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4562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15855.2

申请日:

2014.12.01

公开号:

CN104776047A

公开日:

2015.07.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D 29/00申请日:20141201|||公开

IPC分类号:

F04D29/00

主分类号:

F04D29/00

申请人: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发明人:

玉冈健人; 福岛和彦

地址: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

优先权:

2014-004556 2014.01.14 JP; 2014-136254 2014.07.01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代理人:

李辉; 蔡丽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该送风风扇具有能够在与叶轮的相反侧的面与热源接触的热源接触部,侧壁部具有舌部,在由假想第一直线与假想第二直线划分出的四个区域内,将配置舌部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从第一区域朝叶轮的旋转方向侧依次设为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而且在将与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第一区域中朝向送风口与第二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三直线,将与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第三区域中与第一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四直线时,送风口至少位于第四区域,热源接触部与被假想第三直线、假想第四直线、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以及送风口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叠。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送风风扇,
其具有:
叶轮,其具有叶片支承部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叶片支承部呈圆环状并支承所述多 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并沿周向排列;
马达部,其使所述叶轮旋转;以及
机壳,其容纳所述叶轮,
所述送风风扇的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在相邻的所述多个叶片间存在将所述叶轮的上侧的空间同所述叶轮与 下板部之间的空间在轴向上连接的空间,
所述机壳具有:
所述下板部,其覆盖所述叶轮的下侧并且支承所述马达部;
侧壁部,其覆盖所述叶轮的侧方,且周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区域具有向送风风 扇的外部空间开放的至少一个开口;以及
上板部,其覆盖所述叶轮的上侧,并具有吸气口,
通过所述上板部、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下板部在所述叶轮的侧方构成送风口,
所述送风风扇具有能够在所述叶轮的相反侧的面与热源接触的热源接触部,
所述送风口包括所述上板部的边缘、所述侧壁部的作为所述开口的周向两端的一 对边缘、以及所述下板部的边缘中的最接近所述中心轴线的边缘,所述送风口为与所 述中心轴线平行的平面,
所述侧壁部具有突出到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叶轮之间的舌部,
在俯视时,将与所述送风口平行且与所述中心轴线相交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一 直线,将与所述送风口垂直且与所述中心轴线相交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二直线,
在由所述假想第一直线与所述假想第二直线划分的四个区域中,将配置所述舌部 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朝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侧依次设为第二区域、 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
而且将与所述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朝向所述送风口与 所述假想第二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三直线,
将与所述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所述第三区域中与所述假想第一直线平 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四直线时,
所述送风口至少位于所述第四区域,
所述热源接触部与被所述假想第三直线、所述假想第四直线、所述叶片支承部的 外周面以及所述送风口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板部以及侧壁部由导热系数为1.0W/(m﹒K)以上的材料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舌部的最接近所述假想第二直线的部位相对于所述假想第三直线位于所述 假想第二直线的相反侧。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部具有:
轴承部,其呈有底圆筒状;以及
轴,其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中,并相对于所述轴承部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热源接触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轴承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叶轮、所述轴承部以及所述轴的部件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1.0W/(m﹒K) 以上。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轴之间构成存在有润滑油的径向动压轴承部,
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径向间隙为5μm或比5μm小。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轴向长度为在所述轴承部中容纳有所述轴的区域的轴向 长度的一半以上。

8.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还具有推力部,该推力部呈包围所述轴的环状,并与所述轴承部在 轴向上对置,
在所述轴承部以及所述推力部的在轴向上相互对置的面之间的轴向间隙中构成 存在有润滑油的轴向动压轴承部,
所述轴向间隙的轴向尺寸为70μm或比70μm小。

9.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部还具有带盖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
所述转子保持架具有:
第一推力部,其从所述轴的上端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
环状筒部,其呈从第一推力部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环状,
所述下板部具有立起部,所述立起部呈具有孔的圆筒状,在该孔的内周面固定所 述轴承部,
所述立起部具有从上端朝向上方延伸的立起上筒部,
所述环状筒部的外周面隔着径向间隙与所述立起上筒部的内周面对置,
所述径向间隙的宽度为0.15mm或比0.15mm小。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接触部与所述第四区域在俯视时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热源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比所述叶片支承部的最外径靠径向内 侧的区域重叠。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热源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比所述多个叶片的外端靠径向内侧且 比所述叶片支承部的外端靠径向外侧的区域重叠。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板部以及所述侧壁部形成为一体。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板部具有能够容纳热源的热源容纳部。

