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134616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0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42068.8

申请日:

2014.07.18

公开号:

CN104147404A

公开日:

2014.11.19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9申请日:20140718|||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9; A61P3/10; A61P25/02; A61K35/64(2006.01)N; A61K35/62(2006.01)N

主分类号:

A61K36/899

申请人:

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 范中有

发明人:

范中有; 赵峥; 任文; 赵留成; 陈红霞; 吕晓芹; 蒋居晨

地址: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建设中路14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代理人:

秦舜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纯中药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由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组成。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诸药合用,气阴两补,祛瘀通络,既有效控制了血糖,同时,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亦得到了改善,克服了单独应用西药而忽略并发症治疗的弊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之既治标又治本的整体观念。本发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62.5%。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首乌30g、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 玉米须15g、佩兰12g。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桑枝30g。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牛膝20g。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桂枝15g、细辛3g、制附子10g。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罂粟壳10g、蜈蚣2条。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川乌10g、草乌10g。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黄柏10g、知母10g、赤药30g。

说明书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纯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 
背景技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累计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并可单独或合并存在。初期多表现为肢体,尤其是双下肢远端的麻木、发凉或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并有乏力口渴、动则汗出等;中期以肢体末端麻木疼痛为主,并可伴有乏力、消瘦、脘腹胀闷等;晚期可有明显肢体疼痛、麻木、遇冷加重、二便不畅等。中医认为DPN由糖尿病久病入经络所致,基本病机在于气阴两虚,病延日久,气虚无力推动,阴虚无水难行舟,皆致血行瘀滞,气虚不化津,津停则痰生;阴虚津亏,炼液成痰,且痰瘀互生,终成痰瘀互结。血为阴,阴虚多血亏,阴血不足,经脉失养,常生内风,即“阴虚风动” 。故DPN的病机特点为“虚、瘀、痰、风”共同交织;致病之本为气阴两虚。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逐步升高。大约9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DPN,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2-3年内神经功能会迅速恶化,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在确诊时就已经存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现象,至少有25%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后25年之内会发生严重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表现为感觉障碍。临床可见对称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样、烧灼感,感觉过敏,呈手套样感觉,后期可表现为感觉减退、消失,发生糖尿病足,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是造成糖尿病足及截肢的最主要原因,可使截肢的危险升高1.7倍,如果已发生足畸形则危险性升高12倍,既往曾有足溃疡史的病人则截肢危险率上升36倍。目前在非创伤原因造成的截肢中50%-75%是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造成的,糖尿病人一旦发生神经病变,生命质量将受到严重损害,5-10年内死亡率可达25%-50%,有症状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出现后5-8年内死亡率为29%-44%,由于DPN的高发病率及严重的致残率,DPN的防治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可能与代谢障碍有关,与微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肌醇耗尽、脂质代谢失常等有关,后期表现为肌反射亢进,继而减弱或消失,音叉震动感减弱或消失。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减慢,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可引起脂类代谢紊乱,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组织营养不良,造成脱髓鞘改变,引发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久病消渴则正气亏虚,气虚无力推运血脉循行,渐致淤血阻络,脉络经气不通则出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其病理基础是气虚日久、血行凝滞、脉络痹阻,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故治疗上既又要活血通脉治其标,同时内治与外要益气养阴治其本相结合。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过程中,依据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的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胆固醇和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黏稠度和高凝状态,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调节了组织的氧供应和功能状态。 
然而,DPN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述,在临床上DPN的症状常常很难处理,西医治疗除控制血糖外,主要以B族维生素为主,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因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非常紧迫。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被认为是可以防治其慢性病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而非微弱的(单一)降糖,即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是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其综合防治效用,是多途径、多环节、多因素的,既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又有胰外作用。中医药目前的研究重点也体现了这种基本治疗观念,并获得了一定的疗效,因此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优势研究临床疗效可靠的DPN中药治疗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以益气健脾,养阴,活血祛瘀通络为治疗法则,提供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既可控制了血糖,同时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症状亦得到了改善。 
上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首乌30g、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  玉米须15g、佩兰12g。 
