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系统.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9411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7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68381.0

申请日:

2013.12.20

公开号:

CN104884025A

公开日:

2015.09.0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H 23/02申请日:20131220|||公开

IPC分类号:

A61H23/02; A47C1/14; A47C7/02; A47C7/40

主分类号:

A61H23/02

申请人:

A·马费伊

发明人:

A·马费伊

地址:

意大利洛迪省

优先权:

MI2012A002236 2012.12.27 IT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14

代理人:

程伟; 王锦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通过本体共振来对皮肤刺激的振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使用者身体的部件(12,13,14,15,16,17),所述部件位于特定的区域用于提供支撑以及本体刺激模块的特定的实施。由单独的支撑部件组成的支撑件位于颈部区域、背部腰椎区域、臀部区域、手部区域、膝弯部区域以及脚踵区域,从而使得人体保持为只在这些区域中被支撑并且成半仰卧位。除了在某些情况下颈部区域的支撑部件(12)外的每个支撑部件设置有本体感受刺激振动单元(25,26,40,50,60,70),在从电子控制单元(22)发射编程命令时,所述振动单元(25,26,40,50,60,70)用于将受控制的振动传递到人体皮肤的精确区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肉体刺激的振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使用者身体的部件(12,13,14,15,16,17),所述部件布置为单独地支撑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臀部区域、手部区域、膝弯部区域以及脚踵区域,使得将人体保持为只在这些区域中被支撑并且成半仰卧位,除了在某些情况下用于颈部区域的支撑部件(12)外的每个支撑部件设置有振动单元(25,26,40,50,60,70),在从电子控制单元(22)发射编程命令时,所述振动单元(25,26,40,50,60,70)用于将受控制的振动传递到人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振动单元(25,26,40,50,60,70)包括用于偏心质量块旋转的电动马达。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振动支撑部件包括用于支撑人体对应部位的成形板,该板被弹性地支撑在框架(18)上,并且相关联的振动单元(25,26,40,50,60,70)固定在其下方。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背部区域和臀部区域的部件的振动单元的偏心质量块围绕轴线(38,48)旋转,该轴线(38,48)相对于人体纵向地定向。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手部、膝弯部以及脚踵区域的部件的振动单元的偏心质量块围绕轴线(58,68,78)旋转,该轴线(58,68,78)相对于人体横向地定向。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背部区域的支撑部件(13)包括两个相邻的表面(27,28),每个表面(27,28)设置有各自的振动单元(25,26)。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表面(27,28)由成形的板形成,该成形的板沿着纵向中间切口(29)而被部分地割开,该纵向中间切口(29)在板的顶部区域(30)上中断并形成所述两个表面的弹性结合。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支撑部件相对于其他部件的位置能够调整,从而适应使用者身体的不同尺寸和比例。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为了调整位置,支撑脚踵的部件(17)和/或支撑膝弯部区域的部件(16)至少在人体的纵向方向上能够移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发出与激活的振动相关联的声音的音频耳机。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振动的频率在20至140Hz之间的范围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振动的振幅在1至4mm之间的范围内。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和输入装置,所述存储器存储至少一个刺激程序,该程序包括用于振动单元的持续时间、振幅和振动周期的顺序;所述输入装置用于输入如下命令:其用于从存储器选择程序并且启动将所选择的程序的振动周期施加到振动单元的程序。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周期包括振动的加速度斜率。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周期 包括具有持续时间在0.4至2.5秒之间的振动的加速度斜率。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加速度斜率被至少选自:在2.5秒内0到40Hz的斜率、在0.5秒内0到60Hz的斜率、在0.4秒内0到90Hz的斜率以及在0.4秒内0到110Hz的斜率。

17.
  一种在使用者身体内产生局部振动的方法,其用于通过振动而产生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肉体的刺激,所述方法包括将使用者的身体仅悬置在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臀部区域、手部区域、膝弯部区域以及脚踵区域中的支撑件上,从而将人体保持为以半仰卧位而被支撑,并且在操作时除了在某些情况下颈部区域的支撑部件外,使这些支撑件以受控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振动。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振动的频率在20至140Hz之间的范围内。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振动的振幅在1至4mm之间的范围内,并且优选地,对于触觉小体的刺激为约1.5mm,并且对于环层小体的刺激为约2mm。