15.
  一种具有壳体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扇,
所述壳体具有:
顶板,其代替所述送风风扇的上板部而覆盖送风风扇的上侧;
侧板,其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侧方;以及
底板,其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下方,
所述顶板具有所述吸气口。

说明书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风扇。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壳体内部的CPU等发热量较多。因此,发热对策 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发热对策的一种手段,可以在壳体内部设置送风风扇,从而进行 热量的排出。
近几年,随着电子设备的高机能化发展,电子设备内的温度也明显上升。因此, 需要一种以电子设备内的冷却为目的的冷却性能优异的送风风扇。在日本公开公报第 2001-111277号公开的风扇单元中,公开了一种结构:空气从送风叶片外周侧的排气 口排出,并向安装在设置于叶片外周侧的侧方位置的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送风,由此 直接冷却发热元件。
然而,伴随着近几年电子设备内的电子元件高密度化,存在只是对热源直接送风 得不到充分的排热效果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热源的送风风扇。
本发明所例示的第一方面为送风风扇,其具有叶轮、马达部以及机壳。送风风扇 的特征在于,叶轮具有叶片支承部以及多个叶片。叶片支承部呈支承多个叶片的圆环 状。多个叶片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并沿周向排列。马达部使叶轮旋转。 机壳容纳叶轮。叶轮在相邻的多个叶片之间存在将叶轮上侧的空间同叶轮与下板部之 间的空间在轴向上连接的空间。机壳具有下板部、侧壁部以及上板部。下板部覆盖叶 轮的下侧并且支承马达部。侧壁部覆盖叶轮的侧方,且其周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区 域具有朝向送风风扇的外部空间开放的开口。上板部覆盖叶轮的上侧,并具有吸气口。 由上板部、侧壁部以及下板部在叶轮的侧方构成送风口。送风风扇具有能够在叶轮的 相反侧的面与热源接触的热源接触部。送风口包括上板部的边缘、侧壁部的作为开口 的周向两端的一对边缘、以及下板部的边缘中的最接近中心轴线的边缘,送风口为与 中心轴线平行的平面。侧壁部具有突出到送风口与叶轮之间的舌部。在俯视时,将与 送风口平行且与中心轴线相交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一直线。将与送风口垂直且与中 心轴线相交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二直线。在由假想第一直线与假想第二直线划分出 的四个区域中,将配置舌部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从第一区域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侧 依次设为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将与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第 一区域中朝向送风口与第二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三直线。将与叶片 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第三区域中与第一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 四直线。送风口至少位于第四区域。
根据本发明所例示的第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热源的送风风扇。
本发明所例示的第二方面为一种具有壳体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的特征在 于,其具有第一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扇,壳体具有代替送风风 扇的上板部而覆盖送风风扇的上侧的顶板、位于送风风扇的侧方的侧板以及位于送风 风扇的下方的底板,顶板具有吸气口。
根据本发明所例示的第二方面,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热源的送风风扇。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 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热源的送风风扇。
附图说明
图1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剖视图。
图2为马达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3为套筒的剖视图。
图4为套筒的俯视图。
图5为套筒的仰视图。
图6为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7为从送风风扇取下上板部后的俯视图。