上述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的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在上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中黄芪、山药和茯苓益气健脾;其中,黄芪: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虚自汗,阴虚盗汗。山药:味甘、平、无毒,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茯苓: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制何首乌、黄精、葛根滋阴清热以润燥;其中,制何首乌: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和高血脂。黄精:具有补脾,润肺生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的功效。葛根:具有解热、消炎、抗菌、免疫作用、对心脑血管作用、 解痉作用、 抗凝血作用、 抗凝血作用。桃仁、当归、鬼箭羽、炙水蛭活血祛瘀通络,水蛭小剂量旨在活血,不在破血;其中,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 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鬼箭羽:破血,通经,杀虫;治经闭,症瘕,产后瘀滞腹痛,虫积腹痛。炙水蛭:味苦、咸,性平,有毒;主要作用是破血活瘀、散结。近代研究报到,水蛭含有水蛭素,能延缓和阻碍血液凝固,从而有抗凝血作用。桃树胶和雄蚕蛾具有养阴温阳之功;其中,桃树胶:味苦、平;主治,活血,益气,止渴;用于糖尿病,乳糜尿,小儿疳积。雄蚕蛾:雄蚕蛾体内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雄性激素含量丰富,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性功能效果显著。它含有丰富的细胞色素C、维生素B12、烟酸、a蜕皮酮及B-蜕皮酮等多种成分,其中脑激素对中老年人有极好的保健作用,服用一定量的脑激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真皮细胞分裂,控制特异性蛋白合成,达到延缓衰老的功效。玉米须、佩兰清中化湿,芳香悦脾以治湿热;其中,玉米须:中医认为,玉米须味甘性平,有利尿消肿、降血压、止血、利胆等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秋天,农民在收获玉米时,大多把玉米须扔掉,其实挺可惜的,殊不知它是治病良药。祖国医学认为,玉米须性味甘淡而平,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能,主治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和高血压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米须含大量硝酸钾、维生素K、谷固醇、豆固醇和一种挥发性生物碱。有利尿、降压、降血糖、止血、利胆等作用。与琼珍灵芝搭配能降血糖,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佩兰:主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洵。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现代药理研究,山药、黄精、葛根具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对抗糖尿病脂质过氧化损伤,增强细胞代谢,延缓细胞老化,同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减轻高凝状态;玉米须有降血糖和降压双重功能;诸药合用,气阴两补,祛瘀通络,既有效控制了血糖,同时,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亦得到了改善,克服了单独应用西药而忽略并发症治疗的弊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之既治标又治本的整体观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 
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2,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首乌30g、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  玉米须15g、佩兰12g。 
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3,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g、山药28g、茯苓18g、制何首乌28g、黄精18g、葛根18g、桃仁8g、归尾18g、鬼箭羽13g、炙水蛭1g、雄蚕蛾8g、桃树胶14g、玉米须13g、佩兰10g。 
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4,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2g、山药32g、茯苓22g、制何首乌32g、黄精22g、葛根22g、桃仁12g、归尾22g、鬼箭羽17g、炙水蛭5g、雄蚕蛾12g、桃树胶18g、玉米须17g、佩兰14g。 
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5,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病变在上肢的加桑枝3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6,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病变在下肢的加牛膝2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7,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畏寒肢冷加桂枝15g、细辛3g、制附子1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8,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疼痛剧烈加罂粟壳10g、蜈蚣2条;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9,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寒凝痛剧,手足厥冷加川乌10g、草乌1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实施例10,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局部有灼烧感加黄柏10g、知母10g、赤药3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 
效果验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e,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表现为双侧肢体(下肢多见)感觉异常,伴有痛觉过敏、疼痛,逐步发展为运动神经受累,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和瘫痪,是临床的疑难症之一,目前西医疗法尚不理想,我们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本发明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治疗DPN12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120例比较,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4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38~79岁(67.32±7.25)岁;糖尿病病程1年~40年,年均27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月~35年,平均26.25年。对照组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37~80岁(66.82±6.95)岁;糖尿病病程1年3月~38年,平均28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半月~34年,平均26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①1次或2次以上空服血糖≥7.0mmol/L;②1次或2次以上餐后2h血糖≥11.1mmol/L,尿糖多为阳性,半数以上伴有口干、多饮、多尿、消谷善饥、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确诊为2型糖尿病。同时符合神经病变诊断依据《实用神经病学》拟定:①四肢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隐痛、肢端乏力、闪击痛、灼痛、发凉、穿靴样、冰冻样、踏棉样等,或双足远端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②下肢膝、跟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③除外导致周围病变的其他病变。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进行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做好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治疗;同时使用弥可保注射液(日本卫生株式会社制造,国药准字J20130076)0.5mg肌注,每日1次治疗。
2.2治疗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外,使用本发明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治疗。本发明药物组成: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首乌30g  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玉米须15g、佩兰12g。病变在上肢的加桑枝30g;在下肢的加牛膝20g;畏寒肢冷加桂枝15g、细辛3g、制附子10g;疼痛剧烈加罂粟壳10g、蜈蚣2条;寒凝痛剧,手足厥冷加川乌10g、草乌10g;局部有灼烧感加黄柏10g、知母10g、赤药30g。两组均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2.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变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水平:α=0.05。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NCV>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膝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NCV<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膝反射无改善,肌电图MNCV无变化。
3.2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40例,无效15例,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43例,无效45例,有效率62.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两组比较ⅹ2=26.335,p=0.05
3.3两组MNCV及SNCV比较:治疗后两组MNCV及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比较(m/s, ±s)

