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织的造纸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织的造纸织物.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41707A43申请公布日20110504CN102041707ACN102041707A21申请号201010528228X22申请日2010102109013403220091023EPD21F7/0020060171申请人亨巴赫有限公司两合公司地址德国迪伦72发明人雷克斯巴雷特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代理人张建涛车文54发明名称机织的造纸织物57摘要本发明涉及机织的造纸织物。具体地,提供了一种造纸织物1、21、31、41,具有由第一线4、5、6制成的第一织物层2和由第二线制成的第二织物层3,该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通过沿一个方向。
2、延伸的第一捆扎线6连接,该第一线被分成第一基线5和第一捆扎线6,所述第一基线与第一线4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与第一线在截面方向上形成平织,第一捆扎线6在外侧上的捆扎点7、8处捆扎一根第二线9,其中在捆扎点处,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不被捆扎,所述第一线的数目超过在那里被捆扎的第二线的数目至少两根的数目,其中仅一根单一的捆扎线6分别设置在两邻近的第一基线5之间。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CN102041710A1/2页21一种机织的造纸织物1、21、31、41,特别是一种成形织物,其具有第一机织织物层2和第二。
3、机织织物层3,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2设置成用于纸侧,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2由彼此交织的第一线4、5、6制成,所述第一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一机织织物的循环,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设置成用于机侧,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由彼此交织的第二线制成,所述第二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二机织织物的循环,所述机织织物层2、3通过由第一线5、6形成的第一捆扎线6彼此连接,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一线5、6被分成第一基线5和第一捆扎线6,所述第一基线5与横向于所述第一基线5延伸的所述第一线4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6与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所述第一线4在截面方向上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6在外侧上的捆扎点7、8处捆扎横向于所述。
4、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至少一根第二线9,这样做使得从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2变化到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并再次返回,其中,在所述捆扎点7、8处,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第一线4不被捆扎,该第一线的数目比在那里被捆扎的所述第二线的数目超过至少两根的数目,其特征在于,仅一根单一的捆扎线6被分别设置在两根邻近的第一基线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分别设置成直接邻近两根邻近的第一基线5,在每一侧上有一根第一基线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线作为第一捆扎横向线6横向于所述机织的造纸织物1、21、31、41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
5、伸,且在所述捆扎点7、8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纵向线9,或者,所述第一捆扎线作为第一捆扎纵向线沿所述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且在所述捆扎点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横向线。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在所述捆扎点7、8处仅分别捆扎单一的第二线9。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捆扎点7、8处,由所述第一捆扎线6捆扎的所述第二线9和平行于所述第二线9的所述第一线4分别形成彼此叠置的一对线,并且所述对的第一线以与所述第一捆扎线6捆扎所述第二线9相同的方式由邻近所述第一捆扎线6的所述第一基线5捆扎。6根据权利要求1。
6、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通过平行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一根单一的第一基线5与相应的邻近的第一捆扎线6分开,或者,这些第一基线的数目、特别是在两根邻近的第一捆扎线6之间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基线5的数目最多为四根。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彼此叠置的至少一对14、15第一线和第二线4、9在所述捆扎点7、8处分别延伸,该捆扎点7、8邻近所述第二线9或由相应的第一捆扎线6捆扎的线,并且,特定的第一捆扎线6在改变所述机织织物层2、3时经过第一线和第二线4、9这两根线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