图8为示出送风风扇的变形例的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9为示出送风风扇的其他变形例的下板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10为示出送风风扇的其他变形例的下板部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马达部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 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并且,将平行于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 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为本发明所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 的送风风扇1为离心风扇,例如,在将为热源30的CPU或为其他发热体的电子元件 直接配置于送风风扇1的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中,送风风扇1用于CPU或电子元件 的冷却。送风风扇1具有叶轮11、马达部12以及机壳13。叶轮11从马达部12的旋 转部22向径向外侧延伸。叶轮11通过马达部12而绕中心轴线J1旋转。
叶轮11由导热性优良的树脂制成(以下,称为导热树脂),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 多个叶片112和支承多个叶片112的大致圆环状的叶片支承部111。叶片支承部111 的内周面固定于马达部12的旋转部22。多个叶片112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从叶片支 承部11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叶片支承部111以及多个叶片112通过树脂的注 塑成型而构成为一体连接的部件。叶轮11也可以由铝形成。热源30的热量经由机壳 13、马达部12传递至叶轮11。通过叶轮11的旋转能够散热。在叶轮11为导热树脂 的情况下,其与铝相比比重较小,因此能够达到高速旋转。由此,风量增加,冷却特 性提高。导热树脂优选为含有金属制填料的树脂,能够使冷却特性提高。另外,叶轮 11的导热系数优选为1.0W(m﹒K)以上。更优选的是,叶轮11的导热系数为3.0W (m﹒K)以上。
在送风风扇1中,通过利用马达部12使叶轮1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产 生空气流。
机壳13容纳马达部12以及叶轮11。机壳13具有上板部131、安装板132(以 下,称为下板部132)以及侧壁部133。上板部131为由金属形成的大致板状的部件。 上板部131位于马达部12以及叶轮11的上方,并覆盖叶轮11的上侧。上板部131 具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吸气口151。吸气口151在轴向上与叶轮1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马达部12的全部重叠。吸气口151呈贯通中心轴线J1的大致圆形。在相邻排列的至 少一对叶片112之间,形成将叶片112的轴向上侧的空间同叶片112与下板部132之 间的空间在轴向上相连的流路。流路与下板部132的上表面对置地开口。由此,从吸 气口151吸入的空气穿过叶轮11的叶片112与叶片112之间,穿向下板部132。下 板部132与热源30热接触。通过下板部132与热源30热接触,热源30的热量被传 递至下板部132。也就是说,从吸气口151吸入的空气穿过叶轮11的叶片112与叶 片112之间,穿向下板部132,从而风吹向下板部132,提高了冷却特性。
下板部132为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大致板状的部件。下板部132 位于马达部12以及叶轮11的下方,并支承马达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板部132 为铝制。这种情况下,通过下板部132能够散热。另外,下板部132的材料也可以为 铜、铝合金、铁、铁基合金(包括SUS,不锈钢)或者导热树脂。
送风风扇1具有能够在叶轮11所在的面的相反面与热源30接触的热源接触部 10。热源30为CPU或其他为发热体的电子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30的上表 面与下板部132的下表面热接触。在热源30与下板部132之间密接地介入有为热源 30的一部分的散热片和润滑脂等导热部件,通过该导热部件使热源30与下板部132 的下表面热接触。另外,如后所述,热源接触部10也可以位于下板部132以外的位 置。
侧壁部133由树脂形成。侧壁部133覆盖叶轮11的侧方。即,侧壁部133从径 向外侧包围多个叶片112。上板部131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于侧壁部133的上端部。 侧壁部133的下端部通过嵌件成型而与下板部132相紧固。侧壁部133从中心轴线 J1方向观察呈大致U字形,并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作为排气口的送风口153。更 详细地说明的话,在侧壁部133的开口的上下分别配置有上板部131和下板部132。 送风口153包括上板部131的边缘、侧壁部133的作为开口的周向两端的一对边缘、 以及下板部132的边缘中的离中心轴线J1最近的边缘,且送风口153为与中心轴线 J1平行的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上板部131、下板部132以及侧壁部133的开口 包围的部位为送风口153。侧壁部133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以外的手法进行设置,还 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并且关于上板部131以及下板部132相对于侧壁部133 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内容。
图2为马达部12附近的剖视图。马达部12为外转子型。马达部12具有静止部 21以及旋转部22。静止部21具有轴承部23、下板部132、定子210以及电路板25。
