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共生改良结构.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7301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9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31857.6

申请日:

2009.04.09

公开号:

CN101860264A

公开日:

2010.10.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2N 6/00公开日:2010101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N 6/00申请日:20090409|||公开

IPC分类号:

H02N6/00; F24J2/50; E04D13/18

主分类号:

H02N6/00

申请人:

朱裕麟

发明人:

朱裕麟

地址:

中国台湾台南市东区大学路10号7楼之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代理人:

孙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热电共生改良结构,其包括热电装置、管体、承载体;其中:该热电装置,由盒体、太阳能电池板、导热层、隔热层、填充室所形成,在盒体上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在盒体内部设置有导热层,在导热层下方设置有隔热层,可避免热能流失,其在导热层上方设置有填充室,可供二氧化碳的充填;该管体,设置在导热层上方可输送欲加热的水流;该承载体,设置在热电装置的盒体外缘并与盒体相固设,且可将热电装置设在建筑物外壳上,据此,形成建筑物防漏水及隔热且具有同时产生电能与热能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包括热电装置、 管体、 承载体 ; 其特征在于 : 热电装置, 由盒体、 太阳能电池板、 导热层、 隔热层、 填充层所组成, 其盒体断面呈槽形, 在盒体的上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 可吸收太阳光进而将太阳光能转换成产生电能与热 能, 在太阳能电池板上设置有数导电线路, 并于导电线路一端连接有输出线路, 将所产生的 电能传输至蓄电系统内, 在盒体内部设置有导热层, 加快管体内热能的传导, 在导热层的下 方设置有隔热层, 防止盒体内的热能流失, 其填充层, 为太阳能电池板与导热层之间的中空 容室, 供太阳能电池板的废热充填, 进而使管体内的水吸热形成热水 ; 该管体, 设置在热电装置的导热层上, 将欲加热的水流经加热装置的填充室, 并吸附填 充室内的热能, 进而产生热水 ; 该承载体, 设置在热电装置外缘或底端, 其承载体设置在建筑物外壳上, 以替代建筑物 原本所需的建材, 在承载体上设置有支撑件, 与热电装置相组设并固定在建筑物上。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特征在于, 热电装置的盒体侧边设置有加 压装置, 其加压装置由金属壳体、 集中室、 进气端、 导入管、 泄压管、 阀体所组成, 于热电装置 的盒体一侧设置有一金属壳体, 且金属壳体的中空处为集中室, 该金属壳体下侧设置进气 端, 进气端通至集中室, 于进气端的旁侧亦设置一导入管, 导入管并枢接至金属壳体下侧, 该导入管亦与集中室相通, 其导入管另一端则枢接至加热装置的盒体内, 并与盒体内的填 充室相通, 另于导入管相对的盒体另一侧又枢接一泄压管, 该泄压管另一端则通至大气, 而 又于金属壳体下侧枢接导入管处以及泄压管与盒体相互枢接处分别设有阀体, 该阀体为一 温控气阀, 阀体控制该导入管与泄压管处的温度, 又于进气端处增设有一过滤器可过滤从 进气端进入的空气, 并将空气内的二氧化碳导入集中室, 而其余空气则通过排出端排回大 气。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特征在于, 热电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 将太 阳能电池板设置成透明状, 让太阳光光线直接穿透照射至填充室内而使填充室内的升温时 间缩短以使加热效果更为显著。
4: 如权利要求 1 述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特征在于, 热电装置的导热层为热传导效果 较为稳定的金属铜材质。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特征在于, 热电装置的导热层设置有反应 袋, 在反应袋内装设有石灰石, 可吸收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废热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可加快管 体内热能的传导。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特征在于, 该管体为热传导稳定的铜制材 质。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承载体的支撑件为板状或是由 数支架组成, 支撑热电装置的重量并与承载体相组设。

