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骨架以及马达.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1110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801916.7

申请日:

2014.12.18

公开号:

CN104767309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K 3/00申请日:20141218|||公开

IPC分类号:

H02K3/00; H02K3/46

主分类号:

H02K3/00

申请人: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发明人:

保科哲夫

地址:

日本长野县

优先权:

2014-001654 2014.01.08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代理人:

沈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线圈骨架以及马达,即使对被骨架本体保持的端子销施加朝向端子销延伸方向的一侧的负载,也能够抑制端子销变位。在马达中,线圈骨架包括具有卷绕有线圈线的筒状的主体部的绝缘性骨架本体和被骨架本体保持的端子销。端子销具有沿Z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第一延伸部的Z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X方向弯曲的中继部以及从中继部的与第一延伸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骨架本体具有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中继部并限制第二延伸部朝向Z方向的一侧Z1变位的支承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线圈骨架,具有:包括卷绕有线圈线的筒状的主体部的绝缘性的骨架本体;以及被所述骨架本体保持的端子销,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销具有:
第一延伸部,其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在从所述骨架本体突出的部分具有缠绕有所述线圈线的端部的第一端子部;
中继部,其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弯曲;以及
第二延伸部,其从所述中继部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延伸并在从所述骨架本体突出的部分具有第二端子部,
所述骨架本体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支承所述中继部并限制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变位的支承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支承所述中继部中的至少所述中继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弯曲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支承整个所述中继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本体具有从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的两侧与所述中继部接触并限制所述中继部朝向所述第三方向变位的壁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以及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开口且在内侧容纳有所述中继部的槽内。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被压入到所述线圈骨架中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贯 通孔内。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销被所述骨架本体中的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的第一沿部以及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的第二沿部中的一方保持。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本体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所述主体部大的沿部,
所述端子销被所述沿部保持且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所述沿部。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本体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上的一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所述主体部大的第一沿部,
所述骨架本体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上的另一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所述主体部大的第二沿部,
所述第一沿部与所述第二沿部之间隔着所述主体部对置,
在所述第一沿部与所述第二沿部之间,线圈线绕所述主体部的周围卷绕。

10.
  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骨架;以及
突极被插入到所述主体部的内侧的定子铁芯。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突极抵接并抑制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突极朝向所述突极的突出方向移动的凸部。