轴承部23配置在比定子21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轴承部23具有套筒231以及轴 承壳232。套筒23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套筒231为金属的烧结 体。套筒231中浸渍有润滑油。在套筒23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且循环有润 滑油的多个循环槽275。多个循环槽275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轴承壳232呈有底大 致圆筒状,由壳圆筒部241以及帽242构成。壳圆筒部24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 的大致圆筒状,并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套筒231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壳圆筒部241 的内周面。轴承壳232由金属形成。帽242固定于壳圆筒部241的下端部。帽242 封堵壳圆筒部241的下部。套筒231也可以通过粘接剂以外的方式来固定,例如,可 以通过压入固定于壳圆筒部241的内周面。套筒231与轴承壳232也可以由金属以外 的导热性优良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导热树脂或黄铜形成。
下板部132在径向内侧具有立起部1321。立起部1321为大致环状的部件。壳圆 筒部241的外周面的下方区域,即,轴承壳232的外周面的下方区域通过粘接或压入 而固定在立起部1321的内周面。另外,轴承壳232与立起部1321之间的固定也可以 同时使用粘接以及压入两种方法。
定子210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件。定子210具有定子铁芯211 以及构成在定子铁芯211上的多个线圈212。定子铁芯211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硅钢板 而形成。定子铁芯211具有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1a以及从铁芯背部211a向径向 外侧突出的多个齿211b。多个线圈212通过将导线分别缠绕在多个齿211b上而构成。 在定子210的下方配置电路板25。线圈212的引出线与电路板25电连接。电路板25 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
旋转部22具有轴221、推力板224、转子保持架222以及转子磁铁223。轴221 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配置。
如图1所示,转子保持架22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带盖大致圆筒状。转子 保持架222具有为筒部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盖部222c以及第一推力部222d。磁 铁保持圆筒部222a、盖部222c以及第一推力部222d为一体连接的部件。第一推力 部222d从轴22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盖部222c从第一推力部222d向径向外 侧扩展。上板部131位于盖部222c以及第一推力部222d的上方。盖部222c的下表 面为包围轴221的大致环状的面。如图2所示,第一推力部222d与套筒231的上表 面231b以及壳圆筒部241的上表面在轴向上对置。
推力板224具有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大致圆盘状的部位。推力板224固定于轴221 的下端部,并从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推力板224被容纳在由套筒231的下表面 231c、帽242的上表面以及壳圆筒部241的内周面的下部构成的板容纳部239内。推 力板224的上表面为包围轴221的大致环状的面。推力板224的上表面与套筒231 的下表面231c对置,即与在板容纳部239中朝向下方的面在轴向上对置。以下,将 推力板224称为“第二推力部224”。并且,第二推力部224的下表面与轴承壳232 的帽242的上表面对置。轴221被插入于套筒231中。推力板224也可以构成为与轴 221一体连接的部件。推力板224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
轴221构成为与转子保持架222一体连接的部件。轴221以及转子保持架222 通过对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即,盖部222c与轴221相连续。轴221也可 以与转子保持架222由分体的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轴221的上端部固定于转子 保持架222的盖部222c。并且,如图1所示,在转子保持架222的从盖部222c的径 向外侧的端部向轴向下侧延伸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内周面上固定转子磁铁223。 轴22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
如图2所示,转子保持架222还具有从第一推力部222d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 大致环状的环状筒部222b。以下,将环状筒部222b称为“转子圆筒部222b”。在转 子保持架222中,转子圆筒部222b位于比定子21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转子圆筒部 222b位于轴承壳232的径向外侧,转子圆筒部222b的内周面与壳圆筒部241的上部 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在转子圆筒部222b的内周面与壳圆筒部241的外周面之间 构成密封间隙35。在密封间隙35中构成润滑油的界面所在的密封部35a。
