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2406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0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83265.0

申请日:

2010.12.06

公开号:

CN102094283A

公开日:

2011.06.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3D 47/48申请日:20101206|||公开

IPC分类号:

D03D47/48; D03D49/00

主分类号:

D03D47/48

申请人: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角谷和人; 上岛保

地址:

日本国石川县

优先权:

2009.12.10 JP 2009-280024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李贵亮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且廉价的织入边形成装置,关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该织入边形成装置能够稳定地形成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配合纬线的间隔(密度)而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织入边。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1a)的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包括具有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该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在该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织入边形成装置包括限制装置(20),该限制装置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列的一部分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其用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 所述橡胶加强用织 物编织用织机是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 (1a) 的橡胶加强用织物 (1) 的织机, 其包括具有 1 个以上的织入喷嘴 (32) 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该 1 个以上的织入喷嘴 (32) 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 (2a) 进行织入, 所述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的特征在于, 包括限制装置 (20), 该限制装置 (20) 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 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 (3a) 的经线列的一部分中限制经线 (3) 的开口。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装置 (20) 包括构件 (21、 22), 该构件 (21、 22) 设置在织入时的上一次引入的 纬线 (2b) 与所述筘的最靠前位置 (5) 之间, 并在橡胶加强用织物 (1) 的厚度方向上隔着所 述经线列而相向。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机是具有包括变形筘齿 (6) 的筘 (4) 的空气喷射式织机, 该变形筘齿 (6) 具有 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 (8) 的凹部 (6a), 所述筘 (4) 的织宽方向上的端部的筘齿由平筘齿 (7) 形成。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其特征在于, 所述筘 (4) 中的由平筘齿 (7) 形成的部分被设定成在织宽方向上与筘 (4) 的端部相距 10mm 以下。

