地板上的横梁上,并具备连接横梁与车身的柱的、剖面为“コ”字形的角板。
在此,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50所具备的角板51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如图5所示,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50所具备的角板51是连接柱60和未图示的横梁的部件,具有朝着下方敞开的“コ”字形的剖面形状。图5所示的虚线C是柱60的中心线,在剖面为“コ”字形的角板51中,在柱60的中心线C的左右形成有棱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26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在车身轻量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期间,要求能够确保对侧面碰撞的荷载传递性能并且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的车身下部构造。这一方面,前述的以往车身下部构造尚存在改良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来自柱的荷载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横梁并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的车身下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身下部构造具备将在车身的 地板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连接的连接部件,该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连接部件具有:第一延设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及第二延设部,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车身的前方向和车身的后方向中的、接近柱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设置并在车宽方向上与柱连接,在第一延设部与第二延设部之间形成有从横梁朝着柱延伸的棱线,第一延设部仅位于柱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任一侧,第二延设部至少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延伸设置至柱的中心轴。
根据上述车身下部构造,由于连接部件的第一延设部仅位于柱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一侧,所以与以往具备剖面为“コ”字形的连接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并且由于连接部件的材料削减而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而且,根据上述车身下部构造,能够将由于侧面碰撞等施加给柱的荷载通过连接部件的棱线而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横梁,能够确保车身的强度。另外,在上述车身下部构造中,由于第二延设部延伸设置至柱的中心轴,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柱由于荷载而绕中心轴旋转。另外,在上述车身下部构造中,通过增加连接部件中必要部分的厚度,能够容易确保强度。
在上述车身下部构造中,第一延设部的下侧与柱可以分离。
根据上述车身下部构造,由于第一延设部的下侧与柱分离,所以来自柱的荷载难以传递给第一延设部,能够抑制以第一延设部为起点而使连接部件发生变形。而且,来自柱的荷载由于主要通过强度高的棱线部分,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将荷载向横梁传递。另外,与从柱离开对应地,能够实现连接部件的材料削减和车身轻量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来自柱的荷载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横梁,并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与图1不同的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连接部件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中的连接部件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车身下部构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各图中,以车身的前后方向为X轴方向、以车身的车宽方向为Y轴方向、以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为Z轴方向进行表示。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1例如是汽车的车室的下部的构造,在构成车室的下部的地板2上配设有沿车宽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横梁3。
横梁3是具备朝着下侧(地板2侧)敞开的“コ”字形剖面形状的部件,在横梁3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两条棱线Ma、Mb。输入到车身侧方的荷载主要由横梁3的棱线Ma、Mb沿车宽方向传递。在横梁3的侧面形成有加强用的凹凸部3a。
地板2的左右两侧部(左侧部省略图示)与在车身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门槛4的下部接合,横梁3的车宽方向两端也与这些门槛4接合。门槛4具有车身内侧(地板2侧)的门槛内侧部4A和车身外侧的门槛外侧部4B。
在门槛4上连接有中柱6的下端。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 的中柱6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将中柱外侧部和中柱内侧部组合而构成为中空的柱状。
地板2上的横梁3和中柱6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角板(连接部件)7连接。图3是用于说明角板7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
在此,图3所示的虚线C是中柱6的中心轴。中心轴C在车身由于侧面碰撞等从侧方受到荷载时相当于构成中柱6的旋转变形的中心的轴。或者,从车宽方向观察,也可以将通过中柱6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轴线作为中心轴C。
如图1~图3所示,角板7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部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横梁3和中柱6。角板7是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延设部9和从第一延设部9的上端朝着车身前方延伸设置的第二延设部10构成的、剖面为L字形的部件。
在第一延设部9和第二延设部10之间形成有从横梁3朝着中柱6延伸的棱线N。棱线N沿车宽方向延伸,以从中柱6略微离开的方式形成。
剖面为L字形的角板7以覆盖在横梁3的车身后部侧的方式连接。在角板7形成有螺栓固定用的孔部7a,通过孔部7a进行螺栓固定,从而固定于横梁3。角板7以角板7的棱线N与横梁3的两条棱线Ma、Mb中的车身后侧的棱线Ma重叠的方式配置。
第一延设部9是形成角板7的侧面的部件,与横梁3、门槛4和中柱6连接。第一延设部9具有与门槛4连接的腿部9a和与中柱6连接的柱连接部9b。
腿部9a设于第一延设部9的门槛4侧的下端,沿门槛4的上表面 弯曲而形成。腿部9a经由中央的孔部7c进行螺栓连接,从而固定于门槛4的上表面。
柱连接部9b设于第一延设部9中的中柱6侧的端部,沿中柱6弯曲而形成。柱连接部9b经由孔部7b进行螺栓连接,从而固定于中柱6。
第二延设部10是从第一延设部9的上端朝着车身的前方向延伸设置的部分。第二延设部10在车宽方向的一端与中柱6连接,并且在车宽方向的另一端与横梁3连接。
如图3所示,平板状的第二延设部10从车宽方向观察,从第一延设部9向接近中柱6的中心轴C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延设部10的前端10a形成至中柱6的中心轴C,与中柱6连接。在第二延设部10的前端10a侧不设置弯曲等,不形成棱线。另外,第二延设部10从第一延设部9观察以形成至超过中柱6的中心轴C的位置(比中心轴C靠车身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延伸设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1,由于角板7的第一延设部9仅设于中柱6的车身后部侧这一处,所以与图5所示的以往的具备剖面为“コ”字形的角板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并且由于角板7的材料削减而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并且,根据车身下部构造1,能够将由于侧面碰撞等施加给中柱6的荷载通过角板7的棱线N而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横梁3,能够确保车身的强度。即,在从车身的侧方输入荷载的情况下,在角板7的棱线N中能够获取对在中柱6的棱线中传递的荷载的反作用力,在第二延设部10中能够获取对在中柱6的腹部(中心轴C附近)中传递的荷载的反作用力,没有浪费的部分。因此,通过增加角板7中必要部分的厚度,能够容易确保强度。
另外,在车身下部构造1中,连接部件7的第二延设部10延伸设置至中柱6的中心轴C,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中柱6由于荷载而绕中心 轴C旋转,对确保车身的强度有利。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1相比,仅中柱6与角板21的第一延设部23的一部分分离这一点不同。其他方面,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件、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延设部24,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延设部10为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具体而言,第二实施方式的角板21的第一延设部23的门槛4侧(下侧)以与中柱6分离的方式形成。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延设部23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延设部9的柱连接部9b。
第一延设部23仅上侧(第二延设部24侧)与中柱6连接。因此,第一延设部23的门槛4侧只要不变形就不会从中柱6直接被传递载荷。即,在角板21中,能够避免从中柱6向强度较弱的角板21的腹部(第一延设部23的下侧的部位)直接传递载荷。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20,由于第一延设部23的门槛4侧与中柱6分离,所以来自中柱6的荷载难以传递给第一延设部23,能够抑制以第一延设部23为起点而使角板21产生变形。并且,来自中柱6的荷载主要通过强度高的棱线N,所以能够更有效率地向横梁3传递荷载。另外,与从中柱6离开对应地,能够实现角板21的材料削减和车身轻量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剖面为L字形的角板可以以棱线位于比中柱的中心轴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延设部位于中柱的车身前方侧,第二延设部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另外,角板的剖面形状不限于L字 形,其他整体形状、大小、配置等也不限于上述的情况。
另外,中柱、门槛、横梁、地板的形状等也不限于上述情况,连接角板的柱也未必限于中柱。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车身下部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20 车身下部构造
2 地板
3 横梁
4 门槛
4A 门槛内侧部
4B 门槛外侧部
6 中柱
7、21 角板(连接部件)
7a、7b 孔部
9、23 第一延设部
9a、23a 腿部
9b 柱连接部
10、24 第二延设部
10a、24a 前端
50 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
51 以往的角板
C 中心轴
Ma、Mb 棱线
N 棱线