图1所示的叶片支承部111的内周面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22的磁铁保持圆筒部 222a的外周面,多个叶片112位于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外周面的外侧。轴221的 上端部借助于转子保持架222固定于叶轮11。叶轮11也可以构成为与转子保持架222 一体连接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轴221的上端部直接固定于叶轮11。
转子磁铁223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如前文所述,转子磁铁223 固定于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23配置在定子210的径向外侧。
如图2所示,立起部1321具有从上端向上方延伸的立起上筒部1321a。转子圆 筒部222b的外周面隔着径向间隙(以下,称为微小间隙231d)与立起上筒部1321a 的内周面对置。由此,能够抑制该微小间隙231d处的气体的出入。其结果是,能够 抑制润滑油从密封部35a蒸发。微小间隙231d的径向宽度为0.15mm或比0.15mm小。 更优选的是,微小间隙231d的径向宽度为0.10mm或比0.10mm小。
图3为套筒231的剖视图。在套筒231的内周面231a的上部以及下部设置有由 多个人字形的槽构成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1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2。并且,图 4为套筒231的俯视图。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b设置有由多个螺旋形状的槽构成 的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3。并且,图5为套筒231的仰视图。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 设置有螺旋形状的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4。
图6为轴承部23附近的剖视图。在轴22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231a之 间构成径向间隙31。径向间隙31具有第一径向间隙311以及位于比第一径向间隙311 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径向间隙312。在轴22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231a中 的设置有图3中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1的部位之间,构成第一径向间隙311。在第 一径向间隙311中存在有润滑油。并且,在轴22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231a 中的设置有图3中的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2的部位之间,构成第二径向间隙312。在 第二径向间隙312中存在有润滑油。第一径向间隙311以及第二径向间隙312构成使 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的径向动压轴承部31a。轴221在径向上被径向动压轴承部31a 支承。径向间隙31的径向宽度为5μm或比5μm小。更优选的是,径向间隙31的 径向宽度为3μm或比3μm小。
推力部(省略图示)具有作为上侧的推力部的第一推力部222d以及作为下侧的 推力部的第二推力部224。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b的设置有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3 的部位与第一推力部222d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一轴向间隙34。在第一轴向间隙34 中存在有润滑油。第一轴向间隙34构成使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的上轴向动压轴承部 34a。第一推力部222d在轴向上被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支承。第一轴向间隙34的 轴向宽度为70μm或比70μm小。更优选的是,第一轴向间隙34的轴向宽度为45μm 或比45μm小。
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的设置有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4的部位与第二推力部 224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二轴向间隙32。在第二轴向间隙32中存在有润滑油。第二 轴向间隙32构成使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的下轴向动压轴承部32a。第二推力部224 在轴向上被下轴向动压轴承部32a支承。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与下轴向动压轴承部 32a通过循环槽275连通。
在轴承壳232的帽242的上表面与第二推力部224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三轴向间 隙33。第三轴向间隙33也可以使位于帽242的上表面与第二推力部224的下表面之 间的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
在马达部12中,密封间隙35、第一轴向间隙34、径向间隙31、第二轴向间隙 32以及第三轴向间隙33成为一个相互相连的袋结构,在袋结构中润滑油连续存在。 在袋结构中,只在密封间隙35形成润滑油的界面。