说明书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所使用的织入边形成装置。背景技术 作为由无梭织机编织的织物的织边组织之一, 存在以下的织入边, 该织入边是将 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向后续的纬线所引入的经线开口内折回, 使该端部与后续的纬线一起 折入至织物中而成的。作为形成该织入边的装置, 已知有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空气喷射式 的织入边形成装置。此外, 将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向后续的纬线所引入的经线开口内折回 的动作称为织入。 再者, 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也被称为空气打折机 (air tucker)。
     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以配置在经线列的两侧方的织入头为主体, 各个织 入头具有用以使纬线折回的织入喷嘴。 而且, 通过从该织入喷嘴喷射出的喷射气流, 将已引 入的纬线的两端部向经线开口内折回, 以此进行织入。
     然而, 在无梭织机所编织的织物中, 存在像用作加强橡胶材料的芯材的橡胶加强 用织物 ( 以下称为 “橡胶加强用织物” ) 那样, 包含纬线密度非常粗疏的编织部分 ( 以下称 为 “帘织部分” ) 的织物。作为橡胶加强用织物的一例, 可列举轮胎帘布织物。
     对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 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质量考虑, 要求经织入的 纬线的端部配合纬线的间隔 ( 密度 ) 而大幅地描绘出弧线, 并成为沿着经打纬的后续的纬 线的状态 ( 参照图 1)。
     参照图 7 进行详述, 织口 ( 即将引入的纬线的束缚点 )54 在从打纬时至下一周期 的打纬时点为止的期间内, 向经线方向移动与纬线密度相当的量。 在帘织的情况下, 纬线密 度 ( 纬线的间隔 ) 非常粗疏 ( 例如 1 根 / 英寸 ), 与纬线密度大的普通编织相比, 经线的进 给速度非常快, 换言之, 每一周期的移动量非常大, 因此, 织口 54 在一个周期内, 从打纬位 置 45( 也称为打纬点, 其指筘的打纬部 ( 将纬线打靠至织口的部分 ) 的最靠前位置。( 以下 同 ) 向经线送出方向大幅移动。而且, 因为经线的开口以织口 54 为起点而打开, 所以随着 织口 54 的移动, 经线开口的起点 43b 的位置也会成为向经线送出方向离开打纬位置 45 的 状态。
     如此, 在帘织的情况下, 因为先引入的纬线与对接下来引入的纬线进行打纬时的 打纬位置 45 之间的间隔大, 所以欲使已折回的纬线的端部 42c 的前端部成为沿着后续的纬 线的状态, 纬线的端部 42 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形状较为理想。
     然而, 对于现有的使用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来形成织入边的织机而言, 在编织橡胶加强用织物的过程中, 难以稳定且漂亮地形成如图 1 所示的织入边。其理由如 下所述。
     1) 如图 7 所示, 对于现有的上述织机而言, 如纬线的端部 42b 所示, 在多数情况下, 不会成为折回的纬线的端部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 而是成为以下状态, 即, 从与织入的 纬线相连的部分起立即弯曲, 并呈锐角地折回。
     详细而言, 当通过空气喷射将纬线的端部 42c 向经线开口内折回时, 纬线的端部
     42c 强烈地倾向于以其束缚点 ( 经线开口的起点 43b) 为支点而发生弯曲。因此, 纬线的端 部 42c 不会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 而是在经线开口的起点 43b 处立即折回 ( 参照 图示的纬线的端部 42b), 从而无法获得所需形状的织入边。
     2) 如上所述, 在帘织的情况下, 因为经线的进给速度快, 所以在纬线打纬后的经线 开口发生反转的过程中, 与织入头 31 相连的纬线的端部 42c 成为以下状态, 即, 在经线方向 上的离开经线开口的起点 43b 的位置, 与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交叉。即, 对于普通编织而 言, 每一个周期的织口的移动量极小, 因此, 纬线的端部大致位于开口的起点附近, 但在帘 织的情况下, 因为织口的移动量大, 所以直至经线开口反转至束缚纬线的程度为止, 在经线 列的最外侧的经线的位置, 纬线的端部 42c 成为通过离开开口的起点 43b 的位置而与织入 头相连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 如图 7 所示, 随着反转后的经线 43 的开口运动, 与织入头 31 相连的 纬线的端部 42c 由最外侧的经线提向上方或按向下方而成为绷紧的状态, 该部分的张力上 升, 并且成为从织入头 31 侧抽出纬线的端部 42c 的状态。而且, 此成为阻碍形成所需的织 入边形状的要因。
     此外, 作为包括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相对应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橡胶加 强用织物编织用的织机, 存在专利文献 2 所公开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 2 的技术中, 设置 从织物侧向筘侧喷射空气的喷嘴, 通过来自该喷嘴的喷射空气将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推回 筘侧, 从而稳定地形成帘织部分所需的上述织入边。 然而, 对于该现有技术而言, 必须设置如上所述的喷嘴以及用以供给空气的机构 ( 流体供应管、 电磁开闭阀等 ), 并且还需要用以对该喷射进行控制的装置, 因此, 用以形成 织入边的装置结构变得复杂, 并且装置成本变高。 而且, 因为依然会产生由最外侧的经线引 起的纬线端部的位移, 所以无法稳定地形成所需的织入边形状。
     [ 专利文献 1] 日本专利公开特开 2003-166148 号公报
     [ 专利文献 2] 美国专利公开公报 2009/0025816A1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织入边形成装置, 对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 该织入边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且廉价的结构来稳定地形 成如上所述的织入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以如下方式构成织入边形成装置。
     即, 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被用在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 该橡胶加强 用织物编织用织机是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 1a 的橡胶加强用织物 1 的织机, 其包括具有 1 个以上的织入喷嘴 32 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该 1 个以上的织入喷嘴 32 配置 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 2a 进行织入。而且, 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的技术 要点在于 : 包括限制装置 20, 该限制装置 20 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 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 3a 的经线列的一部分区域中限制经线 3 的开口。
     此外, 所谓 “筘的最靠前位置” , 如上所述, 一般是指被称为 “打纬位置 ( 打纬点 )” 的位置, 该位置为筘的打纬部 ( 与纬线接触地将纬线打靠至织口的部分 ) 的最靠前位置。 参 照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 2 进行说明, 所谓筘的最靠前位置 5, 是指筘 4( 变形的筘
     6) 的打纬部 6b 的最靠前位置, 即筘 4 前进至虚线位置为止时的打纬部 6b 的位置。
     再者, 所谓 “限制经线的开口” , 是指在上述一部分区域中, 限制经线列由于开口运 动而上下地分开, 以此, 使上述区域中的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的位置总是维持在筘的最靠前 位置 5 附近, 防止随着由经线的进给所引起的织口的移动, 使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向经线送 出方向离开筘的最靠前位置。
     此外, 所谓 “筘的最靠前位置的附近 ( 位置 )” , 是指向织口侧离开不与筘接触的筘 的最靠前位置 5 的位置, 该位置是打纬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的位置与筘的最靠前位置 5 之间的位置。但是, 更较佳的位置是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的位置, 即, 在限制装置 20 与筘不发生接触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 5 的位置。
     再者, 所谓 “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的附近” , 是指不仅包含限制装置 20 仅存在于筘 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以限制经线 3 的开口的情况, 而且还包含以下情况, 即, 限制装置 20 存 在于包括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的经线方向的特定范围内, 在该范围中限制经线 3 的开口。 例如, 在图 1、 图 2 所示的实施例中, 限制装置 20 的限制经线开口的部分上构件 21、 下构件 22 在沿着经线方向延伸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纬线的间隔内, 限制经线 3 的开口。
     即, 在本发明中, 亦可设为以下结构 : 所述限制装置 20 包括构件 21、 22, 该构件 21、 22 设置在织入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 2b 与所述筘的最靠前位置 5 之间, 并在橡胶加强用 织物 1 的厚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经线列而相向。此外, 限制装置 20 仅存在于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的例子虽然未图示, 然而可列举以下的例子, 即, 在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 由沿着织 宽方向延伸的一对棒状构件隔着织物来限制经线的开口。