7、所述第一捆扎线6在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第一线4下侧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捆扎线6的延伸部中的两个邻近的捆扎点7之间且分别对称于后者流动,所述第一线4的数目对应于不由相应的第一捆扎线6捆扎的、在所述捆扎点7处平行延伸的第一线的数目。权利要求书CN102041707ACN102041710A2/2页3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第一线1的数目与平行于后者延伸的所述第二线9的数目的比例等于11、21、32、12或23。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和平行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所述第一基线5的数。
8、目与平行于所述第一基线5延伸的所述第二线9的数目的比例等于11、21或32。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除了所述第一捆扎线之外,还设置有由第二线形成的第二捆扎线,所述第二捆扎线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延伸,且在所述捆扎点处与横向于所述第二捆扎线延伸的至少一根第一线捆扎。12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织层3被机织成至少四轴且最多24轴、尤其是六轴或八轴。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线4、9由PET、PEN制成或由这些原料的混合物或共聚物制成,和/或。
9、横向于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线5、6、10由PET、PA或这些原料的混合物或共聚物,或者这些原料与PU的掺混物,或者适于在造纸织物中使用的其他原料制成。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线4、5、6、9、11具有圆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横截面或具有不同轮廓的横截面。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设置线4、5、6、9、11,该线由至少两根单纤丝或多纤丝扭成或编成,和/或该线设置有涂层,该涂层尤其是由氨基甲酸乙酯或丙烯酸树脂制成或使用纳米粒子制成。权利要求书CN102041707ACN102041710A1/5页4机织的造纸织。
10、物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织的造纸织物,特别是一种成形织物,其具有第一机织织物层和第二机织织物层,设置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用于纸侧,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由彼此交织的第一线制成,该第一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一机织织物的循环,设置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用于机侧,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由彼此交织的第二线制成,该第二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二机织织物的循环,机织织物层通过由第一线形成的第一捆扎线彼此连接,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一线被划分成第一基线和第一捆扎线,所述第一基线与横向于第一基线延伸的第一线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与在截面方向上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形成平织,第一捆扎线在捆扎点处在外侧捆扎横向于第一捆扎线。
11、延伸的至少一根第二线,因此从第一机织织物层变化到第二机织织物层并再次往回,其中,在捆扎点处,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不由该第一捆扎线捆扎,这些第一线的数目超过在那里被捆扎的第二线的数目至少两根的数目。背景技术0002机织的造纸织物旨在作为用于纸幅的支撑件用在造纸机器的部件中。它们是环形的机织织物或通过缝制成的环形的织物,这些织物在造纸机器中循环。在造纸机器的第一部件中,成形织物用在顶层上,纸浆设置在所述顶层的起点处,且纸浆通过成形织物来脱水以形成纸幅。0003机织的造纸织物已知为成形织物,所述机织的造纸织物具有设置在彼此之上的两个分离的机织织物层第一机织织物层,或在纸侧上的机织织物层,所述。
12、第一机织织物层由第一纵向线和第一横向线形成;以及第二机织织物层,或在机侧上的机织织物层,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由第二纵向线和第二横向线形成。在两个机织织物层中,第一线和第二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一机织织物和第二机织织物的循环。特别适于用在造纸机器的幅形成部中的机织的造纸织物的这些类型的实例可以从WO2005/014926A1、WO2005/017254A1、WO2006/083604A1、EP0794283A1、EP1693506B1、EP1586696B1、EP0998607B1和EP1506339B1中得到。0004两个机织织物层之间的连接借助于捆扎横向线来实现,所述捆扎横向线形成各个第一线循环的。
13、部分,即不像分离的捆扎线形成结构线或内线。该分离的捆扎线的与第一纵向线的循环相一致的捆扎仅在捆扎点处中断。这里,捆扎横向线在两根第一纵向线之间捆扎,所述捆扎横向线在外侧纸侧捆扎所述第一纵向线,且所述捆扎横向线在所述第一纵向线之间在外侧不捆扎另外的第一纵向线、第二纵向线。为此目的,所述捆扎横向线从第一机织线层改变至第二机织线层,捆扎第二纵向线并又返回到第一机织线层。0005利用前述类型的造纸机织织物,捆扎横向线分别成对地被机织,即两捆扎横向线总是分别布置在两根第一基线之间,所述第一基线不是捆扎线且所述第一基线以平织与第一纵向线有规律地捆扎。0006在EP1506339B1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