说明书

线圈骨架以及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销被骨架本体保持的线圈骨架以及马达。
背景技术
用于马达等中的线圈骨架包括:绝缘性骨架本体,所述绝缘性骨架本体具有卷绕有线圈线的筒状的主体部;以及端子销,所述端子销呈直线状延伸,卷绕于主体部的线圈线的端部被缠绕在端子销的一侧的端部(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种结构的线圈骨架中,端子销通过压入到骨架本体的孔中或者通过成型骨架本体时的嵌件成型被保持于骨架本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516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骨架中,在利用端子销向线圈线供电时,例如,通过锡焊来使配线基板与端子销的另一侧的端部连接,并通过配线基板向端子销供电。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骨架中,由于端子销呈直线状延伸,因此如果在使配线基板与端子销的另一侧的端部连接时向端子销施加负载的话,则端子销有时会朝向一侧变位,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因向线圈线的端部施加过大的张力而发生断线。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向被保持于骨架本体的端子销施加朝向端子销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的负载也能够抑制端子销变位的线圈骨架以及马达。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骨架具有:包括卷绕有线圈线的筒状的主体部的绝缘性骨架本体;以及被保持在所述骨架本体的端子销,所述线圈骨架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销包括: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在从所述骨架本体突出的部分具有缠绕有所述线圈线的端部的第一端子部;中继部,所述中继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弯曲;以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中继部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延伸,并在从所述骨架本体突出的部分具有第二端子部,所述骨架本体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支承所述中继部并限制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变位的支承部。
在本发明中,端子销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第一延伸部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弯曲的中继部以及从中继部的与第一延伸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骨架本体具有从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中继部的支承部。因此,即使向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子部施加负载,也能够利用骨架本体的支承部,抑制由所述负载引起的第二延伸部以及中继部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变位。因此,端子销中的缠绕有线圈线的端部的第一端子部不易变位。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支承所述中继部中的至少所述中继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弯曲部。通过所述结构能够利用骨架本体的支承部可靠地承受对第二延伸部施加的负载,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二延伸部以及中继部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变位。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支承整个所述中继部。通过所述结构能够利用骨架本体的支承部可靠地承受对第二延伸部施加的负载,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二延伸部以及中继部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变位。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骨架本体具有从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的两侧与所述中继部抵接并限制所述中继部朝向所述第三方向变位的壁部。通过所述结构能够防止端子销绕第一延伸部旋转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壁部以及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开口并在内侧容纳有所述中继部的槽内。通过所述结构能够使中继部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插入而将端子销安装于骨架本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一延伸部压入所述骨架本体中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贯通孔内。通过所述结构能够通过将第一延伸部压入到骨架本体的孔中而将端子销安装于骨架本体。
在本发明中,所述端子销可采用被所述骨架本体中的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的第一沿部以及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的第二沿部中的一方保持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骨架本体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所述主体部大的沿部,所述端子销被所述沿部保持且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所述沿部。通过所述结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支承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骨架本体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一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所述主体部大的第一沿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所述主体部大的第二沿部,所述第一沿部与所述第二沿部之间隔着所述主体部对置,在所述第一沿部与所述第二沿部之间线圈线缠绕于所述主体部的周围。通过所述结构能够抑制线圈线卷绕溃散或卷绕位置偏离等。