     亦可设为以下结构 : 所述织机是具有包括变形筘齿 6 的筘 4 的空气喷射式织机, 该 变形筘齿 6 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 8 的凹部 6a, 所述筘 4 的织宽方向上的端部的筘齿由 平筘齿 7 形成。
     此外, 亦可设为以下结构 : 所述筘 4 中的由平筘齿 7 形成的部分被设定成在织宽方 向上与筘 4 的端部相距 10mm 以下。
     通过限制装置 20 限制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 3a 的经线 3 的开口, 因此, 可使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持续地位于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使用图 2 进行说明, 即使织口 14 随着织布的卷取向送出侧相反侧移动, 因为在限制装置 20 的存在范围内, 经线 3 的开口 受到限制, 所以可使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持续地位于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结果成为以下 状态 : 即使纬线的端部 2a 在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折回, 其也会在离开织口 14 的位置折回, 因 此, 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以此, 织入边成为所需的形状。
     再者, 通过限制经线 3 的开口, 与织入头 31 相连的纬线的端部 2a 在打纬后的经线 3 开口的过程中, 不会被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 3 上提 ( 或下压 ), 因此, 可防止由此引起的 在形成织入边方面的阻碍, 从而可稳定地形成所需的织入边。
     通过将包括变形筘齿的筘 4 的端部的筘齿设为平筘齿 7, 根据以下的理由, 可容易 地设定限制装置 20 在经线方向上的位置。
     使用图 2 进行说明, 为了形成所需的织入边, 较佳为尽可能地使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 5。 因此, 较佳为尽可能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 5 地设置限制装置 20。
     然而, 在筘齿完全由变形筘齿 6 形成的筘的情况下, 在使筘位于最靠前位置的状 态 ( 图 2 的虚线的状态 ) 下, 限制装置 20 的限制经线开口的部分 ( 以下也称为 “限制部分” ) 成为进入至筘的凹部 6a 内的状态, 因此, 无法目视凹部 6a 的底部的打纬部 6b 与限制 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 难以把握筘的最靠前位置 5 与限制装置 20 的限制部分之间的 距离。
     因此, 若将筘 4 的端部的筘齿设为平筘齿 7( 参照图 6), 则可不受筘齿遮挡地目视 筘的最靠前位置 5 即打纬点与限制装置 20 的限制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从而可容易地将限 制装置 20 的限制部分设定成尽可能接近打纬点的状态。但是, 将筘 4 的端部设为平筘齿 7 的目的, 仅仅是为了容易调整限制装置 20 在经线方向上的位置, 所以在本发明中并非为必 需的结构。因此, 筘齿亦可全部为所述变形筘齿 6。
     使筘 4 的由平筘齿 7 形成的部分与筘 4 的端部相距 10mm 以下, 此以, 可获得上述 效果而不会阻碍纬线的穿行。参照图 6 进行说明, 在空气喷射式织机中, 由变形筘齿 6 的凹 部 6a 形成的纬线引导槽 8 原本用以引导纬线的穿行, 若不存在该纬线引导槽 8, 则其功能会 受影响。换言之, 若平筘齿 7 的所设范围过大, 则其成为阻碍纬线的穿行的要因。因此, 发 明人进行认真研究后, 结果已知 : 若平筘齿 7 的所设范围与筘 4 的端部相距 10mm 以下, 则在 设想的编织条件的范围内, 可实现大致良好的投纬。由此, 通过将平筘齿 7 的所设范围设定 为与筘 4 的端部相距 10mm 以下, 可获得上述效果而不会对纬线的穿行造成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限制装置、 筘、 织入头、 经 线以及织物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 (a) 俯视图以及 (b) 侧视图, 并表示筘 处于最靠前位置的状态。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 (a) 俯视图以及 (b) 侧视图, 并表示筘 处于最靠后位置的状态。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 (a) 俯视图以及 (b) 侧视图, 并表示筘 正在从最靠后位置向最靠前位置移动的状态。
     图 6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的筘的立体图。此 外, 省略了限制装置 20。
     图 7 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织入头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橡胶加强用织物
     1a : 帘织部分
     1b : 平织部分
     2: 纬线
     2a : 纬线的端部
     2b : 上一次引入的纬线
     3: 经线
     3a : 最外侧的经线
     3b : 经线开口的起点 4: 筘 5: 筘的最靠前位置 ( 打纬位置、 打纬点 ) 6: 变形筘齿 6a : 凹部 6b : 打纬部 7: 平筘齿 8: 纬线引导槽 9: 上部構件 10 : 下部構件 11 : 侧部構件 12 : 筘夹 13 : 筘座 14 : 织口 15 : 切断器 16 : 投纬喷嘴 20 : 限制装置 21 : 上构件 21a : 限制部 21b : 安装部 22 : 下构件 22a : 限制部 22b : 安装部 30 : 织入边形成装置 31 : 织入头 32 : 织入喷嘴 32a : 第一织入喷嘴 32b : 第二织入喷嘴 33 : 安装孔 34 : 狭缝 34a : 狭缝的底 34b : 引导面 35 : 纬线端把持喷嘴 36 : 纬线释放喷嘴 38 : 纬线端把持孔 41 : 橡胶加强用织物 42 : 纬线 42a : 纬线的端部 42b : 纬线的端部42c : 纬线的端部 43 : 经线 43b : 纬线开口的起点 45 : 筘的最靠前位置 ( 打纬位置、 打纬点 ) 54 : 织口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 1 ~图 6 说明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图 1 ~图 6 所示的 例子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用以编织橡胶加强用织物 1 之一即轮胎帘布织物的无梭织机的例 子。
     所谓轮胎帘布织物, 是指用以制造作为橡胶轮胎骨骼的胎体层的橡胶加强用织 物, 如图 1 所示, 其包括纬线密度非常粗疏的帘织部分 1a、 和纬线密度比帘织部分密集的平 织部分 1b 这两个纬线密度彼此大不相同的编织部分。将橡胶材料涂布至轮胎帘布织物 1 的帘织部分 1a, 以此制造胎体层。
     图 1 ~图 6 所示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30 是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其在经线 列的给线侧的侧方及给线侧相反侧的侧方, 设置有具有多个织入喷嘴 32 的织入头 31、 和作 为限制装置 20 的上构件 21 及下构件 22。此外, 设置于给线侧的织入头 31 及限制装置 20、 和设置于给线侧相反侧的织入头及限制装置呈左右对称, 且基本构造相同, 因此, 在以下的 说明中, 仅说明给线侧的织入头 31 及限制装置 20, 省略给线侧相反侧的织入头及限制装置 的说明及图示。
     如图 1 以及图 2 所示, 织入头 31 为块状的构件, 其配置在与经线列的经线开口相 邻的位置。织入头 31 通过安装孔 33 而固定于未图示的织机的边撑支架等。在织入头 31 的经线列的相反侧设置有切断纬线 2 的切断器 15。此外, 图 1 表示筘 4 对纬线 2 进行打纬 后的状态, 经打纬的纬线 2 依靠于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通过切断器 15 使该纬线 2 与投纬喷嘴 16 内的纬线断开。
     在织入头 31 中形成有接纳经打纬的纬线的端部 2a 的狭缝 34。狭缝 34 在经线的 送出侧 ( 以下也仅称为 “送出侧” )、 经线列侧以及切断器 15 侧这三侧形成开口。而且, 对织 入头 31 进行配置, 使得当从送出侧观察时, 狭缝 34 的底面 34a 位于织口 31 的跟前。在织 入头 31 中的与比狭缝 34 靠送出侧的狭缝 34 相连的部分, 形成有上下地张开的引导面 34b, 使纬线的端部 2a 容易进入狭缝 34。
     再者, 织入头 31 包括 : 纬线端把持喷嘴 35, 其将进入至狭缝 34 的纬线的端部 2a 暂 时系留在狭缝 34 内 ; 纬线释放喷嘴 36, 其从狭缝 34 内喷出所系留的纬线的端部 2a ; 以及织 入喷嘴 32, 其将从狭缝 34 内喷出的纬线的端部 2a 喷入至经线开口 30 内并使该端部 2a 呈 环状地折回。
     此外, 织入喷嘴 32 包括在编织帘织部分 1a 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一织入喷嘴 32a、 和在编织平织部分 1b 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二织入喷嘴 32b。
     关于在编织帘织部分 1a 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一织入喷嘴 32a, 在织入头 31 的织物 侧的侧面上, 隔着狭缝 34 而上下各配设有两个 ( 共计四个 ) 该第一织入喷嘴 32a, 从而形成 织入喷嘴 32a 群。 同样地, 关于在编织平织部分 1b 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二织入喷嘴 32b, 在比织入喷嘴 32a 靠送出侧相反侧处形成有织入喷嘴 32b 群。此外, 本发明以编织帘织部分 1a 时的织入为对象, 因此, 在以下的说明中, 说明通过第一织入喷嘴 32a 进行织入。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限制装置 20 在图示的例子中, 构成为隔着织物 1 使截面 呈 L 字形的上构件 21 及下构件 22 在上下方向上对称地相向。以下, 详细地说明限制装置 20, 但仅说明上下对称的上构件 21 和下构件 22 中的上构件 21, 省略与下构件 22 相关的说 明。