说明书


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太阳能集热装置, 尤其是热电共生改良结构。背景技术 常用的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第 092216233 号 「具发电及集热功用之太阳能应用 装置」 , 其由一个 ( 含 ) 以上发电模组所构成, 该发电模组主要包含有导热板、 发电元件、 反 射聚光罩及循环水盒。
     其上述的构件, 在使用上虽反射聚光罩可有效的太阳光反射集中, 但太阳会随时 间变换移动, 则外观像漏斗状的反射聚光罩会影响太阳能发电元件的运作功效, 且制作的 成本高昂, 零组件又繁组装上亦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供热电装置设置在承载体上, 可当 作屋顶的防漏水及隔热的装置, 并可通过太阳能照射而同时产生电能与热能。
     为达到前揭目的, 本发明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其包括热电装置、 管体、 承载体 ; 其特 征在于 :
     热电装置, 由盒体、 太阳能电池板、 导热层、 隔热层、 填充层所组成, 其盒体断面呈 槽形, 在盒体的上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 可吸收太阳光进而将太阳光能转换成产生电能 与热能, 在太阳能电池板上设置有数导电线路, 并于导电线路一端连接有输出线路, 将所产 生的电能传输至蓄电系统内, 在盒体内部设置有导热层, 加快管体内热能的传导, 在导热层 的下方设置有隔热层, 防止盒体内的热能流失, 其填充层, 为太阳能电池板与导热层之间的 中空容室, 供太阳能电池板的废热充填, 进而使管体内的水吸热形成热水 ;
     该管体, 设置在热电装置的导热层上, 将欲加热的水流经加热装置的填充室, 并吸 附填充室内的热能, 进而产生热水 ;
     该承载体, 设置在热电装置外缘或底端, 其承载体设置在建筑物外壳上, 以替代建 筑物原本所需的建材, 在承载体上设置有支撑件, 与热电装置相组设并固定在建筑物上。
     其中, 热电装置的盒体侧边设置有加压装置, 其加压装置由金属壳体、 集中室、 进 气端、 导入管、 泄压管、 阀体所组成, 于热电装置的盒体一侧设置有一金属壳体, 且金属壳体 的中空处为集中室, 该金属壳体下侧设置进气端, 进气端通至集中室, 于进气端的旁侧亦设 置一导入管, 导入管并枢接至金属壳体下侧, 该导入管亦与集中室相通, 其导入管另一端则 枢接至加热装置的盒体内, 并与盒体内的填充室相通, 另于导入管相对的盒体另一侧又枢 接一泄压管, 该泄压管另一端则通至大气, 而又于金属壳体下侧枢接导入管处以及泄压管 与盒体相互枢接处分别设有阀体, 该阀体为一温控气阀, 阀体控制该导入管与泄压管处的 温度, 又于进气端处增设有一过滤器可过滤从进气端进入的空气, 并将空气内的二氧化碳 导入集中室, 而其余空气则通过排出端排回大气。
     其中, 热电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 将太阳能电池板设置成透明状, 让太阳光光线直接穿透照射至填充室内而使填充室内的升温时间缩短以使加热效果更为显著。
     其中, 热电装置的导热层为热传导效果较为稳定的金属铜材质。
     其中, 热电装置的导热层设置有反应袋, 在反应袋内装设有石灰石, 吸收太阳能电 池板发电产生的废热产生二氧化碳并可加快管体内热能的传导。
     其中, 该管体为热传导稳定的铜制材质。
     其中, 承载体的支撑件为板状或是由数支架组成, 支撑热电装置的重量并与承载 体相组设。 本发明让热电装置设置在承载体上, 且可将热电装置设在建筑物外壳上, 当成是 建筑物防漏水、 隔热且具有产生电能与热能的建材, 抑或是设在建筑物外围形成装饰品。
     本发明于承载体上端组设有热电装置, 则承载体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壳上, 并可 利用热电装置来替代建筑物原本所需的建材, 且热电装置具有发电与加热水流的作用, 可 有效减少建筑物的建造成本, 并将发电与加热的功效与建筑物一体化。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的组设示意图 ; 图2: 本发明的剖面组设示意图 ; 图3: 本发明的承载件设置示意图 ; 图4: 本发明的反应袋设置示意图 ; 图5: 本发明的作动实施示意图 ; 图6: 本发明的导电线路另一样式设置示意图 ; 图7: 本发明的反应袋实施示意图 ; 图8: 本发明的加压装置组设示意图 ; 图9: 本发明的加压装置实施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热电共生改良结构, [ 请一并参阅图 1 与图 2] 其包括热电装置 1、 管体 2、 承载体 3 所构成 ; 其中 :