本发明可以规定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线圈骨架的马达,这种情况下,马达具有突极被插入到所述主体部的内侧的定子铁芯。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突极抵接并限制所述筒部相对于所述突极朝向所述突极的突出方向移动的凸部。通过所述结构能够避免定子铁芯与线圈骨架之间的位置偏移。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端子销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第一延伸部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弯曲的中继部以及从中继部的与第一延伸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骨架本体具有从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中继部的支承部。因此,即使向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子部施加负载,也能够利用骨架本体的支承部抑制由所述负载引起的第二延伸部以及中继部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变位。因此,端子销中的缠绕有线圈线的端部的第一端子部不易变位。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说明图。
图2(a)、图2(b)、图2(c)为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分解图。
图3(a)、图3(b)、图3(c)为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说明图。
图4(a)、图4(b)为从Z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到的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线圈骨架的说明图。
图5(a)、图5(b)为从Z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线圈骨架的说明图。
图6(a)、图6(b)为从Z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到的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其他线圈骨架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马达
3…配线基板
5…转子
6…定子
10…输出轴
7…线圈骨架
8、8a、8b…端子销
60…定子铁芯
61…突极
70…骨架本体
71…主体部
80a…第一端子部
80b…第二端子部
81…第一延伸部
82…中继部
83…第二延伸部
90…线圈线
711…主体部的内表面
730…骨架本体的端面
781…槽
782…贯通孔
785…支承部
786、787…侧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线圈骨架以及马达进行说明。
(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1(a)、图1(b)为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说明图,图1(a)为从突出有输出轴的一侧观察到的马达的立体图,图1(b)为马达的侧视图。图2(a)、图2(b)、图2(c)为应用本发明的马达的分解图,图2(a)为从第二壳体取下第一壳体后的状态的分解图,图2(b)为进一步取下定子后的状态的分解图,图2(c)为进一步取下齿轮组后的状态的分解图。在图1(a)、图1(b)以及图2(a)、图2(b)、图2(c)中,将轴线L方向上的突出有输出轴10的一侧作为一侧L1,将与突出有输出轴1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作为另一侧L2。
图1(a)、图1(b)以及图2(a)、图2(b)、图2(c)所示的马达1具有从壳体2朝向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突出输出轴10的结构,例如,如果将指针(无图示)连接到输出轴10,则可作为指针式的计量仪使用。壳体2具有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一壳体21和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二壳体22。第一壳体21配置在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第二壳体22配置在轴线L方向的一侧L1。在第一壳体21的侧板部211中形成有在周向的多个部位朝向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突出的钩部219,在第二壳体22的侧板部221中形成有在周向的多个部位供钩部219卡合的凸部229。因此,如果使钩部219与凸部229卡合,则能够通过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构成壳体2。
在这样构成的壳体2中,在第二壳体22的底板部222中形成有突出有输出轴10的筒部223、在将图1(b)所示的配线基板3与第二壳体22重叠时的定位突起224以及使端子销8的第二端子部80b突出的孔225。
(壳体2的内部结构)
如图2(a)、图2(b)、图2(c)所示,马达1在壳体2的内部具有被壳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5和围绕转子5配置的定子6。转子5具有被壳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轴51。并且,马达1具有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传递到输出轴10的齿轮组4,该齿轮组4与转子5以及定子6相同也被壳体2支承。
转子5具有固定于旋转轴51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部的小齿轮(无图示)和与小齿轮一体化的圆筒状的磁铁50。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与小齿轮通过嵌件成型而被一体化,且磁铁50与小齿轮通过树脂制的圆板部59而被结合。
齿轮组4具有第一齿轮41和大径的第二齿轮42,所述第一齿轮41具有与转子5的小齿轮啮合的大径齿轮411和与第二齿轮42啮合的小径齿轮(无图示),所述大径的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的小径齿轮啮合,并在第二齿轮42固定有输出轴10。另外,第一齿轮41能够以支轴48为中心旋转。