在马达部12中,由图2所示的轴221、第一推力部222d、从第一推力部222d 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转子圆筒部222b、第二推力部224、轴承部23、立起部1321 以及润滑油构成作为轴承装置的轴承机构4。以下,将轴221、第一推力部222d、转 子圆筒部222b、第二推力部224、轴承部23以及立起部1321作为轴承机构4的一部 分进行说明。在轴承机构4中,轴221、第一推力部222d以及第二推力部224隔着 润滑油相对于轴承部23旋转。
在马达部12中,通过向定子210提供电力,在转子磁铁223与定子210之间产 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转矩。通过图1所示的轴承机构4,旋转部22以及叶轮11 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通过叶轮11的旋转,空 气从吸气口151被吸引至机壳13内,并被从送风口153送出。
图7为从送风风扇1卸下上板部131后的俯视图。侧壁部133具有突出到送风口 153与叶轮11之间的舌部134。将舌部134所在的区域作为最上游时,通过叶轮11 的旋转,空气从上游朝向下游沿旋转方向流动。也就是说,舌部134为最上游,送风 口153为最下游。在俯视时,将与送风口153平行且与中心轴线J1相交的假想直线 设为假想第一直线41。将与送风口153垂直且与中心轴线J1相交的假想直线设为假 想第二直线42。在被假想第一直线41和假想第二直线42划分出的四个区域内,将 配置有舌部134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51、从第一区域51朝向叶轮11的旋转方向侧 依次设为第二区域52、第三区域53以及第四区域54。而且,将与叶片支承部111的 外周面相切、并在第一区域51中朝向送风口153与假想第二直线42平行地延伸的假 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三直线43。将与叶片支承部111的外周面相切、并在第三区域53 中与假想第一直线41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四直线44。送风口153至少 位于第四区域54。热源接触部10与被假想第三直线43、假想第四直线44、叶片支 承部111的外周面以及送风口153包围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五区域55)的一部分重 叠。
如前所述,通过叶轮11旋转,空气沿旋转方向从上游流向下游。此时,舌部134 成为最上游,送风口153成为最下游。也就是说,从舌部134朝向送风口153空气的 温度变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从热源30传递至下板部132的热量被通过叶 轮11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带走。也就是说,气流的温度随着沿气流的方向朝向下游 侧而变高。空气的流动大致划分为两条路。第一条为如上所示的从舌部134向送风口 153流动的周向的气流。第二条为从吸气口151沿叶片112流向侧壁部133的径向的 气流。在第二条气流中,空气从径向内侧向外侧带走热量。并且,由于叶片112的圆 周速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快,因此叶轮11周围的气流在径向外侧即在侧壁部133 附近最快。也就是说,利用气流实现的强制冷却的效果在下板部132的侧壁部133附 近最好。并且,热量具有易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特性。由此,从热源30传递出的热 量随着朝向下板部132的侧壁部133附近而变得易被传递。由于下板部132具有热容, 且散热性最好的部位位于径向外侧,因而热量易向径向外侧扩展。而且,在第一条气 流中,由于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气流的流速变快,因此在下游侧冷却性好。接下来,对 第一条气流进行说明。由于离心风扇随着朝向下游而流速变快,因此热量的移动量也 变多。也就是说,送风口153附近流速最快,从下板部132散热的散热性也变高。
在此,由于热源接触部10位于第五区域55,因此第五区域55处的下板部132 的温度变高。另外,由于在除第五区域55以外的区域中,下板部132的温度低,因 此通过的气流的温度也低。除第五区域55以外的区域为包括舌部134的上游区域, 这些低温的气流通过第五区域55。因此,通过使热源接触部10位于第五区域55,能 够使通过第五区域55的气流温度降低,从而提高冷却特性。在俯视时,热源接触部 10的至少一部分与比叶片支承部111的外端靠径向内侧的区域重叠。也就是说,即 使在位于叶片支承部111的轴向下方的区域的下侧配置热源30时,热量也被传递至 第五区域55的下板部132,能够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在第五区域55无法散出的热 量易传递至其他部位,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冷却特性。并且,在俯视时,优选热源接触 部10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五区域55中的比多个叶片112的外端靠径向内侧的区域重 叠。通过将多个叶片112与热源30配置成在俯视时重叠,从叶片112与叶片112之 间穿过的气流通过下板部132的热源接触部10。即,热源30的热量传递至下板部132, 直接地被气流带走。因此,传递至下板部132的热源30的热量借助于穿过叶片112 与叶片112之间的气流而有效地被从送风口153排出。并且,在轴承部23与热源接 触部10在轴向上重叠配置的情况下,如后所述,来自热源30的热量传递至轴承部 23,并被从叶轮11散出。也就是说,来自热源30的热量不止从下板部132向径向外 侧高效地热传递,还传递至轴承部23,是优选的热源配置。
而且,优选热源接触部10与第四区域54在俯视时至少有一部分重叠。上述第一 条气流随着朝向送风口153流速变快。并且,流速越快,空气的压力越低。空气具有 易向压力低侧大量流动的特性。也就是说,第二条气流在第四区域54风量变多。因 此,在第四区域54风量变多,从下板部132散出的散热量也变多。
