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板的连接结构.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236133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88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26194.9

申请日:

2009.03.05

公开号:

CN101525931A

公开日:

2009.09.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D1/34

主分类号:

E04D1/34

申请人:

久保田松下电工外装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东堤泰久; 吉田达夫; 小池健文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优先权:

2008.3.5 JP 2008-054875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郭晓东;马少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由多个屋顶板和固定件构成。多个屋顶板固定在屋顶基底上,并在屋脊和屋檐之间上下左右排列。固定件用于将上部的屋顶板的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的前端部结合在相邻的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部。各屋顶板在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上具有连接片,该连接片重叠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屋顶板的侧端部。固定件由安装部和卡止片构成。安装部形成为结合在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部上。卡止片形成为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连接片的上表面前端。进而,安装部用于将屋顶板的后端部压入而与屋顶板压入结合。由此,固定件通过压入结合而固定在下部的屋顶板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屋顶板的连接结构,由多个屋顶板和固定件构成,所述多个屋顶板固定在屋顶基底上,并呈上下左右排列,所述固定件用于将上部的所述屋顶板的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的前端部结合到相邻的下部的所述屋顶板的后端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屋顶板在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具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用于重叠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屋顶板的侧端部,
所述固定件由安装部和卡止片构成,所述安装部结合在下部的所述屋顶板的后端部,所述卡止片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所述连接片的上表面前端,
所述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屋顶板的所述后端部压入而与所述屋顶板压入结合,通过该压入结合,所述固定件保持在下部的屋顶板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屋顶板在其下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卡止凹部,
所述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屋顶板的形成有卡止凹部的后端部压入而与所述屋顶板压入结合。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屋顶板在其后端部具有支脚部和卡止部,
所述支脚部设置为向下方延伸,
所述卡止部用于卡止在设置于所述屋顶基底的垫木上,并设置为向下方延伸,
所述屋顶板构成为,在所述垫木上装载着所述支脚部的状态下,所述卡止部卡止在所述垫木上。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由在上端具有所述卡止片的纵片、从该纵片的下端以规定的角度延伸的下片和位于所述卡止片和所述下片之间且向下方延伸的按压片构成,
所述下片和所述按压片规定所述安装部,所述屋顶板的后端部被压入到所述下片和所述按压片之间,而与所述屋顶板压入结合。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片形成有勾挂片,所述勾挂片用于卡止在所述屋顶板的后端部。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屋顶板在其下表面后端还具有插入凹部,所述插入凹部用于在将所述卡止片卡止在连接片上的暂时结合状态下,能够插入所述下片,
在处于所述暂时结合状态的所述固定件以所述卡止片和所述连接片的抵接部位为支点转动时,所述卡止片从所述插入凹部移动到所述卡止凹部,所述按压片压接在所述下部的所述屋顶板的后端上表面上。