(定子6的详细结构)
图3(a)、图3(b)、图3(c)为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1的定子6的说明图,图3(a)为定子6的分解图,图3(b)为示出了线圈骨架7的主体部的内部的说明图,图3(c)为端子销的剖视图。
如图3(a)所示,定子6具有:定子铁芯60,所述定子铁芯60具有与磁铁50的外周面隔着间隙对置的多个突极61(突极61a-61f);线圈骨架7(线圈骨架7a),所述线圈骨架7(线圈骨架7a)装配于多个突极61中的突极61f;线圈9(线圈9a),所述线圈9(线圈9a)隔着线圈骨架7环绕突极61f的周围;线圈骨架7(线圈骨架7b),所述线圈骨架7(线圈骨架7b)装配于多个突极中的突极61b;以及线圈9(线圈9b),所述线圈9(线圈9b)隔着线圈骨架7环绕突极61b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突极61的个数为六个,在磁铁50中,S极与N极形成有四对。
定子6的配置有参照图2进行说明的转子5的部分形成为开口部64,在所述开口部64的内周缘沿着周向配置有朝向磁铁50的外周面突出的多个突极61(突极61a-61f)。突极6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磁铁50的外周面隔着间隙对置,多个突极61中的任一个突极6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尺寸都相等。
但是,定子铁芯60的装配有线圈骨架7的突极61b、61f比其他突极61a、61c-61e长。因此,定子铁芯60的形成有突极61b、61f的部分朝向径向外侧呈大致矩形形状伸出,突极61b、61f从定子铁芯60的矩形部69b、69f的外周部分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60为板状,通过层叠多个被冲切成上述的形状的磁性板而构成。另外,在定子铁芯60中靠突极61a的根部附近形成有供图2(a)、图2(b)、图2(c)所示的支轴48嵌入的孔68,在突极61d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被图1(a)、图1(b)所示的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夹持的凸部67。
(线圈骨架7的结构)
图4(a)、图4(b)为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观察到的应用本发明的 马达1的线圈骨架7的说明图,图4(a)为线圈骨架7整体的立体图,图4(b)为线圈骨架7的分解图。图5(a)、图5(b)从Z方向的一侧Z1观察到的应用本发明的马达1的线圈骨架7的说明图,图5(a)为线圈骨架7整体的立体图,图5(b)为线圈骨架7的分解图。另外,在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中,在两个线圈骨架7a、7b中的线圈骨架7a的端子销8a中,将第一延伸部81以及第二延伸部83延伸的第一方向作为Z方向,将中继部82延伸的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作为X方向,将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作为Y方向。并且,在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中,将Z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侧设为Z1(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将另一侧设为Z2(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突出有输出轴10的一侧),将X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第三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第三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
如图3(a)所示,线圈骨架7a与线圈骨架7b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为以连接突极61a、61d的线为中心的线对称。因此,以线圈骨架7a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3(a)、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所示,线圈骨架7包括:绝缘性骨架本体70,所述绝缘性骨架本体70具有卷绕有形成线圈9的线圈线90的筒状的主体部71;以及两个端子销8(端子销8a、8b),所述两个端子销8(端子销8a、8b)被骨架本体70保持。骨架本体70由树脂制成,端子销8由金属制成。
骨架本体70在主体部7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一端)具有外形尺寸比主体部71大的第一沿部72,在主体部7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另一端)具有外形尺寸比主体部71大的第二沿部73。第一沿部72与第二沿部73隔着主体部71对置,且在第一沿部72与第二沿部73之间围绕主体部71的周围卷绕有线圈线90。
在本发明中,主体部71为四方筒状,且在所述主体部71的内侧插入 有定子铁芯60的突极61f。这里,在主体部71的内表面711形成有沿着主体部71的延伸方向(图3(a)所示的突极61f的突出方向)延伸的凸部710(参照图3(b))。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71的四个内表面711均形成有凸部710。因此,凸部710从四个方向与定子铁芯60的突极61f抵接,因此抑制主体部71相对于突极61f朝向突极61f的突出方向移动并抑制线圈骨架7相对于定子铁芯60偏离位置。并且,当在主体部71的内表面711与突极61f之间具有空隙的情况下,凸部710也会从四个方向上与突极61f抵接,因此抑制了主体部71相对于突极61f朝向Y方向以及朝向Z方向移动并抑制线圈骨架7相对于定子铁芯60偏离位置。
在本发明中,第一沿部72为四边形的板状。第二沿部73具有在主体部71的端部形成于Z方向的一侧Z1的边的厚壁连接部731、从连接部731的Y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沿着主体部71中的Z方向延伸的边形成厚壁的第一柱状部74、以及从连接部731的Y方向的一侧Y1的端部沿着主体部71中的Z方向延伸的边形成厚壁的第二柱状部75,第一柱状部74与第二柱状部75之间隔着主体部71对置。并且,在第一柱状部74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形成有厚壁的第一端子台部76,在第二柱状部75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形成有厚壁的第二端子台部77,第一端子台部76与第二端子台部77之间通过连接部732连接在一起。像这样在主体部7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另一端),由连接部731、第一柱状部74、第二柱状部75、第一端子台部76、第二端子台部77以及连接部732构成第二沿部73。
