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16527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2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20487.1

申请日:

2015.03.19

公开号:

CN104782536A

公开日:

2015.07.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日:20150319|||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发明人:

李成林; 胡炜; 赵斌

地址:

266100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7101

代理人:

杨秉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点是:养殖车间内设置上层的鱼类养殖池和下层的刺参养殖池,鱼类养殖池与刺参养殖池之间接管道,使鱼类养殖池流出的水可直接流入下层的刺参养殖池内,在刺参养殖池内投放刺参苗种,在鱼类养殖池内投放鱼类苗种,鱼类养殖日常管理完全按工厂化养殖规程进行,微流水或短时流水饲育,连续充氧,投喂期间停止向下层刺参供水,待排掉氨氮高的尾水再重新流水;养殖刺参与鱼类同步流水培育,投喂时停止流水4h;养殖鱼类和刺参均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混合投喂,并结合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的方法进行防病。本发明可有效降低刺参的饲料和用水成本,减少排放,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养殖方法为:
(1)养殖车间条件
养殖车间选择在无污染源、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养殖车间内设置上层的鱼类养殖池和下层的刺参养殖池,所述鱼类养殖池与刺参养殖池之间接管道;
(2)养殖方法
在养殖车间内的刺参养殖池内投放规格为40~100头/斤的刺参苗种1.3~1.8kg/m2;在养殖车间内的鱼类养殖池内投放30~40g/尾、体长6~7cm规格的鱼类苗种93-98尾/m2,鱼类养殖池流出的水直接流入下层的刺参养殖池内,刺参养殖水直接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养殖池塘内,经沉淀、净化后循环使用,鱼类养殖日常管理完全按工厂化养殖规程进行,微流水或短时流水饲育,连续充氧,水温17℃~18℃,日换水量100%~300%,每天上午冲刷池底,下午进行投喂,投喂期间停止向下层刺参供水,待鱼类摄食完毕后,排掉氨氮高的尾水再重新流水;养殖刺参与鱼类同步流水培育,每天上午排水、冲池、清除残饵粪便,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配合饲料投喂量较工厂化单养刺参减少10%~15%,饲料与海泥比例为1:10~15,投喂时停止流水4h,养殖鱼类和刺参均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混合投喂,并结合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方法进行防病。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车间外墙高60cm,养殖车间内下层的刺参养殖池为半埋式,刺参养殖池底距养殖车间上层的楼板距离为2m,刺参养殖池的规格为5m×5m×0.6m,有效养殖水深30cm~40cm;鱼类养殖池规格为5m×5m×0.4m,有效养殖水深为15cm~20cm,养殖车间上、下层养殖面积为1:1。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车间为一层,所示鱼类养殖池是在刺参养殖池基础上加建30cm深的上层水泥池用于养鱼,鱼类养殖池横跨在两个相邻的刺参养殖池上方中间位置,鱼类养殖池的四个角各设置1根支柱,4根支柱分别伸入下方的两个刺参养殖池内固定,鱼类养殖池的底面以两刺参养殖池相邻的池沿为中心,左右两边分别延伸覆盖下方两个刺参养殖池的1/3面积。

4.
  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态制剂为含活菌数15×109个的“NEM复合菌剂”,根据水温每月施用1~4次,每次连续施用3天,用量为2mg/L。

5.
  按照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是以黄芪、黄柏、大青叶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用量按饲料中所述藻粉与配合饲料质量的3%~5%添加,每20~30天添加1次,每次持续4~6天。

6.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是以黄芪、黄柏、大青叶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用量按饲料中所述藻粉与配合饲料质量的3%~5%添加,每20~30天添加1次,每次持续4~6天。