车身下部构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车身下部构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车身下部构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身下部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身下部构造.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03727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203727A21申请号201280071873022申请日20120329B62D25/04200601B62D25/2020060171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丰田市72发明人鸟居信志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代理人苏卉车文54发明名称车身下部构造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构造1,具备将在车身的地板2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3和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6连接的角板7,角板7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延设部9;及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车身的前方向和车身的后方向中的。

2、、接近中柱6的中心轴C的方向延伸设置并在车宽方向上与中柱6连接的第二延设部10,在第一延设部9和第二延设部10之间形成有从横梁3朝着中柱6延伸的棱线N,第一延设部9仅位于中柱6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任一侧,第二延设部10至少从第一延设部9的上端延伸设置至中柱6的中心轴。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40926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2/05844620120329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3/145232JA20131003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5。

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03727ACN104203727A1/1页21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具备将在车身的地板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连接的连接部件,所述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第一延设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及第二延设部,从所述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所述车身的前方向和所述车身的后方向中的、接近所述柱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设置并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柱连接,在所述第一延设部与所述第二延设部之间形成有从所述横梁朝着所述柱延伸的棱线,所述第一延设部仅位于所述柱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任一侧,所述第二延设部至少从所述第一延设部的上端延伸设置至所述柱的所述中心轴。2根据权。

