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变换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外壳内部收纳有电声变换器的电声变换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便携电话机等的便携用通信设备中,配置有通话用接收器、来信报知用扬声器等的电声变换器。
此时,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下述电声变换器装置,其将便携用通信设备的外壳,用作收纳电声变换器的外壳。
在该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电声变换器装置中,以电声变换器的隔膜为边界,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方侧空间和后方侧空间,在外壳的前面壁和后面壁上,分别开设有使前方侧空间和后方侧空间与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的前部放音孔和后部放音孔。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将通过电声变换器产生的声音朝向外壳的前后方向放射。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1-230841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声变换器装置采用具有作为扬声器的功能的结构,但是,也可在其中附加作为接收器的功能。即,如果将从前部放音孔放射的声音用作扬声器的声音,另一方面,将从后部放音孔放射的声音用作接收器的声音,则可由扬声器和接收器共同使用1个电声变换器。
此时,为了通过外壳的共鸣效果,确保充分的音质,对于扬声器优选将前方空间减小某种程度,对于接收器优选将后方空间减小某种程度。但是,象这样前方侧空间与后方侧空间均较小的场合,具有下述这样的问题。
即,在将电声变换器用作接收器的场合,由于按照将耳朵与便携用通信设备的外壳的后面壁接触的方式进行通话,故可减小其输入信号的功率。另外,在该场合,由于还将隔膜的振幅抑制在较小程度,故不产生特别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将电声变换器用作扬声器的场合,在与便携用通信机离开的位置,聆听有信息来的声音等,故必须使其输入信号的功率很大。此外,在此场合,由于隔膜的振幅也很大,故具有如果该后方侧空间较小,则无法充分地吸收反压,由此,具有不能够确保所需的音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这样的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在外壳内部收纳有电声变换器的电声变换器装置,提供一种即使在该电声变换器为扬声器和接收器共用的情况下,仍可确保充分的音质,并且可在作为扬声器而使用时确保所需的音压的电声变换器装置。
本发明通过针对后方侧空间的组成采取措施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目的。
即,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装置是在外壳内部收纳有电声变换器的电声变换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电声变换器的隔膜为边界,将上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方侧空间和后方侧空间;
在上述外壳的前面壁上,形成有使上述前方侧空间与该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的前部放音孔,并且在上述外壳的后面壁上,形成有使上述后方侧空间与该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的后部放音孔;
上述后方侧空间的容积设定为比上述前方侧空间的容积还大的值;
上述后方侧空间基本上分隔为与上述后部放音孔面对的第一空间和该第一空间以外的第二空间。
上述“电声变换器”的驱动形式不是特别限定的,比如,可采用电动型的电声变换器、或电磁型的电声变换器等。
上述“外壳的内部空间”不仅指上述外壳内的位于电声变换器外侧的空间,而且指还包括位于电声变换器的内侧的空间的空间。
如果上述“后方侧空间的容积”设定为比前方侧空间的容积还大的值,其具体的值不是特别限定的,但是,从充分地吸收作为扬声器而使用时产生的反压的观点来说,优选为在从结构上允许的范围内的尽可能大的值。
上述“基本上分隔开”指在作为接收器使用时,实质上,仅仅对第一空间按照与共鸣效果有关的程度分隔开。
象上述方案所示的那样,虽然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装置为电声变换器收纳于外壳的内部的构成,但是,由于以电声变换器的隔膜为边界,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方侧空间和后方侧空间,另外,在外壳的前面壁上,形成有使前方侧空间与该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的前部放音孔,并且在外壳的后面壁上,形成使后方侧空间与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的后部放音孔,另外,后方侧空间的容积设定为比前方侧空间的容积还大的值,另外,将后方侧空间基本上分隔为与后部放音孔面对的第一空间和该第一空间以外的第二空间,故从前部放音孔放射的声音用作扬声器的声音,另一方面,将从后部放音孔放射的声音用作接收器的声音,可获得下述这样的作用效果。
即,如果将前方侧空间的容积减小某种程度,通过上述前方侧空间的共鸣效果,可确保作为扬声器的充分的音质。同样在象这样的场合,由于后方侧空间的容积设定为比前方侧空间的容积还大的值,故隔膜的振幅增加的情况下,仍可充分地吸收反压,由此,可确保作为扬声器的所需的音压。
另一方面,如果在后方侧空间内,以某种程度减小与后部放音孔面对的第一空间的容积,则通过该第一空间的共鸣效果,可确保作为接收器的充分的音质。另外,在作为接收器而使用的场合,由于隔膜的振幅较小,故即使在前方侧空间的容积较小的情况下,仍不产生特别的问题。