说明书

屋顶板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固定件将在屋顶基底上呈上下左右排列的多个屋顶板固定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实用新型注册公报第3068093号公开了一种现有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现有的屋顶板通过在窑或者炉中对粘土等矿物质原料进行高温处理来制造的。屋顶板排列在像覆面板(sheathing)那样的屋顶基底上。现有的屋顶板在左端及右端设置有连接片。屋顶板配置在屋顶基底上,使得左端的连接片重叠在位于右侧的屋顶板的右端的连接片上。另外,屋顶板配置在屋顶基底上,使得前端与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重叠。屋顶板的后端形成有孔,该孔使将屋顶板固定在屋顶基底上用的钉子通过。因此,屋顶板被钉子固定在屋顶基底上。这样,屋顶板通过其后端被钉子固定,从而安装在屋顶基底上。另一方面,屋顶板的前端没有用钉子固定,因此屋顶板有可能被风刮起。因此,为了防止屋顶板被风刮起导致脱落,使用用于将上部的屋顶板的前端和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的固定件。通过用固定件连接上部的屋顶板的前端和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上部的屋顶板的前端被固定。因此,排列在屋顶基底上的多个屋顶板的前端被固定。
现有的固定件具有卡止片和固定片。卡止片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上表面上。固定片抵接于下部的屋顶板的上表面,并形成有用于钉子穿过的钉孔。这种固定件按照如下的顺序使用。首先,使卡止片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上表面的前端,然后,将固定片装载到下部的屋顶板的上表面,接着,经固定片的钉孔及形成在下部的屋顶板上的钉孔,将钉子钉入屋顶基底或垫木中。如上述那样,使用固定件和钉子,将上部的屋顶板和下部的屋顶板安装在屋顶基底上。因此,上部的屋顶板利用固定件与下部的屋顶板连接。
但是,在上述的情况中,固定件利用从形成在固定片上的钉孔穿过下部的屋顶板的钉孔钉入到屋顶基底中的钉子固定上部的屋顶板。因此,操作者需要一边将固定片的钉孔和下部的屋顶板的钉孔对准,一边使上部的屋顶板的前端和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重叠。即,在固定各屋顶板时,需要在屋顶这样的高的位置处,准确地对各屋顶板进行定位。因此,难以固定屋顶板的下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固定屋顶板的前端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
本发明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由多个屋顶板和固定件构成。多个屋顶板固定在屋顶基底上,并呈上下左右排列。固定件用于将上部的屋顶板的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的前端部结合在相邻的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部。各屋顶板在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具有连接片,该连接片用于重叠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屋顶板的侧端部。固定件由安装部和卡止片构成。安装部形成为结合在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部上。卡止片形成为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连接片的上表面前端。进而,安装部用于将屋顶板的后端部压入而与屋顶板压入结合。固定件通过压入结合而保持在下部的屋顶板上。
此时,固定件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前端,并且压入结合在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以此将上部的屋顶板和下部的屋顶板固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屋顶板的下端的作业。
优选在屋顶板的下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卡止凹部。随之,安装部压入屋顶板的形成有卡止凹部的后端,由此与屋顶板压入结合。
此时,利用形成在屋顶板下表面的后端部的凹部,能够在将屋顶板配置在屋顶基底上时,形成向后方开口的空间。因此,通过将固定件的卡止片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前端,并且将固定件的安装部固定在上部的屋顶板的后端,从而将上部的屋顶板与下部的屋顶板连接。
另外,优选在屋顶板的后端部具有支脚部和卡止部。该支脚部设置为向下方延伸。卡止部用于卡止在所述屋顶基底上所设置的垫木上,并设置为向下方延伸。屋顶板在支脚部装载在垫木之上的状态下,卡止部卡止在垫木上。
通过在屋顶板的下表面设置支脚,能够在屋顶板和垫木之间设置空间。因此,通过经设置在屋顶板和垫木之间的空间,将固定件安装在各屋顶板上。即,能够防止垫木变为将固定件安装在屋顶板上的障碍。由此,能够用固定件将上部的屋顶板的前端与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连接。
优选固定件还具有纵片、下片和按压片。纵片的上端具有卡止片。下片从纵片的下端以规定的角度延伸。按压片形成为位于卡止片和下片之间,并向下方延伸。下片和按压片规定安装部。固定件构成为将屋顶板的后端部压入到下片和按压片之间,从而与所述屋顶板压入结合。