     构成上构件 21 的部分中, 在经线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作为限制经线 3 的开口的限制 部 21a 而发挥作用, 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作为安装部 21b 而发挥作用。
     限制部 21a 在经线方向上, 在织入开始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 2b 的存在位置 ( 图 1 的纬线 2b 与筘的最靠前位置 ( 打纬点 )5 之间延伸, 该限制部 21a 具有大致与纬线间隔相 同的经线方向的长度。而且, 限制部 21a 配置成以不使限制部 21a 的筘侧的端缘 ( 前缘 ) 干扰最靠前时的筘 4 的程度, 尽可能地接近最靠前位置 ( 打纬点 )5。
     再者, 限制部 21a 沿着织宽方向, 在包含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 3a 的范围内, 向经 线列内侧延伸。此外, 在图示的例子中, 限制部 21a 所延伸的织宽方向的范围与编织端相距 约 10mm。
     上构件 21 及下构件 22 通过安装部 21b、 22b 而安装于织机的固定部分, 例如固定 于未图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引导件等。
     接下来, 参照图 3 ~图 5 说明对纬线的端部 2a 进行织入的情况。此外, 为了便于 说明, 在各图 (b) 中省略了织入头 31 的细部。
     图 3 表示以下状态, 即, 由筘 4 将纬线 2 打纬至最靠前位置 ( 打纬点 )5, 且纬线的 端部 2a 被织入头 31 的狭缝 34 系留。此外, 在图 3(b) 中, 纬线的端部 2a 表示为连结点 A 与点 B 的想像线。再者, 虽然由实线表示经线 3, 但实际的经线具有一定程度的粗度。
     通过纬线端把持喷嘴 35 及与纬线端把持喷嘴 35 相向地形成纬线把持孔 38 来将 纬线的端部 2a 系留在狭缝 34 内。即, 在对已引入的纬线 2 进行打纬之后, 若通过切断器 15 使该纬线 2 和与投纬喷嘴 16 相连的纬线断开, 则通过从纬线端把持喷嘴 35 喷射出空气, 纬 线的端部 2a 的前端部分被喷入至纬线把持孔 38 中, 并通过该喷射空气的作用而保持在纬 线把持孔 38 内。
     图 4 表示以下状态, 即, 筘 4 从图 3 的状态向最靠后位置后退, 经线 3 上下反转, 且 织物 1 向进给方向前进。从打纬起经过规定的期间之后, 纬线端把持喷嘴 35 停止空气喷 射, 并且纬线释放喷嘴 36 开始空气喷射, 通过纬线释放喷嘴 36 的喷射流, 从纬线端把持孔 38( 参照图 2) 中抽出纬线的端部 2a, 从狭缝 34 内喷出该纬线的端部 2a。然后, 第一织入喷 嘴 32a 群开始空气喷射, 通过第一织入喷嘴 32a 群的喷射流, 将纬线的端部 2a 喷入至经线 开口内, 使该纬线的端部 2a 呈环状地折回。
     图 5 表示以下状态, 即, 纬线的端部 2a 折回, 且筘 4 从最靠后位置起前进。此外, 在图 5(b) 中, 从点 B 起省略了之前的纬线的端部 2a 的图示。已折回的纬线的端部 2a 与后 续的纬线一起经打纬, 并与后续的纬线一起折入至织物 1, 从而织入结束。
     如图 3 ~图 5 所示, 随着织物 1 的进给, 纬线的端部 2a 大幅地描绘出弧线。即, 纬 线的端部 2a 并非从与织入的纬线 2 相连的部分呈锐角地弯曲, 而是由最外侧的若干根经线 从内侧经线的位置 ( 点 A) 开始弯折并缓缓地描绘出弧线, 同时弯曲。如此, 根据以下的理由, 纬线 2 的端部 2a 成为描绘出弧线的状态。
     对于经线列而言, 因为通过限制装置 20 限制开口, 所以即使织口 14 随着织物 1 的 进给而移动, 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也总是维持在筘的最靠前位置 5 附近。而且, 当进行织入 时, 限制装置 20 中的限制部 21 的前缘位于与刚刚引入的纬线 2 的位置相距约纬线间隔的 一半多的位置, 在限制装置 20 的存在范围内, 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被限制于该位置。因此, 即使纬线的端部 2a 在经线开口的起点 3b 处折回, 因为该折回位置 ( 向投纬方向将朝向予 以反转的位置 ) 离开织入的纬线 2 的位置, 所以不会成为在与织入的纬线 2 相连的部分呈 锐角地弯曲的状态。
     再者, 纬线的端部 2a 在打纬后的短时间 ( 例如, 直至筘到达最靠后位置为止的时 间 ) 内, 纬线的端部 2a 的前端部分由织入头 31 的纬线把持孔 38 所保持, 因此, 随着织口的 移动, 纬线的端部 2a 成为向织口侧相反侧绷紧的状态, 与纬线 2 的其他部分相比, 越是位于 经线列外侧的部分, 则越向织口侧相反侧移动。从该状态起, 随着空气喷射喷嘴 35 停止空 气喷射, 纬线的端部 2a 不再受到保持, 其后, 如上所述, 纬线的端部 2a 在离开织口的位置折 回, 以此成为以下状态, 即, 由经线列的最外侧的若干根经线从内侧经线的位置 ( 点 A) 起开 始弯折, 并大幅地描绘出弧线。 接下来, 说明搭载有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 特 别说明筘 4 的较佳实施方式。
     图 6 表示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的较佳的筘 4 的一例。此外, 省略了限制装 置 20 的图示。筘 4 包括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 8 的凹部 6a 的多个变形筘齿 6、 配置于 织宽方向的两端的多个平筘齿 7、 配置于筘 4 的两侧端的侧部構件 ( 装饰齿 )11、 以及上下 地保持这些构件的上部構件 9 及下部構件 10。筘 4 通过筘夹 12 固定于摇摆的筘座 13。此 外, 在图 6 中, 表示了筘 4 的给线侧, 省略了给线侧相反侧的图示。
     如图 2 所示, 变形筘齿 6 在按压纬线 2 的打纬部 6b 的上下具有山状的突出部, 这 些突出部形成凹部 6a。该凹部 6a 在多个变形筘齿 6 沿着织宽方向排列的状态下, 形成图 6 所示的纬线引导槽 8, 从投纬喷嘴 16 喷出的纬线 2 通过空气流在纬线引导槽 8 中穿行。
     为了使纬线的端部 2a 稳定地形成弧线, 限制装置 20 对于经线开口的限制位置较 佳为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 ( 打纬点 )5, 因此, 较佳为在不与筘 4 接触的情况下, 尽可能靠近 所述最靠前位置 5 地设置限制装置 20。但是, 若在限制装置 20 的存在范围内, 完全由变形 筘齿 6 构成筘齿, 则如图 2 所示, 在筘 4 处于最靠前位置 5 的状态 ( 筘 4 处于虚线所示的位 置的状态 ) 下, 限制装置 20 的限制构件 21、 22 成为进入至凹部 6a 的状态, 因此, 无法目视 凹部 6a 的打纬部 6b 与限制构件 21、 22 的筘侧前缘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 难以尽可能地 使限制装置 20 接近所述最靠前位置 5。
     因此, 在从筘 4 的端部起且在织宽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 将筘 4 的筘齿设为平筘齿 7( 参照图 6), 可不受筘齿遮挡地目视筘的最靠前位置 5 即打纬点与限制构件 21、 22 之间的 位置关系, 并可尽可能地使限制装置 20 接近打纬点。
     此外, 一般认为在空气喷射式织机的情况下, 若平筘齿 7 的设置范围过大, 则会对 投纬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该范围, 可根据投纬条件等考虑各种大小, 但发明人进行认真研究 后, 结果已知 : 若与筘 4 的端部相距 10mm 左右, 则不会对纬线 2 的穿行造成影响, 可实现大 致良好的投纬。因此, 平筘齿 7 的设置范围较佳为设为与筘 4 的端部相距 10mm 以下。
     在图 1 ~图 6 所示的例子中, 筘 4 的两端部的平筘齿 7 的设置范围设为与位于筘 4 的两端部的侧部構件 11 的内侧相距 4mm 左右, 其小于所述限制构件 21、 22 的织宽方向的 尺寸 (10mm)。换言之, 筘 4 上的平筘齿 7 的范围无需与限制构件 21、 22 的存在范围相同, 只 要在使筘 4 位于最靠前位置 5 的状态下, 可目视限制构件 21、 22 的筘侧前缘与筘的打纬部 6b 之间的位置关系, 则亦可像本实施例这样有所不同。
     此外, 如上所述, 有效的是使限制装置 20 的在最靠近筘侧限制开口的部分、 即本 实施例中的限制构件 22、 21 的筘侧前缘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 ( 打纬点 )5, 但作为 该筘侧前缘的位置的设定部件, 例如可考虑以下的部件。
     即, 将限制装置 20 固定于织机的固定部的固定部件设为能够在经线方向上调整 位置的支架等, 从而使限制装置 20 在经线方向上移动而设定限制构件 22、 21 的筘侧前缘的 位置。再者, 准备经线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多个限制构件作为限制构件 22、 21, 根据这些限制 构件与安装位置之间的关系, 选择筘侧前缘最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 ( 打纬点 )5 的限制构 件。如此,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将限制装置 20 固定地安装在织机的固定部上, 还包括能够在 经线方向上调整位置的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 表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轮胎帘布织物所代表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 织用的无梭织机的例子, 但不限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的无梭织机, 还可应用于编织包 括密度不同的两种编织部分的织物的其他无梭织机。此外, 这里所谓的 “包括两种编织部 分” , 是指不限于仅由该两种编织部分形成织物, 还包括存在密度不同的其他编织部分。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94283A43申请公布日20110615CN102094283ACN102094283A21申请号201010583265022申请日20101206200928002420091210JPD03D47/48200601D03D49/0020060171申请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国石川县72发明人角谷和人上岛保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代理人李贵亮54发明名称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且廉价的织入边形成装置,关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该织入边形成装置能够稳定地形成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配合纬。