20.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刺激针对触觉小体的振动频率为20至60Hz之间,和/或对环层小体的振动频率为90至110Hz间。

21.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对于触觉小体的机械振动初始适应,施加加速度斜率优选为在2.5秒内0到40Hz的斜率的振动,对于激活触觉小体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共振,施加加速度斜率为在0.5秒内0到60Hz的斜率的振动,而对于激活环层小体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共振,施加加速度斜率为在0.4秒内0到90Hz或0到110Hz的斜率的振动。

说明书

振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肉体刺激的一种创新的振动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文献中的通过振动来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进行刺激而产生的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有益效果是已知的。然而,在实践中对整个人体进行这种类型的刺激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是因为在人体与常规支撑物(例如椅子、躺椅或床)之间的物理接触妨碍适合的刺激振动的产生和传递以及由用户获得的总体感觉。在第一种情况下,实际上,由人体抵靠点所限定的固定点没有被刺激,并且相反,其可对想要在人体其他部分上产生的刺激产生抑制效果。第二种情况下,在支撑点处(其通常覆盖比通过使用已知方法产生的振动而能够刺激的区域的面积要大很多)的接触模糊了用户的注意力,并且使得通过振动而产生的皮肤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刺激降低(或甚至完全消失),这些机械性刺激感受器中的很大数量仅仅用于一些明确确定的人体的部位。
一些对整个人体的延伸刺激的实际尝试产生随机的并且是不均匀的效果。
US2009/0139029举例描述了具有用于在床的多个部分产生振动的装置的床。这产生一般性的振动,不能在使用者的身体上受到合适地控制。
US6217533描述了通用振动装置,其置于例如床的床垫的下方、在椅子上或椅垫下方。该振动作用更难以控制并且分散。
这些系统对于能够以合适且精确的方式控制施加到人体上的振动来说没有效果。
为了使振动产生有效的刺激,实际中已经发现必须根据要进行刺激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而以给定频率、精确振幅、并以特定加速度对在给定的时间段并在适当定义的区域内进行管理。实际上,只有将这 些因素结合才能保证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理想的作用,如上所述,所述皮肤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只有对施加给定的设定参数敏感。然而,迄今为止所提出的实际实施方式不允许对这些参数进行完全和精确的调整,因此获得的结果常常受限。
也已经提出用于以多种方式悬置使用者身体的系统。然而,它们不能处理受控制的振动的应用,而仅仅保证舒适、放松的支撑系统。例如,WO2008/117330,WO2006/079327以及DE10353714描述的支撑装置,使用者可躺在其上从而放松肌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总体目的是提供一种振动系统和方法,其避免了上述问题,并允许通过振动而产生更精确、广泛、可变的以及有效的的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刺激。
鉴于此目的,根据本发明,所出现的构思是提供一种用于肉体刺激的振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使用者身体的部件,这些部件布置为单独地支撑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臀部区域、手部区域、膝弯部区域以及脚踵区域,从而使得人体只被支撑在这些区域中并且处于半仰卧位,除了在某些情况下用于颈部区域的支撑部件外的每个支撑部件设置有振动单元,在从电子控制单元发射编程命令时,所述振动单元用于将受控制的振动传递到人体。
支撑部件由刚性材料制成,从而使得信号波完美传递。
仍然根据本发明,所出现的构思是提供一种在使用者身体内产生局部振动的方法,其用于通过振动而产生肉体的刺激,所述方法包括将使用者的身体仅悬置在颈部区域、背部区域、臀部区域、手部区域、膝弯部区域以及脚踵区域中的支撑件上,从而将人体保持为以半仰卧位而被支撑,并且在操作时除了在某些情况下颈部区域的支撑部件外,使这些支撑件以受控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振动。