     热电装置 1, 由盒体 11、 太阳能电池板 12、 导热层 13、 隔热层 14、 填充室 15 所组成, 其盒体 11 断面呈槽 ( ㄩ ) 形, 于盒体 11 外缘凸设有块体 111 可与承载体 3 相固设, 可避免 盒体 11 与承载体 3 脱落, 在盒体 11 的上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 12, 可将吸收的太阳光光 能转换成产生电能与热能, 在太阳能电池板 12 上设置有数导电线路 121, 并于导电线路 121 一端连接有输出线路 122, 可将所产生的电能传输至蓄电系统 123 内, 当管体 2 内的热水不 足温度时, 可通过蓄电系统 123 所储备的电力对管体 2 内的热水进行加热, 让热水达到所需 的温度, 亦可供应所设置的建筑物部分用电需求, 在盒体 11 内部设置有导热层 13, 其导热 层 13 材质可为热传导效果较为稳定的金属铜, 并于导热层 13 上端组设有管体 2 与反应袋 131, [ 请一并参阅图 3] 其反应袋 131 内装设有石灰石, 可吸收太阳能电池板 12 发电产生 的废热产生二氧化碳 5, 可提供管体 2 内热能的传导, 在导热层 13 的下方设置有隔热层 14, 可防止盒体 11 内的热能流失, 其填充室 15, 为太阳能电池板 12 与导热层 13 间的中空容室, 可供太阳能电池板 12 的废热充填, 并使管体 2 内的水吸热形成热水 ;
     管体 2, 设置在热电装置 1 的导热层 13 上, 其管体 2 可为热传导稳定的铜制材质,将欲加热的水流经热电装置 1 的填充室 15, 并吸附填充室 15 内的热能, 进而产生热水 ;
     承载体 3, 可设置在热电装置 1 外缘或底端, 其承载体 3 可设置在建筑物顶端或外 缘四周, 以替代建筑物原本所需的建材, [ 请一并参阅图 4] 在承载体 3 上设置有支撑件 31 可与热电装置 1 相组设并固定在建筑物上, 其支撑件 31 可为板状或是由数支架组成, 可支 撑热电装置 1 的重量并与承载体 3 相组设, 将热电装置 1 设置在建筑物顶端可具有防漏水、 隔热与发电和加热水流的作用, 可有效减少建筑物的建造成本, 并将热电装置 1 与建筑物 设置成一体化。
     使用实施热电共生改良结构时, [ 请参阅图 5] 首先将固设在承载体 3 顶端的热电 装置 1 供太阳光照射, 当太阳光照射热电装置 1 时, 则太阳光能会照射热电装置 1 的太阳能 电池板 12, 其太阳能电池板 12 将吸收的太阳光能转换能电力, 通过设置在太阳能电池板 12 上的导电线路 121 输出, 并由输出线路 122 将所产生的电能传输至蓄电系统 123 内, 可供应 建筑物的部分用电需求, [ 请一并参阅图 6] 其太阳能电池板 12 的导电线路 121 可设置成 不同的图样或字型, 若将热电装置 1 设在建筑物的外壳, 可使热电装置 1 具有装饰建筑物 3 外观的作用, 在热电装置 1 的太阳能电池板 12 转换成电力的同时会产生废热, 使热电装置 1 的填充室 15 内充满废热, 通过热电装置 1 的导热层 13 的热传导作用, 让管体 2 内欲加热 的水吸收热能产生热水, [ 请参阅图 7] 其导热层 13 亦可设置反应袋 131, 反应袋 131 内装 设有石灰石, 当太阳能电池板 12 发电产生的废热使反应袋 131 内的石灰石产生二氧化碳 5, 将产生的二氧化碳 5 布满在填充室 15 内以减少热损增加温度, 并将太阳能电池板 12 产生 的废热保留在填充室 15 内, 通过导热层 13 的热传导作用, 让管体 2 内欲加热的水吸收热能 产生热水, 若将太阳能电池板 12 设置成透明状, 可让太阳光光线直接穿透照射至填充室 15 内, 可使填充室 15 内的升温时间缩短, 并使加热效果更为显著。
     另, [ 请参阅图 8] 在热电装置 1 的盒体 11 侧边可设置加压装置 4, 其加压装置 4 由金属壳体 41、 集中室 42、 进气端 43、 阀体 A 44、 导入管 45、 阀体 B 46、 泄压管 47、 阀体 C 48 所组成, 于热电装置 1 的盒体 11 一侧设置有一金属壳体 41, 该金属壳体 41 的中空处设为集 中室 42, 该金属壳体 41 下侧设置进气端 43, 进气端 43 可通至集中室 42, 于进气端 43 上设 置有阀体 A44, 此阀体 A 44 具温控的逆止阀, 阀体 A 44 可依集中室 42 的温度高低进而控制 进气端 43 处空气的流量, 又于进气端 43 的旁侧亦设置一导入管 45, 导入管 45 并枢接至金 属壳体 41 下侧, 该导入管 45 亦与集中室 42 相通, 其导入管 45 另一端则枢接至热电装置 1 的盒体 11 内, 并导入管 45 与盒体 11 内的填充室 15 相通, 而于金属壳体 41 下侧与导入管 45 枢接处设置有阀体 B 46, 此阀体 B 46 具温控加压的逆止阀, 阀体 B 46 可依填充室 15 的 温度高低进而控制集中室 42 内空气流入导入管 45 的流量以控制填充室 15 的温度与压力, 于导入管 45 相对的盒体 11 另一侧又枢接一泄压管 47, 其泄压管 47 另一端则通至大气, 泄 压管 47 与盒体 11 相互枢接处亦设置有阀体 C 48, 此阀体 C 48 具温控泄压的逆止阀, 阀体 C 48 可依填充室 15 的温度高低进而控制填充室 15 内空气排放至大气的流量以加速热传导 的速度, 且填充室 15 压力过大时亦可排放填充室 15 内的空气以俾填充室 15 可即时泄压避 免危险情事发生, 又于进气端 43 处可增设一过滤器 49, 该过滤器 49 可过滤从进气端 43 进 入的空气, 将空气内的二氧化碳 5 导入集中室 42, 而其余空气则通过排出端 491 排回大气。