2、线的间隔密度而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织入边。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1A的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包括具有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该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在该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织入边形成装置包括限制装置20,该限制装置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列的一部分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7页CN102094289A1/1页21一种织入边形成装置。

3、30,其用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所述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是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1A的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织机,其包括具有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该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所述织入边形成装置30的特征在于,包括限制装置20,该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列的一部分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20包括构件21、22,该构件21、22设置在织入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2B与所述筘的最靠前位置5。

4、之间,并在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厚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经线列而相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机是具有包括变形筘齿6的筘4的空气喷射式织机,该变形筘齿6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8的凹部6A,所述筘4的织宽方向上的端部的筘齿由平筘齿7形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其特征在于,所述筘4中的由平筘齿7形成的部分被设定成在织宽方向上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权利要求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1/9页3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所使用的织入边形成装置。背景技术0002。

5、作为由无梭织机编织的织物的织边组织之一,存在以下的织入边,该织入边是将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向后续的纬线所引入的经线开口内折回,使该端部与后续的纬线一起折入至织物中而成的。作为形成该织入边的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此外,将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向后续的纬线所引入的经线开口内折回的动作称为织入。再者,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也被称为空气打折机AIRTUCKER。0003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以配置在经线列的两侧方的织入头为主体,各个织入头具有用以使纬线折回的织入喷嘴。而且,通过从该织入喷嘴喷射出的喷射气流,将已引入的纬线的两端部向经线开口内折回,以此进行织入。00。

6、04然而,在无梭织机所编织的织物中,存在像用作加强橡胶材料的芯材的橡胶加强用织物以下称为“橡胶加强用织物”那样,包含纬线密度非常粗疏的编织部分以下称为“帘织部分”的织物。作为橡胶加强用织物的一例,可列举轮胎帘布织物。0005对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质量考虑,要求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配合纬线的间隔密度而大幅地描绘出弧线,并成为沿着经打纬的后续的纬线的状态参照图1。0006参照图7进行详述,织口即将引入的纬线的束缚点54在从打纬时至下一周期的打纬时点为止的期间内,向经线方向移动与纬线密度相当的量。在帘织的情况下,纬线密度纬线的间隔非常粗疏例如1根/英寸,与纬线密度大的普通编织。

7、相比,经线的进给速度非常快,换言之,每一周期的移动量非常大,因此,织口54在一个周期内,从打纬位置45也称为打纬点,其指筘的打纬部将纬线打靠至织口的部分的最靠前位置。以下同向经线送出方向大幅移动。而且,因为经线的开口以织口54为起点而打开,所以随着织口54的移动,经线开口的起点43B的位置也会成为向经线送出方向离开打纬位置45的状态。0007如此,在帘织的情况下,因为先引入的纬线与对接下来引入的纬线进行打纬时的打纬位置45之间的间隔大,所以欲使已折回的纬线的端部42C的前端部成为沿着后续的纬线的状态,纬线的端部42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形状较为理想。0008然而,对于现有的使用空气喷射式的织入。

8、边形成装置来形成织入边的织机而言,在编织橡胶加强用织物的过程中,难以稳定且漂亮地形成如图1所示的织入边。其理由如下所述。00091如图7所示,对于现有的上述织机而言,如纬线的端部42B所示,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成为折回的纬线的端部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而是成为以下状态,即,从与织入的纬线相连的部分起立即弯曲,并呈锐角地折回。0010详细而言,当通过空气喷射将纬线的端部42C向经线开口内折回时,纬线的端部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2/9页442C强烈地倾向于以其束缚点经线开口的起点43B为支点而发生弯曲。因此,纬线的端部42C不会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而是在经线。