注: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0.05。
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糖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HbAlc、TG、TC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Glu、HbAlc、TG、TC变化比较(mmol/L,±s)

注:两组治疗前后HbAlc、TG、TC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HbAlc、TG、TC相比,△p<0.05。
结论:观察本发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服用本发明中药治疗;对照组120例,弥可保注射液肌注,疗程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62.5%。治疗组在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调节血脂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发明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治疗DPN疗效满意。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47404A43申请公布日20141119CN104147404A21申请号201410342068822申请日20140718A61K36/899200601A61P3/10200601A61P25/02200601A61K35/64200601A61K35/6220060171申请人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地址473000河南省南阳市建设中路141号申请人范中有72发明人范中有赵峥任文赵留成陈红霞吕晓芹蒋居晨74专利代理机构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1117代理人秦舜生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57摘要本发明属于纯中药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治。

2、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由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组成。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诸药合用,气阴两补,祛瘀通络,既有效控制了血糖,同时,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亦得到了改善,克服了单独应用西药而忽略并发症治疗的弊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之既治标又治本的整体观念。本发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625。51INT。

3、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47404ACN104147404A1/1页21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

4、首乌30G、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玉米须15G、佩兰12G。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桑枝30G。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牛膝20G。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桂枝15G、细辛3G、制附子10G。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罂粟壳10G、蜈蚣2条。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川乌10G、草乌10G。8如权利要求1。

5、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特征是还包括黄柏10G、知母10G、赤药30G。权利要求书CN104147404A1/7页3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纯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背景技术00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累计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并可单独或合并存在。初期多表现为肢体,尤其是双下肢远端的麻木、发凉或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并有乏力口渴、动则汗出等;中期以肢体末端麻木疼痛为主,并可伴有乏力、消瘦、脘腹胀闷等;晚。

6、期可有明显肢体疼痛、麻木、遇冷加重、二便不畅等。中医认为DPN由糖尿病久病入经络所致,基本病机在于气阴两虚,病延日久,气虚无力推动,阴虚无水难行舟,皆致血行瘀滞,气虚不化津,津停则痰生;阴虚津亏,炼液成痰,且痰瘀互生,终成痰瘀互结。血为阴,阴虚多血亏,阴血不足,经脉失养,常生内风,即“阴虚风动”。故DPN的病机特点为“虚、瘀、痰、风”共同交织;致病之本为气阴两虚。0003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逐步升高。大约9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DPN,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23年内神经功能会迅速恶化,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在确诊时就已经存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现象,至少有25的糖尿。

7、病患者在确诊之后25年之内会发生严重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表现为感觉障碍。临床可见对称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样、烧灼感,感觉过敏,呈手套样感觉,后期可表现为感觉减退、消失,发生糖尿病足,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000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是造成糖尿病足及截肢的最主要原因,可使截肢的危险升高17倍,如果已发生足畸形则危险性升高12倍,既往曾有足溃疡史的病人则截肢危险率上升36倍。目前在非创伤原因造成的截肢中5075是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造成的,糖尿病人一旦发生神经病变,生命质量将受到严重损害,510年内死亡率可达2550,有症状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出现后58年内死。