说明书

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养殖技术,具体来说是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是基于海水鲆鲽鱼类及刺参的工厂化养殖方法而提出的。工厂化养殖是一种利用建在有地下海水资源地区的养殖设施,并通过人为控制水温、溶解氧、盐度、水质等环境条件所进行的养殖方式。墙体由砖砌而成,棚顶为钢梁支架,上层覆盖1-3层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棚膜,水泥池面积一般从5m×5m~10m×10m不等,池深从0.4m~1m不等,地下井水的温度通常稳定在11℃~18℃。养鱼池通常为圆形或方形池四角抹成圆形以便池水能够循环流动,养参池内设置网笼、塑料大盆、专用波纹板框等做参瞧。目前,绝大多数的鲆鲽鱼类养殖户用水模式是非集约化的,循环水养殖所占比例不高于 9%,其中采用微流水模式养殖的约占总数70%,短时流水模式占 20%,养殖单产根据各地集约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差异通常在20~30kg/m2,刺参养殖单产通常为4~5kg/m2左右。
目前,我国的刺参和鲆鲽鱼类养殖在历经多年的鼎盛发展时期后,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利润率基本维持在10~20%左右的合理范围。此外,受沿海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影响,陆基工厂化养殖的规模拓展也已近饱和。
如何在不增加土地资源占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仅用较低的车间改造费实现单位土地面积养殖效益翻倍,有效降低刺参的饲料成本,同时还可实现养殖尾水的资源化重复利用,减少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本技术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充分利用养鱼车间的空间,实现养殖尾水的资源化重复利用,可有效降低刺参的饲料和用水成本,减少排放,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养殖方法为:
(1)养殖车间条件
养殖车间选择在无污染源、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养殖车间内设置上层的鱼类养殖池和下层的刺参养殖池,所述鱼类养殖池与刺参养殖池之间接管道。
(2)养殖方法
在养殖车间内的刺参养殖池内投放规格为40~100头/斤的刺参苗种1.3~1.8kg/m2;在养殖车间内的鱼类养殖池内投放30~40g/尾、体长6~7cm规格的鱼类苗种93-98尾/m2。鱼类养殖池流出的水直接流入下层的刺参养殖池内,刺参养殖水直接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养殖池塘内,经沉淀、净化后循环使用。鱼类养殖日常管理完全按工厂化养殖规程进行,微流水或短时流水饲育,连续充氧,水温17℃~18℃,日换水量100%~300%,每天上午冲刷池底,下午进行投喂,投喂期间停止向下层刺参供水,待鱼类摄食完毕后,排掉氨氮高的尾水再重新流水;养殖刺参与鱼类同步流水培育,每天上午排水、冲池、清除残饵粪便,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配合饲料投喂量较工厂化单养刺参减少10%~15%,饲料与海泥比例为1:10~15,投喂时停止流水4h。养殖鱼类和刺参均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混合投喂,并结合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方法进行防病。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养殖车间分为上下两层,养殖车间的外墙高为60cm,养殖车间内下层的刺参养殖池为半埋式,刺参养殖池底距养殖车间上层的楼板距离为2m,刺参养殖池的规格为5m×5m×0.6m,有效养殖水深30cm~40cm;鱼类养殖池规格为5m×5m×0.4m,有效养殖水深为15cm~20cm,养殖车间上、下层养殖面积为1:1。此方案适合新建养殖车间。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的养殖车间为一层,所示鱼类养殖池是在刺参养殖池基础上加建30cm深的上层水泥池用于养鱼,鱼类养殖池横跨在两个相邻的刺参养殖池上方中间位置,鱼类养殖池的四个角各设置1根支柱,4根支柱分别伸入下方的两个刺参养殖池内固定,鱼类养殖池的底面以两刺参养殖池相邻的池沿为中心,左右两边分别延伸覆盖下方两个刺参养殖池的1/3面积。此方案适合旧的养殖车间改造。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微生态制剂为含活菌数15×109个的“NEM复合菌剂”,根据水温每月施用1~4次,每次连续施用3天,用量为2mg/L。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是以黄芪、黄柏、大青叶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用量按饲料中所述藻粉与配合饲料质量的3%~5%添加,每20~30天添加1次,每次持续4~6天。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
