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28404 上传时间:2018-0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37240.0

申请日:

2015.03.26

公开号:

CN104758676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9申请日:20150326|||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9; A61P1/04

主分类号:

A61K36/899

申请人:

程厚华

发明人:

程厚华

地址:

242200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桃州镇升平街26-1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鼎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2

代理人:

叶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芦根30-40份、地耳草20-30份、蒲公英15-20份、白花蛇舌草15-20份、败酱草15-20份、白芍10-15份、枳实18-24份、元胡20-25份、炒白术20-25份、姜半夏6-8份、生甘草3-4份。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原料药材,用10倍重量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进一步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再向药渣加8倍重量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1.5~2小时,过滤,合并水提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合并所得的浸膏,粉碎,加入淀粉或糊精混合均匀,制成片剂、颗粒或胶囊剂,分装即得。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组分为以下原料药按重量份组成:芦根30-40份、地耳草20-30份、蒲公英15-20份、白花蛇舌草15-20份、败酱草15-20份、白芍10-15份、枳实18-24份、元胡20-25份、炒白术20-25份、姜半夏6-8份、生甘草3-4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组分为以下原料药按重量份组成:芦根30份、地耳草20份、蒲公英15份、白花蛇舌草15份、败酱草15份、白芍10份、枳实18份、元胡20份、炒白术20份、姜半夏6份、生甘草3份。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分中还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药:茯苓10份、砂仁3份、陈皮6份。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分中还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药:沉香2份。

5.
  一种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份计,将原料药材,用10倍量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进一步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2)将(1)步骤中保留的药渣加8倍量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1.5~2小时,过滤,合并水提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3)将(1)和(2)步骤中所得的浸膏合并,粉碎,加入淀粉或糊精混合均匀,制成片剂、颗粒或胶囊剂,分装即得。

