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30894 上传时间:2018-01-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99166.8

申请日:

2015.03.06

公开号:

CN104762066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9K 5/06申请日:20150306|||公开

IPC分类号:

C09K5/06; B01J13/14

主分类号:

C09K5/06

申请人:

深圳大学

发明人:

陈大柱; 刑锋; 陈艳; 欧阳星; 徐素真; 叶星; 汤皎宁

地址: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44237

代理人:

张全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相变储能微胶囊包括微胶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壳体内的相变复合芯材;其中,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包括熔点为10-70℃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和掺杂在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中的纳米碳管;所述微胶囊壳体为掺杂有纳米碳管的聚脲化合物。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有:配制含纳米碳管的油相混合物、将油相混合物配制成乳液和向乳液中加入有机胺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等步骤。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力学性能高,热传导性能好,相变储能效果好。其制备方法效率高,工艺易控制,从而使得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稳定。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其包括微胶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壳体内的相变复合芯材;其中,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包括熔点为10-70℃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和掺杂在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中的纳米碳管;所述微胶囊壳体为掺杂有纳米碳管的聚脲化合物,且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和聚脲化合物中掺杂的所述纳米碳管总量占相变储能微胶囊质量的0.5%-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选用碳数为16-40的直链烷烃、石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纳米碳管选用多壁纳米碳管、单壁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种。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管是经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所述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为氨基化、羧基化、羟基化至少一种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

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管的长度为1-100μm。

5.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壳体占所述相变储能微胶囊质量的10%-40%。

6.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熔点在10-70℃的油溶性相变材料、二异氰酸酯单体和纳米碳管在所述油溶性相变材料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混料处理,得到油相混合物;其中,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纳米碳管和二异氰酸酯单体三者质量比为100:(1-4):(40-90);
将所述油相混合物与阴离子型乳化剂的水溶液混合后于所述油溶性相变材料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乳化处理,获得乳液;
将有机胺单体水溶液加入所述乳液中,使所述有机胺单体扩散至所述乳液液滴表面进行聚合反应,生成含纳米碳管的聚脲包覆的相变微胶囊;
将含有所述相变微胶囊的聚合反应溶液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处理。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胺单体选用乙二胺、二乙烯三胺、聚醚胺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二异氰酸酯单体选用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胺单体加入所述乳液中的量为二异氰酸酯单体质量的0.5-2倍;和/或
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40-90℃。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混合物加入到所述阴离子型乳化剂的水溶液中的量为5%-20%。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处理的条件为2000-10000r/min转速下搅拌5-30min或500-1000r/min转速下搅拌30-60min;或/和
所述阴离子型乳化剂选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说明书