4、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延设部的下侧与所述柱分离。权利要求书CN104203727A1/4页3车身下部构造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下部构造。背景技术0002关于车身下部构造,采用了用于吸收对车身侧面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的各种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车身下部构造覆盖在设于车身的地板上的横梁上,并具备连接横梁与车身的柱的、剖面为“”字形的角板。0003在此,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50所具备的角板51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如图5所示,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50所具备的角板51是连接柱60和未图示的横梁的部件,具有朝着下方敞开的“”字形的剖面形状。图5所示的虚线。

5、C是柱60的中心线,在剖面为“”字形的角板51中,在柱60的中心线C的左右形成有棱线。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2615号公报发明内容0005近年来,在车身轻量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期间,要求能够确保对侧面碰撞的荷载传递性能并且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的车身下部构造。这一方面,前述的以往车身下部构造尚存在改良的余地。0006因此,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来自柱的荷载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横梁并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的车身下部构造。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身下部构造具备将在车身的地板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连接的连接部件,该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连接。

6、部件具有第一延设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及第二延设部,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车身的前方向和车身的后方向中的、接近柱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设置并在车宽方向上与柱连接,在第一延设部与第二延设部之间形成有从横梁朝着柱延伸的棱线,第一延设部仅位于柱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任一侧,第二延设部至少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延伸设置至柱的中心轴。0008根据上述车身下部构造,由于连接部件的第一延设部仅位于柱的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中的一侧,所以与以往具备剖面为“”字形的连接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并且由于连接部件的材料削减而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而且,根据上述车身下部构造,能够将由于侧面碰撞等施加给柱的荷载通过连接。

7、部件的棱线而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横梁,能够确保车身的强度。另外,在上述车身下部构造中,由于第二延设部延伸设置至柱的中心轴,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柱由于荷载而绕中心轴旋转。另外,在上述车身下部构造中,通过增加连接部件中必要部分的厚度,能够容易确保强度。0009在上述车身下部构造中,第一延设部的下侧与柱可以分离。0010根据上述车身下部构造,由于第一延设部的下侧与柱分离,所以来自柱的荷载难以传递给第一延设部,能够抑制以第一延设部为起点而使连接部件发生变形。而且,来自柱说明书CN104203727A2/4页4的荷载由于主要通过强度高的棱线部分,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将荷载向横梁传递。另外,与从柱离开对应地,能够实。

8、现连接部件的材料削减和车身轻量化。0011发明效果0012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来自柱的荷载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横梁,并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附图说明0013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立体图。0014图2是从与图1不同的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立体图。0015图3是用于说明连接部件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0016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立体图。0017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中的连接部件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8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车身下部构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各图中,以车身的前后方向为X轴方向。

9、、以车身的车宽方向为Y轴方向、以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为Z轴方向进行表示。0019第一实施方式0020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1例如是汽车的车室的下部的构造,在构成车室的下部的地板2上配设有沿车宽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横梁3。0021横梁3是具备朝着下侧地板2侧敞开的“”字形剖面形状的部件,在横梁3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两条棱线MA、MB。输入到车身侧方的荷载主要由横梁3的棱线MA、MB沿车宽方向传递。在横梁3的侧面形成有加强用的凹凸部3A。0022地板2的左右两侧部左侧部省略图示与在车身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门槛4的下部接合,横梁3的车宽方向两端也与这些门槛4接合。门槛。

10、4具有车身内侧地板2侧的门槛内侧部4A和车身外侧的门槛外侧部4B。0023在门槛4上连接有中柱6的下端。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柱6位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将中柱外侧部和中柱内侧部组合而构成为中空的柱状。0024地板2上的横梁3和中柱6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角板连接部件7连接。图3是用于说明角板7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0025在此,图3所示的虚线C是中柱6的中心轴。中心轴C在车身由于侧面碰撞等从侧方受到荷载时相当于构成中柱6的旋转变形的中心的轴。或者,从车宽方向观察,也可以将通过中柱6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轴线作为中心轴C。0026如图1图3所示,角板7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部件,在车宽方向上连。