(1)从养殖品种的生长情况来看,本发明养殖方法中上层鱼类养殖效果完全不受影响,与常规养殖无异,而刺参的养殖效果较常规工厂化单养刺参模式有较大提高,同规格参苗养殖相同时间后体重可多增长11%以上。一是因为鱼类养殖尾水的温度十分适宜刺参生长,二是尾水中含有的鱼类残饵及粪便等丰富的营养成份能够作为刺参很好的饲料。此外,刺参养殖水与鱼类养殖水同步微流水或短时流水饲育也可使刺参养殖环境较常规工厂化单养模式有较大改善,促进了刺参的生长。
(2)从经济效益来看,通过一水多用,本发明养殖方法中的用电、用水、占地、人工成本与单养鱼类的成本相当,节省了单养刺参的成本,刺参饲料成本也可降低约10%~15%,仅用较少的车间改造费用即可实现养殖效益的成倍提升,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产业大环境下,该模式将具有极大地推广开发潜力。
(3)从生态效益来看,本发明养殖方法中养殖用水除在室内实现“鱼→参”的重复利用外,室内的刺参养殖水直接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养殖池塘内,经沉淀、净化后再度利用,不仅可增加养殖池塘中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还可起到调节池塘水温的作用,促进池塘内养殖品种的生长,非常符合养殖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中采用的新建养殖车间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发明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中采用的旧养殖车间改造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的实施例,具体养殖方法为:
(1)养殖车间条件
养殖车间选择在无污染源、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养殖车间内设置上层的鱼类养殖池5和下层的刺参养殖池1,所述鱼类养殖池5与刺参养殖池1之间接管道3。在刺参养殖池1内放置旧扇贝笼2或适量网片。
(2)养殖方法
在养殖车间内的刺参养殖池1内投放规格为40~100头/斤的刺参苗种1.3~1.8kg/m2;在养殖车间内的鱼类养殖池5内投放30~40g/尾、体长6~7cm规格的鱼类苗种93-98尾/m2。鱼类养殖池5流出的水直接流入下层的刺参养殖池1内,刺参养殖水直接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养殖池塘内,经沉淀、净化后循环使用。鱼类养殖日常管理完全按工厂化养殖规程进行,微流水或短时流水饲育,连续充氧,水温17℃~18℃,日换水量100%~300%,每天上午冲刷池底,下午进行投喂,投喂期间停止向下层刺参供水,待鱼类摄食完毕后,排掉氨氮高的尾水再重新流水;养殖刺参与鱼类同步流水培育,每天上午排水、冲池、清除残饵粪便,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配合饲料投喂量较工厂化单养刺参减少10%~15%,饲料与海泥比例为1:10~15,投喂时停止流水4h。养殖鱼类和刺参均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混合投喂,并结合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的方法进行防病。
上述微生态制剂为含活菌数15×109个的“NEM复合菌剂”,根据水温每月施用1~4次,每次连续施用3天,用量为2mg/L。
上述植物源免疫增强剂是以黄芪、黄柏、大青叶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用量按饲料中所述藻粉与配合饲料质量的3%~5%添加,每20~30天添加1次,每次持续4~6天。
上述养殖车间可以新建或在旧养殖车间基础上进行改造,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新建养殖车间:参见图1,养殖车间分为上下两层,外墙6高度为60cm,在外墙6上有弧形顶棚。养殖车间内下层的刺参养殖池1为半埋式,刺参养殖池1底距养殖车间上层的楼板4距离为2m,刺参养殖池1的规格为5m×5m×0.6m,有效养殖水深30cm~40cm;鱼类养殖池5规格为5m×5m×0.4m,有效养殖水深为15cm~20cm,养殖车间上、下层养殖面积为1:1。鱼类养殖池5与刺参养殖池1之间接管道3。
旧的养殖车间改造:参见图2,旧养殖车间只有一层,在外墙6上有弧形顶棚。养殖车间地面上排列设置刺参养殖池1,本发明的鱼类养殖池5是在刺参养殖池1基础上加建30cm深的上层水泥池用于养鱼。鱼类养殖池5横跨在两个相邻的刺参养殖池1上方中间位置,呈“品”字形排列,鱼类养殖池5的四个角各设置1根支柱7,4根支柱7分别伸入下方的两个刺参养殖池1内固定。鱼类养殖池5的底面以两刺参养殖池1相邻的池沿为中心,左右两边分别延伸覆盖下方两个刺参养殖池1的1/3面积。图2所示,上层的鱼类养殖池5为6个,下层的刺参养殖池为8个,上层合计养殖面积与下层合计养殖面积之比为1:2。鱼类养殖池5与刺参养殖池1之间接管道3。
图2所示,为简化图面只在一个刺参养殖池1画出了一个旧扇贝笼2,实际上是在每个刺参养殖池1内放置旧扇贝笼2或适量网片。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参鱼立体养殖方法,其特点是:养殖车间内设置上层的鱼类养殖池和下层的刺参养殖池,鱼类养殖池与刺参养殖池之间接管道,使鱼类养殖池流出的水可直接流入下层的刺参养殖池内,在刺参养殖池内投放刺参苗种,在鱼类养殖池内投放鱼类苗种,鱼类养殖日常管理完全按工厂化养殖规程进行,微流水或短时流水饲育,连续充氧,投喂期间停止向下层刺参供水,待排掉氨氮高的尾水再重新流水;养殖刺参与鱼类同步流水培育,投喂时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