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相变储能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来存储热能的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蓄放热过程近似等温、过程易于控制等优点,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实现智能控温功能,已在微气候调节和改善人体舒适性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克服相变材料渗漏、腐蚀性,以及长时间使用稳定性差等问题,国内外一般是借助于微胶囊技术将相变材料封装成能量微球,从而制备出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相变过程在微胶囊内完成,避免相变材料的渗漏和腐蚀问题,不但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而且相变材料的耐久性也得以提高。由于相变微胶囊的这些优点,其应用领域包括纺织品、潜热型功能流体、建筑物,以及军事和农业等。
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有复凝聚法、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人们制备出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微胶囊相变材料,但主要是针对提高微胶囊的储热能力、密封性和使用寿命方面的研究。如Fan等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密胺树脂包覆正-十八烷的微胶囊,研究了环己烷的加入对于改善微胶囊热稳定性和渗漏性能的影响。又如张会平等同样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相变储能蜡微胶囊,讨论了NaCl、分散剂种类和用量对微胶囊性能和形貌的影响,发现向预缩合物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能显著提高微胶囊的潜热。
为了进一步改善微胶囊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热性,并赋予其他功能,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对微胶囊的核-壳结构进行改性。时雨荃等以纳米TiO2粒子为填充材料,液体石蜡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制备了具有双层结构的 相变微胶囊,内壳层为纯尿醛树脂,外壳层为纳米TiO2/尿醛树脂复合材料。纳米TiO2的引入不仅改善了相变微胶囊的基本性能,还使其具备抗紫外线功能。Chang等以正十八烷为芯材,通过溶胶-凝胶法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壁材中引入SiO2无机相,而且随着熟化反应时间的延长,壁材中SiO2含量也逐渐增加。Song等研究了纳米银颗粒复合相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纳米复合相变微胶囊比传统相变微胶囊有更高的热稳定性。近期公开了一种利用原位聚合法在密胺树脂壁材中镶嵌纳米氧化铝的相变微胶囊制备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相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还可在一定范围内对微胶囊的相变特征进行调节。
目前这些对微胶囊的核-壳结构进行改性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经研究发现依然存在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不高,从而导致环境响应迟缓,使用受到限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宋庆文等成功将多壁碳纳米管掺入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的溴代十六烷微胶囊中,制得平均粒径为2.47~5.44μm的碳纳米管复合相变微胶囊。
但是研究发现用脲醛树脂或密胺树脂包封的相变微胶囊制备虽然路线简单、工艺比较成熟,但是利用甲醛单体制备壁材的相变微胶囊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甲醛的释出,危害工人健康,不符合环保要求。因此,如何制备出一种既安全环保又具有优异稳定性和热传导性能以及高潜热是本发明研究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相变储能微胶囊热传导性能、稳定性不高,制备方法存在危害健康和环保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其包括微胶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壳体内的相变复合芯材;其中,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包括熔点为10-70℃油溶性有机相变材 料和掺杂在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中的纳米碳管;所述微胶囊壳体为掺杂有纳米碳管的聚脲化合物,且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和聚脲化合物中掺杂的所述纳米碳管总量占相变储能微胶囊质量的0.5%-3%。
以及,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熔点在10-70℃的油溶性相变材料、二异氰酸酯单体和纳米碳管在所述油溶性相变材料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混料处理,得到油相混合物;其中,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纳米碳管和二异氰酸酯单体三者质量比为100:(1-4):(40-90);
将所述油相混合物与阴离子型乳化剂的水溶液混合后于所述油溶性相变材料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乳化处理,获得乳液;
将有机胺单体水溶液加入所述乳液中,使所述有机胺单体扩散至所述乳液液滴表面进行聚合反应,生成含纳米碳管的聚脲包覆的相变微胶囊;
将含有所述相变微胶囊的聚合反应溶液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处理。
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采用聚脲化合物为微胶囊壳体,有效提高了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力学性能。在微胶囊壳体和相变复合芯材均掺杂适量的纳米碳管,从而有效提高了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热传导性能,从而使得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相变储能效果更好。
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采用二异氰酸酯单体与有机胺单体在油溶性相变材料微粒表面采用界面聚合法生成聚脲化合物壳层,从而有效提高了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力学性能,将纳米碳管均匀分散在油相材料中,这样在聚合反应过程中使得纳米碳管能够均匀且牢固的分布在相变复合芯材和微胶囊壳体中,起到良好的热传导作用,同时也能灵活纳米碳管,以便制备一系列掺杂不同质量分数和不同尺寸纳米碳管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另外,通过将纳米碳管事先与油溶性相变材料混合,从而显著提高了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的效率,使其工艺易控制,从而使得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稳定,而且安全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正十八烷)的SEM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传递性能高,力学性能强的相变储能微胶囊。该相变储能微胶囊包括微胶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壳体内的相变复合芯材。其中,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包括熔点为10-70℃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和掺杂在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中的纳米碳管;所述微胶囊壳体为掺杂有纳米碳管的聚脲化合物,且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和聚脲化合物中掺杂的所述纳米碳管总量占相变储能微胶囊质量的0.5%-3%。这样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采用聚脲化合物为微胶囊壳体,有效提高了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力学性能。
为了优化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力学性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微胶囊壳体占所述相变储能微胶囊质量的10%-40%。