优选热源接触部10在俯视时与轴承部23重叠,且该热源接触部10的一部分延 伸到第四区域54。从热源30传递至下板部132的热量在传递至轴承部23的同时, 易向下板部132中最被强制冷却的第四区域54进行热传递,从而散热特性提高。并 且,即使在热源接触部10与比叶片支承部111的最外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在俯视时 至少有一部分重叠的状态下,从热源30传递至下板部132的热量也容易高效地被散 出。这种情况下,热量易传递至轴承部23,从而易于充分发挥从轴承部23散热的散 热特性。而且,没有从轴承部23散出的热量被热传递至下板部132。比叶片支承部 111的最外径靠径向外侧的区域为通过叶轮11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流动的区域。也 就是说,传递至下板部132的热量从下板部132的轴承部23附近呈放射状传递,在 到达了比叶片支承部111的最外径靠外侧的阶段,开始散热。在流速和风量高的区域 也就是在第四区域54散热量最多,而通过在该位置配置热源接触部10,易于呈放射 状进行热传递。因此,不止是在热源30的特定部位散热,整体均同样地散热。
下板部132以及侧壁部133由导热系数为1.0W/(m﹒K)以上的材料构成。由 此,从热源30散出的热量能够高效地传递至下板部132。
舌部134的最接近假想第二直线42的部位相对于假想第三直线43位于假想第二 直线42的相反侧。也就是说,由于送风口153还位于第一区域51,因而能够形成更 宽的送风口153。因此,能够在下板部132的大范围内对从热源30传递至下板部132 的热量进行冷却。
构成叶轮11、轴承部23以及轴221的部件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1.0W/(m﹒K)以 上。通过用上述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形成叶轮11、轴承部23以及轴221,能够将下板 部132的热量经由轴承部23与轴221中的任意一个传递至叶轮11。并且,通过送风 风扇1的旋转,传递至叶轮11的热量被散出,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润滑油的导热系数一般为1.0W/(m﹒K)以下。但是,由于径向间隙31、轴向 间隙34以及径向间隙的尺寸小,因而从下板部132传来的热量经由旋转部22与静止 部21之间的微小间隙传递至叶轮11。由此,热量从热源30传递至叶轮11,通过叶 轮11的旋转热量能够散出,从而提高了冷却特性。
如前所述,径向间隙31的径向宽度为5μm或比5μm小。更优选的是,径向间 隙31的径向宽度为3μm或比3μm小。由于径向间隙31的径向尺寸小,从下板部132 传递来的热量经由轴221与轴承部23之间的微小间隙传递至叶轮11。由此,热量从 热源30传递至叶轮11,通过叶轮11的旋转热量能够散出,从而提高了冷却特性。
径向动压轴承部31a的轴向长度为在轴承部23中容纳有轴221的区域的轴向长 度的一半以上。由于形成微小间隙的区域大,因而热量变得更易从轴承部23传递至 轴221。由此,热量能够更好地从热源30传递至叶轮11,叶轮11的旋转所致的散热 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特性。
马达部12具有在轴承部23以及推力部(省略图示)的在轴向上相互对置的面之 间的轴向间隙(省略图示)中存在有润滑油的轴向动压轴承部(省略图示)。轴向间 隙的轴向尺寸为70μm或比70μm小。通过形成为微小间隙的轴向间隙(省略图示), 热量易于从套筒231传递至轴221。由此,热量能够更好地从热源30传递至叶轮11, 叶轮11的旋转所致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特性。更具体地 说,第一轴向间隙34的轴向尺寸为70μm或比70μm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推力部(省略图示)为第一推力部222d,但推力部也可以是第二推力部224。并且,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间隙(省略图示)为第一轴向间隙34,但也可以是第二轴向 间隙32。更优选的是,轴向间隙(省略图示)的轴向尺寸为45μm或比45μm小。
如图2所示,微小间隙231d的径向宽度为0.15mm或比0.15mm小。更优选的是, 微小间隙231d的径向宽度为0.10mm或比0.10mm小。由于转子圆筒部222b的外周 面与立起部1321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小,因此从下板部132传递来的热量经由 旋转部22与静止部21之间的微小间隙而传递至叶轮11。由此,热量能够更好地从 热源30传递至叶轮11,叶轮11的旋转所致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提 高了冷却特性。
图8为表示送风风扇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轴承部23附近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热源接触部10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轴承部23。更具体地说, 热源30a也可以位于帽242的下表面以及壳圆筒部241的下表面。通过使热源30a的 至少一部分位于轴承部23的至少一部分,热量易于从轴承部23传递至下板部132。 传递至下板部132的热量通过送风风扇1的旋转而被散出,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图9为表示送风风扇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变形例的下板部132b附近的 剖视图。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与优选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相同。在变形例中,下板 部132b与侧壁部133b由一体的部件构成。通过使下板部132b与侧壁部133b由一体 的部件构成,从热源(省略图示)散出的热量更高效地传递至下板部132b以及侧壁 部133b双方。由于叶轮11b的风以较快的流速吹向下板部132b的径向最外端以及侧 壁部133b的内周面,下板部132b的径向最外端以及侧壁部133b的内周面能够高效 地排出存在于下板部132b以及侧壁部133b表面的热量。