如果象这样采用本发明,在于外壳的内部收纳有电声变换器的电声变换器装置中,即使在由扬声器和接收器共同使用该电声变换器的情况下,仍可确保充分的音质,并且可在作为扬声器而使用时确保所需的音压。
在上述的方案中,构成后方侧空间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具体值不特别限定,如果将第二空间的容积设定为比第一空间的容积还大的值,则在作为接收器而使用时,将第一空间的容积减小某种程度,通过其共鸣效果,提高接收器的音质,并且可在作为扬声器而使用时确保充分的反压吸收空间。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如果使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上述电声变换器的外侧完全地分隔开,另一方面在上述电声变换器的内侧相互连通,由于可在后部放音孔的附近,确定第一空间的形状,故可容易计算第一空间的共鸣效果。
或者,由于如果按照代替上述方式,而使上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上述电声变换器的外侧通过规定的连通孔而相互连通,并且上述第一空间按照与上述隔膜面对的方式形成,则不必在电声变换器的内侧使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相互连通,故可减小应形成于电声变换器上的放音孔的数量,由此,可简化电声变换器的组成。在此场合,对于上述“规定的连通孔”,在作为接收器而使用时,如果在不对其共鸣效果产生实质的影响的范围内,其尺寸、形状、数量、配置等的具体组成不受到特别限制。
但是,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装置也可作为单元而装配于便携用通信设备中,然而,如果使该电声变换器装置的外壳构成便携用通信设备的外壳的一部分,则可简化该便携用通信设备的组成,并且可紧凑地形成该外壳。在此场合,如果上述“便携用通信设备”为可便携的通信设备,则其种类是没有特别限定,可采用便携电话机、PHS电话机、PDA、固定电话机的子机等。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以朝上方式配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声变换器装置的状态的侧截面图。
图2为表示以朝上方式配置上述电声变换器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以朝上方式配置上述电声变换器装置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为图1中的主要部分的详细图。
图5为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4相同的图。
图6为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与图1相同的图。
标号的说明:10电声变换器装置;12电声变换器;14外壳;14A前部外壳;14Aa前面壁;14Ab前部放音孔;14Ac环状凸缘部;14B后部外壳;14Ba后面壁;14Bb后部放音孔;14Bc环状凸缘部;22隔膜;24支架;24a、24d环状凸缘部;24b隔膜支承部;24c放音孔;24e连通孔;26音圈;28磁电路单元;30盖;30a放音孔;32基座;32a放音孔;34磁铁;36磁轭;38、40垫圈;50外壳;Cf前方侧空间;Cr后方侧空间;Cr1第一空间;Cr2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为表示以朝上方式配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声变换器装置10的状态的侧截面图,图2和图3为其俯视图和仰视图。
象这些附图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声变换器装置10中,在外壳14的内部,收纳有电声变换器12,在装配于便携电话机等中的状态下使用。
上述电声变换器12为外径在10~20mm左右的电动型电声变换器,其包括隔膜22、支承该隔膜22的外周缘部的支架24;前端部固定于隔膜22上的音圈26;形成有收纳该音圈26的后端部的筒状磁间隙的磁电路单元28;从前方侧覆盖隔膜22的盖30。
图4为图1的主要部分的细部图。
还如该图所示的那样,支架24呈环状,在其外周端部,形成有朝上的环状凸缘部24a。另外,在该支架24的环状凸缘部24a的内周侧,形成有支承隔膜22的隔膜支承部24b,在该隔膜支承部24b的内周侧,在沿周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多个放音孔24c。另外,在该支架24的内周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环状凸缘部24d。
磁电路单元28由钢制的基座32、磁铁34、与钢制的磁轭36构成,支架24的内周端部固定于该基座32的外周部。在该磁电路单元28的基座32,在沿周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多个放音孔32a。
上述盖30的外周端部固定于支架24的隔膜支承部24b上。在该盖30的中心部和其周围,形成有多个放音孔30a。
在外壳14中,前部外壳14A与后部外壳14B接合。
在前部外壳14A的前面壁14Aa的中心部,形成有3个椭圆形的前部放音孔14Ab。另外,在该前面壁14Aa的内面,按照围绕3个前部放音孔14Ab的方式,形成有环状凸缘部14Ac。该环状凸缘部14Ac的内径稍稍大于电声变换器12的支架24的外径。
另一方面,在后部外壳14B的后面壁14Ba的中心部上,形成有2个稍短的椭圆形的后部放音孔14Bb。另外,在后面壁14Ba的内面,按照围绕2个后部放音孔14Bb的方式,形成有环状凸缘部14Bc。该环状凸缘部14Bc的内径稍稍大于电声变换器12的支架24的环状凸缘部24d。
此外,电声变换器12按照定位于前部外壳14A的环状凸缘部14Ac的内周侧的方式,收纳于外壳14中。
此时,在支架24的环状凸缘部24a与前部外壳14A之间,沿环状凸缘部14Ac的内周面,夹设有垫圈38,由此,以隔膜22为边界,将外壳14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方侧空间Cf与后方侧空间Cr。