此时,通过将下片和按压片固定在下部的屋顶板上,能够防止固定件脱落。因此,能够切实地连接上部的屋顶板和下部的屋顶板。
优选下片上形成有勾挂片,该勾挂片用于卡止在屋顶板的后端部。
此时,通过将固定件卡止在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部,能够切实地将固定件固定在下部的屋顶板上。因此,能够切实的将固定件固定在下部的屋顶板上。
优选在屋顶板的下表面后端还具有插入凹部。该插入凹部在将卡止片卡止在连接片上的暂时结合状态下,能够插入所述下片。随之,在暂时结合状态的固定件以卡止片和连接片的抵接部位为支点转动时,卡止片从插入凹部移动到卡止凹部,按压片压接在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上表面。
此时,能够将由下片和按压片规定的安装部容易地与屋顶板压入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上述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上述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屋顶板的上表面侧的俯视图,图3B是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屋顶板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4A、图4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屋顶铺层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屋顶板下表面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屋顶板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7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固定件的立体图,图7B是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固定件的主视图。
图8A是表示使用了上述固定件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使用了上述固定件的连接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屋顶铺层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上述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将图12的一部分放大了的立体图。
图14是上述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屋顶板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屋顶铺层的分解立体图。
图16A、图16B是上述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图3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屋顶板3的俯视图。图3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屋顶板3的下表面的立体图。在图3A中,X方向表示屋顶板的前方,Y方向表示屋顶板的右方。同样地,在图3B中,X方向表示屋顶板的前方,Y方向表示屋顶板的右方。该屋顶板3通过在炉中对粘土等矿物质原料进行烧固制造而成。多个屋顶板3在屋顶基底上呈上下左右排列,该屋顶基底设置于屋脊和屋檐之间。在这里,屋脊是使用在屋顶骨架的顶端的水平建材。另外,屋檐是在屋顶的下端从建筑物的外壁伸出的部分。但是,屋檐也可以不从建筑物的外壁伸出。如图3A所示,屋顶板3形成为长方形。屋顶板3具有主板30、连接片1、连接片2、钉孔20和壁36。连接片1形成为从主板30的左端向左方延伸,由此连接片1设置在屋顶板3左侧的侧端部。连接片2形成为从主板30的右端向右方延伸,由此连接片2设置在屋顶板3右侧的侧端部。屋顶板3配置为,在沿左右方向排列在屋顶基底上时,连接片2重叠在连接片1之上。另外,屋顶板3配置在屋顶基底上,使得前端位于屋檐侧,后端位于屋脊侧。连接片1的上表面形成为比主板30的上表面低。在连接片1的上表面左端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壁26。设置壁26是为了使流到连接片1上的水流向屋顶板3的前方。在主板30的后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壁36。设置壁36是为了防止从配置在上部的屋顶板3的上表面流下的水流到屋顶板3的后端侧。用钉子经设置在壁36上的钉孔20将屋顶板3固定在屋顶基底上。
如图3B所示,在屋顶板3下表面的后端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缘27。缘27形成有卡止部9、支脚10、卡止凹部8和插入凹部28。卡止部9分别设置在屋顶板3下表面后端的左右。卡止凹部8设置在卡止部9之间。卡止凹部8及插入凹部28设置为下方及后方开口。插入凹部28形成为比卡止凹部8深。如图3B所示,卡止部9设置为从缘27向下方延伸。在屋顶板3的下表面形成有三个支脚10。左右两端的支脚10设置为从缘27向下方及前方延伸。位于中央的支脚10设置为从主板的下表面后端向下方突出,并向前方延伸。卡止部9设置为比支脚10更向下方突出。换言之,卡止部9的下方一侧的尺寸比支脚10的下方一侧的尺寸大。