在这样构成的骨架本体70中,在第二沿部73中保持有两个端子销8(端子销8a、8b)。这里,端子销8a具有第一延伸部81,所述第一延伸部81沿着Z方向的一侧Z1延伸并在从骨架本体70朝向Z方向的一侧Z1(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的部分具有缠绕有线圈线90的端部(无图示)的第一端子部80a。并且,端子销8a具有从第一延伸部8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朝向与Z方向相交的X方向弯曲的中继部82和从中继部82的与第一延伸部81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83,第二延伸部83在从骨架本体70朝向Z方向的另一 侧Z2突出的部分具有第二端子部80b。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部82相对于第一延伸部81呈直角弯曲,第二延伸部83相对于中继部82呈直角弯曲。因此,在中继部82与第一延伸部81之间构成有呈直角弯曲的弯曲部87,在中继部82与第二延伸部83之间构成有呈直角弯曲的弯曲部86。
与这种端子销8a的形状相应,在骨架本体70的第二沿部73中具有形成于第一柱状部74以及第一端子台部76的保持端子销8a的端子销保持部78,端子销保持部78具有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中继部82并限制第二延伸部83朝向Z方向的一侧Z1变位(移动)的支承部785。
更为具体的说,在第一端子台部76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面形成有沿着中继部82的延伸方向(X方向)延伸的槽781,在第一柱状部74中形成有从槽781的X方向的另一侧X2的端部(第一延伸部81所在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延伸部83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贯通孔782,由槽781和贯通孔782形成端子销保持部78。在所述端子销保持部78中,由于槽781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因此如果将端子销8a的第一延伸部81压入到贯通孔782中,并向槽781压入中继部82,则端子销8a形成为第一延伸部81的端部从Z方向的一侧Z1突出且第二延伸部83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槽781的底部形成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中继部82中的至少中继部82与第二延伸部83之间的弯曲部86的支承部785。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785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整个中继部82(参照图3(c))。
并且,槽781的侧壁部786、787从与Z方向以及X方向这两个方向相交的Y方向的两侧与中继部82接触,从而作为限制中继部82朝向Y方向变位的壁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端子销8b的中继部82的延伸方向与端子销8a不同,但端子销8b的基本结构与端子销8a相同。因此,端子销8b与端子销8a相同地包括第一延伸部81,所述第一延伸部81沿着Z方向的一侧Z1延伸并在从骨架本体70朝向Z方向的一侧Z1突出的部分具有缠绕有线圈线90的端 部(无图示)的第一端子部80a。并且,端子销8b具有从第一延伸部8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朝向与Z方向相交的方向弯曲的中继部82和从中继部82的与第一延伸部81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83,第二延伸部83在从骨架本体70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部分具有第二端子部80b。与这种端子销8b的形状相应,在骨架本体70的第二沿部73中具有形成于第二柱状部75以及第二端子台部77的保持端子销8b的端子销保持部79。端子销保持部79具有形成于第二端子台77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以及形成于第二端子台77的主体部71侧的面的台阶部791和从台阶部791的端部(第一延伸部81所在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延伸部83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贯通孔792,由台阶部791的Z方向的一侧Z1的底部构成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整个中继部82的支承部(无图示)。另外,在台阶部791的贯通孔792侧的端部形成有从主体部71侧支承中继部82的靠第一延伸部81侧的端部的侧壁部793,并通过侧壁部793抑制中继部82朝向主体部71一侧移动。
另外,由于线圈骨架7b具有与线圈骨架7a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电连接结构)
在使用上述的线圈骨架7构成马达1时,将线圈线90的卷绕起始端部缠绕于端子销8a、8b中的一方的第一端子部80a后,利用锡焊连接,并将线圈线90的卷绕结束端部缠绕于端子销8a、8b中的另一方的第一端子部80a后,利用锡焊连接。接下来,将线圈骨架7(线圈骨架7a、7b)装配于定子铁芯60的突极61b、61f,从而构成定子6。在这种状态下,线圈骨架7的第二沿部73中的第一柱状部74以及第二柱状部75位于定子铁芯60的矩形部69b、69f的内侧,且第一端子台部76以及第二端子台部77在Z方向的另一侧Z2与定子铁芯60的矩形部69b、69f重叠。
如果将该定子6、转子5以及齿轮组4等容纳于壳体2的内部构成马达1,则端子销8a、8b的第一延伸部81的Z方向的一侧Z1的端部被容纳 在图2(a)、图2(b)所示的第一壳体21的底板部215的孔216中。并且,端子销8a的第一端子部80a以及端子销8b的第二端子部80b从第二壳体22突出。因此,如图1(b)所示,将配线基板3与第二壳体22重叠,从而使穿过形成于配线基板3的孔的输出轴10以及端子销8a、8b的第二端子部80b从配线基板3突出。并且,利用锡焊将端子销8a、8b的第二端子部80b连接到配线基板3的焊盘。另外,在第一壳体21中,孔216既可是贯通孔也可是有底的凹部。无论是哪种情况,端子销8a、8b的第一延伸部81的Z方向的一侧Z1的端部都不与第一壳体21的底板部215抵接。