还有,在支架24的环状凸缘部24d与后部外壳14B之间,沿环状凸缘部14Bc的内周面,夹设有垫圈40,由此,在电声变换器12的外侧,将后方侧空间Cr分隔为与后部放音孔14Bb面对的第一空间Cr1与该第一空间Cr1以外的第二空间Cr2。
如后所述,根据将在作为扬声器使用时所产生的反压充分吸收的观点,优选后方侧空间Cr的容积为尽可能大的值。具体来说,优选后方侧空间Cr的容积设定在为前方侧空间Cf的容积的10倍以上的值,特别是优选设定在为前方侧空间Cf的容积的20倍以上的值,尤其是优选设定在为前方侧空间Cf的容积的30倍以上的值。此时,根据在作为接收器使用时确保充分的音质的观点,在后方侧空间Cr,由于与后部放音孔14Bb面对的第一空间Cr1的容积优选设定在某种程度的较小值而可获得适当的共鸣效果,故优选将第二空间Cr2的容积设定在尽可能大的值。
从这样的观点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侧空间Cf的容积设定在0.1cc左右,后方侧空间Cr的第一空间Cr1的容积设定在0.1cc左右,后方侧空间Cr的第二空间Cr2的容积设定在4cc左右。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电声变换器装置10按照由扬声器和接收器共用该电声变换器12的方式形成。即,从前部放音孔14Ab放射的声音作为扬声器的声音而用于来信报知,另一方面,从后部放音孔14Bb放射的声音作为接收器的声音而用于通话。此时,作为扬声器的声音的输入信号的功率为0.3W左右,这是较大的值,由此,隔膜22以较大程度振动。此外,作为接收器的声音的输入信号的功率为1mW,这是比较小的值,隔膜22以较小程度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声变换器装置10中,如果隔膜22以较大程度振动,则象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那样,声音从前方侧空间Cf,通过前部放音孔14Ab,朝向前方放射。此时,象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那样,声音还从后方侧空间Cr的第一空间Cr1,通过后部放音孔14Bb,朝向后方放射,但是,由于3个前部放音孔14Ab的开口总面积大大超过2个后部放音孔14Bb的开口总面积,故声音主要朝向前方放射。此时,由于前方侧空间Cf设定在0.1cc的较小容积,故通过该前方侧空间Cf的共鸣效果,可确保作为扬声器的充分的音质。另外,此时,由于后方侧空间Cr的第二空间Cr2设定为4cc的较大的容积,故象图4中的箭头C所示的那样,即使在隔膜22的振幅较大的情况下,仍可充分地吸收反压,由此,可确保作为扬声器的所需的音压。
另一方面,同样在隔膜22以较小程度振动的场合,象箭头A所示的那样,声音从前方侧空间Cf,通过前部放音孔14Ab,朝向前方放射,并且象箭头B所示的那样,声音从后方侧空间Cr的第一空间Cr1,通过后部放音孔14Bb,朝向后方放射,此时,声音主要朝向前方放射。但是,由于在作为接收器而使用时,使耳朵与外壳14的后面壁14Ba接触,进行通话,故听到来自后部放音孔14Bb的声音。此时,由于第一空间Cr1设定在0.1cc的较小容积,故通过该第一空间Cr1的共鸣效果,确保作为接收器的充分的音质。另外,在用作接收器的场合,由于隔膜22的振幅较小,故即使在前方侧空间Cf设定在0.1cc的较小容积的情况下,仍不产生特别的问题。
如果象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同样在由扬声器和接收器同时使用电声变换器12的场合,不但确保充分的音质,而且在作为扬声器使用时,确保所需的音压。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空间Cr1的容积与前方侧空间Cf的容积设定在基本相同的较小值,故无论是扬声器,还是接收器,均可充分地提高音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空间Cr1和第二空间Cr2在电声变换器12的外侧完全分隔开,通过支架24的放音孔24c和基座32的放音孔32a,在电声变换器12的内侧,相互连通,故可确保后部放音孔14Bb的附近的第一空间Cr1的形状。由此,可容易计算第一空间Cr1的共鸣效果,这样,可提高特别强调音质的接收器的音质。
图5为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实例的、与图4相同的图。
象该图5所示的那样,同样在本变形实例中,其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是本变形实例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放音孔24c未完全地形成于支架24中,环状凸缘部24d在周向多个部位开口而形成多个连通孔24e。
由此,在本变形实例中,第一空间Cr1和第二空间Cr2在电声变换器12的外侧,通过多个连通孔24e,相互连通,另外,第一空间Cr1按照与隔膜22面对的方式形成。
由于采用本变形实例的方案,第一空间Cr1和第二空间Cr2不必在电声变换器12的内侧相互连通,故可将应形成于电声变换器12中的放音孔仅仅取作基座32的放音孔32a,由此,可简化电声变换器12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这样形成,即,第一空间Cr1和第二空间Cr2在电声变换器12的外侧完全地被分隔开,但是,也可采用两者连通的方案。即,也可采用如下的结构:即除了支架24的放音孔24c和基座32的放音孔32a之外,还象上述变形实例那样,在环状凸缘部24d中形成连通孔24e。在采用这样的结构时,可通过适当地改变连通孔24e的大小、形状、数量、配置等的因素,调整音响效果。
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实例中,对电声变换器装置10作为单元而装配于便携电话机等中的场合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象图6所示的那样,使电声变换器装置10的外壳14构成便携电话机等的外壳50的一部分。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简化便携电话机等的组成,以紧凑的方式构成外壳50。