说明书

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
背景技术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是胃痛的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 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胃脘痛的中医证治分类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其中湿热中阻型胃脘痛,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使用消炎退烧止痛的药物来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仅是治标,达不到治本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
根据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病机和中医临床表现,其治则为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根据治则,拟方,包括如下中药:芦根、地耳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白芍、枳实、元胡、炒白术、姜半夏、生甘草。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各组分的配伍关系: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于清胃热;地耳草:味甘、苦,性平,归肝、胆经,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治肠痈腹痛;白花蛇舌草:味微苦,性寒,归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本方中,芦根、地耳草和白花蛇舌草共同作为君药,起到 清热利湿的作用。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主治胃炎,肝炎,胆囊炎,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发热;败酱草:味辛、苦,性凉,入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本方中作为臣药,辅助君药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枳实: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主治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元胡:味辛、苦,性温,归心、脾、肝、肺经,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能。炒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姜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本方中,白芍、枳实、元胡、炒白术、姜半夏为佐药,其中,白芍缓中止痛,枳实破气消积,元胡理气止痛,炒白术健脾益气,姜半夏降逆止呕,在本方中共同辅助君药起到清热利湿,理气止痛,健脾益气,降逆止呕的作用。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肺经,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在本方中可以加入优选再加入沉香作为佐药,增强理气止痛的效果。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效。砂仁:味辛,性湿;归脾、胃、肾经。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有理气健脾,燥 湿化痰的功效,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在本方中可以优选再加入茯苓、砂仁、陈皮作为佐药,增强理气止痛,健脾开胃的效果。
生甘草甘,平。归经:归心、肺、脾、胃经。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在本方中,起到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为使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按重量份组分为:芦根30-40份、地耳草20-30份、蒲公英15-20份、白花蛇舌草15-20份、败酱草15-20份、白芍10-15份、枳实18-24份、元胡20-25份、炒白术20-25份、姜半夏6-8份、生甘草3-4份。
本发明中的原料药中,还可以包括沉香2重量份。
本发明中的原料药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茯苓10重量份、砂仁3重量份、陈皮6重量份。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原料药材,用10倍重量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进一步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2)将(1)步骤中保留的药渣加8倍重量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1.5~2小时,过滤,合并水提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3)将(1)和(2)步骤中所得的浸膏合并,粉碎,加入淀粉或糊精混合均匀,制成片剂、颗粒或胶囊剂。
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的每日剂量为172-231g原药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按重量称取以下中药材:芦根300g、地耳草200g、蒲公英150g、白花蛇舌草150g、败酱草150g、白芍100g、枳实180g、元胡200g、炒白术200g、姜半夏60g、生甘草30g。
按以下步骤制备:
(1)将原料药材,用15L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进一步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2)将(1)步骤中保留的药渣加12L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合并水提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真空干燥,得到干浸膏;
(3)将(1)和(2)步骤中所得的浸膏合并,粉碎,加入淀粉至总重量为300g,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分装即得。
实施例2
按重量称取以下中药材:芦根400g、地耳草300g、蒲公英200g、白花蛇舌草200g、败酱草200g、白芍150g、枳实240g、元胡250g、炒白术250g、姜半夏80g、生甘草40g。
按以下步骤制备:
(1)将原料药材,用15L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进一步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2)将(1)步骤中保留的药渣加12L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合并水提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真空干燥,得到干浸膏;
(3)将(1)和(2)步骤中所得的浸膏合并,粉碎,加入淀粉至总重量为300g,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分装即得。
实施例3
按重量称取以下中药材:芦根300g、地耳草200g、蒲公英150g、白花蛇舌草150g、败酱草150g、白芍100g、枳实180g、元胡200g、炒白术200g、姜半夏60g、沉香20g、生甘草30g。
按以下步骤制备:
(1)将原料药材,用15L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进一步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2)将(1)步骤中保留的药渣加12L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合并水提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真空干燥,得到干浸膏;
(3)将(1)和(2)步骤中所得的浸膏合并,粉碎,加入淀粉至总重量为300g,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分装即得。
实施例4
按重量称取以下中药材:芦根300g、地耳草200g、蒲公英150g、白花蛇舌草150g、败酱草150g、白芍100g、枳实180g、元胡200g、炒白术200g、姜半夏60g、茯苓100g、砂仁30g、陈皮60g、生甘草30g。
按以下步骤制备:
(1)将原料药材,用15L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进一步浓缩至稠膏,真空或微波干燥,得到干浸膏;
(2)将(1)步骤中保留的药渣加12L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小时,过滤,合并水提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真空干燥,得到干浸膏;
(3)将(1)和(2)步骤中所得的浸膏合并,粉碎,加入淀粉至总重量为300g,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分装即得。
典型病例
李某,男,47岁,公司职员,自诉半年前上腹顶胀痛,之后去医院检查,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病理切片检查为胃炎;之后服用西药3个月无效,之后服用中药,仍上腹顶胀痛,恶心呕吐,大便干燥,3天左右一次。中医症状:舌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予实施例1所制得的颗粒治疗,一日三次,一次10g,十日一疗程。服用十日后,以上症状均有缓解,疗效明显,三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后回访未复发。
余某,女,40岁,公司职员,自诉左上腹隐痛3余,脘部伴有辘辘声,B超、CT检查未见异常,服用抗生素一周无效,遂来诊。中医症状:舌苔黄、舌边齿印明显、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予实施例3所制得的颗粒治疗,一日三次,一次10g,十日一疗程。服用十日后,以上症状均有缓解,疗效明显,两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四个月后回访未复发。
丁某,男,38岁,驾驶员,自诉上腹胀痛两周,恶心,食欲不振。中医症状:舌苔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予实施例4所制得的颗粒治疗,一日三次,一次15g,七日一疗程。服用七日后,以上症状均有缓解,疗效明显,三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后回访未复发。
任某,男,45岁,农民,自诉上腹胀痛10日,一个月前胃镜检查为胃溃疡,乙肝病毒携带者,小三阳两年余。中医症状:舌苔黄、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予实施例4所制得的颗粒治疗,一日三次,一次15g,七日一疗程。服用七日后,以上症状均有缓解,疗效明显,三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后回访未复发。

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症胃脘痛的药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芦根30-40份、地耳草20-30份、蒲公英15-20份、白花蛇舌草15-20份、败酱草15-20份、白芍10-15份、枳实18-24份、元胡20-25份、炒白术20-25份、姜半夏6-8份、生甘草3-4份。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原料药材,用10倍重量的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2小时,过滤,药渣保留,收集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