8、亡率为2944,由于DPN的高发病率及严重的致残率,DPN的防治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可能与代谢障碍有关,与微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肌醇耗尽、脂质代谢失常等有关,后期表现为肌反射亢进,继而减弱或消失,音叉震动感减弱或消失。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减慢,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0005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可引起脂类代谢紊乱,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组织营养不良,造成脱髓鞘改变,引发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久病消渴则正气亏虚,气虚无力推运血脉循行,渐致淤血阻络,脉络经气。

9、不通则出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其病理基础是气虚日久、血行凝滞、脉络痹阻,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故治疗上既又要活血通脉治其标,同时内治与外要益气养阴治其本相结合。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过程中,依据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的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胆固醇和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黏稠度和高凝状态,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调节了组织的氧供应和功能状态。说明书CN104147404A2/7页40006然而,DPN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述,在临床上DPN的症状常常很难处理,西医治疗除控制血糖外,主要以B族维生素为主,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因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非常紧迫。中医药对2。

10、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被认为是可以防治其慢性病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而非微弱的单一降糖,即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是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其综合防治效用,是多途径、多环节、多因素的,既能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又有胰外作用。中医药目前的研究重点也体现了这种基本治疗观念,并获得了一定的疗效,因此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优势研究临床疗效可靠的DPN中药治疗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以益气健脾,养阴,活血祛瘀通络为治疗法则,提供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既可控制了血糖,同时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症状亦得到了改善。0008上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

11、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0009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首乌30G、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玉米须15G、佩兰12G。0010上述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的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

12、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11在上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中黄芪、山药和茯苓益气健脾;其中,黄芪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虚自汗,阴虚盗汗。山药味甘、平、无毒,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茯苓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制何首乌、黄精、葛根滋阴。

13、清热以润燥;其中,制何首乌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和高血脂。黄精具有补脾,润肺生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的功效。葛根具有解热、消炎、抗菌、免疫作用、对心脑血管作用、解痉作用、抗凝血作用、抗凝血作用。桃仁、当归、鬼箭羽、炙水蛭活血祛瘀通络,水蛭小剂量旨在活血,不在破血;其中,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

14、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鬼箭羽破血,通经,杀虫;治经闭,症瘕,产后瘀滞腹痛,虫积腹痛。炙水蛭味苦、咸,性平,有毒;主要作用是破血活瘀、散结。近代研究报到,说明书CN104147404A3/7页5水蛭含有水蛭素,能延缓和阻碍血液凝固,从而有抗凝血作用。桃树胶和雄蚕蛾具有养阴温阳之功;其中,桃树胶味苦、平;主治,活血,益气,止渴;用于糖尿病,乳糜尿,小儿疳积。雄蚕蛾雄蚕蛾体内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雄性激素含量丰富,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性功能效果显著。它含有丰富的细胞色素C、维生素B12、烟。

15、酸、A蜕皮酮及B蜕皮酮等多种成分,其中脑激素对中老年人有极好的保健作用,服用一定量的脑激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真皮细胞分裂,控制特异性蛋白合成,达到延缓衰老的功效。玉米须、佩兰清中化湿,芳香悦脾以治湿热;其中,玉米须中医认为,玉米须味甘性平,有利尿消肿、降血压、止血、利胆等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秋天,农民在收获玉米时,大多把玉米须扔掉,其实挺可惜的,殊不知它是治病良药。祖国医学认为,玉米须性味甘淡而平,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能,主治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和高血压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米须含大量硝酸钾、维生素K、谷固醇、豆固醇和一种挥发性生物碱。有利尿、。

16、降压、降血糖、止血、利胆等作用。与琼珍灵芝搭配能降血糖,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佩兰主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洵。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现代药理研究,山药、黄精、葛根具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对抗糖尿病脂质过氧化损伤,增强细胞代谢,延缓细胞老化,同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减轻高凝状态;玉米须有降血糖和降压双重功能;诸药合用,气阴两补,祛瘀通络,既有效控制了血糖,同时,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亦得到了改善,克服了单独应用西药而忽略并发症治疗的弊端,体现中。

17、医辨证论治之既治标又治本的整体观念。具体实施方式0012实施例1,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0013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14实施例2,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首乌30G、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