11、接横梁3和中柱6。角板7是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延设部9和从第一延设部9的上端朝着车身前方延伸设置的第二延设部10构成的、剖面为L字形的部件。0027在第一延设部9和第二延设部10之间形成有从横梁3朝着中柱6延伸的棱线N。棱线N沿车宽方向延伸,以从中柱6略微离开的方式形成。0028剖面为L字形的角板7以覆盖在横梁3的车身后部侧的方式连接。在角板7形成说明书CN104203727A3/4页5有螺栓固定用的孔部7A,通过孔部7A进行螺栓固定,从而固定于横梁3。角板7以角板7的棱线N与横梁3的两条棱线MA、MB中的车身后侧的棱线MA重叠的方式配置。0029第一延设部9是形成角板7的侧面的部件,。

12、与横梁3、门槛4和中柱6连接。第一延设部9具有与门槛4连接的腿部9A和与中柱6连接的柱连接部9B。0030腿部9A设于第一延设部9的门槛4侧的下端,沿门槛4的上表面弯曲而形成。腿部9A经由中央的孔部7C进行螺栓连接,从而固定于门槛4的上表面。0031柱连接部9B设于第一延设部9中的中柱6侧的端部,沿中柱6弯曲而形成。柱连接部9B经由孔部7B进行螺栓连接,从而固定于中柱6。0032第二延设部10是从第一延设部9的上端朝着车身的前方向延伸设置的部分。第二延设部10在车宽方向的一端与中柱6连接,并且在车宽方向的另一端与横梁3连接。0033如图3所示,平板状的第二延设部10从车宽方向观察,从第一延设部。

13、9向接近中柱6的中心轴C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延设部10的前端10A形成至中柱6的中心轴C,与中柱6连接。在第二延设部10的前端10A侧不设置弯曲等,不形成棱线。另外,第二延设部10从第一延设部9观察以形成至超过中柱6的中心轴C的位置比中心轴C靠车身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延伸设置。0034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1,由于角板7的第一延设部9仅设于中柱6的车身后部侧这一处,所以与图5所示的以往的具备剖面为“”字形的角板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并且由于角板7的材料削减而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并且,根据车身下部构造1,能够将由于侧面碰撞等施加给中柱6的荷载通过角板7的棱线N而效率良好地传递给。

14、横梁3,能够确保车身的强度。即,在从车身的侧方输入荷载的情况下,在角板7的棱线N中能够获取对在中柱6的棱线中传递的荷载的反作用力,在第二延设部10中能够获取对在中柱6的腹部中心轴C附近中传递的荷载的反作用力,没有浪费的部分。因此,通过增加角板7中必要部分的厚度,能够容易确保强度。0035另外,在车身下部构造1中,连接部件7的第二延设部10延伸设置至中柱6的中心轴C,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中柱6由于荷载而绕中心轴C旋转,对确保车身的强度有利。0036第二实施方式0037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1相比,仅中柱6与角板21的第一延设部23的一部分分离这一点不。

15、同。其他方面,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件、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延设部24,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延设部10为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0038具体而言,第二实施方式的角板21的第一延设部23的门槛4侧下侧以与中柱6分离的方式形成。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延设部23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延设部9的柱连接部9B。0039第一延设部23仅上侧第二延设部24侧与中柱6连接。因此,第一延设部23的门槛4侧只要不变形就不会从中柱6直接被传递载荷。即,在角板21中,能够避免从中柱6向强度较弱的角板21的腹部第一延设部23的下侧的部位直接传递载荷。。

16、0040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20,由于第一延设部23的门槛4侧与中柱6分离,所以来自中柱6的荷载难以传递给第一延设部23,能够抑制以第一延设部说明书CN104203727A4/4页623为起点而使角板21产生变形。并且,来自中柱6的荷载主要通过强度高的棱线N,所以能够更有效率地向横梁3传递荷载。另外,与从中柱6离开对应地,能够实现角板21的材料削减和车身轻量化。0041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剖面为L字形的角板可以以棱线位于比中柱的中心轴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延设部位于中柱的车身前方侧,第二延设部从第一延设部的上端朝着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另。

17、外,角板的剖面形状不限于L字形,其他整体形状、大小、配置等也不限于上述的情况。0042另外,中柱、门槛、横梁、地板的形状等也不限于上述情况,连接角板的柱也未必限于中柱。0043工业实用性0044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车身下部构造。0045附图标记说明00461、20车身下部构造00472地板00483横梁00494门槛00504A门槛内侧部00514B门槛外侧部00526中柱00537、21角板连接部件00547A、7B孔部00559、23第一延设部00569A、23A腿部00579B柱连接部005810、24第二延设部005910A、24A前端006050以往的车身下部构造006151以往的角板0062C中心轴0063MA、MB棱线0064N棱线说明书CN104203727A1/5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4203727A2/5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4203727A3/5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4203727A4/5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4203727A105/5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4203727A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