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式热交换器.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7894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62997.9

申请日:

2015.11.10

公开号:

CN105299960A

公开日:

2016.02.0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B 39/00申请日:20151110|||公开

IPC分类号:

F25B39/00

主分类号:

F25B39/00

申请人:

苏州海而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陆晨燕; 管祖光; 陈建旦

地址:

215168江苏省南京市吴中区吴中经济开发区澄湖东路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2245

代理人:

石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式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插入需散热的管道内,所述第一散热管包围需散热的管道,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需散热的管道均为弹簧状的螺旋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内外表面均设有波纹;在使用时,散热导热介质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以及所述第一散热管与需散热的管道之间流动。本发明的管道式热交换器结构简单、热交换效率高、可满足不同散热需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管道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插入需散热的管道内,所述第一散热管包围需散热的管道,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需散热的管道均为弹簧状的螺旋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内外表面均设有波纹;在使用时,散热导热介质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以及所述第一散热管与需散热的管道之间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散热的管道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对合形成,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外周设有向外延伸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散热管由第三管壁和第四管壁对合形成,所述需散热的管道的外周设有向外延伸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壁和第四管壁的第二连接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需散热的管道均为圆管。

说明书

管道式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设备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大都采用翅片式、板式或列管式热交换器,这些冷凝器或蒸发器的热交换通常采用水或空气为热交换介质。一般热交换器所要求的性能是热交换性能,但对于小型的冷凝器或蒸发器来说,因为用于处理的流量较小,往往热交换器尺寸也受到限制,这样就会使热交换器的能效比严重失衡,从而降低了热交换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热交换效率高、可满足不同散热需求的小型管道式热交换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道式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插入需散热的管道内,所述第一散热管包围需散热的管道,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需散热的管道均为弹簧状的螺旋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内外表面均设有波纹;在使用时,散热导热介质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以及所述第一散热管与需散热的管道之间流动。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需散热的管道均为圆管。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将热交换导热介质与需散热的管道从内外通过两个散热管进行散热,并将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需散热的管道均设置成弹簧状的螺旋管,提高了需散热的管道与导热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2)本发明可以使需散热的管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与两个散热管内导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或相反,从而可以相对调整本发明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效率,满足更多不同的需求。进一步地,两个散热管内的导热介质也可以选择流向相同或相反,甚至选择导热系数不同的导热介质,并结合调节导热介质的流速,可以满足更多的散热需求。

3)本发明在所述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内外表面均设有波纹,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需散热的管道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对合形成,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外周设有向外延伸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散热管由第三管壁和第四管壁对合形成,所述需散热的管道的外周设有向外延伸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壁和第四管壁的第二连接板。这样拆装方便,便于清洗维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管道式热交换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管道式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散热管1和第二散热管2,所述第二散热管2插入需散热的管道3内,所述第一散热管1包围需散热的管道3,所述第一散热管1、第二散热管2和需散热的管道3均为弹簧状的螺旋管;所述第一散热管1和第二散热管2的内外表面均设有波纹(图中未示出),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在使用时,散热导热介质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以及所述第一散热管与需散热的管道之间流动。

如图2所示,所述需散热的管道3由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对合形成,所述第二散热管2的外周设有向外延伸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散热管1由第三管壁和第四管壁对合形成,所述需散热的管道3的外周设有向外延伸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壁和第四管壁的第二连接板。这样拆装方便,便于清洗维护。

本实施例可以作以下改进:在第一散热管1和第二散热管2的两端均设置两个塑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4,两根导管插入密封圈,形成可互换使用的导热介质入口或导热介质出口。这样,通过密封圈将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部分成为柔性结构,不但可以防止导热介质外溢,而且能够避免刚性管道在运转时的轻微震动,从而避免产生共震危害。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管道式热交换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道式热交换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道式热交换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道式热交换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道式热交换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式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插入需散热的管道内,所述第一散热管包围需散热的管道,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需散热的管道均为弹簧状的螺旋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内外表面均设有波纹;在使用时,散热导热介质从所述第二散热管内以及所述第一散热管与需散热的管道之间流动。本发明的管道式热交换器结构简单、热交换效率高、可满足不同散热需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