18、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玉米须15G、佩兰12G。0015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0016实施例3,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G、山药28G、茯苓18G、制何首乌28G、黄精18G、葛根18G、桃仁8G、归尾18G、鬼箭羽13G、炙水蛭1G、雄蚕蛾8G、桃树胶14G、玉米须13G、佩兰10G。0017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18实施例4,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62G、。

19、山药32G、茯苓22G、制何首乌32G、黄精22G、葛根22G、桃仁12G、归尾22G、鬼箭羽17G、炙水蛭5G、雄蚕蛾12G、桃树胶18G、玉米须17G、佩兰14G。0019制备及使用方法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450ML,分早晚2次服用。说明书CN104147404A4/7页60020实施例5,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病变。

20、在上肢的加桑枝3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21实施例6,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病变在下肢的加牛膝2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22实施例7,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

2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畏寒肢冷加桂枝15G、细辛3G、制附子1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23实施例8,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

22、014G;疼痛剧烈加罂粟壳10G、蜈蚣2条;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24实施例9,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寒凝痛剧,手足厥冷加川乌10G、草乌1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25实施例10,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其原料组份的重量配。

23、比为黄芪5862G、山药2832G、茯苓1822G、制何首乌2832G、黄精1822G、葛根1822G、桃仁812G、归尾1822G、鬼箭羽1317G、炙水蛭15G、雄蚕蛾812G、桃树胶1418G、玉米须1317G、佩兰1014G;局部有灼烧感加黄柏10G、知母10G、赤药30G;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50ML,分早晚2次服用。0026效果验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E,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表现为双侧肢体(下肢多见)感觉异常,伴有痛觉过敏、疼痛,逐步发展为运动神经受累,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和瘫痪,是临床的疑难。

24、症之一,目前西医疗法尚不理想,我们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本发明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治疗DPN12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120例比较,疗效满意。0027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4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3879岁(6732725)岁;糖尿病病程1年40年,年均27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月35年,平均2625年。对照组中男62说明书CN104147404A5/7页7例,女58例;年龄3780岁(6682695)岁;糖尿病病程1年3月38年,平均28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半月34年,平均。

25、26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002812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次或2次以上空服血糖70MMOL/L;1次或2次以上餐后2H血糖111MMOL/L,尿糖多为阳性,半数以上伴有口干、多饮、多尿、消谷善饥、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确诊为2型糖尿病。同时符合神经病变诊断依据实用神经病学拟定四肢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隐痛、肢端乏力、闪击痛、灼痛、发凉、穿靴样、冰冻样、踏棉样等,或双足远端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下肢膝、跟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除外导致周围病变的其他病变。00292治疗方法21对照组进行控制饮。

26、食,适量运动,做好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治疗;同时使用弥可保注射液(日本卫生株式会社制造,国药准字J20130076)05MG肌注,每日1次治疗。003022治疗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外,使用本发明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治疗。本发明药物组成黄芪60G、山药30G、茯苓20G、制何首乌30G、黄精20G、葛根20G、桃仁10G、归尾20G、鬼箭羽15G、炙水蛭3G、雄蚕蛾10G、桃树胶16G、玉米须15G、佩兰12G。病变在上肢的加桑枝30G;在下肢的加牛膝20G;畏寒肢冷加桂枝15G、细辛3G、制附子10G;疼痛剧烈加罂粟壳10G、蜈蚣2条;寒凝痛剧,手足厥冷加川乌。

27、10G、草乌10G;局部有灼烧感加黄柏10G、知母10G、赤药30G。两组均1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00312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变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0032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水平005。00333治疗结果31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NCV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膝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NCV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膝反。

28、射无改善,肌电图MNCV无变化。003432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40例,无效15例,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43例,无效45例,有效率62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0035表1两组疗效比较N()说明书CN104147404A6/7页8注两组比较26335,P00533两组MNCV及SNCV比较治疗后两组MNCV及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比较(M/S,S)注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

29、,005。0036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变化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HBALC、TG、TC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表3两组治疗前后GLU、HBALC、TG、TC变化比较(MMOL/L,S)注两组治疗前后HBALC、TG、TC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HBALC、TG、TC相比,P005。0037结论观察本发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服用本发明中药治疗;对照组120例,弥可保注射液肌注,疗程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625。治疗组在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调说明书CN104147404A7/7页9节血脂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发明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治疗DPN疗效满意。说明书CN10414740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