上述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在其微胶囊壳体和相变复合芯材中均掺杂适量的纳米碳管,从而有效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热传导性能,从而使得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相变储能效果更好。为了优化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热传导性能,在一实施例中,纳米碳管选用多壁纳米碳管、单壁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种。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该纳米碳管可以是未经化学处理的纳米碳管,也可以是经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所述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为氨基化、羧基化、羟基化至少一种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其中,该氨基化、羧基化、羟基化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可以采用市售产品,也可使用浓硝酸、混酸处理,以及接枝有机胺等方法修饰得到,功能修饰的作用是改善纳米碳管与微胶囊壳体树脂的界面结合。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该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或未被功能修饰的纳米碳管的长度控制为1-100μm。
通过对纳米碳管的优化,进一步提高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力学性能和热传导性能。
上述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相变复合芯材中的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选用碳数为16-40的直链烷烃、石蜡中的至少一种。该相变材料具有优异的相变存储热能性能。在具体实施例中,该碳数为16-40的直链烷烃可以是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正二十二烷和正二十八烷中的至少一种。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文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的一种制备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工艺如图1所示,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配制含纳米碳管的油相混合物:将熔点在10-70℃的油溶性相变材料、二异氰酸酯单体和纳米碳管在所述油溶性相变材料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混料处理,得到油相混合物;
步骤S02.将油相混合物配制成乳液:将所述油相混合物与阴离子型乳化剂的水溶液混合后于所述油溶性相变材料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乳化处理,获得乳液;
步骤S03.向乳液中加入有机胺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将有机胺单体水溶液加入所述乳液中,使所述有机胺单体扩散至所述乳液液滴表面进行聚合反应,生成含纳米碳管的聚脲包覆的相变微胶囊;
步骤S04.将生成的相变微胶囊进行洗涤、干燥处理:将含有所述相变微胶囊的聚合反应溶液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处理。
具体地,上述步骤S01中,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纳米碳管和二异氰酸酯单体三者是按照质量比为100:(1-4):(40-90)的比例进行物料混合处理,通过调整三者的比例,从而间接调整纳米碳管在相变储能微胶囊中的含量,从而实现调节相变储能微胶囊传热性能和以便制备一系列掺杂不同质量分数和不同尺寸纳米碳管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同时控制微胶囊壳体与相变复合芯材的比例,从而控制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力学性能、相变储能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该二异氰酸酯单体选用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油相混合物中的油溶性相变材料和纳米碳管可以是如上文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中所述的油溶性相变材料和纳米碳管,为了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配制油相混合物的过程中,混料处理的方式只要是能将油溶性相变材料、二异氰酸酯单体和纳米碳管均匀分散即可,如果搅拌,超声等方式均可,当然其他搅拌方式也是在本发明公开的范围之内。
上述步骤S02中,当油相混合物与阴离子型乳化剂的水溶液进行乳化处理后,油相混合物会形成均匀分散的微小乳液。为了获得稳定的乳液,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油相混合物加入到所述阴离子型乳化剂的水溶液中的量为5%-20%。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乳化处理的条件为2000-10000r/min转速下搅拌5-30min或500-1000r/min转速下搅拌30-60min。
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阴离子型乳化剂选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SMA)、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该步骤S02中乳化处理的温度是如上述步骤S01中熔点为10-70℃的油溶性相变材料的熔点以上的温度。阴离子型乳化剂水溶液的质量浓度可以控制为0.5-3.0%。
上述步骤S03中,当有机胺单体加入步骤S02中的乳液中后,有机胺单体 会扩散至乳液液滴表面,在聚合反应条件下,该有机胺单体与乳液液滴中的二异氰酸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从而生成聚脲微胶囊壳体,将油溶性相变材料包覆在其内,由于纳米碳管与二异氰酸酯单体是均匀分散在乳液液滴中,因此该纳米碳管会掺杂在聚脲微胶囊壳体和油溶性相变材料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有机胺单体选用乙二胺、二乙烯三胺、聚醚胺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聚醚胺可以是平均分子量为200-2000中的至少一种;这样该有机胺单体能与乳液液滴中的二异氰酸酯单体有效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聚脲化合物。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有机胺单体加入所述乳液中的量为二异氰酸酯单体质量的0.5-2倍。通过控制有机胺单体的加入量实现对有机胺单体与二异氰酸酯单体两者比例的控制,以获得力学性能优异的聚脲微胶囊壳体,以提高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结构稳定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聚合反应的温度控制为40-90℃。
在另一实施例中,有机胺单体水溶液是缓慢加入乳液中的,如可以采用滴加的方式加入,以赋予有机胺单体充分的扩散时间,使得充分富集在乳液液滴表面。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有机胺单体水溶液的质量浓度可以控制在10-60%。
上述步骤S04中,对聚合反应的溶液进行固液分离,并收集滤饼。固液分离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是能将步骤S03中生成相变微胶囊与反应溶液分离即可。对滤饼洗涤可以采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处理可以采用真空干燥、冷冻干燥或室温下晾干或晒干等方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采用二异氰酸酯单体与有机胺单体在油溶性相变材料微粒表面采用界面聚合法生成聚脲化合物壳层,从而有效提高了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力学性能,将纳米碳管均匀分散在油相材料中,这样在聚合反应过程中使得纳米碳管能够均匀且牢固的分布在相变复合芯材和微胶囊壳体中,起到良好的热传导作用,同时也能灵活纳米碳管,以便制备一系列掺杂不同质量分数和不同尺寸纳米碳管的相变储能微胶 囊。另外,通过将纳米碳管事先与油溶性相变材料混合,从而显著提高了本发明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的效率,使其工艺易控制,从而使得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稳定。另外,上文本发明实施例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避免采用甲醛单体等其他能释放有害气体的原料,从而有效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性,且环保。