图4A、图4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件5。固定件5包括纵片12、卡止片6、下片7和按压片29。卡止片6设置在纵片12的上端,并与纵片12所形成的角度为直角。下片7设置在纵片12的下端,并与纵片12所形成的角度为直角。卡止片6延伸的方向与下片7延伸的方向相同。下片7在与纵片12侧相反一侧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勾挂片14。按压片29设置为从上片6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并在中途弯曲。因此,按压片29设置为位于卡止片6和下片7之间,并向下方延伸。下片7和按压片29作为固定件5的安装部发挥功能。
接下来,对屋顶板3向屋顶基底4的安装进行说明。图5示出排列在设置于屋脊和屋檐之间的屋顶基底4上的多个屋顶板3。此外,在图5中,箭头方向表示屋檐侧。通过将多个屋顶板3排列在屋顶基底4上而形成屋顶。屋顶板3以使其连接片1重叠在右侧的屋顶板3的连接片2上的方式沿左右方向排列。另外,上部的屋顶板3b以使其前端重叠在下部屋顶板3a的后端前后排列。如图5所示,屋顶板3沿箭头方向交错排列。
在将屋顶板3安装到屋顶基底4上时,首先,将屋顶板3装载到屋顶基底4上。利用钉子21通过钉孔20将装载在屋顶基底4上的屋顶板3钉在屋顶基底4上,由此屋顶板3的后端部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并且,为了防止屋顶板3的前端被风刮起,利用固定件5将屋顶板3的前端与下部的屋顶板3的后端连接。图1及图2A、图2B示出固定件5将屋顶板3的前端和下部的屋顶板3的后端连接的状态。
即,如图5所示,首先,安装下部的屋顶板3a,然后,安装上部的屋顶板3b。接着,通过使卡止片6卡止在壁26上,使固定件5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3b的连接片1上。接着,通过使卡止片6沿壁26向前方滑动,使固定件5滑动到前方,将下片7插入到下部的屋顶板3a的插入凹部28中。由此,卡止片6变为卡止在壁26的前端的暂时结合(temporaryjoint)状态。接下来,以卡止片6和连接片1的抵接部位为轴,使固定件5转动,使下片7移动到下部的屋顶板3a的卡止凹部8的下表面。由此,按压片29压接在下部的屋顶板3a的后端上表面。其结果是,屋顶板3a的后端压入到安装部,固定件5与屋顶板3a压入结合。另外,固定件5将上部的屋顶板3a和下部的屋顶板3b连接。
如上述那样,在使固定件5的卡止片6卡止于上部的屋顶板3b的连接片1的状态下,使下片7及按压片29固定在下的部屋顶板3a的凹部8,从而能够将屋顶板3a的后端和屋顶板3b的前端连接。即,利用固定件5,上部的屋顶板3b左侧的侧端部的前端部结合在相邻的下部的屋顶板3a的后端部上。屋顶板3a的后端用钉子21固定。因此,屋顶板3b的前端被固定。由此,能够防止屋顶板3的前端被风刮起。另外,固定件5压入结合到下部的屋顶板3a的后端,从而夹持下部的屋顶板3a的后端。因此,在安装固定件5时,不必准确地对准。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部的屋顶板3b的前端与下部的屋顶板3a的后端连接。
另外,插入凹部28形成为比卡止凹部8深,因此能够容易地插入下片7。另一方面,卡止凹部8形成为比插入凹部28浅,因此在使固定件5转动时,下片7和按压片29能够切实地压入结合在下部的屋顶板3a的后端。即,通过兼具卡止凹部8和插入凹部28,能够使固定件5易于安装,并且将固定件5切实地固定在下部的屋顶板3a上。
在此,在用上述的方法安装屋顶板3时,一般情况下屋顶板3a的后端配置为紧贴在屋顶基底4的上表面上。因此,不能形成用于将固定件5的下片7插入到屋顶板3a下侧的空间。但是,在本发明中,屋顶板3a的后端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卡止凹部8,因此,如图2B所示,在卡止凹部8和屋顶基底4之间形成空间8a。下片7经由该空间8a能够插入到屋顶板3a下表面的后端。因此,能够经下片7及按压片29将固定件5固定在屋顶板3a的后端。
另外,图2B示出固定件5和屋顶板3a的固定状态。如图所示,勾挂片14卡止在27上,从而固定件5的下表面固定在屋顶板3a的下表面。因此,能够防止下片7从卡止凹部8中脱落。即,能够将固定件5切实地固定在屋顶板3a上,由此,能够切实地连接屋顶板3a和屋顶板3b。
另外,图6B是表示左右排列的屋顶板3的连接片1和连接片2的重叠状态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在连接片2的下表面形成有突片13。如图5所示,首先,将屋顶板3a安装到屋顶基底4上,接着,安装屋顶板3b,使得其重叠在屋顶板3a的后端。再接着,如图1所示,利用固定件5将屋顶板3b与屋顶板3a连接。然后,如图5所示,在已经安装的屋顶板3b的左侧再安装屋顶板3b。由此,屋顶板3b的连接片1像图6B所示的那样与位于左侧的屋顶板3b的连接片2重叠。此时,以按压的方式将卡止片6抵接在连接片1侧。因此,卡止片6被突片13切实地卡止在壁26上,由此,卡止片6被夹持在连接片1和连接片2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固定件5的转动,卡止片6从壁26上脱落。由此,利用固定件5将上部的屋顶板3b切实地连接在下部的屋顶板3a上。
此外,如上所述,在未设置垫木11的屋顶基底4上直接安装屋顶板3时,屋顶板3利用钉子通过后端的钉孔20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但是,如图8A、图8B所示,在支屋顶基底的金属制的屋顶支体31位于与屋顶板3的钉孔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不能够用钉子将屋顶板3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因此,使用图7A、图7B所示的卡止件32,能够在与金属制的屋顶支体3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使用钉子将屋顶板3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卡止件32包括形成有钉孔33的固定片34和设置在固定片34一端的卡止片35。卡止片35形成为能够卡止在壁36上,其中,该壁36设置在屋顶板3后端的上表面上。