并且,如果利用配线基板3以及端子销8(端子销8a、8b)向线圈9(线圈9a、9b)供电,则马达1工作,输出轴10旋转。因此,如果将指针(无图示)连接到输出轴10,则可构成指针式的计量仪,并在所述指针式的测量仪中利用提供给线圈9的驱动脉冲切换指针的角度位置。此时,如果以顺时针使指针旋转到目标位置后提供停止用的驱动脉冲,则能够使指针停止在目标位置。并且,如果提供逆向旋转用的驱动脉冲,则能够以逆时针使指针旋转到另一目标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骨架7以及马达1中,端子销8具有沿Z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81、从第一延伸部8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朝向与Z方向相交的X方向弯曲的中继部82以及从中继部82的与第一延伸部81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83,骨架本体70具有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中继部82的支承部785。因此,例如,如图1(b)所示,在将配线基板3与第二壳体22重叠,从而使穿过形成于配线基板3的孔的端子销8的第二端子部80b从配线基板3突出时,即使端子销8与配线基板3接触从而对第二延伸部83的第二端子部80b施加负载,也能够通过骨架本体70的支承部785抑制因施加负载而引起第二延伸部83以及中继部82朝向Z方向的一侧Z1变位。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端子销8中的缠绕有线圈线90的端部的第一端子部80a不易变位。因此,不会对线圈线90的端部施加过大的张力,因此线圈线90 不易产生断线。并且,能够在将马达1(指针式的计量仪)装设于车辆时,抑制振动所导致的第一端子部80a变位。
并且,在骨架本体70中,支承部785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中继部82中的至少中继部82与第二延伸部83之间的弯曲部86。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785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整个中继部82。因此,通过骨架本体70的支承部785可靠地承受对第二延伸部83施加的负载,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二延伸部83以及中继部82朝向Z方向的一侧Z1变位。
并且,端子销8a被容纳在槽781的内部,并利用所述槽781的侧壁部786、787构成从与Z方向以及X方向这两个方向相交的Y方向的两侧与中继部82接触并限制中继部82朝向Y方向变位的壁部。因此,能够防止端子销8绕第一延伸部81旋转等。并且,由于中继部82被容纳在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槽781内,因此能够从Z方向的另一侧Z2插入中继部82,从而将端子销8安装于骨架主体70。并且,由于第一延伸部81被压入到骨架本体70中的沿Z方向延伸的贯通孔782内,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端子销8安装于骨架本体70。端子销8b也是这种结构。
并且,在骨架本体70的主体部71的内表面形成有沿主体部7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凸部710。因此,凸部710与定子铁芯60的突极61f抵接,由此能够抑制突极61f在主体部71的内部不慎变位。
(其他实施方式)
图6(a)、图6(b)为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观察到的应用本发明的马达1的其他线圈骨架7的说明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端子销8a的中继部82容纳于槽781,但如图6(a)、图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骨架本体70形成槽781,而是使贯通孔782在第二沿部73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面730开口。因此,端子销8a的中继部82沿着第二沿部73的端面730延伸。因此,利用第二沿部73的端面730构成了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端子销8a的中继部82的支承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骨架本体70形成台阶部791,而是使贯通孔792在第二沿部73的端面730开口。因此,端子销8b的中 继部82沿着第二沿部73的端面730延伸。因此,利用第二沿部73的端面730构成了从Z方向的一侧Z1支承端子销8b的中继部82的支承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可在中继部82的两侧设置由突起构成的壁部,来防止端子销8(端子销8a、8b)旋转。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支承部785或端面730(支承部)来支承端子销8的整个中继部82,但也可采用支承部支承弯曲部86等的中继部82的一部分的结构。并且,也可采用在骨架本体70形成凸状的支承部,并利用凸状的支承部支承弯曲部86等的中继部82的一部分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压入将端子销8安装于骨架本体70,但也可在成型骨架本体70时,嵌件成型端子销8来制造线圈骨架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马达为转子5位于定子6的内侧的结构,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转子5位于定子6的外侧的马达。这种情况下,突极61形成为从定子铁芯60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磁铁50的内周面(周面)对置的结构。

线圈骨架以及马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线圈骨架以及马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线圈骨架以及马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圈骨架以及马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圈骨架以及马达.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线圈骨架以及马达,即使对被骨架本体保持的端子销施加朝向端子销延伸方向的一侧的负载,也能够抑制端子销变位。在马达中,线圈骨架包括具有卷绕有线圈线的筒状的主体部的绝缘性骨架本体和被骨架本体保持的端子销。端子销具有沿Z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第一延伸部的Z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X方向弯曲的中继部以及从中继部的与第一延伸部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骨架本体具有从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