9、开口的起点43B处立即折回参照图示的纬线的端部42B,从而无法获得所需形状的织入边。00112如上所述,在帘织的情况下,因为经线的进给速度快,所以在纬线打纬后的经线开口发生反转的过程中,与织入头31相连的纬线的端部42C成为以下状态,即,在经线方向上的离开经线开口的起点43B的位置,与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交叉。即,对于普通编织而言,每一个周期的织口的移动量极小,因此,纬线的端部大致位于开口的起点附近,但在帘织的情况下,因为织口的移动量大,所以直至经线开口反转至束缚纬线的程度为止,在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的位置,纬线的端部42C成为通过离开开口的起点43B的位置而与织入头相连的状态。0012在此情。

10、况下,如图7所示,随着反转后的经线43的开口运动,与织入头31相连的纬线的端部42C由最外侧的经线提向上方或按向下方而成为绷紧的状态,该部分的张力上升,并且成为从织入头31侧抽出纬线的端部42C的状态。而且,此成为阻碍形成所需的织入边形状的要因。0013此外,作为包括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相对应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的织机,存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设置从织物侧向筘侧喷射空气的喷嘴,通过来自该喷嘴的喷射空气将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推回筘侧,从而稳定地形成帘织部分所需的上述织入边。0014然而,对于该现有技术而言,必须设置如上所述的喷嘴以及用以供给空气。

11、的机构流体供应管、电磁开闭阀等,并且还需要用以对该喷射进行控制的装置,因此,用以形成织入边的装置结构变得复杂,并且装置成本变高。而且,因为依然会产生由最外侧的经线引起的纬线端部的位移,所以无法稳定地形成所需的织入边形状。001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3166148号公报0016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公开公报2009/0025816A1发明内容0017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织入边形成装置,对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该织入边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且廉价的结构来稳定地形成如上所述的织入边。001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以如下方式构成织入边形成装置。0019即,。

12、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被用在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该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是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1A的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织机,其包括具有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该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而且,织入边形成装置30的技术要点在于包括限制装置20,该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列的一部分区域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0020此外,所谓“筘的最靠前位置”,如上所述,一般是指被称为“打纬位置打纬点”的位置,该位置为筘的打纬部与纬线接触地将纬线打靠至织口的。

13、部分的最靠前位置。参照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2进行说明,所谓筘的最靠前位置5,是指筘4变形的筘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3/9页56的打纬部6B的最靠前位置,即筘4前进至虚线位置为止时的打纬部6B的位置。0021再者,所谓“限制经线的开口”,是指在上述一部分区域中,限制经线列由于开口运动而上下地分开,以此,使上述区域中的经线开口的起点3B的位置总是维持在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防止随着由经线的进给所引起的织口的移动,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向经线送出方向离开筘的最靠前位置。0022此外,所谓“筘的最靠前位置的附近位置”,是指向织口侧离开不与筘接触的筘的最靠前位置5的位。

14、置,该位置是打纬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的位置与筘的最靠前位置5之间的位置。但是,更较佳的位置是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的位置,即,在限制装置20与筘不发生接触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5的位置。0023再者,所谓“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的附近”,是指不仅包含限制装置20仅存在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以限制经线3的开口的情况,而且还包含以下情况,即,限制装置20存在于包括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的经线方向的特定范围内,在该范围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例如,在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限制装置20的限制经线开口的部分上构件21、下构件22在沿着经线方向延伸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纬线的间隔内,限制经线3的开口。

15、。0024即,在本发明中,亦可设为以下结构所述限制装置20包括构件21、22,该构件21、22设置在织入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2B与所述筘的最靠前位置5之间,并在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厚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经线列而相向。此外,限制装置20仅存在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的例子虽然未图示,然而可列举以下的例子,即,在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由沿着织宽方向延伸的一对棒状构件隔着织物来限制经线的开口。0025亦可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织机是具有包括变形筘齿6的筘4的空气喷射式织机,该变形筘齿6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8的凹部6A,所述筘4的织宽方向上的端部的筘齿由平筘齿7形成。0026此外,亦可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筘4中的由平。

16、筘齿7形成的部分被设定成在织宽方向上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0027通过限制装置20限制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3的开口,因此,可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持续地位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使用图2进行说明,即使织口14随着织布的卷取向送出侧相反侧移动,因为在限制装置20的存在范围内,经线3的开口受到限制,所以可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持续地位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结果成为以下状态即使纬线的端部2A在经线开口的起点3B折回,其也会在离开织口14的位置折回,因此,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以此,织入边成为所需的形状。0028再者,通过限制经线3的开口,与织入头31相连的纬线的端部2A。

17、在打纬后的经线3开口的过程中,不会被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3上提或下压,因此,可防止由此引起的在形成织入边方面的阻碍,从而可稳定地形成所需的织入边。0029通过将包括变形筘齿的筘4的端部的筘齿设为平筘齿7,根据以下的理由,可容易地设定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位置。0030使用图2进行说明,为了形成所需的织入边,较佳为尽可能地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5。因此,较佳为尽可能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5地设置限制装置20。0031然而,在筘齿完全由变形筘齿6形成的筘的情况下,在使筘位于最靠前位置的状态图2的虚线的状态下,限制装置20的限制经线开口的部分以下也称为“限制部说明书CN1020942。

18、83ACN102094289A4/9页6分”成为进入至筘的凹部6A内的状态,因此,无法目视凹部6A的底部的打纬部6B与限制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难以把握筘的最靠前位置5与限制装置20的限制部分之间的距离。0032因此,若将筘4的端部的筘齿设为平筘齿7参照图6,则可不受筘齿遮挡地目视筘的最靠前位置5即打纬点与限制装置20的限制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可容易地将限制装置20的限制部分设定成尽可能接近打纬点的状态。但是,将筘4的端部设为平筘齿7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容易调整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位置,所以在本发明中并非为必需的结构。因此,筘齿亦可全部为所述变形筘齿6。0033使筘4的由平筘齿7形。

19、成的部分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此以,可获得上述效果而不会阻碍纬线的穿行。参照图6进行说明,在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由变形筘齿6的凹部6A形成的纬线引导槽8原本用以引导纬线的穿行,若不存在该纬线引导槽8,则其功能会受影响。换言之,若平筘齿7的所设范围过大,则其成为阻碍纬线的穿行的要因。因此,发明人进行认真研究后,结果已知若平筘齿7的所设范围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则在设想的编织条件的范围内,可实现大致良好的投纬。由此,通过将平筘齿7的所设范围设定为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可获得上述效果而不会对纬线的穿行造成不良影响。附图说明0034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