有利地,如下文将要描述的,支撑区域以及操作机制如下:
●振动脚踵的支撑件,用于刺激跟腱的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以及受体。
●振动膝弯部(没有脂肪部分的区域)的支撑件,用于刺激肌腱 结构以及韧带结构的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
●振动臀部的支撑件,用于刺激具有大量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大片区域。
●振动手的掌部的支撑件,用于刺激具有大量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区域。
●背部腰椎振动支撑件,用于刺激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以及椎旁肌。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创新原理及其优点,在下文中结合附图来描述应用这些原理的实施方案的实例。在这些图中:
-图1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显示了人体在根据图1的系统的结构上抵靠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为显示了根据图1的系统的侧视图;
-图4为显示了根据图4的系统从下方的立体图。
-图5为显示了在根据图1的系统中用于支撑背部区域的部件的示意性纵向截面视图;
-图6为显示了在根据图1的系统中用于支撑臀部区域的部件的示意性纵向截面视图;
-图7为显示了在根据图1的系统中用于支撑脚踵区域的一对部件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振动系统的立体图,其整体由10表示。该系统有利地允许通过本体共振的方式进行肉体的刺激,将在下文进行阐述。
该系统10包括用于支撑人体的结构11,所述结构11设置有单独的支撑部件,这些支撑部件设置成支撑颈部(部件12)、背部区域(理解为表示背部腰椎区域,部件13)、臀部(部件14)、手部(部件15)、膝弯部区域(部件16)以及脚踵(部件17)。
所述结构的所有部件通过抵靠在地面上的框架18支撑,所述框架18还保持这些部件的相对位置。有利地,还当使用者身体的尺寸和比例的变化时,所述框架提供用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支撑支架,这些支撑部件能够被合适地调整以保证对上述人体区域正确支撑。有利地,可调整例如至少用于脚踵的支撑部件和/或用于膝弯部区域的支撑部件的纵向位置。
具体来说,纵向杆或轨道19可设置用于可滑动地支撑,固定立柱20,21分别支撑用于膝关节的支撑部件16和用于脚踵的支撑部件17。以这种方式,能够调整部件16和17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距离以及部件16和17相对于由部件14形成的座位的水平距离。类似地,还可提供用于调整例如支撑颈部的部件12的装置。
图2中示意性地显示了由使用者的身体所采取的半仰卧姿势。
人体的倾斜使得重量分布在支撑件上,使得拮抗肌与促动肌几乎完全放松。由此防止了任何的肌肉收缩以及允许更好的动脉、静脉与淋巴循环的分布。
所述结构允许人体通过十个与精确的关节对应的预定接触点而被支撑。另一方面,防止了任何在小腿肌肉、大腿、腰部区域、肩部以及颈椎区域的范围中的接触,由此防止任何形式的皮肤和淋巴循环以及肌肉群的压迫。
这种类型的支撑结构在专利申请WO2008/117330中描述(仅是为了放松的目的而没有任何振动或运动)。
然而,已经惊奇地发现这种类型的支撑结构适合与创新的振动系统一起用于提供如下振动系统:其用于将局部的振动施加到支撑件(该支撑件位于不同的点)并对整个使用者身体上产生功效,其具有极其惊奇的和出乎预料的效果,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支撑部件13,14,15,16,17设置有连接到中央控制单元22的合适的振动单元。
有利地用于颈部的支撑部件12不是被动型,即没有振动装置,以防止在颈椎附近区域中的刺激(这会造成麻烦)。
振动管理在十个点处执行,在该十个点处,人体与人体工程学的支撑结构接触。实质上,有利地,这些点对应于手的两个掌部、背部 腰椎区域中的弯曲的左手边和右手边部分、膝弯部以及两个跟腱区域。
优选地,还设置有音频耳机23,其连接到控制单元,从而从控制单元接收音频信号,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有利地所述控制单元可形成有本身为已知的微处理系统,其对于电动马达的操作以及同步音频声音的发射进行合适地编程,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控制单元22还可包括输入装置24,例如,用于选择系统10的程序和功能的远程控制单元24(缆线或无线)。
图3和图4更清楚地显示了将振动施加到支撑部件的装置。具体而言,支撑部件包括顶板(合适地成形为形成用于人体给定部位的基本均匀的支撑表面),顶板下方具有将合适的振动施加到板的合适的振动单元。