另外,下板部132b为导热树脂,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于由金属构成的侧 壁部133b。通过用树脂来形成下板部132b,既能够形成复杂的形状,还能够实现制 造成本的削减。
图10为表示送风风扇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变形例的下板部132c的仰视 图。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优选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相同。下板部132c在下表面具 有能够容纳热源30c的热源容纳部50c。由于下板部132c具有热源容纳部50c,因而 热源30c与送风风扇1c的相对定位变得容易。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下板部 132c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向轴向上方凹陷而构成热源容纳部50c,但不限于此。例如, 也可以使板状的下板部132c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向轴向下方突出来形成热源容纳部 50c。另外,优选热源容纳部50c位于多个叶片112c的外周端与叶片支承部111c的 外周端之间的区域。通过使热源容纳部50c位于多个叶片112c的外周端与叶片支承 部111c的外周端之间的区域,从吸气口151吸入的空气穿过叶轮11c的叶片112c与 叶片112c之间而穿向下板部132c。由于热源30c位于多个叶片112c的下方,因此风 吹向热源接触部10c,从而提高了冷却特性。另外,在图10中,用假想线表示多个 叶片112c以及叶片支承部111c。
送风风扇1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多个叶片112既可均等地配置,也可不均等地配置。并且,也可以存在两个以上 周向宽度相互不同的流路。
马达既可以是轴旋转型也可以是轴固定型。并且,马达既可以是外转子型也可以 是内转子型。
在轴承机构4中,也可以不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而只构成至少一个轴向动压轴 承部。
轴承壳232不一定必须由一个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在以中心轴线J1为 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壳圆筒部的下端部固定大致圆板状的帽242,来构成有底大致圆 筒状的轴承壳232。这种情况下,壳圆筒部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帽242覆盖套筒 231的下表面。并且,轴承部23不一定必须为将套筒231插入到轴承壳232中的结 构,轴承部23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
下板部132与立起部1321也可以由分体的部件形成。这种情况下,立起部1321 的外周面固定于下板部132的孔部。立起部1321通过对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 成。另外,立起部1321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材料形成。例如,由导热树脂形成。
在送风风扇1中,吸气口151可以只设置在上板部131以及下板部132中的一方。 换言之,在送风风扇1中,只要上板部131或下板部132包含吸气口151即可。在送 风风扇1中,也可以从机壳13中省略上板部131。这种情况下,在安装送风风扇1 的笔记本式PC的壳体上固定侧壁部133的上端部,且叶轮11的上侧被该壳体覆盖。 即,笔记本式PC壳体的一部分成为上板部131。换言之,笔记本型PC的壳体具有 代替送风风扇1的上板部131来覆盖送风风扇的上侧的顶板、位于送风风扇1的侧方 的侧板以及位于送风风扇1的下方的底板,顶板具有吸气口151。具有上述送风风扇 1的电子设备能够高效地抑制热源30的发热,从而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的 维持以及长寿命。
本发明所涉及的送风风扇能够用于笔记本式PC以及台式PC的壳体内部的设备 的冷却、其他设备的冷却以及对各种对象物提供空气等。而且,也能够用于其他用途。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 适当组合。
根据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可认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超出本 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变形和变更是明显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唯一地由本权利要求书 决定。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该送风风扇具有能够在与叶轮的相反侧的面与热源接触的热源接触部,侧壁部具有舌部,在由假想第一直线与假想第二直线划分出的四个区域内,将配置舌部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从第一区域朝叶轮的旋转方向侧依次设为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而且在将与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第一区域中朝向送风口与第二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直线设为假想第三直线,将与叶片支承部的外周面相切、且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