14、捆扎线与第一纵向线也以平织捆扎,说明书CN102041707ACN102041710A2/5页5然而在捆扎点处被中断。在一对邻近的捆扎线之间设置另外的代替的纬线以完成由该两邻近的捆扎横向线形成的两纱线路径。0007已知的造纸机织织物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规则的排水口。然而,机织结构产生破坏的平织结构。这削弱了片材质量并在纸幅中产生标记。发明内容0008形成本发明的基础的目标是设计一种机织的造纸织物,该机织的造纸织物特别是用在造纸机器的幅形成部中,以使排水性能得到改进,并以此降低了在纸幅中形成记号的风险。0009该目标根据本发明实现,其中仅一根单一的第一捆扎线分别设置在两邻近的第一基线之间。特别地。
15、,第一捆扎线设置成直接邻近两邻近的第一基线,使得在两邻近的基线之间除了第一捆扎线之外不存在其它线。0010本发明的基本想法是将在两邻近的基线之间的捆扎线的数目降低到一根单一的捆扎线。这产生一种在纸侧具有不规则地成形的排水口的设计,尽管它们是均匀地分布的。形成在两邻近的第一线之间,即在第一基线和第一捆扎线之间的排水口是具有一个平坦表面和一个凹入表面的透镜的形状。尤其是当第一捆扎线和基线沿横截的机器方向即横向地延伸时,排水口的伸长的方位提供好的纤维支撑。该特殊的排水表面模式给予纸片以与利用规则正方形的排水表面模式产生的排水结构显著不同的排水结构。0011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这样设置第一捆扎线作为第。
16、一捆扎横向线横向于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且在捆扎点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纵向线。如果造纸织物设计为成形织物,则该实施例给予了好的纤维支撑,所述纤维支撑特别地重要。然而,可替代地这样设置第一捆扎线作为第一捆扎纵向线沿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且在捆扎点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横向线。0012假使第一捆扎线在捆扎点处仅分别捆扎单一的第二线,那么,一般来说,在捆扎点处,仅三根横向于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不由第一捆扎线捆扎。然而,对于第一捆扎线来说,也能够有利的是,在捆扎点处捆扎多于一根的第二线,例如两根线或三根线。然而,此处必须接受的是然后在第一机织线层中,第一捆扎线具有更少的存在,即在任。
17、何捆扎点处产生更大的间隙。0013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捆扎点处,由第一捆扎线捆扎的第二线和平行于所述第二线的第一线分别形成位于彼此之上的一对线,并且这些对中的第一线由邻近第一捆扎线的第一基线以与第二线由邻近的第一捆扎线捆扎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捆扎。此外,如果第一捆扎线被平行于邻近的第一捆扎线延伸的仅一根第一基线从各个邻近的第一捆扎线分离,则是有利的,这是因为然后两邻近的基线在延伸于两基线之间的第一捆扎线的捆扎点处显然地彼此接近,由此形成具有透镜形状的排水口。然而,两邻近的第一捆扎线之间的第一基线的数目能够多于一个,例如是两个、三个或最多四个。0014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位于彼此之上的至少一对第。
18、一线和第二线在捆扎点处分别延伸,所述捆扎点邻近第二线或由各个第一捆扎线捆扎的线,并且具体的第一捆扎线在改变机织织物层时经过第一线和第二线这两根线之间。0015为了减小捆扎点的数目,能够设置成第一捆扎线在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说明书CN102041707ACN102041710A3/5页6一线下侧的下方、在第一捆扎线的延伸中的两邻近的捆扎点之间且分别对称于该捆扎点流动,这些第一线的数目与不由各个第一捆扎线捆扎的、在捆扎点处平行延伸的第一线的数目相对应。0016本发明之后的基本想法适合于机织的造纸织物,利用该造纸织物,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以与平行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二线的数目至少一样大的。
19、数目的线存在,即这些第一线与第二线的线数目的比例是11。然而,也能够考虑21、32、12或23的比例而不会有与此相关联的任何限制。此外,第一捆扎线和平行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基线的数目与平行于第一基线延伸的第二线的数目的比例应当等于11、21或32。0017除了第一捆扎线之外,本发明不排除也存在由第二线形成的第二捆扎线。这些第二捆扎线有利地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且在捆扎点处与横向于第二捆扎线延伸的至少一根第一线捆扎。0018本类型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即通过结构的或内在的捆扎线与机织织物层连接的织物,特别适合用于机织织物,在所述机织织物中,第二机织层被机织成至少四轴或束且最多24轴、尤其是六轴或八。
20、轴。0019所有的人工合成材料适合作为用于线的原料,该人工合成材料通常与机织的造纸织物,且尤其是成形织物一起使用。有利的是,沿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线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这些原料的混合物或共聚物制成。横向于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线应当由PET、聚酰胺PA或这些原料的混合物或共聚物或者这些原料与聚亚安酯PU的掺混物制成。0020至于线的横截面形状,所有已知的横截面形状都是可能的,特别是圆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横截面或具有其它外形的那些横截面。此外,能够设置由至少两根单纤丝或多纤丝扭成或编成的线。最后,能够使用设置有尤其是由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树脂。