这种卡止件32将卡止片35卡止在屋顶板3的后端,并配置在与屋顶支
体3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接着,用钉子通过钉孔将固定片34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由此,卡止件32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从而屋顶板3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
另一方面,图9说明了利用设置在屋顶基底4上且与屋檐平行的垫木11,将屋顶板3安装到屋顶基底4上的情况。如图10所示,屋顶板3以将卡止部9卡止在垫木11上的方式配置在屋顶基底4上。接着,用钉子通过钉孔20将屋顶板3固定在垫木11上。由此,屋顶板3经垫木11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这样,在使卡止部9卡止在垫木11上的状态下,将屋顶板3的前端装载在垫木11上时,屋顶板3的下表面和垫木11的上表面之间未形成用于插入固定件的下片7的空间。因此,使用固定件5难以将屋顶板3a和屋顶板3b之间固定。
因此,本发明的屋顶板3形成为将卡止部9卡止在垫木11上,并将支脚10装载在垫木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样,支脚10形成为比卡止凹部8更向下方突出。另外,卡止部9形成为比支脚10更向下方突出。因此,如图11所示,在卡止凹部8的下表面和垫木1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空间8b。因此,与图1和图2A、图2B的情况相同,在将固定件5的卡止片6卡止在连接片1的前端的状态下,将下片7经空间8b插入,能够使下片7卡止在卡止凹部8中。即,由于具有卡止片9和支脚10,即使在设置了垫木11的屋顶基底4上,也能够利用固定件5将屋顶板3b的前端连接在屋顶板3a的后端。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屋顶板3。本实施方式的屋顶板3也和图3A、图3B所示的屋顶板3相同,左侧设置有连接片1,右侧设置有连接片2,后端设置有钉孔2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屋顶板3也和图3A、图3B所示的屋顶板3相同,设置有卡止凹部8、卡止部9、支脚10等。即,图14的屋顶板3除了外观的形状之外,具有和图3A、图3B所示的屋顶板3相同的结构。并且,如图15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该屋顶板3呈一条直线地排列在屋顶基底4上。关于其他方面,该屋顶板3和图5相同地安装在屋顶基底4上。
另外,图16A、图16B表示本实施方式使用的固定件5。和图4A、图4B所示的前述固定件5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固定件5也具有纵片12、卡止片6、下片7和按压片29。卡止片6设置在纵片12的上端。下片7设置在纵片12的下端。卡止片6和下片7在同一方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固定件5的其他结构也和图4A、图4B的固定件5相同。
并且,和上述的图1和图2A、图2B的情况相同,能够用固定件5将上部的屋顶板3b的前端和下部的屋顶板3a的后端连接。即,如图12及图13所示,通过将卡止片6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3b的连接片1上,将下片7卡止在下部的屋顶板3a上,从而将屋顶板3b和屋顶板3a连接。图12及图13示出像上述的图1和图2A、图2B那样将屋顶板3安装在未设置垫木11的屋顶基底4上的例子。但是,在将屋顶板3安装在设置了垫木11的屋顶基底4上时,也能够和图10及图11相同,用固定件5将上部的屋顶板3b连接到下部的屋顶板3a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屋顶板3被金属制的屋顶支撑体31妨碍,不能用钉子固定在屋顶基底上时,能够使用图7A、图7B所示的卡止件32将屋顶板3固定在屋顶基底4上。

屋顶板的连接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屋顶板的连接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屋顶板的连接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屋顶板的连接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屋顶板的连接结构.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屋顶板的连接结构由多个屋顶板和固定件构成。多个屋顶板固定在屋顶基底上,并在屋脊和屋檐之间上下左右排列。固定件用于将上部的屋顶板的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的前端部结合在相邻的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部。各屋顶板在左右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上具有连接片,该连接片重叠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屋顶板的侧端部。固定件由安装部和卡止片构成。安装部形成为结合在下部的屋顶板的后端部上。卡止片形成为卡止在上部的屋顶板的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