     另一使用实施热电共生改良结构时, [ 请参阅图 9] 当加压装置 4 的金属壳体 41 于 有光热源的场所照射下时, 经由光热源照射以使该金属壳体 41 内的集中室 42 产生高温, 此可让存于大气中的气体因热对流的原理自然的从加压装置 4 的进气端 43 并通过加压装置 4 的阀体 A 44 流入集中室 42 内, 再经由加压装置 4 的导入管 45 与阀体 B 46 将气体传导至 热电装置 1 的填充室 15 内, 气体最后则流向加压装置 4 的泄压管 47 与阀体 C 48 继而排往 大气以俾成一通路, 该通路可加速填充室 15 内气体分子的碰撞进以提升热能传导的效率, 而阀体 A 44、 阀体 B46、 阀体 C 48 三者可控制气体流向并避免气体往回逆流, 且使用者可分 别将阀体 A 44 的温度设置约为 70℃, 阀体 B 46 的温度设置约为 60℃, 阀体 C 48 的温度设 置约为 50℃, 经此, 阀体 A 44 可控制集中室 42 内的温度, 阀体 B46 可控制导入管 45 至填充 室 15 的温度、 阀体 C 48 则可控制填充室 15 内的温度与压力, 当其三处在温控的温度范围 以上时, 可俾使该气体顺利的流通, 而若集中室 42 内的温度未达阀体 A 44 所设的温度时, 阀体 A 44 则便暂时关闭通路至集中室 42 内的温度达到 70℃方可继续开通该气体的通路, 若导入管 45 至填充室 15 的温度未达阀体 B 46 所设的温度时, 阀体 B 46 则便暂时关闭通 路至导入管 45 至填充室 15 的温度达到 60℃方可继续开通该气体的通路, 若填充室 15 内的 温度未达阀体 C 48 所设的温度时, 阀体 C 48 则便暂时关闭通路至填充室 15 内的温度达到 50℃方可继续开通该气体的通路, 且阀体 C 48 亦可做安全泄压的控制, 此于阀体 C 48 关闭 时, 若该填充室 15 内所填充的气体造成填充室 15 压力过大时, 阀体 C 48 仍可开通继而排 放气体以俾泄压, 在进气端 43 处可增设过滤器 49, 该过滤器 49 可直接过滤从大气流入集中 室 42 内的气体, 其过滤器 49 可过滤出二氧化碳 5, 继而让二氧化碳 5 流入集中室 42, 而其 他气体则排放回大气之中, 由于二氧化碳 5 为温室气体, 经此, 可使填充室 15 内加热效果更 为显著。 其优点在于, 利用太阳照射使热电装置 1 同时产生电能与热能, 其热电装置 1 可用 来替代建筑物原本所需的建材, 让热电装置 1 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 且热电装置 1 具有发电 与加热的作用, 可减少建筑物另外加装相关设备的成本, 并将发电与加热的功效与建筑物 的装饰一体化。
     唯以上所述者, 仅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而已, 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即 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 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热电共生改良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热电共生改良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热电共生改良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电共生改良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电共生改良结构.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热电共生改良结构,其包括热电装置、管体、承载体;其中:该热电装置,由盒体、太阳能电池板、导热层、隔热层、填充室所形成,在盒体上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在盒体内部设置有导热层,在导热层下方设置有隔热层,可避免热能流失,其在导热层上方设置有填充室,可供二氧化碳的充填;该管体,设置在导热层上方可输送欲加热的水流;该承载体,设置在热电装置的盒体外缘并与盒体相固设,且可将热电装置设在建筑物外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