有利地,多个振动单元具有基本彼此相同的结构,并且优选根据支撑部件的板的长度以及它们的位置,而以它们的相对于支撑结构纵向或横向的主轴线取向。
优选地,支撑部件的每个板弹性地支撑在框架18上(通过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合适的抗振动块体),从而能够振动而不会将振动传递到框架,因而防止形成低频谐波。对应的振动单元则刚性地固定到它的板处,并且有利地在内部设置有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操作合适的配重以使它围绕单元的主轴而偏心地旋转。以这种方式,偏心旋转的配重赋予各个板交替起伏的振动,其频率取决于马达的旋转速度,该马达由控制单元22来控制。控制单元通过控制马达的向前或向后的旋转角度和方向,可轻松地在一个宽的数值范围内调整振动的振幅。
有利地,振动单元的马达可以是无刷型的,从而具有较低的惯性,并且在控制单元22的操作控制下使得旋转速度和方向更快速的变化。
此外,为了更好的控制,每个马达可包括合适的编码器用于其通过控制单元22进行的移动的反馈控制。
马达(有利地为低电压)可轻松地操作以便产生振动单元的具有受控的振幅、加速度以及精确频率的振动,因此,根据被刺激并经受共振的本体系统,系统能够获得不同的操作程序。
有利地,背部(或背部腰椎)支撑部件分成两个表面,即右手边 表面以及左手边表面,其通过各自的振动单元25和26而独立地振动。出于弹性和牢固方面的原因,已经发现,如果所述两个表面在任何情况下形成如下的单独的板则是有利的:所述板在中间通过适当的切口而被局部地分开。
如能在图1中清楚地显示,因此有利地支撑部件13的板被分成左手边部分28以及右手边部分27,它们通过较薄的切口29(该切口29在两个部分27和28所剩相连接的顶部区域30处终止)而在它们的大部分的纵向长度上被分开。相互连接部分将设计成足够小以保证两个部分充分的独立振动,但同时对人体的背部部分提供适当强度的支撑。
为防止可能的破裂,切口29有利地在区域30附近以圆形孔的方式终止。
如再次在附图4中显示,形成支撑部件13的两个部分有利地通过刚性的U型部件31(具有纵向向下指向的U形的臂)而支撑在框架上,U型部件31平行于部件13的支撑表面。每个部分27和28被适当地固定到U形的各自的侧部,该U形具有设置在其与所述部分27和28之间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块体,从而允许部分27和28振动而不会将振动传递到框架。
图5更详细地显示了部件13的部分27的振动单元25(与用于部分28的另一单元相同)。该图还显示了用于支撑框架上的板的其中一个弹性块体(由32表示)。
在此处显示的优选结构中,振动单元包括通过在各自部分27的下方的螺纹34和35连接的刚性壳体33。壳体有利地为圆柱形,其包含电动马达36,在该电动马达36的输出轴上安装偏心质量块37,从而围绕基本与板27以及人体的纵向轴线平行的轴线38旋转。有利地,轴承在旋转质量块37的相对于马达的相对侧上支撑所述轴,从而防止轴的不期望的弯曲并保证振荡的最优控制。
如在图4中所清楚地显示,臀部的两个支撑部件14以适当的横向距离而联接在一起,并且每个部件包括成形板39(在其下方具有相应的振动单元40)。
如在图6中更详细地显示,对于两个部件14的其中一个(另一个对称地相同),板39弹性地连接到框架,在两者之间设置合适的弹性 垫片(其中一个在图6中用41表示)。为此目的,有利地,框架设置有U形部件42,该U形部件42的U形臂基本平行于板39以及人体的纵向轴线,每个板39支撑在U形部件的各自侧部上。
如在图6中所再次显示,振动单元40有利地包括通过在各自的板39的下方的螺纹44和45连接的刚性壳体43。壳体有利地为圆柱形,其包含电动马达46,在该电动马达36的输出轴上安装偏心质量块37,从而围绕基本与板以及人体的纵向轴线平行的轴线48旋转。有利地,轴承在旋转质量块47的相对于马达的相对侧上支撑所述轴,从而防止轴的不期望的弯曲。
图7更详细地显示了一个可能的有利实施方案,支撑部件16以适当的横向距离联接在一起。这些部件中的每个包括各自的成形板49,各自的振动单元50固定在成形板49下方。所述板(再次通过适当的弹性垫片)弹性地固定在框架的横向杆52上,这反过来被支撑在支撑部件20的顶端上。
每个振动单元50有利地包括刚性壳体53,有利地该壳体53一般为圆柱形,其通过各自板49下方的螺纹54和55而被连接,并且包括电动马达56,在电动马达56的输出轴上安装偏心质量块57,从而围绕轴线58旋转,该轴线58基本平行于板,并横向于人体纵向轴线。有利地,轴承在旋转质量块57的相对于马达的相对侧上支撑所述轴,由此防止轴的不期望的弯曲。
如在图7中所再次显示,两个支撑部件13相对于所述结构的竖直与纵向平面形成为基本彼此成镜像的图像。
再次参考图4,脚踵区域的两个支撑部件17以适当的横向距离联接在一起,并且每个部件包括成形板59(在其下方具有相应的振动单元60)。除了板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有利地支撑在横向杆62的端部处的部件17基本与上述的部件16相同,由于它们可轻易地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想象出来,因此将不进一步进行描述。以与部件16类似的方式,部件17的旋转质量块围绕平行于板59并横向于人体的纵向长度的轴线68旋转。