20、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俯视图。0035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限制装置、筘、织入头、经线以及织物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0036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A俯视图以及B侧视图,并表示筘处于最靠前位置的状态。0037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A俯视图以及B侧视图,并表示筘处于最靠后位置的状态。0038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A俯视图以及B侧视图,并表示筘正在从最靠后位置向最靠前位置移动的状态。0039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的筘的立体图。此外,省略了限制装置20。0040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织入头的周边部的立体图。00。

21、41符号说明00421橡胶加强用织物00431A帘织部分00441B平织部分00452纬线00462A纬线的端部00472B上一次引入的纬线00483经线00493A最外侧的经线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5/9页700503B经线开口的起点00514筘00525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位置、打纬点00536变形筘齿00546A凹部00556B打纬部00567平筘齿00578纬线引导槽00589上部構件005910下部構件006011侧部構件006112筘夹006213筘座006314织口006415切断器006516投纬喷嘴006620限制装置006721上构件00682。

22、1A限制部006921B安装部007022下构件007122A限制部007222B安装部007330织入边形成装置007431织入头007532织入喷嘴007632A第一织入喷嘴007732B第二织入喷嘴007833安装孔007934狭缝008034A狭缝的底008134B引导面008235纬线端把持喷嘴008336纬线释放喷嘴008438纬线端把持孔008541橡胶加强用织物008642纬线008742A纬线的端部008842B纬线的端部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6/9页8008942C纬线的端部009043经线009143B纬线开口的起点009245筘的最靠前位。

23、置打纬位置、打纬点009354织口具体实施方式0094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图1图6所示的例子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用以编织橡胶加强用织物1之一即轮胎帘布织物的无梭织机的例子。0095所谓轮胎帘布织物,是指用以制造作为橡胶轮胎骨骼的胎体层的橡胶加强用织物,如图1所示,其包括纬线密度非常粗疏的帘织部分1A、和纬线密度比帘织部分密集的平织部分1B这两个纬线密度彼此大不相同的编织部分。将橡胶材料涂布至轮胎帘布织物1的帘织部分1A,以此制造胎体层。0096图1图6所示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是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其在经线列的给线侧的侧方及给线侧相反侧的侧方,设置有具有多个织。

24、入喷嘴32的织入头31、和作为限制装置20的上构件21及下构件22。此外,设置于给线侧的织入头31及限制装置20、和设置于给线侧相反侧的织入头及限制装置呈左右对称,且基本构造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给线侧的织入头31及限制装置20,省略给线侧相反侧的织入头及限制装置的说明及图示。0097如图1以及图2所示,织入头31为块状的构件,其配置在与经线列的经线开口相邻的位置。织入头31通过安装孔33而固定于未图示的织机的边撑支架等。在织入头31的经线列的相反侧设置有切断纬线2的切断器15。此外,图1表示筘4对纬线2进行打纬后的状态,经打纬的纬线2依靠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通过切断器15使该纬线。

25、2与投纬喷嘴16内的纬线断开。0098在织入头31中形成有接纳经打纬的纬线的端部2A的狭缝34。狭缝34在经线的送出侧以下也仅称为“送出侧”、经线列侧以及切断器15侧这三侧形成开口。而且,对织入头31进行配置,使得当从送出侧观察时,狭缝34的底面34A位于织口31的跟前。在织入头31中的与比狭缝34靠送出侧的狭缝34相连的部分,形成有上下地张开的引导面34B,使纬线的端部2A容易进入狭缝34。0099再者,织入头31包括纬线端把持喷嘴35,其将进入至狭缝34的纬线的端部2A暂时系留在狭缝34内;纬线释放喷嘴36,其从狭缝34内喷出所系留的纬线的端部2A;以及织入喷嘴32,其将从狭缝34内喷出的。

26、纬线的端部2A喷入至经线开口30内并使该端部2A呈环状地折回。0100此外,织入喷嘴32包括在编织帘织部分1A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一织入喷嘴32A、和在编织平织部分1B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二织入喷嘴32B。0101关于在编织帘织部分1A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一织入喷嘴32A,在织入头31的织物侧的侧面上,隔着狭缝34而上下各配设有两个共计四个该第一织入喷嘴32A,从而形成织入喷嘴32A群。同样地,关于在编织平织部分1B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二织入喷嘴32B,在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7/9页9比织入喷嘴32A靠送出侧相反侧处形成有织入喷嘴32B群。此外,本发明以编织帘织部分1。

27、A时的织入为对象,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通过第一织入喷嘴32A进行织入。0102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限制装置20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为隔着织物1使截面呈L字形的上构件21及下构件22在上下方向上对称地相向。以下,详细地说明限制装置20,但仅说明上下对称的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中的上构件21,省略与下构件22相关的说明。0103构成上构件21的部分中,在经线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作为限制经线3的开口的限制部21A而发挥作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作为安装部21B而发挥作用。0104限制部21A在经线方向上,在织入开始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2B的存在位置图1的纬线2B与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之间延伸。

28、,该限制部21A具有大致与纬线间隔相同的经线方向的长度。而且,限制部21A配置成以不使限制部21A的筘侧的端缘前缘干扰最靠前时的筘4的程度,尽可能地接近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0105再者,限制部21A沿着织宽方向,在包含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范围内,向经线列内侧延伸。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限制部21A所延伸的织宽方向的范围与编织端相距约10MM。0106上构件21及下构件22通过安装部21B、22B而安装于织机的固定部分,例如固定于未图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引导件等。0107接下来,参照图3图5说明对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的情况。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各图B中省略了织入头31的细部。0108图3。

29、表示以下状态,即,由筘4将纬线2打纬至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且纬线的端部2A被织入头31的狭缝34系留。此外,在图3B中,纬线的端部2A表示为连结点A与点B的想像线。再者,虽然由实线表示经线3,但实际的经线具有一定程度的粗度。0109通过纬线端把持喷嘴35及与纬线端把持喷嘴35相向地形成纬线把持孔38来将纬线的端部2A系留在狭缝34内。即,在对已引入的纬线2进行打纬之后,若通过切断器15使该纬线2和与投纬喷嘴16相连的纬线断开,则通过从纬线端把持喷嘴35喷射出空气,纬线的端部2A的前端部分被喷入至纬线把持孔38中,并通过该喷射空气的作用而保持在纬线把持孔38内。0110图4表示以下状态,即,筘4。