21、或使用纳米粒子制成的涂层。附图说明0021在附图中,本发明通过示例性实施例示出。这些附图如下示出0022图1通过第一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0023图2在图1中示出的造纸织物的纸侧上的俯视图;0024图3通过第二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0025图4通过第三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以及0026图5通过第四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具体实施方式0027图1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具有纸侧及由此的第一机织织物层2;和机侧及由此的第二机织织物层3。所述两个机织织物层2、3彼此叠置。0028第一机织织物层2由沿造纸机器机织织物1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线例如通过4来识别和横向于该第一纵向线延伸的第一横向线。
22、组成,两线均具有圆形横截面。第一横向线由第一横向基线5和第一横向捆扎线6组成。这两种线5、6在第一纵向线4的说明书CN102041707ACN102041710A4/5页7方向上彼此交替。第一横向基线5与第一纵向线4以平织交织,然而第一捆扎横向线与第一纵向线4仅在截面方向上在两邻近的捆扎点7、8之间以平织即在一根第一纵向线4上方、在邻近的第一纵向线4下方且在下一根第一纵向线4上方捆扎。0029第二机织织物层3由沿进行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线例如通过9来识别和由第二横向线10形成,此处只示出所述第二横向线10中的单一的第二横向线10。第二横向线10分别在外侧即机侧、在五根第二纵向线9下方流动,然后在。
23、节点11中分别捆扎一根第二纵向线9。由于第二横向线10的长的浮动段,这就谈到了纬线长条。第二纵向线9以及第二横向线10也具有圆形横截面。0030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的线的数目的比例为11,即仅单一的第一纵向线4在每一根单一的第二纵向线9上方延伸,形成一根位于另一根上方的成对的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0031第一横向捆扎线6在捆扎点7、8处、以在外侧即机侧的节点12、13中特定的有规律的间隔捆扎第二纵向线9,从而连接两机织织物层2、3。在每个捆扎点7、8处,各个第一横向捆扎线6经过位于彼此上方的一对14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然后捆扎在外侧即机侧上的下一根第二纵向线9。
24、。然后第一横向捆扎线6再次经过位于彼此上方的一对15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然后捆扎在外侧即纸侧上的下一根第一纵向线4,并以平织行进。在接下来的捆扎点8处,第一横向捆扎线6以同样方式延伸。所以在每个捆扎点7、8处,三根邻近的第一纵向线4不由第一横向捆扎线6捆扎,而是仅由两根邻近的第一横向基线5捆扎。由于这种模式,位于由第一横向捆扎线6捆扎的第二纵向线9上方的第一纵向线4由两根第一横向基线5捆扎,所述第一横向基线5邻近第一横向捆扎线6在该第一纵向线4下侧的下方延伸。0032图2示出了第一纵向线4着色为黑色、第一横向基线5着色为深灰色和第一横向捆扎线6着色为亮灰色的延伸。能辨认出第一横向。
25、捆扎线6大致笔直地延伸,然而第一横向基线5具有类似波形的延伸。在捆扎点7、8处,例如在捆扎点7处,第一横向捆扎线6改变到第二机织织物层3在该图中未示出,使得在第一横向基线5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线4迫使邻近的两根第一横向基线5彼此接近,并因此部分地覆盖第一捆扎线6。第一横向基线5的位移导致具有透镜形状的排水口例如通过16、17识别,所述透镜形状具有一个由下一根第一横向捆扎线6形成的平坦表面和由邻近的第一横向基线5形成的凹入表面。这些排水口16、17有规律地分布在第一机织织物层2的纸侧附近,由于它们横向于行进方向的伸长的方位,提供了好的纤维支撑。0033图3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21与根据图1的造纸。
26、织物1仅有一点不同,并且这也是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原因。仅有的不同是,省略了机织的造纸织物1的捆扎点8,以使两捆扎点7之间的距离翻倍。取代捆扎点8,第一横向捆扎线6在三根连续的第一纵向线4下方行进。如果前述的浮动被平织的连续代替,使得平织中的捆扎在两捆扎点7之间延伸,则图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改进将不中断。0034在图4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31也与根据图1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仅稍微不同,因此这次还对相同的部分使用图1中看到的附图标记,并且关于这些部分,参考根据图1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的描述。仅有的不同在于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的线的数量的比例。在此处,该比例为12,第一纵向线和。
27、第二纵向线4、9的这种布置使得仅在说明书CN102041707ACN102041710A5/5页8每隔一个的第二纵向线9上方形成成对14、15的位于彼此之上的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由于该设计,第一机织织物层2的纸侧更敞开且排水口与图2中示出的排水口16、17相比更细长。如图1图3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的那样,关于第二横向线10的节点12、13,捆扎点7、8可以被取代。0035图5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与根据图1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仅关于第一纵向线4与第二纵向线9的数目的比例不同。这也是此处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原因。此处的比例是32,即省略了每个第三根第二纵向线9且第二横向线10的浮动部在五根第二纵向线9下方延伸,所述五根第二纵向线9的距离更大,使得在第二横向线10的浮动段内即在两邻近的节点11之间产生两捆扎点7、8。说明书CN102041707ACN102041710A1/2页9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41707ACN102041710A2/2页10图3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4170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