优选地,用于手部的支撑部件15也与单独的部件16或17相同(单独进行考虑),除了它们顶部板的形状(在图4中用69表示),因此将 不在这里详细描述。部件15优选通过另一框架部件72而支撑在U形件42的侧部上,所述U形件42支撑部件14(其支撑臀部),成形板69在该框架部件72的端部处被弹性地支撑。
各振动单元70固定在板69的下方,具有振动质量块的旋转轴线78,该旋转轴线78直接与板平行并横向于人体。
有利地已经发现,取决于待被刺激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及从其获得的效果,偏心质量块的旋转速度有益地在1500到6000rpm之间的范围内。另外,有利地,单个偏心质量块的重量可在10到25克之间,优选大约15到18克(特别地为约17.23克,具有约为15.47克的有效偏心质量)。
有利地,还已经发现,如果偏心质量块具有10到20mm之间的直径(并且优选为约14mm),具有围绕相对于其几何轴线位移3至8mm之间(特别为约4.5mm)的轴线旋转则是优选的。有利地,偏心质量块的中心距离偏心质量块的几何轴线为4至7mm之间(并且特别为约5.75mm)。
对于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结构中分布的振动系统,已经发现,能够应用编程的振动周期,其刺激效果(经由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发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并返回到传出神经区域的信号(驱动效应))而传递到整个人体,而不仅仅是与支撑点相对应的较小的局部区域。还已发现,振动单元的具体结构(与它们的位置和方向一起)是令人惊奇地有效(尽管其较为简单),其防止发生例如会扰乱整个效果的谐波振动。还已发现,所述振动部件的结构对于能够执行振动程序(其也可在本质上是复杂的,并且优选使用具有同步调制的外感受本体以经由耳机传递的声音而进行同步)是有利的。
由于被刺激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自身共振的原因,通过所描述的系统所执行的本体感受的刺激产生迅速生效的效果,而没有出现在存在分布于使用者的身体下方的其他被动接触和支撑区域的情况下的干涉和衰减。
已经发现对于支撑人体的板的关键性位置而言,多聚焦振动(其经由通过驱动效应的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在人类身体中的肌肉链以及其他器官的多个点上)的作用是最为合适的。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允许对频率以及特别是加速度斜率的简单控制,这还通过具有相对较小振幅的振动而允许在预先确定的点处的精确作用,而不会产生寄生谐波的影响,并且在主体结构中没有侵入振动效果。
由于所描述的系统,有利地,已经能够没有困难地获得在15-150Hz之间的范围内(特别在20-140Hz的范围内)的振动频率控制,从而获得较宽范围的刺激效果。例如,根据预先选择的程序以及根据要达到的目标,能够容易地产生针对产生所谓的触觉小体(Meissner’s corpuscle)的不同的刺激反应的频率(根据所需目标,具有在20到60Hz之间的频率),或者还能够容易地产生针对产生所谓的环层小体(Pacinian corpuscle)的共振的频率(根据所需目标,其具有在90到110Hz之间的频率)。
此外,可容易地获得不同振动的振幅(例如从1到4mm的范围),从而适应所需的刺激效果(例如,在1.5mm的区域内的用于触觉小体的刺激,以及在2mm的区域内的用于环层小体的刺激)。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也已证明特别适合于将加速度斜率控制在较宽的数值范围内。例如,下面的斜率已经被发现是有用的:在2.5秒内0到40Hz的斜率,用于初始适应触觉小体的机械振动;在0.5秒内0到40Hz的斜率,用于激活触觉小体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共振;以及在0.4秒内0到90Hz或0到110Hz的斜率,用于激活环层小体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共振。
还应注意到,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作用于皮肤组织,用于马达的尺寸以及偏心质量块有限的振荡,其不包含在人体的更深层中的振动效果。由于该振动分布在对本体感觉最敏感的点处,可以被认为是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特定的整体激活器,而不会在内部人体部分中的产生不期望的振动效果。压力在其中被激活的受控区域允许用于不同结果的不同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特定“激活”。
这些小体的激活具有,例如刺激脑部区域并且特别是具有高内感受体共振的神经元(也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特性。