以下通过多个实施例来举例说明上述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实施例1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该相变储能微胶囊结构如图2所示,其包括微胶囊壳体1和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壳体1内的相变复合芯材2。其中,所述相变复合芯材2包括熔点为10-70℃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和掺杂在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中的纳米碳管3;所述微胶囊壳体1为掺杂有纳米碳管3的聚脲化合物。
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
S11首先在50ml烧杯中加入正十八烷7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3g和氨基化多壁纳米碳管(长度~50μm)0.1g,升温至40-60℃,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超声分散30分钟,作为油相备用。
S12在100ml烧杯中加入1.5g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SMA)和50ml去离子水,混匀后加入步骤S11的油相混合物,在50℃下以5000r/min的转速分散20分钟,得到水包油乳液。
S13将步骤S12的乳液转入250ml三颈烧瓶中,恒温60℃,缓慢滴入5.6g二亚乙基三胺(DETA),引发油-水界面聚合反应,形成相变微胶囊。
S14将步骤S13所得微胶囊混合液趁热过滤、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反复洗涤2~3次,将滤饼冷冻干燥24h,得到蠕虫状纳米碳管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平均粒径约30μm,微胶囊相变潜热为171.0J/g。
将本实施例1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观测,其SEM图片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微胶囊分散性良好。
实施例2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该相变储能微胶囊结构如图2所示,其结构如同实施例1中的相变储能微胶囊。
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
S21首先在50ml烧杯中加入正十八烷7g、甲苯二异氰酸酯3g和短多壁纳米碳管(长度<2μm)0.3g,升温至40-60℃,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超声分散30分钟,作为油相备用。
S22在100ml烧杯中加入1.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50ml去离子水,混匀后加入步骤S21的油相混合物,在50℃下以5000r/min的转速分散20分钟,得到水包油乳液。
S23将步骤S22的乳液转入250ml三颈烧瓶中,恒温90℃,缓慢滴入5.6g乙二胺,引发油-水界面聚合反应,形成相变微胶囊。
S24将步骤S23所得微胶囊混合液趁热过滤、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反复洗涤2~3次,将滤饼冷冻干燥24h,得到纳米碳管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平均粒径约30μm,微胶囊相变潜热为192.3J/g。
将本实施例2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观测,其SEM图片与图3类似。微胶囊分散性良好。
实施例3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该相变储能微胶囊结构如图2所示,其结构如同实施例1中的相变储能微胶囊。
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
S31首先在50ml烧杯中加入熔点在28℃的相变储能腊7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3g和经100℃下浓硝酸纯化4h的纳米碳管(长度5-15μm)0.1g,升温至40-60℃,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超声分散30分钟,作为油相备用。
S32在100ml烧杯中加入1.5g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SMA)和50ml去离子水,混匀后加入步骤S31的油相混合物,在50℃下以5000r/min的转速 分散20分钟,得到水包油乳液。
S33将步骤S32的乳液转入250ml三颈烧瓶中,恒温40℃,缓慢滴入5.6g平均分子量为230的聚醚胺,引发油-水界面聚合反应,形成相变微胶囊。
S34将步骤S33所得微胶囊混合液趁热过滤、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反复洗涤2~3次,将滤饼冷冻干燥24h,得到粉末状纳米碳管嵌入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得到纳米碳管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平均粒径约30μm,微胶囊相变潜热为175.9J/g。
将本实施例3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观测,其SEM图片与图3类似。微胶囊分散性良好。
实施例4: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该相变储能微胶囊结构如图2所示,其结构如同实施例1中的相变储能微胶囊。
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
S41首先在50ml烧杯中加入熔点在28℃的相变储能腊7g、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3g和氨基化长多壁纳米碳管(长度~50μm)0.3g,升温至40-60℃,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超声分散30分钟,作为油相备用。
S42在100ml烧杯中加入1.5g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SMA)和50ml去离子水,混匀后加入步骤S41的油相混合物,在50℃下以10000r/min的转速分散20分钟,得到水包油乳液。
S43将步骤S42的乳液转入250ml三颈烧瓶中,恒温60℃,缓慢滴入5.6g二亚乙基三胺(DETA),引发油-水界面聚合反应,形成相变微胶囊。
S44将步骤S43所得微胶囊混合液趁热过滤、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反复洗涤2~3次,将滤饼冷冻干燥24h,得到纳米碳管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平均粒径约20μm,微胶囊相变潜热为163.0J/g。
将本实施例4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观测,其SEM图片与图3类似。微胶囊分散性良好。
实施例5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中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控制氨基化多壁纳米碳管(长度~50μm)用量为0.05g。
实施例6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中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二亚乙基三胺(DETA)的用量为4.0g。
实施例7
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中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纳米碳管(长度5-15μm)未经功能基团修饰。
将本实施例5-7制备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观测,其SEM图片与图3类似。微胶囊分散性良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型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相变储能微胶囊包括微胶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壳体内的相变复合芯材;其中,所述相变复合芯材包括熔点为10-70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和掺杂在所述油溶性有机相变材料中的纳米碳管;所述微胶囊壳体为掺杂有纳米碳管的聚脲化合物。相变储能微胶囊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有:配制含纳米碳管的油相混合物、将油相混合物配制成乳液和向乳液中加入有机胺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等步骤。本发明相变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染料;涂料;抛光剂;天然树脂;黏合剂;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组合物;其他类目不包含的材料的应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