30、从图3的状态向最靠后位置后退,经线3上下反转,且织物1向进给方向前进。从打纬起经过规定的期间之后,纬线端把持喷嘴35停止空气喷射,并且纬线释放喷嘴36开始空气喷射,通过纬线释放喷嘴36的喷射流,从纬线端把持孔38参照图2中抽出纬线的端部2A,从狭缝34内喷出该纬线的端部2A。然后,第一织入喷嘴32A群开始空气喷射,通过第一织入喷嘴32A群的喷射流,将纬线的端部2A喷入至经线开口内,使该纬线的端部2A呈环状地折回。0111图5表示以下状态,即,纬线的端部2A折回,且筘4从最靠后位置起前进。此外,在图5B中,从点B起省略了之前的纬线的端部2A的图示。已折回的纬线的端部2A与后续的纬线一起经打纬,并。

31、与后续的纬线一起折入至织物1,从而织入结束。0112如图3图5所示,随着织物1的进给,纬线的端部2A大幅地描绘出弧线。即,纬线的端部2A并非从与织入的纬线2相连的部分呈锐角地弯曲,而是由最外侧的若干根经线从内侧经线的位置点A开始弯折并缓缓地描绘出弧线,同时弯曲。如此,根据以下的理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8/9页10由,纬线2的端部2A成为描绘出弧线的状态。0113对于经线列而言,因为通过限制装置20限制开口,所以即使织口14随着织物1的进给而移动,经线开口的起点3B也总是维持在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而且,当进行织入时,限制装置20中的限制部21的前缘位于与刚刚引入。

32、的纬线2的位置相距约纬线间隔的一半多的位置,在限制装置20的存在范围内,经线开口的起点3B被限制于该位置。因此,即使纬线的端部2A在经线开口的起点3B处折回,因为该折回位置向投纬方向将朝向予以反转的位置离开织入的纬线2的位置,所以不会成为在与织入的纬线2相连的部分呈锐角地弯曲的状态。0114再者,纬线的端部2A在打纬后的短时间例如,直至筘到达最靠后位置为止的时间内,纬线的端部2A的前端部分由织入头31的纬线把持孔38所保持,因此,随着织口的移动,纬线的端部2A成为向织口侧相反侧绷紧的状态,与纬线2的其他部分相比,越是位于经线列外侧的部分,则越向织口侧相反侧移动。从该状态起,随着空气喷射喷嘴35。

33、停止空气喷射,纬线的端部2A不再受到保持,其后,如上所述,纬线的端部2A在离开织口的位置折回,以此成为以下状态,即,由经线列的最外侧的若干根经线从内侧经线的位置点A起开始弯折,并大幅地描绘出弧线。0115接下来,说明搭载有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特别说明筘4的较佳实施方式。0116图6表示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的较佳的筘4的一例。此外,省略了限制装置20的图示。筘4包括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8的凹部6A的多个变形筘齿6、配置于织宽方向的两端的多个平筘齿7、配置于筘4的两侧端的侧部構件装饰齿11、以及上下地保持这些构件的上部構件9及下部構件10。筘4通过筘夹12固定于。

34、摇摆的筘座13。此外,在图6中,表示了筘4的给线侧,省略了给线侧相反侧的图示。0117如图2所示,变形筘齿6在按压纬线2的打纬部6B的上下具有山状的突出部,这些突出部形成凹部6A。该凹部6A在多个变形筘齿6沿着织宽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形成图6所示的纬线引导槽8,从投纬喷嘴16喷出的纬线2通过空气流在纬线引导槽8中穿行。0118为了使纬线的端部2A稳定地形成弧线,限制装置20对于经线开口的限制位置较佳为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因此,较佳为在不与筘4接触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所述最靠前位置5地设置限制装置20。但是,若在限制装置20的存在范围内,完全由变形筘齿6构成筘齿,则如图2所示,在筘4处于最。

35、靠前位置5的状态筘4处于虚线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限制装置20的限制构件21、22成为进入至凹部6A的状态,因此,无法目视凹部6A的打纬部6B与限制构件21、22的筘侧前缘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难以尽可能地使限制装置20接近所述最靠前位置5。0119因此,在从筘4的端部起且在织宽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将筘4的筘齿设为平筘齿7参照图6,可不受筘齿遮挡地目视筘的最靠前位置5即打纬点与限制构件21、22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可尽可能地使限制装置20接近打纬点。0120此外,一般认为在空气喷射式织机的情况下,若平筘齿7的设置范围过大,则会对投纬造成不良影响。关于该范围,可根据投纬条件等考虑各种大小,但发明人进。

36、行认真研究后,结果已知若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左右,则不会对纬线2的穿行造成影响,可实现大致良好的投纬。因此,平筘齿7的设置范围较佳为设为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9/9页110121在图1图6所示的例子中,筘4的两端部的平筘齿7的设置范围设为与位于筘4的两端部的侧部構件11的内侧相距4MM左右,其小于所述限制构件21、22的织宽方向的尺寸10MM。换言之,筘4上的平筘齿7的范围无需与限制构件21、22的存在范围相同,只要在使筘4位于最靠前位置5的状态下,可目视限制构件21、22的筘侧前缘与筘的打纬部6B之间的位置关系,则亦可像本实施。

37、例这样有所不同。0122此外,如上所述,有效的是使限制装置20的在最靠近筘侧限制开口的部分、即本实施例中的限制构件22、21的筘侧前缘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但作为该筘侧前缘的位置的设定部件,例如可考虑以下的部件。0123即,将限制装置20固定于织机的固定部的固定部件设为能够在经线方向上调整位置的支架等,从而使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移动而设定限制构件22、21的筘侧前缘的位置。再者,准备经线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多个限制构件作为限制构件22、21,根据这些限制构件与安装位置之间的关系,选择筘侧前缘最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的限制构件。如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将限制装置20固定地安装在织。

38、机的固定部上,还包括能够在经线方向上调整位置的构件。0124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轮胎帘布织物所代表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的无梭织机的例子,但不限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的无梭织机,还可应用于编织包括密度不同的两种编织部分的织物的其他无梭织机。此外,这里所谓的“包括两种编织部分”,是指不限于仅由该两种编织部分形成织物,还包括存在密度不同的其他编织部分。说明书CN102094283ACN102094289A1/7页12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94283ACN102094289A2/7页13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94283ACN102094289A3/7页14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94283ACN102094289A4/7页15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94283ACN102094289A5/7页16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94283ACN102094289A6/7页17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94283ACN102094289A7/7页18图7说明书附图CN10209428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造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