已经在第一讨论部分中(触觉小体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全部刺激)获得的最明显的结果是全部肌肉复极化,即,肌肉的完全放松,其通 过使用者作为一般“浮动”感觉而感知。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的抑制,这种“浮动”效果立即产生强烈的快感,其并不只是模拟效果,而是表表明从人体感知的全部分离。
能够从所描述的系统以及使用与其相关的各种操作的可能性中获得的受益的示例为骨骼姿态的重塑、身体和心理的放松、肌肉的放松、肌肉强化、增加肌肉张力、缓解压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运动能力、运动后减轻痛苦、肌肉反收缩(muscular decontraction)、背部疼痛缓解、关节疼痛减轻、以及提高淋巴、静脉与动脉循环。
控制单元在其存储器中可包括多个程序,该多个程序能够使用输入装置(例如远程控器)来选择。其他的程序可根据需要通过适当的已知数据和程序输入接口而被存储(例如,SD卡读取单元,USB笔等)。
例如,存储在控制单元中的程序可其每个都具有10分钟到20分钟之间(并且特别地为12分钟到15分钟)的总持续时间。在给定频率为特定效果的振动的持续时间可比整个程序的时间短,例如,具有在某个频率下的一个振动周期与另一个周期之间的停顿,或具有在一定频率的周期中穿插不同频率的用于不同效果的其他周期。
然而,应当指出,已经发现当被施用至少8分钟(并且优选为至少10分钟)的最小持续时间,但不超过20分钟(并且优选不超过15分钟)时,振动的有益性为最大,之后就开始出现耐受反应。
有利地,所述方法的应用使用包括听觉的外感受体刺激的本体的整体的介入。作为周期思维模式以及消极情绪状态的衰减的结果,引导声音以及与振动同步的谐波调制利于摆脱治疗(favour abandonment to the therapy)。
在各个操作步骤过程中,录音可对于治疗及对使用者进行指导是有用的。控制单元可储存声音和语音(例如作为音频文件或合成效果),随后它们根据通过控制单元来运行的程序而被通过耳机传送,并且有用地与支撑件的振动程序同步。
有利地,对于一个(或每个)程序,控制单元将必须在它的一个存储器中存储一个或多个具有与特定程序相关的合适的加速度斜率、时间、振幅、频率等有关的数据的表。在程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可因此顺序地以适当间隔而简单地重新获得该数据,用以完成整个编程 周期。
特别地,对于每个马达,以下可被编程:产生的机械频率、振幅(偏心质量块必须以该振幅旋转)、从0到达所需频率的加速度斜率、以及实施的持续时间。根据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复极化、肌肉强化、增加肌肉张力等)来决定各个马达的联合运行或单独运行。
用于执行特定的程序而对各个参数的编程可在单独的终端上执行(例如个人电脑)然后传递到控制单元,或者可使用远程控制本身(适当地设置有输入和输出接口),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象到。
现在已经清楚预定目标是如何实现。通过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具有因此达到期望效果的皮肤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刺激可以高度精确并且为编程的方式而被有效地应用。
明显地,应用本发明创新原理的上述实施方案是以这些创新原理的举例方式来提供的,因此不能被认为是对本文所要求的权利范围进行限制。
例如,所述系统可配置有更复杂的控制和编程单元,或可增加更多马达及其他用户接口。例如,可使用施加到腹部肌肉、小腿肌肉、股四头肌等的绑带上的振动单元。特别地,可进一步增加六个为这种方式的具有旋转质量块的马达。

振动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振动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振动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振动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振动系统.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通过本体共振来对皮肤刺激的振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使用者身体的部件(12,13,14,15,16,17),所述部件位于特定的区域用于提供支撑以及本体刺激模块的特定的实施。由单独的支撑部件组成的支撑件位于颈部区域、背部腰椎区域、臀部区域、手部区域、膝弯部区域以及脚踵区域,从而使得人体保持为只在这些区域中被支撑并且成半仰卧位。除了在某些情况下颈部区域的支撑部件(12)外的每个支撑部件设置有本体感受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